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年级高一科目文科生

物教师罗娘娇日期2016.2.2

2

授课班级高一(1) (3) (5)班课时 3 课题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

(2)区别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杂合子和纯合子等基本概念。

(3)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课前的调查实验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

身科学的教育。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逐渐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设问:双亲均是双眼皮,为什么后代会出现单眼皮?当双亲均是单眼皮时,为什么后代只有单眼皮,而没有出现双眼皮?生物性状的遗传有没有规律呢?

(二)走近孟德尔----遗传学之父课件展示孟德尔有关图片,介绍孟德尔生平事迹,让学生走近“遗传学之父”这一科学伟人,强调孟德尔刻苦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三)孟德尔选择豌豆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

1.豌豆的花

教师出示豌豆花的结构图,描述豌豆花的特点解释豌豆在自然界中是纯种的原因。

此时教师介绍两性花、单性花、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性状和相对性状等相关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人工异花传粉时要注意哪些事项(母本适时去板书设计

一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二豌豆杂交实验成功的原因

1 豌豆是自花传粉,又是闭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2 具有容易区分的性状

3 花大,易人工操作

相对性状: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雄,授于父本的花粉后还要套袋)。2.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讲述豌豆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七对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并通过课后习题训练使学生构建相对性状的概念。

▲这一部分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学

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做铺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课件逐步展示高茎豌豆和矮茎豌

豆的杂交实验过程,如下图.

问题引导:1 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都表现为亲本的一个性状,另一个性

状是消失了,还是隐藏起来了呢? 三一对相对形状的杂交实验

正交反交显性形状: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2 如何判断显隐性?爸爸是双眼皮,妈妈是单眼皮,孩子都是双眼皮,请问哪个性状是显性性状?

3 F1自交后代F2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

有隐性性状,比例是3:1,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如何证明?

教师祥讲:孟德尔将其他6对相对性状做了同样的实验并对F2进行数量统计,发现F2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显示表1-1.说明F2中出现的3:1性状分离比是必然的,里面隐藏着一定的规律.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作出了几点假说.

(四)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师便讲解边分析图示.

①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在体细胞中, 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形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开,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④受精时,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基因恢复成对, 显性基因(D)对隐性基(四)分离现象的解释

(五)对分离

因(d)有显性作用, 所以F1表现显性性状

孟德尔的假说能够很好的解释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的结果.孟德尔巧妙的设计了测交实验. (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教师讲解测交的概念,让学生根据孟德尔的假说预测实验结果,写出遗传图解

测交:就是让F1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学生写测交遗传图解如下

现象的解释的验证

测交:F1杂合

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

(六)分离定律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高矮P D dd D

d

F1

Dd

P

F2 高高Dd

Dd

D D

d d D Dd Dd dd

31

预测结果:后代应该有种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_

孟德尔用杂合子高茎和隐性纯合子杂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高茎30,矮茎34,性状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所做的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是正确的。

(六)分离定律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七)假说—演绎法

发现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揭示规律

(八) 规律总结

(七)假说—演绎法

科学实验发现问题→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作出假说→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演绎推理→根据假说预测另一实验结果

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

揭示规律→分离定律(八) 规律总结及分离定律的应用

规律总结:

类型亲本后代

性状

后代基因

杂交AA×

aa

全部

显性

Aa

AA

×Aa

全部

显性

AA:Aa

自Aa 3显:1AA:2Aa:

交 ×Aa 1隐 1aa 测交 Aa ×

aa

1显:1隐

1Aa :1aa 隐性性状是纯合子,显性性状至少有一个显性遗传因子。

1、培育显性性状品种:作物育种往往从F2开始选择,连续多代自交,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培育隐性性状品种:一旦出现隐性性状的个体,就是选育的品种。

2、利用分离定律对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作出科学的推断。

题例:下面表示某家系中白化病(aa )发病情况的图解,问:

(1)8号的基因型是 (概率为 )或 (概率为 );(2)8

1

2

3 4 5 6 7 8

9

1

Ⅰ Ⅱ Ⅲ

号与10号属关系,两者不宜结婚。(3)7号的致病基因直接来自哪些亲体?。

教学反思

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Ⅲ)学案新人教版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Ⅲ) 1.结合实例,强化对分离定律的认识和理解。 2.掌握分离定律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题型一 性状的显、隐性的判断方法[学生用书P7] 设A 、B 为一对相对性状。 (1)定义法(或杂交法) 若A×B→A,则A 为显性,B 为隐性。 若A×B→B,则B 为显性,A 为隐性。 若A×B→既有A ,又有B ,则无法判断显隐性。 (2)自交法 若A ――→?A ,则A 为纯合子,判断不出显隐性。 若A ――→?既有A ,又有B ,则A 为显性,B 为隐性。 若B ――→?既有A ,又有B ,则B 为显性,A 为隐性。 1.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是一对相对性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 A .抗病株×感病株 B .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 .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 .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解析:选B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故B 项正确。 2.(2019·包头高一检测)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 ②黑×黑→2匹黑 ③棕×棕→3匹棕 ④黑×棕→1匹黑+1匹棕 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 .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C .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 .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解析:选D 。根据亲代和子代的性状表现判断性状的显隐性,需要子代数量足够多,题中4个组合子代数量太少,不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也就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题型二 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实验鉴别方法[学生用书 P8] 区分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原则是:纯合子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对于植物来说,实验鉴别的方法有三种: (1)测交法 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 结果分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2)自交法 待测个体 F 结果分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3)花粉鉴别法 杂合子的某些性状可以从花粉的比例直接鉴定,如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 取待测个体的花粉粒放在载玻片上 ,加一滴碘液F 结果分析?????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则待测个体 为杂合子全为橙红色或全为蓝黑色,则待测个体为 纯合子 1. 某养猪场有黑色猪和白色猪,假如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要想鉴定一头黑色公猪是杂合子(Bb)还是纯合子(BB),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让该公猪充分生长,以观察其肤色是否会发生改变 B .让该黑色公猪与多头黑色母猪(BB)交配 C .让该黑色公猪与多头白色母猪(bb)交配 D .从该黑色公猪的性状表现即可分辨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单元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与卷毛 B.兔的长毛与猴的短毛 C.豌豆的黄粒与圆粒 D.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2.性状分离是指 A.染色体的分离 B.遗传因子的分离 C.杂合体后代表现出相对性状的不同类型 D.A、B、C均是 3.一对杂合黑色豚鼠交配,产下了4只小豚鼠,这4只小豚鼠的表现型是 A.全部黑色 B.黑白各一半 C.黑白之比为3︰1 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4.关于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C.在同样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5.基因型为Dd的植株产生的配子间的关系是 A.雌雄配子间的比为1︰1 B.D雌配子、D雄配子、d雌配子、d雄配子之间的比是l∶1∶1∶1 C.D配子与d配子之比是3∶l D.雌雄配子间无确定的比例 6.高粱有红茎和绿茎,把红高粱上结的种子播种后,长出760株红茎和240株绿茎,那么这株红高粱的双亲基因型是 A.Rr×Rr B.Rr×rr C.RR×Rr D.RR×rr 7.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①开花前人工去雄②开花后人工去雄③自花授粉前人工去雄④去雄后自然授粉⑤去雄后人工授粉⑥授粉后套袋隔离⑦授粉后自然发育 A.①④⑦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⑤⑥ 8.要判断某一个体是不是纯合体,最好的方法是 A.让其与杂合体交配 B.让其与纯合体交配 C.让其与隐性类型交配D.让其与显性类型交配 9.某生物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已知Aa和Bb两对遗传因子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该生物的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后期,遗传因子的走向是 A.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B.A与b走向一极,a与B走向另一极 C.A与a走向一极,B与b走向另一极 D.走向两极的均是A、a、B、b 10.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现进行高茎豌豆间的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碗豆,若后代全部高茎进行自交,则所有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为 A.3∶1 B.5∶1 C.9∶6 D.l∶111.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l比例的是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③杂种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④杂种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⑤杂种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12.如图是某白化病家族的遗传系谱,请推测Ⅱ-2与Ⅱ-3这对 夫妇生白化病孩子的几率是 A.1/9 B.1/4 C.l/36 D.l/18 13.下列各组杂交子代中,只能产生一种性状的是 A.BBSs×BBSs B.Bbss×bbSs C.BbSs×bbss D.BBss×bbSS 14.采用下列哪一种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的是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否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l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15.下列对等位基因的概括中,阐明其本质作用的是 A.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C.在杂合子体细胞中呈杂合状态 D.属于同一基因的不同表现形式 16.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某种豌豆杂交,所得的种子中黄色圆粒有281粒,黄色皱粒有270粒,绿色圆粒有95粒,绿色皱粒有90粒,则该豌豆的基因型是 A.YyRR B.YYrr C.YyRr D.Yyrr 17.用高秆抗病小麦(DDTT)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ddtt)为原始材料,培育矮抗小麦,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要想在F2中获得90株“矮抗”小麦,应至少从Fl植株上选取多少粒种子点播A.1140粒 B.480粒 C.360粒 D.270粒 18.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产生基因型为aB卵细胞的同时,3个极体的基因型是 A.AB、ab、ab B.Aa、aB、aB C.aB、Ab、Ab D.aB、AB、AB 19.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基因指的是 ①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向日葵种子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S)对含油多(S)是显性,某人用粒大油少和粒大油多的向日葵进行杂交,结果如右图所示。这些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有A.4种B.6种C.8种D.9种 21.让杂合体Aa连续自交三代,则第四代中杂合体所占比例为 A.1/4 B.1/8 C.l/16 D.l/32 22.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两个亲本杂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亲本各产生两种配子 B.后代有四种基因型 C.后代有四种表现型 D.后代基因型之比为1∶1∶1∶1 23.按自由组合定律,一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与另一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基因型为YYRR、YyRR、yyRR。那么,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应是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docx

·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生物的性状是由 决定的。显性性状由 第 1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决定,用表示(高 茎用 D 表示),隐性性状由 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决定,用 1、豌豆的特点表示(矮茎用 d 表示)。 ( 1)传粉、授粉。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 交,一般为。( 2 )体细胞中因子( 2)有的性状。在。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开花之前)→(避因子为,纯种矮茎免外来花粉的干扰)→→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为。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说明(3 )在形成时,成 P 表示,♂表对因子发生彼 示,♀表示此,分别进入不同的 ↓表示产生下一代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因子中的个。 F1 表示 F2 表示(4)受精时,配子的结合是的。 ×表示 ×表示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假说 Word 资料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花的颜色、茎的测交: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高矮等。 相对性状:的的。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表现出来的 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没有表现出 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后代中,遗传性状出现和 的现象。 3、基因类 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五、分离定律示。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因子存在,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示。 因子发生,分离后的因子分别进入不等位基因:控制的个基因。 同的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4、个体类 六、相关概念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出来的性状,如高茎和矮茎。 1、交配类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组成。 杂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纯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 自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遗传,后代性状分离): 测交:让 F1与。(可用来测定 F1 的基因型,纯合子(如 AA 的个体)纯合属于杂交)子(如 aa 的个体) 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乙♂为,则杂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甲♂×乙♀为。(能稳定遗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2、性状类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 表现型 第3页共10页第4页共10页

遗传因子的发现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 1、豌豆的特点 (1)传粉、授粉。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交,一般为。 (2)有的性状。 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开花之前)→(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说明 P表示,♂表 示,♀表示 ↓表示产生下一代 F1表示 F2表示 ×表示 ×表示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 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显性性状由 决定,用表示(高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由决定,用表示(矮茎用d表示)。 (2)体细胞中因子在。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纯种矮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 (3)在形成时,成对因子发生彼此,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因子中的个。 (4)受精时,配子的结合是的。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

五、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因子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因子发生,分离后的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六、相关概念 1、交配类 杂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让F1与。(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正交和反交:是相对而言的,若甲♀×乙♂为,则甲♂ ×乙♀为。 2、性状类 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如花的颜色、茎的高矮等。 相对性状:的的。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后代中,遗传性状出现和的现象。 3、基因类 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用来表示。 等位基因:控制的个基因。 4、个体类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出来的性状,如高茎和矮茎。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组成。 纯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遗传,后代性状分离): 纯合子(如AA的个体)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遗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表现型 五、基因分离定律的两种基本题型: 正推类型:(亲代→子代) .

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反交 F 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 F 2(子二代)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2.

《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测试题

、选择题 1. 孟德尔解释分离现象时提出了超越当时时代的假说,其主要内容包括( )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存在于细胞核中;③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 存在的;④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⑤每对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中;⑥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 基因型为AA 的牛与杂种公牛表现有角,杂种母牛与基因型为 牛交配,生下一只无角牛,这只牛的性别是 A. 雄牛 B. 雌牛 C. 雌、雄牛都可能 D. 无法确定 5. 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彩色小球大小、形状、质地要一致 B. 抓小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 C. 每次抓小球,统计的小球不必放回桶内,共进行多次即可 D. 每次抓小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 6. 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 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问隐性纯合一行植 株上所产生的 冋是( ) A. 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 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 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 3 : 1 D. 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7. 猫的无尾和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分离定 律。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为了选育纯种的无 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 1/3的有 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 正确的是( ) A.猫的有尾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 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因为亲本是杂合子 C. 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 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 1/3 8. 下列关于隐性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隐性遗传因子决定的性状 B. 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表现的性状 C. 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的性状 D.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 R 中不能表现的性状 9. 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非糯性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呈橙红色。将纯合的 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 F1,取R 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的微粒,理 遗传因子的发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 2. 下列各组性状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 C.绵羊的白毛和黒毛 D. 3. 遗传学中表示自交符号的是( C. 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 D. P aa 的牛表现为无角,现有一对有角

(完整版)遗传因子的发现试题及答案

遗传因子的发现试题 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与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后代中 A .表现型 4 种,比例为 3:1:3:1 ;基因型 6种 B .表现型 2 种,比例为 3:1 ,基因型 3 种 C .表现型 4 种,比例为 9:3:3:1 ;基因型 9种 D .表现型 2 种,比例为 1:1 ,基因型 3 种 2. YyRR 的基因型个体与 yyRr 的基因型个体相杂交 (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其子代表现型的理论比为 A.1 ∶1 B.1∶ 1∶1∶1 C.9∶3∶3∶1 D.42 ∶ 42∶ 8∶8 3. 人类多指基因 (T)对正常指 (t)为显性,白化基因 (a)对正常基因 (A) 为隐性,都是在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 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一切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而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和同 时有两种病的概率分别是 A.3 /4、1/4 B.1/2、1/8 C.1/4、1/4 D.1/4、1/8 4. 已知某植物开红花是由两个显性基因 A 和B 共同决定的,否则开白花,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植株 AaBb 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A .4种, 9∶3∶3∶1 B .4种,1∶1∶1∶1 C .2种,3∶1 D .2种, 9∶7 5. 番茄高茎 (T) 对矮茎 (t) 为显性,圆形果实 (S) 对梨形果实 (s) 为显性(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现将 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得到的 F1与表现型为高茎梨形果的植株杂交,其杂交后代的性状及植株数分别为高茎圆 形果 120株,高茎梨形果 128株,矮茎圆形果 42株,矮茎梨形果 38株。这杂交组合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A.TTSS × ttSS B.TTss ×ttss C.TTSs × ttss D.TTss × ttSS 6. 35.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将纯种的黄色圆粒( YYRR)豌豆与纯种的绿色皱粒( yyrr )豌豆杂交。得 F2 种子 556粒(以 560粒计算)。从理论上推测, F2种子中基因型与其个体数基本相符的是 选项 A B C D 基因型 YyRR yyrr YyRr YyRr 个体数 140粒 140粒 315粒 140粒 7. 如图所示,表示纯合体细胞的是 F 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产生的 F 2中杂合的白色球状南瓜有 4 000 株,则纯合的 8. 人类多指畸形是一种显性遗传病。若母亲为多指( Aa),父亲正常,则他们生一个患病女儿的可能性是 9. 白色盘状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 黄色盘状南瓜有( ) A.1 333株 B.2 000株

人教版教学教案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小结 1

单元小结导航 【考向指南】 遗传因子的发现,其重点是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难点是遗传定律的应用遗传的基本定律是育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特别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中的应用,是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热点。高考的重点集中在: ①由亲代推测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它们所占的比例; ②由子代表现型推亲代基因型、表现型。 ③遗传病家族系谱的分析及计算; ④遗传育种中材料的选择、育种程序设计。 本章应重点掌握: (1)能够阐明遗传定律,利用遗传定律解释有关遗传现象。 (2)能够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尝试利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遗传现象。 (3)领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思维。 (4)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释生命科学中有关的问题,发展科学思维。 (5)尝试进行杂交实验设计。 (6)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点萃聚】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①豌豆是完全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条件下都是纯种的。 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③花比较大,晚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2)孟德尔分离定律 ①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科学实验,发现事实 特点 F1只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 F2中显隐性状同时出现叫性状分离,分离比为显:隐=3:l ②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大胆猜测,做出假设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是各自独立的遗传单位,它们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决定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叫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 字母(如D)来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叫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来表示。 ※体细胞中决定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成对遗传因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如DD和dd)。成对遗传因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如Dd),此时隐性遗传因子 不能表现出来,但仍可以独立传递给后代。

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基础巩固 1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探究遗传规律的过程中,孟德尔发现问题依据的现象是( ) A.成对的遗传因子随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B.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表现型之比为 3∶1 C.F1与隐性亲本测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1∶1 D.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 答案:B 2利用灰鼠和白鼠(遗传因子组成未知)进行遗传学实验,实验结果见下表。如果让杂交Ⅳ中的亲本灰色雌鼠和杂交Ⅱ中的亲本灰色雄鼠杂交,后代最可能是( ) A.都是灰色 B.都是白色 C.1/2是灰色 D.1/4是白色 答案:A 3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番茄的红果和圆果 B.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D.棉花的短绒和粗绒 答案:B 4根据右下图实验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亲本中红花个体都是纯合子 B.F1中白花个体是纯合子 C.白花是隐性性状 D.F1中的红花中有1/3是纯合子 解析:根据题意,红花自交得白花,可知白花为隐性性状,亲本均为杂合子,A项错误,C项正确;隐性性状出现即为隐性纯合子,B项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显性性状中,杂合子比例为2/3,纯合子比例为1/3,D项正确。

答案:A 5 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杂交实验中能辨别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A.高茎×高茎→高茎 B.高茎×高茎→311高茎+105矮茎 C.矮茎×矮茎→矮茎 D.高茎×矮茎→105高茎+97矮茎 解析:B选项中,亲本为高茎×高茎,子代高茎和矮茎比例接近3∶1,则高茎是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 答案:B 6已知一种生物的隐性个体的成体没有繁殖能力。一个杂合子(Aa)自交,得到子一代(F1), 在F1个体只能自交的情况下,F2中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F2总数的( ) A.2/3 B.1/9 C.8/9 D.5/6 解析:F1中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是1/3AA、2/3Aa,自交时,F2中A_个体所占比例为1/3+2/3×3/4=5/6。 答案:D 7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 ) A.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B.个案研究—综合比较—提出假说—归纳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观察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D.个案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归纳综合 解析: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首先,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正确;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答案:A 8一对灰翅昆虫交配产生的91只后代中,有黑翅 22只,灰翅45只,白翅24只。若黑翅与灰翅昆虫交配,则后代中出现黑翅的概率是( ) A.33% B.50% C.67% D.100% 解析:假设相关遗传因子为A、a。由灰翅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表现型,比值约为1∶2∶1,可知灰翅遗传因子组成为Aa。灰翅(Aa)与黑翅AA(或aa)交配,后代中黑翅∶灰翅=1∶1。答案:B 9水稻的非糯性(W)和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前者花粉(含W遗传因子)遇碘变蓝,后者花粉(含w遗传因子)遇碘不变蓝。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种子种下去,长大开花后取一个成熟的花药,挤出全部花粉,滴上碘液,显微镜下看到颜色有,比例是,原因是。这株水稻穗上所结米粒的

高中生物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参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设计理念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节课中的经典实验及验证过程无法在课堂上重现,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线进行的教学活动,很少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所以我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假说—演绎法”开展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教学,在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验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总结“分离定律”五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本节可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 必修2这一模块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而本节课是拉开这一历程的序幕,认识到基因(遗传因子)的存在,才能使人类进一步去探究基因的位置、实质和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编排向学生真实展现了科学发现史的历程。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很好的体现了“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而这一科学方法正是模块2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所以这节课在模块2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考虑到让学生更好理解、接受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分离定律”的内容,在学习本章之前先学习了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等知识,初步了解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并通过亲自动手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在演绎推理假说的正确性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主观臆断的直接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的方案,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检验假说的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交的目的,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理解) (2)区别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杂合子和纯合子等基本概念。(理解) (3)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理解) 2.能力目标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因子的发现测试题及答案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鉴别一株黄色子叶的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常用的方法是( ) A .杂交 B .测交 C .检查染色体 D .观察性状 2.两只杂合子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3只小羊是白色。若它们再生第4只 小羊,其毛色( ) A .一定是白色的 B .一定是黑色的 C .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D .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3.关于测交,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F 1×隐性类型→检测F 1的基因型 B .通过测定F 1的基因组成来验证对分离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 .测F 1的基因型是根据F 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表现型反向推知的 D .测交时,与F 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4.隐性性状是指( ) A .测交后代中未显现的性状 B .杂种F 1中未显现的性状 C .自交后代中未显现的性状 D .后代中始终未显现的性状 5.某种基因型为Aa 的高等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 = 1︰1 B .雌配子︰雄配子 = 1︰3 C .A 雌配子︰a 雄配子 = 1︰1 D .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6.下列关于性状分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性状分离就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1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 B .性状分离就是指杂合的F 1产生的两类配子 C .性状分离就是指杂合的F 1的后代出现不同的性状表现 D .性状分离就是指同一生物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类型 7.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狗的长毛与卷毛 B .蚕豆的高茎与豌豆的矮茎 C .玉米叶鞘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 .兔的长毛与短毛 8.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后统计过的小球要重新放回桶内,其 原因是( ) A .表示两种配子的数目要相等 B .避免小球的丢失 C .避免小球损坏 D .小球可再次使用 9.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适合原核生物,其原因是( ) A .原核生物没有遗传物质 B .原核生物没有核物质 C .原核生物没有膜性细胞器 D .原核生物无染色体,主要进行无性生殖 10.人类多指是一种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若夫妇俩一方是患 者,另一方正常,则子女出现的情况是( ) A .全部是患者 B .全部是正常 C .一半是患者,一半是正常 D .子女的情况要根据患者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来决定 11.周期性偏头痛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引起的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双亲 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表现型正常的概率应该是 ( ) A .41 B .43 C .8 3 D .100 %

笔记(高中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

高中生物一遗传因子的发现 I ?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研究生物在传种接代过程中 A. 染色体的传递规律B .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 C.基因的传递规律 D.基因型的传递规律 2?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B ?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 C.果蝇红眼和果蝇棒眼D ?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 3?下列基因型中不是配子的是() A YR B 、Dd C 、BV D 、AB 4?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 ①紫花X紫花T紫花②紫花X紫花T 301紫花+ 101白花 ③紫花X白花T紫花④紫花X白花T 98紫花+ 102白花 A. ①和② B.③和④ C .①和③D.②和③ 5?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将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则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非糯性花粉与糯性花粉的比应是() A. 1 : 1 B . 1 : 2 C . 2 : 1 D . 3 : 1 6. 欲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A.杂交B .回交C .测交D .自交 7. 卷舌(A)对不卷舌(a)为显性,某三口之家中,母亲及其独生女儿不能卷舌,则该女孩 的母亲和父亲的基因型分别为() A . aa 和AA B、AA和aa C、aa 和Aa D、Aa 和aa &右图为一家族的遗传谱系,已知该病由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若山7和山10婚配,生下了一个正常 女孩,他们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A. 1/8 B . 3/8 C . 1/4 D . 1/6 I —pO ] ] ? D i-r-U a O J Tit lA 9 .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F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A 1/8 B 、7/8 C 、7/16 D 、9/16 10.下列相交的组合中,后代会岀现两种表现型的是(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A. AAbtiXaaBB B.AABb X aabb C.AaBa X AABB D.AaBB X AABb II .桃的果实成熟时,果肉与果皮粘连的称为粘皮,不粘连的称为离皮;果肉 与果核粘连的称为粘核,不粘连的称为离核。已知离皮(A)对粘皮(a)为显性,离核(B)对粘核(b)为显性。现将粘皮离核的桃(甲)与离皮粘核的桃(乙)杂交,所产生的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由此推断,甲、乙两株桃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 AABB、aabb B . aaBB、AAbb C. aaBB、Aabb D . aaBb、Aabb 12 .黄色(Y)圆滑(R)豌豆与绿色(y)皱粒(r)豌豆杂交得到后代:黄圆70,黄皱75, 绿圆73,绿皱71,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 A. YyRr X yyrr B . YYRr X YYRr

(完整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案).docx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课标定位】 1.简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生产、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教材回归】 一、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及实验方法 (一)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在花未开时就已完成了受粉),从而避免了 外来花粉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因此,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 容易分析。 2. 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能稳定遗传的性状。例如,植株有高茎( 1.5 ~2.0 m)和矮茎( 0.3 m左右),种子有圆粒和皱粒,子叶有黄色和绿色。像这样,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 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用具有相对性状的豌豆植株进行人工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很 容 易观察和分析。 (二)豌豆的人工异花传粉过程 1. 去雄:除去母本未成熟花(花蕾期)的全部雄蕊(阻止自花传粉)→ 2. 套袋: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3. 传粉: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 柱头上(实现杂交)→ 4. 再套袋:人工授粉后继续套袋处理(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亲本)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 F1(子一代)高茎 (自交) F2(子二代)高茎(787株)矮茎(277株) 3:1 特别提示: ①孟德尔把子一代( 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豌豆的高茎;未显现出来的 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豌豆的矮茎。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 做性状分离。 ②孟德尔用豌豆其他 6 对相对性状所做的杂交试验,也都得到了上述同样的结果: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F2出现了性状分离,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一)孟德尔的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 消失。每个基因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大写字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案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学 习 目 标 核 心 素 养 1.阐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重点) 2.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及自由组合 定律的应用。(重、难点) 3.举例说明基因型和表型的含义。 4.说出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1.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他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3.通过对不同题型的解题训练,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领悟其中的解题方法。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过程与结果 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 F 1 黄色圆粒 ↓? F 2? ????表型: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比例:9∶3∶3∶1 2.分析 (1)性状的显隐性 (2)相对性状的分离比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2)F 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F 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1)过程图解 (2)F 2中各种性状表现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 ①双显型:黄色圆粒:YYRR 、YyRR 、YYRr 、YyRr 。 ②一显一隐型?????黄色皱粒:YYrr 、Yyrr 绿色圆粒:yyRR 、yyRr ③双隐型:绿色皱粒:yyrr 。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验证方法:测交法。 2.遗传图解 由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可推知: (1)杂种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比例为1∶1∶1∶1。 (2)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 3.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可证实: (1)F 1产生4种类型且比例相等的配子。 (2)F 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最新《遗传因子的发现》单元测试题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选择题 1孟德尔解释分离现象时提出了超越当时时代的假说,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存在于细胞核中;③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 存在的;④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⑤每对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中;⑥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基因型为AA 的牛与杂种公牛表现有角,杂种母牛与基因型为 aa 的牛表现为无角,现有一对有角 牛交配,生下一只无角牛,这只牛的性别是 A. 雄牛 B.雌牛 C.雌、雄牛都可能 5?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彩色小球大小、形状、质地要一致 B. 抓小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 C. 每次抓小球,统计的小球不必放回桶内,共进行多次即可 D. 每次抓小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 6?将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一对相对性状纯合显 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问隐性纯合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 F i 是( ) A. 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 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 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 3 : 1 D. 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7?猫的无尾和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分离定律。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为了选育纯种的无 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 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 正确的是( ) A. 猫的有尾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 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因为亲本是杂合子 C. 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 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 1/3 8?下列关于隐性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隐性遗传因子决定的性状 B. 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表现的性状 C. 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的性状 D.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 F 1中不能表现的性状 9?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非糯性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花粉遇碘呈橙红色。将纯合的 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 F 1,取F 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的微粒,理 论上蓝黑色与橙红色的比例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各组性状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C.绵羊的白毛和黒毛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3?遗传学中表示自交符号的是( A.: B. X C.早或S D.P D.无法确定

1.1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20210304122844)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P 纯斡高萇SSU*她种離星瓏“ (1)1)}(ill)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豌豆杂交试验的优点 1、豌豆的特点 (1)_________ 传粉、__________ 授粉。自然状态下,豌豆不会杂 交,一般为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性状。 2、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____________ (开花之前)T___________ (避 免外来花粉的干扰)TT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 P纯种高茎豌豆X细申璟茎豌豆 g 高菱豌豆 [自交 先高茎豌亶逵蔓豌豆 T87 277 说明 P 表示_________________ , 父表 示_________ , 辛表示________ J表示产生下一代 F1表示____________ F2表示______________ X表示 _______________ x 表示--------------- 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遗传图解假说 (1 )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显 性性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用_____________ 表示(高 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由—决 定,用 表示(矮茎用d表示)。 (2 )体细胞中__________ 因子 在。纯种高茎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为________________ ,纯种矮茎 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为。 (3)在形成时,成 对因子发生彼 此,分别进入不同的 因子中的个。 (4)受精时,___________ 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______ 的。 第1页共10页第2页共10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