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B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第1号修改单编制说明

GB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第1号修改单编制说明

GB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第1号修改单编制说明
GB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第1号修改单编制说明

GB 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第1号修改单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筑业发展十分迅猛,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钢铁材料始终是建筑结构的主体材料,建筑用钢材需求量较大,占钢材消费量的50%以上。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仍然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所以多年来钢筋和线材一直在建筑用钢中消费量最大。2010年我国钢筋产量1.4亿t,其中HRB335约占60%左右,HRB400占不到40%左右,HRB500仅有少量应用。

在美国、加拿大、韩国、伊朗、日韩等国家,400MPa级钢筋的用量已达到70%以上,500MPa级钢筋的用量也达到25%;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500MPa级钢筋的比例已达到70%以上。

按照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国家政策要求,加快淘汰低强度级别钢筋,促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成为必然趋势。节约钢材就是为节能减排作贡献,统计数据表明:节约1000万吨钢材,相当于节约1800万吨铁矿石,节约650万吨标准煤,同时可减少大量废气和粉尘排放(每生产1吨钢排放2吨的CO2),采用高强度钢筋不仅可以节约更多的资源,更是减排的方向。

因此,2011年国家发改委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于2011年3月27日发布,并已经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该令中明确将HPB235产品列为落后产品。该令实施后,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已经按照该令对HPB235的生产和应用进行检查。同时生产许可证相关部门也将不再为该产品换发新证。

综上所述,为完配合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调整政策相适应,将HPB235热轧光圆钢筋产品从GB 1499.1-2008中予以删除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编制工作过程

1、2012年4月,修改单编制组向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了GB 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第1号修改单申请;

3、2012年5月,编制组对修改单初稿进行修改,提交送了审资料。

三、修改的原则

为完配合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调整政策,将HPB235相关技术内容予以删除。

四、主要内容说明

1. 将表1中有关HPB235的内容删除,修改为:

2. 将表5中有关HPB235的内容删除,修改为:

表 5

3. 将表6中有关HPB235的内容删除,修改为:

表 6

西安交通大学化工原理课件_第十二章_干燥

1 西安交大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返回 第十二章 干燥 12.1 概述 12.5 干燥器

2 西安交大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返回 12.1 概述 除湿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机械分离法:即通过压榨、过滤和离心分离等方法去湿。 2、吸附脱水法:即用固体吸附剂。 3、干燥法:即利用热能,使湿物料中的湿分汽化而去湿的方法。 按照热能供给湿物料的方式,干燥法可分为:1).传导干燥2).对流干燥3).辐射干燥4).介电加热干燥

3 西安交 大化工原 理电子 课件 返回 12.2.1湿空气的性质 一、湿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表示方法 1、湿度v v a a M M p H M P p M =×=× ?水汽的质量水汽的物质的量=绝干空气的质量绝干空气的物质的量2、相对湿度 100%s p p ?=×二、湿比容H υ= 干空气体积+水汽体积 干空气的质量 51273 1.01310)22.42918273H t P +××××=(+5 273 1.01310 (0.773 1.244)273t H P +×=+×× 273(0.773 1.244)273H t H υ+=+× 常压下12.2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4 西安交大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返回 三、湿比热容 c H=c a +c v H 常用的温度范围内 1.01 1.88H c H =+a v I I I H =+四、湿空气的焓 通常规定,0o C 时绝干空气及液态水的焓为零,有 = 0()a v I c c H t r H =++(1.01 1.88)2492H t H ++w t 五、干球温度t 和湿球温度干球温度简称温度,是指空气的真实温 度,可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测量。在对流干燥过程中,只要物料表面足够润湿,湿物料表面温度即为湿球温度。 空气 t,H t W 图12-1 湿球温度计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综合复

第八讲第二章综合复习 一、选择题: 1、“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想。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过氧基”的结构(右图表中方框框出部分)。据此推测() 2.在锰的某种氧化物中,锰与氧的质量比55∶56,锰的化合价为()。 A.+7B.+6C.+4D.+2 3.在化合物NaxRyOz中,元素R的化合价为() A、x+y-z B、(x+y)/z C、(x+2z)/2y D、(2z-x)/y 4.元素A与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xA,元素B与氯形成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BCly.则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AxBy B、AyBx C、BxAy D、ByAx 5.水泥的主要成分有:Ca2SiOx、Ca3SiOy、Ca3Al2Oz其中x、y、z的值分别是()A、2,2,3B、2,3,3C、4,5,6D、4,6,6 6.如果按照某种标准能将FeSO4、Na2SO3、NO划归为同一类物质,则下列物质中能划归为此类物质的是() A、KMnO4 B、Al2(SO4)3 C、KClO3 D、K2HPO4 7、根据下列叙述,对其“式”进行判断:(1)碱式磷酸钙的化学式为Ca4(OH)(PO4)3,②Fe3O4若看做“混合氧化物”时,可改写成FeO?Fe2O3,根据化合价规律和前述写法,则Pb3O4(四氧化三铅)可改写为2PbO?PbO2(Pb的化合价为+2价,+4价),③为了方便某些化学计算,98%的浓H2SO4改写为 9H2SO4?H2O。其中错误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③ D、②③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包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A. 马德堡半球实 验 B. 用注射器注射药液 C. 用吸管吸饮料盒中的牛 奶 D. 吸盘可以压在光滑的墙上 2.哈勃望远镜的外面“穿”有一件银白色“外衣”,其原因是它所处的高度 ( ) A. 空气密度大,温度高,太阳辐射弱 B. 空气密度大,温度低,太阳辐射强 C. 空气密度小,温度高,太阳辐射强 D. 空气密度小,温度低,太阳辐射强 3.下列关于绍兴市天气、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绍兴市四季分明,7、8月份多台风,描述的是天气 B. 今天最高气温:16℃,最低气温:10℃,描述的是气候 C. 夏季高温闷热多雷阵雨,描述的是天气 D. 夏冬两季季风现象明显,描述的是气候 4.民间用一种“拔罐子”的方法治疗腰腿疼痛。拔罐子时,用火将罐子里的空气加热,然后将罐子猛扣在病人的皮肤上,等冷下来之后,罐子就会吸附在皮肤上,将罐子取掉之后,可观察到皮肤上被拔的部位留下了红印。则上述事实( ) A. 只说明了大气有压强 B. 只说明了人体内部有压强 C. 既说明了大气有压强,又说明了人体内部有压强 D. 既无法说明大气有压强,又无法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 5.小明为家中的盆景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水装置,如图所示,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盆景盘中,瓶口刚刚被水浸没.当盘中的水位下降到使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中,瓶中就会有水流出,使盘中的水位升高,瓶口又被浸没,瓶中的水不再流出.这样盆景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的高度.塑料瓶中的水不会全部流掉的原因是()

A. 受水浮力的作用 B. 外界大气压的作用 C. 盆景盘支持力的作用 D. 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 6.当火车驶过时,人站在安全线以内,即使与火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也非常危险,以下现象不能用解释此现象的规律解释的是() A. 风沿着窗外的墙面吹过时,窗口悬挂的窗帘会飘向窗外 B. 用吸管把饮料吸进嘴里 C. 大风会把不牢固的屋顶掀翻 D. 护航编队各船只多采用前后行驶而非并排行驶 > 7.如图所示为竖直放置的“口”字形管子,管内装有染成红色的水,如果要使管中的水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方向流动,最好将加热点放在(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8.下列各种现象与其应用的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 飞机获得升力起飞﹣﹣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B. 热气球升空﹣﹣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C. 水下潜水艇能够上浮﹣﹣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D. 航空母舰漂浮在海面﹣﹣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9.诗歌和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下列对诗歌和谚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 10.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抽水,当活塞上升到S管口后继续上升,则发现的现象有( ) A. 水从S管口流出 B. 管内水随活塞继续上升 C. 管内水面开始下落 D. 水不能从S管口流出,水保持在管口附近不动,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1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是() A. 玻璃管的粗细,越粗,测得的结果越小 B. 玻璃管的长短,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大 C. 稍倾斜,倾斜时不准确,只有竖直时才准确 D. 在山上和山下做,在山上测得的值小,在山下测得的值大

医学科研设计

《医学科研设计》考试卷(A卷)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医学科研设计: 2、金标准: 3、临床试验: 4、操作定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提出研究假设的四种方法。 2、简述建立科研结论的条件。 3、简述医学科研设计的四大原则。 4、简述误差控制的6种基本方法。 三、实践题(40分) 结合你所从事的专业和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要求,拟定一份简要的医学科研设计方案。 《医学科研设计》考试卷(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学科研设计:医学科研设计是运用科学的、专业的和艺术的思维方法对医学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决策、规划的过程。 2、金标准:即同行公认的专业标准,如疾病诊断的病原学、病理学、影像学、解剖学标准。 3、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干预与对照所显示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4、操作定义:操作性定义是一种规定,它可使被确定的需要定义的变量和条件的操作或特征具体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提出研究假设的四种方法。 提出假设有以下4种基本方法: (1)差异法。一种疾病在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发病明显不同,那么,在一种情况下出现的因素在另一种情况下没有出现,则这种因素的存在或缺少应可能是该疾病的病因(如吸烟者和非吸烟者肺癌发病的差异)。 (2)一致法。如果一种因素的存在与否都与一系列不同场合中某病的出现与否有联系,那么这种因素的存在与否就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如甲肝的发生与接触病人、拥挤、卫生条件差有关,这些因素都有利于肝炎病毒的传播)。 (3)伴随变异法或剂量反应效应。如饮食中含碘减少,则地方性甲状腺病增加;放射线暴露增加,则白血病发病率增加;不洁性行为越多,爱滋病的感染机会越大。这些都是伴随变异的具体例子。 (4)相似法。一种疾病或某种结果的分布和频率可能与另一种疾病十分相似,就说明其发病原因相似,如乙肝病毒感染和肝癌。 2、简述建立科研结论的条件。 在医学研究中,经过统计学检验成立的假设还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而只能形成一种有待进一步验证的假说。假说要转化为理论需要具备如下3个基本条件: (1)假说与客观事实相符。即科学假说运用于实践时,有越来越多的事实与这个假说的内容

化工原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流体流动 质点含有大量分子的流体微团,其尺寸远小于设备尺寸,但比起分子自由程 却要大得多。 连续性假定假定流体是由大量质点组成的、彼此间没有间隙、完全充满所占空间的连续介质。 拉格朗日法选定一个流体质点,对其跟踪观察,描述其运动参数(如位移、速度等)与时间的关系。 欧拉法在固定空间位置上观察流体质点的运动情况,如空间各点的速度、压强、密度等,即直接描述各有关运动参数在空间各点的分布情况和随时间的变化。定态流动流场中各点流体的速度u 、压强p不随时间而变化。 轨线与流线轨线是同一流体质点在不同时间的位置连线,是拉格朗日法考察的结果。流线是同一瞬间不同质点在速度方向上的连线,是欧拉法考察的结果。系统与控制体系统是采用拉格朗日法考察流体的。控制体是采用欧拉法考察流体的。 理想流体与实际流体的区别理想流体粘度为零,而实际流体粘度不为零。粘性的物理本质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的热运动。通常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增 加而减小,因为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以分子间的引力为主。气体的粘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以分子的热运动为主。 总势能流体的压强能与位能之和。 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的区别流体的密度是否与压强有关。有关的称为可压缩流体,无关的称为不可压缩流体。 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流体流动中的位能、压强能、动能之和保持不变。平均流速流体的平均流速是以体积流量相同为原则的。 动能校正因子实际动能之平均值与平均速度之动能的比值。 均匀分布同一横截面上流体速度相同。 均匀流段各流线都是平行的直线并与截面垂直,在定态流动条件下该截面上

的流体没有加速度, 故沿该截面势能分布应服从静力学原理。 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否存在流体速度u、压强p的脉动性,即是否存在流体质点的脉动性。 稳定性与定态性稳定性是指系统对外界扰动的反应。定态性是指有关运动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边界层流动流体受固体壁面阻滞而造成速度梯度的区域。 边界层分离现象在逆压强梯度下,因外层流体的动量来不及传给边界层,而形成边界层脱体的现象。 雷诺数的物理意义雷诺数是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 量纲分析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 ①经初步实验列出影响过程的主要因素; ②无量纲化减少变量数并规划实验; ③通过实验数据回归确定参数及变量适用围,确定函数形式。 摩擦系数 层流区,λ与Re成反比,λ与相对粗糙度无关; 一般湍流区,λ随Re增加而递减,同时λ随相对粗糙度增大而增大; 充分湍流区,λ与Re无关,λ随相对粗糙度增大而增大。 完全湍流粗糙管当壁面凸出物低于层流层厚度,体现不出粗糙度过对阻力 损失的影响时,称为水力光滑管。Re很大,λ与Re无关的区域,称为完全湍流粗糙管。同一根实际管子在不同的Re下,既可以是水力光滑管,又可以是完全湍流粗糙管。 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把局部阻力损失看作相当于某个长度的直管,该长度即为局部阻力当量长度。 毕托管特点毕托管测量的是流速,通过换算才能获得流量。 驻点压强在驻点处,动能转化成压强(称为动压强),所以驻点压强是静压强与动压强之和。 孔板流量计的特点恒截面,变压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阻力损失较大。转子流量计的特点恒流速,恒压差,变截面。 非牛顿流体的特性 塑性:只有当施加的剪应力大于屈服应力之后流体才开始流动。

【精选资料】八年级下浙教版科学第二章测试题与答案

A B C D 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N-14 Na-23 Cl-35.5 Ag-108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2、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空气 B 、冰水混合物 C 、氧气 D 、高锰酸钾 3、空气中体积分数占78%的气体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4、下列物质中,可用于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 ) A 、铁钉 B 、木炭 C 、白磷 D 、硫粉 5、下列物质燃烧需要在集气瓶内预先加入少量的细纱或水的是( ) A 、木炭 B 、铁丝 C 、硫 D 、红磷 6、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法制氧气时,加入的少量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 ) A 、质量减少 B 、质量增加 C 、化学性质改变 D 、化学性质不变 7、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成为可能,从而可以直接用原子来制造分子。若能用这种方法制造葡萄糖(C 6H 12O 6),下列不需要的是( ) A 、碳原子 B 、氢原子 C 、氮原子 D 、氧原子 8、根据已配平的化学方程式A +3O 2 2CO 2+2H 2O 可推测A 的化学式是( ) A 、CH 4 B 、 C 2H 4 C 、C 3H 6 D 、C 3H 8 9、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 、C+O 2点燃==CO 2 B 、2KClO 3 == 2KCl+3O 2↑ C 、Zn+ H 2SO 4 = ZnSO 4+H 2↑ D 、HCl + NaOH=NaCl+H 2O 10、下列四种变化中,其中一种与其它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应该是( ) A 、铁生锈 B 、水汽化 C 、煤燃烧 D 、呼吸作用 11、下列生理过程不存在化学变化的是( )

医学科研设计试题

科研论文 一.最佳选择题 1、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也是科研工作的关键是:---(A) A.课题选题 B.收集资料 C.整理资料 D.分析资料 E.开题报告 2、科研选题的意义在于:---(E) A.科研选题关系到整个科研工作的成败 B.科研选题关系到科研人员的个人成才 C.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D.科研选题关系到科研管理活动的效能 E.以上都正确 3、科研选题范围要有利于:---(E) A.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重大疾病的防治 B.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某些研究形成“拳头”课题 C.有利于利用现有的人力、设备、集中投资,解决有可能突破的问题 D.有利于贯彻“以应用研究为主,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开发研究 E.以上都正确 4、不属于艾滋病防治研究重点的是:---(D) A.群体预防研究 B.检测诊断方法及检测试剂研究 C.预防疫苗的研究 D.个体预防研究 E.治疗AIDS的药物研究 5、科研设计的作用为:----(E) A.可以减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B.可以取得较为可靠的资料 C.可对实验数据的误差大小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 D.提高实验效率 E.以上都是 6、在整个调查设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C) A.整理资料的计划 B.分析资料的计划 C.搜集资料的计划 D.研究计划 E.选择调查方法 7、医学科研设计中对照的意义:----(E)

A.排除或控制自然变化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B.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的差异 C.可找出综合因素中的主要有效因素 D.通过对照可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 E.以上都是 8、搜集资料时要遵循的3个原则为(B) A.对照、随机、重复 B.准确、完整、及时 C.细心、耐心、及时 D.随机、准确、及时 E.检查、核对、仔细 9、以下检验方法除下列哪一种外,其余均属于非参数统计方法(D) A.Friedman,sM检验 B.H检验 C.配对设计符合秩和检验 D.t检验 E.查r s界值表法 10、总体分布类型不清小样本资料的均数比较可采用: (A) A. t 检验 B. 秩和检验 C. χ2检验 D. u 检验 E. 查r界值表法 11、在假设检验中,当t0.05 B.P<0.05 C.P>0.01 D.P<0.01 E. 0.01

化工原理 第十二章

化工原理 第十二章其它传质分离方法 问题1.结晶有哪几种基本方法?溶液结晶操作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1.溶液结晶,熔融结晶,升华结晶,反应沉淀。 溶液的过饱和。 问题2.溶液结晶操作有哪几种方法造成过饱和度? 答2.冷却,蒸发浓缩。 问题3.与精馏操作相比,结晶操作有哪些特点? 答3.分离纯度高,温度低,相变热小。 问题4.什么是晶格、晶系、晶习? 答4.晶体微观粒子几何排列的最小单元。按晶格结构分类。形成不同晶体外形的习性。问题5.超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曲线有什么关系?溶液有哪几种状态?什么是稳定区、介稳区、不稳区? 答5.在一定温度下,开始析出结晶的溶液浓度大于溶解度,所以,超溶解度曲线在溶解度曲线上面。 饱和,不饱和,过饱和状态。 当溶液浓度处于不饱和状态,属于稳定区。当溶液浓度介于超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曲线之间,属于介稳区。当溶液浓度大于超溶解度曲线浓度时,属于不稳区。 问题6.溶液结晶要经历哪两个阶段? 答6.晶核生成,晶体成长。 问题7.晶核的生成有哪几种方式? 答7.初级均相成核,初级非均相成核,二次成核。 问题8.什么是再结晶现象? 答8.小晶体溶解与大晶体成长同时发生的现象。 问题9.过饱和度对晶核生成速率与晶体成长速率各自有何影响? 答9.过饱和度ΔC大,有利于成核;过饱和度ΔC小,有利于晶体成长。 问题10.选择结晶设备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10.选择时要考虑溶解度曲线的斜率,能耗,物性,产品粒度,处理量等。 问题11.什么是吸附现象?吸附分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11.流体中的吸附质借助于范德华力而富集于吸附剂固体表面的现象。 吸附剂对流体中各组分选择性的吸附。 问题12.有哪几种常用的吸附解吸循环操作? 答12.变温,变压,变浓度,置换。 问题13.有哪几种常用的吸附剂?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分子筛? 答13.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土,沸石分子筛,吸附树脂等。 活性炭亲有机物,硅胶极性、亲水,活性氧化铝极性、亲水,活性土极性,沸石分子筛极性可改变、筛选分子、选择性强,吸附树脂可引入不同的官能团。 分子筛是晶格结构一定,微孔大小均一,能起筛选分子作用的吸附剂。 问题14.工业吸附对吸附剂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4.内表面大,活性高,选择性高,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粒度,化学稳定性好。 问题15.有利的吸附等温线有什么特点? 答15.随着流体相浓度的增加,吸附等温线斜率降低。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1-3节》测试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1-3节》测试 班级姓名成绩 一、我会选(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 分,共50分) 1. 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酒精灯 C.制取氧气 D.滴管滴加液体 2. 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比约为1:4,这是指它们的() A.质量比 B.质量百分比 C.体积比 D.密度比 3. 地震造成一列含有12节油罐车的货运列车在宝成铁路109号隧道里起火,消防人员迅 速采取封堵隧道口、注水冷却等措施进行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BC 均是 4.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必须使用催化剂 B.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 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 D.必须用燃着的火柴检验是否收集满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D.蜡烛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 现有下列事实:①动物呼吸;②白磷自燃;③食物腐烂;④火药爆炸。它们的共同点是 ()A. 都发光 B. 都剧烈燃烧 C. 都是氧化反应 D. 都发生爆炸 7. 某气体即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8.下列各组物质中,既是化合物,又是氧化物的是:() A.二氧化碳、冰 B.氯酸钾、二氧化锰 C.氧化镁、锰酸钾 D.水、液态氧 9. 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 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10.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11.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自然、缓慢氧化,有人叙述这些变化有如下共同点:○1都产生热量 ○2都要发光○3都属于氧化反应○4都很缓慢○5都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6都需要温度达到着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及测试题

第2章 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 焰)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3Fe+2O2 ==== Fe 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 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 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 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H 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③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燃烧条件跟氧气充分接触 (2)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灭火方法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 C (2)分解反应:A B+C 2、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原子种类没有变化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①原子种类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 ④物质总质量 3、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浙教版八下科学第二章测试卷

八年级(下)第二章空气与生命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以下几种二氧化碳的用途中,既利用了CO2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 A.人工降雨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制尿素、化肥 D.灭火器灭火 2.某气体易溶于水,比空气密度小,在实验室里用两种固体药品混合加热制取这种气体。若用这种气体与氧气相比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收集该气体的方法与氧气相同 B.该气体的性质与氧气不同 C.可采用与制氧气相同的实验装置来制取该气体 D.加热时要使试管受热均匀,再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3.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克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 4.4克CO2和3.6克H2O,则该有机物中(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D.只含有C、H两种元素。 4.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A.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 B.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三种气体的集气瓶中 C.测定三种气体的密度 D.向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 5. 200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了WTO,并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 举办权。为向世界展现一个新形象,某学校同学提出于下列环保建议: ①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②开发生产无汞电池;③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 料餐具和塑料袋;④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⑤分类回收垃圾。其中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实验室制CO2一般有5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漏斗中 注入酸液;④向广口瓶中放入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 D.②③④①⑤ 7.下列实验设计可行的是() A.在实验室用一支漏底的试管,一个小烧杯,一个带导管的橡皮塞和一团细铜丝, 可组装制取CO2的发生装置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少量CO杂质 C.用带火星的细木条来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D.用适量的稀硫酸来除去热水壶里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8.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物转化成为有机物 B.凡是绿色植物体的细胞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 D.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医学科研设计的分类及其特点

医学科研设计的分类及其特点[关键词] 科研设计分类特点健康网讯: 熊国强(湖南医科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长沙410078)贺石林(湖南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长沙410078)医学科研设计的类型取决于医学专业的各自特点、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条件。医学研究的分类及其设计类型现代医学研究的分类可以沿自然科学的分类,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正常人、病人、动物(实验动物)和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包括①调查研究:研究者为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疾病的分布、患病率、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的水平和消长),研究环境因素的致病或保护作用,必须结合专业进行周密的调查设计。调查设计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先导和依据,也是调查结果准确可靠的保证。调查设计的特点即研究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如职业、地域、民族等;不能用随机化分组来平衡混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故重点是调查表、分析表与抽样方法设计。 ②临床试验:临床医学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病因学、诊断学、疗效和预后诸领域的研究。限于篇幅现仅就其中疗效观察予以阐述。疗效研究内容即有药物、手术、理化因素的效应,也有营养、护理等辅助措施与预防措施的作用,也可以是对完整的一组治疗方案或一种特定形式的治疗措施的研究。疗效研究的指标,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是:生存或死亡,痊愈或未愈,有效或无效,症状或体征的存在或消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副作用等等。如何评价临床疗效的优劣,应注意试验设计的类型,被试因素(药物、手术、理化因素等)的科学性,受试对象的代表性及其诊断的正确性,疗效指标的统一性和可靠性。③实验研究:将若干随机抽取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两个或多个处理组,观察比较不同处理因素的效应,这种研究称为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者能人为设置处理因素;研究对象接受处理因素的种类或水平是由随机分配决定的。因此,实验研究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误差,使多种实验因素包括在较少次数的实验之中。广义的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医学科研设计的内容(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科研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科研(实验、观察)结果符合以下四个性质:①有用性(适用性、目的性,也包括可行性);②独创性(先进性);③在减少或排除系统误差前提下的可重复性;④经济性(样本的代表性)。科研设计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专业设计,是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技术来进行设计,主要功能是为了解决实验观察结果的有用性和独创性。从专业理论角度来选定具体的科研课题,提出假说,围绕检验假设制订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专业设计的正确与否是科研成败的决定因素。②统计学设计,是运用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来进行设计。减少抽样误差和排除系统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样本间的可比性,确保实验观察内容的合理安排,以便使实验结果进行高效率的统计分析,以最少的实验观察次数(例数)得出相对最优的结果和可靠的结论。因此,统计学设计是科研结果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保证。总之,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都是科研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实验设计涉及医学科研领域广泛,内容也较复杂,方法也较繁多,本文重点介绍科研设计的要素与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复习题(医学科研设计)

《医学科研设计》复习题 ?医学科学研究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答:一个周密而完善的研究设计,能合理地安排各种研究因素,严格地控制误差,从而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减少误差,达到高效、快速和经济的目的。 ?从统计学角度来讲,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答:1.建立研究假说,明确研究目标, 2.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单位和总体(population)、样本(sample), 3.对研究对象是否施加干预和如何施加干预, 4.确定研究设计类型, 5.确定研究指标及获得指标值的方法, 6.制订数据的管理及统计分析计划, 7.预计会得到什么结果,资料的可靠性及质量控制, 8.需要多少经费与时间等。 ?随机分组的目的是什么? 答:按照严格正规的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在分组之前均不能预知分组情况,以便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相似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保证两组具备充分的可比性。这是设置理想的均衡对照的方法,理论上可使已知和未知的影响疗效的因素在两组间均衡分布,减少选择偏倚和混杂偏倚的影响。 ?均衡与分层的关系? 答: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抽样了解总体的情况,但是样本常常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研究药物对高血压的疗效,因为高血压有轻度、中度、重度之分,如果任意把一些高血压病人分组治疗,即使完全随机也不合理。因为有的组重度多,有的组轻度多。故应该先把轻、中、重度的高血压分层(stratification),再随机分组才能做到均衡(balance),称为分层随机。在分层的基础上,在层内随机抽样进行样本分配。这样可使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衡,从而增大可比性。 ?采用临床盲法实验的意义 答: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一项治疗措施的疗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而在试验中,若研究对象知道自己的治疗情况,研究者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则会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采用盲法(blinding 或masking)可有效地避免这种偏倚。这项原则的具体方法是研究对象、观察检查者和试验设计者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都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接受治疗措施的情况。 ?完全随机设计的两种分组方式? 答:1.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 2.分别从不同总体中进行随机抽样,获取代表各不同总体的随机样本 ?配对设计 答: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是将受试对象按既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微粒的模型和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常见的符号有电路元件符号,交通符号,物理量符号,天气现象符号等)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一个公式、一个复杂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是。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 2、汤姆森--“葡萄干面包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 3、卢瑟福--“核式(行星绕太阳)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发现带正电荷质量很大的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电)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5)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6)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三、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二章微粒模型与符号第五节

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 (一)元素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及中文名称规则。 2.熟记常见元素的中文名称和元素符号。 3.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夯实基础巩固 1.请按照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判断,下列元素符号中书写正确的是()。 A.镁MG B.铜Cu C.锰mn D.锌ZN 2.目前已发现的元素达112种,所以很多元素都是由第一个大写字母带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的。下列各组元素中,其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氯、钙、铁 B.铝、银、氩 C.氖、钠、硅 D.镁、锰、锌 3.化学符号中常见表示法有“3Al”“I2”“S2+”“”等,化学符号中不同部位所出现的数字意义是不同的。“2H”表示的意义是()。 A.只能表示两个氢元素 B.只能表示两种氢元素 C.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D.既表示两个氢元素,又表示两个氢原子 4.查找下列元素符号所对应的元素中文名称,判断下列符号所表示的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的是()。 A.O、H、Cl B.Al、Fe、Zn C.H、P、Si D.Hg、N、Au 5.元素符号是最基本的化学语言之一,元素符号通常用该元素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当两种元素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则附上作为该元素的符号。 6.以H为字头的元素符号有He、Hg等。请你写出分别以B、C、M、N为字头的元素符号(每空写出两种元素符号即可)。 以字母B开头的元素符号。 以字母C开头的元素符号。 以字母M开头的元素符号。 以字母N开头的元素符号。 7.填写并强记下表中元素的中文名称及符号。

能力提升培优 8.大序号的元素大多都是实验室中人工合成的。1982年,德国的达姆斯塔特用高速铁离子轰击铋靶,一个星期后,一个第109号元素的原子诞生了,而且存在了0.005 s。后来定名为“Mertnerium”,中文名为“”。其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是()。 A.Mt B.mt C.mT D.MT 9.化学中元素符号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不同的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下列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10.中国对某些化学元素名称在统一规范前曾有其他叫法。其中“矽”元素在1871年的《化学鉴原》最早出现,它的含量在地壳中占第二位。现代化学中“矽”的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分别是()。 A.锡、Sn B.铝、Al C.氧、O D.硅、Si 11.元素符号前是否带上数字所表达的意义不完全相同,不同种类的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N”既可以表示,又可以表示,而“3N”只表示。 (2)金属、稀有气体、某些非金属单质(如碳、硫、磷)等一些元素的单质,其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元素的单质。请写出“Cu”符号所表达的三层意思:①;②;③。 12.在前一课时中,我们曾学习了元素的分布及某些元素的性质、作用等相关知识。请按要求写出下列有关元素符号: (1)地壳中分布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 (2)地壳中分布最多的两种金属元素。 (3)一种呈黄色固态的非金属单质。 (4)构成人体骨骼、牙齿等必不可少的金属元素。 13.请根据初中科学学习阶段所要求的30多种元素的名称进行分析,按要求用元素符号填写下列空格: (1)除氦、氖、氩等稀有气体外,常温常压下其单质为气体的元素有。(2)常温下其单质为液体的非金属元素有。 (3)常温下其单质为液体的金属元素有。 (4)常温下为固体的非金属有。 中考实战演练 14.【泰州】国际通用的元素符号是用1个或2个拉丁文字母表示的,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为Niccolum,则镍的元素符号为()。 A.Ni B.NI C.N D.Na 15.【滨州】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的一组是()。 A.氯、碳、钙、铜 B.氢、汞、铁、银 C.钠、镁、氧、氮 D.锰、硫、锌、钡

2019医学科研设计方案

2019医学科研设计方案 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医药方面的科学研究之前,需要制定完善的 统计研究设计方案,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才称得上是完善的呢? 完善的设计方案需具备六个条件 一般来说,应具备以下条件:人力、物力和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均符合专业和统计学要求;重要的实验因素和观测指标没 有遗漏,并做了合理安排;重要的非实验因素(包括对能产生的各种偏性)都得 到了很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已考虑在内,并有 相应的对策和严格的质量控抓对操作方法、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均有 一套规范的规定和正确的方法。而其中准确把握统计研究设计"三要素和四原则",无疑是其设计方案科学严谨的象征。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 实验设计三要素应着重考虑: 一、受试对象的种类问题。这里面包含以下几种情形:1.一般医学科研-常用动物、离体标本或人体内取得的某些样品作为受试对象;2.新药的临床前 试验-一般用动物作为受试对象;3.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用人作为受试对象。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在1期临床试验阶段,通常用健康志愿者作为 受试对象;而在其他各期临床试验阶段,常用患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 选择什么样的患者,应有严格的规定。 二、实验因素。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若在整个实验 过程中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很多,就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对众多的因素做全面分 析,必要时做一些预实验,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实验因素,哪些是重要的非实验因 素,以便选用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妥善安排这些因素。实验因素有数量因素与质 量因素之分。所谓数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量的,如药物的剂量、药 物作用的时间等,在实验中取哪些水平需要认真考虑,水平选取得过于密集,实 验次数就会增多,许多相邻的水平对结果的影响十分接近,不仅不利于研究目的 的实现,而且将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反之,该因素的不同水平时结果的影 响规律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易于得出错误的结论。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应进 行必要的预实验或借助他人的经验,选取较为合适的若干个水平。所谓质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应结合实际 情况和具体条件,选取质量因素的水平,千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盲目选取。 三、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 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 观(如读取病理切片或X光片上所获得的结果)或主观指标(如给某些定性实验 结果人为打分或赋值),一定要按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必要时还应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 实验设计的"四原则" 实验设计四原则的实施主要包括: 一、随机原则的实施:即运用"随机数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随机排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计算机产生伪随机数"实现随机化。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2章综合测评卷

第2章综合测评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K:39 Ca:40 I:127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利用模型和符号来表达某一事物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下列各项中,属于符号的是()。 A.某同学的姓名 B.历史人物的蜡像 C.电视机的电路图 D.期中成绩汇总表 2.某物质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第2题)A.该物质的1个分子含5个原子 B.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H4 C.该物质属于化合物 D.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 3.下列对原子、分子、离子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原子能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C.原子核里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4.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原子结构的模型是在实验和探索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的。下列关于不同阶段的原子模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B.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C.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子似的嵌在原子中 5.据中央电视台对云南抚仙湖湖底古城考古的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子数为6 B.质子数为6 C.电子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6.核磁共振(NM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有NMR现象,则下列元素的原子中,可以产生NMR 现象的是()。 . 7.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是()。 A.Al B.N2 C.Cl D.H 8.物质的化学式不能凭空想象,而应由实验确定,一种物质只能书写出一种化学式。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氖气Ne2 B.氧化铁FeO C.硫酸钠Na2SO4 D.高锰酸钾K2MnO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