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影视差异

中西方影视差异

中西方影视差异性之成因
美国好莱坞是生产经典大片的摇篮。高投入,大场面,高科技制作手段,使得好莱坞大片撼人心魄,引人入胜。在众多的类型电影中,好莱坞更擅长出产大制作的动作巨片,这类影片的故事多发生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主人公在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帮助下。淋漓尽致的展现自己高超的技艺。影片还会偶尔增加幽默搞笑的噱头,从而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在此类“英雄式”的电影中,阿诺,施瓦辛格的《真实的谎言》以及汤姆-克鲁斯的《碟中碟》系列都堪称经典。相比较此类电影“变幻莫测,波涛汹涌”的思想基调,中国电影更多了些淡然宁静。镜头视角转向故土家园,纲常伦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艺谋的早期作品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甚至后来的《英雄》都被赋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纵观中西方电影迥然不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层而细致的考量。

1.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不同


中国有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然而然的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的社会模式变得开放。开放的社会模式,频繁的人来过往以及变幻莫测生生不息的海洋铸就了其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特征。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赋予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的电影中的,人们都显得忙忙碌碌,富于竞争意识,喜欢冒险和挑战。特有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西方的“海洋型文化”,在这种“蓝色文明”的催生下,西方电影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


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这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就使自身文化保持了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处在半封闭大陆环境中的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思想保守,眷恋故土。提倡清静无为,显得严肃,稳重,时间观念淡漠。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与狭隘,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固定性与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下去,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也养成了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性格特征。所以我们说正是“内陆型”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

了国人“内倾型”的人格特征,所以质朴感人的农村题材或是历史武侠片几乎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名词,在这些电影中,人们或多或少会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当然,对于自然环境得影响,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的力以理解和分析。正如罗素所说“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的说明国民性问题。气候和经济环填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2.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


在处理人与自然得关系问题上。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力求做自然的主人。主宰自然,去征服和探求自然的奥秘。很早以前的赫拉克里特就指出“和谐来自斗争”,这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而且西方商业社会脱胎于海上航运的冒险生涯,这种冒险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的遇到难以把握的自然规律,使西方人时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所以西方文化对自然的探索与征服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一点在好莱坞出产的众多科幻片和灾难电影中可见一斑。


《星际迷航》,讲的是“进取号”飞船探寻生命和未知文明的故事。播映后吸引了大批忠实的“星际迷”:灾难大片《末日浩劫》,讲述未知世界里,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的冰山融化、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于冰河之中,气象家兰赫一行人奋不顾身前往纽约营救被困儿子。同时与种种灾难斗争,拯救地球。无论是早期的《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还是经典的《泰坦尼克号》、《超人》系列以及新近出品的〈加勒比海盗》等等都体现出一种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支配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自然仅仅被看成是为人征服和利用的对象。影片大都表现出西方人特有的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尚武力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率直、豁达、刚硬的文化品格。

相比较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探究的对象。所以,国人的思维模式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轻天道,重道德礼教,轻科技文化。人们的群体意识。和谐观念中国电影很少像西方电影一样去关心未来人类生存的问题,也鲜有人类对抗自然的灾难题材,更多的是回顾历史,展现人与人的复杂关系或者特定人群的内心诉求。

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讲述的是戏班青衣从小学戏,对自己是男是女产生混淆之感

。与师兄产生感情,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不料师兄娶妓女为妻。文革时期兄弟又反目成仇,终于在再次与师兄排演本戏时自刎于台上。在这里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形象思维非常突出,通过诗化的玄想将两个伶人的悲欢故事,揉合了半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与细腻的男性情谊。翔实的反映了新旧社会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有纵深的历史感,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描写得曲折细腻,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3.价值取向不同


在西方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其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样,但是以个人为本位,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并认为他们神圣不可侵犯始终在西方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起主导作用。他们认为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这种功利主义催生了后世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变得非常的残酷和血腥。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同时它也大大推动了西方经济与科学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西方人崇尚自我。以弗咨伊得的精神分析为发端,西方的艺术作品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007》系列电影中詹姆斯·邦德具有特立独行的个性。不断地与风情万种的美貌女郎发生浪漫爱情。西方开放的观众很自然的认同这种“花心”英雄搭配艳光四射的美女的演绎方式。在描写婚外恋的电影《廊桥遗梦》中,步入中年的男女主人公萍水相逢,就上演了一幕刻骨铭心的爱情传奇。影片并不回避赤裸裸的情欲。相反却被主人公演绎的率性尽情。


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就是“重义轻利”、“以义制利”,提倡舍生取义。中国的泛道德主义传统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自我约束。丧失对理性和自然的兴趣。


在国产电影中。同样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多半是道德楷模。他们侠肝义胆,舍生取义,对爱情忠贞如一。这是国人对英雄的道德期许。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了10项奥斯卡提名,受到了西方观众的欢迎。同时在国内也得到了观众一致的好评。可以看出李安在中西方文化间寻找到了平衡点。影片中的两对主人公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人们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取向。李慕白和师妹真心相爱。却不断的自我约束。在西方人看来,这是典型的东方情结。而身为贵族小姐的玉娇龙与沙漠强人罗小虎一夕缠绵,私定终身。她对

于禁忌的突破,半分天使半分魔的放任性情,都正中西方人下怀。王家卫镜下的《花样年华》同样是描写婚外恋。却处处洋溢着含蓄阴柔的中国式审美。周先生和陈太太都被各自的另一半抛弃,虽然他们彼此相依相恋,但最终出于对传统道德的操守以及周围环境的压力。没能走到一起。影片正是考虑到中国大众的欣赏习惯,没有表现男欢女爱的画面。相反却努力在他们平淡无奇的小市民生活中挖掘某种更为纯朴的真情。


由此可见。传统的伦理精神,价值取向会不自觉的渗透、内化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正是这种心里结构的影响。我们看到了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审美差异。

结语

总结而言,中西方文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这就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各异。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电影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风俗习惯。思想意识,语言行为等等的再现,突出的反映了这种差异。当然,仅仅通过电影不可能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考量,我们只是希望借由电影这样一个窗口,大致了解双方比较显著的差异,从而能够加深对电影本身的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