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新坐标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6

课堂新坐标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6

课堂新坐标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6
课堂新坐标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知能检测6

专项知能检测(十一)(见学生用书第247页)

1.(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解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之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探问。人无论贤愚,虽然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2.(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题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1)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2)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3)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4)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示例)高启的这首小诗语言非常注重炼字。“满”“过”等用得极具艺术含量,传神,感染力强。“满”,将“晴波”洒满“绿池芳草”的情景写得立体可感。“晴波”即阳光,它本来是无形的,诗人在这里用一“满”字,就将这无形的东西写得有了形状。“春色”是诉诸人的视觉的,诗句用一动词“过”,就赋予“春色”以动感,将事物写活了。

3.(2011·湖北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KKKK,《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1)《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是“濛濛细雨”。(2)“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树高低是怎样的高低,一句话,在心中勾勒出所在的小城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在微雨后的风姿妙境!《望湖楼晚景》中的望湖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斜雨,直扑进望湖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理解时,要抓住“横风吹雨”“雨过潮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3)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答案】(1)濛濛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①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②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4.(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子规”这一意象的延伸意义。“子规”即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一问题,需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轨迹。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5.(2010·全国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岉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分析评价能力。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应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本诗注释可了解到本诗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情感基调。“夜凉”应暗示了作者内心凄凉的心境,而“路暗花迷”则暗示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答案】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可以看出每句诗都描写了一种场景,所以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6.(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D级。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颔联“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已经延及雪岭,军中鼓角声声撼动江城,可见局势危急,且对仗工整。颈联“天地”极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作者不写将士流血,不写百姓流血,而是天地在流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忧戚。“请缨”运用了《汉书·终军传》中“终军请缨”的典故,丰富了诗文的内涵。作者有一腔报国热情,哪里会贪生怕死呢?反问句式加强了作者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7.(2010·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①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首先要对两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全面概括出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

此基础上进行比较,抓住二者的差异点分条阐释。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

【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找到诗词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所在,二是要说出使用后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分析得当,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8.(2010·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简析“住”字的含义,因为本题后面没有标注,也没有对作者的身世进行介绍,所以我们只能从原诗中把握作者由“愁”而“喜”的感情变化。“住”字的含义也就被理解为它在原诗中所表达出的具体意思或它写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还原”出当时情景:远处的帆船就像飞鸟一样停落下来,作者的船只停泊却让作者感到江水停止了流动,实际上写出水流平缓之状。

【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

出水流平缓之状。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全词的内容来理解。作者“愁”的是“青山欲截江流”且“山山不到头”,连绵的山峰阻拦让作者为江流而愁。最后作者情感发生了变化,他笑山的孤弱无力,一个反问“能留侬住么”借江水不能留住自己表达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感情由“愁”而“喜”。

【答案】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9.(2010·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讠垔[注]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讠垔,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分析这一问题,需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选字在句中的意思、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及其在全词结构、表现主题情感意境方面的作用。答题时不能孤立地去分析,要结合全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在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图景。写得艳丽浓郁,光彩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结合作者身世遭遇来分析,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答题时必须扣紧这一感情脉络。

【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10.(2010·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答案】 A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

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1.(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内容的概括赏析的能力。司诗第一句“花飞欲尽春”即已明示:峡口飞花飘荡,已是暮春时节。“飞花”“尽春”为诗中常见意象。

【答案】暮春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司诗“同为客”,雍诗“身是忆归人”,点明作者的处境,联系古诗文客居他乡多有思归之情,即不难概括出答案。

【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解析】《峡口送友人》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凉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分离,“泪沾巾”则表达了思念之切。离情伤感,别意悲苦。客居异地他乡,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身居异乡,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离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沉复杂。《送蜀客》第一、二句总写了分别时的景色,由“剑南风景”“春”“山鸟江风”“新”等可知,作者对景物描写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这就是以乐景写离别之情;第三、四句,表面上是作者劝说离别之人别嫌自己送的远,只因为那离别之人是“忆归人”。说离别之人是“忆归人”,实际上是说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意,也是用的反衬手法。

【答案】示例一: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示例二: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017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十五)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练习(十五)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11分) 水龙吟西湖怀古 南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①,天吴移水②,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力士推山: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丁力士推山的故事。 ②天吴移水:“天吴”,海神名。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前句为“果”,后句为“因”,引出怀古思绪。 B.“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句用铺叙手法展开对西湖景致的描写。 C.“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句作者斥责豪杰们都忘却了当年收复中原的决心,表达他一人孤独奋战的无奈之情。 D.“可惜”是承上启下之语,“藉何人”是亟盼有人出来扭转乾坤。反问句增加痛苦之沉重。 E.全词运用了衬托、反问的手法。词的上阕以美景衬哀情,抒兴亡之思。下阕由怀古转入伤今,直抒胸臆。2.有人评论此词“达情曲而蕴蓄”,请结合下阕内容加以赏析。(6分) 二、(2016·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3.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4.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巴西①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 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 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击之声。 5.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6.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四、(2016·广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唐·岑参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 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注]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8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八) 高考第10~13题 文言文阅读(二) 一、(2016·东北三省四市模拟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9分)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也。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以自劝勉。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欲命府僚暹指逊曰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为暹宾客。天保元年,”家无荫第,不敢当此。“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本州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 。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王者之治,务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陛下.. 伏惟“对曰: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 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巍收等并是多。八年,诏 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缺”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日之曰/岂能就耶/ B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C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D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日之曰/岂能就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把握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根据句意等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比如第一处断句,从主语“崔暹”分析,其谓语是“会”,宾语应该是“宾客”,由此判断“宾客”后要停顿,排除A 、D 。再看B 、C 断句的不同,从词语、句子结构的角度分析,“此人学富才高”结构完整。故选C 。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2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意境

难点 52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及意境
诗歌中的景物是情中景。抒情诗歌,往往借助客观景象(如山川草木等)表达主观感情,这里的“客 观景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它们经过叠加组合就会形成整体情境,这样就构成了意境。意 象往往是具体的事物,诗歌的作者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而意境是具体的意象组成的 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那么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
1.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意象的作用主要有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意境,衬托人物气节、 品质或性格,奠定情感基调,以景衬境,以景衬情等。一般来说,诗歌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若具有鲜活、 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情感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阴暗、凄冷、色调低沉的,其内 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但也有些诗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如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往往是思乡念亲的标 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松、梅、菊多代表高洁、坚贞之志;梧桐、浮萍、芭蕉则常常与孤 独、忧愁、凄苦相联系……把握这些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对考生答题十分有利。
3.注意提问方式,掌握解题思路。通常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有:(1)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 围)?(2)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3)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歌中所用的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为:审清题意→筛 选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于诗歌原文,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 思考(要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切忌空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古代诗 歌中常见的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 题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②寒漪(yī):水上波纹。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C.《过零丁洋》(文天祥)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用诗中词句作答) 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 [唐]杜甫 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用诗中词句作答) 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

最新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汇编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汇编 江西省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2题。(4分)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2分) A 晚春B初夏C晚秋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无锡市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 阅读上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1)诗人“垂死病中”本已不能坐却“惊坐起”,一个“惊”字写出了他对友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有怎样的双关意义?(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华市 送客诗 严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1.诗中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写出了金华哪两处名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华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婺江(双溪)八咏楼 2. 赞美、热爱以及留恋之情。 嘉兴市 晓过鸳湖 查慎行①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三 古代诗歌阅读检测

古代诗歌阅读 (时间:60分钟分值:88分) 1.(2015吉林长春一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11分)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分) 解析: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两首诗歌中“须惜少年时”“直须折”“空折枝”“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醉”“明日愁”等关键词句均表现了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分析二者不同之处,前者可抓住“莫惜金”“惜少年时”,从不负青春、惜时进取的积极角度作答;后者可抓住“今朝醉”,从放纵自己、失意颓废的消极角度作答。 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2分)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2分)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叠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可从情感的重叠和字词的重叠中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句进行分析,如选取字词的重叠变化,可从诗句中找出相同的字词进行分析;在变化上,也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一)情感上重叠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四句“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示例二)字词上重叠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叠形成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叠,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重叠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答出诗歌重叠处得2分,变化处得3分) 2.(2015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 除夜宿石头驿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古代诗文阅读复习教案1

学案1 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 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 解析 B 项这/那么。A 项接近,到。C 项即使。D 项凭借。 2.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 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 解析 C 项意动用法,以……为师。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B 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 3. 写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 .招表顺承,不译,连词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不译,连词扣舷而.歌之表修饰,不译,连词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表转折,却,连词 ②于????? 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从;比,介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介词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介词寄蜉蝣于.天地在,介词 4.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命题规律 .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 2.从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4.从题型上看,2017年为一道5选2的客观题,5分;一道主观题,6分。2018年变为一道4选1的客观题,3分;一道主观题,6分。 命题角度1鉴赏形象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一、(2018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D项,“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错。诗的第五句中,“端溪石池”指端砚,五、六句的意思是在砚台中研好了浓墨,在烛光映射中挥毫。这是诗人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本诗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把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酒”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复把”时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第一个“酒”如同进军的旗鼓,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在这里重现;第二个“酒”展现了凯旋庆功的场面,复饮反映了战 争胜利、狼烟尽扫后的自豪。 二、(2017全国Ⅱ·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苏辙在当时的名位很高,诗人引用唐代李揆的典故,用李揆指子由,是想借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可知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的典故,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属曲解文意。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理解偏颇。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题干要求回答“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所以应具体赏析首联。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答案】D 【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答案

古诗词专项练习 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2.感情。3.写法。 解题思路: 内容:意象+意境 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写法:写法+表达作用 (一)城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2分) (二)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6.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句,借景抒情,极具情致,请你试作赏析。(3分) (三)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6.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7.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 (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7.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8.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五)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六)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七)晚春江晴寄友人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八)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九)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6.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7.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十)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6.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7.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一)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5.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 6.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试题汇编 1、(2012浙江衢州)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2分)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2分) 1.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 2.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2(2012浙江丽水) 过湖 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诗中有画。(2分) 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 2.景中有情。(2分) 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中所绘之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分)远处群山若隐若现,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2、(2分)愉悦、快乐。(大意写出即可) 3、(2012浙江嘉兴) 野池(4分)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2分)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意思符合即可)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4、(2012山东滨州)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到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闲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的特点。(1分)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2分) 1.湍急评分:共1分。意思对即可。 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评分:共2分。答案含“船的轻快”“内心的轻松、喜悦”两点内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2012浙江台州) 秋夜山居(4分)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2分) 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 1.(2分)去雁(仅答“雁”不给分) 2.(2分)示例: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对即可) 6、(2012浙江温州)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四 古代诗歌阅读

高中语文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别王百谷 袁宏道 河上清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 锦帆泾②绕郎官舍,冠子桥③通处士家。 好事每供挥林下塵④,清斋长谷前茶。 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 【注】①本诗为作者将要离开苏州时所作。②锦帆泾:苏州城内的河名。③冠子桥:苏州城内的桥名。④塵: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指拂尘。魏晋清谈名士多执此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的“清霜”、“雁”、“西风”等意象点明送别季节为秋季。 B.颔联的“郎官”和“处士”点明诗人和王百谷的身份,二人同为官场之人。 C.“好事”句写诗人和王百谷经常在一起像魏晋名士一样挥塵清谈。 D.“谷前茶”是指谷雨前的茶。诗中以清斋品茶来体现王百谷的清疏绝尘、情趣高雅。 E.“浣纱”本义是洗衣衣服,常用来代指西施。诗人以西施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愁。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虞丞相①挽词三首 (其一) 杨万里 负荷便宜重,经纶别有源。 雪山②真将相,赤壁再乾坤。 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 世无生仲达③,好来未须论。

【注释】①虞丞相,名允文,南宋抗金名臣。虞允文曾率军赢得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大捷,在南宋朝野获得极高声誉。乾道八年秋,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逝。谥号忠肃。②杜甫在《八哀诗》中赞严武平定吐蕃叛乱:“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③仲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有谚日:死诸葛能走生仲达。(1)这首挽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联系全诗,赏析“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一联的意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天;“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对星邀月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15.请具体分析词中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意象最全归纳知识讲解

古代诗歌意象 一、草木类 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3、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