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压教学设计

大气压教学设计

大气压教学设计
大气压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

本节内容是压强在空气中的表现。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大气压,但对大气压的存在却不清楚。大气压强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本节大气压强的学习也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学习大气压强,了解大气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联系液体压强的知识,将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在课堂上演示或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利用转换法验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平衡力的知识进行大气压的测量,通过观看分析托里拆利实验,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利用实例计算,感知大气压强产生压力的大小。

在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掌握推理和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其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烧杯

光滑玻璃板,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0N)。注射器,滴管,等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瓶吞圣女果)

事先准备好一个细颈烧瓶和一个圣女果,把烧瓶中装入开水再倒出,然后把瓶口朝下对着圣女果,过一会,,圣女果被吸入瓶中,谁能帮我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观察奇妙现象

实验改进:由圣女果放在瓶口上改为瓶口朝下,防止学生误认为是重力的作用,从而也更能说明大气压处处都存在,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设计说明:教师演示时可以增加神秘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抓住课堂黄金三分钟。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

二、新课探究学习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提出问题: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才能证明大气中存在着压强呢?你能用实验桌上的物品设计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吗?

学生活动:利用课桌上的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展示实验,交流体验。

设计说明: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很丰富的利用大气压的现象,但并没有对大气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探究,所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物品进行思考,自己设计实验,体会科学的方法转换法。意在让学生从“知道什么”到“怎样才能知道”。

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所演示的实验现象真是大气压强在起作用吗?以滴管中的液体为例,如果没有了大气压的作用,会发生什么现象?

进行猜想:如果没有了大气压,滴管中的液体又回到烧杯中去了。

演示实验:

把吸有液体的滴管和烧杯放入真空罩中,将罩中的气体抽出来,观察滴管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观察到消除大气压强的影响后,被压到滴管中的液体又回去了。

若恢复罩内大气压强的作用,再观察滴管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滴管中的液体又被压了上来

进一步提问:这是不是一个特例呢?

演示实验:

一个带橡皮塞的矿泉水瓶,用抽气机抽去里面的空气,观察矿泉水瓶形状的变化。

实验现象:矿泉水瓶瘪下去

讨论分析:大气压把矿泉水瓶压瘪了。

把瘪下去的矿泉瓶也放入真空罩中,将罩中的气体抽出来,观察瓶形状的变化

实验现象:瓶子会重新鼓起来

若恢复罩内大气压强的作用,再观察瓶子形状的变化

实验现象:瓶子会又瘪下去

交流讨论并总结: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由于大气层中的空气像液体一样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像液体一样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作用,并且空气中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设计说明:取生活中的物品反复做实验,通过小实验的层层设疑,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通过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其实早在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设计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

提问:你能解释球为什么很难被拉开吗?

猜想:大气压力太大

实验:用两个皮碗按压到一起,找同学到前面拉,很难被拉开,感受大气的压力。

设计说明:增强学生亲身体验和真实感,并引入大气压的测量

(二)、大气压的测量

提出问题: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能不能借助马德

堡半球来测量?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实验原理:利用P=F/S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

小组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学生思考:实验存在哪些问题和误差在哪?

设计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交流展示测量结果

交流讨论并总结:皮碗内空气不能排净、弹簧测力计读数等。所以这个方法只能粗略测量大气压值。

设计说明:在学习中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其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

有没有更精确的实验测出大气压值吗?

其实早在350多年前,已由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巧妙地做到了。他是怎样做的,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他的实验原理。

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多媒体展示:在水槽中装有适量的水,不采取任何措施,大气压强是均匀地压在液面上的每一个位置,因为各个位置受到的压强都一样,都是大气压强,所以液面是稳定的。

思考一下:如果老师采取某种措施,某一个位置上方没有了大气压强,在这个位置会发什么现象?

现象:这个位置的液面会压上来

思考:液面会一直往上走吗?什么时候会停呢?当液面又稳定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友情提示:对比第一次液面稳定的特征进行思考)

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液面会再一次稳定,第一次稳定是各个位置受到的都是大气压强,第二次稳定时外面受到的是大气压强,而A处是大气压强托起的这段液体产生的压强。那么再看整个大液面,稳定时各个位置受到的压强又一样了。说明这段液体在A处产生的压强和大气压强是相等的。如果能够计算出这一段液体在A处产生的压强,就可以间接测量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原理:P气=p液

设计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采用动画更直观,能有效帮助突破难点。

演示实验:

用不同长度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装满水,开口朝下在水槽中靠大气压托起水柱。

学生思考:根据原理可不可以用尺子量出这个高度来测量大气压?

学生讨论并得出:只要水一直充满整个管,就不可以。这个实验要在室内做的话有很多困难。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托里拆利你会怎么办?

小组交流讨论:(友情提示:回想液体压强公式结合托里拆利实验原理进行思考)

为了让实验更方便一些,我们可以选择密度更大的液体,常温下密度最大的是水银

这样对高度的要求就低了一些。

设计说明:从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水来演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托里拆利实验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装置(观看录像)

设计说明:由于本实验中的水银有毒,所以由实验演示改为课件演示,同样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推理、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并透过生活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使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可以渗透等效思想。

提出问题:这么大的一个压强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思考:我的手掌面积约为150cm2,大气压作用在我的手掌上的压力有多大?

答:约1500N,相当于3个同学站到我的手掌上。

思考:这么大的压力,可是为什么感觉不到?

答:作用在手掌上下的大气压强相互抵消了。

设计说明: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感性认识,利用实例计算,感知大气压强产生压力的大小。气压计

用多媒体展示: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数字气压计

(三)、大气压的应用:

让学生用本节的知识分析导入时的“魔术”,进一步分析生活中的拔火罐,再分析用吸管喝饮料、吸盘等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如何利用大气压

设计说明:让学生透过现象寻找本质:不管加热、抽气、挤压等方式都是让内部气体压强小于外部大气压,从而实现对大气压的利用。

展示自制简易模拟抽水机。学生课下对模型进行优化改进。课外在科技兴趣小组进行展示评估交流。选出最佳作品进行奖励。

设计说明:可以提高并延伸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利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设计说明:小组内合作交流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教师提升总结,学生交流的重点是知识,教师进行优化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小结不意味着学习探究的结束,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性学习。

【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粗略测量:P=F/S

2.托里拆利实验:

p大气=p水银=ρ水银gh=1.013×105 Pa

3.气压计

三、大气压强的应用

作业:学生课下做覆杯实验,计算杯中水柱超过多高,纸片就会掉下来。

初中物理八年级《大气压强》优秀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4.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事实求是的态度;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用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做好实验,从而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设施 饮料瓶、热水、熟鸡蛋、玻璃瓶、一包软包装牛奶、吸管、吸盘两个、硬纸片、离心式抽水机模型、活塞式抽水机模型、酒精、棉花、多媒体。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a、马德堡半球实验:(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铜质半球,16匹马费很大的力拉开半球并发出像“放炮”一样的响声) b、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两种情况:①将未盖盖子的铁皮罐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铁皮罐保持原状;②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铁皮罐被压扁了,变成麻花状。 教师:从片中可看出半球和铁皮罐都受到了很大的力,那这么大的力是这样产生的呢?这些东西都是

和空气接触的,它们受到的力会不会是空气施加的呢?我们已知道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能够流动,空气也具有流动性,那我们周围是否也存在朝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呢?(板书课题:大气压强) 引入2 结合课本中的想想议议和演示实验:将一空的塑料饮料瓶注入一定的热水预热后倒去,再拧紧瓶盖,可看见瓶被压变形并听见变形时发出的声音,把瓶盖拧开,瓶又恢复原状,从而引入课题。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大气压的存在(板书) 展示:地球被大气层包裹 在大气层里,下边的空气被上边的空气所压。空气有质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会在所作用的面积上产生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通常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刚才片中半球的铁皮罐发生的现象就是大气压引起的。 下面通过一些小实验让我们来感受气压的威力。 学生开放实验: a、用两个面积较大的吸盘,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同桌的同学拉开吸盘(注意用力的方向与吸盘圆 面垂直); b、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纸片不掉; c、在瓶中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在瓶口,鸡蛋会慢慢进入瓶中; d、当你喝完软包装牛奶,吸尽袋内空气,袋子会变扁。 教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怎么测量呢? (二)大气压的测量(板书) 我们有一个实验粗略的估测大气压的大小。(教师演示教材第87页的想想做做)。 这种方法不是很精确。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精确地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实验(87页图14.3-3) 第一步:在玻璃管中装满水银; 第二步:将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中; 第三步:玻璃管中多余水银流回水银槽中,管中水银到水银槽中水银面高度差为760mm; 第四步:将玻璃管倾斜一些,管内水银柱高仍为760mm; 第五步:将一根细玻璃管和一根粗玻璃管按前述方法放入水银槽中,两管中水银柱高度仍为760mm; 第六步:将玻璃管向下压一些和向上提起一些(不脱离水银面),管内水银柱高仍为760mm。

初中物理大气压教案

第十四章第三节大气压强 玉山县双明中学江红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压的存在,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很大的。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5.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马德堡半球等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爱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大气压的测定和应用大气压的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三、教具学具准备 配套多媒体课件一套、吸管、熟蛋、水槽、大小试管、保温杯(内装热水)、玻璃杯、硬纸片、塑料吸盘、注射器、矿泉水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先要来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魔术。这里有两根内径差不多大的试管,它们重叠起来倒置后,如果不用手托住,你们猜猜会不会掉?在大试管里注入大半试管的水,将小试管慢慢插入大试管中,这时把两管同时倒立过来,注意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请学生回答:小试管不但不往下掉,还往上升呢。)刚刚的小魔术是不是老师施了魔法呢?不是的,学完“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后,同学就知道为什么了。 (二)讲授新课:可参考PPT,辅助教学。 1、大气压强的存在 通过4个实验,得出: (1)、大气存在压强:大气对浸在里面的一切物体均具有压强。 ?这种由空气施加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注意:大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不是大气压力的简称)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与液体相类似,是由于大气受到重力和流动性而产生(3)大气压的方向: ?大气压强的方向与液体压强的方向一样,也是朝向各个方向的。 解释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的现象:见PPT 2、大气压的测量 ?著名实验一:马德堡半球实验 观看教学PPT,通过观察马德堡半球实验得知大气压实际存在,并且很大。 ?著名实验二:托里拆利实验 观看教学PPT,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大小的由来,得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案

《9.3 大气压强》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着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着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着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地球上方大气压的值有所不同。本文择取大气压的五种主要变化,做一些分析讨论,供参考。 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n;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 μ=p0gh/RT 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

叫“干空气”。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 对于同一地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地面的大气压值也会有所不同,这叫大气压的日变化。一天中,地球表面的大气压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9~10时。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 导致大气压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大气的运动;二是大气温度的变化;三是大气湿度的变化。 日出以后,地面开始积累热量,同时地面将部分热量输送给大气,大气也不断地积累热量,其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当温度升高后,大气逐渐向高空做上升辐散运动,在下午15~16时,大气上升辐散运动的速度达最大值,同时大气的湿度也达较大值,由于此二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天中此时的大气压最低。16时以后,大气温度逐渐降低,其湿度减小,向上的辐散运动减弱,大气压值开始升高;进入夜晚;大气

(八年级物理教案)大气压强学案2

大气压强学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 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C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 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演示: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 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

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 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 使水不充满呢?

八年级物理下册 9.3 大气压强教案2

9.3 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晴天雨天大气压的变化情况

下雨天时,大气压的变化情况 1、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当空气中含有较多水蒸气时,空气密度要变小,大气压也随着降低。一般说来,阴雨天的大气压比晴天小,晴天发现大气压突然降低是将下雨的先兆;而连续下了几天雨发现大气压变大,可以预计即将转晴 2、一般睛天的大气压比阴天的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的高。大气压强与空气密度有关,水蒸气的密度小于空气(主要看氮氧两种主要成份)。阴天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所以气压变低了! 3、空气虽是含有多种气体的混合气,但可简单分为水汽和不含水汽的其他干空气两个部分。当把大气变化视为准静态过程并且无热量交换,即不考虑云雾雨雪等形成的,大气压就由这两部分产生的压强相加而成,即为上述气柱中水汽重量与干空气重量之和。 假设把整个气柱分割成无数个高度不等的小气柱,每个气柱含有1摩的空气,其温度、压强可看作是均匀的。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小气柱里空气的分子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NA,它和其中的水汽分子数N水及干空气分子数N干之间的关系是: N水+N干=NA。(3) 压强为:Δp=Δp水+Δp干=M水g+M干g =n水μ水g+n干μ干g, 又因为水汽和干空气在小气柱里占有的摩尔数为 整个气柱对底面的压强即大气压p,等于所有小气柱各自对下表面提供的压强之和: 其中:μ干=28.97×10?3千克/摩,μ水=18×10?3千克/摩,即(μ干?μ水)>0。从(4)式可见,当空气中水汽分子含量变化时。就会引起大气压强的变化:
(l)当N水→0,空气柱将不含水汽,全部为干空气,则p→∑μ干g。即大气压的大小趋于所有干空气重量之和; (2)当N水→NA,空气柱将不含干空气,全部为水汽,则p→∑μ水g。即大气压的大小趋于所有水汽重量之和; (3)当N水含量升高,空气变得潮湿时,则p要变小。即天气由晴转阴,大气压要降低; (4)当N水含量降低,空气变得干燥时,即p要变大。即天气由阴转晴,大气压要升高。 教材中“一般说来,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就是指在温度不变时,由于水汽含量变化而引的大气压变化。常说“高压脊控制区多为晴天”、“低压槽控制区多为阴天”,也是这个意思。

2019-2020年《大气压的变化》教案WORD版

2019-2020年《大气压的变化》教案WORD 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那什么叫大气压强呢? 他的产生原因是什么?什么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约为多少帕斯卡?怎么算出来的?(p=pgh,大气压约为760毫米高水银柱)二、引入新课 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层受重力作用产生的,如果大气变稀薄了,密度变小了,那大气压强还和原来的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说大气压要变化了,那它会怎样变化呢?大气压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大气压的变化》(板书课题) 大气的密度变小了,大气的压强就变化了。那大气的压强和大气的密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套自制的仪器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以瓶内气体为例。瓶内放一敞口烧瓶,内装水银,倒置一托里拆利管,瓶内气体通过瓶口处的橡皮塞上的通气孔与外界连通,使管内水银柱上升在的高度处。橡皮管上我特设一止气夹,防止有毒的水银蒸汽影响大家健康。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怎样使瓶内气体密度变小。(从瓶内向外抽气体)为什么抽气就能使瓶内气体密度变小?(质量变小,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变小)此时瓶内气压会怎样变化?请大家猜一猜,瓶内气压

可能变小,如果瓶内气压变小,则管内水银柱会怎样变化?(会下降)(瓶内气压变大→水银柱可能上升。瓶内气压可能不变→水银柱相应不变)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还是请事实来说话吧!下面就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亲自动手抽气,其余同学认真观察管中水银柱的变化情况,并请同学上来用红线表示出水银柱上表面原来的位置。(也请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上来观察) 师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水银柱下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瓶内气压减小)由此你得出大气压强与大气密度的关系怎样?(大气密度变小,大气压强减小) 很好!那我们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不同高处的密度一样吗?(利用课件)(不一样)它是怎样分布的?(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由此你能否推出大气压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推出的?(生答)它和事实符合吗?其实在拖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值后不久,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就沿着一高山自山脚到山顶设置了许多装有拖里拆利实验装置的观测站,在不同高度处反复测量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利用课件展示并随机提问)我们将这些数据列成表格(一)。观察分析这些数据,你能找到关于大气压强变化的哪些规律?(生答)很好!很善于观察!现有一登山运动员测出他所在的气压值为80千帕,你根据此表,能否知道他所在的高度为多少?过一段时间后,他又测一次气压值,结果只有62千帕,那他现在在多高的地方?由此你能否帮飞行员找到一个方便的确定自己所在高度的方法?生答:能,只须测出气压

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大气压的变化与季节天气的关系 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易说清,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归结为温度、湿度、空气流动与大气压强的关系问题.今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1.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雨天)大气压高 首先我们来分析:空气密度对大气压的影响。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不要以为“干”的东西一定比“湿”的东西轻.其实,干空气的分子量是,而水汽的分子量是,故干空气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状况下,干空气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在晴天的时候,空气中水分含量少,属于“干空气”,密度大,所以大气压比较高。阴天(雨天)的时候,空气中水分含量多,属于“湿空气”,密度反而小,所以大气压比较低。 此外,引起晴天大气压比较高另一个原因是:气流运动对大气压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地面不断地向大气层进行长波有效辐射,同时大气也在不断地向地面进行逆辐射。晴天,地面的热量可以较为通畅地通过有效辐射和对流气层的向上辐散运动向外输运。阴天时,云层覆盖在大气层上方,减少了对流层大气向外的辐散运动。云层这种保存地表和对液层热量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这样,阴天地区的大气膨胀就比较厉害,从而导致阴天地区的大气横向(水平)向外扩散,使得阴天地区的空气向外流动,当然阴天地区的密度也就会减小,从而导致阴天的大气压比晴天的大气压低。 大气压和天气的关系 气压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地面上高气压的地区往往是晴天,地面上低气压的地区往往是阴雨天。这里所说的高气压和低气压是相对的,不是指大气压的绝对值。某地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的气压高,就叫做高气压地区;某地区的气压比周围地区的气压低,就叫做低气压地区。 在同一水平面上,如果气压分布不均匀,空气就要从高气压地区向低气压地区流动。因此某地区的气压高,该地区的空气就在水平方向上向周围地区流出。高气压地区上方的空气就要下降。由于大气压随高度的减小而增大,所以高处空气下降时,它所受到的压强增大,它的体积减小,温度升高,空气中的凝结物就蒸发消散。所以,高气压中心地区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常常是晴天。如果某地区的气压低,周围地区的空气就在水平方向上向该地区流入,结果使该地区的空气上升,上升的空气因所受的压强减小而膨胀,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所以,低气压中心地区常常是阴雨天。 由于气压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各气象哨所每天都按统一规定的时刻观测当地的大气压,报告给气象中心,作为天气预报的依据之一。 2.大气压与季节的关系: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 ' 空气温度的变化是引起气压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空气冷却时,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单位面积上承受的空气柱重量增加,气压也就升高。因此,冷空气一到,总是伴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在暖空气来临的同时,气压常常降低。冬天是冷空气的世界,夏季则是暖空气的天地,气压冬高夏低的道理也就很清楚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空气的密度是随高度的上升而减小的,所以,通常讲气压的高低,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的层面上来做比较的,—般用的最多的是海平面气压。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面压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是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了解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加强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物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有关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的相关问题。在中小学教程网上找一些相关课件做参考,做成PPT课件给同学们讲解,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的实验方法、类比的分析引导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首先,用类比的方法引入问题,启发学生:液体有压强,同样气体也具有流动性,有重量,气体是不是也应该有压强呢? 1)在矿泉水瓶中装水,然后在瓶子的不同部位用针扎孔,水会流出来。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把瓶子内重新装满水,并快速地拧紧瓶盖,同学们看到水不会像第一次实验那样流出。让同学们对比两次实验,猜想其中原因。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得出:大气有压强,而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列举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观察力 1)先向矿泉水瓶中加入热水,晃动几下把热水倒出,马上拧紧瓶盖,把矿泉水瓶浸入冷水中,瓶子拿出后,学生们看到瓶子变扁了。启发学生讨论原因:瓶内气压变低,瓶外大气压不变,瓶外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大气压把瓶子压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在杯子内装满水,然后将硬纸盖在上面。然后小心地将杯子倒过来放手,纸不会下落,而且可以将水托住,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剖析:让同学们猜想纸为什么不会脱落,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是大气压的作用,大气压支撑着水和纸才没有脱落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八年级上册科学大气压强教案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点评:试验时要注意,不要让空气进入杯子中,使用的纸要尽量的硬一些,否则实验可能会失败。 剖析:让同学们猜想纸为什么不会脱落,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覆杯实验”的结论: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大气压支撑着水和纸才没有脱落的,证明大气压强的确存在,而且各个方向都有。 2.教师:刚才的这个实验能够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那么还有没有其它实验或者生活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并且举例说明。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给予肯定并补充。(吸盘挂钩、吸管、注射器、抽钢笔水)

3.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我们同学可以设计好多实验用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而历史上为了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可费了些周折。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的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告诉学生历史上首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和学生一道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三)、大气压强的测定 1.根据P=F/S,将一个吸盘压在玻璃板上,然后有弹簧测力计拉,直到将吸盘拉起,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洗盘的面积。即可求出吸盘受到的气压大小。 2.托里拆利实验 ①在一根一米长的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食指堵住管口

②将玻璃管倒置在水银槽中,在液面下将食指移开 ③管内水银面下降,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位760mm. ④将管慢慢倾斜,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 ⑤将管慢慢提起一点,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 ⑥换更粗的管做实验,两个液面的高度差仍为760mm. 注意:液面的高度差与管的粗细,管子在水银里的高度,管子是否倾斜无关,它体现的是当地大气压的大小。 思考:①刚开始为什么水银柱下降? 水银柱受重力,大气压支撑不了那么高水银柱 ②水银柱下降后,玻璃管剩余的空间是什么状态? 真空 ③什么力量支撑起水银柱? 大气压强支撑起水银柱 ④大气压强的数值是多少? 剖析:大气压的数值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P=ρgh,用刻度尺测出高度(大气压托起水银柱的高度),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计

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 资料2008-09-10 22:14:50 阅读47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个地方气压值经常有变化→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多少→大气柱厚度和密度改变的反映:大气柱厚度和密度与空气质量应该是成正比关系 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据实测,在地面层中,高度每升100 m,气压平均降低12.7 hPa,在高层则小于此数值。 确定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一般是应用静力学方程和压高方程。 1、静力学方程 具体太长,我简单说明下: 假使大气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则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空气柱的重量。 公式是:h≈8000(1+t/273)/P(m/hPa) 其中h是气压高度差,t是摄氏温标,P是气压 从公式可以看出 ①在同一气压下,气柱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气压随高度递减越慢,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 ②在同一温度下,气压值越大的地方,空气密度越大,气压随高度递减越快,单位高度差越小。 通常,大气处于静力平衡状态,当气层不太厚和要求精度不太高时,这公式可粗略估算气压与高度的定量关系。如果研究的气层高度变化范围很大,气柱中上下层温度、密度变化显著时,该公式就不适合用了,这时候可以用压高方程。 2、压高方程 为了精确地获得气压与高度的对应关系,通常将静力学方程从气层底部到顶部进行积分,即得出压高方程,然后再将之替换简化为: Z2-Z1=18400(1+t/273)log( P1/P2) 式中P1、P2分别是高度Z2、Z1的气压值,t是摄氏温标 从公式可以看出 ①气压随高度增加按指数规律递减

②高度越高,气压减小得越慢 这公式是将大气当成干空气处理的,但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多时,就必须用虚温代替式中的气温。这就不详细再说了,太复杂了,你应该也不需要用到这么复杂的公式吧!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式计算的:P=760(e^-(a/7924))。 其中假定海平面的大气压是760mmHg,会受天气影响略微变动。P(单位mmHg)是海拔a米处的大气压;e是自然对数的底。 当然,结果的不确定度比较大! 一个地方气压值经常有变化→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多少→大气柱厚度和密度改变的反映:大气柱厚度和密度与空气质量应该是成正比关系 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据实测,在地面层中,高度每升100m,气压平均降低12.7hPa,在高层则小于此数值。 确定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一般是应用静力学方程和压高方程。 1、静力学方程 具体太长,我简单说明下: 假使大气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则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空气柱的重量。 公式是:h≈8000(1+t/273)/P(m/hPa) 其中h是气压高度差,t是摄氏温标,P是气压 从公式可以看出 ①在同一气压下,气柱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气压随高度递减越慢,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

八年级物理大气压的变化

二、大气压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那什么叫大气压强呢? 他的产生原因是什么?什么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约为多少帕斯卡?怎么算出来的?(p=pgh,大气压约为760毫米高水银柱)二、引入新课 大气压强是由于大气层受重力作用产生的,如果大气变稀薄了,密度变小了,那大气压强还和原来的一样吗?(不一样)这就是说大气压要变化了,那它会怎样变化呢?大气压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大气压的变化》(板书课题) 大气的密度变小了,大气的压强就变化了。那大气的压强和大气的密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套自制的仪器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以瓶内气体为例。瓶内放一敞口烧瓶,内装水银,倒置一托里拆利管,瓶内气体通过瓶口处的橡皮塞上的通气孔与外界连通,使管内水银柱上升在的高度处。橡皮管上我特设一止气夹,防止有毒的水银蒸汽影响大家健康。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怎样使瓶内气体密度变小。(从瓶内向外抽气体)为什么抽气就能使瓶内气体密度变小?(质量变小,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变小)此时瓶内气压会怎样变化?请大家猜一猜,瓶内气压可能变小,如果瓶内气压变小,则管内水银柱会怎样变化?(会

下降)(瓶内气压变大→水银柱可能上升。瓶内气压可能不变→水银柱相应不变)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还是请事实来说话吧!下面就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亲自动手抽气,其余同学认真观察管中水银柱的变化情况,并请同学上来用红线表示出水银柱上表面原来的位置。(也请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上来观察) 师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水银柱下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瓶内气压减小)由此你得出大气压强与大气密度的关系怎样?(大气密度变小,大气压强减小) 很好!那我们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不同高处的密度一样吗?(利用课件)(不一样)它是怎样分布的?(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由此你能否推出大气压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利用什么推出的?(生答)它和事实符合吗?其实在拖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值后不久,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就沿着一高山自山脚到山顶设置了许多装有拖里拆利实验装置的观测站,在不同高度处反复测量得到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利用课件展示并随机提问)我们将这些数据列成表格(一)。观察分析这些数据,你能找到关于大气压强变化的哪些规律?(生答)很好!很善于观察!现有一登山运动员测出他所在的气压值为80千帕,你根据此表,能否知道他所在的高度为多少?过一段时间后,他又测一次气压值,结果只有62千帕,那他现在在多高的地方?由此你能否帮飞行员找到一个方便的确定自己所在高度的方法?生答:能,只须测出气压值即可!很好!那我们用什么来测气压值呢?生:气压计。很好!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 湖北省襄樊市建昌子校张利民 【教材简析】: “大气压强”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它主要讲述有关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既是前一章液体压强知识的延续拓展,又是后一章中学习流体压强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本章的其余三节内容都是以“大气压强”作为中心内容展开深化的。在教材中,这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难点是用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值的原因。 大气压强虽然很大,身体却感觉不出来,但是人们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现象又都与大气压强有关。教学中可设法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再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大气压,同时尝试着解释常见的大气压现象。这样能利于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能深刻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知识有用,学习是快乐的。初三下学期,能保护延续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是很重要的。 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很难理解,而水银有毒,最好不演示,如果只靠画图讲解,枯燥乏味学生根本听不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看到实验的全过程,增加了可信度,又直观、形象,易于接受,且能调动学生兴趣,可利用“暂停”键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步骤,同时把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分步提问,层层引导,个个击破,从而突破难点。 本节课可主要采用“导、辅、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第3节大气压强优秀公开课教案

2016年春季学期公开课教案 第3节大气压强公开课教案 陆孔森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3.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1:取一个饮料瓶,向里面倒一些热水,然后把热水全部倒出去,迅速把瓶盖拧紧。让学生观察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是谁把饮料瓶压瘪的呢? 演示实验2:取一个装满水的饮料瓶,把瓶盖拧紧,然后在饮料瓶的侧壁上扎一个小孔。 活动3【导入】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瓶子里面的水会怎么样?指出上述发生的不可思议的现象,都与大气压强有关。 活动4【讲授】新课教学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1.液体压强是怎样产生的?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思考:大气是否受重力?大气是否具有流动性?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 指出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具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与液体压强一样,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活动5【活动】小实验 “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把瓶子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活动6【活动】课件展示 多媒体课件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感受大气压之大,简单分析其中的道理:向外抽气的目的是使球内部气体压强减小,球外面的大气压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很难分开。让球内部进气,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半球分开。这有力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活动7【讲授】大气压的测量 演示:将装满水的试管倒置放入水中,学生观察水是否会流出,解释原因? 提出问题:大气压能支撑起多高的水柱呢?是不是无限高呢?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投影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思考:开始时,水银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活动8【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活动9【活动】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活动10【作业】课后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 3 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气体压强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和液体压强相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虽然没有复杂的计算,但学生在理解气体的压强知识时仍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以证明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三个板块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和掌握。 1 、本节设计的主要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过程中,力争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性建构。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设计估测大气压的数值等。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探究欲望。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通过游戏迅速制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通过演示实验和录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法,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4、立足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开始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探究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再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现象,服务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 详细说明如下: 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 温度越高--虽然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对撞机会,但是空气迅速膨胀,对流,尔引起空气变得稀薄,其增加的对撞能量远小于空气变稀薄减小的对撞能量,自然空气压力减小。 有关常识如下: 定义: 1.亦称“ 大气压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压强的一种单位。“标准大气压”的简称。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空气

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臵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5Pa。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那个时期,奥托格里克还做了很多验证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实验,也正是在这一时候他第一次听到托里拆利早在11年前已测出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标准大气压值及其变迁 标准大气压值的规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几次变化的。最初规定在摄氏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其值大约相当于76厘米汞柱高。后来发现,在这个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