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民族经济学科的几点思考(精)

对民族经济学科的几点思考(精)

对民族经济学科的几点思考(精)
对民族经济学科的几点思考(精)

对民族经济学科的几点思考

一、民族经济学概述

(一)学科产生的背景与成就

我国的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而且各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把民族和经济学相结合研究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我国步入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之后,民族的发展问题关系到全国发展的整体格局,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战略的实施大举。在新世纪,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行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是农村和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攻坚环节。

我国的民族经济研究经历了前期混沌、萌芽到正式创立及至发展。建国前,由于西方人类学的引进,一批海外归国的民族学家注重农村经济和乡土研究,涉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组群的经济发展,但是,他们虽然以西方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进行研究,但是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学研究传统和范式,还是局限于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思维。建国初,因为建立了民族—国家的一元政治意识、主义局限,人类学被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理论被批判,民族学局限于民族历史和民族志的研究,但是,当时的民族学家在建国后的民族识别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对少数民族经济现状的经验认识,而且,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平等。民族经济处在理论的摸索阶段。文革期间,国家政治生活被打乱,民族经济发展被破坏,民族经济理论研究也难以为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思想解放,施正一先生响应时代到需求深入到少数民族经济研究领域中,创造了民族经济学科。被誉为立足中国本土的中国经济学。而且,学科逐渐发展,取得了理论建设和实践的巨大成就,比如80年代,民族经济学人早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90年代提出西部地区赶超发展战略。同时,在地区经济发展和微观经济实践中积极吸取其他学科的成就,紧跟社会时代的要求,完善学科体系。

民族经济学研究者在教育教学、教材出版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成就,出版了一系列教材。在过去的20 多年里, 民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施正一, 2001 ; 龙远蔚, 1998) , 全国已有为数不少的学者专门从事民族经济理论研究, 发表了大量民族经济学方面的学术论著。特别

是施正一教授发表的多部具有重大影响的民族经济学专著(施正一, 1987 ; 1993 ; 1997 ; 2001) , 以及陈庆德(1994) 、李竹青和那日(1998) 、黄万纶和李文潮(1998) 等学者的著作, 均从不同角度对民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应用性、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民族经济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还有一批青年学者也深入到民族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民族,采用颇有创新的研究方法发展民族经济学理论,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如罗莉老师对西藏经济的研究,黄健英老师对民族贸易的研究等等。

同时,民族经济发展20年来,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中央民族大学1982年首次招收民族经济学硕士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遍布各级党政机关,民族地区高校,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各兄弟民族院校也先后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间设立民族经济学专业,形成了一个结构和数量质量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

(二)研究对象与概念区分

民族经济学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发展困境和制约,首先就是学科发展的困境。在研究对象上,民族经济学因为涉及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这三个最基本的概念从而难以明确的界定该学科的概念。施正一先生认为: ?民族经济学就其研究范围来说,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从广义上来说,它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研究世界上各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经济问题。从狭义上来说,它是研究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经济问题,在我国则是研究除汉族以外的各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问题。?笔者另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概念

1、认为民族经济是?研究一般经济规律与民族发展条件共同作用下社会经济生活的民族特色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形式, 研究这一过程的经济行为、经济制度、结构变迁; 研究这一具体过程与一般经济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研究经济发展和民族现代化过程的趋势特征; 研究民族利益的实现方式,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2、从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关系?民族经济学是经济人类学与发展经济学联姻的直接产物,?其?研

究对象与重点将聚焦于工业化后发展民族的经济发展问题?。

3 从马克思主义方法来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结构兼及上层建筑对经济结构的作用, 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来揭示我国少

数民族经济结构及其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4. ?民族经济学就是研究多民族国家内民族集团与单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及居住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及其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

笔者认为,民族经济学的定义划分主要是受如下难题的困扰,第一是对民族这个概念本身的界定,我国的民族学科主要来自于西方的人类学,西方只有人类学和种群学,而没有民族学之称,所以,我们在概念上如何界定部落、种群、民族、国家,可以在定义的内涵指向上为民族经济奠定研究范围。第二是对少数民族、汉族、国家层面的民族共同体,以及单一民族或多民族居住的民族地区的划分,这样可以在理论的界定方法上,避免陷入混乱和标准模糊的困境;第三就是民族学和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取舍和融合的问题。民族是一个文化和地域共同体,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心理、宗教、地理等多学科。所以,民族经济的学科地位和学科独立性很明显的摆在每一位民族经济学人的面前。

(三)民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

探讨民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尊重学科创立的客观背景,二是正视学科研究历史,三是有利于学科未来发展。

民族经济学创设之初,曾被列入经济学的第27个分支学科。后来,在一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对学科分类进行了调整,把民族经济学归入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并一直沿用至今。不过1999 年3 月出版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 把?民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分支学科专设类目,说明了民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20 年多来的发展逐渐成熟。然而,民族经济学的民族学学科性质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如民族经济学的创始人施正一先生在《民族经济学教程》一书中指出:?如果说,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必须抽象掉具体民族特点的经济学的话,那么民族经济学则是一门穿着‘民族服装’的经济学。民族经济学自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

历史使命。关于这一点,施正一先生总结为?四为方针?,即?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服务,为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培养造就少数民族经济专业人才服务。坚持面向民族地区和面向民族部门。民族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二重性, 即民族因素和经济因素融合为一体, 它不能离开民族, 但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民族; 它也不能离开经济, 但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它是民族与经济这两个要素在互动过程中, 所形成的具有特殊构造的新的有机现象。但是目前民族经济学整体上发展良好,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是学科独立性的问题,民族经济学创立时间不长,而且作为交叉学科,它容易被误认为是西方经济人类学的翻版。民族经济学因为被划分为法学分支学科,难以被经济学所接纳。其学科地位之争始终是个不休的话题。

(四)有关学科理论渊源、体系

1、实践是学科的第一渊源

任何学科的产生是有其社会客观需要的,又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民族经济学也是如此,因为民族经济学从根本上就是以各民族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发展要求为依据的。上文已经论述了民族经济学的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而且,它的发展也是和中国经济建设中各民族利益诉求是紧密相联的。它随着我国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发展而不断深入调整研究的重点。如80年代注重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和商品经济、对外开放与边疆贸易的研究;90年代主要是侧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市场建设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黄健英主编的《论三次飞跃——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通向市场经济之路》(中央民族大学,1994),那日编著的《中国西部地区市场经济的培育和运作》(民族出版社,1994),张克武出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地区建设》(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马飚著《中国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谢丽霜和李文潮著的《市场化中的民族经济——问题与抉择》(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石通扬著的《走向市场之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这些著作探讨了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性,紧迫性,提出了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建设模式和机制与市场培育,构件了初步的市场经济框架。

民族经济学人在发展战略和对策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成就,如80年代开展的民族地区沿边开放和西部地区双向发展战略的提出,已及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战略都对国家制定西部开发和民族地区开发

政策产生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作用。

20 年来,民族经济学研究的路径基本上循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一是学科基础性研究。其研究路径主要表现为追寻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踪迹和现实生活,梳理民族经济学的系统框架,探寻民族经济学的新视角。二是专题性研究。研究基本上沿着区域和产业两个方面展开。与学科基础性研究相比,专题性研究更加活跃和广泛,而且专题性研究往往更具应用性和现实针对性,如问题研究和对策研究等,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紧密,相应地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事实上,专题性研究基本上构成了20 年来民族经济研究的主导地位,所取得的成果也较为显著,部分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层的注意并影响到决策过程,如加速发展缩小差距的思想,边疆地区双向开放的思想等,都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理论效益。应当说,民族经济研究的最大成就,就是开拓出社会科学的理论新领域,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到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状况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促进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交流。但是,民族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还是有很多的缺点,最主要的就是学科的基础理论没有夯实,而且没有建立本学科的核心理论体系,?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仍然处于百家争鸣阶段?(龙远蔚,1998) 。在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上还存在严重分歧(施正一, 2001 ) 。但是,我们不能机械的统一这种分歧,新兴交叉学科的分歧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深入实践并且从有效的探讨中去达成一种共识。

2、其他学科发展对此学科的影响

民族经济学在学科性质上有民族学和经济学二重性,但是因为民族本身的复杂性,民族经济学又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人认为民族经济学的学科渊源是经济人类学和发展经济学,但是这种看法不能澄清本学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有学者认为只能把他们当作一般的学科相关性来看(王文长,1999)只能看作民族经济学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在经济学方面,已有的论著列举了政治经济学及各部门、各产业经济学。还有生态、资源、第三产业、信息、区域、城市、乡镇、环境、可持续等等经济学;民族经济学必须研究民族,从而民族学也是民族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就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概念的借鉴或理论工具的借用看,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人类学等对民族经济学的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视野的开阔,学科间交流的更加广泛,一门学科所涉及

多种相关学科的趋势也必将推动民族经济学的发展。

总之,民族经济学作为新兴社会科学,因为它的学科本土性,它一方面要扩宽自己的理论视野,有学科的广泛包容性;另一方面,它也必须建立自己的学科逻辑,当然这种逻辑体系的建立需要实践的支撑,所以,民族经济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民族学、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法建立民族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模型。

(五)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分析

20 年来,民族经济学研究的路径基本上循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一是学科基础性研究。其研究路径主要表现为追寻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踪迹和现实生活,梳理民族经济学的系统框架,探寻民族经济学的新视角。二是专题性研究。研究基本上沿着区域和产业两个方面展开。与学科基础性研究相比,专题性研究更加活跃和广泛,而且专题性研究往往更具应用性和现实针对性,如问题研究和对策研究等,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紧密,相应地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事实上,专题性研究基本上构成了20 年来民族经济研究的主导地位,所取得的成果也较为显著,部分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层的注意并影响到决策过程,如加速发展缩小差距的思想,边疆地区双向开放的思想等,都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理论效益。但是这种研究主要还是在平面扩宽,而在纵向微观层次上没有向纵深发展,从而理论的可信度受到质疑。目前,民族经济研究视角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民族发展发展的视角研究少数民族经济,或者从经济的视角研究民族问题。

2、从区域的视角如民族地区,海外来研究民族经济。

3、从部门或行业的视角研究少数民族经济。

4、从民族、区域、部门、行业等方面交叉、综合地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5、也有从民族国家层面研究民族经济的,其实有些国民经济学的味道。

在研究方法上,施正一先生率先提出了三层次说,他认为民族经济研究方法应该分为:指导方法,即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这是基本的指导原则和指导思想,;第二层次是?基本方法?主要是民族学和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调查,实证分析法等;第三层次是?具体方法?也有学者归纳为如下三个层次的方法论体系。第一层次:认识论方法。第二层次:基本论证方法。

第三层次:具体分析方法。(王文长,1999)当然,这些划分标准是相似的,在学习和研究民族经济学时体现出来,这三个层次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同时有机结合和体现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它们也理所当然地涉及到其他的方法比如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适度地应用科学抽象、唯物地进行历史叙述、必要的群体利益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根本方法, 同时还要辅以现代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王文长,1999)当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越来越重视吸收交叉学科的方法,如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最新方法,这也是当今社会科学融合的体现。

二、民族经济学发展思路

1. 转变总体研究思路

第一, 民族经济学20多年的理论研究探索表明, 以民族学为主的研究思路难以从理论上解决?民族—经济?难题。经济学学科在一般的理论构件和分析方法上已经十分完善,而且,其研究领域日益向社会、文化、政治渗透,这给民族经济作为交叉学科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但是,我们在民族经济学研究中,经济的成分较多,民族的成分较少,并且有简单套用的嫌疑,这就是民族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的难题。

第二, 民族经济学到底是采用经济学范式还是采用民族学范式?采用经济学范式需要运用经济学的假设——结论分析方式,但是这体现在对多元性的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中,却不能简单搬用其模型,对理论的前提假设也需重新作出检验,无疑是一项具有浩大而且需要创造性的工作;若要采用民族学、人类学范式则需要彻底改变其以实地调查为核心的总体研究模式, 但是如果失去了实地田野调查, 民族学将不成其为民族学, 社会人类学也不再是社会人类学,而且,在这方面如何正确运用西方经济人类学的成果和实行本土化是个永恒的难题。

第三,把民族经济学看做研究民族经济问题的经济学, 而不是笼统地看做民族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既能明确界定民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 又能使学科名称与其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一致起来。也就是说,民族经济学如同农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或生态

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一样, 都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都采用一般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理论分析框架; 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不同。

目前,摆在民族经济学人面前的主要课题就是:(1)、怎么调整研究范围,如何突破学科瓶颈。有人认为民族经济应从农村经济结构改造入手,建立民族经济发展的试点, 寻找发展民族经济的实际操作程序。这种观点十分切合党中央新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号召,但是,笔者认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民族经济的发展是有联系也有区别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在农村,所以,要振兴民族经济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研究民族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同步发展。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农村地域广大,而且农村的发展也平衡,沿海和内地的农村差距就很大,而且经济模式也不一样,西部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村因为交通、历史、人力资源限制而难以走出自己的正确发展之路,这要求我们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既要注重全国新农村建设运动大局,也要因地制宜摸索自己的可行之路。(2)明确界定民族因素(3)构建新的民族经济学基础理论,(4)把握时代性话语趋势。比如针对目前的文化热,民族经济学应该在研究中重视民族文化因素。(5)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经济。近年来, ?经济全球化?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反映了生产要素国际性流动趋势的加速和经济文化联系的日趋增强。?全球化?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系统综合互动的演进过程,并与?本土化?交织叠合、共存并进,尤其是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无法割裂,这就为积极应对提出了要求。影响本国全球化的另一要因是秉持怎样的发展观,这关系到民族性的保持和国家发展的趋向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与民族性发展既有冲突又有一致性,两者的因果关系也比较复杂,?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是这种?差异共生?现象的较好表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的全球化同样明显加快,证实了经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全球化为民族性提供丰富自身的机遇和吸收外来养分的新契机关于?民族?这一概念,学界有着多种界定,对于中国的民族,笔者是从两个层面来认识的:一是国家层面的中华民族,这可以说是宏观层面;二是指中华民族内部的各民族,也特指少数民族,这可以说是微观层面,即如今一般讲的?民族地区?、?民族经济?、?民族干部?等。不过,?民族经济?一词在特定语境下也有其他含义,如讲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经济受到严重摧残,这就是指中华民族而非少数民族经济了,故而注意语词或概念的历史语境与特定指向很重要。本文即是在上述两

个层面上使用?民族?概念的———相对于世界各民族指的是中华民族;而谈本土的区域经济、民族经济时,则专指少数民族。

在研究思路的转变上,笔者十分赞同有学者提出的五种思路说:一是以经济学研究为主, 民族学、社会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 二是把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均纳入统一的经济学理论框架进

行多因素综合分析; 三是兼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三大目标的综合发展观。可以归纳为经济学研究思路、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民族经济学研究思路、经济人类学研究思路和民族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思路。(邓艾、李辉,2005)

表格来源:邓艾、李辉《民族经济学研究思路的转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2 , 2005

当然,笔者认为任何学科研究思路都是研究者的侧重点不同,在民族经济学研究中,我认为有几个最重要的需要我们注意:第一是我们必须立足民族研究经济,充分发觉经济学中的民族特性和民族因素,比如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地理对经济的影响,民族经济如果不深入研究民族,就丢失了

该学科的生命力和学科价值;第二是侧重经济学研究方法,我认为民族经济学要区别于国民经济学和经济人类学,必须借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体系建设经验,采用实证与规范相结合、计量与定性相结合、模型与描述相结合充分借鉴经济学各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本学科理论,构件民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第三是增强学术交流,首先是民族经济学人之间的交流,打破高等教育的学校等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网络建立畅通的学术信息交流平台;还有就是和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者的交流,这样有利于打破闭门造车,增进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也有利于优势互补,繁荣学术气息。第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民族经济研究需要丰富的各科知识,也需要对民族的满腔热情,这要求研究者个人有较高的综合理论素质,也需要有知识分子作为学者的人文关怀。现在民族经济专业在各高校还是冷门专业,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机制在这市场霸权的冲击下面临严重的危机,我们急需设计行之有效的以人为本既对学生负责,又切实扎根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新型培养思路,这要求研究者正确把握市场需求与市场贪欲和学者学术独立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施正一. 民族经济学教程(修订本) [M] .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4 - 5.

[2] 施正一,张丽君1发展与创新:民族经济学科20 年[M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1)

[3]黄万纶, 李文潮.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M] .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10.

[4]陈庆德. 民族经济学[M]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16、14.

[5]周兴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难题二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第26卷

[6]李忠斌. 关于民族经济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7]李忠斌. 关于民族经济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宏观思考[J].思想战线,2004(3)

[8]黄健英. 民族经济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 (6 )

[9]王文长.关于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

[10]马丽娟. 再探民族经济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以云南民族经济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3 年第1 期

[11]庄万禄陈敏马秀琴. 关于民族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第26卷

,1999.(4).

[12]龙远蔚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 ] 1民族出版社,2004

[13]宋才发.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目标与走势[J].民族教育研究,2004(2)

[14 ]庄万禄. 浅论民族经济学学科建设[A] . 张丽君, 杨思远. 新目标、新体制、新学科[C] .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15]王燕祥. 经济人类学与民族经济学[J ]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98 , (3) .

[16]〕邓艾, 李辉. 民族与经济: 民族经济学的难题[A] . 张丽君, 杨思远. 新目标、新体制、新学科[ C] . 912、914.

[17 ]龙远蔚.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4.

[18]龙远蔚. 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 . 民族研究, 1998 , (5) .

[12]赖存礼. 民族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J ] . 民族研究, 1999 , (4) .

2015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辨析题)

2015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辨析题) 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P50 答:对。我国的民族关系,有些是通过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但不能因此把它们之间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一般行政等关系都看成是民族关系。 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 (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P144 答:错。应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P185 答:错。一般学校中不得进行宗教宣传,同时,无神论也不得干扰正当的宗教活动。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P177 答: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物质前提,经济基础决定着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内容和方向。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旧传统、旧观念以及某些落后于时代的习俗惯制的生存土壤,才能根本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 (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P143 答:错。应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 (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P87 答:错。以上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P6 答:错。这是对“民族观”的定义,而不是对“民族”的定义。 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 P178 答: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必须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 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

3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莱城区发展和改革局董成林 (2011年5月30日) 为探索我区山区经济发展路子,加快山区乡镇发展。近日,区发改局与茶业口镇等有关单位赴北京市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怀柔区等县区,就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深刻感受到北京市沟域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大大促进了北京山区的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改善,其发展模式对我们加快山区乡镇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北京市发展“沟域经济”的经验与做法 所谓“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产业资源、自然景观、人文遗迹为基础,通过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有序打造,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点线面相协调,带动区域发展的一种山区经济发展模式。近几年来,北京市根据每条沟域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创造出了五种适合山区乡镇发展的模式:

1、文化创意先导模式。即通过创新思维改变人们现有的消费理念、方式和途径,依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密云县汤河沟域“紫海香堤”以“浪漫香花,山水长城”为定位,以现有汤河农业和村庄人员为基础,以生态农业、花草种植为基地,以周边的水域环境和错落有致的山体为依托,建设成集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长城脚下最具时尚浪漫、国际型的香草庄园。庄园由香草艺术园、香草产业园、汤河香草亲水乐园、香草艺术庄园、生态农业与果园示范区五部分组成,种植了薰衣草、紫苏、万寿菊、马鞭草等品种。目前,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直接吸纳劳动力300多人,带动340户、526口人,人均增收500元。 2、特色产业主导模式。即利用已有的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配套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如平谷区大华山镇依托大桃产业打造桃花谷沟域经济,昌平区南口镇重点发展百合花主导产业,房山区琉璃河镇建设以肉鸭加工、面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怀柔区雁栖镇神堂峪的“虹鳟鱼一条沟”等。门头沟区率先提出了山地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坚持走农业与旅游业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根据资源特征和发展优势将全区划分为四大类18条沟域,以108、109国道为轴线,带动沿线18条沟域整体发展,形成“走廊带沟域、沟沟带园区、沟沟有特色、村村有园区”的发展格局。18条沟域总体划分为自然风光 —2—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整版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等大量走上社会,还有各类的专家、学者也在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审中不断增加,这些人在常规观念中都被称为人才。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粗浅看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一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人才,区域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成功,拥有未来。 三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撑。但只有人才的支撑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其他因素的不足。 二、完善机制,强化队伍。 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能。在使用中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在恰当的位置上承担重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二要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要有“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针对工业、农业、科技缺乏大量人才的实际,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广泛向社会选贤任能,不为学历、身份、资历、区域所限制,向社会公开竞聘;聘请退离休高级职称专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为项目基地技术指导或高级顾问,或选拔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去大专院校深造;针对高科技人才晋升职称、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待遇等实际问题要有具体优惠政策,做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后续工作。

沟域经济规划

沟域经济规划之模式、理念及境界内涵 所谓“沟域经济”就是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产业的融合性,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干预,而是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 沟域经济是一种模式,其核心是山区的发展模式。沟域经济是山区人民在经济转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新模式,北京沟域经济是在北京城市发展推动下形成的外延式或需求拉动式的沟域经济,主要以生态涵养与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集约经营、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实现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沟域经济内涵丰富,主要有生态优先、生活丰富、生产集约、规划先行、农民主体、政策集成、文化创意、开放合作等几方面。如今,北京共对62个山区乡镇,164条沟域进行规划,主要对山区的经济发展予以提升。北京农业有先天的优势,即拥有很大的消费市场,沟域经济的发展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 沟域经济是一种理念,是循环经济理念,其核心是山区的发展方式。发展沟域经济要充分认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要内涵。生态是基础,发展是关键,统筹是手段,增收是核心。要遵循自然规律、旅游规律、可持续发展规律,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沟域经济发展中,借势发展。要把落脚点和目的放在增加收入、富裕山区农民上,把出发点放在服务市民、满足市民需求上。 沟域经济是一种境界,其核心是山区的发展趋势。发展沟域经济就是发展生态文明,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这也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一种境界,即要耐得住寂寞。沟域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自然生态、乡土、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发展生态友好、就业富民的绿色产业,强化生态涵养和水源地保护的特殊职能,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使沟域经济走上一条生态友好、经济持续的发展道路。 沟域经济的特征是: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以点成线、以线带面,融合发展;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作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析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扩招,各级各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等大量走上社会,还有各类的专家、学者也在各级各部门的考核评审中不断增加,这些人在常规观念中都被称为人才。那么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粗浅看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一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从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到市场开拓等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人才,区域经济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成功,拥有未来。 三要认识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撑。但只有人才的支撑才是最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其他因素的不足。 二、完善机制,强化队伍。

一要完善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有阵地,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其学习新知识,拓宽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技能。在使用中让他们在一线岗位上,在恰当的位置上承担重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二要创新人才的使用机制。要有“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针对工业、农业、科技缺乏大量人才的实际,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广泛向社会选贤任能,不为学历、身份、资历、区域所限制,向社会公开竞聘;聘请退离休高级职称专家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余热;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为项目基地技术指导或高级顾问,或选拔部分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去大专院校深造;针对高科技人才晋升职称、孩子入学、住房等实际待遇等实际问题要有具体优惠政策,做好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后续工作。 三要建立人才的管理机制。对各类人才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考核评价,考核结果必须与他们的使用、升降、待遇挂钩。要发挥激励表彰的正能量,激励人才主动积极地干事创业。要用人所长、用人所愿、用其当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表彰奖励。要把“德才兼备”的人才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

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整理

1市场 ·经济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模型能对现实社会作简化的描述。·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为指导。最优化原理指的是人们总是试图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东西;均衡原理是指价格会自行进行调整直到供需相等。 ·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均衡价格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变化的理论称为比较静态学。 ·如果没有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法。 2预算约束 ·预算集是由消费者按既定价格和收入能负担得起的所有商品束组成的。象征性的假设只有两种商品,但这个假设比它看起来更具有概括性。 ·预算线可记为p1x1+p2x2=m。它的斜率是-p1/p2,纵截距是m/p2,横截距是m/p1 ·增加收入使预算线向外移动。提高商品1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陡峭,提高商品2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平坦。 ·税收、补贴和配给通过改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而改变了预算线的斜率和位置。 3偏好 ·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可能性进行排序,消费者对消费束排序的式显示了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描绘各种不同的偏好。 ·良性性状偏好是单调的(越多越好)和凸的(平均消费束比端点消费束更受偏好) ·边际替代率(MRS)衡量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解释为消费者为获得更多商品1而愿意放弃的商品2的数量。 4效用 ·效用函数仅仅是一种表示或概括偏好排列次序的法。效用水平的数值并没有实质性的含义。·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效用函数来说,它的任一种单调变换所表示的都是相同的偏好。·由公式MRS=Δx2/Δx1=-MU1/MU2,可以根据效用函数计算出边际替代率(MRS)。 5选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四、辨析题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五、论述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试论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试论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摘要:本文在阐述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概念、本质的基础上,讨论市场经济如何对民族关系产生影响以及表现。这种影响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本质层面、市场经济一般特征、具体层面、不利影响方面。清楚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关系问题,以便积极正确应对。 关键词:市场经济;民族关系;马克思;交往 对于市场经济和民族关系之间的联系,学者们往往从市场经济体制条件、背景下去讨论民族关系的具体变动,而没有直接讨论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其内在的继承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其和民族关系的本质有一致性。讨论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必须弄清楚二者的涵义与本质,这种影响也必然建立在二者内在的联系之上。 一、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的涵义及本质 市场原指固定时段或地点进行交易的场所,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范围和容量就越来越大,市场形式越来越丰富。市场中商品的自由交换所形成的商品经济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也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市场经济流行的概念是资源配置由市场引导方向的经济。19世纪末,以马歇尔、瓦尔拉、帕累托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重点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得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可以通过供求使资源配置效率最高即“帕累托最优”的结论,揭示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由于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不同,市场经济的概念也因此不同。上述的概念常被看作是市场经济的“工具论”,另一种典型的概念是根据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论述提出的。 马克思指出:商品使“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形式”,“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列宁也指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人们为了生存而结成交往关系,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市场经济,自然也成为满足人们更好生存的工具,它也反映着市场中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的产物。形式上市场经济成为一种高效率的配置资源的手段,但其实质却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高度抽象化发展的产物。这种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本质的市场经济有以下特点:首先,交换的自由或交换的自愿。商品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是一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关系”,交换双方“只须默默地彼此当作被让渡物的私有者,从而彼此当作独立的人相对立”[3]。其次,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交换或产权明晰的交换。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中,“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4]。只有承认个人所占有资源的私有权,才能够实现平等的交换。最后,平等的交换或契约式的交换。交换的双方遵循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也彼此存

2018年完整版门头沟山区沟域经济十年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门头沟山区沟域经济十年发展战略规 划报告

目录 一、沟域经济概念的提出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6) (一)“沟域经济”理念的提出 (6) (二)沟域经济的概念 (7) (三)“沟域经济”给北京的贡献 (7) (四)各国“区域经济”的典型模式 (7) 1、加拿大科罗娜山谷 (7) 2、意大利嘉华山庄 (8) 3、法国波尔多 (8) 二、北京市沟域经济规划及现状 (8) (一)北京市“沟域经济”资源 (8) (二)北京市沟域规划模式 (8) 三、门头沟自然资源特点及“沟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调查 (9) (一)门头沟区概述 (9) (二)门头沟自然资源特点 (9) 1、多山 (9) 2、两寺 (9) 3、一水 (9) (三)门头沟“沟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9) 四、门头沟“沟域经济”态势分析(SWOT分析) (10) (一)优势分析 (10) 1、区位优势 (10)

2、定位优势: (10) 3、势位优势: (11) (二)劣势分析 (11) 1、基础设施薄弱 (11) 2、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11) 3、产业项目雷同 (11) 4、缺乏土地流转方面的长效机制 (12) 5、科技支撑不足 (12) (三)机遇分析 (12) 1、矿区的停采为沟域经济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12) 2、北京发展规划已经门头沟现在产业政策看现在是发展沟域经济.. 13 (四)威胁分析 (13) 五、门头沟“沟域经济”产业定位分析 (13) (一)产业定位分析 (13) 1、总体定位: (13) 2、项目主旨: (13) 3、需求规模: (14) 4、需求特征: (14) (二)产业组合分析 (14) 1、产业甄选结果 (14) 2、产业甄选依据 (15) 3、产业组合分析 (15) 六、门头沟“沟域经济”的主题 (15)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1 第一章导言 一、经济学 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牛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 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假设,一个社会的资源仅生产黄油(或消费品)和大炮(或生产资料品)两种1参考书目:梁小民,《微观经济学》(课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民

发展沟域经济提案建议

发展沟域经济提案建议 “沟域经济”是发展山区特色产业的一种新模式,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也是我市深入现代产业体系确定的重大专项之一。我市山区丘陵面积大,加快发展“沟域经济”,正当其时,大有可为。我市“沟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特色,有序发展亟需科学规划。目前,我市一些县、乡发展沟域经济同质化严重,许多地方大同小异让人感到似曾相识,缺乏“回头客”和吸引力。 二是投入不够,金融支持能力亟需提高。我市一些县如嵩县、洛宁等经济基础薄弱,自筹资金能力较弱,融资渠道有限,制约着沟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挖掘不够,有景观没文化缺少内涵。有的景点有历史文化遗存,但山水和文化没有很好融合,一些古村落也是只能看到古老房舍,彰显文化不够,吸引力大打折扣。 四是防治缺失,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县乡缺乏污染防治意识和环境保护措施,有的景观损坏了森林植被,有的景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水,导致景区林木减少、河流污染。 建议: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建议尽快出台我市发展沟域经济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尤其县、乡是发展沟域经济的主体,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把山梁、

沟岔打造出特色,产生出效益,让穷山沟变成美丽乡村。 二是突出特色增加效益。建议在政策上允许打破村、乡界限,允许土地、林产等资源流转,鼓励市场化运营,形成规模效益。发展项目要实现“一沟一特色”,努力把我市的优质林果、中药材、绿色杂粮等打造成省内、国内驰名的品牌。 三是突出产业加快发展。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沟沟壑壑,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养殖、精品蔬果、中药材、绿色杂粮、生态休闲等特色沟域经济产业带,提升质量效益,让山区农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伍、不掉队。 四是政策扶持打造亮点。发展沟域经济,需要科技支撑,更需要政策扶持。建议各级政府发挥好主导作用,在政策引导、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实施倾斜扶持,尤其要搭建融资平台,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向沟域经济投入。要把沟域经济打造出特色,打造成亮点,需要市发改、农业、土地、规划、科技、交通、电力、水务、林业、畜牧、旅游等职能部门谋划指导、积极作为,更需要市、县、乡齐心协力、统筹推进。 五是突出生态强力推进。要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决不能重蹈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要统筹推进沟域经济与脱贫攻坚、生态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新动能。

论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一)

论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人才区域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素质高、竞争力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因此,研究人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利用和开发人才,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腾飞。 “人”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很早就成为了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早在1676年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就曾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充分体现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性。而作为“人”这种资源中的一部分,人才因其具有高素质、强竞争力等特质,对引导经济的良性、迅速发展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分析人才因素,探讨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一)人才概念的界定和分析。1、人才的概念:关于人才,新编《辞海》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当然,这个解释过于抽象,因此,不同的学者对于该解释有了不同的发展。本文选择从人才与人力资源关系的角度解释人才的概念。如果将人力资源比作一个金字塔,而我们所定义的人才则是塔的最顶端的部分。2、人才的属性:(1)知识属性。这是人才的第一属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对知识的拥有、追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上。(2)创造属性。他们善于运用现代的知识,投身于改造社会的生产实践,敢于坚持科学,敢于创新。(3)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才属于全社会,是社会共有的财富,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4)价值属性。作为社会存在,“人才”是有价值的。其价值通过对社会所做出的奉献表现出来,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效益。(5)流动属性。“人才”具有能的特征,因而有流动的属性。它总是流向那些最吸引它、最能充分发挥其才智的地方。人才的知识属性、创造属性及价值属性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而其社会属性和流动属性则对地方的人才获取、保持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二)区域经济概念的界定和分析。1、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并各具特点的经济运行模式。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指该区域经济总体水平的发展程度,也包括了其内部结构的整合优化、良性运行。区域经济也可称经济区域,它是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的有机整体。2、区域经济的特征:首先是关联性,区域经济是区域内各经济要素、经济实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其次是层次性,也叫嵌套性,系统都是由一定的层次所组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经济区域也不例外。再次是动态开放性,区域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区域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后是非线性,也称不可加和性,这是指经济区域内的各要素并不是简单叠加的,而是各经济要素、经济实体按照一定方式有机组合而成,因此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后,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区域经济并不一定发生相应的变化。3、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区域经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赖以存在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了: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等。“在当今社会,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劳动力素质,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层次的升级,无一不与劳动力的素质有关。” 二、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的相互关系 (一)人才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物质资源的短缺,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一个国家从落后向发达的跃进,然而,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储量不足,则虽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中崛起。这充分证明了人才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人才可以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 理 https://www.doczj.com/doc/c81155423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引论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等,这些材料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4个)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可见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 4、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决定我们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由三个层次逐步深入:一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三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经济人”。它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5页图2-1 +文字说明) 4、需求曲线?(18页)

北京周边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规划研究

北京周边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规划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消费的追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之下,北京周边的乡村旅游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广大的北京周边乡村地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观光游客。但是,在北京周边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乡村规划也存在着诸如与上位规划的衔接不足,沟域经济发展欠佳,土地浪费比较严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品牌意识淡薄以及缺乏统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以北京瓦窑村为例,着重提出解决其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规划面临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北京周边;乡村旅游;乡村规划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improving, and the ensuing pursuit of spirit consumption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in this context, the surrounding rural tourism in beijing is driving onto the fast track of development, the majority of the surrounding countryside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tourists. however, whil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round beijing, the rural planning exist a series of questions, such as lacking of convergence with the host planning, economy of ditch domain developing poor, land wasting, unreasonable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汇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 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政治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B. 经济发展 D. 社会发展 2.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 A. 1954 年 B. 1965 年 C. 1978 年 D. 1987 年 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同化。 A. 自觉 B. 自由 c.自然D. 自愿 4. 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 A. 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 C. 互助与互利 D. 和平与发展 5.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是( )。 A. 民族平等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 民族经济发展 D.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6.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个。 A. 28 B. 35 C. 44 D. 55 7.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 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 8.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 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 11 C. 13 B. 12 D. 14 9.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A.原则性 B. 灵活性 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10. 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A. 自主、自立、自生 B. 自治、自养、自传 C. 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二、多项选择题 1 1.民族理论(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 是一门理论科学

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和顺县委书记孙永胜 沟域经济是以生态涵养与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实现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和顺县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根本,适应发展趋势,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沟域经济,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创新之路、特色之路。 一、发展沟域经济的战略背景 从中央政策来看,发展沟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的根本要求。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可以说,发展沟域经济是贯彻城乡统筹理念、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抓手。 从山西省情来看,发展沟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袁

纯清在7.28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与发展农业现代化、城乡生态化的融合给力。省委书记袁纯清在7.28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要统筹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民营指导、园区承载、集群推进、循环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要不断创新以城带乡、以企帮村模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门路,让县域经济走上发展快车道。发展沟域经济,就是致力于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多元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全县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激发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内在潜力。 从和顺县情来看,发展沟域经济是破解了山区发展的难题,更是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需求。我县每条沟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和顺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革命老区。全县辖5镇、5乡、294个行政村,人口14万,面积2250平方公里,耕地26.8万亩,平均海拔1300米。和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形特点为山高、坡陡,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全县有大小沟壑672条,面积81.7万亩,宜林荒山荒地45万亩,生态良好,景色秀丽,发展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文化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我县沟域广袤的坡地,特殊的气候条件,为沟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自然资源情况看,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据统计,野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