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采用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略

〔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方法:

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

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

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

褶皱背斜

向斜

断层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

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

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2)在工程建设方面:

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教师归纳)褶皱是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的产物,有些地区,褶皱形成后又会经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最终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状况。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可概括为:背斜找油、向斜找水、隧道水库避开断层。

三、外力作用的表现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展示说说各种地貌形成地区和形成的原因。

1.主要表面的形式:、、、、、、

作用因素形成地貌举例

流水作用: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风力作用: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教师)小结、归纳:地貌的形成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活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造地表形态。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举例后果你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认识

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

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本节课小结:

从以上可以学到地表中的各种形态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平地填平,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识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方能趋利避害,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

【当堂达标】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A.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B.地球本身的重力能

C.地球外部,主要是天体引起造成的

D.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下列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沉积作用 D.地壳运动

3.下列地貌中,属于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泰山、山麓冲积扇

B、汾河谷地、庐山、华山

C、渭河平原、大别山、华山

D、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4.下列属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瀑布 B.峡谷

C.沙丘 D.梯田

5.下列各组地理现象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火山和地震 B.断层和滑坡

C.山崩和泥石流 D.褶皱和断层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地表形态的变

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一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二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三是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做全

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加以说明。如果能够取材于学校周边典型地貌的考察资料就最好不过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海浪

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般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要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这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学生可以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其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骨架做再塑造。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另外,“标准”要求“结合实例”,体现了课标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因此,教学时应重在以典型的地貌为实例加以分析,让学生从中学会对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

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有两大障碍:一是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但是,如果褶皱构造经过长期的侵蚀,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可见地貌不是进

行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所以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其一般性,也要注意其特殊性。二是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但岩层的新老关系比较抽象,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背斜、向斜的判断成为难点知识之一。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材分析

对比分析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可以发现不同版本教材编者对该课标涉及的知识纲要和能力要求的理解比较一致,但编写思路和章节安排有较大差异。鲁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版内容编排简约明了,知识建构过程流畅,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人教版以案例教学的思路编写,以山地的形成为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典型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将这两个案例单独一节编写,使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但知识显得零散,系统性不强。

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运用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一是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二是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