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崔刚教授专著《神经语言学》评介

崔刚教授专著《神经语言学》评介

崔刚教授专著《神经语言学》评介
崔刚教授专著《神经语言学》评介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8, 6(5), 805-810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810334702.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810334702.html,/10.12677/ml.2018.65094

A Review of Neurolinguistics by Cui Gang

Peijun Qiu1,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2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Dec. 4th, 2018; accepted: Dec. 20th, 2018; published: Dec. 27th, 2018

Abstract

Neurolinguistics by Professor Cui Gang, as the state-of-the-art research in neurolinguistics, represents the most systematic and authoritative scientific monograph since a century based on the cognitive philosophy of manki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neurolinguistic study, aphasia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s well, leaving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ir development.

The thesis starts with a review of the science of neurolinguistics, then briefs on the outline and contents of Neurolinguistics and ends with its features including a broad vision, a succinct style, a systematic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nt social values.

Keywords

Brain Science, Neurolinguistics, Aphasia

崔刚教授专著《神经语言学》评介

仇佩君1,2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2清华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12月4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7日

摘要

崔刚教授的专著《神经语言学》代表了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最前沿成果,立足探秘人类认知的哲学高度,全面深入地总结了该领域100多年来的学术发现,是迄今为止国内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最系统、最权威的科学著作,对国内神经语言学学界乃至神经科学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是神经语言学课程和失语症及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本文首先回顾了神经语言学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该书的

仇佩君

框架和各章的主要内容,最后总结了全书鲜明特点:广阔的研究视野、简明的风格、系统的理论架构、实用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脑科学,神经语言学,失语症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c810334702.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西方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随着世界范围的脑研究热潮的兴起,国外神经语言学研究在研究规模和深度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中国神经语言学研究起步晚,与国外神经语言学研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像国外的研究一样,国内最初关注“语言与大脑”关系的研究者并非语言学家,而是从事神经医学工作的人员[1]。在我国,真正从语言学角度来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比神经医学界晚了近30年。我国这一领域最早的研究是王新德(1959)发表的“单纯失读症”。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障碍的研究是我国神经心理学界关注度最高、报道最多的一个领域。失语症研究是神经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神经语言学中的诸多重大结论均来自失语症研究,今后的神经语言学也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脑损伤患者的调查,崔刚教授的专著《神经语言学》[2]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应运而生,相较于王德春先生的同名著作《神经语言学》[3]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而言,王德春教授的著作主要研究脑神经和言语活动的关系,重点放在语言的神经机制上,而该书则详细阐述了神经语言学的失语症语言学基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部失语症研究的专著。

2. 内容简介

神经语言学研究语言和大脑功能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解释人类语言的理解、产生、习得以及学习的神经和心理机制。崔刚教授的专著《神经语言学》对该学科100多年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思考,理清其发展脉络,全面系统地结已有研究成果,更从一个语言学研究者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深入思考做出评价,发现其中的共识与分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指明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顺应我国脑科学发展战略也是语言学界期盼已久的跨学科著作。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近年来国际上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两大问题:一是采取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实验对语言障碍的研究,二是利用大脑成像和脑电技术对语言处理和语言学习的大脑机制研究。该领域的代表著作[4][5][6],都指明前者在神经语言学中的主导地位,研究历史悠久,所采取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内容覆盖全面,同时兼顾两者的平衡。而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则集中在后者,对前者的重视不足。本书的研究全面地覆盖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

全书框架清晰,除前言和参考文献外,正文包括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又分若干章节,共14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5章,讨论神经语言学的学科属性、背景、历史和研究方法。21世纪被科学家成为“生物科学、脑科学的百年”,在20世纪末欧美和日本在“脑十年”研究的推动下,对大脑认知功能及其神经机制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本书总结了目前神经科学在动机、记忆和注意等领域方面取得的进展,发现这些都与语言学习具有直接关系,借鉴这些研究

仇佩君

成果势必对我国的外语学习过程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本书逻辑思路严密,首先从语言的生物基础大脑出发,生动直观的向读者展示了神秘的大脑结构;接着从人脑是语言活动的控制中心的视角,分析由各种原因(包括遗传、大脑发育不良、脑外伤、脑出血等)导致的大脑功能异常往往会出现的语言障碍,即失语症。通过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失语症患者的言语障碍,进而研究大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最后提供了神经语言学这一跨语言学、神经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并以失语症为例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步骤和实验设计,如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心理语言学的行为实验法,还有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详实评析,对比EEG、ERPs、fMRI、PET、MEG的优缺点,指出由于大脑神经活动和语言处理的复杂性,神经语言学研究应避免唯技术倾向,注意多种研究方法的相互验证。

第二部分包括第6章至第11章,讨论采用语言学理论与心理实验对语言障碍的研究,以失语症为主,同时兼顾其他类型的语言障碍。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工具,还厘清了相关的热点概念,按照语言学研究的脉络,科学系统的分析了失语症患者在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用和语篇方面的障碍。其中不乏真实的案例阐述,尤其是崔刚教授多年对汉语失语症的重大发现,如在语音方面,母语为英语的失语症患者易犯增音错误,而汉语的布洛卡氏区和传导性失语症患者无增音错误。又如在词汇障碍一章中提出学界关注的规则性与过去式之争,提出规则性对于失语症患者词汇障碍的影响与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过去式之争具有密切的关系[7],过去式的争论将会对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8],用以说明人类对于语言规则以及语言知识处理的心理机制。在语义场一章,着重对“最稳重的失语症特征”[9]命名错误的表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语义学角度分析大脑损伤患者在生物和人造物命名方面的差异,用以验证语义学理论中感知/功能理论、分布式语义观和领域知识专属模块假说。该书透过语义障碍现象,探究人类的认知系统(包括语义表征、语义的组织、记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可以为语义学理论提供验证的基础;从实践上,可以为脑损伤患者语言障碍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指导。

第三部分包括第12章至第13章,讨论采用大脑成像和脑电技术研究大脑的语言功能和语言处理的神经基础。最后一章在总结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神经语言学研究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崔刚教授并非停留在神经语言学理论思考的层面,而是突出理论工具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目前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语言的各个层次对各种类型的语言障碍进行研究,并力图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理论的角度对这些障碍做出解释;二是对语言处理神经机制进行研究。本书提纲挈领地把大量相关研究概括成两种类型:一种研究是从大脑的结构出发,探求大脑的某一具体部分的语言功能;另一种是从语言处理的角度出发,探求某一处理过程的神经基础。本书详实介绍了大脑的语言功能,还殷切地展望了神经语言学的发展前景,作为世界“脑科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失语症研究的成果对未来教学理论、学习机制探究及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探索都将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

3. 简要评介

本书最大的意义是系统、全面呈现了神经语言学的哲学体系,并对失语症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参考。无论是对语言学学习者还是对神经科学工作者,这都是难得的帮助。本书作者崔刚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注意到国际语言学研究的转向,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失语症的研究过程中。十几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加之其独特的语言学和医学双重学术背景,为《神经语言学》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章皆可独立成体,既对神经语言学中语言障碍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论述,又与其他语言处理的神经基础等章节紧密相连,全书浑然一体。

通读全书,有如下四大鲜明的特点:广阔的研究视角、直观的术语撰写、系统的理论梳理、明晰的

仇佩君

社会指导性。该书是神经语言学界第一部详尽阐述失语症研究成果的专著,任何对神经语言学感兴趣的学者,都能从中得到莫大的收获和帮助。对于专门研究失语症的学者来说,此书更是不可多得。因此,值得推荐给学界同行共同探索大脑科学的奥秘。

3.1. 广阔的研究视野

该书开宗明义,在导论中对神经学科分支学科及认知科学分支学科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概括,对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两大学科进行了整体把握,这不但体现了作者深邃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也为读者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同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崔刚教授强调,神经语言学是“说出来”的脑科学,是语言学与神经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功能之间的关系,对理解人类语言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哲学意义。基于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复杂性,目前该学科研究的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研究者要具有哲学上的宏观视角和对于语言学与神经科学理论的全面认识,在统观全局的前提下研究微观的问题,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出相对统一的结论。库尔德内(de Courtenay, 1895)认为,对于语言病理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结构。乔姆斯基(Chomsky, 1957, 1965)把语言学置于认知科学的范畴之内,并把人类的语言能力置于大脑的结构之中。而在本书第一章,作者就把探索大脑的奥秘放在与探索未知宇宙的哲学高度上,把神经语言学划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范畴[10],这种学科定位决定了未来的走向必定是广阔的,作者还以丰富生动的语言和科学的论证向读者描绘了神经语言学广阔的研究前景,如大脑神经元结构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猜想。前沿的定位贯穿全书,针对我国目前神经语言学研究局限于字词、句子等层面,本书借鉴了国外神经语言学的优点,即立足于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心理语言学、神经纤维、解剖学等理论在神经语言学中的检验。内容覆盖全面,在每章的始末都总结了理论在失语症研究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既有理论阐述,易于读者构建理论知识,又有实证分析,便于读者应用理论于实践,进而指导实践来完善理论,必将对失语症患者语言障碍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简明的语言风格

综观全书,作者在引入神经语言学术语时,并不是一味的介绍和阐述,而是图文并茂并配以英文原文以方便读者理解。以简明易懂为宗旨,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说明解释专业术语,行文自然流畅,避免了术语堆砌晦涩难懂的问题。例如,本书多次出现贯穿失语症研究发展脉络的语言生物基础图示,即脑叶示意图、大脑神经纤维束、神经细胞突触示意图、大脑左半球语言记忆中心定位及语义处理的神经基础模型示意图等,便于作者对整个学科的发展形成清晰的认识。又如,作者在引用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图表时,对图表中较难的英文专业名词和术语,以图标形式撰写了简明扼要的注释性说明或在正文中提供中文释义。直观易懂的术语撰写无疑极大便利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再如,第四章提供了高素荣主任的失语症检查用图和心理语言学实验流程图[11],进而提出作者对实验步骤的总结,实战性和可操作性强,既可以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又可以使读者对该领域进一步挖掘和思考,启发读者在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同时,开始重视包括自我观察在内的个案研究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3.3. 系统的理论架构

作者着力回顾了神经语言学这一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一直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希罗菲勒提出的大脑脑室示意图和盖伦发展的脑室理论。到19世纪,以Broca和Wernicke等人为代表的经典失语症研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大脑功能定位学说和联系学说。再到20世纪大脑整体功能学说和大脑定位联系学说的重提[2][12]。全书纵观了两千多年人类关于语言和大脑关系的研究历史,系统梳理了代表人物的学说。

仇佩君

除了带给读者对学科全局的把握和认识外,本书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并非停留在叙述上,而是侧重探讨其对失语症研究的贡献。在讨论各个问题时,作者经常从研究方法的分析来展开讨论,尽量避免长篇累牍地引述理论,既有历时的理论阐述,便于读者抓住各学派观点的来龙去脉,又有共时的论证,便于读者理解其不同的研究方法,把握现状的同时做出自己的判断。

3.4. 实用的社会价值

该书的实用性在于,在每章开头都撰写了简明扼要的综述性说明,引导读者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每章结尾都会设有总结与开头呼应,标题用语洗练,设置也是层层深入,丝丝入扣,对于关键概念单独成节,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例如,导论提出了神经语言学的三大核心问题:什么是神经语言学?它主要研究哪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意义何在?在全书最后一章又围绕着目前神经语言学的三大核心问题: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复杂性、语言学与神经科学的兼容性以及关于大脑功能基本观点的争论[13]。针对目前学科研究面临的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失语症研究中在探讨重要问题时,经常引用具体案例来检讨以往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引导读者对以往研究意义进行思考或提出挑战。对今后有志从事失语症研究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的PET,MEG,fMRI,EEG,ERPs等大脑成像技术特点的对比分析和默认方式理论等先进概念的评析,明确指导学者在研究中关注大脑活动外部和内在机制,从而形成独到见解来丰富各种假设的验证基础,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建设,最终建立符合人神经认知特点的语言学理论。

4. 总结

该书涉及内容较广,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更适于作为学科综述。纵观全书,读者可以先整体通读一下,把握作者历时共时并重的逻辑思路,然后再参阅术语图文并茂的注释仔细研读各章节,回顾作者对于各大学派思想精髓评析的同时,培养对问题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反观自身科学研究方法。崔刚教授的《神经语言学》为十几年研究的呕心力作,站在认知哲学的高度,将庞杂的内容以“向前看、向横看”作为主线贯穿起来,探秘跨学科的发展动态,形成系统全面的神经科学理论;在微观问题的研究上,纵览各大学派采取了独特的历史视角,不断总结前人的观点也提出可能的出路。本书绘制了一幅神经语言学的大版图,全面地梳理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方式和研究工具,相信读者跟进神经语言学最新进展的同时,努力挖掘本书中失语症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神经语言学的道路上会有一番建树。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青年基金项目(2017QN001)。

参考文献

[1]崔刚. 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复杂性[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5-21.

[2]崔刚. 神经语言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3]王德春. 方兴未艾的神经语言学[J]. 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88(6): 11.

[4]Ahlsen, E. (2006) Introduction to Neurolinguistics.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810334702.html,/10.1075/z.134

[5]Caplan, D. (1987) Neuro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s Aphasiology: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

bridge, UK.

[6]Stemmer, B. and Whitaker, H.A. (1998) Handbook of Neurolinguistics. Academic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7]黄文红, 崔刚. 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过去式之争[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3): 23-31.

[8]崔刚. 两派之争助推神经语言学研究[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12-17.

仇佩君

[9]Davis, G.A. (2000) Aphasiology: Disorders and Clinical Practices. Allyn & Bacon, Boston, MA.

[10]崔刚. 神经语言学: 探索大脑深处的语言奥秘[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7-02.

[11]高素荣. 失语症[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12]Caplan, D. (2017) The Handbook of Linguistics. John Wiley & Sons, Ltd., Hoboken.

[13]崔刚, 王海燕. 神经语言学研究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J]. 清华大学学报, 2014(5).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doczj.com/doc/c810334702.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1708,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doczj.com/doc/c810334702.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c810334702.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ml@https://www.doczj.com/doc/c810334702.html,

读魏书生教育著作有感

读魏书生教育著作有感 ——我与我的书论文 在师范读书的时候就听上《教育学》的黄老师经常讲到教育名家魏书生,听着老师介绍魏书生丰富而又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我真的是感到佩服、羡慕又向往。参加工作后,我陆续阅读了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向魏书生学什么》等书籍,并且我一直关注《湖北教育》《成才》《黄陂教育》等教育刊物上与魏书生有关的文章,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觉得学习到很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这令我感到充实而快乐。下面就谈一下我学习之后的感想。 第一,班主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魏书生先生认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说:“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纲、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他进一步指出:“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服务不仅关系到一种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找到事业的基点,不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手段,也不是简单从事知识传播的过程,而是为了一个人如何从自然过渡到社会,所有的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丰满精神、懂的规则的具有生活能力的人。这里的服务不能简单等同与服务行业的服务行为,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一种物质交易而所产生的单纯的服务,教育中的服务观点是要让教师眼里有学生,而不仅是成绩的排列和作业的堆积,学生必须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独立的人。那么所谓的服务就是在处处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而从事有目的的培养。 要让学生真正感到在这个班集体里面,老师是其中的一员,与他们是平等的,那班主任首先应表明这一观点,告诉学生在这群体中,老师只不过是领头雁而已,这样说更应这样做。班级大事大家拿主意,然后集体作决定,切不可专制独裁,为追求一种所谓的威严而失去人心。比如班规的制定,大家出谋划策然后举手表决,一旦形成制度就严格执行。执行时,人人都是裁决者,班干部或班主任是执行者。这样一来,

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

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精心的弹性预设,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现场的动态生成。 教师在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却常常存在着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面对这些“意外”,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要抓住这些新的课堂生长点,使学习的内容不断得以拓展和深化,从而推进生成更丰富而又灵动的课堂教学资源。只有精心地进行“预设”,并且抓住精彩的生成,才能演绎出更加精彩的课堂。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是精彩的。 精心的预设为生成起航 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分层” 孔子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由于受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信息技术课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零起点”和“高水平”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普遍存在着,如果采取“一视同仁”将导致“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全面地了解学生,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预设分层次的教学目标;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弹性预设方案;最后教师进行分层评价,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方式的评价方案,要重视差异,尊重差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温馨的评价氛围,这将有利于信息反馈的畅通和学生的自我调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 (二)仔细挖掘文本,预设“情境” 整个课堂教师利用低段学生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的特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了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意的回答。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凝聚着学生认知的问题便成为了课堂教学新的资源,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氛围,充实着教学内容,演绎出课堂精彩一幕。 (二)准确把握教材,预设”错误” 预设“错误”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发生错误的环节,错误的情况,错误的种类及原因的预测,是对教学过程的预先判断,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思维的展示。课堂上很多时候,一个“差错”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空白的说教。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设置一些思维“陷阱”,引诱学生犯错,发现错误,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学得更牢固的真知。 说明文词语准确性改词。在这里,“错误”起着刺激、醒悟、免疫的功能,老师故设“陷阱”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利用预设生成错误资源是丰富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二、即时的精彩为生成导航 如果说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课堂的非线性又决定着教师必须关注课堂的即时动态。教师在组织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在落实预设好的教学设计的同时更要做到“眼明耳聪”,教师要以民主开放的心态,根据课堂的动态随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应让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课堂生长点,使学习的

读教育名著有感

读教育名著有感 社会进步带来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科学的高速发展,科技信息继续呈爆炸式增长,新技术、新职业层出不穷,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灵活应对世界变化的思维能力。当新的机会展现时,他们要能随时捕捉,并能够说:“我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国公民,我们需要面向未来,造就能够应对时代挑战的一代。很多学生虽然将来不会成为科学家,但基本上都会就业。他们会在工作中以系统的思维方式看问题,识别问题之所在,检验某种解决方式是否可行,这些能力会使他们比其他人技高一筹。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在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时,都能头脑敏锐、创造性地把问题解决掉;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影响和帮助他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学校已然成为文明的战场。教给学生理性启蒙与文化财富,是任课教师参与的一场关键战斗。教学是一项要求非常高、非常难的工作,在教育新形势下,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满怀信念,充满激情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活生生的成人给他们做榜样。他们身边需要有意志坚定、情感丰富且能用思想指导行动的成人,这些品质正是学校努力交给学生的。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没有思想的知识是死知识,无用的知识。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优秀教师都是狂热分子。他们对教学全身心投入,且永不放弃。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风格,甚至不同的教育理念,但他们都对自己所作的事深信不疑,充满了激情。他们信任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 做教师的第一要义就是忍耐。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要坚持下去,不要放弃,我们自己也应该如此,你不要太在意失望或是把时间都花在体验失败感上,一定要尽你的最大可能坚持下去。 做教师,就是做一个永远的乐观主义者。以自身积极、主动的心态处理生活中各种事情的方式感染学生,激励他们快乐的面对生活和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人学到的大多数重要的东西,都是跟其他人处在某种关系下学到的,而不是老师教的。老师教的东西,大部分都会被忘掉。当孩子跟成人在一起且得到成人的重视时,就会获得最有成效的学习。通常我们可以这样做:把问题摆在那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尽可能让他们贡献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感到他们随时可以帮助你。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得到重视,学习就是必然的事。

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 叶澜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叶澜 --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 这是今天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百期讲座,邀请叶澜教授所做的一个报告。真是有幸,恰逢第一百期,我们才有幸又得以聆听叶教授的精彩演讲。 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我们看到有的人被时代的浪推着走,有些人茫然无措不知怎么走。那么在如此复杂的当今社会里,教育是什么?教师是谁? 叶澜教授将从以一四个方面来解读“教育”: 基于逻辑的判断 基于历史的审思 基于现实的反思 基于超越的重建 一、基于逻辑的判断 1.1汉字 从甲骨文来判断,教强调内容,育则强调内在的蕴含和生成。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2定义表达 <中国在百科全书.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此定义把教育定义为“活动”,把人没有当成独立的个体,而当成了笼统的人。另外,“凡是”一词的使用混淆了教育与教育影响的概念。 <美利坚百科全书>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术得到提高的过程。” 突出了“个人”,而且把教育看成了“过程”。但教育应不仅仅是观点和技术的提高,忽视了教育的思想性和道德性。 德沃尔夫岗.布列钦卡 “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为。” “尝试”一词,强调了主观意识和目的性,包含了对过程的探究和对结果的追求。其局限性在于“人格”一词。 1.2.2明晰定义的认识目标 划界:提示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特征,区别“教育”与“教育影响” 涵盖:教育的全部实质。 1.2.3重新定义(描述性)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3基本要素 1.3.1格为社会活动的教育构成 人:包括教育者(谁教);受教育得(教谁) 事:包括价值目标(为何教);内容(教什么);过程与手段方法(如何教);结果(教成如何) 现代教育问题是:大部分关注了“事”而忽视了“人”。对学生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经历,思维及学习方法等,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在教育活动中遗忘了“教育”。 二:基于历史的审视

读《魏书生班级管理》有感

读《魏书生班级管理》有感 教育是一门科学,育人成才是一种精雕细刻的艺术,在工作中只有讲科学、讲创新、讲艺术,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假期我有幸阅读了《魏书生班级管理》一书,我的感悟是要当一名称职的班主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班主任要用“爱心”育人。 没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感化的源泉,更是转化的动力。台湾教育家高振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师爱是最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的使命感。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教师的爱要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面对纷繁的世界,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以及拜金主义等,这些无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纯正的师生之情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在这种环境下,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诚的爱,用实际行动去爱。面对各种因素,我们必须做到对学生的爱一视同仁。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是很敏感的,一句亲切的话语投到学生的心中,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决不能随便放过,要帮助他们究其病因,以便彻底杜绝。一位合格的班主任不仅能做好优秀生的工作,而且更应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后进生尽快地赶上去,决不能对他们恶语中伤,不能有半点轻视的态度,更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要用同一标准把他们与优秀生比较。否则,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1、“宽爱”后进生。后进生,常是很多人歧视的对象,老师叹气,同学瞧不起,甚至连有些家长自己也摇头,由于学习成绩差,他们处处低人一等,被置于班级的“阴暗角落”。时间告诉我们:无论孩子多差,他也一定拥有自己的特长。也许我们无法帮助一个孩子提高成绩,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帮助一个孩子克服他自己的缺点,帮助他树立人生的自信,让他尽可能多学一点,少浪费一点时间。其

如何评课——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叶澜名言经典(转载) 叶澜名言经典 1、“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 2、“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读书笔记(《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得)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读书心 《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节选,主要讲的是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两方面内容。读完这本书实在受益匪浅,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真正实现了教孩子三年,想孩子三十年,切实做到了为学生服务。 以下分两个方面谈感受: 一、民主化管理 魏书生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如今还担任教育局的局长,一年平均外出开会4个月,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让人惊讶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保证教学的成功? 我们认真研究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经验后,就会发现,魏书生管理艺术的核心有两个字:民主。 魏老师主张“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采取的具体实施方式就是“承包责任制”,将各项班级日常工作细化,承包给个人,专责管理,从而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大好局面。这种举措大大强化了个人的责任心,充分激发了班级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集体推进了班级的各项工作。 民主化是魏书生取得教育成功的要诀。“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么高,您是用什么办法调动的?”在每次公开课后,面对众多同行的询问,魏书生总是这样回答的:“我仔细想来,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 魏书生认为,教学不民主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说:“教与学之间毫无民主的气氛,思想没有相互理解,感情没有相互交流。双方都用宝贵的脑细胞琢磨着压服对方或欺骗对方的策略,教学效率怎么会高?”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民主呢?魏书生认为,首先是师生心灵的沟通。一方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设法让学生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魏书生说:“教师的心灵对学生如果是一个未知世界,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民主。教师应该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教学、对语文教改的看法都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学生才会真诚地、无保留地谈他们的看法。师生在充

叶澜教授的“五实”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5个基本的要求(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即平实。(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叶澜教授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即真实。(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读魏书生《好学生 好学法》有感_读后感

读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有感_读后感 读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有感 (教师:宋奇) 经过一学期的教育实践,发现自己教学理论上有所欠缺,所以在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魏书生先生的著作《好学生好学法》收获颇丰,他认为学生成绩好,教师是外力,学生自己才是主体,书中主要从“增强动力、发展智力、掌握技巧”三个方面来阐述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接下来我就着重谈谈我感触较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许多学生成绩差,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高尚的学习目的:今天为了应付家长学,明天为了应付老师学,更多的时间是被老师逼迫着不得不学。我班就有诸如此类的学生,那我们做为老师应当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高尚的学习目的。魏书生老师告诉我们:心中有祖国,学习有强大动力。一个有学习动力的人不一定是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但是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一定是有强大学习动力的人,一定是有益于人民的人。积极主动的学习目的,如果明确持久,就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人学习不断进步的同时,成为积极有为的人。低级的学习目的也可能推动人考上大学,甚至考取博士,但不管他们学业上有多高的分数,就为人而言,他们只会成为低级的,甚至有些还会成为有害人民的人。为了帮助学生成为目光远大、胸襟开阔的人;要求学生书桌里要有一本伟人传记,将人生导师、名言警句写在座右铭上,使学生能较轻易的摆脱低层次社会现象的缠绕,抓紧时间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魏老师建议学生从同龄人中选择要追赶的同学做竞争的对手。他说:引导学生追赶自己的同学,这样大家都前有榜样,后有追兵,班级便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这一点我也会尝试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学生的智力。 针对学生的心里特点,魏书生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首先,他形象生动地给学生讲解记忆的规律,说记忆力是人脑的一种能力,越用越多,越锻炼能力越强,鼓励学生勤于记忆,为培养学生记忆力扫除心理障碍。其次,为了使学生有兴趣的记忆,为培养学生记忆力扫除心理障碍。其次,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地记忆,魏书生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热情,最平常的方法是“五分钟学习竞赛”,其中一项就是在限定时间内看谁背的多。他还经常给学生布置背诵的作业——背名篇佳作,然后再比赛看谁背的准确,让学生互挑毛病,我认为魏老师的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的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能够在竞赛游戏中快乐学习。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计划,掌握学习技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魏老师反复引导他的学生每年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定计划,有长期的、中期、短期,有学年的、学期的、月学习计划、周学习计划、周末计划,甚至日计划。计划中要确定目标、措施、时间分配,并要有具体的数据。 在书中,魏老师还交给我们一些好方法:巧用时间的”边角余料”做大工程,捆住时间的盗贼——犹豫,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魏老师给学生讲8-1大于8的道理,从每天8小时学习时间中挤出1小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锻炼意志,提高成绩。魏老师科学预习、专心听讲、适量作页、认真复习、从容考试方面给了很多好办法。 读了魏老师的书,让我学到了更多的是精神,他给予每一位学生的关怀是永远值得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学习和效仿的,这也让我慢慢感悟到了教师职业的根本道德,从而渐渐感受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从听到叶澜教授要来师大开讲座,心里顿时欣喜,自从接触教育学开始,就知道“南叶北裴”的说法,叶澜教授是华东师大博导,从考研之初,就拜读过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由衷觉得叶澜教授和裴娣娜教授一样是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的教育学者。 终于到了遇见叶澜教授的那一天,院里的阳光报告厅早早地就坐满了人。我也找到自己的座位,但是因为仰慕者众多,我们从阳光报告厅转移到112报告厅。叶澜教授看上去很年轻,充满活力,在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出70岁老太太的样子,当天,她的讲座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之我思。 叶澜教授谈到了四个主要问题:第一,从义务教育阶段谈到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重点谈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第二,教育的发展变化不会带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必须由人来推动,并且对教育学研究状态做了透析;第三,中国教育学科的“四个缺乏”,学科独立性的缺乏,根基性的缺乏,整体性的缺乏,创生性的缺乏;第四,教育学基因式概念的构建。 在听完讲座印象最深的还是叶澜教授关于新教育研究的阐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上如何去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

读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感悟(一)

读《教学工作漫谈》感悟 广东清远市第二中学蓝伟兴 看完魏书生的著作《教学工作漫谈》,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老师要有钉子精神,要用好时间的“边角余料”,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不断学习,只要老师们每天坚持学习看书下体会,就一定能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一定能让学生佩服,让学生喜欢自己,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师,一定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一个教学能力很强的老师,一定能胜任班主任的工作。作为高中数学老师,魏书生的很多语文教学方面的技巧其实也可以借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魏书生在《教学工作漫谈》中说到:“除了教材,还讲什么?”我把这个问题放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上,除了教材,我认为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教材,也可以渗透数学心理学,数学的解题方法,解题策略,还可以渗透数学思想,特别是解题中的转化思想,让学生看着陌生的题目把没有见过的东西转化为老师讲过的东西。也可以让学生画数学知识树,把高中文科数学中的9本教材共28章知识内容和理科数学中的11本教材共32章知识内容全部归类,分成函数部分,平面解析几何部分,立体几何部分,统计与概率部分等分支,让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归纳比利亚的解题方法。除了教材,还可以讲讲数学历史和数学家的历史,讲讲数学定义、定理、公理、数学公式等的产生过程。 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谈到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十法”,目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当老师讲课时能屏息凝神。避免让学生觉得高中数学课索然无味,避免让学生在数学课上闭目瞌睡,像受罪一样。作为高中数学老师,我们也要像魏书生那样认真组织教学,比如在很难懂的数学课上先让学生唱一首歌,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一首歌,把抽象的数学公式变成一首诗,让学生朗读。比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可以让学生这样背诵“正弦兮,正余余正;余弦兮,余余正正。”,诱导公式可以让学生这样背诵:“诱导公式的名称是纵变偶不变,诱导公式的符号是符号看象限。”高中数学课上,也要认真设计上课导语,把学生分散的思维尽快聚拢过来,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比如学习复数的概念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在人类历史上,数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负数的产生,第二次是无理数的产生,第三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虚数的产生,同学们,你们记得负数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吗?无理数又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吗?今天要学习的虚数又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吗?”一系列的问题串,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聚拢到复数的概念中。高中数学课也要认真设计板书,把文字语言变成符号语言,又把符号语言变成图形语言,有时故意写错数学公式,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看到学生上课不认真,可以让学生默写数学公式,让学生默写数学定理。语文老师也好,数学老师也好,都要注意教态,在表情、姿态和手势方面下苦功夫,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微笑,任何时候都要乐观、自信、认真、幽默。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定很注意说话声音的变化:适当调整音量,调整音调,调整语速,以情感人。高中数学课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比如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时,可以给出一串有规律的数字或者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然后想象出一般的数学规律。 魏书生在《教学工作漫谈》中提到,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心理,从学生心理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教师也应该把心理学的知识有计划地引进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作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后,联系自己的学习状态,谈谈如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如何避免计算出错,如何通过逻辑训练培养自己的记忆力,通过阅读大脑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魏书生谈到的“六步课堂教学法”,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自评,这种教法很像洋思中学的“六环教学法”,1、揭示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自学,3、

叶澜教授关于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关于好课的标准 教学一直提倡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在评课时也不应用那些死的标准和条条框框去束缚教师的教学个性,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围绕着过于细化的评价标准这个指挥棒转,这会导致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和压制。 我们应多从学生的学习接受和发展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而对那些琐碎的标准尽量简化。评价标准宜粗而不宜细。当然评价一堂课也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而这基本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五条基本要求”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 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 叶教授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 叶教授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 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

读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有感

读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有感 经过一学期的教育实践,发现自己教学理论上有所欠缺,所以在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魏书生先生的著作《好学生好学法》收获颇丰,他认为学生成绩好,教师是外力,学生自己才是主体,书中主要从“增强动力、发展智力、掌握技巧”三个方面来阐述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接下来我就着重谈谈我感触较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许多学生成绩差,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高尚的学习目的:今天为了应付家长学,明天为了应付老师学,更多的时间是被老师逼迫着不得不学。我班就有诸如此类的学生,那我们做为老师应当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高尚的学习目的。魏书生老师告诉我们:心中有祖国,学习有强大动力。一个有学习动力的人不一定是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但是树立了为祖国学习的理想的人,一定是有强大学习动力的人,一定是有益于人民的人。积极主动的学习目的,如果明确持久,就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人学习不断进步的同时,成为积极有为的人。低级的学习目的也可能推动人考上大学,甚至考取博士,但不管他们学业上有多高的分数,就为人而言,他们只会成为低级的,甚至有些还会成为有害人民的人。为了帮助学生成为目光远大、胸襟开阔的人;要求学生书桌里要有一本伟人传记,将人生导师、名言警句写在座右铭上,使学生能较轻易的摆脱低层次社会现象的缠绕,抓紧时间为社会尽一份责任。 魏老师建议学生从同龄人中选择要追赶的同学做竞争的对手。他说:引导学生追赶自己的同学,这样大家都前有榜样,后有追兵,班级便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这一点我也会尝试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二、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学生的智力。 针对学生的心里特点,魏书生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首先,他形象生动地给学生讲解记忆的规律,说记忆力是人脑的一种能力,越用越多,越锻炼能力越强,鼓励学生勤于记忆,为培养学生记忆力扫除心理障碍。其次,为了使学生有兴趣的记忆,为培养学生记忆力扫除心理障碍。其次,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地记忆,魏书生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热情,最平常的方法是“五分钟学习竞赛”,其中一项就是在限定时间内看谁背的多。他还经常给学生布置背诵的作业——背名篇佳作,然后再比赛看谁背的准确,让学生互挑毛

叶澜教授关于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

叶澜教授关于倜傥毫克的评价标准 一直以来对于一节课的好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 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 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 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 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这也就是现在无论是洋思中学还是杜郎口中学都采取了先 学的首要环节,学生只要是能自己学会的老师绝不再将,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就 是不道德的课堂表现。 2、有效率,即充实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 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 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 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 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个环节实质上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同时有效的,面向 对于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干,回想起洋思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教学模式也正是体现了学生全员参与,整体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3、有生成性,即丰实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 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在平时的课 堂中往往发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没有得到完全实现,学而生只是在老 师的指挥鞭下紧张、忙碌,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一节课下来完全成了老师的 表演,这不是生成性的课堂,尽管丰实但不充实。 4、常态性,即平实 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 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 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 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 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 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 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即真实 在一些所谓的优质课上,师生配合紧密,一节课目标达成度较高,教学方 法多样化,看起来是十全十美,但作为一个教师来说,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 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

读《魏书生》有感

读《魏书生》有感 最近看了《魏书生》这一本书,感想颇多。这本并不是很厚的书不仅用朴实的语言动人地表彰了一位模范老师,也颇有深意与新意地礼赞了一位创造行为的传奇人物——魏书生。他的思路与风采以及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令我震撼: 一、爱教育、爱学生 魏书生酷爱教师这一职业,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爱教书,费尽千言万语,夙愿方才得偿,从此,我像广阔的教育原地中的一棵小草,生长在普通中学比较贫瘠的土地上。”他热爱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他公平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正是因为他如此地热爱教育才有这般态度来研究教育,才使得他成为一颗教坛之星。 二、多研究、多创新 教育是创造性的劳动,但许多人却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年老师怎么教我,我现在就怎么教学生;去年怎么教,今年还怎么教。教学中不去研究,喜欢穿旧鞋走老路,因而重复劳动多,过得每天都一样。这堂课怎么讲,这个学生怎么教,教师应该琢磨一番,决不能墨守成规。魏书生的课堂永远新鲜充满活力,他的课都是经过潜心研究、反复推敲,

他自创的“六步教学法”和“四遍八步”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师生和、互帮助 魏书生的学校是省重点,外省客人多,又有1500多学生,110多教工,学校的事多,还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并教两个班级的语文课。可这些都不是问题,他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助的,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同时学生也帮助老师进一步发展完善自己。如果学生不做老师的助手而做“对手”,老师就有“麻烦”了。师生建立起互助关系,便减少了许多猜疑,甚至斗争,师生关系和谐了,班集体便有了力量克服前进中的阻力。 四、多观察、扬个性 丰富多彩的世界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其特长。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优点,或多或少,我们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 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方便教学,就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方法,魏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了从时间到空间、从大事到小事、从事到人,各个系统都尽可能统筹兼顾的班级班规、计划制度,朝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 观点一: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带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观点二:以人为本 “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的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在这过程中,教师有一种探索精神,有一种自我超越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了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看,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育改革。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让他们振作?当学生们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无绪时,你能否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观点八:教师的作用的发挥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进行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的问题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尽管教一个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一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指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时向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观点九:模式问题 我们要警惕模式问题。要求教师的行为是操作的、按模式去行动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你把他看成手段,看成不能思想的人、不能自己领悟的人、不能自己去反思、去发现自己改变自己的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外在的模式、外在的操作去规范他的行为。这样,你还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行为者,而不把他看成是思想和行为统一的人。 观点十:课堂操作 在课堂实践中到底应该做什么,这个创造空间应该换个老师,不用做那么细致的规定,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他完全可以从当时的情景、他的感受、他的想法做起。我们不要给他一个模式,我们是要他有这样的创造的冲动,要他生长出智慧来,要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主动地、自主地创造的人。“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新基础教育”的艰难也在这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