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比例

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比例

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比例
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比例

第三单元比例

一、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课时划分: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3:8

1

4.5:2.7 10:6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1) 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① 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② 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①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2

3

②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6.14.2=40

60

(5)什么是比例?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②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③ 汇报。 2.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

2.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51:2

1

和5:2

43:85和85:43 0.2: 5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 = 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31:61=41: 81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54:0.5=1.2:4

3

两个外项的积是54×4

3

=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6.14.2=40

60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填一填。

(1)5.04=2

.06

.1

( )×( )=( )×( ) (2)0.8:1.2=4:6

( )×( )=( )×( ) (3)4×5=2×10 4. 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 课堂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解比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 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

2.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

么方法检验?

9:10和3.6:4 1000:0.2和10:0.002 31:41和61:81 54和307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

(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10:1:10

1

==实际高度或模型高度实际的高度模型的高度

(1) 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2)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 汇报解答情况。 (4) 小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 教学例3。

解比例5.25.1=X

6

过程要求:

(1) 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1.5X=2.5×6

X=5

.16

5.2?

X=10 4.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 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②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3)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 和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一定K X

Y

(4) 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 2. 教学例2。

(1) 出示表格(见书)

(2) 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 看图回答问题。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 做一做。 4.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举例说明。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

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问: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1)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

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2.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3.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

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1)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

(2)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

起来是一条曲线。

(3)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人析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

②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

②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

由。

2.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的?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 (3) 全班交流。 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 正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③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 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 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 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二、综合练习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 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 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 出示表格。 1. 说一说。 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 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时间速度

路程

=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3. 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 ×Y=K (一定)

4. 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三、作业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比例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 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 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出示地图。(挂图)

(1) 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 (2) 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2.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师: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2. 数值比例尺。 (1) 出示课文插图。

(2) 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 (3) 认识数值比例尺。

①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② 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并做相应板书。

③ 因为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

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 =1厘米:1000千米 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

④ 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100000000

1

3. 线段比例尺。 (1) 出示课文插图。

(2) 找到“比例尺 ”。

(3) 认识线段比例尺。

①说明:“比例尺 ”是线段比

例尺。

4. 放大比例尺。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上。

5. 比例尺书写特征。

(1) 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 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0 50 100㎞ 0 50 100㎞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

0 20 40㎞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

(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

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汇报解答情况。

2.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

(2)讨论:你想怎样画?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

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

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①确定比例尺;

②求出图上的距离;

③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3)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

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4)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②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②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③ 画一画。

(3)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4) 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5) 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过程要求:

① 分小组讨论、交流。 ② 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3. 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 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

小到原来的3

1

(2) 学生尝试画一画。

(3)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4) 想一想。

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 课堂小结。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做一做”。

2.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难点:

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

(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 (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要求:

①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③ 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 引导提问:

A . 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

B . 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C . 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吨数

水费

吨数水费 (3)与算术解比较。 ①检验答案是否一样。

②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 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

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

(4)即时练习。

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

了多少吨水?

过程要求:

①用比例来解决。

②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③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

3.教学例6。

(1)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

(2)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

例。

(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

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

(4)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

(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4.完成课文“做一做”。

5.课堂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3~5题。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练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

间。

(3)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

(4)在一定的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

工零件个数。

2.说一说。

(1)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

什么?

(2)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二、综合练习

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矾的练习簿216

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

(2)装订一种练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0页纸,

有12000页的纸可以装订多少本?

过程要求:

①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

②写出关系式。

③列式解答,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2.引导比较。

(1)说出题中数量关系,写关系式。

每本页数×本数=总页数

(2)说一说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

例。

(3)针对以上两题,说一说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

①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

种量成什么比例。

②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

③解比例。

④检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6、7题。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复习过程: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二、解比例

1.什么叫解比例?

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

为什么?

3.解比例。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练习活动。

(2)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

么?

(3)请学生上台板书。

(4)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

三、正、反比例的意义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 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

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 四、巩固练习

1. 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除数=商

(3)因数×因数=积 (4)因数×因数=积

2.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第十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练习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

(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从A 到B 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 (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被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 (2)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2. 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X+Y=K X-Y=K A ×A=S 二、对比练习

1.利用乘法关系式判断:

(1)每本书的单价×本数=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2)3X=Y Y 和X ( )比例

(3)Y X

8

Y 和X ( )比例

2.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规律:一列(列出乘法算式)、二找(找出定量)、三判断(积一定,则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成反比例,其他情况则成正比例)。

三、深化练习

1.利用判断规律,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 房屋面积一定,铺砖块数和每块砖的面积。 (2) 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 (3) 圆的半径和周长。

2.从汽油的千克数,行的千米数和行1千米的耗油量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3.从每千克花生榨油千克数,花生的千克数和花生油的千克数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第十五课时

教学内容:比例的应用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复习过程:

一、复习比例尺 1.什么是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2.说一说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3000000 (2)比例尺

(3)比例尺20:1

3.你能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进行改写吗? 如:1:30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改成数值比例尺。 二、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通过回顾与交流,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如: (1) 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 (2) 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 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 (4) 解设,并解比例 (5) 检验。

2.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

0 25 50㎞ 0 25 50㎞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

第十六课时

教学内容:深化练习

练习目标:通过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复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解题思路训练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了150千米,用同样的速度行驶,

1、“又行了120千米到达乙地。”根据以上条件判断

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列出关系式。再出示X

(?)

3150=,(1)如果X 指又行的小时数,X 应与谁对应?括号里应填什么数?(2)如果X 指一共行的小时数,X 应与谁对应?括号里填什么数?

2、“一共行了5小时到达乙地。”(1)出示

5

3150X

=,问:如果这样列等式,X 表示什么?(2)

3

53150-=

X

,问这样列式,X 表示什么?

二、正、反比例应用练习 1、用比例解答下列应用题。

(1)工程队安装一条水管。计划每天安装90米,20天完成。实际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实际每天安装多少米?

(2)工程队安装一条水管。20天安装了90米,照这样计算,15天能安装多少米?

全班练习,指名个别板演,后集体订正。 题(1)因为每天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 所以每天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实际每天安装X 米。 15X=90×20 X=120 答:略 题(2)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每天工作量(一定) 所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2.小结对比上面的第(1)、(2)题。

3.总结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

骤。

解题思路: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找出题中三种量,写出数量关系式,判断谁一定,谁变化。根据一定的量判断两种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或不成比例。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4)检验,并写答句。

3.上面的第(1)、(2)题还有其他解法式吗?生答师板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