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设计思想:

本节课共四目内容我对教材做了调整,把科举制一目删去,由于学生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了解程度的不同,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炒冷饭”现象,因此教学中采取以难点突破带动知识点的落实、以问题解决来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Ⅲ第一个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课本中已有出现,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初中课本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课本侧重于理论的分析。所以在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与区别方面,本课“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把第一目“焚书坑儒”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进行学习,教学重点放在第二目和第三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汉武帝兴办太学,把他整合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学情分析:

我校是自治区二类示范性重点高中。学生是在石嘴山市初中升学考试中属第二批录取,生源主要来自大武口区及矿区、附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都有过6至8年的历史学习经历,相对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是,由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历史列入选考考试科目,学生入校的历史成绩并不理想;而从学生的个体来看,历史水平也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高中的生源,可以说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由于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石嘴山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方法指导:1启发式教学2历史规律方法总结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

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要求学生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阐释、概括和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儒家思想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评价历史应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重难点突破

学习重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学习难点: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及汉代儒学兴起产生的影响

●设计理念: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协商合作,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就更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图片音频等,如先秦儒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的政绩、董仲舒的生平学说、太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课代表搜集好在上课前交给老师。

2、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图片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以加大课堂密度。

●板书设计

儒学的兴起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儒学兴起的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原因:改造儒学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3、基地:太学

4、影响:

三、重现光彩的儒学

四、儒学现实意义的挖掘

●教学设计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北京奥运会孔子弟子齐诵《论语》和“和”文化图片,你能从图中感悟到什么?(幻灯片展示:)

高源:孔子是个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赵爽:看到“和”就想到了和睦,和谐,和文化。

王徐骞: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

郭喜龙: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师:很好,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点评:开课就让学生抓住线索,符合历史学科的学习要“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要求。)教学过程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板书)

活动一:孔子的疑惑解释(幻灯片展示:)

据史书载,孔子曾周游列国陈说其学说而不被各国君主采纳。

教师课堂置疑:孔子的治国理念为什么在春秋战国得不到重用?

学生思考回答:孔子的学说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教师课堂置疑:那么春秋战国哪家思想最有用?被谁采纳?

学生齐答:法家,秦始皇

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

想一想,为什么法家思想在秦国会受到重视?

教师: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同时,为应付战争,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青睐。

教你一招:评价历史问题时,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是各种学说思想,我们首先要把它们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其次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

教师课堂置疑: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个?

学生回答:秦朝。

教师课堂置疑:我们知道秦二世而亡,导致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暴政。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幻灯片展示:)(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齐答:秦朝“焚书坑儒”

教师点拨:秦朝运用法家思想治国,用残酷的法律来管理国家;“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政权覆灭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板书)

过渡:教师:创设情境: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歌词中以“奇峰”来喻指汉武帝。

(点评:学生沉浸在气势磅礴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帝王之气,回顾着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板书)

教师:汉代儒学兴起的标志?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儒学兴起的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板书)

2、儒学兴起的原因:改造儒学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板书)

活动二:汉武帝的治国方略选择(幻灯片展示:)

知识链接: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局势(实录:全体学生齐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后,找学生回答)

公元前104年仅16岁的汉武帝继位,他继承了先辈们发展成果,但也继承了汉初以来的社会问题;

一个王国问题,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已然坐大。他们拥有一地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威胁国家统一。

另一个匈奴问题,由于汉初国力弱小被迫与匈奴和亲但匈奴还经常南下掠夺,破坏中原农耕经济政权的安全。

1、汉武帝能否象秦朝那样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为什么?(实录:学生讨论回顾,课堂气氛热烈)

叶欣: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虽然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但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赋税沉重导致暴政

陈苏宁:我知道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大兴土木修阿房宫,郦山陵,长城等王横:还有泰半之赋

教师总结:不能,过度推行法家思想容易导致暴政,激化矛盾不利于统治。

知识链接: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2、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统治思想?结果如何?(实录: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结合课本知识得出观点:)

肖霞: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刘思佳:给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寇婷婷:道家思想

田蕾: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点评: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并结合课本得出观点,相应的培养了学生做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 西汉初的道家思想(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

西汉初年,汉高祖以道家无为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经济恢复发展国力逐渐强盛,终于形成了“文景之治”。

3、汉武帝能否沿用汉初以来的道家思想来治国?为什么?

教师总结:不能,道家无为而治不能解决王国和匈奴问题,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

4、汉武帝选什么思想治理国家?

学生齐答:儒学

知识链接(幻灯片展示:)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制造人,人应按照天的意志来行动,国君如果实行暴政,上天会以灾害来警告。如果国君不知悔改,上天就会使其失去统治地位

从天人相与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命题,他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的间,人民应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主喜欢的事老百姓无条件去做。

董仲舒认为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可以成为政治统一的的根基。

----- 百度百科

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史海无涯,大家要获取更多的历史资源,百度百科也是收集史料的方法。进而提问: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学生先解析材料,后思考、讨论、组织答案后回答。

高源:天人感应,

树明:君权神授,

李佳佳:春秋大一统。

教师最后归纳总结:①三则材料分别包括以下观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

②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成为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他改造了儒家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在本质上相同,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这是他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性。

教师进行历史规律的点拨:回答切中要害。一种思想能不能被当时所应用,关键是看是否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但是能否长期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还要看它是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过渡:教师提问:儒学兴起的基地是什么?学生回答:太学

3、儒学兴起的基地:太学(板书)

活动三:汉代太学招生简章的设计(幻灯片展示:)

根据书本知识设计一个汉代太学招生简章,要求招生简章中必须包括(太学的地位,招生目的,教学内容等)

教师设计,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各组选代表总结回答(分别是:钟小盼、赵爽、理解、马元),最后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太学地位: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太学目的:⑴带动全国的学风,促进文化的传播。

⑵培养政治人才为其进入仕途创造条件。

⑶培养儒学人才,进一步促进儒学传播

太学内容:五经

师资力量:博士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儒家成为正统思想产生的影响?

结合教材和前面的董仲舒学说的知识链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投影展示如下

4、太学兴起的影响(板书)

积极影响: 1、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2、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

3、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影响: 1、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

2、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点评:让学生学会运用评价事物的一般方法,一是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

二是运用“一分为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过渡:教师展示资料卡片和孔子学院的相关图片,提出问题思考:

如何使儒学重振光彩?

世界孔子学院是介绍和推行

中华文化的交流机构孔子是“形象大使”

三、重振光彩的儒学(板书)

史学争鸣(幻灯片展示)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

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

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适应时代的转化。

(实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后回答: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

教师进一步补充,我们既不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也不能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传统文化而完全抛弃,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资料卡片(幻灯片展示:学生齐读下面两段材料)

李泽厚先生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懂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想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的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来看,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中。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教师补充资料

1993年,世界各地进行了“全球伦理”的大讨论。全球主要的宗教代表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视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并写进《全球伦

理宣言》。可见,儒学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报道,过去深受中国儒学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特别注意以儒学思想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以推动本国的现代化,而且比较有成效。韩国、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为儒学与现代化结合提供了典范,其中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因此,儒学与现代化绝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

过渡:教师提问:今天你如何理解儒学的现实意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后教师投影展示(实录:学生讨论、回答。气氛热烈)

四、儒学的现实意义挖掘:(板书)

政治方面: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

外交方面: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文化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人与自然:天人和一,和谐共生

●小结:两千年前的西汉儒学兴起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你凝聚力的核心思想。21世纪儒学已经发展为中国的的思想国粹,在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寻找精神的力量,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我测评:(幻灯片展示:)

1.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3、下列关于西汉太学创立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办学校

②教师称五经博士,学员称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全部由地方官推荐

③太学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④有利于文化的积极传播,弘扬光大了儒家学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体验、感悟历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黄老之术”,即“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9·广东二模)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解析:选D由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说明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力,故D项正确;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知识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也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无关,故B、C两项错误。 3.(2019·广州模拟)下表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解析:选B由材料“终不见仁义”“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易经》《礼记》《孝经》《医书》《论语》”可知汉代信奉孔孟之道,重视儒学教育,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强调的是对儒家思想的重视而非刘贺昏庸无道和其下葬身份,故A、D两项错误;宋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故C项错误。 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作为私学教材的《诗》《书》等儒家经典,至汉代位列官方认可的“六艺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得到认可和推崇,联系史实可知,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所致,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解释汉代儒家经典地位的上升,A项错误;B 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所涉及的史书为《汉书》。 5.(2019·衡阳联试)西汉中晚期,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据此可知这些举措() A.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B.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选D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B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6.(2019·蚌埠联考)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使士人开始步入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民版)练习:专题一 二汉代儒学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 ) 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 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 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 答案:A 2.汉武帝“罢黜百家,推崇儒学”主要目的是( )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生孝廉有利于政治清明 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 解析:题目问的是主要目的,董仲舒的推动只是主观原因,故A 项错误;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推崇儒学”主要是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儒生孝廉与设问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由,故D项错误。 答案:B 3.《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A.强调大一统思想 B.主张君权神授 C.强调天人感应D.糅合各家思想 答案:D 4.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 ①《诗》 ②《书》 ③《墨子》 ④《春秋》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5.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此制度( ) 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不断完善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隋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最全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 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

陆贾与贾谊习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习〈论文集〉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 作者:夏增民 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之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之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之精神相沿不绝。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他们之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之不同路径。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之几家,亦是学术整合之第一步。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之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之学术整合。陆贾与贾谊之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之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 一周秦之季之学术综合 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诸子思想具有内在之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之“一”之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之思想成为诸子之共识。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之问难时,说“定于一”[3]。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之“一”,还要求“一”天下。《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5]在“一”之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之道路。这种学术之综合,是以自家学术为体,兼采他家;而且,是在与他家之相非过程中完成这一综合过程之。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韩非子·显学篇》、《庄子·天下篇》、《荀子》、《易传》及《吕氏春秋》中可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3 人民版必修3(2)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2013年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 3 人民版必修3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我成功,我快乐!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儒学因此而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 臣民的思想工具;②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③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④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⑤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1. 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A ) ①楚失华夏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2009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孟子的智慧》引起广泛关注。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A )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3.如果你是信奉道家思想的老师,要遏制学生自习课上说话的现象,你的认识与做法是( D ) A.这是品德问题,要进行思想教育 B.这是违纪行为,主张进行严格惩罚 C.这要影响班级,要给他一点教训 D.这是无意识的,应等学生自我觉悟 4.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华厨在K (北?υ 有Hl 轻司 BtilIn Qi huαzl Oimlir ι? Co.JLtd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精编版】 一、选择题(每题 4分,共12题,48分) 2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 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罡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罡孔子的弟 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星因为儔学 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 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项/『五经秤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 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偉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沒 有背离,所以Ei 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 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臥D 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一一五经为切入点, 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 的认识和理解。《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 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 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 在此 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 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古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学思想(古代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诉求)及通过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论语》的内容不在“五经”之中)考查文明的传承。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关系需要重点关注。汉代儒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备考时,应明确汉代儒学在儒学发展演变中的地位,理解儒家思想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百家争鸣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1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2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

3.荀子 (1) 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 (续表)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12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13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 (1)政治上: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14德政,推行教化。“15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16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17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 2.主张确立儒学的18独尊地位。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19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知识拓展] “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本质是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归纳总结] 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2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变法改革,致力耕战,孔子恢复周礼、“德治”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求。 [辨析比较]

汉代儒学的发展

汉代儒学的发展 2[2019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①,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②。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③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本题从西汉初期道、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切入,考查汉代儒学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和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西汉初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采用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严重威胁统治,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维护了封建统治,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材料中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现象并不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故B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C 名师点拨董仲舒的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有不同之处,董仲舒对君主既有维护,也有警告:他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屈民而伸君”之意;他还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进一步强调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对专制君主进行权力限制。 3[2018全国卷Ⅱ,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②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①③④。(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本题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分类切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据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从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仁人,而不符合仁政思想的暴君夏桀、商纣等级较低。同时也要看到,在汉代“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被称为智人,受到肯定,说明班固对古今人物的评定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综合来看,班固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改变了先秦时期将人物分为上(智人)、中(中人)、下(愚人)三品的做法,进一步细化了人品等级,这对汉末魏初出现的九品中正制(人分九品,随品授官)有着极大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品思想的成熟。

2020高考10年真题3年模拟-考点49 儒学成为正统(解析版)

考点49儒学成为正统 【十年真题】 1.(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 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二单元 课题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题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联]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是诸侯国势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注]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 [拓]新儒学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辩]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搞清楚啊,可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一、背景 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黄老之学的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标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1.内容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提出“三纲五常” 2.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推广儒学 (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 4.影响 [注]黄老思想中“黄”指的是黄帝的学说,即修身、养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学说,即治国、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汉初以此为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质相同:思想专制。 [注]三纲五常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拓]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 [补]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 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学习进度:2课时 ◆考点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何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 儒家孔子仁、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法家韩非子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 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难点解析: 1.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 (1)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2)中庸: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 (3)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2.法家思想的意义: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思想的意义: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法、道三家思想有互补性,表现出融合趋势,到隋唐时期,形成我国古代治国思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练习题:第33讲 汉代儒学+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昆明模拟)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解析:选A。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其灭亡,故A项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儒家的反抗,还有平民陈胜、吴广的反抗,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9·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期末)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解析:选A。董仲舒认为发生灾异是由于天子无道,天子要反省,意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相反他的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用天来限制君权,并未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汉武

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模拟)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 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 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 解析:选C。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秦儒学思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故C项正确。 4.(2019·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他的主要目的是() A.宣传天人感应思想 B.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 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 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 解析:选B。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可以翻译为:天是万物的始祖,所以它覆盖包含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设立日月风雨使之融洽和谐,经历阴阳寒暑使之自然长成。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针。董仲舒为了让汉武帝信奉其思想,将儒学放到天地体系中,故B项正确。 5.(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认为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解析:选D。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从上天接收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 6.(2019·山东、湖北重点中学冲刺模拟)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

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 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12.3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作业Word版含答案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力图适应政治需要 B.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 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 【解析】选A。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表明汉代以后儒学家们不断汲取各家思想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故A正确;变化不能表明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故B错误;这一变化无法表明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故C错误;不能仅凭先秦法家的重农抑商主张到汉代以后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就认为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故D错误。 2.(2019·滨州调研)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选D。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重复,故A错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拓展延伸】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明才 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终于达到了目的。 3.(2019·衡水中学模拟)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 )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解析】选C。汉武帝对处罚结果的改变,反映了皇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C。 4.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第一单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等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 1.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制定不同的统治政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因此统治者采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需要的思想理论也是必然的。 2.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辨证地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 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 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1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 A(1):简述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2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急需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表现:休养生息,如减轻田租、减免赋税和徭役、士兵还农等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汉代儒学成 为儒学思想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B 材料中〝对正当性的信仰〞,其〝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故B项中〝君权神授〞,神化了皇权,美化皇帝统治的合法性,故符合; A项中〝民贵君轻〞不是强调统治者的权威性,而是强调民众的重要,故排除. C项〝格物致知〞和D项〝知行合一〞是理学中强调自我道德休养,与题中服从统治者的信仰不符.故排除; 应选B、 此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和宋明理学,要求掌握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一方面了解它作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认识它的发展过程也是为迎合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而不断改造的过程,它是封建专制统治下思想专制的产物.另一面也要认识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中的积极影响. 〝太〞:现代汉语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有〝粗、胖〞之义,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祭〞: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如〝樱花祭〞.可见中、日、韩三国〔〕

A. 存在文化共通之处 B. 曾经同族同宗同文 C. 古代崇尚儒家思想 D. 自古和睦形同一家 A 材料反映出中日韩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A正确; 中日韩不是一个民族,故不存在同族同宗,故排除B; 材料中没有表达古代就崇尚儒家思想.故排除C; 日本对中国在古代和现代都发生过侵略战争,因此不能说〝自古和睦形同一家〞,故排除D、 应选A、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东亚文明的影响.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在古代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文明. 如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说明〔〕 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B

必修三专题一汉代儒学学案

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导学案 一、“焚书坑儒”批判 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 ;秦朝时期。 (2)原因: 战国时期 秦 2.焚书坑儒(自读课本,完成探究)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3.探究4 评价: (1)直接作用: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二、罢黜百家 1、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探究5 分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 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 民族关系: 经济:阶级矛盾激化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 三、太学出现探究6 设计一份太学招生简章 1太学地位 2招生目的 3教学内容 4师资力量 5就业前景 探究7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自主学习) 1、选官制度变化 2、特点:1 2 3、影响 探究8 结合本课你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