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急管理跟危机管理的概念辨析资料

应急管理跟危机管理的概念辨析资料

应急管理跟危机管理的概念辨析资料
应急管理跟危机管理的概念辨析资料

无论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还是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国际视野看,这两个概念的提出都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在当代中国,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两个概念主要与近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中所面临的公共安全方面的挑战密切相关。

2003年“非典”事件促使中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抗灾应急体系。通过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以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

在此之后,大量有关应急管理的论文、专著以及教材等出版,仅笔者收集到的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相关书籍就有数十本之多。笔者留意到在众多的专著中,对于“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这两个概念间的界定很模糊,甚至相混淆。例如某学者在其专著中定义“危机管理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减轻突发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害,尽早从突发事件中恢复过来,或者为了某种目的,在有控制的情况下让突发事件发生,针对突发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采取的管理行为”。这样一个定义似乎用指应急管理更合适一些。再如有学者称“应急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应急管理的目的就是控制危机给组织带来的破坏,并且在利用组织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最终解决危机”,这样的描述恐怕似是而非。

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辨析。列举不同文献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显然并不足以完成辨析的任务,本文将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和概念渊源三个角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一、从管理对象辨析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

从字面而言,危机管理的对象显然是危机。危机一词,有学者从汉语字义解释为“危险+机遇”,而英文crisis有着类似的解释,指“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也包括“困难或危险的时刻或不稳定状态”的含义。大量学者给出或综述过危机的定义(薛澜et al.,2003,何海燕and张晓甦,2006,董传仪,2007),这里不再重复。综合而言,危机可以视为一种急迫而又构成重大威胁和危害的事件。应急管理的对象则是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明确界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为应对突发事件,“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这种对应关系实际从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

全会就确定,之后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多项重要相关文件、政策中均较充分表述。因此在公共管理实践领域,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还是非常清晰的。在学术界,会出现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混淆,可能是由于对危机和突发事件问关系界定不清晰所致。美国学者里昂纳德(Herman Dutch Leonard)和休伊特(Arnold Howitt)对此有清晰讨论。(里昂纳德and休伊特,2007)

如图1所示,危机事件是包含在突发事件之内的。危机就是那些极端的突发事件,或者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

为了更为清晰地区分常规型突发事件和危机,还可以从时间和事件的严重性两个维度来分析不同类型的事件。

如图2所示,可以很清晰地区分突发事件和危机,进而以之为管理对象的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间的关系亦是清晰的。

二、从管理内容辨析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

从管理对象看,危机管理对应的是相应二者的管理内容也就很清晰。

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危机管理的内容与危机本身的生命周期对应起来。薛澜等(薛澜et a1.,2003)总结了有关危机生命周期的理论,主要包括四阶段、五阶段和三阶段等模型。这些模型本质上思考模式是类似的,例如四阶段的F模型和五阶段的M模型可以很自然地与三阶段划分相对应。(薛澜et a1.,2003)图3示意了一种四阶段危机生命周期模型。

图3的每个危机阶段都对应着一定的管理内容。例如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模型就可以看做是与四阶段危机生命周期对应的危机管理内容。(罗伯特·希斯,2001)如图4所示。

其他一些学者也讨论了危机管理的内容,但本质上并没有超出罗伯特。希斯模型所构建的框架,更多只是细节上的深化;另一些学者对危机管理内容的界定有一些差异,但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区分突发事件与危机的不同,将突发事件作为危机管理的对象所致。(朱武德,2002,薛澜et a1.,2003,吴江,2005,陈福今and唐铁汉,2006,张晓明,2006,何海燕and张晓甦,2006,董传仪,2007)

应急管理的管理内容的分析可以采用与上面危机管理的管理内容相类似的方法,将突发事件分解为事件发生前、事件进行中和事件发生后三个时间阶段,分别讨论相对应的管理内容。图5示意了里昂纳德(Herman Leonard)和休伊特(Arnold Howitt)最近发展的一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容的框架。(Leonard and Howitt,20l0)

图5清晰地分解了在事件的不同时间阶段,应急管理的不同管理内容。在突发事件进行过程中,应急管理的内容包括“救援”和“复位”;事件基本结束后,管理内容包括“重建”和“重构”;而事件发生前,管理内容包括“灾害减缓”——对应着消除或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应急准备”——对应着应急救援和复位工作,以及“恢复准备”——对应着事件后的重建和重构等。

对比图4和图5,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管理内容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处。这并不奇怪,

因为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对象——危机和突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如前文分析是子集和全集的关系。但细究起来,应急管理的管理内容比危机管理更宽泛一些。应急管理延续的时间要比危机管理长很多,危机管理更多到复位阶段就结束了,而应急管理则还包括重建和重构。危机管理的事前准备更纯粹一些,就是为了应对发生概率小而危害重的危机,而应急管理的事前准备工作更加庞杂琐细。最大的区别在于,应急管理的管理内容还包括大量危机管理所不涉及的,介乎于常规程序化处置与突发应急处置之间的,对常规型突发事件的应对,例如消防队大部分时间内的工作,都无法归入危机管理,但属于应急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从概念渊源角度辨析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

危机和危机管理概念的出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有人认为莱特纳1915年出版的《企业危险论》一书首先提出了危机管理的概念。也有人认为马歇尔1921年出版的《企业管理》讨论了危机的管理方法。基本上,危机管理首先是从企业实践和工商管理学科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因为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自工业革命后就逐渐形成,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科中最先发展,也是最为发达的分支。同时,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危机”的情况也很普遍,所以危机管理最先从企业实践发展而来也很自然。时至今日,危机管理的领域已经扩展到包括公私部门的各类组织,但针对企业的研究还是最重要的部分,如米特罗夫和芬克的著作(Mitroff,2005,Fink,2007)。国内最早引入危机管理概念,并被大量引用的罗比特·希斯的《危机管理》,同样主要针对工商管理实践。

危机管理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源头来自于政治学,特别是国际政治。冷战期间,美苏两强对峙造成了国际社会长期紧张的局势,因此对危机的研究得到了重视。1971年美国政治学家阿利森出版的解释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著作《决策的本质》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A11ison,1971)危机管理因而也成为国际政治学的一个领域。(Lauren,1979)此外,欧洲的一些政治学者从最初国际政治的视角开始转向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讨论公共部门如何管理各种类型的危机,主要代表是荷兰莱顿大学的危机研究中心(Crisis Research Centre,CRC)和瑞典国防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Crismart)。他们的研究范畴主要还是基于政治层面,包括早期赫尔曼(Hermann,1972)、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et al.,1989,Rosenthal and Hart,1998)、斯特恩(Stern,1999)和近期伯恩的著作(Boin et a1.,2005,Boin et a1.,2008)。

国内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危机管理文献是薛澜等2003年出版的《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

面临的挑战》一书。该书系统讨论了“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危机形态的变迁和转型期内我国危机形态的根源及特征,其提出的时间序列-组织行为-决策过程模型是将危机管理与公共管理对接的重要尝试。但从该书中讨论的相关概念可见,要么来自工商管理的危机研究,要么来自国际政治的危机管理研究,包括书中所使用的案例也有不少来自企业实践。(薛澜et a1.,2003)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危机管理概念自身的内涵所决定的。

与危机管理不同,应急管理从一开始就与政府紧密联系。英文文献中,emergency management概念的使用主要在美国。应急管理活动的出现被认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在1803年,美国国会就通过法案确定联邦政府负有帮助遭受毁灭性火灾的城镇重建的责任。实际上火灾应对也是其后很长时间内美国政府唯一的应急管理职能。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政府才开始介入洪灾的应对。1933年,白宫建立了国家应急委员会(National Emergency Council)。1939年,这一机构被转移至总统执行办公室之下,并改名为应急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Emergency Managememt),其职能除了自然灾害的救济外,也定位为应对各种全国性灾害威胁的危机管理小组。二战后在冷战环境下建立的联邦民防局(Federal Civil Defense Administration)接替了原应急管理办公室。之后又建立了民防动员办公室(the 0ffice 0f Civil Defense Mobilization)——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独立地位而非在其他内阁部门之下的应急机构。但这些应急管理机构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应对潜在的核攻击威胁方面。至于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应对,则不断被交给不同的机构负责。20世纪60和70年代,美国陆续建立起超过100家涉及应急和减灾各个领域的联邦机构。其中绝大部分的出现或开始具有应急管理的职能都与重大灾害的发生相关。这种应急管理职能碎片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的低效和无休止的权力斗争。1979年发生的三里岛核电厂事故终于加速了卡特政府推动的其首长直接向总统报告的联邦应急管理局(Fedel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的建立。FEMA合并了大量分散的灾害应对机构,并逐步囊括了美国联邦政府层面绝大部分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减灾、各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等职能。(Drabek.1991a,Lindell et a1.,2006,Haddow and Bullock,2008)

FEMA的建立及其功能的扩展标志着“应急管理”作为描述美国各级政府非常态管理职能的核心概念的确立。

1985年,美国公共管理领域最重要的期刊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出版了一期应急管理的专刊。这期专刊的主要编者皮塔克认为应急管理已经成为美国各级政府重要的职

能,并定义应急管理为发展和执行包括减灾、各灾、响应和恢复等功能的政策的过程,因此“应急管理必须成为公共管理的主要活动”。(Petak,1985)卓贝克进一步把应急管理定义为“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以及管理(的手段)处理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学科和专业领域”(Drabek,1991b)。

“9·11”事件后,美国对应急管理、安全与联邦政府的角色等进行了反思。2002年成立了国土安全部(DHs),FEMA被并入其中。但2005年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灾害又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应急管理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于是又提高了FEMA的独立性。在实践中,应急管理也开始从传统上被认为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工作向更大范围内政府与私人部门广泛合作的方向扩展。(Lindell et a1.,2006)这其实也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应急管理另一个学科源头来自对灾害行为的研究,主要的代表是灾害研究中心(Disaster Research Center, DRC,最初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而后迁移到特拉华大学)。DRC的贡献主要在应用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去分析灾害的行为,其代表是奎仁特里和达因斯(Dynes,1970,Dynes and Quarantelli,1975,Dynes et a1., 1972,Quarantelli,1980,Quarantelli,1982,Quarantelli,1983,Quarantelli,1984)。DRC的研究强调要以系统的视角关注对事件全过程的社会管理,因此就必须强调对“危机”之外的需求的识别和应对,讨论的相关概念可见,要么来自工商管理的危机研究,要么来自国际政治的危机管理研究,包括书中所使用的案例也有不少来自企业实践。(薛澜et a1.,2003)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危机管理概念自身的内涵所决定的。

与危机管理不同,应急管理从一开始就与政府紧密联系。英文文献中,emergency management概念的使用主要在美国。应急管理活动的出现被认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在1803年,美国国会就通过法案确定联邦政府负有帮助遭受毁灭性火灾的城镇重建的责任。实际上火灾应对也是其后很长时间内美国政府唯一的应急管理职能。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政府才开始介入洪灾的应对。1933年,白宫建立了国家应急委员会(National Emergency Council)。1939年,这一机构被转移至总统执行办公室之下,并改名为应急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Emergency Managememt),其职能除了自然灾害的救济外,也定位为应对各种全国性灾害威胁的危机管理小组。二战后在冷战环境下建立的联邦民防局(Federal Civil Defense Administration)接替了原应急管理办公室。之后又建立了民防动员办公室(the 0ffice 0f Civil Defense Mobilization)——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独立地位

而非在其他内阁部门之下的应急机构。但这些应急管理机构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应对潜在的核攻击威胁方面。至于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应对,则不断被交给不同的机构负责。20世纪60和70年代,美国陆续建立起超过100家涉及应急和减灾各个领域的联邦机构。其中绝大部分的出现或开始具有应急管理的职能都与重大灾害的发生相关。这种应急管理职能碎片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的低效和无休止的权力斗争。1979年发生的三里岛核电厂事故终于加速了卡特政府推动的其首长直接向总统报告的联邦应急管理局(Fedel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的建立。FEMA合并了大量分散的灾害应对机构,并逐步囊括了美国联邦政府层面绝大部分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防灾、减灾、各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等职能。(Drabek.1991a,Lindell et a1.,2006,Haddow and Bullock,2008)

FEMA的建立及其功能的扩展标志着“应急管理”作为描述美国各级政府非常态管理职能的核心概念的确立。

1985年,美国公共管理领域最重要的期刊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出版了一期应急管理的专刊。这期专刊的主要编者皮塔克认为应急管理已经成为美国各级政府重要的职能,并定义应急管理为发展和执行包括减灾、各灾、响应和恢复等功能的政策的过程,因此“应急管理必须成为公共管理的主要活动”。(Petak,1985)卓贝克进一步把应急管理定义为“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以及管理(的手段)处理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学科和专业领域”(Drabek,1991b)。

“9·11”事件后,美国对应急管理、安全与联邦政府的角色等进行了反思。2002年成立了国土安全部(DHs),FEMA被并入其中。但2005年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灾害又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应急管理的核心功能是什么,于是又提高了FEMA的独立性。在实践中,应急管理也开始从传统上被认为是各级政府的一项工作向更大范围内政府与私人部门广泛合作的方向扩展。(Lindell et a1.,2006)这其实也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应急管理另一个学科源头来自对灾害行为的研究,主要的代表是灾害研究中心(Disaster Research Center, DRC,最初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而后迁移到特拉华大学)。DRC的贡献主要在应用不同的社会科学理论去分析灾害的行为,其代表是奎仁特里和达因斯(Dynes,1970,Dynes and Quarantelli,1975,Dynes et a1., 1972,Quarantelli,1980,Quarantelli,1982,Quarantelli,1983,Quarantelli,1984)。DRC的研究强调要以系统的视角关注对事件全过程的社会管理,因此就必须强调对“危机”之外的需求的识别和应

对,以及对横跨灾害全过程的一般性管理功能的认知。(Linden et al.,2006)DRC的研究推动了美国国家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Association,NGA)应急准备项目的开展。这一项目代表了地方政府对应急管理的理解,并形成了全面应急管理(Comprehensive Eergency Management,CEM)的概念框架,其核心是以全灾害因素(all hazards)的方法指导应急管理活动。(NGA,1978)1981年FEMA接受并推广了CEM.1993年,美国国会废止《联邦民防法》时要求联邦政府在应急管理活动中采用由CEM发展来的全灾害因素方法。1983年,FEMA又提出了综合应急管理体系(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s,IEMS)概念,作为一种当期执行战略以补充更多是长期战略目标的CEM.(Drabek,1985)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美国应急管理实践领域的基础框架。

法瑞兹曼德(Farazmand,200la)同时讨论了危机和应急管理。他称二者是孪生领域,因此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危机的特性——紧急性和巨大的威胁——及其所对应的非常规决策与行动以及战略性思考等管理特征;而应急管理对应更加宽泛的事件,危机必然导致应急状态,但并非所有的应急状态都由危机导致,实际上大部分应急状态完全与危机无关,同时应急管理更多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应急管理一般而言是一个发展和执行公共政策和政府活动的过程。(Farazmand,2001b)法瑞兹曼德的看法即肯定了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极大的重叠性,也明确了二者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从管理对象看,应急管理涵盖了危机管理,而从管理主体看,危机管理涵盖应急管理。

2003年我国经历了“非典”事件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要求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其出发点首先是应对如“非典”这样的危机,但最终还是投有采用“危机管理”,而是使用了“应急管理”一词。这种选择可能有多种因素的考虑,但用以对应政府职能中非常态管理的完整部分而非仅作为危机响应机制可能是影响这种选择最重要的因素。从此以后,中国政府体系内和学术界才开始广泛使用“应急管理”这一概念。“应急管理”恰好与美国政府使用“emergency management”相吻合。这是一种巧合,但也是应急管理概念本身蕴含的特征决定的。从2003年后,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实践也证明这一选择的适当性。

比较而言,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从概念渊源辨析的差异可能是最大的。

四、结论

前文从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和概念渊源三个角度对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两个概念进行

了辨析,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有不少交叉的部分,但区别也是明显的。表1总结了它们的区别。

充分认识到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两个孪生概念的区别,对于相关实践和研究活动将具有深远的价值。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1)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任何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

的重视,防患于未然。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地区恢复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继续努力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要求立即开展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事故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长期恢复工作包括厂区重建和社区的再发展以及实施安全减灾计划。恢复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影响评估、清理现场、常态恢复、预案评审。 4.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应急救援体系主要有组织体系、运作机制、预案体系、保障体系、法规制度等部分组成。 5.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将应急预案体系为三级结构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应急预案)。 6.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概念

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编号:AQ-BH-09646 ( 应急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Emergency plan for news crisis management

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1目的 为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新闻危机管理办法以提高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单位新闻危机预防和控制的能力。 2范围 是指因发生知识产权纠纷、重大突发性事件、重大产品质量和服务事件或其它相关信息、事由而引发的媒体较大面积或连续的负面报道、炒作对企业形象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的问题。新闻危机管理是为了预防、转化新闻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正常运行使其摆脱逆境、避免或减少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 3领导小组及职责 新闻危机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主导部门设在总裁办。

组长总裁办主任王金良663179 副组长法律顾问、总裁办副主任周杰661385 成员企业文化主管、企业文化专员、法务专员、各职能部门、各事业部以及分公司、驻外办事处负责人。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派人员 3.1职责 3.1.1建立健全新闻危机管理相关方案、程序督促落实新闻危机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预防新闻危机的发生。 3.1.2发生重大、特大突发事件时及时向公司风险管理领导小组报告情况贯彻执行上级指令。 3.1.3出现新闻危机时及时启动危机管理程序统一领导和指挥新闻危机处置、危机后的补救及恢复等工作 3.1.4调配相关资源统一对外协调工作 3.1.5审定新闻发布方案决定新闻发布内容负责新闻发布 3.1.6研究决定新闻危机管理的其它重要事项。 3.2出现影响局部的一般性事件各单位自行妥善处置各单位负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P5简:如何理解危机的定义,从哪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危机的发生有一个量变的过程。 其次,危机是指即将发生质变和质变已经发生但未稳定的状态,而不是指事务稳定运行的状态,说明剧烈的变化是危机的表现。 再次,危机是指那些给当事人带来严重损失的质变,并非所有的质变。 最后,危机是从人的角度来定义的。 P6论:如何正确认识危机管理中的危机和机会? (一)危机与机会联系在一起的合理性 1.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可能给人们只带来坏处而没好处。 2.将危机与机会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思想。 3.人们在接受危机造成损失和带来痛苦的同事,也应该看到危机中存在的机会,并好好的利用机会。 (二)正确看待危机中的机会 1.危机毕竟不是人们愿意发生的事,过分强调机

会会使人们忽视对危机的警觉性,疏于对危机的防范。 2.危机中的确存在机会,但这些机会不一定需要通过危机来获得,组织或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变革来获得这些机会。 3.危机中的机会是付出很大代价才获得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人希望通过危机来获得这些机会。 4.危机中把握机会的难度很大。 5.危机中,人们将大量的精力投入于危机处理,危机中出现的机会容易被忽略掉。 (三)从不同视角看待危机中的机会 1.从面临危机的组织或个人来看。 2.从其他组织或个人来看。 P8名:风险: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事件是否发生无法确定,发生时间不确定,发生状况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后果或严重程度不确定。 P8 简:危机与风险的主要区别在于哪里? 1.危机必须造成严重的损失,而风险不一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只要有可能造成可感知的损失就可以认为存在风险。 2.危机一般是事务质变的的结果,而风险不一定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题及答案3

《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库 判断题: (对)1、危机治理与危机管理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内涵上的重大区分。(错)2、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是唯一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和成员只能被置于被动的配合与执行地位。 (错)1、在我国,根据危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Ⅰ级(一般)、Ⅱ级(较大)、Ⅲ级(重大)和Ⅳ级(特别重大)。(对)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个大类。 (对)1、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属于非常态法治,它是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错)2、对于因采取危机措施的需要而给公民的财产和权利造成损失的,事后不需要任何补偿。 (错)1、危机决策有其选择与成本的紧密相关性,解决问题的时间越长,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多,其相应的付出成本与代价也就越低。 (对)2、参谋咨询系统是构成危机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构成参谋咨询系统的可以是特定职位的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 (对)1、公众和媒体是危机沟通的两大重点对象。 (错)2、在危机爆发后,如果出现了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那就只有让它先报了,不用理会它,身正不怕影子斜,过一段时间就会真相大白的。 (对)1、通过各类社会组织与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来构成多元化的危机处理网络,是当今危机治理的世界性趋势。 (对)2、在大规模公共危机中,民众个体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民众可以通过参加政党、社团、社区组织或群众组织等方式组织起来,这样就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错)1、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整治有力,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呈逐渐下降趋势。 (对)2、浙江省的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规律,如季节性、区域性、局部性和多灾并发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卷一

一、单选题 1.面对危机过程中,如何减轻损失和损害的情况下更好地维护公共部门的邢象,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以推动政府工作的深λ和完善,甚至政府公众的诚信这个契机是 ⊙B.政府信任修复 2、根据本讲,2015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开展(),切实消除隐患。 ⊙A.安全生产专项整 3、()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D.制度设计 4、本来在以前的一个时代,公众可能各方面条件还不错,现在进入市场化经济,到处都需要花钱,买房需要花钱、孩子看病需要花钱,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对政府说:“一开始我不需要花钱的,现在你看,我入不叹出,我经济压力比较大。”那么他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更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1要来自于()因素。 B.间接因素 5.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的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A.全力扶贫 6、本讲认为下列()属于中石化青岛输油管泄露爆炸事故企业层面的原因。 ⊙℃.隐患排查不彻底,未能发现泄漏处管线腐蚀点 7、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D.提升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8.在张家村拟建一座核电站,该项目引起了周围民众的恐慌,该种恐慌在本讲中被称为哪种症状() 恐核症 9.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C媒体导向) 10、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C风险) 11、天津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公众心理恐慌是由于现场存放着哪些物品(氰化钠等危化品) 12、本讲提到(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13、蝴蝶效应是哪个国家的气象学家在1963年提出来的(美国)

制定企业危机应急预案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课程实践报告 危机案例: 某地有位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了一种名牌牙膏后,引起牙出血和面颊肿痛等现象,于是诉诸当地的报社。当地几家新闻机构都播发、转载这一消息,一时间舆论哗然,造成该牙膏的销售急速下降。据传这位消费者还要求厂家赔偿药费和精神损失。请用所学知识,为该企业制订一份危机处理方案。 危机处理: 我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快速挽回局面。 承担:3日内完成沟通、检测、媒体公关。 (1)把握时机,争取主动。雷厉风行本身就是积极的信号,等到危机事件出现以后,不要拖,不要满不在乎,应该积极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在第一时间召开媒介恳谈会(建议在当地),邀请重点媒介参加,客观地阐述事实真相,表明名牌牙膏公司的态度与立场,尽可能回答记者感兴趣的问题。事件曝光伊始,牙膏公司立即委派高管前往出事地核查,同时发布《告消费者书》。在此文书中,牙膏公司表明态度,该公司对此次事件高度重视,强调一定在最短时间给出满意答案,恳请广大消费者相信牙膏企业。同时,文书还应指出了报道所涉及的这件事情,并将此次媒体见面会名称定为媒介恳谈会,一方面可以传递企业的亲和力;另一方面,表达牙膏公司实事求是地面对危机并真诚与媒介沟通的态度,以赢得记者的同情与支持。再者,恳谈会可以帮助牙膏公司把握主动权并有效控制牙膏事件信息。在进行产品恳谈会同时要极力召回问题产品进行返厂检验,有必要在召回地点贴上召回原因等告示,让消费者看到企业的歉意和解决问题的诚意,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取得

消费者的谅解。尤其在行业产品出现危机时,谁先一步动作,就比竞争对手多了一些谅解分。 (2)防患于未然。针对不可避免的敏感问题给出合理的答案,以防止负面报道的产生。 确定统一的对外发布渠道、发言口径及发言人。真诚传播,避免争论和多方位思考原则,诚心诚意才是企业面对危机,重塑态度的最好策略。 ⑶密切监测积极沟通。全面监控国内的各类媒介、网站及牙膏的有关竞争对手的消息,及时获取相关的最新动态,收集有关报道的剪报,每天及时汇总有关媒介报道的情况,以便准确评估事态发展程度,为决策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在恳谈会前后,尽可能充分地与媒介沟通,开通热线电话,对经销商和消费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以增加媒介和目标受众对牙膏事件的理解与同情。 同时可以发展体验营销。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采用让目标消费者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消费者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性能,从而促使消费者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平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拉近企业和消费者间的距离。当危机发生后,不仅要处理危机,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重拾对企业和市场的信心。从消费者中抽取若干名,到工厂进行参观,从筛选原材料到产品生产、包装等一系列工序对消费者实行透明化,打消其猜疑。此方法实施后,消费者对牙膏的产品将逐渐恢复信心,不久产品市场占有率就会有所回升。危机后,要想稳住消费者,就要先打消其疑虑,让他能有一种途径近距离接触企业,感受到企业的努力和变化。体验营销在此种情况下优势尤为突出。 及时:权威机关及时发声,快速消除疑虑 权威出马可以获取公众的信任,来自权威的信息容易说服公众。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政府的作用。行业协会应推进从业者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定期组织会员学习,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相互监督;努力推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指导。获知牙膏出现相关问题的消息后,危机小组应及时联系相关质监部门和国家质检总局及时派员在第一时间介入,出具权威检测报告。重大危机,尤其是行业危机中,政府的作用不可取代。一方面政府应监督和协助企业做好危机的处理工作,同时帮助企业协调信息沟通渠道;另一方面政府应利用其独有的公众号召力帮助行业恢复市场信心。此时,除了加大政府对行业的监管力度,还应表明政府对市场的信心。特别是如果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或者权威人员发言更能让消费者疑虑顿消。并同时可以联系中央电视台等权威电视台报道、证实。当然,如果真的是有问题应该及时收回有问题产品。并公开道歉表示以后不会了,维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与受害者积极协商,及时主动抚慰受害者,增强沟通理解。企业出现危机,特别是重大责任事故,导致社会公众利益受损时,必须承担起责任,给予公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补偿。面对受害者,企业应诚恳而谨慎地表明歉意,同时必须做好受害者的救治与善后处理工作,冷静倾听其意见,耐心听取受害者关于赔偿损失的要求,及时确定赔偿标准,以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对于引起牙出血和面颊肿痛等现象,先为有疑虑消费者买单体检,如果检出确实是产品问题,企业将积极赔偿。虽然后检验产品没有问题,但牙膏企业敢于负责的态度和勇气肯定会赢得公众的认可。 事后:巩固,恢复品牌,挽回消费者。

《公共危机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 罗森塔尔对危机的定义。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2.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包括: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 3. 应急管理中的政府责任有哪些?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利降低社会危害开展危机教育 4. 转型期我国公共危机的特点有哪些?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危机事件呈现高频次、大规模的特点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危机波动方式多元,震动频度增大危机事件国际化程度加大 二、论述题 1.分析中国目前危机决策的弱点及改进措施。 弱点:危机决策意识不强 危机决策机构存在缺陷 危机决策的公开性和可预测性较差 危机决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危机决策工具缺乏创新 改进措施:作为危机决策者的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把危机决策和常规决策紧密结合起来,在组织的正常运转中以常规决策为主,危机决策为辅,加强日常管理中的疏导防范工作,防患于未然,进而从根

本上改善我国的公共治理结构,从源头上遏制危机的发生。 2.公共危机管理与企业危机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答: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中两种不同形式。企业危机管理是对解决企业面临的危机,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的管理活动。公共危机管理则是针对大众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危机状态的一种管理活动。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危机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预防和化解危机而言,两者是相似的。就企业和公共部门需要树立危机意识而言,它们也是相似的。但是,两者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危机管理目标。公共危机管理以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为目标。企业危机管理者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公共危机管理则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社会大众的利益,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经济的,还有社会的,政治的方面的内容。其次,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对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很难对其他企业的危机给予同情和援助,除非收购、兼并处于危机中的企业成为自己企业的一部分。公共危机管理是面对社会公众的,其外部环境是开放的、非竞争的,甚至是相互配合的。再次,危机管理的手段,公共危机管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是公共管理的原则,依法行政。此外,由于公共危机管理是要应对紧急的、危害性大的事件,因此公共危机管理必要时可以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权力。企业危机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辅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最后,公众的监督和约束。由于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社会活动,也是政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是当今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政府现代管理体系构建的新内容。该课程以《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导论》为基础,是一门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分析问题能力和追踪当今公共管理前沿水平的课程。 该课程结合当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使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掌握公共危机管理及其社会背景和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过程,理解公共危机管理与运行机制,以及在当代中国尤其是 2003 年 SARS 事件以来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促使学生了解当今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危机预防、应对措施与善后处理机制、公众的参与程度与媒体沟通等,培育学生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相关理论水平及分析辨别能力,对将来有志于从事公务员职业和公共管理职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战略》课程简介该课程着眼于优化经管法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学科交叉思维,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学生科学评估和管理无形资产的能力。由于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创新基金设立、财政政策制定,以及企业或机构的改制、重组、投资、参股、转让、上市、抵押、质押、破产、清算、诉讼、纳税、保险、管理、租赁等经济活动,都需要考虑无形资产要素;而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成为整个资产管理链条中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焦点。因此,开设本课程对于财政、金融、会计、税收、法学、审计、信息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传统知识、遗传资源、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商业经营方法等无形资产评估和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知识结构完善作用,同时也具有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与促进就业的实际意义。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无形资产概念认知与理解、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与技巧、无形资产管理策略等。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及投影展示等。

公司新闻危机事件应急预案.doc

. 编号: *** ****年第二次修订 *** 公司 新闻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 公司 **** 年 11 月 7 日发布

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

目录 1 总则 ............................................................................................ - 6 - 1.1 编制目的 ........................................................................... - 6 - 1.2 编制依据 ........................................................................... - 6 - 1.3 适用范围 ........................................................................... - 6 -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 - 6 - 2.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 - 6 - 2.2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 - 6 - 2.3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 7 - 2.4 考虑全局,突出重点 ....................................................... - 7 - 2.5 快速反应,协调应对 ....................................................... - 7 - 2.6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 - 7 - 3 事件分级 ........................................................................................ - 7 - 3.1 新闻突发事件类型 ........................................................... - 7 - 3.2 新闻突发事件危害程度分析.......................................... - 8 - 4 事件分级 ........................................................................................ - 8 - 5 组织机构及职责 ........................................................................... - 8 - 5.1 应急指挥机构 ................................................................... - 8 - 5.2 应急指挥机构的职责 ....................................................... - 9 - 6 预防与预警 (11) 6.1 风险监测 (11) 6.2 预警发布与预警行动 (11)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共26页word资料

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P5简:如何理解危机的定义,从哪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危机的发生有一个量变的过程。 其次,危机是指即将发生质变和质变已经发生但未稳定的状态,而不是指事务稳定运行的状态,说明剧烈的变化是危机的表现。 再次,危机是指那些给当事人带来严重损失的质变,并非所有的质变。 最后,危机是从人的角度来定义的。 P6论:如何正确认识危机管理中的危机和机会? (一)危机与机会联系在一起的合理性 1.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可能给人们只带来坏处而没好处。 2.将危机与机会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思想。 3.人们在接受危机造成损失和带来痛苦的同事,也应该看到危机中存在的 机会,并好好的利用机会。 (二)正确看待危机中的机会 1.危机毕竟不是人们愿意发生的事,过分强调机会会使人们忽视对危机的 警觉性,疏于对危机的防范。 2.危机中的确存在机会,但这些机会不一定需要通过危机来获得,组织或 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或变革来获得这些机会。 3.危机中的机会是付出很大代价才获得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人希望通过危 机来获得这些机会。 4.危机中把握机会的难度很大。 5.危机中,人们将大量的精力投入于危机处理,危机中出现的机会容易被

忽略掉。 (三)从不同视角看待危机中的机会 1.从面临危机的组织或个人来看。 2.从其他组织或个人来看。 P8名:风险: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事件是否发生无法确定,发生时间不确定,发生状况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后果或严重程度不确定。 P8 简:危机与风险的主要区别在于哪里? 1.危机必须造成严重的损失,而风险不一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只要有可 能造成可感知的损失就可以认为存在风险。 2.危机一般是事务质变的的结果,而风险不一定是事务质变的结果,它可 以是事务量变过程中造成的损失。 3.人们对危机和风险的反应是不一样。 4.风险是无处不在的,而危机的偶然的。 P9 单:突发性(本段第一句话) 破坏性(本段第一句话) 紧迫性(本段第一句话) 信息不充分(本段第一句话) P11 填:危机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危机开始阶段、危机爆发阶段、危机持续阶段。 单:危机开始阶段是指危机的第一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个阶段。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点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点整理 回答是什么: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政府解决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回答为什么: 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危机确实可以管理的,从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来看,其不足主要体现为: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不仅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而且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规则,跨部门协调能力不足。同时,由于现有绩效考核体系的影响,各级政府面对危机的理性行为是尽量封锁消息,各行其是,无法明晰责任。 二、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的动态机制可分为危机前的危机预防机制和危机发生后的危机救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所谓有效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是指在政府危机管理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政府所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1.危机预防机制。政府首先是要树立危机预防的意识。危机的预控机制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基础设施准备以及危机处理准备。政府危机预防除了对未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之外,还要预测危机解决后的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势,政府应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做出科学的判断及预见事件的发展态势,为政府危机管理提供类似雷达的平台…… 2.危机救治机制。政府危机救治机制可采用的对策主要包括: (1)积极性的强制干预。 (2)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 (3)通过一系列政策稳定社会,进行心理救治。 (4)动员社会的参与。 总之,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回答怎么办: 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1.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例1:新媒体的出现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闻速度实现分和秒的突破,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例2:坚持“积极走群众路线,坚持与公众有效沟通,勇于承担责任,高效沟通,全民协助”的根本路线。 2.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 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 3.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例1:危机发生时,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政府危机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

应急管理内涵与发展

PPT模板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moban/ 行业PPT模板: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hangye/ 节日PPT模板: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jieri/ PPT素材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sucai/ PPT背景图片: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beijing/ PPT图表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tubiao/ 优秀PPT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xiazai/ PPT教程: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powerpoint/ Word教程: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word/ Excel教程: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excel/ 资料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ziliao/ PPT课件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kejian/ 范文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fanwen/ 试卷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shiti/ 教案下载: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jiaoan/ PPT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c811379491.html, 应急管理 内涵与发展

第二 章应急管理内涵与发展第一节 突发事件 一、突发事件概念 二、突发事件分类 三、突发事件分级 四、突发事件特征 第二节 应急管理 一、应急管理概念 二、应急管理特点 (一)统一领导,各负其职 (二)社会与个人的作用不尽相同 (三)行政的强制性约束性 (四)目标针对性和明确性 (五)管理的局限性 (一)突发性 (二)复杂性 (三)破坏性 (四)关联性 (五)处置紧急性 (六)影响滞后性

第二章应急管理内涵与发展第三节 应急管理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 二、形成期 三、完善期 第四节 应急管理发展趋势 一、应急管理专业化 二、应急与应战一体化 三、应急管理国际化 (一)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化 (二)应急管理模式一体化 (三)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 (四)应急管理行为规范化 (五)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政策专门化、体系化 (一)政府合作 (二)企业合作 (三)非政府组织合作

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1目的 为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新闻危机管理办法以提高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单位新闻危机预防和控制的能力。 2范围 是指因发生知识产权纠纷、重大突发性事件、重大产品质量和服务事件或其它相关信息、事由而引发的媒体较大面积或连续的负面报道、炒作对企业形象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的问题。新闻危机管理是为了预防、转化新闻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正常运行使其摆脱逆境、避免或减少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

3领导小组及职责 新闻危机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主导部门设在总裁办。 组长总裁办主任王金良663179 副组长法律顾问、总裁办副主任周杰661385 成员企业文化主管、企业文化专员、法务专员、各职能部门、各事业部以及分公司、驻外办事处负责人。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派人员 3.1职责 3.1.1建立健全新闻危机管理相关方案、程序督促落实新闻危机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预防新闻危机的发生。

3.1.2发生重大、特大突发事件时及时向公司风险管理领导小组报告情况贯彻执行上级指令。 3.1.3出现新闻危机时及时启动危机管理程序统一领导和指挥新闻危机处置、危机后的补救及恢复等工作 3.1.4调配相关资源统一对外协调工作 3.1.5审定新闻发布方案决定新闻发布内容负责新闻发布 3.1.6研究决定新闻危机管理的其它重要事项。 3.2出现影响局部的一般性事件各单位自行妥善处置各单位负责人为危机处理责任人并报总裁办备案。事件涉及到集团公司多个部门的或发生重大、特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 4预防和防范措施

《危机管理》课程复习重点

《危机管理》课程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第二部分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90%。期末考试是开卷形式,着重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能力,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 为帮助大家复习,在此对各章的具体要求作以下介绍。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危机管理》课程的基础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危机、危机的特点、危机管理和危机管理的原则及处理措施。 1、危机:指组织面临或即将面临的危险或紧急的时刻、境地及产生危险和紧急状态的根源。管理学认为:危机是组织(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或面临严重损失威胁的突发紧急状态,这种突发状态在很短时间内波及很广的社会层面,对组织(企业)会产生恶劣影响。实际上,危机就是危险与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 2、危机特点: 1)意外性 2)聚焦性 3)破坏性 4)紧迫性 3、危机种类:决策危机、组织危机、灾难危机、财务危机、创新危机、人才危机、公共危机、质量危机、责任危机。 4、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指应对危机的管理机制。是指组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急策略的动态管理机制。包括危机的理念及文化、危机的组织、危机的规避、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与危机解决后的复兴、危机监控和危机预警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危机管理就是要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在危机中发现有利因素,把握危机发生的规律性,掌握处理危机的方法与艺术,尽力避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并且能够缓解矛盾,变害为利,推动组织(企业)的持续发展。 5、危机管理的目的:1)预防危机 2)控制危机 3)解决危机 4)在危机中恢复 5)在危机中发展 6)在危机中学习 7)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INTEL公司前CEO 安迪.格鲁夫曾这样说:优秀的企业安度危机,平凡的企业在危机中消亡,只有伟大的企业在危机中发展自己。”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培训大纲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培训大纲 第一章公共危机治理概述 教学内容: 公共危机治理的差不多概念: 是指为幸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不、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治理行为,目的是为了提升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复原能力。 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危机治理体系的基础是对危机进行科学分析,建立分类、分级和分期治理体系。培训需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差不多规定,准确阐述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对“四类四级四期”的差不多规定。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要紧包括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危机。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阻碍范畴等因素,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专门重大、重大、较大和一样四级。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阻碍范畴等因素,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专门严峻、严峻、比较严峻和一样严峻四个等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能够预警的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不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依次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三、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分析我国突发事件频发缘故的基础上,比照现行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现状,重点比较分析如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框架脆弱、(二)综合和谐机构缺乏、(三)危机应对网络松散、(四)社会应对能力薄弱、(五)社会预警体系不完善、(六)专家队伍薄弱 四、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建设 (一)危机预警及预备是整个危机治理过程中的第一个时期,目的是有效地预防和幸免危机的发生。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防范和幸免危机的发生;二是建立应对预案;三是建立组织系统;四是开展社会演习。 (二)阐述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应该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体制和法制为重点,即“一案三制”,具体内容是完善的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关键是制定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在建立健全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体制和法制上下功夫。概括起来,确实是做好“一案三制”工作。 五、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治理应对网络 在危机的任何时期以及危机治理行动,都会涉及政府部门、社会各种组织和企业,有时候还会涉及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沟通和协作。因此,要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在强调政府部门危机治理的快速反应性、责任性、透亮性和合法性等原则的同时也必须强调政府危机治理系统当中的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最大可能的吸纳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应对危机,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一)完善的应对打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完备的危机治理应急打算及预案关于有效减少危机可能带来的缺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高效的和谐机构:现代社会任何危机的缘故或后果差不多上综合性的,专门多单一性的危机往往因处理不当进展成为复合型的灾难,因而传统的单灾种的治理体制差不多专门难适应现实需要。(三)全面的应对网络:高效的危机治理必须依靠于一个完善的社会应对网络,整体上形成一个纵向垂直和谐治理,横向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共享,指挥和谐高效、组织结构完备的网络系统。(四)成熟的社会能力:危机治理实质是对一个

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探索

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探索作者:王德建 来源:《现代信息科技》2020年第03期 摘; 要: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意见表达渠道层出不穷,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不断多元,因此,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可积极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事件的处理,这也是当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工作发展创新的新方向。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分析其问题,针对其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出解决方法,为构建更高层次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提供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舆情;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TP393.09;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03-0196-03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ression channel of internet-based media are endless,and the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the people’s interests is constantly diversified. Therefo re,in the work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public emergencies,we can actively use big data technology to deal with events,which is also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public opinion network public health work.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ork in the era of big data,this paper analyzes its problems,uses big data technology to propose solutions to its problems,and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for building a higher leve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isposal mechanism. Keywords:big data;public opinion;emergencies 0; 引; 言 大數据时代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价值密度更低、传播速度更快等特点。因此,近几年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提前预警、事后干预与积极回应处理,尽可能地降低或消除这些网络公共事件对社会和民众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了政府处理危机所付出的成本,提升了政府部门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1;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1.1; 产生和传播 最近几年互联网不断普及,自媒体迅速发展,微博、微信、论坛、APP等渠道成为了人们交流想法、传递信息、发表意见观点的重要途径,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言论越来越丰富。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前的舆情分析处理方式不再能妥善地处理网络突发事

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4398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正式样本

新闻危机管理应急预案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解决方案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 目的 为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新闻危机管理办法以提高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单位新闻危机预防和控制的能力。 2 范围 是指因发生知识产权纠纷、重大突发性事件、重大产品质量和服务事件或其它相关信息、事由而引发的媒体较大面积或连续的负面报道、炒作对企业形象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的问题。新闻危机管理是为了预防、转化新闻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

护企业正常运行使其摆脱逆境、避免或减少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 3 领导小组及职责 新闻危机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主导部门设在总裁办。 组长总裁办主任王金良 663179 副组长法律顾问、总裁办副主任周杰 661385 成员企业文化主管、企业文化专员、法务专员、各职能部门、各事业部以及分公司、驻外办事处负责人。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派人员 3.1 职责 3.1.1 建立健全新闻危机管理相关方案、程序督促落实新闻危机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预防新闻危机的发生。 3.1.2 发生重大、特大突发事件时及时向公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