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史襄哉

编号:gswhzgdl----006

文华高中高二地理中国地理

《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班级:组名: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中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区域,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3.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学习重难点

1.中国的农业类型及农业区域,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讨论学习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一)农业基础知识

1.定义:依靠动植物生长繁殖所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

3.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

(2)按投入生产资料多少分:粗放农业、_________

(3)按用途分:自给农业、___________

(4)按农业地域类型分

季风水田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农业区位的方法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决定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效率、水平等。

(3)技术条件:主要包括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通过影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4)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农业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市场销售。(二)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_____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____,雨热同期。(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____,北方____,多旱涝灾害。(3)山地多,____、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1)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发展农业条件整体良好;(2)北方适宜发展旱田农业,但常受春旱的影响;(3)南方用水充足,适宜发展水田农业,但也受伏旱天气影响;(4)西北内陆干旱少雨,但可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5)青藏高原则可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

业。如下图所示:

二、我国的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____,农作物有____、棉花、花生、甜菜、Array华北一年____熟或两年____熟、东北一年

____熟

秦岭——淮河以南:____,农作物有____、棉花、油菜、甘蔗,

淮河以南一年____熟、海南岛一年____熟(二)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1.商品粮基地(小麦,水稻,玉米)

(1)小麦:小麦耐____,耐____,适应性强,分布较广。按播种季节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前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后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目前,我国小麦优势区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稻:水稻喜____喜____,根据热量条件的要求不同可分为____季稻,____季稻,____季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种植区。

(3)玉米:玉米喜____,主要分布为北方____播玉米,_______________夏播玉米和________________玉米,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主要玉米区。

读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完成: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商品粮基地是:

①____、②____、

③____、④____、

⑤____、⑥____、

⑦____、⑧____、

⑨____。

(2)以上商品粮基地的地形多为____,位

于东部____区,其____和___

_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3)有两个商品粮基地的省是____;既是

商品粮基地,又是甘蔗产区的代号是__

__和____。

2.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棉花、油菜、甘蔗、甜菜)

(1)棉花:棉花喜____喜____,生长期____,我国棉花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菜:油菜喜____喜____,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作物,在我国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是我国油菜优势重点区域。

(3)甘蔗:甘蔗是我国_______的主要原料,喜____喜____、需____多、生长期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甜菜:甜菜喜_______、耐____、耐____、耐____,我国主产区在________以北,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其中_______种植最多,约占全国甜菜总面积的65%。

三、我国的畜牧业

(1)牧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川5个省区,天然草场面积占中国草场面积的_______。牧区经营的牲畜以__________________为主。

(2)农区畜牧业主要是指以________栽培为主的地区,尤其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主要畜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郊区牧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周围,受_______影响较大。

四、我国的林业

1、概念:利用森林生长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2、功能:(1)环境效益:吸烟滞尘、减弱噪音、美化环境、、保护农田、、保持水土、防止台风侵袭。(2)经济效益:提供木材、橡胶、水果、茶叶等

3、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____________岭和______山地,是我国最大的______林区;

②___________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五、我国的水产业

水产业包括_______水产业和_______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捞和___ ____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_

____海、_____海、_____海、_____海等广阔水域。

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____部。 ②人口:东南部人口____,居民有____的爱好。

③社会经济条件:城市____,交通____,消费市场____。

④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____。

六、当堂检测

1.导致我国南北方耕地类型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地形

B .水分

C .热量

D .土壤

2.以下农业区:①东北三省 ②长江中下游区 ③南部沿海区④黄河中下游区

与下图所示相应的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结构图,

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一)①,(二)②,(三)③,(四)④

B .(一)②,(二)④,(三)③,(四)①

C .(一)③,(二)④,(三)①,(四)②

D .(一)②,(二)④,(三)①,(四)③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中,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是( )

A .成都平原

B .河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松嫩平原 4.我国四大牧区草场质量最好、载畜量最多的是( )

A .内蒙古牧区

B .青海牧区

C .西藏牧区

D .新疆牧区

5

6是( )

A 种植业

B 林业

C 畜牧业

D 渔业

七、学习反思

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尔

文华高中高二地理中国地理

《中国的农业》节节过关达标检测

班级组名学生姓名

一、单项选择

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2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3、被誉为“塞上江南“的灌溉农业区是()

A、内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

B、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

C、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

D、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4.下图能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5.我国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

①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③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④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下图显示我国四个省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读图,

回答6~7题。

6.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

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

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

7.M省可能是()

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

读图7-1-10,完成8-10题:

8.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河流以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

B.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典型植被

C.该地属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

D.该地属红壤丘陵地区

9.判断该地可发展的经济作物是 ( )

A.天然橡胶 B.棉花

C.茶叶 D.甜菜

10.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农业

的发展方向是 ( )

A.退耕还牧,大力发展畜牧业

B.大力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的稳产、高产

C.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结合,防止风沙危害

D.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努力增产粮食

二、综合题

11.随着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近年来不断提高,东北“粮仓”

作为我国粮食市场“稳压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读

下面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

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如果借鉴美国“玉米带”的经验,该地区今后应制定怎样

的发展策略(多选)( )

A.扩大生产规模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提高生产技术水平D.改良品种

(3)C区域曾有“北大荒”之称,建国以后该地区大量开垦荒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成为“北大仓”。但现在“北大仓”却不再开垦荒地,原因是什么?

12.读我国主要种植业区的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主要种植业区与非种植业区的界线大致与____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一致。(2)从干湿状况看,我国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____(干湿地区)。

(3)从地形上看,种植业区内的地形主要以_____为主。

(4)我国种植业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为_____。

(5)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种植业区与非种植业区相比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使用的思考

关于我校使用“导学案”推进教改实验的实践与思考 宝成小学常晓婷 根据区教体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倡导学校全面实施“导学案”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我校积极开展教改实验,大胆尝试探究导学案的备课改革。上学期我们按照“定点试验(四五年级语数学科)——定期讨论——商定模板”的流程,历时一学期,确定了我校导学案的基本模板——表格式导学案,并于今年九月在全校各学科全面使用(体育教学除外)。 我校导学案的开发注意落实以下四个原则:一是体现高效课堂理念原则,把“讲堂”变为“学堂”,把学生当作课堂真正的主人。二是做到组内集体备课和教师自我钻研有效结合原则,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倡导百花齐放。三是倡导学习过程设计开放性原则,学习过程只提示基本环节,不固定环节出现的流程和时机。四是简洁、实用原则。因此,

导学案模板设计分两部分:一是表头部分,体现了导学案的基本要素——课题、课型、课时、班级、小组、使用人(教师或者学生)、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二是主体部分,分左右两版,左边“学习过程”为主体部分,只提示基本环节(自主学习——独学、对学、群学;合作学习——导学、交流、展示、拓展;随堂测试等),不强求基本流程,右边是“个案补充或学习随笔”,为教师二次备课或学生随堂笔记记录所用。为了便于教导处常规管理,我们在表格上方还设计了标题、主备、审核人(复备)、使用时间。 我校全面使用导学案组织教学将近两个月,十月中旬,学校领导对四五六年级语数英三科进行了全面听课,重点调查了解导学案开发、使用以及导学案使用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从16节课堂教学调研来看,使用导学案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以下变化: 一、“导学案”的可喜变化 1.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从导学案中可以看出:

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反思范文 一、设计思路: 本次讲课主要依据二课时教学目标而设定的,紧紧围绕师生互动,从“导学案”要求来设定,共分温故互查、设问导读、合作交流、自主检测、展示点拨共五部分内容。并且在每一部分内容中都有问题的设问。 二、教学中的优点: 我认为这节课的亮点有:一是能利用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证明巴金并不普通,而是一个很谦虚,很了不起的人;二是将导学案中的设问导读题和巩固练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更值得我欣赏的一点是,改动后的设问导读题中,注重了教给学生学法上的`指导。开始时,自认为教案写得比较满意,但讲课后,确确实实发现教案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案及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教案设计内容过多,精炼不佳。教案设计中设计了全书主要内容,而忽视了重点的突出性。从而使教学中呈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并且整个过程不够完整,在重难点突出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2)时间把握不到位忽略了课堂效益,一味追求“师生互动”。同时,也没有花大量时间准备,有麻痹大意现象出现。

(3)每次讲完课后,总有讲不完的感觉。归结一点:没有精选所讲内容,面面俱到,还是没敢放开学生,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 (4)“导学案”合理运用,非常不成熟,有点班门弄斧之感觉。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我应该认真研究、认真学习、多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向其他教学优秀的教师学习,多听听他们的指导,多多摸索教育教学规律,让自学的光芒充满自己的心灵,提升语文素质水平,这样才能为更好地教学奠定基础。 (5)多钻研钻研语文方面的书籍,多看有关教学方面的书,把自己的业务语文水平提升一个阶段,让更多的知识服务于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今后,我将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努力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 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3.关于诵读节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 二、赏析《氓》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字音。 氓.()蚩蚩 ..()愆.期()将.子无怒()垝垣 ..()尔筮.() 咎.言()犹可说.也()陨.()于嗟 ..()汤.汤() 自我徂.尔()罔.极()渐.车帷裳.()夙.兴夜寐()靡.室劳矣() 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2.理顺思路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①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②分析氓的人物形象。

诗两首导学案修订版

诗两首导学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 2.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4.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前自学】 预习指要 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 3.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 4.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 5.完成下面的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表现手法简介: 1.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2.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3.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huáng wǎn chóu liáo 彷( ) 凄(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 liáo 惊( ) ( )惜 ( )傥 ( )廓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彳亍 ..:( ) 颓圮.:( ) 【课堂诵读】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 【课堂探究】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 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 【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对象应该是学生。可目前我们有些导学案中目标设置的主体还是教师,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目标的描述才是合适的。所以,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注意对象是学生,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如:我会……我能够……。 (2)目标设计缺少三维度 【建议】我们有些导学案虽然有很清楚的学习目标,但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层面上的单一目标,仍受传统教学影响过于重视“双基”,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描述,只求结果。而新课标要求目标设计体现“三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乐学”。从学会、会学再到乐学,三维目标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能相互分开的,在描述时要全面描述。 (3)目标表述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 【建议】有的学习目标表述抽象,操作性不强。因此,学习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要以学生为中心,行为主体是学生,呈现出来的每一条款都必须有具体的动词,像“说出”、“标出”、“划出”、“找出”、“编写”、“设计”、“预测”、“关注”、“尝试”、“参与”、“追求”、“整理”等这样的动作。要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些隐性目标的设计。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写明运用什么方式、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如:“通过……,理解………”等。

问题2:导学案问题设计肤浅化、零碎化,缺少层次 (1)问题设计肤浅化表现在,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得出答案。 (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已课堂上的生成,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问题设计零碎化是指整张导学案全是零碎的小问题,一问到底,而缺少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样设计会阻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4)问题缺少层次,是指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 【建议】导学案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主线,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的原则要求。要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要会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 问题3: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缺乏“导”的功能 【建议】导学案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为“以练为主”,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后是测试题,导致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而好的导学案是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能够让学生在步步引导中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效果。而习题或试卷则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么学”,强化学法指导,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动手实践能力的设计,

013《想北平》导学案附答案

ZX-YW-10-013 《想北平》导学案 编写人:张楠审核人:贺贞冰编写时间:2013-09-03 【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 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能够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重点难点】 1.体会浓厚的眷恋思乡之情,领悟文章的人文精神。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 ),字(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等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2.齐读第4、5节,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3.思考讨论: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4、齐读第6、7小节,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5、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6、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 7、思考探究: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束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 【课后练习】(试试你的身手吧!)

课内阅读题 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_____________,以便刺激;在北平,_________________。 8.对前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的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想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9.第2段中,作者说“每一细小的事情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10.分析第4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1、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会了吗? 2、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3、关于本篇文章还有哪些问题?

24、《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4 、《诗经》两首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浅谈对导学案的认识与实践

浅谈对导学案的认识与实践 从教二十年,曾经在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型教学方式间徘徊。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提问式进行设计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师的问题设计展开教学。教师基本是围绕着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把一堂课设计好以提问式呈献给学生,学生能有所获,而且是条理清晰有逻辑地收获大纲上要求掌握的相应学段相应内容。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缺少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学习兴趣会逐渐消失。 而新课改之后的新型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课上进行交流,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读完课文你明白了什么,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你觉得某一段话哪些词用得好,等等。教师针对学生发言进行讲解与补充,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发言给予回应,这种形式和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更加考验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底蕴,要求教师包罗万象,无所不通,并对教师更是一种大的挑战,虽然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同时显露此种方式的弊端: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很容易跑偏,偏离文本,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的收获更多的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获得的,收获的内容可能范围更广,面更宽。但是内容之间或许缺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不成系统。当然,有时老师也能把学生从漫无边际中拉回来,但那样似乎又陷入了提问式的漩涡中。 经历无数次对课堂的实验和反思,最终,我觉得从学生长期发展来看,以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好。新型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学生更乐于参与,能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但要把握好度,教师要有良好的"引"的能力.否则,课堂将是漫无边际的.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优秀成分也不能摒弃.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对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系统性学习并掌握,又能充分发散思维,使有学习积极性呢? 这时候,导学案应运而生,它合理有效地中和了传统教学与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引导学生有条理、有规律的学习,又能以点发散,放射性展开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 导学案在设计上分为四大板块:预习导学,课堂助学,课堂巩固,课后拓展。预习导学部分,根据学习目标,安排好学生自主预习,把握好学习重点、难点,进行学法指导,这环节似乎传统教学地形式更多一些;课堂助学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质疑问难,课堂进行精讲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课堂巩固是学完进行达标检测,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束缚,获得新的思维发展;课后拓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最后这两个板块,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新型,教学模式,最终都是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导学案的使用有效地检验了学生所学内容,使教师对学生能力是否提升有所掌控。 那么,导学案如何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学生的习惯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导学案的预习设计环节尽量规律些,让学生有章可循。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经二首 导学案

《诗经》二首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点一:圆柱的认识 (1)底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2)侧面: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3)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注:圆柱有无数条高 (4)侧面展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 长方形的是圆柱的高。 知识点二: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侧面积:圆柱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面积。 (2)侧面积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3)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4)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 知识点三:圆柱的体积 (1) 定义: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⑵ 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X高 随堂练习: 一.圆柱的表面积 1. 求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 (1) 底面半径是3 厘米,高是10厘米

(2)底面直径是2 米,高是底面直径的倍 ⑶底面周长是,咼是(n取) 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5 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n取)?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分米,咼是6 分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n取)? 4.把一段长12 分米的圆木锯成3 段,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分米,求原来圆木的表面积?

5.一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6分米,做一个这样的 油桶(无盖)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6.把一段圆柱木料经过底面直径沿高切成两块,它的切面是一个面积为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原来圆柱体表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n 取)? 二.圆柱的体积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n取): (1)底面直径为5cm,高为10cm (2)底面积是平方厘米,高分米: (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底面直径的今倍: 2.一个圆柱形粮仓,底面直径是2 米,高米,每立方米空间可以装小 麦750千克,这个粮仓可以装小麦多少千克(n取)?

导学案的反思

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试验已经得到广泛的事实与推进。教改后,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一年多的试验,让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1.“导学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2.教学中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更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3.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二、我的困惑 在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不同课型,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这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一直以来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 另外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得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言论,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以此有正当理由说话的机会,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课改教师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三、我的感想 凡事有利就有弊,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放开思维,我们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断创新,踏实肯干,推动教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 编写人:审核人: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3、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4、海明威名言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打败。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海明威自题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啦!

《诗经二首》学案

课题:12《诗经二首》学案 (第一课时) 姓名 学号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本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检查预习】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鸠( ) 窈窕( ) 逑( ) 荇( ) 寤寐( ) 芼( )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①关关: ②洲: ③窈窕: ④逑: ⑤寤寐:。 ⑥思服: ⑦悠哉悠哉: ⑧芼: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 ) ②钟鼓乐.之( ) (3)古今异义。 左右流. 之 古义: 今义: 3.《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本来只称《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 的诗歌305篇,也称“ ”。 《诗经》分为 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 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 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达,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 ”。 “赋”: 的意思。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3.全诗共三个小节,每小节讲的内容是什么?4.《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作业布置】 预习第二课时学案;背诵课文及重点字词。 课题:12《诗经二首》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本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检查预习】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跻( ) 坻( ) 涘( ) 沚( ) 2.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 ①蒹葭:②苍苍: ③溯洄:④溯游: ⑤晞:⑥阻: ⑦跻:⑧采采:

导学案培训心得

如何编写高水平的“导学案”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导学案的作用: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 一、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一)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二)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三)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四)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5.2少年当自强导学案

5.2 少年当自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青少年主动承担责任,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提高青少年改变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知识目标:懂得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知道青少年肩负的责任,明白在这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社会里青少年要有怎样的情怀与抱负。 【重点难点】 重点:青少年的情怀与抱负。 难点:少年强当自强。 预习案 1.青少年为什么要有理想、有担当? ①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 ②青年一代、、,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③青少年的责任是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每一代青少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④我们正处在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2.怎样实现少年强,中国强?(怎么做) ①青少年的责任是赋予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责任。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 ②要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我们要坚定,,,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自己精彩的人生 3.青少年为什么要拥有情怀和抱负? ①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 ②青少年的品格影响着国家。 4.青少年应拥有怎样的情怀与抱负? ①我们要传承、发扬中华民族,增强爱国情感,弘扬精神和精神,践行社会主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和,做到有、懂、能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 ②要了解人类,积极关切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在与世界各国青少年交流中提高我们的影响。 ③要有,居安思危,在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提高改变世界的和。 ④要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向国际社会传递,讲好,展现,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 1、一位上海女孩徐丽丽出于对日语和商学的兴趣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他利用闲暇时间参加 公益活动,和许多日本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五年后毅然决定选择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建设 家乡,回报亲人,把他从国外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家乡的经济建设去。 (1)你从徐丽丽身上读出了怎样的情怀? (2)你同意徐丽丽的做法吗?为什么? 2.2018年6月11日,6名丹寨少年踏上了世界杯之旅。6月14日晚,他们参加了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揭幕战,担任护旗手,成为历史上首批担任世界杯护旗手的中国少年。站在全世界瞩目的舞台上,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护旗任务,更为家乡丹寨搭建了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 通过本次护旗手活动,大山里怀揣世界杯梦想的丹寨孩子,走出了大山,走到了世界杯的赛场。 依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周次:学科:政治主备人: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授课人:

导学案包括

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一)“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3、方法化原则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4、层次化、递进行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导学案的使用是导学案实施高级目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目标(文化知识的掌握)的关键.它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学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获知. 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知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教师适时的精点,更能达成教师"导学"功能的落实. 课后拓展是落实基础目标(文化知识掌握)的重要保障. 编辑本段指导思想 关注学习方式改善交互环境 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构建立体交互环境、做到生生交互、书生交互、师生交互、组内交互、组际交互、生媒交互齐举,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课堂教学效益 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编辑本段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