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doc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doc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doc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doc

-

2019 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1.《咏雪》《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

儿侄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高兴地)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

比)。”

兄女曰:“未若(不如,不及)柳絮因(趁、乘)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正午时分)。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

(离

.....

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委(舍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对别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

..

看)。

3.《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表承接,然后,就)时(按时,名作状)习之,不亦说(同“悦”,愉

...

快)乎?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表转折,但是、却)不愠.(生气,

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

..

曾子曰:“吾日(每天,名作状)三(泛指多次)省(反省、自我检查)吾身,为(替)....

人谋(谋划)而(表转折,但是、却)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

信)乎?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动作名)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

..

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六十而耳顺

(能

.....

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法度)。”

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形作名)而(表承接,然后、就)知新(新的理解和体

...

会,形作名),可以(凭借)为(成为,做)师矣(了)。”

...

--

-

子曰:“学而(表转折,但是、却)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

..

学则殆(疑惑)。”

1

--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代词,它,代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 ? ? 的人)不如好(喜爱,...

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 ? ? 为快乐)之者。”

子曰:“饭(吃)疏食(粗粮)饮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不义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河流)上曰“逝(往、离去)者如斯(这,代

:

指河水)夫(句末语气词,

....

表感叹)!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改变)帅也,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表并列,并且)笃(坚定)志,切(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

....

在其中矣。”

4.《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表目的,

...

来、用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办法,没有什么可

....

以拿来)明(明确、坚定)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疾

.....

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最终)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去,遂庐(穷困

....

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

及)!

....

5.

《狼》【清】蒲松龄

一屠(屠户)晚归,担中肉尽,

止(仅,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连接、紧跟)...

行甚远。

屠惧,投以(把、拿、用)骨。一狼得骨止,一狼(跟从)。复(又)投之,仍从后

...

--

-

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取独)并(一起)驱(追随、追赶)

之如故(跟原来

.....

一样,故:旧的、原来的)。

屠大窘(处境困破,为难),恐前后受其敌(攻击)。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堆积柴草)其中,苫蔽(覆盖、遮盖)成丘。(于是,就)奔倚其下,

屠乃弛(解除,.....

卸下)担持(拿起)刀。狼不(上前,名作动),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相

敢前向。

....

2

--

-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径直)去,其一犬(像狗似的,名作状)坐于前。久之(时

......

间长了,之:音节助词,不译),目似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

甚。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杀死)之。方(正)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挖洞,名作动)其中,意将隧(从通道,名作状)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

露尻(屁股)尾。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亦毙之。乃(才)悟(明白)前狼假寐(睡觉),

.....

盖(表推测,大概、原来是)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

能有多少)哉,止.(只,只是)增笑耳.(罢了)!

6.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

..

人居外。及(待,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听说)而传之者,..

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

(使 ? ? 知道)之

....

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向)丁氏,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

人于井中也。”求闻(传闻)之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无

闻也。

.....

7. 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没有)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

亡往

晓(告知,开导)之,曰:“天,积气(聚积的气体)耳,亡处亡(你)屈伸呼气。若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忧崩坠(那)人曰:乎?”其“天

....

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

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只使(纵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害)。”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伤.曰:...

“地,积块(聚积的土块)耳,充塞四(四方),亡处亡块。若躇步跐

虚蹈(踩、踏),终........

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同“释”,解除、消除)然大喜,晓之者亦

舍然大喜。

--

- 3

--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 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 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 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 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 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 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 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文言文常见词语释义

?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 ?1、狱:官司、案件,监牢 ?2、讼:官司、打官司 ?3、囹圄:监狱 ?案发,诬陷或告发 ?4、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5、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 ?6、谮(zèn)、短: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7、构陷:构成罪名陷害 ?8、揭:揭发 ?9、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10、劾:检举揭发罪状 ?案发后,就要调查: ?11、按、案:考察,追究,调查,巡视 ?调查后就要捉拿、逮捕: ?12、执:捉拿 ?13、收:逮捕 ?14、系:拘囚、关押 ?15、表逃跑:遁、亡、逃、走 ?16、匿:躲藏 ?抓不到就要悬赏: ?17、购:悬赏 ?抓到后就要审讯: ?18、鞫:审讯 ?审讯时犯人招供: ?19、引:招供、牵连。 ?有人就会受到牵连: ?20、坐:因……而犯罪;连坐,因别人获罪而受牵连21、染逮:牵连、连累。《后汉书皇甫规传》: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22、当:判罪 ?23、论:判罪 ?24:决:判决 ?25、罪:惩罚,治罪 ?26.坐:定罪 ?27、表刑罚的:大辟(死刑)、髡(剃去头发)、笞(鞭打)、磔(把肢体分裂)、刖(砍脚)、族(族灭)、仗(杖打)、流、放(流放)、赭衣、械、黥(在脸上刺记号或文字) ?28、徙:流放。 ?有时会赦免: ?29、容、贷、恕、宽:宽恕,原谅 ?30、宥:宽恕、赦免 ?31、原:赦免,原谅 ?至此案件审结: ?32、具:具结,定案。具狱(狱具):案件具结

?如果是冤案,会昭雪: ?33、雪:洗刷,昭雪 ?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4)表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试、假、代 ?4)表恢复的:复、还 ?5)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 ?7)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 ?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 4.表主管的:知、典、主 ?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缙绅 ?8.表人物个性的:鲠直、耿、(仁)厚、矜、耿介、悫愿、刚毅、宽厚、骨鲠、正直、恺悌、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行、阿谀、献媚、谄谗、谲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登第、中第、状元、会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缯、蚕、桑、 ?23.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资料讲解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 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 常见的有: 安、卑、备、被,鄙、毕、薄、踣、步、察、策.长.尝、朝、彻、称.诚.惩、驰、出.辞.次,从、错、达、旦、箪,当、道、得、等,敌,吊,度,端,定、毒、恶、发,凡,伐、犯、方、分,菲、奉、否,夫,扶.拂,福,富,负、赋、覆、更、苟,故、顾、固、观、光,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部分列举:(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广厦千万间)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被坚执锐)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初中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2017年中考文言文常用词语精粹

2017中考文言文常用词语精粹(138字) 安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比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诚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乘 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赠从弟》) 殆 ①有害死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道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堵墙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 而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凡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 ②总共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③指面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奉 ①通“俸”,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负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更 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孤 ①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②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度德量力。(《愚公移山》) 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狼》) 两股战战。(《口技》) 故 ①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②所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固 ①本来(固众人《伤仲永》)子固非鱼也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④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⑤固然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顾 ①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观 ①观赏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②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国 ①国都去国还乡。(《岳阳楼记》)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两则》)

常见文言文词语解释

常见文言文词语解释 一、七年级上 1、说:通“悦”,愉快。 2、愠:生气。(人不知而不愠。) 3、信:真诚,诚实。(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罔:迷惑。(学而不思则罔) 5、殆:有害。(思而不学则殆) 6、是:此,这。(是知也) 7、其:大概,也许。(其恕乎。)8、女:通“汝”,你。9、省:反省。(三省)10、徐:慢慢地。(徐喷以烟)11、方:正。(方出神) 12、恒:经常。(数年恒不一见)13、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顾惊疑)14、无何(未几):不久,不一会儿。15、始:才。(始悟) 16、裁:通“才”。(裁如星点)17、凭:靠着。(或凭或立) 18、逾时:过了一会儿。19、倏忽:突然。20、危:高。(危楼)21、俄而:不久,一会儿。22、拟:相比。(差可拟) 23、期:约定。(期行)(期日中)24、委:丢下、舍弃。(相委而去) 25、去:离开。(相委而去)(舍去)26、引:拉。(下车引之)(引弦而战) 27、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28、乃:才。(乃至) 29、不:通“否”。(尊君在不)30、智:以……为聪明。(其家甚智其子) 31、①果:果然。②亡: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 32、①雨:下雨。②坏:毁坏。(天雨墙坏) 33、亡:逃跑。(马无故亡而入胡)34、居:经过。(居数月) 35、吊:对不幸者表安慰。(人皆吊之) 36、将:带领。(其马将胡骏马而归)37、何遽:怎么就。(此何遽不为福乎) 二、七年级下 1、隶:属于。(世隶耕) 2、尝:曾经。(未尝识书具) 3、异:对……感到诧异。(父异焉) 4、是:这。(自是) 5、就:完成。(立就) 6、奇:对……感到惊奇。(邑人奇之) 7、或:有的人。(或以钱币乞之)8、利:认为……有利。(父利其然也) 9、称:相当。(不能称前时之闻)10、泯然:消失。(泯然众人矣) 11、卒:最终,终于。(卒之为众人)12、固:本来。(固众人) 13、惟:只。(惟闻女叹息)14、市:买。(愿为市鞍马) 15、旦:早晨。(旦辞爷娘去)16、但:只。(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当涉猎) 17、①郭:外城②。扶将:扶持。(出郭相扶将) 18、涉猎:粗略的阅读。(但当涉猎)19、乃:于是,就。(蒙乃始就学) 20、见:了解。(见往事耳) 21、①及:到了……的时候。②过:到。(及鲁肃过寻阳) 22、更: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3、会:适逢,正赶上。(会宾客大宴) 24、施:设置,安放。(施八尺屏障)25、既而(未几):不久。 26、一时:同时。(一时齐发)27、毕:全,都。(众妙毕备) 28、少:稍微。(意少舒)29、中间:其中夹杂着。 30、曳:拉。(曳屋许许声)31、虽:即使。(虽人有百手) 32、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33、奋:扬起,举起。(奋袖出臂) 34、股:大腿。(两股战战)35、①几:几乎。②走:跑。(几欲先走)(逐走)36、绝:断。(地维绝)37、止:通“只”。(止有剩骨)(止增笑耳) 38、①并:一起。②故:旧,原来。(两狼之并驱如故) 39、缀:连接,这里指紧跟。(缀行甚远)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 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 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 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 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 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 一豆羹) 18.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 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文言文常用字词

文言文常用字詞 阿:偏袒艾:停止、完结(方兴未艾)爱:怜惜;吝惜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谙:熟悉按:巡视;考察 B 败:败北,失败拜:授给官职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报:断狱,给……回信、答复 北:打了败仗往回跑悖:违背被:施及;通“披”备:完备本:根源 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俾:使比:并列,接连地,勾结,比较,等到 必:一定、必然,倘若、假如弼:辅佐毕:全、都嬖:宠爱庇:遮蔽便宜:不请示,灵活处置 薄:靠近伯:排行第一,爵位,称霸擘:大拇指逋:逃亡 C 采:文章的辞藻骖:三匹马拉的车苍:灰白色操:操守:辈(类、属、侪、徒、等) 曾……不:连……都差:稍微的(差强人意)觇:偷看婵娟:美好的样子超:超过、胜过 常: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朝:一日、朝见车:牙床(辅车相依)彻:通达、贯通

掣:牵引,拉(掣肘)沉:古代常写做“”:陈列,通“阵”诚:假设,果真,的确 乘:古代一车四马丞:辅助逞:炫耀,显示媸:丑弛:放松驰:疾行褫:夺 啻:仅仅,只有敕:告戒、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饬:整顿、整治冲:交通要道,冲击、撞击 稠:多而密初:才、刚刚除:台阶,任命刍:割草,牲口吃的草楚:痛苦(楚楚:茂盛,鲜明) 触目惊心怵目惊心(区别)黜:废黜绌:不足(相形见绌)舛:违背,错乱垂:临近、靠近,(敬辞)表对方高于自己次:临时驻扎,按顺序刺:名片聪:听力好从:使……跟从,通“纵” 殂:死亡徂:往蹴:踩猝:突然蹙:紧迫,窘迫爨:烧火做饭忖:思量,揣度 措:放置厝:放置错:镶嵌 D 达:得志怛:痛苦、忧伤黛:青黑色贷:借出,宽恕逮:达到迨:等到殚:竭尽 耽:沉溺但:只、仅仅,徒然惮:畏惧当:面对,判罪,应当党:一种组织,袒护、偏袒 刀笔:管刀笔的小官祷:祈祷道:规律得:能够镝:箭头弟:但、只管

文言文成语及解释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第三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第四册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018)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安: ①风雨不动安如山②衣食所安 ③安能辨我是雄雌▲君谓计将安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多歧路,今安在 比: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②比至陈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③ 备:前人之述备矣一时齐发,众妙毕备犹得备晨炊 本:本在冀州之南此之谓失其本心 奔:屠乃奔倚其下猛浪若奔 毕:吾与汝毕力平险群响毕绝录毕,走送之 薄: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厚积薄发 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 兵:①可汗大点兵▲上使外将兵▲葛婴将兵徇蕲以东▲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②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革非不坚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②而两狼并驱如故▲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似曾相识燕归来 称:不能称前时之闻不以千里称也先帝称之曰能袒右,称大楚 出:奋袖出臂不复出焉皆出酒食不敢出一言以复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君谓计将安出 辞:辞去未尝稍降辞色蒙辞以军中多务 次: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策:①束手无策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③执策而临之 ④策之不以其道 诚:①帝感其诚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宜开张圣听▲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乘: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从: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便舍船,从口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一狼仍从▲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⑥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⑦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⑨赠从弟

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技巧

技巧链接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 《考试大纲》中的这条要求,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辨析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方面的知识。 1.古今异义 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为古今异义,其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中的“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例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 (3)词义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鼻涕;“偷”在古代是苟且、马虎或刻薄、不厚道的意思,后来则转移为偷盗。 (4)词义弱化。例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例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先帝在时,每与臣论及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本来没有贬义,但现在却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行恶劣,变成纯粹的贬义词了。 (7)名称说法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 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最为常见。一般说来,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义项是基本的,其他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义项中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以“兵”为例,兵的基本意义是武器,由武器引申到使用武器的兵士,由兵士的集合引申到军队,由军队引申到战争,由战争引申到作战策略,引申到军备,等等。在分析词义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 1.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全归纳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安逸。例:死于安乐 2.备1、、详尽。(前人之述备矣)2、具备。(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 3.被:同“披”,穿(皆被绮绣) 4.鄙: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5.毕:都(群响毕绝《口技》) 6.薄: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7.策:1、鞭子。(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中考文言文常用词语汇总

2016 中考文言文常用词语汇总 1、义:①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多行不义必自毙)②正义、仁义(舍 生而取义) ③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2、焉:①哪里(且焉置土石) ②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3、夷:①平(船背稍夷)②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③少数民族(四 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4、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出师表》) 5、并 ①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②都并怡然自乐 ③一齐并杀两尉 6、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7、诚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8、乘 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驾(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9、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伤仲永》)隶而从者(《小石潭 记》)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赠从弟》) 10、殆 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11、道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2 、艳:①妖艳、艳丽(艳装骑驴)②欣羡(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 生序》 13、比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14、、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15、方 ①......... 当时方其远处海门(《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③正方出神 16、芳 ①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②香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17、奉 ①侍奉妻妾之奉 ②吃的穿的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接受奉命于危难之间 18、负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含翻译和词语解释

七年级上册 5.童趣 一.课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二.翻译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清代文学家。 四.基础知识: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徐:慢慢地。以:用果:果真,果然。唳:鸟鸣林:树林兴:兴趣方:正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细:仔细。察,观察昂:抬。首:头。怡然:愉快的样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