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审判公开原则_学年论文[1]

论审判公开原则_学年论文[1]

论审判公开原则_学年论文[1]
论审判公开原则_学年论文[1]

论审判公开原则

———从当前热点刑事案件的审判为例

摘要法谚:“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在这个意义上,法院被认为是社会公正的最后的“守护神”,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审判公开原则作为监督司法、保障民权的一项制度设计是我国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三大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都在总则中规定了审判公开的原则,此外还有最高人民法院为落实公开审判而专门制定发布的多个细则性规定。审判公开原则是守护这道防线最重要的监督程序。在当今社会,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越来越成为当下积弊和民怨的焦点。各类没有实现审判公开原则,无法发挥其真正监督功能的案件中,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是司法权不能独立,还要受制于行政权等因素的尴尬,更是公民日益苏醒的权利意识和公权力之间的角力。

关键词公开审判司法独立知情权司法监督

一、我国现有的审判公开原则规定

审判公开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公开进行,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报道,也就是把法庭的全过程,除了合议庭休庭评议之外,都公之于众。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理过程公开。法院审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以外,一律在法庭上公开的进行,允许公众旁听,允许新闻媒介采访、报导。二是审判结论公开,即公开宣判。判决书及其据以下判的事实和理由应以公开的形式宣布,允许新闻记者报导,法庭也应向社会公告。三是审判公开的对象既包括向当事人公开,也包括向社会公开。①此外,还有学者认

①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为,审判公开还应包括裁判文书公开。

但是,不论是法定不公开审理还是决定不公开审理,仅仅是审理不公开,但是判决都是应当公开的。

我国1979年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在总则中就明确规定了审判公开原则。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第l款:“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可见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审理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还明确规定了不公开审理案件的法律要件。在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中把不公开审理分为了一律不公开和一般不公开;而在第十四条第2款中把不公开审理分为法定不公开和决定不公开两类。不论是作为法定不公开审理,还是决定不公开审理,都必须符合法律的明文规定。《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还规定: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任何公民包括与审理该案无关的法院工作人员和被告人的近亲属都不得旁听。审理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适用相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法院要在各项审判和执行工作中依法充分落实审判公开。《意见》第15条规定: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我国公民可以持有效证件旁听,人民法院应当妥善安排好旁听工作。《意见》第16条规定,对群众广泛关注、有较大社会影响或者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的案件,可以有计划地通过相关组织安排群众旁听,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增进广大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法院审判工作,方便对审判工作的监督。

二、审判公开原则的必要性

2009年11月19日全国瞩目的“白宫书记”阜阳市颍泉区原区委书记张治安刑事案件在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但是这起成为全国焦点的刑事案件中,法院、法官竟不顾法律的明文规定,采取种种措施限制新闻记者以及公众的旁听权利,开庭前并未按法律规定发布开庭公告,并且拒绝公众旁听和媒体采访;律师进法庭时要被迫接受法警的安检;受害人家属的律师因为被当庭收走笔记本电脑而被迫离席;受害人被法警强行拖出法庭;被告人被法庭临时指定律师,被

社会质疑为“闭门审理”,被媒体形容为闹剧。

同样备受关注的陕西省丹凤县“高中生受审猝死案”,媒体被建议“最好不要到场”。商南县委宣传部部长郑晓燕对于开庭时媒体能否到场的问题说:媒体想进入庭内旁听很困难,因为审判庭只能容纳六七十个人,即使有媒体获准进去,也不能录像录音。郑晓燕建议媒体最好不要到场,届时宣传部将会给所有媒体发通稿,内容都是经过司法部门核查无误之后发布出来的。

贵州习水县嫖宿幼女案庭审时,媒体记者也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要求旁听庭审。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协调,习水县法院和遵义市中院向贵州省高院提出申请。8日早上,诸媒体被告知,只有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4名记者可以进入庭审现场,但不得携带任何器材设备和纸笔。受害女生康某的父亲想申请进入法庭,未被允许。②

这些受全国瞩目的案件审判中都存在着严重违反公开审判原则的错误。法院、法官在审判中滥用司法权,违背了审判公开的原则。审理案件时,虽然明为公开开庭审理,司法机构却采取种种手段进行“闭门审理”。

同时,对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有一些违背法律的情况。如贵州习水案,因为涉及被害幼女个人隐私,依法不公开审理,那么,只要是与案件审理无关的人,无论是谁,都不能进入庭审现场。开庭时,除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律师、值庭人员、司法警察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场外,不允许其他任何人进入法庭。③而不应该有协商的余地。

审判公开作为监督司法、保障民权的一项制度设计,在现实中发挥的作用却极为有限。绝大多数参加人只是诉讼当事人和代理人的公开审判案件,审判公开原则无法发挥其真正的监督功能。虽然审判公开原则和相关制度早已经写进我国宪法和三大诉讼法中,但司法过程中各种有法不依、司法腐败、任意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依旧层出不穷。

三、审判公开无法完全实现的原因

(一)现行立法的不足,法律意识淡薄。

1.对审判公开原则的双重性意识不强烈,审判公开不仅仅是审判机关的权力,更是当事人、社会公众的权利。但是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无论是立法还

②2009年4月l0日《京华时报》法制版

③l98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出的《关于审理强奸案件应慎重处理被害人出庭问题的通知》

是司法机构和当事人,我们对审判公开原则的双重性意识不强烈。

我国宪法在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七节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另有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相应的条文在美国宪法中是出现在人权法案第6修正案中:“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享有由犯罪发生地的州和地区的公正的陪审团予以迅速和公开审理的权利。”从二者在宪法中所属的模块不难看出:中、美两国对审判公开的定位是不同的。中国的审判公开原则更多的是作为国家机关活动的一项基本准则,而美国则把它作为刑事被告的一项基本权利。这其实是“权力本位”与“权利本位”两种观念的差异。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无论是司法人员还是普通公众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司法人员任意剥夺当事人司法权利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随着公众对自己的权利意识追求的提高,同司法部门的冲突在所难免。

(二)司法权不独立。

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相互制约和其他一系列的制度保证了司法权的独立与尊严。由于司法权的独立,美国的法官只需要忠于美国的宪法,忠实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庄严,而不受制于政府或是社会舆论。

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没有分权制约,司法权受到于行政权制约,甚至从属于行政权。所以在很多案件中,只要一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审判就无法公开,不仅如此,法院还要千方百计的阻挠审判公开。我国目前法院审判中官员受贿案件几乎从不公开审理这一潜规则就是如此。在陕西“周老虎”案件的庭审,所有的媒体记者和公众都无法拿到一张“旁听证”,所谓的“旁听证”由政府分发给其在职人员,目的就是让本应公开的庭审变为内部的“闭门”审判。这些政府司法现象都造成了在社会公众的心中,法院就是代表政府,不过是政府的一个机构。这也是一个导致目前审判公开与社会监督的关系处于对立状况的原因。

(三)对审判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制约

依据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上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和社会公众都有对司法监督的权利。但是由于现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未能真正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处于无实权,不作为的状态,无法实现对司法权的真正监督,检察院、法院之间的权利分配也根本无法实现有效制约。从法律上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是各自独立的机构并且各自有着不同的权力和责任,应当分工负责,相

互配合,相互制约。但是在实际中,这三个机关的关系往往是过分注重相互配合,而忽视了相互制约。社会上有着"公、检、法,是一家"的说法。

仅仅通过内部制约是无法达到监督司法公正的效果的。真正能对司法权有效率的监督,还是必须来自外部。而我国现阶段社会对司法审判权的监督是非常薄弱的,人民陪审员的制度落实只是人浮于事,并不能起到代表社会舆论的作用。在强大的公权力面前,普通民众缺乏对抗的权利,而制度又把民众的参与排除在外。

四、真正实现审判公开原则的建议

(一)实现真正的司法独立

进一步进行司法改革以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权力监督,增加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只有保障了司法的尊严,才能让司法机构发挥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

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在历次民意测验中,他们的可信度和受尊敬程度几乎总是高踞榜首,远在总统和国会议员之上。因为美国的宪法保证他们可以终身任职。可以独立于行政权,他们不是民众选举产生的,所以他们对所谓的民意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不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司法权的行使可以不受变化无常的政治和情绪冲动的舆论的影响。而在我们中国,政府的压力或者是社会舆论都有可能改变一个案件的结果。

(二)改革社会监督的参与方式

信息公开透明对司法的公信力是何其重要。任何一个组织,如果仅仅只靠来自于内部的监督,是永远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的,只有外部监督的参与才能平衡利益的冲突。

外部监督仅仅靠一个人民陪审员是解决不了的,而过多的社会舆论参与又常常导致“道德绑架法律”的现象。西方如美国的人民陪审团制度就是一个完善的制度。美国法院在审理重大案件时是不允许媒体拍照、录音、电视实况转播的,但是12人陪审团这一特殊制度本身就构成了对法官、当事人和代理人的一种带有社会性、团体性的压力和约束,同时美国的法官遴选制度又保证了司法的独立性。④由陪审团定罪,由法官来量刑,完成了法律和道德,公正与专业的平衡。

④《经济社会文丛》:《民众有权录音、录像公开审判案件是促进司法公正的良方》作者:周子

由于实行陪审团制度成本太高,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我们国家目前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我们只能依靠社会公众监督。

在依靠公众监督的同时必须保证社会舆论不能影响法官独立审判,这就必须做到司法独立,从法官遴选制度上保证法官独立审判权的行使。

(三)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审判公开这一原则,但是目前的法律法规对审判公开具体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定得却不够详细,甚至有不适当之处。如:“第九条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1.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第十条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摄影。”这些规定都限制了审判的公开。实际司法中,几乎所有的法院都把限制对象自行扩大了到了当事人。在“白宫书记”案等诸多案件中,法院常常以审判厅太小为理由拒绝公众和新闻媒体的旁听,而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以保护当事人隐私为考虑的话,可以改为在公开审理的案件中,当事人有权录音、录像。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当事人权利,实现审判公开,规范司法。

权利由斗争而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开始苏醒,对司法公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审判公开是衡量司法公正的直接指标,审判活动的规范化迫在眉睫。司法改革是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部分,我相信我们国家得司法现状虽然还有很多地方差强人意,但一定会趋于完善,不管这条路由多么曲折。

★主要参考文献

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卞建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熊秋红:《刑事辩护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经济社会文丛》2009年11月版

法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论法律原则的适用

法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论法律原则的适用 法律原则作为法律规范的一个要素,对法律活动有着深远 ___。它不仅是法的宗旨与目的的凝练,更集中体现了法的价值追求。但是,法律原则作为法律规范被应用到司法实践中的合法性常常受到质疑,这严重制约了法律原则理论价值的发挥。关于法律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该如何适用,以及适用的场合、适用限制等问题,我国法学界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加之我国法官判案能力、学识水平参差不齐,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没有严格的规范和限制,往往导致实践中滥用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关于法律原则的概念,各国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沃克认为,法律原则是当具体的规则不能解决案件或不能为案件充分的说明理由时,司法者可以适用的一般原则,是司法者运用法律推理判断案件的前提。而布莱克则认为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或原理”①,为其他确定性规则提供宏观上的、最基本的价值指引。笔者认为,以法律原则适用为基点出发,法律原则应该时刻指引着法官对具体规则的理解,甚至在有些时候是法官审理案件时能够适用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 作为两种不同的法律要素,法律原则和规则自然是不相同的, 二者必然存在差异。哈特的理论认为,原则和规则之间虽然存在不同,但只是在“度”上有所不同,并不存在完全对立的矛盾。德沃金也对

二者做出了比较,他认为原则与规则间存在着尖锐对立,它们都是对不同情况下做出不同法律后果决定的依据,区别就在于“它们所做的指示的特点”②。我赞同哈特的观点,区别于规则的适用,法律原则适用的特征如下: 第一,适用范围的广泛性。法律规则的适用只发生在将规则具体化的情景――司法和执法领域。而法律原则不仅存在于这一场合,还存在于立法领域,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指导着立法活动的进行。 第二,适用的不确定性。法律规则是一种确定性规范,一般都明确具体的规定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义和责任,而法律原则没有严密的逻辑机构,内容和效力都相对不明确,属于不确定性规范。因此法律规则可以直接作为法官审理案件的准则,而法律原则能否适用于个案,只有通过分析该个案的具体情况才能加以确定。 第三,价值取向性。法律原则的适用有个利益衡量的问题,当两个法律原则相冲突时,或者当原则与规则相冲突时,就需要衡平二者所代表的利益群体,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实现法律的价值。 法律原则在司法过程中的适用情况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在不同情形下有不同的适用方式。其适用的关键点在于,个案中能否适

依法审判原则的研究

依法审判原则的研究 一、问题的导入 《宪法》第123条、第126条规定以根本大法的效力层级规定了依法审判的含义:第一,依法审判是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的专有职责;第二,人民法院在行使审判职能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第三,作为对于前两款的补足,人民法院在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判职责的时候,具有独立的地位,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干涉。从民事诉讼七项基本原则来看,多数是关于实体权利方面的规定,对于程序的规定和保障则鲜有提及。 虽然《宪法》确立了依法审判的原则,但是更多关注的是法官的独立及依照法律规定,并未进一步明确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问谁优先的地位;作为诉讼基本法的《民事诉讼法》中所确立的七项基本原则中大多数涉及的是实体权利方面的规定,可见我国当下国家层面在依法审判方面依然认为实体优于程序,依法审判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实现实体的目的。 从域外学者的观点来看:程序是实现法律的重要途径,国家所制定的法律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程序的合理性,然而程序问题又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设定的问题,也不是单纯地靠诉讼法就可以界定的问题,历年来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对程序都颇为关注,但不管是具体程序的设置还是程序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作用都以一个事实为前提:程序与实体的关系定位。在传统的程序价值论中,程序工具主义居于垄断地位,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随着谷口安平的程序正义论的提出,程序的独立价值开始受到学者关注,并逐渐成为诉讼法学者的主导理论。 二、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 首先,谷口安平教授谈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学界关于正义理论,大致给出了给每个人仅属于他的东西或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等命题,对应起来,就是实体的正义或者实质正义。 (一)实体的正义 法一般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从常识来讲就是以当如此的法律关系为内容,提示什么是实体正义的规范。而作为实体法律规范视为应当如此的社会关系综合的实体正义,则侧重结果的正义和最终的公平的实现。实体正义一直受到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的偏爱,其特点是注重裁判结果的公正从而相对忽视了

论法律原则的适用

论法律原则的适用 一、引言法律原则的性质与地位为何一直是二十世纪法理学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作出突破性贡献的首先是美国学者罗纳德·德沃金,他指出,法律原则是法规范之一种,与法律规则同属法规范的下位规范,接着是罗伯特·阿列克西丰富了和发展了这一研究结论,创立了法律论证理论。目前,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同属法规范已成为法理学及法教义学学者所普遍接受的说法。然而虽同属法规范,但由于法律原则在逻辑结构上与法律规则迥然相异,因而二者在法律适用方式上亦有重大不同。对法律原则适用问题的认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法学理论的丰富,更对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这在目前的中国尤其如此。 二、正文在逻辑结构上,不似法律规则有具体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及明确的法律后果,法律原则常常并不预设具体的假定条件和明确的法律后果,更不设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模式,它只是对行为及裁判设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标准,为判决指示一定的方向,从而授权法官在具体个案中依价值判断[s1] 进行法益衡量予以适用。因此,阿列克西正确地将原则称之为“尽力实现之诫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然而,如果不想让法官的价值判断、法益衡量坠入“法感情”,成为法官个人的恣意擅断,就必须为法律原则的适用提供一套符合事实的、他人可以理解的、便于事后审查的方法,以保证法律原则之适用仍为法律适用之品格,而不是法官操纵法律之工具。本文拟从法律原则适用的特点及其在法律适用中的功能两方面来探讨法律原则适用的方法问题。 (一)法律原则的适用特点1.依价值判断予以具体化。由规范逻辑结构特点所决定,法律原则无一例外地须依价值判断予以具体化才得以适用。为当今各法治国所共认之权力区分原则要求,立法机关享有优先的立法权,司法机关享有法律的补充权。这种补充权具备两个特征,即它是“候补的”与“针对个案的”。这对法律原则的具体化同样适用。亦即当立法机关已将法律原则之内容具体化为法律规则时,司法机关必须首先适用此种规则,而不得越过已具体化的规则直接诉求于法律原则,这在法律方法上被称作“禁止逃向一般条款”。是故司法机关对立法机关已予具体化的部分应予尊重,只有对未具体化之部分或未充分具体化之部分,方可本其所受之具体化的委托针对个案依价值判断予以具体化。具体化的价值判断应参酌社会上可探知、认识的客观伦理秩序及公平正义原则,期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道德价值观念的变迁。法律原则的具体化,务必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法官于价值判断时,应依据客观标准。此一客观标准既非法官个人的法律感情,也非一般群众的舆论要求,而是社会上可探知之客观伦理秩序、价值、规范及公平正义原则。惟由于现代社会之多元,在诸多领域难以达成共识,因此客观伦理标准为何经常难以确定。因此法官又经常须求助于法秩序,依据“特定的法律评价标准及许多它自己发展出来的基准,来具体化‘社会伦理’。”[1] (二)法官于价值判断时,必须尽充分说理义务。法官将概括条款予以具体化,并非为同类案件确定一个具体的标准,而是应case by case,随各个具体案件,依照法律的精神、立法目的,针对社会的情形和需要予以具体化,以求实质的公平与妥当。[2]因此,法官必须将其具体化过程中所考虑的诸因素在判决理由中充分表明。在法律原则的具体化问题上,最大的问题显然是如何保证法官的价值判断符合某种客观秩序与公平正义原则,而不致流于法官个人的主观任意。使法官负充分说理义务无疑是重要的,但更关键的是将依法律原则而具体化的个别案例进行分析、整理,加以归类,建立类型,以期作为其他正待处理案例之比较基础。“法院裁判的事件愈多,提供比较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因此,作出确实可靠的裁判之机会也随之增加,而残留的——必须作不那么确定的裁判之——判断空间也将随之缩小。”[3]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原则适用的客观性和统一性。王泽鉴先生曾对诚信原则的适用案例进行归类,建立类型,并指出,就概括条款或不确定法律概念加以具体化、类型

独立审判的理解与必要性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c813705340.html, 独立审判的理解与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司法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审判工作作为社会矛盾的最终解决方式,承担着实现公平正义,保障正当权利的实现,为我国经济腾飞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驾护航的重任。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离不开审判的独立,我国现阶段的审判独立是法院的整体体独立,本文正是以法院整体独立为前提,借鉴各方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而对法官个人独立进行自己的思考。 一、我国审判现状 作为社会矛盾的最终解决方式,审判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

序的维护和社会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由于特殊历史原因,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历代封建皇帝集立法权、行政权和裁判权于一身,独揽国家大权,人民的生命及各项权利均很难得到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就无从谈起。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下,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这一伟大口号以来,国家领导的法治决心日益坚定。201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成,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基本的法律规则已经建立。然而,一方面,我国立法日益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但司法明显不适应立法现代化的要求。 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司法现有的体制、审判方式、某些操作程序、法官制度等等,都与严格执法和司法现代化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另一方面,司法审判人员的整体执法素质不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地方保护主义、司法腐败和裁判不公的问题严重存在,损害了法律在社会中的权威性。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司法活动的保驾护航,在这一关键时期,审判作为司法活动的核心力量,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为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是每个法律人应重点思考的问题,更是法院系统应放在头等事来解决的问题。

论法律原则的适用.

摘要 适用法律规则处理个案是法律适用的常态,法律原则只有在极其特殊 的情况下才直接适用于个案。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法律原则作为法律规范的一种,与法律规则一样具有适用的必要性与价值,其在克服法律规则的僵硬性缺陷,补充法律规则的漏洞、解决法律规则的冲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意义还体现在指导法官审理案件、实现个案正义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规范与事实之间的缝隙,从而能够使法律更好地与社会相协调一致。但另一方面,法律原则也有其明显的缺陷:由于内涵高度抽象,外延宽泛,不像法律规则那样对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所以当法律原则直接作为裁判案件的标准发挥作用时,会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不能完全保证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同为法律规范,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和方法却不同于法律规则。在法律实务中,为保证法律原则被援引的合法性不被质疑,援引必须遵循严格的条件和方法。此外,在发挥法律原则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法律原则的滥用,只有在一定范围和界限内适用才能使法律原则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超过这个度只能适得其反。 关键词法律原则;必要性;条件;方法;限制;范围 Abstract Applicable law rule processing of legal application case is the norm, legal principle only in very special circumstances are directly applicable to case. Relative legal rule, legal principle as a kind of legal norms,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as the necessity and value, its in overcoming the rule of law stiff disfigurement, and added the rule of law loophole, solve the conflict rules of law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ts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judge which case, realize case etc. Justice。Relieves the gaps between the standard and the facts, which can make laws

浅谈独立审判原则

浅谈独立审判原则 来源:未知作者:马良卓刘田忠日期:09-12-29 [摘要]独立审判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法院的重要原则。法官要实现公正和效率这一基本目标,就要排除任何来自外部和内部机关、团体、个人的干扰,坚持依法独立审判原则。本文笔者试图就独立审判的内涵,影响独立审判的因素及其原因,坚持依法独立审判的一些设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进一步推进司法体 制改革进程。 [关键词] [独立] [审判] [保障] [监督] ①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院组织法》也由明确规定。为了保障法院审判的庄严性,《刑法》规定了扰乱法庭秩序罪,这也是对法院独立审判、不 受任何外界干扰的一种间接保护。 一、独立审判的内涵 ②第一个方面:外部独立 外部独立是指法官除法律、事实之外,不应考虑、不应受到任何干预。如果来自人大的个案监督超越了立法机关的固有职能,变成直接或间接代行审判权,那么,她就违背了现代政治制度设立的一般原理――立法只就普通问题做出抽象使用的规则。同样,来自行政机关的干预,同国家机构相分离的设计方针有矛盾,也会因此而影响司法的固有特征――与政治适当间隔保证中立形象此外,来自社会的干预一般都是利益干预,且不具备超越法院的地位与权威(在法理与立法上) 其介入更是无法无据。 第二方面:内部独立 中国法院不应只是整体对外独立,法官还拥有独立于内的权力。在法院内部,审委会定案制度成为法院内部干预具体案件的主要形式,但是院庭长还通过分案、文书签发等形式对法院审判给予影响。尽管不少法院对一般案件的审判权力已下放给合议庭或独任庭,但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权力仍由审委会把关。显然,从保障司法独立的角度、从保障现代审判制度顺畅运作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加强内部独立,赋予合议庭以独立审判权力。 二、影响独立审判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我国法院基于“公正与效率”这一基本目标,针对独立审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还不 少,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③1、司法权力地方化。我国虽然是单一制国家,但宪法规定实行多级政权体制,每一级政权都设有权力机关、行政机关;除了乡镇政权外,其他各级都设有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加之现行的人事、财政体制也以分级管理为主,人民法院的产生、法官任免、司法人事、司法经费都在同级地方控制之下,导致了司法权力的地方化。司法权力地方化逐渐显现的弊病严重影响了独立审判和法制统一这两项重要宪法原则的实现,也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受到威胁。 浅谈独立审判原则(2)

论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及其限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813705340.html, 论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及其限制 作者:胡永观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9期 【摘要】法律原则适用的问题是理论争论的焦点,但对于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运用却 未引起足够的关注。诚实信用作为民法的“帝王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多种情形下被法官广泛适用,但其适用的过程和结果,存在着裁判缺乏论证说理和裁判结果极不确定等不可忽视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对诚实信用原则在个案中的适用加以严格限制。 【关键词】法律原则;诚实信用;司法适用;限制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1关于法律原则适用的问题不仅是法律实证主义理论和新自然法理论争论的焦点,而且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法律所持的态度。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多是形而上的对原则的适用予以探讨,缺乏形而下的精细分析,对于法律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运用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只是曾经在“四川泸州遗赠案”发生后引起过一阵广泛的讨论。法律原则的适用方式是权衡,而权衡赋予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造成恣意裁判。这一问题在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适用上更为凸显。因为诚实信用原则并非一个精确的概念,它具有语境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可能给予法官过大的裁量空间,而使法律丧失明确性。实践中,裁判者对于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适用十分茫然和肆意,缺乏理论支撑,仅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做裁判。因此,对于诚实信用等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予以规范和限制更显紧迫。 一、诚实信用原则司法适用的具体情形 本文以“北大法意”精品案例库2中收录的《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与裁判文书为素材,对诚实信用原则在司法裁判中的现状予以考察。法律原则是需要去证成的东西,所以为了考察法官的审判思维,本文从法官以什么方式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这一角度进行考察,概括出我国司法实践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形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宣示性适用 “国际华侨公司诉长江影业公司影片发行权许可合同纠纷案”3中,二审法院认为:“本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24条、第5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4条、第11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3项之规定,改判如下……”再如“南京雪中彩影公司诉上海雪中彩影公司及其分公司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纠纷案”4中,二审法院认为:依据“《民法通则》第4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解决商标与企业名称中若干问题的意见》……”这种简单罗列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方式缺乏严格的论证,并无实际意义,而且使得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沦为“放空炮”,降

法律原则的适用

二、法律原则适用的特征 第一,适用范围的广泛性。法律规则的适用只发生在将规则具体化的情景——司法和执法领域。而法律原则不仅存在于这一场合,还存在于立法领域,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指导着立法活动的进行。 第二,适用的不确定性。法律规则是一种确定性规范,一般都明确具体的规定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义和责任,而法律原则没有严密的逻辑机构,内容和效力都相对不明确,属于不确定性规范。因此法律规则可以直接作为法官审理案件的准则, 而法律原则能否适用于个案,只有通过分析该个案的具体情况才能加以确定。 第三,价值取向性。法律原则的适用有个利益衡量的问题,当两个法律原则相冲突时,或者当原则与规则相冲突时,就需要衡平二者所代表的利益群体,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实现法律的价值。 三、法律原则适用的情形 法律原则在司法过程中的适用情况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在不同情形下有不同的适用方式。其适用的关键点在于,个案中能否适用原则以及如何适用原则,取决于与个案相关的规则的具体情况。换言之,只有根据明确具体的规则才能确定能否适用原则以及如何适用原则。(一)法律原则间接适用 法律原则的间接适用是指个案中有相适应的规则并可以适用该具体规则,同时存在着赋予该规则正当性的某种原则,又没有同该原则冲突的其他原则存在。法律原则的间接适用绝大多数都体现在一般案件中,对于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清晰、规则明确的案件,法律规则一般都明确规定了其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这种情况下应优先适用法律规则,原则的适用只是方便法官做出更加准确合理的解释。 (二)法律原则的直接适用 1.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相互对立矛盾时,法律原则的适用 法律规则,由于其固定性和滞后性,很有可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丧失其应有的效力,此时,究竟是继续适用法律规则还是适用更加合理的法律原则呢?在这里,“泸州遗赠案”给了我们启示。在号称中国“公序良俗第一案”的泸州遗赠案中,法院没有将遗产判给接受合法遗赠的“第三者”张学英,而是依据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判决蒋某胜诉。尽管在本案中遗赠事实成立,也符合继承法具体条文的规定,但是,不管是继承法还是婚姻法,这些特别法都必须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法官断案时也不能完全三段论式的裁判,必须充分领会到每个制度,每个条文制定背后的价值意义。该案法官因放弃具体规则转而引用法律原则判决的做法曾引起巨大争议。实践中,当有明确具体的规则,但该规则却与某些法律原则相对立时,该如何裁决呢?陈金钊认为,法律原则应该指引着法官运用明确具体的规则对案件进行裁判。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可取的,当个案中适用的法律规则与其他相关法律原则发生冲突时,原则应该优先适用。此时法律原则的优先适用足以说明,即使立法已经制定了明确具体的规则,司法者在适用规则时依然要审查规则的适用是否与法律的基本精神,与法律体系中的其他原则相冲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目标的实现,体现立法的价值。 2.法律规则欠缺时,法律原则的适用 人类认知能力总是有限的,在这种认知下制定出来的法律也是会有瑕疵的。即使再先进的制度,再完善的法律体系, 也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会有或多或少的疏漏,这便是法律规则的漏洞。那么,法律不可避免地有了漏洞怎么办?我们知道可以采用立法的方式救济,但立法的过程往往过于漫长,不能立即解决问题。因此,实践中如何应用规则与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法律原则对规则的补充完善作用,对法官断案的指引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在判例法的英美国家更是如此。规则不存在时,法律原则的适用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没有法律规则,只有一种适合该个案的法律原则。在这种情形下,法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行使自由裁量

审判委员会的审判原则是什么

审判委员会的审判原则是什么 依法独立审判,.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适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问题进行诉讼的权力。公开审判,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合议制,.回避制度。 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一般负责重大疑难问题,由院长副院长等组成。那么,审判委员会的审判原则是什么?本文整理了相关法律条文与知识,为您提供一定的参考。 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 【目录】 总则 第一章职责分工 第二章例会

第三章审议事项的提交 第四章汇报、讨论、表决 第五章决议的执行 附则 【正文】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审判委员会工作程序,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其他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审判委员会是本院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审判组织。 第三条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按多数委员的意见作出决定。 第四条研究室专门负责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记录工作及办理审委会日常事务。 第一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根据本院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由院长、副院长及各庭室领导若干人组成审判委员会委员。 第六条审判委员会讨论下列案件: (一)合议庭成员意见有重大分歧的; (二)独任审判员认为难以作出决定,需要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 (三)生效的民商事、行政案件,检察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可能改判的案件; (四)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 (五)执行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六)已经生效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院长认为需要再审的; (七)其他依法应当由审判委员会决定的。 第七条审判委员会决定维持合议庭意见的,案件的事实认定由合议庭负责,法律适用由审判委员会和合议庭共同负责;改变合议庭意见的,由审判委员会对改变部分所涉及的问题负责。 第二章例会

论法律原则的作用

论法律原则的作用 内容摘要: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都是法律的要素,法律规则具体明确,大部分案件都以法律规则为依据。但是,社会生活中总有不确定性,某些明确的规则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到法律原则,在具体的案件中它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不仅如此,法律原则的作用贯穿法律制定、解释、应用的全过程。 关键词:法律原则法律规则 提到法律原则的应用就不得不说到美国纽约上诉法院1889年审理过的里格斯诉帕尔默案:帕尔默是其祖父所立遗嘱中指定的财产继承人,因恐其祖父撤销遗嘱和为了及早获得遗产,帕尔默将其祖父毒死。后来帕尔默被其姑妈里格斯诉至法院。面对这一案件,法官遭遇了一个难题:帕尔默能否依据该项遗嘱继承其祖父的遗产呢?因为根据纽约州有关遗嘱的法律规则,该项遗嘱是有效的,帕尔默有权继承其祖父的财产。可是这样的判决带来的不公正结果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惑:这不是无形中肯定乃至鼓励犯罪行为吗?它违背了法律的正义原则。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法官做出了怎样的裁决呢?法官并没有依据有关遗嘱的法律规则来判决案件,而是依据普通法中的一项原则,即“任何人都不得从他的不当行为中获利”,做出了最终判决:作为凶手的帕尔默无权继承其祖父的遗产。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原则在法律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法律原则究竟在法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所在,因为只有辨别了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不同,才能更好的认识到法律原则在法律中的功能和地位。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是法律的三要素,其中,法律规则是指法律中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明确法律效果的一般性规定,例如,我国刑法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由此可见,法律规则明确具体,可实施性强。而

浅论法官的独立审判地位

浅论法官的独立审判地位 田丰 中国的法治关键在于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维护,司法独立又可分为司法权的独立、法院的独立和法官的独立,其中尤以法官的独立为审判独立的核心。而在当代中国,却存在着诸多因素(外部的、内部的)阻碍着法官独立审判的实现,故此,要实现法官独立,进而实现司法独立,必须采取措施以实现法官在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 国际法学家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曾在1955年于希腊雅典,1959年于印度新德里先后召开规模较大的国际会议,专门讨论“法治”问题,并分别发表各自的宣言。 雅典会议的宣言是: 兹庄严地宣告: (1)国家遵守法律。 (2)政府应尊重个人在法治下的权利并为其实现提供有效的手段。 (3)法官应受法治的指引,无所畏惧地并无所偏袒地保护和执行法治,并抗拒政府或政党对法官独立的任何侵犯。 (4)全球律师应保持他们专业的独立性,肯定个人在法治下的权利并坚持每一个被控告者应受公正的审理。 新德里的宣言是: 兹庄严地重申国际法学家大会于1955年6月通过的雅典宣言中

所表达的原则,特别是独立的司法和法律专业对维护法治与适当执法的重要性。 以上两个宣言可知,维护法治主要依靠法官独立,法律专业的独立。 一、法官审判独立的内涵 审判独立与独立审判,虽然提法不同,但其含义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在一些规范性文件中,也采用审判独立的提法。本文在讨论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问题上兼采独立审判和审判独立的提法。 审判独立是指法院独立,还是包括法官独立,是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一种权威的看法是:“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是合议制独立审判,更不是审判员独立审判。”另外,有学者担心法官的素质难于胜任独立审判的要求以及滥用权力,也是不支持法官独立审判的原因。故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审判独立仅指法院独立的看法。 但是,这种曾经是主流的观点其实并无法律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三大诉讼法对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组织规定为独任审判员、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并未规定案件必须层层审批。因此法官不能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观点已经受到了普遍质疑。学者们的意见是,司法独立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司法权的独立;其次是法院的独立;第三层含义是法官独立。有学者曾说“司法独立、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是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等量齐观。”“法官的独立是独立审判的核心,也是独立审判的最终落脚点。没有法官的独立,独立审判就只能是空谈。法院是一种组织,一种机构,其自身不能审判案

法律原则司法适用论文

法律原则司法适用论文 摘要: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原理或真理,具有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相对稳定性等特性,它是法治精神的精华和集中体现。它与法律规则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是否具有可诉性,如何具体适用到司法实践中,有很大的争议。通过法律原则的可诉性、司法适用的必要性,具体的适用程序及限制等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外的相关制度,旨在完善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法律原则;司法适用;可诉性 1 法律原则的内涵 法律原则是社会意识和道德意识的产物,是社会成员的共同的道德价值和标准的法律表现形式。它高于于具体规则,始终“体现着法的本质和根本价值,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灵魂,决定着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法律原则问题是当代法理学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哈特认为法律原则是用来进行法律推理的权威性出发点,它不预先假定任何确定的具体事实的状态,也没有赋予具体的法律后果。英国法学家沃克从法律原则的功能—解决疑难案件的角度将法律原则定义为:许多法律推理所依据的前提,不断地、正当地使用比较具体的规则解决不了或不能充分明确解决的案件的一般原则。中国主流法理学者较多地受到德沃金法律原则理论的影响,主张法律要素的“规则——原则——概念”

模式,从广义上理解法律原则,将法律原则概括为“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笔者认为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原理或真理,为其他规则提供基础性或本源性的综合性规则或原理,是法律行为、法律程序、法律决定的决定性规则。法律原则具有普遍性,其存在形态是多钟多样的。法律原则可以是非常抽象的,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也可以是具体的,如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审判者。 2 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可诉性及必要性 2.1 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的可诉性 法律原则的可诉性是指当事人能否以其作为起诉和辩护的理由,或者能否作为法院适用裁判的标准。对于前者基本上没有争议,但是法律原则能否成为法院判决案件的依据争议很大。一种观点,一方面认可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认为法律原则内容欠缺明晰的标准和具体内容,不能作为法官裁判案件的依据。英国新分析法学派代表人物哈特提出用“规则模式论”解释法律,只承认法律是由规则构成的,“法官在遇到法律没有涵盖到的事态时,只有采用‘法律以外’的尺度来裁量。”;德沃金提出了“原则立论法”,不承认法律漏洞的存在,法官通过既有的法律原则之解释,最终找到“唯一正解”;认为原则是比规则来得更重要的一种法律要素。葛洪义教授认为,中国法律以成文形式明确规定下来的有关基本原

浅析刑事审判司法公正应遵循的原则

浅析刑事审判司法公正应遵循的原则 内容提要:在刑事审判实践中,历来强调依法从重从快惩处各种犯罪分子的惩罚打击职能,而往往忽视了依法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职能。如何继续深化刑事审判工作,创新审判理念,使打击和保护更好地结合,不断增强和提高刑事审判司法能力和水平,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是各级法院领导和刑事法官应不断思考和认真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围绕如何实现两种职能的结合,维护刑事审判司法公正所应遵循的原则作些探讨。 公正,是司法的本质属性,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在诉讼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司法体系的建立、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司法活动的开展都以公正为终极目标。刑事审判是审判机关依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民利益,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司法公正当然是其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衡量司法能力强弱和司法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 一、中立原则 “中立”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和体现,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在保证公正得以实现的各种理念和制度中,“中立”处于显要的地位。中立原则就是要求法院处于居中裁判的地位,不能与一方有利害关系或对一方持有偏见和歧视。 这里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解读:一方面,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首先应保持中立。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明确包含了法院在行使国家赋予的审判权时应保持中立地位,独立行使审判职能,是刑事审判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缺乏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在经济上也无法与享有司法资源的控诉机关相抗衡,且得不到舆论和道义上的支持,绝大多数在被定罪之前就已经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处于弱势状态。审判作为维护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的作用更为明显,更需要法院在处理案件时只服从法律,坚持以合法证据证明的事实为依据,敢于坚持原则,不畏权势,坚决反对“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保持客观中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司法实践中,党委协调公、检、法联合办案,审判机关“提前介入”、“事实和证据存在矛盾,为消化案件先定后审、降格处理”等一些错误作法,使法院偏离了中立的地位,冤假错案的发生也就成为必然。为

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及其适用

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及其适用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及适用来论证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即:依法行政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以及责任行政原则。 关键词: 法的要素法律原则依法行政 正文: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行政法基本原则作为行政法的基本问题之一,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关注。今天所讨论的主题首先要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及确立行政法基本原则应当考虑的因素谈起。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从实质上讲属于法律原则,它是法的要素之一。根据我国法学界的通说,法的要素是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它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同时,《布莱克法律词典》将法律原则解释为:法律的基础性真理或原理,为其他规则提供基础性或本源的综合性规则或原理,是法律行为、法律程序法律决定的决定性规则。而基本法律原则是指体现法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中枢;具体法律原则是基本法律原则在不同领域或法律运行中不同阶段的具体化。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行政法的根本价值,指导行政法的制定、执行、遵守以及解决行政争议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和

行政法制监督的各个环节之中。它的基本特点分别是:普遍性、特殊性、有效性、时代性。 (二)确立行政法基本原则应当考虑的因素 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应当融入现代宪政精神。 2、现代法治观念以其永恒的光辉照耀着、指引着人类探索和追求合理、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的理想社会。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作为一种法律原则,首先应当体现法的价值,同时应当体现行政法的目的。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行政法基本原则包括依法行政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以及责任行政原则等五个下位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 所谓依法行政原则,又称为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物,必须有法律授权,并遵守法律规定。依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法上最重要的原则,现代法治国家的行政法学可以说是基于依法行政原则建立起来的。同时,法治是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法律的规范创造力原则,是指法律对行政权的运作,能够产生绝对及有效的拘束力,即法律对行政权享有“下命效力”,如同法律能对司法机关在个案审判时产生拘束力一样。二是法律优先原则,是指只要经过立法者制定之法律就代表民意,享有最高性,在未经合法程序废止之前,其位阶高于其他行政法规,因此,行政机关不论在为抽象或具体行政行为时,皆不得与现行法律相抵触。三是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在国家法秩序范围内,有某些事项是必须专属于立法者规范的事项,决不可由其它机关代为规定。当今,“依法行政”的“法”不再限于实证法律,而是包括法律的原则

法学-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浅谈人民法院审判独立原则及保障机制的有关方面 内容摘要本文从人民法院在《宪法》中的地位分析了,探讨了人民法院依法独 立行使审判权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审判独立原则;二是建立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保障机制,文章联系我县法院办案实例,提出了自己的看不和建议。 关键词:《宪法》独立审判权保障机制

人民法院是我国国家的审判机关,先使审判权是其专有的职能,其他任何机关或组织都不得干涉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其审判权。本文试就人民法院自身如何确保独立审判及建立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保障机制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坚决贯彻落实审判独立原则 l、独立审判作为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其内容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贯彻实行独立审判权有助于扼制司法腐败,有助于推进司法改革,有助于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宪法依据。宪法确定的审判独立原则是在总结古今中外司法实践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了司法工作的规律。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审判独立是全方位的,要保持一种近似绝对独立的态势。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法院对外关系上应保持独立。二是法院办案在内部关系中应保持独立。三是法院法官办案应同审判无关的因素保持独立。这一种审判独立理论是科学的,基本上能够适合中国国‘隋。 审判独立原则除直接来自《宪法》及有关法规外,也是人民法院正确履行审判职能的需要,是审判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是审判工作规律的必然反映,人民法院是一个执行法律的机构,其执行手段是通过第三者居中裁判而适用法律。这第三者的地位应是人民法院所固有而不能与其他单位与个人分享,如果裁判者人民法院背后还存在第四者、第五者并操纵裁判者人民法院,则裁判者只是受制于人,其裁判结果已非人民法院作出的独立审判,充其量只能说是“联合办公”的结果,作为裁判者人民法院也只能说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至少是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价值。 2、加强自身建设,自觉摒弃各种妨碍独立审判的行为 当前影响审判独立原则实行的因素较多,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相对而言,外部干予大于内部干予,在外部因素中犹以因法院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司法权的地方代而导致的地方干预为甚。本文先对涉及法院的一些妨碍审判独立的现象和因素试作简单的例举和分析:第一,人民法院自身对贯彻独立审判原则缺乏信心,显得底气不足,在目前的法院的体制下,法院要完全摆脱地方的干予和影响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法院由于长期处于地方各方面的压力下,对坚持独立审判原则的信心不是很足,变的谨小愤微,唯恐得罪地方。为了迎合地方保护主义,一些法院出台了一些有损审判独立原则的措施。 例如:2005年4月7日桃江县某竹制品贸易公司经理许某和外地某竹制品贸易公司发生原料收购纠纷,许某诉请人民法院禁止外地竹制品贸易公司在桃江山林收购竹原料,理由是:对方收购价格过高,损害了桃江竹制品市场,并有引起竹林大范围面积减少的危害。2005年8月4日,经人民法院取证审理后,认为许某的起诉理由证据不足,驳回了许某的起诉。谁知,许某是县委某书记的亲戚,在某书记的干涉和压力下。人民法院再次接受了许某的起诉,并判令外地竹帽品公司不许直接在桃江山竹林收购竹原料。 这个案例明显损害了独立审判原则,妨碍了司法公正,显然削弱了法院自身抵御不正常干予的能力和信心。影响独立审判原则的贯彻落实。只有法院自身贯彻落实审判独立原则的信心足了,才能顶住外部压力,才有可能逐步改善执法环境,最后才能真正落实审判独立原则。 第二,案件审批制度。所谓案件审批制度,既是审判组织特别是合议庭、独任庭对案件有了处理意见后,须报庭长、院长审核批准。庭长\院长拥有审批权即意味着其拥有审判权,而这种权力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其后果不仅大肆降低了庭审等诉讼活动的价值,形成审与判的脱节,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审判独立原则。

论法律原则

论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既是法律的重要规定,也是法理学的重要概念。但长期以来,这一重要的法理学问题并没有得到我国法学家的应有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法理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相关教材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法律原则问题渐受重视,但即使如此,学者们也往往只是将其作为法律要素的一个组成部分,放在法律要素中论述。我们觉得,作为纯粹法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法律原则问题值得用更大的篇幅来做处理和说明。 一、法律原则的内涵及特征 把法律原则作为突出的法学问题来论述,是德沃金(Ronald;Dworkin)的重要贡献。他所谓的法律原则,在广义和狭义两个意义上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总是概括地使用‘原则’这个词汇,用以指法律规则之外的其他规则的总体。但是,有时候,我也会更精确一些,把原则和政策区别开来。……我把这样的一个准则成为一个‘原则’,它应该得到遵守,并不是因为它将促进或者保证被认为合乎需要的经济、政治或者社会形势,而是因为它是公平、正义的要求,或者是其他道德层面的要求。” 张文显在使用法律原则一词时,大体上采用的是德沃金之广义的法律原则含义。他指出:“在法学中,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

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原则可以分为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两大类。”除此之外,在我国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有关法理学教材中,人们大体上主要沿袭了这一关于法律原则的界定,并在其外延上也没有什么越界之处。 我们认为,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视角观察和理解法律原则问题。前者即从法律原则所产生的社会事实中来把握和界定之(因为法律原则是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之原则的规范表达),后者即在法律体系内部来观察、理解和界定法律原则。 从前一视角看,我们大体把法律可以界定为是事物规定性的国家化和公共化的符号呈现。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既有其个别规定性,也有其共同规定性。如果说法律规则是事物(社会关系)之个别规定性的国家化、公共化的符号呈现的话,那么,法律原则则是事物(社会关系)之公共规定性的国家化与公共化的符号呈现。因此,法律规则所调整的是个别化的社会关系,而法律原则所调整的是具有整体性的社会关系。所以,当我们讲法律原则一般贯穿于法律中,是全部法律的纲领的话,那么,也就从法律的外部视角肯定了整体性的社会关系(或者社会关系中的整体性问题、共同规定性)对于个别性的社会关系具有统领性。这是从法律的外部视角(即法律原则的来源视角)观察法律原则时的一个结论。这样,法律原则就不仅是法律规则的统领者,而且更是决定法律之所以存在的事物共同规定性的当然体现。

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的限制

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的限制 摘要:相对于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原理或真理,具有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相对稳定性等特性。法律原则司法适用是弥补法律漏洞或法律缺陷的重要手段。法律规则无法涵盖具体实务之时,援引法律原则作为判决依据,需要满足一定的限制条件,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泛滥。 关键词: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原则适用四川省泸州市闻名全国的遗赠案随着时间流逝已淡出公众视野, 但是其中涉及的法学讨论并未随着终审判决而尘埃落定。“泸州遗赠案”在我国法学界引起广泛的争论,法院在有具体的法律规则时而直接援引法律原则裁判,从而引发两种对立的观点。有学者肯定优先适用法律原则,理由是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基础,法律原则效力高于法律规则,本案的两审判决都采纳了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适用效力上高于法律具体规则的观点;而有学者反对优先适用法律原则,认为法律原则模糊而不确定,法律规则具有确定性和具体性,应优先适用法律规则。本文试图浅析法律原则如何适用于司法之中。 一、可适用于裁判的法律原则的范围 德沃金认为,法律原则并不以立法或判例的方式确立,它有时见诸于判例或制定法的序言中,有时可以从判例、制定法或宪法中推论出来,有时还可以直接来自政治或道德理论。[1]在国内法学界,无论人们对德沃金的学说是拥护还是反对,在理论上,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同属法律要素之一的说法已为大多数法学家接受,成为一

种普遍的观点。然而,德沃金的“法律原则”并不等同于我国法律界所理解的“法律原则”。德沃金的“法律原则”并不以成文的方式直接规定在制定法之中,而是法官在对疑难案件的审理中由法律的精神和目的推导出来的,能否作为“原则” 并被援引为疑难案件的裁判根据在于它能否解释过去的一切判例,即整个法治实践的传统。而我国学者所认识的“法律原则”,不是由法官根据法律之目的和精神、立法之旨趣推导出来的, 而是以成文化的条文方式在实在法中明确规定的,它不再需要适用法律者的寻找和推导,只需要他们以特定的法律方法对其内容加以具体化。葛洪义教授撰文指出, 我国法学界一般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和讨论法律原则问题:一种是在立法政策上,即现行立法是原则一点还是具体一点为好,反映在立法上,就是长期以来我们所遵循的“立法宜粗不宜细” 的观念和做法; 一种是我国几乎在所有的立法中通常都会以总则的方式对相关法律的所谓“基本原则” 作出的规定。[2]这后一类“原则”,也正是被本起“泸州遗赠案”中法官直接援引用于裁判中的法律原则。我国台湾学者黄茂荣先生认为法律原则存在三种样态:(1)作为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是指直接存在于宪法、其他制定法甚至习惯法之中的原则规定; (2)作为法律基础的原则, 这类法律原则并不以原则的形态已经被宪法或其他法律所明确规定, 而是宪法或其他法律规定的规范基础;(3)作为法哲学基本价值的法律原则, 这些原则既不在宪法或其他法律的明文规定之中, 也不能从宪法或其他法律规定中推导而出。这些原则高居于法律之上,基于现代法治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