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心理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心理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心理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心理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心理学

答: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随着认知论的兴起,心理学定义又改为“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心理学家研究行为的目的是探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研究方法有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三类:①描述研究的目的是对心理与行为进行翔实的描述,包含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两种具体方法;②相关研究即了解问题中有关事件间相关程度的方法,包含调查法和测验法;③实验研究是为了检验某个假设,在实验前拟订实验程序,在实验中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察因变量以探讨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范畴,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理解不同,出现了不同心理学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

2.心理过程

答: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①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②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③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

答: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感知过的经验能贮存在头脑中,必要时借助于记忆将有关信息提取出来,这叫记忆。人们了解世界的知识不是仅仅由感知觉提供的,还能通过对象征、顿悟、问题解决、复杂规则的运用等心智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要借助于思维和想象活动。语言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都是一些使人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因此统称为认知过程。

4.情绪过程

答: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人产生情绪时一般都具有动机的特性,而动机倾向的增强因素往往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因此也可以把这两种心理事件合在一起称为动机情绪过程。

5.意志过程

答:意志过程(willed process)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特征:目的性、克服困难和随意运动。其中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过程包括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联系而统一的阶段。采取决定阶

段包括动机的斗争、目的的确定、行动方式的选择以及行动计划的制定等部分,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需作出更大的意志努力,需要人的智力因素和体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要求排除各种障碍。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6.心理状态

答: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活动都可能出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灵感状态、迟疑状态或刻板状态;认知过程中的聚精会神状态和注意涣散状态、情绪过程中的心境状态和激情状态、意志过程中的信心状态和犹豫不决状态等,都属于心理状态。通常,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

7.心理特征

答:心理特征(mental characteristics)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例如,有的人观察敏锐、精确,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迟钝;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向,有的人情绪易波动、外向;有的人意志果断,坚忍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等等。在个人的知、情、意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而个人的多种心理特征有机整合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人格。

8.行为

答:行为(behavior)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过程、操作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和反应,如吃饭、穿衣、写字、看电视、走路等,称为外显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等。行为与心理是密切联系的:引起行为的刺激通常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而起作用的。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对每个人自身来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结果,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行为反应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行为反应也不相同。所以说,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9.变量

答:变量(variable)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它包括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三种:①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具有多种形式: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

②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个体包含两类特征: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③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人的行为反应可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反应变量是极其多样化的,包括反应速度上的差异;反应正确性上的差异;反应难度上的差异以及反应次数和强度上的差异等。

10.刺激变量

答: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具有多种形式:①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前者如声、光、电、温度、气味等刺激,后者如由言语、表情和动作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如蔑视、关怀、期待、命令等);②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前者如具体的人、事、物及其变化,后者如文字、符号、讯号等;③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前者来自机体外部环境,后者来自机体内部的变化,如内分泌激素的变化、使用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头脑中浮现出来的思想、观念、欲望等。

11.机体变量

答: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个体包含两类特征: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的形态特征和遗传上的性状综合,在生理上和行为上也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例如,同样的刺激,一只猴和一条狗的行为反应有很大差异,但是如果是几只猴或几条狗各自相比较,其行为反应则很相似。这是物种差异之故。同一物种中个体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称为个体差异,如人们在性别、年龄、学历、经历、健康状况、智力水平、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自我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个体特征有些是生理上的,有些是心理上的;有些是比较持久的,有些是经常变动的。

12.反应变量

答: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人的行为反应可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反应变量是极其多样化的,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分析。反应速度上的差异,如人们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或一定时间里完成作业数量上的不同等。反应正确性上的差异,如计算的正误次数、击中靶的次数或离中心的距离的不同等。反应难度上的差异,即对不同难度的作业(如记忆广度、智力量表)人们所能达到的水平的不同,以及反应次数和强度上的差异等。

13.自然观察法

答: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method)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的研究方法。自然观察法会遇到的困难有:①如果试图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人(或任何其他有机体)的行为,就必须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如果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其行为就会有显著的不同。②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偏差是指观察者自己的动机、期望和先前经验等因素妨碍了观察的客观性。消除观察者偏差的有效方法是:要求观察者在不知晓研究假设的情况下对行为进行观察,或者让几位观察者同时进行工作,然后采用经几个观察者共同证实的结果。③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心理与行为未必会发生。因此,使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与行为,需要有耐心和机遇。

14.调查法

答: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①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向许多人同时收集同类型资料的优点;其缺点是发出去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②访问调查也称晤谈法,是一种以面对面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进行调查的方法。晤谈法有如下优点:灵活性强、回答率高、遗漏率少、参照非言语行为;主要缺点是: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时间长、费用高;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容易导致晤谈者偏差。

15.个案法

答:个案法(case study)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做智力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那里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进行采集和分析。用此种方法的研究,不同于用同一种方法或对许多被试的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经由统计分析得出一般性倾向的研究。但个案研究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个案可能是非典型的。个案法所收集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其研究结果也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个案法通常用于提出理论假说,要进一步检验这个理论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

16.相关法

答:相关法(correlation method)是一种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

质与紧密程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揭示的问题是两个以至更多变量是否以某种方式一起出现或一起变化。分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相关程度的统计量称相关系数,用r 表示。r 的分布为-1.00~+1.00,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的强度越大。最小相关程度为0,表示变量之间毫无关系。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搜集到有关领域的大量资料,并能用来研究实验法不能研究的问题;主要缺点是只能表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分析相关系数的大小和方向时,要考虑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并与实验法、观察法等其他方法所得的资料相对照。

17.相关系数

答:相关系数是相关程度度量指标。x 与y 两列变量的线性相关系数通常用ρ表示,定义为)()()

,(y Var x Var y x Cov p =,其绝对值总在0~1之间。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愈大,相

关系数的绝对值愈接近于1,反之亦然。当变量x 和y 满足线性关系式c by ax =+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1。当x 与y 的变化为同一方向时,相关系数为正,反之为负。样本已知时,常用皮尔逊相关系数r 来估计x 与y 的相关系数ρ。通常所说相关系数,若无特别说明,即指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18.伪相关

答:伪相关(spurious correlation )亦称“假相关”,指相关法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表面上的高度相关并不表示二者间的共变关系,而是由这两个变量之外的第三个变量所致的现象。某种情况下,两个变量间的相关亦可能是由其中一个变量导致一个第三变量的变化,而第三变量又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此第三变量即称“中介变量”,由中介变量引起的相关称“中介变量相关”。

19.实验法

答: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实验要求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以排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具体操作是实验者系统地控制无关变量和操纵自变量,客观地观测因变量,然后考察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况。该方法根据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又称自然实验法);根据对变量的控制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真实验法和准实验法。主要特点是能较好地控制研究中的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

20.自变量

答:自变量亦称“刺激变量”,是指实验设计中实验者确定的作为实验条件的因素或条件。由实验者安排为不同的水平(或处理)。这种安排必须在因素可能的变化范围内合理设定,且满足预先考虑的统计分析的需要。可操纵的非随机变量,即其取值可按要求设定。一般在心理与教育实验中,只考察自变量(实验因素)的有限个不同的“值”(即有限个水平或处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①因果关系,即自变量为因,因变量为果;②预测关系,即自变量为预测的依据,因变量为预测的行为。自变量有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之分。若实验者操作的是连续变量,则是函数型实验;若实验者操纵的是类别变量,则是因素型实验。

21.因变量

答: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亦称“反应变量”,是指心理学实验中,实验者要观察或记录的自变量变化的现象和结果。检验被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效果的实验指标。理想状态下,其大小受制于自变量或实验因素,实际实验中还受到非实验因素(如额外变量)、

预想不到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学实验中,其度量指标:①反应的正确性;②反应的速度,如反应时间;③反应的难度;④反应的次数;⑤反应的强度,如皮肤电的电阻变化大小。

22.控制组

答:控制组(control group)亦称“对照组”,是指不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设置控制组是一种控制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法。在心理学实验中,与实验组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只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变量的处理,以考察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是否出现差异。如果两组差异显著,则是实验变量造成的。这样,通过实验组与控制组结果的比较,就可准确地得出实验处理的效果。

23.实验组

答: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又译“实验群体”,是指实验研究中专门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被试。与未接受实验处理的控制组进行比较,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在实验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应是同质的,实验开始后两组同时涉及的无关变量的效果是相等的,两组经历的时间等条件也相等。这样,两组之间的差异就可归结为实验处理的效果。如,在一年级随机选择两个班进行教学实验,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在实验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待一学期结束后同时对两个班进行测验。这样,两班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就可视为采用新教法实验处理的结果。

24.操作性定义

答: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definition)是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操作给一个概念下的定义。把要研究的概念与可观测的事件相联系,这是确保一项研究成果能否公开接受检验的基础。在进行心理学研究设计时起码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①要弄清楚研究课题中的关键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义,以及该操作性定义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重验性,而不采用文义性定义;②研究课题中的概念可以由一个单一行为事件或任务来定义,但要科学地研究它则需要由一组操作来定义;③心理学研究中的大多数要研究的概念都是用与之有间接联系的操作来定义的,还有一些概念则是用与其他可观测的概念相联系来定义的;④科学研究中概念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对其观测的不断积累、丰富而与时俱进的。

25.现场实验

答: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即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主动控制或变化某一条件,以考察被试在自然情景中特定的心理现象。现场实验的优点是研究的问题来自生活实际,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避免了观察法等待考察现象出现需时过长或难以分辨结果的多因性等缺点;也排除了实验室实验中因人为的实验环境或紧张气氛而影响被试心理表现等缺点。其结果虽不及在实验室中采用各种精密仪器、设备所作的记录精确,但兼具观察与实验室实验的优点,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问答题

1.试对个体心理现象进行分析。

答:在个人的心理生活中,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它们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心理过程

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①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②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

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③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2)心理状态

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状态。

(3)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除了意识过程,人还有潜意识活动。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潜意识之列。潜意识中的一些东西偶尔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笔误,会把自己潜意识的愿望泄露出来。

3.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有机体的心理。行为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过程、操作等含义很广的术语,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内隐行为其实就是心理活动。

2.怎样理解心理学的科学性?

答: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在人类知识的体系中,心理学既是自然科学体系中的成员,也是社会科学体系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上,即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

(1)可复制性

可复制性是指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是能够按照原创者所提供的研究方法精确加以重复验证的,因而也称可重验性。任何一项成果在没有被科学界其他人重复验证之前,都不能称之为科学知识。心理学家在追寻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知识时,尽量避免采用非科学的方法而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一项科学发现能够经由其他学者重复相同的方法,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由下列步骤所组成:①选题和提出假设。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先有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暂时的或尝试性的答案,即提出假设;②设计研究方案。为了检验假设的真伪,心理学家事先必须做好研究设计,创设适当的验证情境,使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得以出现或变化,并有效地加以测量,同时还要考虑对无关的因素怎样加以控制;③收集资料。根据已设计的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观察并记录资料;④整理与分析资料。将获得的原始资料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和简约化,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各变量间的关系;⑤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将研究结果与已知理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用来检验假设。

(2)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是指在表述一个科学理论时,必须遵循从该理论所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可能被证伪;在评价一个理论的新证据时,必须审视在收集到的这些新证据中是否有可能证实该理论是错的。一个科学的理论有它的适用范围,如果超出了其适用范围,科学的理论就会变成谬误。一个科学的理论应是有用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所作的预测应是具体的。

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寻求人类心理与行为知识时所提出的理论模型都力求遵循可证伪性标准。在当代心理学中,许多好的理论模型都是可以解释一组已有的数据,并且能对未来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但是,一旦观察数据开始与理论所推演出来的假设产生矛盾时,心理学家们将会重新建构另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以便给所观察到的数据提供更好的解释。

(3)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而获得的。单一的、无系统的观察

不会发现科学知识。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描述心理事件。每一种心理事件都有质和量的特点。②揭示心理规律。心理学家不仅要从质和量上描述心理事件,还要揭示其规律。③探明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是指心理现象是由哪些因素构成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交互作用的。④确定心理机能。心理对有机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科学心理学的知识是经过系统实证研究而累积起来的成果,它具有可重验性和可证伪性。因此,也可以作如下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的事实、规律、结构和机能的实证科学。

3.怎样才能做到使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公开接受检验?

答:要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公开接受检验,在进行心理学研究设计时起码要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1)要弄清楚研究课题中的关键概念是否具有操作性定义,以及该操作性定义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重验性,而不采用文义性定义。因为文义性定义追求的是概念的本质含义,而本质含义是无法与可观测事件联系起来的。要给出一个具有良好的可重验性的操作性定义。就必须要想清楚怎样用外界可观测的事件或任务来界定这个概念。

(2)研究课题中的概念可以由一个单一行为事件或任务来定义,但要科学地研究它则需要由一组操作来定义。例如,对于“记忆”这个概念,可以用识记多少、保持时间长短、回忆量多少来定义,也可以用记住形象东西的数量、语词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来定义。透过一组操作,各自都在观测同一个概念,但是手段略有不同,这样就可以逐渐达成对一个概念的科学认识。

(3)心理学研究中的概念很少是完全用由现实生活中直接可观测的操作来定义的;大多数要研究的概念都是用与之有间接联系的操作来定义的,还有一些概念则是用与其他可观测的概念相联系来定义的。例如,“时间管理倾向”是由一组子概念(如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能力和把握时间的自信心等)来定义的,而每一个定义时间管理倾向特征的子概念本身也需要下一个操作性定义,如时间监控能力这个子概念则是与对计划性、坚持性等概念的测量来定义的。

(4)科学研究中概念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对其观测的不断积累、丰富而与时俱进的。如果一个概念原始的操作性定义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无效的,那就要换用另外一组操作来定义它。因此,随着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心理学中的科学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趋向抽象化,从而能够更精确地反映心理世界的本来面貌。

4.阐述心理学描述研究的特点。

答:描述是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工作,研究者往往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假设,目的是对心理与行为进行详细的描述,以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的特点。自然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法都属于描述研究,即描述发生了什么,但不能解释为什么。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2)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

①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优点:具有向许多人同时收集同类型的资料。

缺点:发出去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

②访问调查也称晤谈法,是一种以面对面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进行调查的方法。

优点:

a.灵活性强;

b.回答率高,遗漏率少;

c.参照非言语行为。

缺点:

a.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晤谈数量有限的对象,要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时间长,费用高;

b.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

c.容易导致晤谈者偏差。如果研究者言语不当,被调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谎答问题;研究者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3)个案法

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

5.阐述心理学相关研究的特点。

答:相关法是一种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与紧密程度的研究。将所获得的成对的数据输入计算器或电脑,应用一系列数学程序即可计算出相关系数,以字母r来表示,一个介于+1.00和-1.00之间的数用来度量两个变量或几个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程度的指标。

(1)相关的性质与强度

相关系数的符号正(+)或负(-),表示两个变量联系的性质。如果一个变量值的增加伴随着另一个变量值的增加,则这个关系称为正相关;同样,如果一个变量值的下降伴随着另一变量值的下降,则这个关系称为正相关或直接相关。即一种正相关是两个变量在同一方向上变化的相关。然而,如果一个变量值的增加伴随着的是另一个变量值的下降,则这种关系称为负相关。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关系为负相关并不意味着这些变量的相关性不如正相关中的变量的相关性强,而是指它们在相反的方向上变化。负号所表示的是相关的方向,而不是其强度。

当证实两个变量确有相关之后,接下来要考察它们相关的强度如何。如果变量A和变量B相关,则不仅它们的值一起发生变化,而且通过了解一个变量的值,还能对另一变量的值作出较准确的预测。如果两个变量不相关,则了解其中一个变量A的值无助于预测变量B 的值。一般预测的正确率通常高于0而低于100%。预测正确的程度(在100项预测中)称为相关的强度。r=0.00,表示不相关或预测百分之零准确;r=+1.00,表示在预测两个变量之间的正相关时为百分之百准确;r=-1.00,表示在预测两个变量之间的负相关时为百分之百准确。

(2)相关与因果关系

相关表示有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因此,相关研究对于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出假设,作进一步的验证性研究。虽然相关研究有助于进行预测,并避免那些容易犯错误的直觉,但是相关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因此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即使两个反应之间彼此相关,也不能宣称是一个反应引起了另一个反应,也不能对独立事件作出预测。②要充分认识到相关作为研究证据的局限性,以免误入歧途。特别是认为两者一定存在着因果关系,或心存偏见,或一心只想寻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时就很容易将相关视为因果关系。因此,对待相关的证据要小心谨慎。

(3)伪相关与中介变量相关

伪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因为第三变量的关系而似乎存在的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明显相关是由一个中介变量所导致的,即是说,变量A和变量B存在高相关是由于变量A导致了

一个第三变量C发生变化,变量C又导致变量B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变量C称为中介变量。变量A导致变量C发生变化,变量C又导致变量B发生变化,从而使变量A和变量B 两者相关,这种相关称为中介变量相关。

6.阐述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特点。

答:在心理学中,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有两种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这两种研究的实施是很不同的。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对研究环境一般不加以控制,往往依据过去从现场收集到的资料用统计程序加以处理,建立变量之间的对称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是当时在现场收集资料,对实验环境加以控制并操纵有关变量以便建立因果关系。

(1)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称为自变量,而被试的反应,实验中研究者想要预测的行为称为因变量。每个实验至少有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实验是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会对因变量影响之外的所有其他因素都应保持恒定或加以控制。具体如下:

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使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任何环境因素保持不变或加以消除。

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用随机分配法或配对法将被试分到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里。用随机化的方法将每个被试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他们的概率是相等的,从理论上讲这两组被试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用配对法分配被试,目的也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

③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给被试一种实验处理。

(2)实验法的优缺点

①实验法的主要优点是它不仅可以确定因果关系,而且通过使用安慰剂还能确定实验变量的真正效应。因而长期以来实验法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

②实验法的缺点

a.期望效应的干扰。如果被试知道自己是在实验组或在控制组,他们对实验的期望会影响实验结果。这可以用单盲研究加以消除,即不让被试知道自己是在实验组还是控制组。研究者对实验的期望也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的反应。这可以用双盲研究即研究者和被试都不知道被试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来加以消除。

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

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许多心理学家采用现场实验,即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现场实验的优点是研究的问题来自生活实际,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其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

7.阐述心理学研究中对主客观资料进行科学整合的含义。

答: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是指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必须要考虑把所收集到的客观资料与主观资料科学地整合起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人或其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人们把作为参与实验研究者的有机体称为被试者或被试。人类被试的心理,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把主客观的资料进行科学整合的含义包括:

(1)周密考虑到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的量化,即通过对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的观测,考察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客观地、公开地加以研究。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几乎都要涉及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①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具有多种形式:a.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前者如声、光、电、温度、气味等刺激,后者如由言语、表情和动作所代表的社会意义;b.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前者如具体的人、事、物及其变化,后者如

文字、符号、讯号等;c.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前者来自机体外部环境,后者来自机体内部的变化。

②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个体包含两类特征: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的形态特征和遗传上的性状综合,在生理上和行为上也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同一物种中个体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称为个体差异。

③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人的行为反应可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反应变量是极其多样化的,主要有反应速度上的差异、反应正确性上的差异、反应难度上的差异以及反应次数和强度上的差异等。

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大多是能够客观地公开观测到的。有些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健康状况也是比较容易客观观测到的。另一些属于心理层面的机体变量如自我意识、需要、期待、抱负、动机以及认知、情绪等心理现象虽然无法直接观测,但是通过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进行间接推论,也是可以客观研究的。因此,通过对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相互关系的考察,是能够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的。

(2)周密考虑到被试的内省资料。用内省法要求被试报告他自己感受过的、体验过的内隐心理活动时所获得的资料。这种资料在各种心理学研究中均有其价值。因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和私密性,被试的许多内隐的心理活动不易转变为可直接观测的行为。同时人的心理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有不同的关系。因此,单靠从外部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够的。心理学研究不但离不开内省,而且使用内省资料,对实验结果的全面分析或对改进原先的实验设计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如果能够把内省资料进行标准化计量并与从外部观察到的资料进行相互印证,那将会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但是,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不能仅靠内省法的资料来下结论。因为个人对自己某种心理活动的体察,总是在这种心理活动停止以后进行回忆的,而回忆往往是不那么准确的。同时个人对自己的一些体验有时也很难用确切的言语表达出来。最重要的是内省所得到的资料,其他人无法客观公开地加以验证。因此,怎样把内省法所获得的资料与其他客观方法所获得的资料科学地整合起来,就成了心理学研究设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8.阐述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答:(1)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

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心理学中的任何主题都可以从各种不同研究取向加以研究。当代心理学形成了五种主要的研究取向,即生物学取向、行为取向、认知取向、社会文化取向和心理动力学取向。

(2)分支学科繁茂发展

当代心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含多种多样的许多心理学分支。下面从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把一些心理学分支学科作一个大致的分类。

①基础领域

属于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研究心理科学中同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

②应用领域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甚广。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凡属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均涉及人的问题,都是心理学应用的领域。主要的分支学科有: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或组织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

第二章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神经系统

答:神经系统是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有组织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的集合体。它是调节人和动物体内各种器官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全部神经装置的总称。人体神经系统包含约1011~1012个神经元以及为数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庞大的神经细胞数量以及神经细胞之间的复杂组织联系使神经系统具有复杂的功能。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组成,其中,躯体神经系统又可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许多感受器和感觉神经,获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2.中枢神经系统

答: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最主体部分的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并能调节学习记忆、注意和思维等高级心理功能及一切重要的生命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中枢神经系统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人类身上高度发达。

3.周围神经系统

答:周围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根据其发出部位和分布不同,通常包括三部分:①脊神经,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②脑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部;③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4.神经元

答: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其中典型的细胞体,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其结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是细胞质的线状延伸物。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节内,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每一个都有其特殊功能,不但能接受信息,还能储存和传递信息,能把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肌肉和腺体等效应器官。其形态很多:按突起,习惯上常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5.全或无定律

答:全或无定律是神经电活动特征,指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应的现象。神经元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性,即兴奋性和传导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具有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当刺激强度未达到某一阈限值时,神经冲动不会发生,而当刺激强度达到该值时,神经冲动发生并能瞬时达到最大强度,此后刺激强度即使再继续加强或减弱,已诱发的冲动强度也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定律。

6.突触

答:突触(synapse)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即一个神经元的突起与另一神经元或肌肉细胞、腺体细胞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其间的突触间隙组成。突触的作用在于传递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冲动。

7.裂脑

答:裂脑(split brain)是指切断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连结以研究人与动物行为的一种技术。高等动物和人类大脑两半球之间由胼胝体、海马联合、前联合和后联合等联合纤维连结。主要连结部为胼胝体,约有2.4亿条神经纤维连结两半球的相应皮质区。切断这些联合

纤维,左右两半球各自对于对侧半球进行的活动全无所知,形成裂脑。临床上为治疗顽固性癫痫发作而切断两半球的部分联合纤维,使癫痫病灶的放电不传向对侧半球。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及其同事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功能高度专门化,并存在不对称性;绝大多数人的左半球为数字、分析、言语功能的优势半球,右半球保留程度不等的言语功能,在其他非词语活动均优于左半球。研究还发现经裂脑手术,裂脑者仍可保持行为的统一。

8.脑电图

答:脑电图(简称EEG)是指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节律性电活动。这种自发电位主要是由皮质大量神经组织的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形成的。人脑只要没有死亡就会不断地产生EEG。健康成年人在清醒状态下,头皮表面记录的EEG为数微伏至75微伏左右,但在病理状态下(如癫痫发作时)可达1毫伏以上。EEG的测量方法是将许多平头的金属电极放置在头皮上的各个部位,电极把探测到的脑电活动送入脑电图仪,再由脑电图仪将这些微弱的脑波信号放大并记录下来。

9.事件相关电位

答:事件相关电位(简称ERP),指的是当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销刺激时,在脑区引起的电位变化。由计算机的叠加平均技术在诱发脑电位上的应用而产生。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用于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是心理生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某些条件下,大脑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加工产生,有时甚至可以在规律性刺激突然消失时出现。为一些困难的心理学课题,如非注意、非随意注意、感觉记忆、无意识记忆等的认知原理的研究提供了条件,也为一些脑功能疾患的诊断提供了客观指标。ERP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发现许多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的成分。

10.功能磁共振成像

答:功能磁共振成像(简称fMRI)是一种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是MRI的一种运用和深入发展,主要是用MRI的方法研究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磁共振信号的测定来反映血氧饱和度及血流量,间接反映脑的能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神经元的活动,间接达到功能成像的目的。这种技术的显著优点是:信号直接来自脑组织功能性的变化,无须注入造影剂、同位素或者其他物质,是无创伤的方法;实验准备时间短,同一被试可以反复参加实验;可以进行单被试分析;可以同时提供结构像和功能像;空间分辨率非常高,可以达到1立方毫米。但是,fMRI最大的局限性在于时间分辨率较低。原因在于认知过程所引起的血流量变化通常需要数秒后才能达到高峰,而认知过程往往能够非常迅速完成。

11.内分泌系统

答: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重要系统。它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在作用方式上。神经系统一般是通过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去极化波来实现其调节功能,而内分泌系统则是通过血液运输使激素作用于某些细胞组织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这两个调节系统在结构和机能上是密切联系的:①几乎所有的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

②激素也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因为激素是经过血液传布到全身各处,脑中也有血管,因而它也能传布到脑中对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和抑制作用。

12.激素

答:激素(hormone)是指内分泌腺所分泌的物质。与唾液腺、胰腺等外分泌腺不同,激素不是通过特殊的分泌管道分泌出来,而是由腺细胞直接释放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然后再运输到全身各处的器官组织,从而对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机能起调节作用。激素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功能,因为激素是经过血液传布到全身各处,脑中也有血管,因而它能传布到脑中对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和抑制作用。

13.遗传

答:遗传(heredity)是指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现象。像身高、体重、肤色和头发的颜色等身体特征是遗传的。人类体细胞(精子和卵子例外)中有46个染色体,其中一半(精子)来自父亲,另一半(卵子)来自母亲。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由复杂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保存者和传递者,构成DNA的单位称为基因,因此基因乃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最基本单位。

14.基因型

答:基因型(genotype)是指个体的整个遗传禀赋,又称“遗传型”。与“表现型”相对。表现型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基因型的个体遗传得以实现的程度。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总是离不开环境的。基因型是包含在染色体中的遗传信息,规定个体对环境因素所发生的特定反应方式。同一基因型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表现型。

15.表现型

答:表现型(phenotype)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基因型的个体遗传得以实现的程度,有机体可被观察到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性。如形态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基因型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亦即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基因型是指个体的整个遗传禀赋。表现型是个体在发育期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定表现形式。同种个体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行为特性,且进化越是高等,环境的影响越明显。

16.选择性繁殖

答:选择性繁殖(selective breeding)是对动物特性遗传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让具有某种高水平特性的动物和低水平特性的动物分栏交配以考察行为特性遗传的情况。科学家们已采用选择性繁殖技术来证明了大量行为特征的遗传性。如果某些特质是受遗传影响的,就应该能够以选择性繁殖得到明显的改变;反之,则可以断定它们主要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伦理的限制,选择性繁殖的方法不能用于人类本身。

17.双生子研究

答: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是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双生子可分为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相同基因型;异卵双生是由两个不同的卵子和两个不同的精子结合而成的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其基因型不同。异卵双生子的相似性与其同胞兄弟姊妹相同。由于理论上双生子有着最为接近的后天环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行为相似性上的差异可以证明行为的遗传性。

二、问答题

1.试用表列出神经系统各部及其主要机能。

答:外界刺激经过感受器时,触发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投射系统将来自感受器的冲动传向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从而引起特定的感觉。大脑皮质的投射区各自的主要特点如下:

(1)体表感觉代表区

体表感觉主要指皮肤上的触、冷、温、痛等感觉。其大脑皮质代表区在中央后回。这一区域的感觉投射有如下特点:①感觉传入的皮质投射是交叉的,即一侧的躯体感觉投射到对侧的大脑皮质的相应代表区;②感觉传入的皮质投射是倒置的,即下肢的感觉投射于这一区域的顶部;上肢的感觉投射于这一区域的中部;头颈部的感觉投射于这一区域的下部;③大脑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与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度有关。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人进行精细的感觉分析,它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

(2)本体感觉代表区

本体感觉指肌肉、关节的运动和位置感觉。中央前回是运动区,也是本体感觉的投射区。刺激中央前回也会引致病人企图发动肢体运动的主观感觉。

(3)视觉代表区

视觉代表区在枕叶距状裂两侧。刺激该区域,可以使患者产生简单的主观光感觉,但不能引起完善的视觉形象。

(4)听觉代表区

听觉代表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听觉冲动的投射是双侧性的,即一侧皮质代表区与两侧耳的感受器都有关。因此,一侧颞叶皮质受损害并不影响听觉,只有左右两侧听觉代表区同时受损害,才产生完全的耳聋。

(5)嗅觉和味觉代表区

一般认为,嗅觉冲动主要投射于海马回沟和海马回前部一带,味觉冲动投射于中央后回的头面部感觉投射区的下侧。

(6)内脏感觉代表区

一般认为,内脏感觉代表区在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皮质与间脑交接处的边缘及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称为边缘叶。它与附近的皮质以及有关的皮质下结构,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不仅与内脏有关,还与嗅觉、情绪、记忆等心理活动有关。

3.说明脑的运动机能系统的主要特点。

答:脑的运动机能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

(1)大脑皮质运动区

人的一切随意活动是由大脑皮质调节的。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的皮质代表区。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机能特征有以下几点:

①对侧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要支配对侧躯体肌肉,但对少数肌肉是双侧支配的。

②具有精细的定位,一定的区域支配身体一定部位的肌肉。支配下肢的区域位于中央前回的顶部,支配头面部的区域分布于接近外侧裂部分,支配上肢的区域则位于以上两部位之间。总的说来,近似倒立分布

③身体不同部位在大脑皮质的代表区的大小和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精细复杂的部位,所占的皮质代表区大。

④刺激该区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少数个别肌肉的收缩,甚至只引起某块肌肉的一部分发生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收缩。

(2)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

大脑皮质控制人的随意活动。其神经冲动是经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下传完成的。

①锥体系统

锥体系统主要是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大锥体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锥体系统的机能主要是控制支配各种随意活动,控制技巧性的活动。锥体系统的纤维除主要来自中央前回外,还来自被称为感觉区的中央后回以及前额区等皮质广泛区域。因此,大脑皮质对随意活动的调节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狭小范围,而与皮质的其他部位有联系。对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调节,前额区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②锥体外系统

大脑皮质除运动区外,还有一些其他区域参与肌肉活动的协调。这些区域统称为锥体外区。由锥体外区下行的传导系统称为锥体外系统。锥体外系统并不直接支配随意运动,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保持身体的姿势,使动作协调。

人的一切随意运动都是经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协同活动完成的。大脑皮质相当广泛的区域都与随意运动有关。由于随意运动是为满足个体的需要和保证种系生存而进行的,因此,行为动作必然受从周围环境和体内环境传入信息的控制和影响。

4.说明大脑皮质联络区的主要特点。

答:在大脑皮质,除了特异感觉投射区和运动区之外,还有更广大的区域,这些区域一般称为联络区,各自的主要特点包括:

(1)感觉联络区

各感觉投射区的神经元严格保持着模式特异性,其邻近区域有大量的短轴突联络神经元。它们与各感觉区的特异神经元有着广泛的联系,其功能是组织进入感觉区的神经冲动,以便获得更精确的信息。这些区域称为感觉联络区。因此,感觉投射区所承担的工作仅是接收信息。

①人习得的经验以及必要时唤起经验等,都不是视觉区本身的机能,而是视觉区邻近的视觉联络区的机能。如果视觉联络区受损害,虽然患者不会全盲,却影响对物体意义的认知和远近距离的判断,产生视而不见的现象。

②在听觉区附近是听觉联络区。它负责听觉刺激意义的学习、习得经验的储存以及唤起经验赋予听觉刺激以意义等。如果听觉联络区受损伤,就失去对外部声音刺激的理解和判断。这时虽有声音刺激感觉,但不能判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会产生听而不闻的现象。

③体表感觉区附近是体表感觉联络区。其功能为辅助体表感觉区,以获得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触觉、温觉、痛觉和动觉等的更精确的理解。如果体表感觉联络区受损坏,人就不能理解体表感觉的意义。

(2)运动联络区

在运动区附近是运动联络区。它虽能直接支配某一部分肌肉的收缩,但人的运动是有意义的。运动的组织与意义性,则是在“出口”之前经由运动前区赋予的。例如,写字时所需要的手指和手臂肌肉的运动,是人对这种运动方式和程序经过多次练习而习得的。这种经验

包括手指和手臂运动的方式与文字意义的关系。学习、保持及运用这种经验等,是与控制手指和手臂运动区有关的运动联络区的功能。如果这一运动联络区受损坏,病人虽仍能握笔做书写状运动,但不能写出他以前所熟悉的文字。

(3)前额联络区

在每一大脑半球额叶的最前端,各有一广大区域,称为前额联络区。前额联络区在人形成意向、运筹规划、调节和监督自己的行动使之与目的、计划相适应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常的动物为实现某一目的,能抑制对不重要的、附加刺激物的反应。而该区损坏的狗,对任何无关刺激都作出反应。例如,偶尔看到一片落叶,它便去捕捉它,咀嚼后又吐出来,有目的指向的行为遭到严重破坏。此类实验不能用于人类,但在病例中曾有学者发现,前额区受伤害者虽仍能表现简单的智能活动,但不能从事综合性与推理性的思考活动。

5.讨论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分工与协作。

答: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两者之间由胼胝体联系。由于大脑两半球机能分工造成的不对称性,传统观念有优势半球和劣势半球之分。然而,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两侧大脑半球不是优势与劣势关系,而是机能上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1)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分工与协作

①人的左侧大脑半球是控制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如文字)才能完成。幼儿的语言、数学等智力活动的发展是由左半球控制。大多数正常人(右利手者)的大脑左半球具有语言优势功能,即听、说、读、写的语言功能高度发展,能进行数学运算、抽象思维、推理和分析等功能,并形成人的心理和意识。它控制着人们的说话、阅读、写作、计算、语言回忆和时间感觉等活动。

②大脑右半球属于非语言优势功能,即各种感知尤其是空间知觉高度发展,能进行形象思维(包括想象)、感知音乐旋律,进行模仿,以及整体性、综合性功能,富有创造力。它控制着人们的想象、直觉、理解、做梦、形象记忆及情感、意志等活动,亦能形成心理和意识。

实验证明,在大脑两半球活动中,总是以一定的转换节律分工协作,共同反应客观事物。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丧失左半球的情况下,右半球具有补偿左半球某些功能的能力。

右脑半球还与人的创造性活动有密切联系,因为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重要的是直观、想象、综合、下意识的灵感等这些右半球的机能。有人对具有创造才能的人进行观察,发现他们不但左半球发达,而且右半球也发达,所以右半球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应促进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

许多教育家认为,现在学校教育太倾向于左半球,只注重语言、数学以及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忽视了音乐、美术、体育、图形的辨别等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观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致使左脑用得多,右脑未开发,两半球发展失去了平衡,这样,就妨碍了智力的全面发展。音乐和美术方面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儿童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数学运算的能力。艺术方面的训练可以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学习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根据两者的分工和特长,有人将左半脑比作“语言脑”、“理性脑”、“数学脑”,而把右半脑比作“模拟脑”、“创造性脑”、“艺术脑”。如果左右两半脑均衡发展,脑功能必将发挥巨大潜力。

6.说明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机能。

答:现在为学界公认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和性腺(睾丸和卵巢),其各自的机能是:

(1)脑垂体,分泌脑垂体激素,主要机能及对行为的影响是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

(2)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主要机能及对行为的影响是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等基本生理过程及影响智力发展水平、情绪兴奋性水平。

(3)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主要机能及对行为的影响是调节正常血钙水平,维持神经系统正常活动。

(4)胰岛,分泌胰岛素,主要机能及对行为的影响是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5)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①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机能及对行为的影响是调节盐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第二性征(变声、阴毛)、应激功能;②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机能及对行为的影响是情绪状态时,血糖增加,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加强,瞳孔扩大,紧张感和不安感增加。

(6)性腺,包括睾丸和卵巢:①睾丸分泌雄激素,主要机能及对行为的影响是促进精子生长和男性生殖器的发育,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②卵巢分泌雌激素和黄体酮。雌激素的主要机能及对行为的影响是刺激子宫、阴道和乳腺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女性第二性征;黄体酮的主要机能及对行为的影响是保证受精卵植入、保胎,促进乳腺发育。

7.试述心理脑机制的研究方法。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8.讨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答:行为遗传学是指综合遗传学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行为特征的遗传,如探讨能力、气质和情绪稳定性在多大程度上是遗传的。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选择性繁殖。选择性繁殖是对动物特性遗传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让具有某种高水平特性的动物和低水平特性的动物分栏交配以考察行为特性遗传的情况。如果某些特质是受遗传影响的,就应该能够以选择性繁殖得到明显的改变;反之,则可以断定它们主要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伦理的限制,选择性繁殖的方法不能用于人类本身。

(2)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是研究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一种好方法。双生子可分为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相同基因型;异卵双生是由两个不同的卵子和两个不同的精子结合而成的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其基因型不同。异卵双生子的相似性与其同胞兄弟姊妹相同。由于理论上双生子有着最为接近的后天环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行为相似性上的差异可以证明行为的遗传性。

(3)此外,行为遗传学还有家谱分析法、群体调查分析法等方法。家谱分析法就是研究者选出具有欲研究的特征或异常行为的指标,然后调查该个体家族中的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以确定其遗传情况的方法。亲属相关法就是用亲属之间(如亲子、兄妹)特征上的相关程度来分析遗传力的方法。群体调查分析法就是调查某种异常现象在一般群体中的出现率和患者亲属的出现率,测验其显著性,以确定这种异常现象是否与遗传有关的方法。

第三章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环境

答: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如大气、水、动植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文化环境等。此外,心理学还可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情境是指在一定场合下能被个体感知到的那一部分环境。

2.自然环境

答: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亦称"地理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因素以及它们有机结合构成的自然综合体。人类生活的地理空间

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发展生产和创造生产、生活资料的源泉。按人类对它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生环境逐步变化为次生环境。其中,有的正日益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促进了社会发展;有的则束缚并制约人类社会的继续进步和发展。

3.社会环境

答: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广义上指整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它可分为物质环境(如器具、建筑、公用设施等)和精神环境(如风俗、宗教、伦理、艺术、政治、法律等观念形态)。社会环境不论是人造的各种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甚至是人自身的存续,都是经过人的力量改造的结果。人为性是社会环境区别于自然环境的主要差别。社会环境对于个体来说是纯粹客观的。它是对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的构成元素有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由人、物、关系所形成的观念系统,其中包括价值系统、知识系统和理论系统。所有这些元素综合为一体即构成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个人要适应社会环境,就要不断地社会化,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4.物理环境

答:物理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指人类周围的外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相距较近、关系最密切的各种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如大气、水、城市、乡村、居室和交通等。生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相距较远,由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大自然环境,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地理条件等各种生态因素。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状态的好坏,间接地或长时期、大范围内对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

5.心理环境

答:心理环境(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某一时刻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行为主义者认为,其特征基本上是物理的、客观方面的。格式塔理论家认为,它包括意象、想象和记忆方面的因素。精神分析思想家认为,它包括潜意识元素、动机等。心理环境亦称“准环境”、“准事实”。勒温拓扑心理学基本概念,指对人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环境,亦即人脑中由个体及环境两方面因素构成的整个情境。

6.行为环境

答: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是文化上与固定的行为相匹配的物理环境,个体意识到的环境。这种行为包括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考夫卡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心理物理场具有自我和环境两极性。自我可用人格概念说明,环境可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人的行为是针对行为环境的,其范围小于苛勒提出的直接经验,只是引起个体行为的环境,而直接经验还包括自我及主观经验。相同的客观环境对不同的个体而言可能是不同的行为环境,产生不同行为。

7.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答: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关于环境的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包括五个子系统:①微系统,指与个体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交流系统;②中系统,是几个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③外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环境之间的连接与关系,其中一个环境中包含这个个体;④大系统,是指与个人有关的所有微系统、中系统及外系统的交互作用关系;⑤长期系统,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社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布朗芬布

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制约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缺点是无法进行实证研究。

8.空气污染综合征

答:空气污染综合征(air pollution syndrome)是指长期受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主要有头疼、疲劳、失眠、消沉、烦躁、眼睛发炎和肠胃炎等症状表现。空气污染不像自然灾害、拥挤或噪声那样引起身体上的痛苦,但是,它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也相当严重。空气污染至少会造成以下三种有害的影响:①它直接威胁到人类和动物的健康;②它通过大气层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生存的环境。这包括臭氧的耗尽、烟雾和酸雨;③它的潜在影响是通过腐蚀破坏人们的建筑物。最明显的空气污染迹象是人们所能看见的沙尘、烟雾、霾及所能闻到的异味。

9.社会密度

答:社会密度(social density)指在一个给定的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可以按每平方米的人数来计算。拥挤是一种感到空间不够大的主观感受。高社会密度会提高唤醒水平(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增多,肾上腺素增加),但不一定是不舒服的。高社会密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高社会密度容易使人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②高社会密度能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③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愤怒与攻击行为;④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误差。

10.拥挤

答:拥挤(crowding)是指个体对可用空间量大小或空间密度的主观感觉。个体受到束缚或没有充足空间而产生的不适和消极的情绪状态。主要与个体要求更多的空间有关,也取决于个体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实验表明,拥挤会引起个体高度的生理激动、心理紧张,使个体对复杂作业操作失误,抑制其亲社会行为,甚至导致侵犯性行为或犯罪等。巴伦等人1978年提出的失控假设认为,拥挤会使个体对事件失去控制而产生紧张情绪。鲍姆l979年根据非预期互动假设认为,拥挤之所以产生消极影响,是因为人们在拥挤环境中的互动超出了希望的数量,自然就会回避过多的互动。

11.噪声

答:噪声(noise)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不定型的听觉刺激。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声,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性。测量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是物理的测量。当音强达到100分贝时,就会使听觉神经产生痛感,给听觉带来永久性的伤害。噪声既是一个污染源,也是一个应激源。对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人们认知行为的研究表明,长期的噪声使许多人试图将注意力从噪声转移到与认知任务有关的任务上,也就是说对噪声充耳不闻,以此来减轻噪声所造成的应激。噪声会降低工厂工人的效率,工作中常常失误。噪声还会引起多种疾病,扭曲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可能导致对他人的攻击行为。

12.文化

答:文化(culture)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文化的特征包括:①文化的多样性。特里安迪斯提出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规范、文化的复杂度、主动性—被动性、荣誉感、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纵向关系—横向关系等不同的维度加以分析。②文化的共同性。文化的多样性蕴涵着文化的共同性。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差异性下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就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13.亚文化

答: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

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并非每个社会只有一个由其成员所公认的单一文化。一个社会的文化通常仅指构成总体文化的要素的共同部分。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是多元化的。有各种亚文化,如人种亚文化、年龄亚文化、生态学亚文化(如城市文化、郊区文化等)以及阶层亚文化等。亚文化对亚群体的影响是形成亚文化群的心理特征。

14.社会影响

答: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是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包括其他人或团体的社会影响。社会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复杂而多样,主要包括:①其他人对个体心理与行为影响的基本模式——从众与服从;②团体影响力的主要表现——社会促进、社会懈怠与去个性化。社会影响是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15.从众

答:从众(conformity)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从众的原因主要有:①人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人们对社会规范是敏感的,懂得哪些是被社会接受的规则和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②人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惟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人们越相信团体的信息,越重视团体的观点,就越容易与团体保持一致,从众现象就越多。此外,任务难度会使从众现象增加,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影响着从众行为。

16.服从

答:服从(obedience)是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服从是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下做出自己本不愿做的行为。在外在压力下被迫发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有关实验研究表明,当服从行为涉及第三者时,多数人宁肯牺牲第三者的利益也要表现出服从行为,不论民族、性别、文化程度都是如此。通常,使用说服、劝告、提供模仿的榜样等多种方法来使他人表现服从行为,但最重要的方法还是奖励和惩罚。在一定限度内,奖励得越多,惩罚得越重,导致的服从行为越多。

17.角色

答:角色(role)是指期望于个人的、训练个人并鼓励他在一定社会情境中去完成某种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任何行为模式。一个人的角色就是他人对其所期望的东西,并在完全习得和内化特定的角色以后,最终成为他自己所期望的东西。在每个社会中,人们都会扮演许多不同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规定了父母与孩子、丈夫与妻子各自的任务;职业角色决定了经理与员工、教授与学生的正确行为;性别角色规定了男人和女人各自的适宜行为。每一种角色的特定要求都应满足,否则就会导致受到情绪上、经济上或职业上的惩罚。如果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违反了角色要求,他们就会感到不自在,或者其他人就会设法使其感到不安。

18.社会促进

答: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又称“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特里普利特1898年发现,多人同时参赛自行车竞赛,比单个运动员分别计时参赛速度要快。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扎琼克通过现场实验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他指出,有他人在场可提高个体的动机水平,而动机水平的提高,可增强优势反应(已经学习和掌握得很熟练的动作),抑制较弱的反应(不熟练或复杂的智力活动),因此既可能对个体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亦可能产生促退作用。以后的许多研究者深化和发展了这一假说。有学者认为,社会促进效应是透过活动者的竞争动机和对他人评价的认识实现的。

19.社会懈怠

答: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时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的下降现象。社会懈怠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80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8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8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按记忆的内容将长时记忆分为( )。 (分数:2.00)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陈述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解析:解析: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可以将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在下列选项中,“舌尖现象”属于( )。 (分数:2.00) A.不完全遗忘√ B.完全遗忘 C.暂时性遗忘√ D.永久性遗忘 解析:解析:“舌尖现象”指明明知道却一时想不起来的现象,即暂时性遗忘、不完全遗忘。 4.斯金纳认为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对刺激(铃声)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属于( )。 (分数:2.00) A.应答性行为√ B.经典性条件的行为√ C.第一信号系统引发的反应√ D.操作性条件作用 解析:解析:考查巴甫洛夫对行为信号系统分类和斯金纳对行为的分类。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机体被动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经典性条件行为是S—R的联结,即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第一信号系统引发的反应是由物理刺激引起的。故答案为ABC。此题出题目的在于了解斯金纳、华生和巴甫洛夫对于行为及信号系统的分类,难点是容易漏选。 5.在下列语句中,可以用巴甫洛夫的理论来解释的是( )。 (分数:2.00)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B.望梅止渴√ C.小孩子怕打针,后来见到医生就害怕√ D.谈虎色变√ 解析:解析:选项A为泛化条件作用;选项B可用第一信号系统来解释;选项C为高级条件作用;选项D 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四个选项都是经典的例证,必须牢记。值得注意的是,巴甫洛夫的两个信号系统理论明确指出,人类由于有了以语言为主的第二信号系统,其学习与动物具有了本质的区别。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类特有的。 6.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从而形成习惯,遵循( )。(分数:2.00) A.频因律√ B.近因律√ C.联系律 D.效果律

《心理学》练习题库新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性 4.观察法 5.实验法 6.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 8.第二信号系统 9.个性 10.需要 11.动机 12.兴趣 13.注意 14.有意注意 15.有意后注意 16、无意注意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想法D.人的思维2.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________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_____ A.兴奋B.反射C.抑制D.操作 4.动力定型不具备哪一种特点________ A.定型化B.自动化C.概括化D.简约化 5.________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A.兴趣B.理想C.需要D.爱好

6.________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A.社会性需要B.生理性需要C.精神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要是________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8.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_______ A.兴趣B.需要C.爱好D.理想 9.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是_______ A.志趣B.有趣C.乐趣D.无趣 10.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___________ A.心理现象B.心理C.心理过程D.个性倾向性 11.______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2.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属于注意外部表现的______。 A.无关运动的静止B.呼吸运动的变化C.适应性运动D.调节 13.没有事先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无意后注意 14.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______。 A.稳定性B.分配C.转移D.广度 15.______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 1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______的音波。 A.16—20000次/秒(赫兹)B.20—20000次/秒(赫兹) C.15—15000次/秒(赫兹)D.16—16000次/秒(赫兹)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_______。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触觉刺激D.嗅觉适应 18.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_______。 A.幻觉B.联觉C.错觉D.感觉 19.在_______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一

《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D)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B心理过程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由被试对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引起的反应是(B) A自变量B因变量 C无关变量D控制变量 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年代是(B)A1897年B1879年 C1887年D1878年 4.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是(B) A.弗洛伊德B.华生 C.罗杰斯D.斯金纳 5.神经系统的基本机构与功能单元是(C) A.神经系统 B.周围神经系统 C.神经元 C.突触 6.大脑皮层上的枕叶是(A)中枢。 A.视觉 B.听觉 C.言语 D.感觉活动 7.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B)。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8.下列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是(C)。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9.刚刚能够引起同类感觉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是(A)。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10.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B)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1.教师在上课时,既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的注意特性是(B)。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2.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B)组块。 A.9+2 B.7+2 C.5+2 D.6+3 13.先前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是(B)。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4.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B)。 A.想象 B.表象 C.映象 D.表征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总题数:22,分数:44.00) 1.单项选择题(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试图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的心理学派别是( )。 (分数:2.00) A.认知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构造心理学√ D.神经心理学 解析:解析:构造主义学派强调用内省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将人的意识划分为基本元素。神经心理学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的问题。 3.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 (分数:2.00) A.电传导 B.化学传导√ C.反射 D.神经回路 解析:解析: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4.下列不属于大脑皮层的初级感觉区的是( )。 (分数:2.00) A.视觉区 B.听觉 C.嗅觉区√ D.机体感觉区 解析:解析:初级感觉区包括A、B、D三项,分别接受来自眼睛的光刺激,来自耳朵的声音刺激,以及来自皮肤表面和内脏的各种刺激。 5.正常人能够分辨出的最小视角约为( )。 (分数:2.00) A.1分度√ B.2分度 C.3分度 D.4分度 解析:解析:视角是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光点射人眼后交叉通过节点时形成的夹角。若视角太小,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两点像距太近,人眼就很难区分出来。一般正常人能够分辨出的最小视角约为1分度。 6.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知觉的理解性的作用的是( )。 (分数:2.00) A.理解有助于知觉的选择性 B.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占总分300分的100分),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11年之前的考纲上这一部分就叫做“普通心理学”,从11年的考纲开始,在之前普通心理学的后面加入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由此统称为“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90分) 我将心理学导论中除社会心理学之外的内容还是称作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其实《普通心理学》与《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是重叠的,可是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细节。我曾经分析历年的心理学统考真题,我把真题上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找到它们在教材上的出处,我发现11年之前的真题中,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的选择题几乎全部能从《普通心理学》这本教材上找到出处,而11年和12年大变卦,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而是来源于《心理学导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实在11年之前个别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的题目,也都来源于《心理学导论》。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命题的趋势是将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普通心理学》转移到《心理学导论》,我知道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是被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平心而论这本书也的确编得比《心理学导论》要好,可是按现在的趋势看,仅仅复习《普通心理学》这一本书真的不够。据传梁宁建是心理学统考命题组组长。《心理学导论》这本书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视。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17道单选,3道左右的多选,2 道简答,1道综合,分值在90分以上。可谓是统考中的绝对大头。真题对这一部分的考察很全面,所以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只要是考纲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看,反复看。看知识点的时候一定注意细节,看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不然记忆会很困难。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定要熟悉到不用刻意去背,就凭看的变数都能将要点记下来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0分) 这一部分是从11年开始新增的,它在考纲上仅占心理学导论的一章的内容,可是却涵盖了几乎整个社会心理学教材整本书。我比较了几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发现只有金盛华编的那一本与考纲的内容交叉得最多,由于这一部分分值不大,而且内容太多,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去看更多的书了,就只看这一本吧! 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2道单选,1道左右的多选,目前两年没有出现简答和综合题,不过12年真题比11年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的考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排除以后也有会出大题的可能。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分值小,所以建议大家以浏览的形式来复习,每一个考点只需要翻一翻,有时间的话就多翻翻,而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很有趣的一个分支,相信大家也会很有兴趣看的。 实验心理学(占60分) 这是心理学统考中权重第二的一科,而事实上60分的分值只是一个底线,真题中这一部分考察的具体分值经常会远远超过60分。而这一科却又是最难复习的一科,因为没有 一本教材能涵盖这一科40%的考点,如果想全面的复习考纲上的考点,至少要用到以下四本教材,按照这四本教材在真题中的重要程度排列: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奥鹏传媒2019年7月《心理学导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答案+我名字 传媒2019年7月《心理学导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总分:100分 100分 一、单选题共20题,40分 1 2分 “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 )。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2 2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3 2分 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4 2分 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特性。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 2分 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6 2分 下列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是( )。 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延 D望梅生畏 7 2分 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 )。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 2分 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9 2分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年代是( )。 A1897年 B1879年 C1887年 D1878年 10 2分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1 2分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 2分 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心理学导论论述题简答题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各种知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不仅在信息保持时间和信息保持量上有区别,而且在记忆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并处于记忆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指示表征的方式(会影响问题的解决)2刺激模式(个体知觉到的问题组织形式,它对问题解决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3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看不到它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功能,从而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功能固着是一种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4问题解决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解决的心理准备状态。)5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客观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叫做原型启发)6动机和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对问题解决骑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就动机的性质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具社会价值,他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越大,就越积极)7人格特征(能否顺利解决问题与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再造想象的发展及形成条件: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是相对的,虽然对于想象者来说是新颖的,但实际上是在社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是根据某种图形提示或语言描述再造出来而已。再造想象对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再造想象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形成的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言语或词语的描述和图形或符号标志的事物的意义。二是丰富的表象储备。记忆表象的基础,记忆表象愈丰富,再造性想象的内容就愈多样。 注意及其基本特征: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总是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与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过程。)、知觉的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像的过程)。 思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间接性(不是反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即通过一定媒介反映客观事物。)。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9.doc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9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决河内塔问题所用的策略是( )。(分数:2.00) A.算法 B.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C.逆向搜索 D.爬山法 3.陆钦斯(Luchins)的量水实验说明了( )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分数:2.00) A.知识表征的方式 B.定势 C.功能固着 D.情绪 4.看完小说《哪吒闹海≥后,脑中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哪吒的形象这个心理过程是( )(分数:2.00)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 5.当回忆一位老朋友的时候,在头脑中出现老朋友的形象是( )。(分数:2.00) A.表象 B.想象 C.印象 D.幻想 6.根据社会心理学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这里运用的思维是( )。(分数:2.00) A.经验思维 B.理论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思维 7.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下列属于原型启发的是( )。(分数:2.00) A.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 B.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实验 C.鲁班根据丝茅草叶边的毛刺制成了锯子 D.狗取悦人类获取食物 8.教学中一道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是培养学生的哪种思维?( )(分数:2.00) A.经验思维 B.理论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9.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这体现了( )的作用。(分数:2.00) A.变式 B.定势 C.正迁移 D.负迁移 10.平时看小说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分数:2.00)

心理学导论试题库

1.用“道德两难故事”引发儿童道德判断,了解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2.学生应以()为主要任务。 A.智育 B.德育 C.体育 D.学习 3.在学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4.教师的神圣使命是 A.提高升学率 B.以身示范 C.教书育人 D.奉献社会 5.“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个体性 6.“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反映了德育的()原则 A.导向性 B.正面教育 C.知行统一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7.驱使个体产生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A.诱因 B.需要 C.思维 D.感觉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认知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9.根据维纳归因理论,运气属于影响成败的 A.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B.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 C.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10.“一白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 11.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想像 12.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人们总是把国旗看成是红色的,这一现象表明人的知觉具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3.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知觉的特性称为( )。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选择性 14.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明确的含义,这种知觉特性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选择性 15.“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人的知觉特征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谢切诺夫 B.罗杰斯 C.华生 D.弗洛伊德 17.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是( ) A.实验室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自然实验法 18.成人与儿童对一幅图画的知觉有很大的差别,年龄较小的儿童只能说出图画中主要的部分,而成人能把握整个图画的意义,这说明了()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0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模拟试卷10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 1.简述布鲁纳提出的概念形成中的四种策略。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中的四种策略。分别为:①保守性聚焦: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聚焦点)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整体假设),然后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或特征来对这个假设进行检验。②冒险性聚焦: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而建立假设(整体假设),然后同时改变一个以上的属生来检验这个假设。这种策略带有冒险性,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概念。③同时性扫描: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属性形成的多个部分假设,然后对多个部分假设进行验证。采用这种策略,记忆负担较重,难度较大。④继时性扫描: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反馈,每次只检验一种假设,若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相比而言,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概念形成策略。) 解析: 2.请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①知识表征的方式(九点连线图)。知识表征的方式不正确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②定势(陆钦斯量水实验)。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叫心向。近似于迁移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③功能固着(邓克尔盒子问题)。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了某种物体的倾向叫做功能固着,在它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克服功能固着叫功能变通。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④动机。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⑤情绪。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而积极情绪将有助于问题解决。⑥人际关系。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例如从众现象。) 解析: 3.简述Paivio(佩威奥)的双重编码理论。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佩威奥提出,脑中存在表象和语言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储存系统。一是表象系统,它对具体的事物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存储、转换和提取,其表征类似于知觉;二是言语符号系统,主要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直接处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充当非语言对象、时间和行为的符号功能。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该理论还定义了三种类型的加工: (1)表征型的,语言或非语言表征的直接激活。 (2)调用型的,通过非语言系统激活语言系统或反过来通过语言系统激活非语言系统。 (3)联合加工,在语言系统内部和非语言系统内部的表征的协同激活。) 解析: 4.简述想象的功能。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新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1)想象有预见作用,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对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尤其突出。 (3)想象有代替作用,当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满足时,

0307心理学导论试题

浙江省200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6049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德文“gestalt”的意思是__________。“gestalt”学派典型的观点是__________。 3.反射有两种形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个性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特征是__________,最为稳定的特征是__________。 5.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他使用的材料是由无意义音节组成的字表,使用的统计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 6.接到老朋友的电话,知道对方是谁却叫不出名字,过一会儿就会想起来,这被称为__________现象,这是一种__________性遗忘。 7.视觉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味觉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 8.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9.发散思维程度由灵活性、流畅性和__________三个组成部分的能力来揭示。 10.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11.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智力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操作、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侏儒症”和“巨人症”是由下列哪一个腺体的分泌不正常造成的?( ) A.性腺 B.甲状腺 C.胸腺 D.脑垂体 2.证明了过滤器学说的实验依据是( )。 A.三耳人实验 B.双耳分听实验 C.分心技术 D.完全报告法 3.在读书时,遇到残缺字我们能根据经验将其补全,这是知觉具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心理属于( )。 A.本能活动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系统 5.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是一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无意想象 6.“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 A.接近——回避冲突 06049# 心理学导论试题第1 页共3 页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2011年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最后一个中转站是 A.丘脑 B.下丘脑 C.海马 D.桥脑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 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 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 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 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大脑皮层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A.顶部 B.中部 C.背部 D.底部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感觉—听觉—听觉理论 4.“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 B.对比 C.后像 D.联觉 【参考答案】D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感觉—其他感觉

5.故地重游往往令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许多在其他情况下不太容易想起的事情,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A.层次网络模型 B.逆行性遗忘 C.编码特异性原理 D.激活扩散模型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记忆—记忆编码 6.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的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的时间应在识记后 A.1小时内 B.2-12小时 C.13-24小时 D.24小时后 【参考答案】A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记忆—遗忘—遗忘曲线 7.小明在游戏中把凳子当马骑,这种活动反应的想象功能是 A.再造 B.补充 C.替代 D.预见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思维—想象—想象功能 8.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A.间接性 B.抽象性 C.概括性 D.理解性 【参考答案】C 【考查知识点】心理学导论—思维—思维概述—思维的特征 9.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A.音位 B.语素 C.词 D.句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