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钱塘湖春行》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一首《人间西湖》引领我们入西湖寻美。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在于西湖一景,古今多少文人沉醉于西子湖畔,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

师:老师想问标题中的“行”是什么意思?

生:出行、行走。

师:那么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全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春天在钱塘湖行走、游春。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到位,标题中的“钱塘湖”就是。“西湖”。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到西湖春游,首先来认识一下白居易。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

生:这首诗作于白居易任杭州太守任上。

师:这位同学将本诗的写作背景做了补充交代。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来齐读一下,强化对作者的认识。

师:认识了白居易,来试着接近他写的这首诗。学诗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下。

李龙读。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生:我觉得他读的非常好,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师:请坐,两位同学表现都很不错,尤其是陈楚夕同学,在评价李龙同学的朗读时知道从最基本的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自由朗读便于学生深入关注诗文,学生读学生评价,有双重检测的效果。即检测了学生的朗读情况,又检测了其他学生对读诗“第一标准”的理解。)自此,我们对这首诗的外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在形式题材上,它属于什么诗呢?

生:七言律诗。

师:七言律诗有怎样的特点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1:每句话有七个字,一共有8句4联,每一联都有自己的名字,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还有同学还补充吗?

生2:律诗是讲究对偶和押韵的。押韵的字叫韵脚,第2联与第3联是讲究对偶的。

师:真好,说的很全面,请坐。

师:读诗如阅人,不仅要认识他的外表,更要深入了解它的内心。所以学诗第二步:读懂诗意,领悟诗情。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合作,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诗文,疏通诗意。每个小组要选好发言人,待会儿来展示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

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共同探究。(3分钟后)

师:第一联的诗意,哪个小组来说一下。(提问举手的同学)第4小组。

生:在孤山寺的北边和西边,水刚刚涨平,云很低,与湖面连成一体。

师:有同学补充吗?(提问举手的同学。)

生:应该是“从孤山寺的北边到贾亭的西边”而不是“在孤山寺的北边和西边”。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是“春行”,作者在走,所以应该动态的。

师:真是太棒了,注意到了标题的含义,以此来理解全诗,很好。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结果,老师没有直接讲授,而是学生自己说,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纠正。少教也能多学。)

师:在这一联中,作者谈到的地点和景物都是什么?

生:地点是孤山寺、贾亭,景物是水,云。(板书:孤山寺、贾亭、水、云。)师:第二联。

生:有几处来得很早的莺在争着向阳的树,不知是谁家的燕子已经在啄泥筑巢了。

师:真好,清晰完整。在这一联中作者又谈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莺和燕。(师板书:莺燕)

师:第三联。

生:开得繁乱的花逐渐想要迷乱人的眼睛,浅浅的草刚能没过马蹄。

师:这一联中作者又谈到哪些景物呢?

生:花草(师板书:花草)

师:第四联

生:最喜欢的是湖的东边游走不够,望去看见了绿杨阴中的白沙堤。

有同学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

师:好,你说。

生:应该是绿柳阴中。

师:看来同学们对是杨是柳起了争议,其实在唐诗里谈到的“杨”大多是指柳树,因为在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乘龙舟出行,当时太阳很毒辣,柳树遮阴有功,隋炀帝就赐柳树姓“杨”,所以唐诗中多是杨柳并称,或者说“杨”既是“柳”。学生很兴奋的睁大双眼。(有时候必要的补充可以增加语文课的厚度。)

师:这一联中提到的地点和景物分别是什么呢?

生:白沙堤绿杨(师板书:白沙堤绿杨)

师:依据刚才我们对诗意的理解,同学们思考一下: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生:以出行的路线为线索。

师:这位同学抓得很准确,那么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就是诗人的“游踪”。(师板书:大括号游踪)

师:“诗言志”,诗是用来抒情的。那么诗人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写下了西湖美景。在写景的过程中抒发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呢?

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景的喜爱和赞美。

师:你从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你能试着读出那种喜爱和赞美之情吗?

生读。

师:同桌来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他读的感情稍显不足,如果把“不足”在不得绵长一点儿,把“最爱”加重语气会更好。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读,效果很好。依据那位同学的朗读,全班齐读,深入体会情感。

(朗读是并对情感理解与否的最准确体现,如果学生能准确读出诗中情感,那么一定是准确理解了诗意,如果不是,则需在课堂上重点敲打,“读”永远是语文课的重头戏。)

师:读懂了诗意,领会了诗情,仍不是读诗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在于一个“品”字。品析诗歌用词之妙,品析诗中画面之美。今天我们就在西子湖畔,掬一捧西湖春水,品析《钱塘湖春行》之美。全诗四联,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联并试着说明理由。一定要先说:“我喜欢第几联,因为……

方法:合作探究、交流完成。

组织形式: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交流,自由品析。(5分钟后。)师:展示开始。

生:我喜欢颔联,因为它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感觉,很有活力。

师:从那个地方看出来的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呢?

生:从一个“争”字,因为给人的感觉是很热闹。

师:很好,这是抓诗中的“练字”来赏析。“练字”即诗句中用得最传神的句子。(教师该给的概念知识要给,“少教”不是“不教”。)继续

生:我喜欢颈联,因为给人的感觉是春天来了,花草很茂盛。

师:那地方读出繁盛的?

生:“乱花”就说明花开的很繁盛,而“渐欲”就写出了春天里花越开越多的感觉,写出了春天是向前发展的。并且这一句很有画面感。

师:品析的尤其到位准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古诗赏析中画面描绘很有必要,这是个很重要的设计。)

生:我也喜欢第三联,颈联,因为他用了“浅草”,说明小草还比较小,点名

了是初春的季节,也表现了小草特别的嫩。

师:很有思想,请坐。

生:我喜欢颔联,因为“几处”、“谁家”用得很准确,说明莺和燕还比较少,所以说是“早莺”和“新燕”,点明是初春的季节特点,后面的一个“争”字更表现出春天到来后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思维更加的深入,请坐。

生:我喜欢首联,因为“初平”也点名了是初春时节。

生:我喜欢尾联,因为它非常的含蓄,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师:说得真好,用语也很准确。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是不小!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读诗一要:读准字音,读对停顿。二要:读懂诗意,领悟诗情。三要:品析诗语,感受美妙。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特别的好,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诗。

屏幕出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酥:酥油,这里用来形容春雨的细腻与丝滑。

师:按照咱们讲过的读诗三要,来自学这首诗。

生: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师:请同学们合作完成这样两三个问题。

1.全诗写了哪个季节景色?标志是什么?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赏析第一句。

讨论后,展示成果。

师: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惊讶,或者说是惊喜。同学们也收获了自己的知识,也有了能力上的提升,祝贺同学们。下课!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导入(3分)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那么,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同学们积累的有哪些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词?给大家分享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还有没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2分) 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首先,学习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会感情朗读和背诵)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其次,古代诗歌讲究炼字,所以要用心品味诗歌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准确体会作者情感) 三、检查作者预习及课下积累(3分) 西湖赏景,怎能少得了导游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时: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

地:今山西太原人。 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7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老师想补充的一点是:朗读七言律诗可以按照四三或者二二三的节奏朗读。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节奏自由大声朗读本诗。 2、点名朗读。请按四三节奏朗读的同学举手展示朗读。你读出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读出了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 请按照二二三节奏朗读的同学举手展示朗读。你又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 读出了诗人欣赏美景的过程与赏景的喜悦。 3、齐读诗歌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首先请戴眼镜的同学一起按照四三节奏读一遍,要求随着文字想象画面。 再请不带眼镜的同学一起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要求随着文字想象画面。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同学们无论用哪种节奏读这首诗歌,老师都希望你们能够读的抑扬顿挫、读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学法:展示自己图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我想问问大家,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 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同在杭州任过职的白居易,对西湖又有什么喜爱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白居易给我们做导游,进行“钱塘湖春行”,领略西湖美好的春光。 二、作家及作品 (指一生说) (白板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三、朗读 6、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白板出示)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1、出示白板音乐: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生活体验融入诗歌中去,画一画西湖春景图,(小组合作) 2、展示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充当小导游解说诗中的画面, 六、赏析(根据学生画的画,抓诗歌中的关键字眼,注意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 水几谁乱浅绿 面处家花草杨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钱塘湖春行说课稿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课本第一册第三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钱塘湖春行》。 一、教材分析 纵观新教材诗歌30首,诗歌内容、习题的安排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 提出了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教学设计(2)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教学设计(2)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教学设计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师备案: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六、品一品探寻诗之妙(6分钟) 1、师:从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已经充分的建立起来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环节,老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幻灯)品一品探寻诗之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

个阶段的景色?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2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 答案: 1)水、云、莺、燕、花、草;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 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早春 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在此环节中,如遇到学生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赏析。“几处”.“谁家”,改“处处”、“家家”好不好?为什么?文章写的是初春“几处”和“谁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了“处处”和“家家”,那就不是描绘的早春之景了 师:大诗人白居易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是因为他极为讲 究对语言的`锤炼。 2)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的早春之景。那么诗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啊?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诗人抓典型的景物,并体会精妙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单元整体设计,明确目标。结合一幅西湖图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师:欣赏完西湖美景的图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了解,体会诗人如何抓住诗歌的意象; 2、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领悟诗中描绘的景物特点; 三、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全班齐读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再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1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卢建明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课前准备: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3、说说印象中的西湖美景及古今描绘西湖的诗句、故事。 二、粗读、熟悉全诗: 1、播放课件,学生听读,要求正音、正字; 2、学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老师范读,学生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

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展开想象,描绘诗中景物。 生:准备、发言。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播放课件——姑苏行)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师:老师给大家搜集了“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大家任选其中一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第13课 《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品读诗歌,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 3.背诵诗歌,评价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用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的风景到底有多美呢?我们先通过一段西湖风光的短片,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教师播放《航拍中国》第二季杭州西湖片段视频)欣赏完美景,我们再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一起学习他的《钱塘湖春行》,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 二、问题设置,任务导学 学习任务一:朗读诗歌,积累文学常识,夯实基础知识,理解诗歌大意。 活动设计:学生朗读诗歌,查阅词典及相关资料,自主完成以下任务,老师提供参考答案,学生自我核对,有错自我订正。 1.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

隐的《安定城楼》等。 2.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又号________。祖籍山西太原,是________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水面初.平云脚低:___________ (2)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参考答案:2.乐天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1)刚刚;(2)向阳的树 5.钱塘湖春行:钱塘——杭州旧称;钱塘湖——西湖旧称;行——游览;钱塘湖春行——春天游览西湖。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3篇 引导语: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钱塘湖春行》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篇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 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 位高超的摄影师,移步换景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 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 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 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 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 《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着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5分钟)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1、简介作者: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2、体裁把握: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课下积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 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他们灵感,更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啊。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也记住他们千古传颂的诗歌。 师:你还能说出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读一读领略诗之韵(6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钱塘湖春行优质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 济阳初中:董素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师:一折山水一折情,山水随情入诗中。孤山下,西湖畔,草长莺飞,最美是江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白居易一起到钱塘湖春行。 二、检查预习(2分钟) 1、简介作者: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 (指一生读教学案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三、出示目标:(2分钟) 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教学案!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四、读一读领略诗之韵(10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读准节奏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

部编版《钱塘湖春行》精品教案

13 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导入): 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和白居易一起感受西湖的美吧! 二、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 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2、背景介绍《钱塘湖春行》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唐代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钱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一)整体感知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看视频,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2.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 1.“春”“行”。 2.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3.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春光及作者对西湖的热爱。 (二)赏析诗歌 赏析方法: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 ·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根据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出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更有探究价值 ?请小组探究 ?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5课《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

15、《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 (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5分钟)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 西湖之旅吧! 1、简介作者: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 (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

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2、课下积累 师:《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所作。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啊,在此地做刺史的可以说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应当就是白居易和宋代的一位大文豪?是谁呢?他就是苏东坡。无独有偶,苏轼也曾写过描绘西湖的传世佳作。有谁知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他们灵感,更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啊。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也记住他们千古传颂的诗歌。 师:你还能说出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出示目标:(1分钟) 师:欣赏完这两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钱塘湖春行教案2

《钱塘湖春行》教案2 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一、导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生齐读;正音正字 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师范读,学生思考: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问: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按:这是总问,以下再逐句问。)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如意湖中学田进仁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热爱美、追求美的感情。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思考、研讨,能够正确、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春天是个美丽,生机勃勃的季节。 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墨客面对春天有着自己的感悟。 1、春天在林黛玉的眼里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伤感; 2、在李清照眼里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载不动的忧愁; 3、在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杜甫的眼里春景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愤 4、在韩愈眼里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的美; 5、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无限情趣。 6、我们也学过白居易的一首描写春天的词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我们知道了:诗可言志,也可抒情。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也了解了如何去学习古代诗歌。我们总结出要解读一首诗就要做到以下五点:(出示幻灯片) 二、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被后人称为诗王和诗魔,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的诗歌浅显易懂,我们学过他的《草》《忆江南》,大家齐声背诵。 白居易任杭州剌史。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尽情欣赏钱塘湖的美丽景色。钱塘湖就是今天的西湖,苏轼曾经也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学法:展示自己图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我想问问大家,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 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同在杭州任过职的白居易,对西湖又有什么喜爱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白居易给我们做导游,进行“钱塘湖春行”,领略西湖美好的春光。 二、作家及作品

(指一生说) (白板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三、朗读 6、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白板出示)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1、出示白板音乐: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生活体验融入诗歌中去,画一画西湖春景图,(小组合作) 2、展示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充当小导游解说诗中的画面,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2)创作背景:这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唐代以“唐”为国号,因加“土”为钱塘)而得名。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诗中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活动方案: 导入语: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这不禁让我怀念起春天的温暖。春游踏青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白居易之笔去漫游钱塘湖,也就是西湖,去领略一下西湖美丽的春色之景。听诗歌朗读录音,听准字音、节奏、停顿,并模仿朗读。 过渡:小组自选方式操练朗读。 活动一、读一读 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活动步骤:小组自选方式朗读→班级展示、交流) 过渡:“读书是种幸福”,在聆听你们的朗读过程中,我仿佛已经置身于西湖边,饱览春色美景。文中作者以“行”为线索,在游湖过程中,究竟看到了西湖哪些美景呢?再读诗歌,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想一想 (活动步骤:自主思考→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展示) 思考:1.诗人是按怎样的线路春游钱塘湖的? 2、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从所写景物来看,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 什么时节的景色?(结合答案板书设计春景图)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课文哪句诗中直接表现出来?

钱塘湖春行公开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引导式。学法:展示自己图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对《白娘子》的故事都很熟悉吧我想问问大家,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在哪里啊(答:西湖断桥)对,是西湖。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留下赞美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同在杭州任过职的白居易,对西湖又有什么喜爱之情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让白居易给我们做导游,进行“钱塘湖春行”,领略西湖美好的春光。 二、作家及作品

(指一生说) (白板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三、朗读 6、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白板出示)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1、出示白板音乐: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生活体验融入诗歌中去,画一画西湖春景图,(小组合作) 2、展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