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大学理念与高校制度创新

现代大学理念与高校制度创新

现代大学理念与高校制度创新
现代大学理念与高校制度创新

现代大学理念与高校制度创新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高等院校要能够跟得上时代步伐,满足中国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现代大学理念,提出了四个符合中国实际要求的现代大学理念,同时提出了高校制度创新的核心和内容。

[关键词] 大学理念制度创新

大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百余年,但现代大学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大学正处于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之中,要建立一种科学的现代大学理念,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形成显著的学术成果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现代大学理念决定了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大学的灵魂,要想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大学,只有先进的现代大学理念是不够的,还应有现代大学制度为支撑,大学作为一个正式组织,其本身也需要制度的建构和制度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现代大学理念,进行高校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借鉴西方现代大学理念,建立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理念

(一)值得借鉴的西方现代大学理念

18世纪末,在德国,洪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大学,柏林大学首次提倡和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并首先提出以

西方大学理念

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评析 张岂之1,谢阳举2① (1.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2.西北大学环境哲学暨比较哲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在西方历史上,康德首次提出了近代理性化大学理念,为现代大学的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洪堡的大学理念实际上是康德大学理念的实践。以后,纽曼提出了通识教育和智育是大学之本质的理念。二战前后的贾斯珀,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存在哲学为基础的大学理念,其最突显之处在于强调大学应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整体性。二战后的美国在大学理念上颇有建树,虽声调不一,但总体上是力求实现人的发展,其指导思想是现代人文主义。 关键词:大学理念康德纽曼贾斯珀 中国大学的历史比较短,才100余年。在西方,欧洲中世纪就有大学,后来逐渐向近代大学转变。开始是意大利和法国,随后是英国和德国,至少从20世纪开始,美国后来居上,已建成全世界瞩目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的大学不能不受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这就需要对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进行一些评析。本文的“大学理念”相当于“大学教育哲学”范畴。 一、康德:大学的理性化

在历史上,第一个对现代大学的学术目的、性质和秩序给出理念层次上规定的,可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nuel kant,1724—1804)。有关内容见《学部冲突》(也可译为《学科之争》)。该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哲学部与神学部的冲突”;第二部分是“哲学部与法律部的冲突”;第三部分是“哲学部与医学部的冲突”。这三个部分完成于不同的时间。作为一位哲学家,康德声称纯粹哲学必须探讨三大难题,即我能知道什么(形而上学);我应当做什么(道德哲学);我能希望什么(宗教哲学)。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第一个问题;《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第二个问题,并为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可是从批判理性出发,将性质上如此不同的问题放在一起解决,显然步履维艰。因此就有“两个康德”,一个是理性的康德,他反对任何虚假独断的教条,他说只有在受必然规律统治的物质世界,人类才能认识自然,纯粹理性不能证明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另一个是非理性的康德,承认有理性无能为力的精神世界,有不可思议的物自体世界,从道德至善上讲,有必要相信上帝的存在,必须要讲灵魂不死,相信意志自由。以上两方面就是冲突、矛盾。 康德至少在1793年就开始关注大学学部的现实冲突。1793年,他在《仅仅理性限度的宗教》一书的第一版前言中简要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同年他在给学生的回信中说,哲学与神学的和平不过是一种假象,并对哲学家关于教义神学的所谓“理解”和沉默表示不满,他相信争论总有一天会来临。1794年10月前,70岁的康德完成了《哲学部与神学部的冲突》。1795年,有关方面禁止任何教授在大学讲授康德的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摘要:“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一种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潜心向学的纯粹学术精神,又是引领社会,敢于不随波逐流的正确批判精神。本文认为大学精神应包括:危机意识、以人为本、拥抱孤独,创新相伴、与真理为友、关注国家需求。 关键词:大学精神;危机意识;创新;以人为本 巍巍青山,著其沉稳;悠悠绿水,名其灵性;现代大学,谓其精神。上善若水,精神之于大学亦若如此。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代学者眼中大学精神的至高境界,然而此“大学”非彼“大学”,那么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精神又该如何阐释呢?今日的大学又该如何才能长久不衰呢? 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作为继承弘扬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和传播现代科技文化的场所,又该如何使其莘莘学子成为国之栋梁? 一、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不可能是乡村而全然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尽管乡村的农民和土地用剩余粮食养活的教授和学生。大学应该教人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教人思考什么。也许,大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大学精神在“志”和“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正是这气概,将为时代培养出一大批地天立地的人物。 大学作为一个存在的实体,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寄存于这一实体中的精神却不能仅靠视觉就能观察到,必须深入其中才可体会。“精神”一词抽象却富有魅力,大学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精神。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一种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潜心向学的纯粹学术精神,又是引领社会,敢于不随波逐流的正确批判精神。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和博大胸怀的代表。王翼生认为: “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 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刘亚敏把大学精神定义为“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 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它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激发、凝聚、定向的作用。 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同时大学精神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充实着自身。 那么在全球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又该以什么样的现代大学精神迈向世界,

财务管理体制.doc

财务管理体制 一、财务管理主要原则 1.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利润最大化)。国有独资企业组建的公司,则是国有资产的最大增值化。 2.企业运营资金总成本最小化,促进企业内外资金充分合理流动,提高奖金使用效益、效率。 3.企业财务管理实行撏骋涣斓肌⒎旨斗止す芾頂体制。 4.企业财务管理,体现行业、区域、所有制特征,遵循国家财税、会计法律法规,也要注意吸引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并与国际财务惯例逐步接轨。 5.企业财务具有可控性,促进财务管理与企业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相吻合,通过必要的财务手段鼓励、支持、扶植、限制、禁止下属企业财务行为,使其运作在预定的发展轨道上。 二、财务机构设置 1.母公司级 (1)设立与财务活动有关的部门,如财务部、审计部、融资部、投资部、财务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 (2 中心。 (3)财务机构由公司财务副总经理统一分管负责。 2.子公司级 (1)子公司一般仅设置财务部。对较大规模的子公司还可增设审计、地区性结算中心。 (2)对规模较小的子公司不单独设立财务机构,仅设立不少于2名的财务岗位,附设于公司行政部(秘书处)。 3.分公司、工厂级 (1)分支机构可以设立财务部,主要侧重核算和成本控制。 (2)分支机构亦可由上级公司总部财务部单独立帐,进行内部核算。 4.关联企业、协作企业 参照核心企业财务规章制度设置财务机构。 三、财务人员任用 1.母公司财会人员,尤其高级财务主管,必须由资深财务专家担任,精通管理会计、责任会计、成本会计、投融资运作、资本市场等。 2.母公司财务部长为高级管理人员,由董事会任免。 3.对下属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 (1)企业群体内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的财务主管和高级财会人员均由其上级母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员推荐、审查,由人事部门审批并办理有关手续; (2)会计人员的工资、人事关系和岗位职务任免级划归母公司,由母公司派遣和考核,负责对全体财务人员的培训、业务指导; (3)会计人员定期向上级财务部门述职;

大学之道和中国大学教育的缺失

张汝伦: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 一些问题不是中国大学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学的“流行病” 今天大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如缺乏教育理想、大学被金钱和权力支配、本科教育空洞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文科基础理论研究萎缩、基本没有道德和修身教育、分数贬值、师生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甚至没有交流、科研产生大堆的文字垃圾,等等,这些都不是中国大学的“地方病”,而是全球大学的“流行病”。 梅贻琦对古“大学之道”的精辟理解 据说是日本人最先用“大学”来翻译西方的university,但这个翻译的确很妙。倒不是因为中国本来就有“大学”这一说,《大戴礼记·保傅篇》上就有“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的说法;更是因为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即《大学》开篇的那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学记》上还有对“大学之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但按照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的解释,这两段对“大学之道”的解释并不相互抵牾:“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二语,可以为明明德之注脚,化民成俗,近悦远怀三语可以为新民之注脚。”这的确是对古“大学之道”的精辟理解。 不过梅先生并不将它仅仅理解为与现代大学无关,或最多间接有关的古之大学之道,而是认为它也表达了现代大学之道,或者说,现代大学的实质精神。这与近代以来动辄用洪堡、纽曼或其他西人的大学理念来理解大学的流行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梅先生认为:“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大学各系科学术的传授和研究,固然可以格物致知功夫目之,课程以外的学校生活,以及师长持身、治学、接物、待人之一切言行举措,也对学生格致诚正的心理生活不无裨益。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设置,学生课外的社团活动,以及教师以公民资格参与社会的种种活动,学生的实习,树立一种风气等等,都对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贡献于社会有所挹注。“此又大学教育新民之效也。” 然而,梅先生又不得不承认,现代大学的实践与此大学之道是有距离的。例如,明明德讲的修己功夫中之所谓“己”,是一个整全的人格,至少包括知、情、志三个方面。但今日大学所能措意而略有成就者,仅有知这一方面而已,“夫举其一而遗其二,其收修明之效,因已极有限也”。更何况今日大学教学,“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发之功不得二三”。这样,要学生左右逢源,深造自得,几无可能。此仅就知识教育而言。人格教育方面几乎全付阙如。 由于只重知识和技术传授,学校也基本不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尽力。更何况今日之教师本身也是只重知识传授的现代教育的产物,能孜孜以求于专业知识已属不易,持志养气之道,待人接物之方,对此辈而言是谈不到了。此外,“今日学校环境之内,教师与学生大率自成部落,各有其生活习惯与时尚,舍教室中讲授之时间而外,几于不相谋面……。古

大学生对现代教育的看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 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论文) 题目:大学生对现代大学教育的看法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班 组长: 指导教师:2012年4月13日

大学生对现代大学教育的看法 摘要:现代大学生对现代大学教育的看法,有人提出了不满,有人则提出了满意。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究竟现在这套普遍推广的现代大学教育还能不能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对其的适应程度,培养出高才子的质量是否还能够令人满意,下面便是本小组借这次实践的机会对安阳工学院大学生对现代大学教育的看法方面做出来调查总结。 关键词:学习生活教育道德提高 正文: 安阳工学院大学生对现代大学教育的看法方面,从整体来说,有人说出了满意,有人给了非常反感的看法,给满意看法的同学认为现代大学教育给他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避开自己的缺点,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而提出反感的同学则认为,来到大学,他们不再接受严厉的管制,自己往不好的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说越来越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等。自己的活动中心不再围绕着学习进行,而是在不断的玩耍、不断的浪费时间,感觉到自己来到大学没有什么收获。下面将从四方面具体来说明大学生对现代大学教育的看法。 一生活方面 进入大学,让我们在高中的辛勤汗水得到了回报。但是在我们进入大学以后,我们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所没有想过的。我们在高中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可以进入大学,但从来没有想过进入大学以后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这是对刚进入大学生活的我们的困惑。 大学是培养我们兴趣爱好的一个契机、是锻炼自我能力的一个平台、是提升

中国书院和书院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中国书院和书院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发展大学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发掘书院文化的精华,汲取书院文化的精髓,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 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久远,在这个过程中,古代书院形成了与官学、私学所不同的特点,这对现代大学教育的管理和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管理组织方面:首先,书院的机构设置简单,管理人员较少,书院的主持人往往又是书院的主讲人,一般由著名学者担任。这与现代大学复杂的管理机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大学教育的发展如能像古代书院那样将管理机构的设置简单化、科学化,那么大学的组织管理将迎来一个新的转机。其次,书院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富有弹性,且教学以学生自学、师生之间的自由研讨为主。这点在现代大学教育也经常提及,所以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规章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古代书院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书院一般颁布的学规非常严格并以学规对书院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并要求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在教育教学方面:首先,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各书院在育人的同时,也从事研究自己所特有的学术课题。此外,书院教学不拘泥鱼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辨鸣,这与现代大学教育所提倡的学术自由是大致相同的。还有书院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身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教学方法在现代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值得采纳。 书院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它的首要功能是教育,它有独特的体系书院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旁及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且书院不分科系,是一种以人文教育为根本理念的通才教育,这与我们现今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通识教育非常的相似,故发展通识教育可以从中加以借鉴,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教学体制的协调发展。 书院的发展离不开书院文化,书院文化在书院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作用。书院文化经过一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企业的目标是增加财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活动中,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看待财务管理在企业的核心位置并进行观念创新。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升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应是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法人实体。伴随现代企业的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功能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以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得以保证和实施的重要环节。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扬弃”,与封闭、事后、静态为主要特征的财务管理有很大差异,更强调事前预测、事中控制、

事后分析,强调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信息价值,涉及企业管理各个方面,毋庸置疑,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1筹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可以通过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吸收财政、金融、其他企业或个人等各类资金。 2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即是金钱",即资金伴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值。企业占有资金或具有筹资成本或具有机会成本,这决定企业必须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益资金时间价值是在资金投入再生产过程后,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增值额。企业取得利润的时间越早,所产生的增值额也就越大,因此利润中也是包含了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明智的企业经营者会采取催收应收账款等有利于提高资金价值的措施。而目前我国企业不重视商业信用等不正常的情况,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资金时间价值的具体体现。 3财务管理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为投资立项及其可行性分析提供信息 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资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任一方面决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关系重大。 4财务管理成为是企业的“晴雨表”,能迅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 增强高校道德建设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增强高校道德建设 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文章从当前高校道德建设方面入手,结合大学精神的特征、内容与功用等,探析了其对高校道德建设的重大作用,以期通过培养与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来引领高校道德建设。 标签:高校;高校道德建设;大学精神;引领作用 一、当前高校道德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呈现“雪崩式、指数级增长”的新时期,知识的积累量已不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因此,加强人才的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道德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挑战。未来的社会是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社会,未来的人才更需要具有民主法制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自主求索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未来的高等教育更应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1]。然而,传统的德育工作长期存在着以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现象,存在着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政治教师、学生德育工作者的事情的错误认识,从而造成了学校德育缺失,因此加强高校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二)市场经济不良因素冲击高校道德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市场因素介入大学校园日益增强,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侵蚀着高校。为了缓解办学经费不足,不少学校过分市场化、大众化,培育了大量工具性人才,不再关注高深知识的探究和传授,尤其是对人文学科和基础性研究的淡化,导致高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缺失和功利主义的泛滥;激烈的竞争和巨大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教师不但难以集中精力教书、学习、育人,甚至不惜牺牲学术之道、教育之道追求过分膨胀的利益;而这些直接导致所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不健全,行为失范,学风浮躁,因而为高校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高校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样 社会作为高校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对高校道德建设进行的顺利与否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人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科技主义、物质主义、唯理主义、学历主义等社会思潮激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社会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呼唤我们加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工作,面对严峻的形式和挑战,要加强高校道德建设,必须在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既要继承一切优良的传统方法,还要善于适应我

完善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就是对企单位金运动所实施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的过程,并处理单位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单位的经营与管理中,财务管理制度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我国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后,经济全球化及我国“与国际接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大比例日趋协调,决策环境日益复杂,经营风险日益加大,我国要在世界经济浪潮中上占有一席之地,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控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那么,怎样才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我国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强,缺乏严肃性 首先,财经法规、纪律、制度的执行力不强,有部分地区存在法制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处理财会问题不讲程序、流程、手续,财经纪律松驰、违规违纪现象突出,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处理问题仅凭习惯经验。其次,财务工作存在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缺乏严肃性,经常有“主管领导调走,财会人员调整”,造成了清理不完的乱账等现象。最后,有个别部门对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专项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不按规定办理财政票据的核销手续,管理不善。诸多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完整性,往往流于形式。 2、资产管理不规范,存在隐患 (1)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存在安全隐患。 在现实的管理中,有些部门没有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有的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互串岗位和干私活等,财务监督小组监督工作不到位,力度不足。大额支出或超预算开支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公款私存现象较为突出,设立“小金库”或账外账,这种现象成因复杂,且有蔓延的势头。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当前,存在财务分析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账务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脱节,致使资产存量不实,虚增收入和利润,虚盈实亏,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调拨、处置,以及对外出租出借等手续不全,未按时进行自查、项目手册应办未办,并造成资产管理混乱无章。 3、预算管理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预算编制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这些资金都没有发挥相应的功能。部分人员认为抓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作茧自缚”,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对编制采购预算的重要程度不够,编制工作重视不够,因而采取逃避和退缩的态度,形成了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来源:发布日期:2001-4-25 浏览次数:449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但现代大学除了增减高级专门人才这项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以外,还有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即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因此,办现代大学,不仅要有一个教育理念,还要有一个办学理念。在目前新形势下,对于一个现代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 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以,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哲学观。 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增减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有以下几层意思: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但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是通过增减社会所要求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增减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2.确立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 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品德”,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核心是健全的人格;二是“学识”,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根本,主要指学问和见识,学问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见识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三是“才能”,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它并不仅是一般的专门能力,其核心是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运用中文、外文和上网获取知识的能力)、选择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形象、继承与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字、口头和上网表达能力);四是“体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体魄”,二是“健康的心理”。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中,“品德”是方向,“学识”是根本,“才能”是核心,“体质”是基础。 3.坚持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浅谈大学教育对人的影响

浅谈大学教育对人的影响 摘要: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形成三观的关键阶段。大学教育不仅在于教会人们多少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人生经历。大学生活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笔财富。 关键词:大学教育大学生三观 每年六月,都会有数十万、数百万的莘莘学子,通过激烈的高考,最终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在中国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了。他们都是优秀的,能在那么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更高的学府继续求学。可是,大学教育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呢?仅仅是那一纸文凭吗? 大学教育的对象----人的完整性不仅表现在他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活动中, 而且也表现在他对于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之中, 所以雅 斯贝尔斯才说:“教育的原则, 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1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当前的教育通常只注重于科技成果,能否为社会带来财富,而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品格教育,所以也就出现了各种大学生伤害同学的事件,这不得不让人心寒。 在工业社会发展起来的大工业生产模式被简单地移植到大学教 育中,这使得大学教育仅仅建立在维持现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上。大工业生产的教育模式利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统一的程序将受教育者纳入统一的大工业经济运行模式,而且大工业生

产的劳动分工专门化使大学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囿于狭隘的工作和精神领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把握能力日益削弱, 更谈不上对其做出价值和意义判断了。学校应为每个人创建一个智力和精神的基础,这一基础对掌握其他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今的大学只求一味的扩招,充斥着各种商业利益,各种具有商业性质的讲座、辅导班,充满了学生的头脑,然而学校却不曾真正想过当前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雅斯贝尔斯将“生命的精神交往”视为大学的四项任务之一。他指出,“大学的基本原则是: 经过思考去运用一切工具和全面发展人的所有潜能,让学生在一切行动和信仰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并通过认知让他们完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负责任的意义。”2大学教育必然会与大众文化产生一定的冲突,布鲁姆认为, 大学“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 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 ……重要的是, 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的活的证明, 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如果没有大学, 所有理性生活的美好结果都会跌回原始泥泞中, 永远不能脱身”,“它保存伟大的行为、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思想, 以使对潮流的挑战和质疑能够得到滋养”。3中国的教育之所以培养不出一位世界级的人才,我想这与中国的教育不鼓励人们去探求心中所想,去追寻真知有一定的关系吧。毕竟中国的学生考试成绩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差,相反还好于他们,这就说明中国学生的潜力是有的,只是缺少了相应的机遇,或者说是灵感吧。 曾今看到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大学里,有这样一群人》,讲

从校训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

?校园文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3/2008从校训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 许传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201620) 摘 要 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应着重凸显人文关怀、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开放与包容、批判与创新的特征。当前,中国大学从整体上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构造和谐文化,塑造大学精神。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从校训来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是一个重要视角。 关键词 校训;大学精神文化;建构 一、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 中外著名大学在办学理念上,表述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体现大学的办学传统、价值取向与大学人的精神尺度。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体表现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精神文化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 首先,大学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精神。大学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她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对世界、人类和人生给予热忱关怀,并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作为永恒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教育以育人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对大学本质深刻理解和对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大学精神,能激发大学以教育者的良知、智慧和行动,重视学生的生命意义与精神世界,使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第二,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与科学理性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陈规,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勇于挑战的精神,包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理性精神,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表现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通过大学的知识教学、科技实践和校园文化,感染、熏陶并内化为一代代学人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质。 第三,大学精神是一种坚守学术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学术的独立指学术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术自由主要指学习与研究的自由。大学需要不断与社会保持着信息的互动,但它绝不应当逢迎、媚俗,不应当为权势所束缚、为金钱所动摇。 第四,大学精神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经济、科技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都促使大学敞开胸襟,以开放的精神、世界的眼光和全球的意识开拓大学的未来。 第五,大学精神是一种批判与创新的精 — 1 5 —

大学一解读书分享

《大学一解》读书分享 结63班陈秋月2016010205 《大学一解》乃是梅贻琦校长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很高兴能够在读完文章之后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这次读书分享不仅让我对梅先生教育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启发了我对现代大学教育的一些思考。下面是我的一些认识和感想: 一.明明德乃是新民之基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指格物致知和提高个人修养,而新民指造福于社会。窃以为明明德乃是新民的基础,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真正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才有能力和情怀去造福社会。 大学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培育理智乃是根本,若是从大学毕业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格物致知之精神,又拿什么去造福社会呢?即便拥有了理智,若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和稳称的情绪,极有可能会导致心理扭曲,陷入抑郁或者人格分裂,最终带来剥夺自己或是他人的生命的后果。当今社会中许多成功人士抑郁自杀及高智商学霸沦为杀人犯的案例比比皆是,可见意志的锻炼和情绪的裁节也十分重要。 明明德中“知、情、志”三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而明明德又是为新民做的基础准备,可见“知、情、志”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我们理应重视。 二.通识教育必不可少 在文中梅先生多次强调了“通专并重”,大学新民的效果不明显,一大弊端就是通识教育不足。通识是生活、专识、特种事业的准备,无通识基础的专家临民结果不为新民,反为扰民。 一名同学在读书分享的时候提到了清华“又红又专”的口号,认为专识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之道,我却不以为然。即便是在今天科研占有大学教育大量比重的清华,我仍然认为通识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大学仍旧应该加强通识教育。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从高中到进入各种研究院需要大学这个过渡阶段,我们同样可以在研究院里学习专业知识,但是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远远不止我们的专业知识,而是多方位全方面的知识。清华作为一个工科为主的院校,“又红又专”的口号紧接着的是“全面发展”,并不是只注重专识教育,大类招生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2-18T15:23:29.530Z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0月下作者:李慧幺禹斐 [导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教育的影响也极其深远深刻。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教育的影响也极其深远深刻。现代大学教育,应尽可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开其消极影响,从而促进大学教育的和谐发展,也同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地弘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教育;影响 1 几个概念 1.1 什么是文化。在中国古代,“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各种象征性符号,以及文物典籍、礼仪制度等;“化”的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亦可视为改造、教化、培育等。到了近代欧洲,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的阐释,将“文化”界定为“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另有学者指出,文化指“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在内的人类所有的活动及其结果”。可见文化的含义复杂,所引用的文化是狭义的,即指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的总和,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以及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民风习俗。 1.2 什么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所以,中华民族在古老华夏大地上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慧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大体上历经上古原始文化、殷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元文化、明清文化等发展阶段或时期。简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或正宗,以伦理为主要类型,同时具有一统与多元、全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等诸多层面的相悖相生、相间相济”[2]。 1.3 什么是教育和大学教育。教育的含义也是复杂的,广义的教育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而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引用的教育的定义也是狭义上的。大学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精英教育,其功能可以概括为“出思想、出人才、出服务,即研究高深知识、创新社会文明;培养有用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立足地方社区,服务社会公众”。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内容,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必然影响和约束后代的生活及教育等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彖辞》)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包括“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卦·彖辞》)中宽厚、兼容的品格。这样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崇尚统一、追求和谐、注重实用而又强调道德的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也具有十分宽厚、包容的品格。这一品格对教育的影响,就体现在对西方文明的引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和谐的思想的推崇,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视,也都对现代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方面是由道家与儒家的互补构成的,道家称“忘己入天”,儒家称“天人合一”,可见,道家和儒家都强调天人和谐。在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的建设当中,作为高等教育基础的大学教育就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地,这便是传统文化对教育影响作用的重要体现。中国的文化历来重视人的问题,孔子提出的“仁”就是以人为本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现代大学教育也十分注重人文教育,学校的结构、机制以及教学的内容、方式,都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个性发张扬。另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教育教学原则,至今仍在影响大学教育。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端,比如官本位、轻科技文化、愚忠等封建腐朽思想,照本宣科、呆读死记的教育方式等,都对大学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些传统,使大学教育死板、缺乏创新精神,也使得大学生过分追求功利而忽视了自身人文修养的提高,不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 3 调查报告与结论思考 为了掌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情况,简单地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你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么? ①非常感兴趣②比较感兴趣③感兴趣④不感兴趣 2 你认为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3 以下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有: ①元旦②中秋节③泼水节④圣诞节⑤植树节 ⑥五一劳动节⑦重阳节⑧国庆节⑨春节⑩端午节 4 你喜欢过春节么?为什么?①喜欢②不喜欢原因: 5 你喜欢过圣诞节么?为什么?①喜欢②不喜欢原因: 6 你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么? 7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8 你了解传统的京剧艺术么?①非常了解②比较了解③了解④不了解 9 你认为自己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么?(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 ①接受过②没有接受过 10请为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提些建议。 本次调查针对在校大学生展开,共发放问卷150份(包括文本问卷100份、电子问卷50份),共收回问卷144份(包括文本问卷94份、电子问卷50份)。关于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问题,有36.59%的人非常感兴趣,48.78%的人较有兴趣,14.63% 的人完全没兴趣;关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大部分人都回答有宗教、哲学、经济、教育等几方面;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问题,只有23.8%的人能够完全正确

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创新(一)

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创新(一) 文章论述了知识经济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从管理目标、融资内容、资本结构、风险管理方法、财务分析以及分配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转变理财观念,提高财务人员创新能力,并借鉴国际经验以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管理创新理财观念 社会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引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一系列创新要求。因此,探讨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成功理财的必然选择。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1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智力劳动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从而,会加剧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应该以谁的 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1.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1)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当局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2)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那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3)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贷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风险;(4)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由此使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5)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3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 应知识经济时代投资决策的需要。 1.4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我国现有企业财务机

现代大学精神研究

现代大学精神的研究 摘要:大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所在,本文通过对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精 神的功能,大学精神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的策略论述了现代大学精神的现状。关键词:大学精神,独特气质,三大困境,策略。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其内涵包括自由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1] 虽然“大学精神”这一词语在 1998 年后才被广泛认可使用,但这一词语所指的内涵早已存在。正如梅贻琦先生所指:“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其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由此可知,中西方有着大体相同的大学精神。根据梳理和回顾中西方大学的起源与发展,大学精神的内涵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研究学术的探索精神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自 1816 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开始,学术开始进入大学殿堂,科研在大学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崇高的学术声望已成为知名大学重要的身份象征。大学教师不仅仅教书育人,也必须是一个研究者,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生也不应单纯地接受知识,更应以探索学问为己任。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内在孕育形成的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文明成果其内涵包括自由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 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气质,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并孜孜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开宗明义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教育的方向与目的是“止于至善”,导向是“善”,要达到的也是“善”。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重塑德性的潮流中,成为社会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领导着社会德性的发展方向。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为彰显。 (3)引导社会的批判精神 大学以追求真理为己任,而世界上并没有绝对永恒的真理,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理论本身也有可错性。所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应当不唯书、不唯上,不屈从外来压力和长官意志。在判断社会现象的是非时,大学更以“价值中立”为基本原则,力求使自己的思考超越党派、群体、地域的利益,力求超越功利的诱惑,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消极地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