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摘要:行为主义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影响重大的学习理论,对语言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简要回顾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特点。同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它们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外语教学;外语学习

1.引言

外语学习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语言作为思维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法,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为主义作为20世纪西方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对语言的学习和教学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行为主义的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随着逐渐形成。虽然行为主义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收到了许多其他流派的质疑,但在20世纪50到60年代的语言学习理论中,它仍然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行为主义简介

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而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行为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否定一切关于精神的重要性。其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他们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因此,他们把"刺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他们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而推知反应,反过来又可通过反应推知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体思想是对19世纪末美国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它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到高峰,并发展成以后几十年间美国甚至世界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位置的一大学派。

2.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期,俄罗斯科学家巴甫洛夫在狗分泌唾液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不间断的使用叉子碰撞形成的声音使狗形成分泌唾液的习惯,即根据特定的刺激条件做出反应,形成一个“刺激-反应”的理在此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制约”观点。

斯金纳认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学习者反复进行学习动作的时候,这个结果就会得到强化。这个过程也被称之为“正向强化”。而语言的习得,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操作,并不断地强化,从而使语言行为逐渐得到强化,达到想要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认为,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些研究也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部影响是作为刺激是先决条件,反应是后续行为。而在这一过程中,正向强化使之得到巩固。

综上所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是基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斯金纳的“操作制约”观点,并且在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是一种习惯,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其次,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另外,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按照操作制约的过程进行的。并且语言行为需要正向强化才能形成并得到巩固,它是帮助学习者形成语言学习习惯的外部影响因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被广泛接收以后,人们创造出了以句型操练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便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外语。这种学习方法重在使语言学习者对外语不断地行重复和机械性地实践,进而达到“刺激-反应”的效果,最终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所以,不断地重复操练被视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这一手段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语言学习者和语言传授者的广泛的应用。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首先,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作用,以及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模仿。这主要指语言学习者对自身周围的语言现象进行观察,为模仿语言活动创造条件。第二,行为主义强调不断反复的语言活动。为了形成这种习惯,语言学习者必须不断机械性地进行语言训练。第三,行为主义强调强化的重要性,即“正向强化”,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对语言学习者的正向鼓励。第四,行为主义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操练形式,使语言学习者有机会对外语学习进行不间断地重复,达到“刺激-反应”的实际效果。第五,行为主义重视在语言学习中对学习者间隔性的刺激原则。即有计划、有间隔性地使学习者接触到所学语言,能够不间断地为他们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要注重外部环境下对语言学习者进行的操练。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进行观察模仿的环境,让学习者能够更容易的进

行操练;第二,要注重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内在影响因素。语言学习环境固然重要,但老师更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和语言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从自身产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的让内因和外因同时对语言活动起作用。第三,要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首先是不断地重复实践,其次是老师进行积极的反馈,这样不仅可以使实践过程得到巩固和正向强化,还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好的进行语言学习活动。第四,注重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指导和监督以及强化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学习方法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丰富自身,更好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5.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学习的指导意义

针对行为主义对外语学习的启发,国内多数相关研究所表现出的都是从最基础的“刺激-反应”理论和“正向强化”理论所展开的。从语言学习活动中可观察到的行为出发,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来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对语言学习活动进行正向强化,最终形成语言学习习惯,从而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整个语言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首先,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语言学习者对周围的语言活动进行仔细地观察,并且对所观察到的语言活动或者语言行为进行模仿,而这个模仿环节需要学习者不断地重复,并且在这个操练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归纳反思,进而形成更高级的语言活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理解为对特定句型的操练,并且找出其中规律所在,进而针对句型进行有效地替换练习,形成有效的语言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学习者就可以在操练练习的过程中进行归纳和反思,得到练习所形成的效果。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则充当着语言操练过程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并且老师在指导和监督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的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即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称赞,而不是令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严厉批评。这个过程又会对语言学习活动进行正向的强化,使学习者从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出发,更好的实现语言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减少在母语习得中所形成的思维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

6.结束语

“教”与“学”在语言学习中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两个部分,我们不能将其二者分割,也不能单独地去关注某一方面。以上容简要回顾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的积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探索外在环境以及施教者所产生的的影响和学习者在学习方面以及内在的自身因素的印象,我们应该将其二者犹记得结合起来,更好的进行研究。“行为之一学习

理论”虽然对外语教学影响重大,但在今天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将其与我国外语教育具体情况相结合,更好的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栋.行为主义、心灵主义、互动主义与外语教学[A].英语研究,2005年04期

[2].叶向东、李伟.行为主义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初级阶段的启示[A].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3].覃承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自主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6期

[4].杨春梅.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对比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第21期.

[5].刘延.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对外语学习的指导意义[A].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09期.

[6].张文霞. 试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A].外语教学,2005年第03期.

人格心理学-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学说及相关研究 代表人物: 创始人:华生 集大成者:斯金纳 格斯里(联结) 赫尔(强化)米勒、多拉德 ?行为主义又称学习理论 ?通过条件反射研究行为习得的规律 ?从行为层面揭示了人格的动态组织形成规律 一、两类基本的条件反射(行为矫治法的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研究) ●学会对刺激反应,条件刺激成为引发反应的信号 S-R:刺激-反应联结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 ●始于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学会操作 ●斯金纳设计了定(变)时距、定(变)比率强化程序进行系统实验。(代币、脱敏、厌恶等行为疗法的机理) 二、行为学习重要因素之丰富内涵 行为主义公式: S—R 刺激和反应,强化联结 ◆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线索(决定何时何地做出何种反应) ●会泛化 ●情境中多重线索联合作用 ●机体内部线索引起连锁反应 如:神经质反应和习惯迁移 ◆强化 ●满足需要形成强化 特殊情形下的微妙强化 ●驱力下降形成强化

次级驱力具有同样特点(米勒、多拉德) 焦虑恐惧属于次级内驱力 ●获得奖励前的行为和逃脱惩罚后的行为被强化(格斯里)◆联结(格斯里研究) ●连锁反应 ●进入行为状态形成联结 三、应用行为学习规律 (一)行为学习手段 ●强化:促进行为 ●消退:不予强化使行为消减 ●惩罚,阻止行为 (二)强化和惩罚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和剥夺 (三)强化和惩罚的有效施用 ●强化和消退结合 ●避免强化/消退误用 ●灵活转换惩罚和强化 ●选择适宜的强化 ◆行为塑造原则 ●小步渐进:强化一系列向期望行为接近的行为 行为强化标准量的逐渐变化 强化接近期望方向的行为 ●行为塑造ABC Anticipation 设置更多线索 Behavior 设计可行的行为步骤 Consequence 增强后果的强化感受 四、与强化有关的著名研究启示 ◆习得性无助(失助) ●努力无效的经历学会自暴自弃 抑郁,“心死”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育的启发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育的启发 历史文化学院 王璇 20120401068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也是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以斯金纳为首。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 虽然还没有很深入,很完整地去学习行为主义,但是从老师上课的讲授知识中却了解到了一些。作为一位师范生,我觉得行为主义对教育的启发很大。华生在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的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对老师的教育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再看我们的教育,都说环境造就人。而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要懂得给学生创造一些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接下来我且从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语言报告法和测验法来展开细说。 客观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则者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录音录象等辅助手段进行。在教育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够收到最大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在炎热的夏天下午上课学生是很困的,经常会显示出一幅慵懒和疲劳的状态,这时候就要求老师要会观察学生们的这些特点,尽量在课堂上少讲一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多设计一些有趣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环节,寓教于乐,如可以让学生做游戏或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另外,老师在平时也要多注意学生的情绪,多观察学生的表现,特别是一些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学生,与外界人群的相处逐渐扩大,就免不了会交友不慎,染上一些陋习,出现赌博、吸烟等不良现象,在学校拉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 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 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这正是研究的目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最新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包括华生的老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个共同性:①强调行为,反对以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 ②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 ③连续论 一、老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 生平:1903年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1914年读到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和思想,进一步把它作为理论基石 191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37岁) 1929年学术生涯结束(51岁) (一)基本观点: 机械唯物论 1、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2、心理形成过程就是S-R链形成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观 1、环境决定论 白板说:儿童生来类似一块“白板”,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学习在此

之上建 立S-R联结的过程。 2、连续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过程,因而不呈阶段性。 3、研究: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 被试:B.Albert11个月 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 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 ②反对体罚儿童 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 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 1931年从哈佛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48-1974年间发明了“斯金纳”箱 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科学奖-国家科学奖 199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年会授予的心理学毕生贡献奖 (一)核心观点 1、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 2、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中文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按照行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把它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者主张放弃意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代表人物为华生;新行为主义者不像早期行为主义者那样完全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开始注意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代表人物斯金纳;新的新行为主义者把传统上被行为主义拒之门外的心理学概念,如意志、思维、心象等回归为心理学合法的研究对象,趋向认知、整合吸收和突出社会内涵,代表人物班杜拉。 关键词:行为主义S-O-R 中介变量迷津实验 引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行为主义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外化的一个表现(行为)进行研究。三大行为主义各有什么特点呢?什么是小阿尔伯特实验、什么是巴普洛夫狗实验、什么是斯金纳程式教学、什么是托尔曼迷津实验以及班杜拉攻击行为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以及它们所支持的观点是什么?本文即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正文:

一、早期行为主义 (一)时间:1913年—1930年 (二)主要特点:早期行为主义,又称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人的心理或意识,而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三)理论验证: 1、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因素分析为:刺激(S)和反应(R),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变化,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在华生的情绪理论中,他采用条件反射了来研究情绪的发展变化,这就不得不提到华生著名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实验开始时,给被试呈现白鼠,被试不时触摸它们,没有恐惧。触摸到白鼠时,响起巨大的声响,被试停止动作。当再次触摸白鼠,第二次响起巨大声响,他张口大哭。几次实验之后,即使没有高声,孩子也表现出对白鼠的恐惧。接下来,实验者将带毛发的东西,如兔子和毛衣呈现在他面前,他也感到害怕。除条件刺激白鼠外,其他刺激单独使用时不以重声来强化,则扩散消失,只对白鼠保留反应。在实验中,巨大声响(无条件的刺激) →恐惧(无条件的反应) 属于自然反应;在配对它们期间,鼠(中立刺激) + 巨大声响(无条件的刺激) →恐惧(无条件的反应);鼠(条件刺激) →恐惧(条件反应) 形成条件反射。从这个实验可得出个体行为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而不是遗

行为心理学 超全 完整版

行为心理学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

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篇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ies)是教育心理学中最核心、最具特色且份量最重的内容。顾名思义,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理论。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经典实验;另一是在经典实验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核心思想。核心思想又至少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对于学习实质的看法;②对于学习过程的解释;③提炼出一些基本的学习规律。有些甚为关注教育实践的心理学家(如斯金纳)还会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学习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从而提出一些具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也有些心理学家甚为关注学习的迁移问题,从而提出自己关于学习迁移的看法。同时,虽然现在的心理学家对学习是指“有机体经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心理(包括认知、态度、情绪、意志等)、行为(含品行)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的看法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不过,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教育心理学界,不同心理学家对学习者在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学习历程或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中知识怎样获得和行为怎样发生改变、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到了什么以及怎样研究学习等问题,历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从而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了著名的三大学习理论,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可列表如下: ①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0 183

184

在本书看来,人类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上述三大学习理论中的每一种学习理论都只是揭示了学习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规律,这样,理性的态度或许是博采众家之长,依据教育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家的学习理论。①鉴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长处是具有科学精神,进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具人文关怀精神,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或许妥当的做法应该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念,主要按行为主义学习论和认知派学习论进行教学设计,以实施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科技知识又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同时,教育者如果能融会贯通三大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定能兼顾科学技术的教育取向与人文社会观点的教育取向、知识学习的教育内涵与健全人格养成的教育内涵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不至于顾此失彼。再者,三大学习理论对学习方式与方法从不同角度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揭示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如,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与此相对应,苛勒则提出了顿悟学习;斯金纳重视直接学习,与此相对应,班杜拉则重视间接学习;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的重要性,与此相对应,奥苏贝尔则主张接受学习;此外,斯皮罗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与意义学习,等等。针对这诸多不同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或许最佳的学习策略就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内容的具体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内容摘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核心观点是: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是一个总称,在这个名称之下包含有很多观点不尽相同的理论。本章先主要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然后简要探讨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在探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时,既注重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发展线索,又强调准确而深刻地阐述其思想观点,还特别注意揭示其观点的现代教育价值。 【核心概念】 试误学习、操作性行为、强化、直接强化、正强化、负强化、强化程序、普雷马克原理、试误学习、直接学习、间接学习、观察学习、替代性经验、替代性试误、替代反应、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自我效能、掌握学习、皮格玛利翁效应 【思考题】 1.简要述评试误学习理论。 2.结合具体事例谈谈直接强化、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3.简要述评社会学习理论。 4.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比较。 5.谈谈你对掌握学习的见解。 6.试比较斯金纳学习观与班杜拉学习观的异与同。 ①衡量一学说的好坏的标准有二:一是理论内部的一致性如何?一是解释力的大小。一般而言,一种学说,假若其理论的内部一致性越高,且解释力越大,说明这种学说的质量越高,反之亦反。 185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及其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及其理论 摘要:约翰.华生(John B.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关键词:华生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行为 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宣称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华生承认,"反应"一词是从生理学中转借到心理学的。但是,心理学扩大了它的用法。也就是心理学把一组简单的生理反应组合成为一套复杂的反应,把简单的肌肉骨骼动作联结为一种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 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在这里华生概括了有机体的全部行为,并且把这些行为区分出先天遗传的反应和后天习得的习惯反应。华生认为这种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行为主义就是要发现后者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规律,实现预测行为、控制行为的目的。 二、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

行为心理学集锦,教你如何看透一个人的内心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 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完整版)心理学十大流派综述(20210206033713)

、内容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19 世纪60 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 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二 C*org(R/RO),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 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待续... 二、意动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

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 诺。 1874 年布伦塔诺发表了著名专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在书中,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待续...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 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时代精神: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待续... 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 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 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相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毕业设计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相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摘要: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Behaviorist Theory o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又称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是由于强化练习而形成的行为潜力的相对永久性的变化。行为主义,当一个人学习时,他获得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即增加了他的行为储备,而且所增加的行为内容还将保留在个体中。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影响时间跨度大,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的研究,如何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行为主义人格发展学校教育学生人格培养 一引言 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行为方式的组合,对人格的研究应该是对个体特殊学习经历和独特遗传背景的系统考察,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制约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学校教育影响时间跨度大,贯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行为主义人格发展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呢? 二行为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

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其次则有霍尔特、拉施里·亨特和魏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产生1 华生 903年,华生在安吉尔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动物教育:白鼠的心理发展》一文。接着,他就留在芝加哥大学主持动物心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1908年,华生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霍布金斯大学担任教授的职务,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就是他在这个大学任教的期间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12年,华生在他发表的一些公开演说中,初步表露了他的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观点。1913年,他在美国的《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他的这篇论文乃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一个宣言。1914年,他又发表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他的这部书乃是他根据1913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八次讲演编纂而成的。在这部书内,他的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在1914年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华生就暂时中断了他的建立心理学派别的工作,而直接去为这一战争服务。1919年,他的《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问世,这部书是华生的代表作。他在这部书内,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概念,并且系统地表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1925年,他又发表了《行为主义》一书。他在这部著作内明显地表达了他的极端“环境论”的观点。此后,他就脱离学术工作而去为美国资产阶级的广告事业效力。 编辑本段发展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编辑本段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四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导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第一节理论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心理学界风行了至少50年。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管理、行为控制以及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构成了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对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注意的反叛。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科学。 1898年,铁钦纳发表《构造心理学的公设》一文,正式提出构造心理学的名称。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能细分基本元素的化学复合物类似,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把意识经验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机能心理学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在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认为成人内省是必需的。 第二节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跻身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

心理学四大流派的主要区别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可,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

行为主义各家流派介绍及应用

一、行为主义各家理论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环境任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可以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行为主义学派吸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有:(1)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如狗对灯光与食物)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2)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分化(辨别)。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三)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动物心理学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映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几个经典有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 一、把狗教成神经症: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条件反射。巴甫洛夫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一条唾腺导管的路线,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巴甫洛夫改变了这条导管的线路,使它通到体外。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但不久后巴甫洛夫发现,当狗听到助手送食接近它时,即使没有看到肉,没有吃到肉也会流口水。 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蜂鸣器。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蜂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说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杯弓蛇影惊弓之鸟望梅止渴一提到过节送礼就会想到脑白金)。 后来,巴甫洛夫用圆形的图片代替铃声,让经由条件化后的狗看到纸上所画的正圆形的图画而会流口水,但看到椭圆形图形不留口水。 假如实验者故意把圆形图片逐渐改变趋向于椭圆形,结果变成又不像正圆也不是明确的椭圆形,处于两者之中,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狗就会变得焦虑而乱吠,乱流口水,简单的实验都无法完成。虽然给予休息一段时间,仍不能轻易恢复,犹如患了焦虑症一样。 二、吊胆的羊: 假如让一只羊的前肢触电,但每次在通电之前给予事先的警告信号,如铃声,这只羊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听到铃声就会提高警觉,赶快把前肢举起,免得被触电,而没有听到铃声时,就认为不会触电,

继续随意运动。可是假如对于这样一只已经被(条件化)训练好的羊,突然改变一个方式,即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给予铃声警告,而是突然给予触电,结果这只羊就不得不随时提心吊胆,把前肢一直弯曲,以便能及时躲避被触电。如此一来长期处在战战兢兢状态下的羊,就出现一些慢性焦虑症的症状。 提示:不能预先知道危险来临的时间,比预先知道危险的来临而造成的伤害更大。面对亲人的死亡,突然死亡和患病慢慢去世对人的造成的伤害更大。心理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三、内心矛盾的猫: 1943 年马瑟曼训练猫去按开关,以便获得食物。次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后,当猫去按开关,有时就突然给予电击,使猫感到痛苦,但有时却没有,猫按到开关获得食物。结果,猫处在又想按开关获得食物而又害怕触电的矛盾的情况中。这只猫出现了许多躯体性的症状,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四肢僵硬,如同注射了肾上腺素。 提示:内心面对极端矛盾,难于处理应付时,可以促成焦虑神经症的病状。 四、负担沉重的猴子: 1958 年布雷迪对猴子进行了一套实验。他把猴子固定坐在特制的椅子架里,让猴子四肢能自由活动,能随意伸手取食,但整体躯体却被捆住不能离开特制的椅子架。在实验的过程中,把猴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猴子,每隔 20 秒就在其脚上加以电击。然后训练这组猴子在每隔 20 秒的期间里,去按一个开关就能免受电击。也就是说,假如这组猴子能提高警觉,每隔一段时间记得去执行该做的任务按开关就能免遭电击。这样的实验进行了 6 小时,休息 6 小时后又恢复实验持续进行 20 天,结果发现有些猴子发生胃溃疡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知识学习理论的学习知识观,知识学习观与教学方案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 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