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文献学考点

古典文献学考点

古典文献学考点
古典文献学考点

、写出书名或作者

1、刘向《别录》

2、刘歆《七略》

3、班固《汉书?艺文志》、

4、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6、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7 、张廷玉等编《骈字类编》

8、张玉书等编《佩文韵府》9、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1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11、虞经、虞鼎孙《儒学警悟》

12、左圭《百川学海》13、陶宗仪《说郛》

14、阮元《宛委别藏》15、张海鹏《墨海金壶》

16、高似孙《子略》17、王昶《金石萃编》

18、黄丕烈《士礼居丛书》19、孙星衍《岱南阁丛书》

20、卢文弨《抱经堂丛书》2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2、孙诒让《契文举例》23、虞世南《北堂书钞》

24、欧阳询《艺文类聚》25、杜佑《通典》

26、郑樵《通志》27、马端临《文献通考》

28、徐松《宋会要辑稿》29、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30、阮元《经籍籑诂》31、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

3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3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

34、王绍曾《山东文献书目》35、王尧臣《崇文总目》

36、杨士奇《文渊阁书目》37、朱彝尊《经义考》

38、钱曾《读书敏求记》39、张心澂《伪书通考》

40、章学诚《校雠通义》41、王引之《经传释词》

42、荀勖《中经新薄》43、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44、姚际恒《古今伪书考》45、崔述《考信录》

46、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47、阮孝绪《七录》

48、王俭《七志》49、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5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1、李善《文选注》

52、陆德明《经典释文》53、孙殿起《贩书偶记》

、名词解释

1 熹平石经(一字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汉灵帝熹

平四年,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因其为汉代所刻,故一称“汉石经”。因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

2 、正始石经(三体石经):三国时魏文帝正始年间,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刻了

《尚书》、《春秋》两部。也称“魏石经”或“三体石经” 。

3 、居延汉简:1930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甘肃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竹简。这些

简牍年代约在西汉武帝末年至东汉中叶之间,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是研究汉代历史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4 、银雀山汉简:1972 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的。简文书体为

早期隶书,写于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发现失传已1700余年的《孙膑兵法》,证实了孙武、孙膑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孙子兵法》等兵书的出土,极大地推动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学研究的普及和深化,并确立了中国古代兵法在中国古代史、哲学史和思想史研究中的地位。

5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密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

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旧刻、精本、旧抄、旧校。(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6 、郭店楚简:1993年10 月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其内容为儒家和道家两派著作,分上下两栏的抄写格式和校正补插文字的插入方式是在以往楚简中未见的。郭店楚简幸免于秦始皇的焚书之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7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

(字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人称:甲骨四堂,罗董郭王。

8 、马王堆帛书: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 号汉墓,字体有篆、隶之分。篆帛书内

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

9 、敦煌文书:多为卷轴式,发现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始凿于前秦朝建元二年,后历经隋

唐至元代,均有修建。其对研究隋代尤其是唐代的土地、赋税、工商以及人口等制度和状况有着极为可贵的价值。

10 、辑佚:就是将散见于有关典籍中的某部失传书的篇章段落或零星短句搜集到一起,重新

编排,以求尽量恢复原书面貌的工作。也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1 、辨伪:古籍辨伪就是考证古籍书名、作者和内容真伪及著作年代的研究工作。其内容

包括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的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其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

12 、《古今图书集成》:清康熙时陈梦雷及雍正时蒋廷锡等先后主持编纂,为中国现存最大

之类书。,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 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本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全书资料搜罗宏富,编排体例也比较严谨、科学,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善、实用的类书。

13 、史志目录:是指正史、国史中的艺文志及各种补史艺文志。其分为正史目录和方志目

录。| (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 (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14 、旋风装:大约盛行于唐代,是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一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

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其特点是外表仍为长卷,里面却是错落有致的书页,实为介于卷轴装和经折装之间的一种装订形式。例: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五卷。

15 、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是将每页书在版心出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

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页,所以逐渐又为包背装取代。例:明清两朝的内府本。

16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

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例: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

17 、《艺文类聚》: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欧阳询主编。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类书之一,开创了类书“事”“文”合编的体例征引古籍1431种,保存

了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其中许多篇章早已失传。此书100卷,分46部。设727个子目,全书约百余万言。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均注出处。所引诗文,均注时代。(《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18、百衲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衲

本。例:商务印书馆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

19、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始于五代,明朝时在

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有“南监本”和“北监本”;后来还刻印了宋、元、明三朝本。

20、《四部正讹》:明朝著名文献学家胡应麟著,是一部辨伪学的专书,将辨伪的范围由子

部扩大到四部,辨识伪书七十余种,是一部综合性的辨伪学著作,其标志着辨伪学的确立。并首先说明辨伪的重要性,伪书的种类及由来,也谈及辨伪的工具与方法,建立了我国古代考辨伪书的章法。

21、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即

“二重证据法”。

22、《永乐大典》:明成祖敕解缙等撰,后复敕姚广孝等与解缙同监修。原名《文献大

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这一国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但《永乐大典》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永乐大典》作为世界著名的百科全书,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23、《四部丛刊》:是文史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又一部重要典籍。张元济主编。编辑出版从

1922年起,到抗战爆发为止。该书分为初编、续编、三编,每编内都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计收书504种、3134册。其最大特色是讲究版本,专选宋、元刻本、明清精刻本、抄本、校本、手稿本。其版本

价值之高,超过《四库全书》。每编内皆分经、史、子、集四部。所收书主要来源于上海涵芬楼、江南图书馆及其它藏书家的珍本藏书。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我国新出的规模最的的丛书。

24、《四部备要》:由中华书局编辑排印,这部丛书收书336种,依据经、史、子、集四

部分类,其特色是所收各书以常见常用注为主,全部用仿宋体铅字按旧线装书格式活字铅印,非常精美。其性质偏重于实用一一选印较有代表性的校本、注本,可以说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献的常备书籍。

三、简答题

1、写出先秦两汉文献的10部著作,并指出在四部中的分类。

①经部:《诗经》、《周易》、《论语》、《孟子》

②史部:《战国策》、《国语》、《史记》、《汉书》

③子部:《孙子兵法》、《庄子》、《老子》

④集部:《楚辞》、《司马相如集》

2、十三经包括哪十三部书?请用繁体字写出来。

⑴、《詩經》⑵、《尚書》⑶、《周禮》⑷、《儀禮》⑸、《禮記》⑹、《周易》

⑺、《左傳》⑻、《公羊傳》⑼、《穀梁傳》⑽、《論語》(11)、《爾雅》

(12)、《孝經》(13)、《孟子》

3、论述校勘四法的优劣得失。

⑴对校法: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

方法。

优点:“最简便,最稳当”,“不参己见”,免去妄改之弊。缺点:“不负

责任”,“不校是非”。通常情况下,不能独立完成校勘任务。

⑵本校法:本校就是用一本书的前后互相校正。可用目录校正文、正文互校等。优点:在没有对校本和他校本可依据的情况下仍能校正书中的文字错误。

缺点:对非出一人之手和资料来源不同的古书,不能用本校;对于校出的

误脱衍倒等异文,除可确认为抄刻至误者外,一般不宜迳改原文,

只能写入校勘记中。

⑶他校法:他校就是“以他书校本书”。本书中有引用前人书中的话,或者是本书的话有

被后人引用的,可以拿来校勘。

优点:①非此法不能证明文字的讹误。②不宜轻改原文。

缺点:因要大量搜索与本书有关系的他校本,所以导致范围最广,用力最

劳。

⑷理校法:理校就是根据道理推测正误。可根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知识、文化常识等推

测。

优点:当无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时,此法最为高妙。

缺点:带有一定的冒险性,理校必须严肃谨慎,以事实为据,不能凭空臆

测。

4、辨伪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⑴查明传授的源流:目录学与辨伪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史书的《艺文志》或《经籍志》

以及私家藏书志、书目提要中,不但可以看出各个朝代藏书的情况、书籍的聚散和整

理,更可以从中考察某一部书的流传过程,传者为何人,流传有无中断等等。利用各种书目提要,查明书籍的传授源流、版刻特点,对辨识伪书,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总

之,历代辨伪学家都非常重视从史志著录考察作者和传授源流,以辨别真伪。

⑵考订作者生平:古人所作传记、碑铭之类,对其人的生平事迹、重要著述,一般都有

详细记载,因而考辨古籍真伪,从查核作者生平人手,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⑶分析作品内容:①从历史事实或典章制度来辨别。②利用语言与时代的关系来辨别。

③从文体来辨别。④从文法来辨别。⑤从思想上辨别。

5、简述“文献”涵义的演进?

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①“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文指文化典

籍,献指年高而有道德学问之人。

②宋末兀初著名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其中,文是指书本记载,献是指名流口传议论。

③198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

下了简明的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简言之,文献就是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或数据的载体。

6、简述文献载体的发展变化。

⑴甲骨:商代和西周早期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

最早形态。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现通称甲骨文。

⑵金石:金即青铜器皿,石指石头,它们也曾是我国古典文献的载体。

⑶简牍:把竹简木牍作为书写文字、记录文献的材料。这种文献称为简牍。

⑷缣帛:写上文字的缣帛称为帛书。

⑸纸:纸的发明,使文献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⑹微缩胶片(胶卷):产生于1928 年。

⑺磁带、磁盘:用其存储数据始于1951年。

⑻电子存贮器、光盘、互联网

7、目录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①考察古籍概况,确定研究目标:目录是文化发展的缩影,通过目录,可以对本专业的古

籍数量,学术价值如何等,从而确定研究的目的。

②搜集版本,选择善本:整理古籍的最基本方法之一是校勘。因此,搜集多种不同版本,

是进行整理的条件。通过目录,可以了解一部书的刊刻情况,版本的多少及其优劣,为下一步的工作创造条件。

③考篇目之分合:一部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大多经过数次整理和刊刻,篇卷往往有分

有合。

④考书之真伪:利用历代目录是否著录,可以考辨古书的真伪。

⑤考亡佚之书:通过目录,可以了解书的亡佚状况,如书名、作者、书的性

质等,为辑佚提供有关的线索。

8 、图书分类法的演进。

①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

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而七略实则是六略,

其分别是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和诗赋略。

②七分法:南朝时宋代的王俭于公元473年编撰了《七志》。其分别是经典志、

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和图谱志。

③四分法:始创于荀勖。《中经新簿》将图书发为甲、乙、丙、丁四部。

清乾隆时纪昀等奉敕编制《四库全书总目》,成为四分法的集大成者,将

其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④十二分法: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该书标新立异地将图书“总十二

类,百家,四百二十二种” ,体系完备,精详周到。

⑤近现代的分类法:目前国内大部分图书馆采用的分类法是《中图法》第四

版,将图书分为五大部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9 、辑佚的资料来源有哪些?

①类书。如《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

②古注。“ 四大名注”:郦道元《水经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

《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

③子史群书。董仲舒《春秋繁露》、阮元《经籍纂诂》

④总集。如《文选》、《玉台新咏》、《唐文粹》等。

⑤杂纂杂抄。⑥地方志:《太平寰宇记》。⑦金石:王昶《金石萃编》。10、古籍的版式。

11、善本的标准“三性”、“九条”。

“三性”是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九条”包括以下九方面:

⑴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⑵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⑶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⑷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⑸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

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⑹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

本。

⑺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⑻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

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⑼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