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效应对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膜流动性及细胞骨架的影响

超声介导微泡空化效应对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膜流动性及细胞骨架的影响

主堡垄蔓丝堡堂苤查丝业生!!旦笙!!鲞笙!!塑曼堕!』望!!!!!!!堡!:!!!!!!!!;塑!!∑!!!!:盥!:!!?889?

图2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圈3选定的待漂泊区域;围4荧光淬灭;圈5荧光恢复后;圈6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图7超声微泡作用前微丝蛋白荧光照片;图8超声微泡作用后微丝蛋白荧光照片;图9超声辐照后微管蛋白荧光强度(Mi1,8)-图lO超卢辐照后微管蛋白荧光强度(M10.75)

内,观察到超声联合微泡对细胞膜及细胞骨架无明显生物损伤,而且在辐照时间为3()~90S及MI为0.75~1.3时,细胞膜流动性与微管蛋白的荧光恢复强度呈线性正相关变化,说明超声联合微泡对细胞膜“分子打孔”作用,可能与微管蛋白空间结构和功能变化直接相关。当辐照时间超过90S以及MI超过1.3时细胞膜流动性与微管蛋白荧光恢复强度出现平台现象,很可能与细胞膜流动性与微管蛋白出现功能饱和有关‘…5|。

超声联合微泡基因靶向传输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索,尤其作用机制的阐明对于提高转染效率、优化传输系统至关重要。本实验初步观察了一定超声能量及辐照模式对细胞流动性及细胞骨架的影响,对于继续探索超声微泡转基因机制提供初步借鉴。本实验未观察到微丝蛋白荧光强度变化情况,可能与微丝蛋白变化较快或实验设计本身灵敏度欠佳有关,拟优化实验设计继续观察。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直接观察细胞膜流动性、微管蛋白及微丝蛋自在空化作用发生时的具体分子改变,今后拟以电镜、免疫组化、单克隆抗体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KochS,PohlP,CobetU。eta1.Uhrasoundenhancementofliposome-mediatedcelJtransfeetioniScausedbycavitationeffects.UhrasoundMedBiol,2000,26:897-891).

2ShohetRV,ChenS,ZhouYT.eta1.EchocardiographicdestruetionofalbuminmicrobubbleSdirectSgenedeliverytOthemyocardiurmCirculation,201)0.101:2554—2556.

3MayerCR。GeisNA.KatusHA。eta1.Uhrasoundtargetedmicrobubbledestructionfordrugandgenedelivery.Expert0pinDrugDeliv,2008.5:1121—1138.

4HernotS,KlibanovAI..Microbubblesinultrasound—triggereddrugandgenedelivery.AdvDrugDelivRev?21)1)8?611:1153-1166.

5MayerCR.BekeredjianR.UltrasonicgeneanddrugdeliverytOthecardiovascularsystem.AdvDrugDeliv

Rev,2008,61):1177-1192.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课件首先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描述,课件紧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内容丰富新颖,层次分明。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可以很好地掌握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试述产神经氨酸酶肺炎链球菌引起HUS的机制。 一、概述 (一)背景 1925 年,首次报道血栓性微血管病,一位 16 岁女孩临床表现为贫血、紫癜、发热伴肾脏受累,检查发现急性溶血性贫血,病理检查发现伴有小动脉及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1936 年,发现类似疾病,临床表现除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还有血栓 - 血小板聚集。 1947 年, singe 发现一类疾病临床表现除发热、紫癜、肾脏受累外还有出血倾向,定义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TTP )。 1952 年, svmmers 根据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定义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即 TMA 。 1955 年, Gasser 发现疾病的临床症状包括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肾衰竭,命名为溶血性综合征( HUS )。 (二)定义 血栓性微血管病(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 , TMA )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特征有: (1)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下降以及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2) 肾脏受累时多引起急性肾衰竭。 (3) 经典的 TMA :溶血尿毒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 )。 (4) 其它类型 TMA :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相、妊娠相关肾病等。 (5) 尽管病因和发病机制多样,最终均可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微血栓形成。 (三)发病机制 ( 1 )病因未明。 ( 2 )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生的关键。与该疾病相关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抗体、免疫复合物、药物、病毒等。 ( 3 )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完全一致,但都涉及到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和遗传异感因素。

肺毛细血管楔压是怎么回事【新知识】

肺毛细血管楔压是怎么回事 文章导读 每个人的肺部功能都要保持正常,因为每天都要用来正常呼吸,如果肺部功能 出现问题,那么意味着人的肺出现问题,很多人经常会因为长时间有不良的饮食习惯,长 时间抽烟,喝酒,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而导致肺毛细血管楔压,这会给心脏功能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要在平时及时对身体进行检查,针对心律失常以及 细菌性心脏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来说,是不可以擅自行动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 和安排下,才能做相关的检查,因为我们的身体无法自己做主,在出现疾病后也必须要配 合医生的专业诊断和治疗。正常值肺动 脉楔嵌压(PAWP)肺动脉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监测正常值6-12mmHg。临床 意义肺动脉楔压能反映左室充盈压,可用作判断左心室功能失血 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降低,则提示应补充血容量。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如果PCWP升高,提示左心衰竭或肺水肿。肺动脉楔压或肺毛细血管 楔压,是反映左心功能及其前负荷的可靠指标。左心功能不全代偿期(或称 左心功能不全适应)的PCWP为1.6-2.4kPa(12-18mmHg),>2.4kPa为心衰,适应不良。 当其值>2.67kPa(20mmHg)时,说明左室功能轻度减退,但应限液治 疗; >3.33-4.0kPa(25-30mmHg)时,提示左心功能严重不全,有肺水肿发生 的可能; 其值<1.07kPa(8mmHg)时,伴心输出量的降低,周围循环障碍,说 明血容量不足。 PAWP升高见于左心功能不全及二尖瓣病变等。异常结果: (1) 急性心肌梗死伴休克 (2) 原因不明的严重低血压 (3) 多器官功能障碍 (4) 肺 动脉高压 (5) 低心排综合征 (6)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用强心药或IABP维持的病人需要检 查的人群:有上述心肌梗死伴休克,严重低血压,肺动脉高压等症状患者。 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 (1) 严重心律失常 (2) 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动脉内膜炎 (3) 心 脏束支传导阻滞,尤其是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4) 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5) 严重出血倾向(6) 心脏及大血管内有附壁血栓 (7) 疑有室壁瘤且不具备手术条件者 (8) 近期植入起搏导管 者检查前禁忌:注意正常的生活饮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检查时要求:检查为创伤性要注 意保护,防止感染。检查过程测量方法: 肺动脉楔压 测量方法通常是应用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经血流漂浮并楔嵌到肺小动脉部位,阻断 该处的前向血流,此时导管头端所测得的压力即是肺动脉楔压(PAWP)。当肺小动脉被楔 嵌堵塞后,堵塞的肺小动脉段及与其相对应的肺小静脉段内的血液即停滞,成为静态血流柱,其内压力相等。由于大的肺静脉血流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故PAWP等于肺静脉压即左房压。相关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动脉发育不全,主-肺动脉隔 缺损,肺放线菌病,过敏性休克,肺动脉口狭窄。相关症状肺动 脉瓣狭窄杂音,肺动脉闭锁,低血压。

细胞膜流动性的理解

细胞膜流动性的理解 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理解 关于细胞膜结构的研究经过了很长时间,它是细胞水平上的微观领域研究,教材中所说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实际上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更何况是结构特点的研究过程经典实验和生命活动中的体现方面的理解。 膜的选择透性和流动性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例如,主动转运怎么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呢?胞吐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特点,那么,有没有体现膜的选择性? 我认为,细胞膜的胞吐也应该体现了选择性(有资料认为没有体现“透”性),因为也需要识别,所以,在试题中需要表述“结构特点”还是“功能特性”。 典例解析 试题: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 A.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B.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C.m R N 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D.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答案:C

解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属于胞吐,需要膜的流动性,A错误;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需要膜的流动性,B错误;m R N A通过核孔出来与游离核糖体结合,没有膜结构,不能体现膜的流动性,故B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故D错误。 NO.1 膜的流动性含义及其测定 膜的流动性是生物膜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指膜脂肪酸链部分及膜蛋白的运动状态。膜脂类分子在相变温度以上条件下主要有侧向扩散、旋转、左右摇摆、伸缩振荡、翻转及异化运动等方式。

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正是因为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才决定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从而体现出选择透过性,因此,膜的流动性是结构特点。 膜的流动性主要有荧光探针标记,电子自旋共振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一咱热分析方法),x线衍射等。 例如,科学家用发绿光的染料标记老鼠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光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老鼠的细胞和人的细胞融合,融合的一半发绿色荧光,一半发红色荧光。在温度为37度,经过40分钟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此结论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年最新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作者:————————————————————————————————日期:

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2016年版) 一、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妊娠相关性血栓性微血管病(ICD-10:N1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诊断,与妊娠相关的TMA,TMA的诊断须符合以下标准: 1.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Hb<100 g/L; 2. 外周血涂片显微镜下有红细胞碎片; 3. Coombs试验阴性; 4. 乳酸脱氢酶LDH 升高>460 U/L 4. 血小板计数<150 ×109/L; 5. 急性肾损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

肾脏病学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进行治疗。 1. 血浆疗法:血浆置换及定期血浆输注治疗; 2. 免疫抑制治疗:如因抗补体调节蛋白抗体引起的HUS,可选择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其它如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 3.透析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或经评估预计无效的严重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氮质血症(具体替代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决定)。 4. 其它:抗C5单抗(依库利单抗,Eculizumab)治疗产后HUS有成功的报道,但因费用极为昂贵,在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四)标准住院日7-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17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

高考生物复习细胞膜专项练习试题(含答案)

高考生物复习细胞膜专项练习试题(含答案)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以下是细胞膜专项练习试题,希望考生可以查缺补漏。 1.科学家在用电子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到细胞膜之前,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你认为当时确定细胞膜存在的依据最可能是()A.动物细胞有明确的边界 B.植物细胞有明显的固定形态 C.细胞能够分裂 D.物质进出细胞受到控制 解析从题目的四个选项分析可知,D项能够体现出细胞膜的特性;植物细胞具有明显的固定形态是因为具有细胞壁;动、植物细胞都有明确的边界;细胞能够分裂不能体现细胞膜的存在。 答案 D 2.研究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它证明了() A.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D.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脂质 解析易错选C项,尽管C项叙述本身正确,但由题目信息

只能确定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脂质。答案 3.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如图),它载入药物后可以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下列关于脂质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a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B.在b处嵌入脂溶性药物,利用它的流动性将药物送入细胞 C.在a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D.在b处嵌入水溶性药物,利用它与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 解析球形脂质体的双层脂分子的亲水端朝外,疏水端朝内,所以图中a处可嵌入水溶性物质,b处可嵌入脂溶性物质,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靶细胞内部。 答案 C 4.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B.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 C.图中a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 D.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载体 解析题图为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间接传递方式。甲细胞

肺泡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血量特征在不同级别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表现

CRTER 0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特征是不可逆的 气流受限,随着疾病的发展,也会出现换气功能障碍。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是常用的检测肺换气功能的指标,主要由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Dm)和肺泡毛细血管血量(Vc)组成[1,2]。一氧化碳弥散量只能粗略反映肺的弥散功能,分别测定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和肺泡毛细血 管血量,可以确定随慢性阻塞性肺病程度的加 重,换气功能异常主要由哪一环节引起。本文对154例不同程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了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和肺泡毛细血管血量测定,了解其换气功能情况,并探讨该测定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1对象和方法 设计:回顾性的观察实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四川省成都市610041梁斌苗,女,1978年生,山西省沁县人,汉族,200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毕业,学士,助教,主要从事呼吸内科临床肺功能研究。liangbinmiao@163.com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225 (2007)47-09479-04 收稿日期:2007-04-20 修回日期:2007-05-14(07-50-4-2412/M?Y) Pulmonarymembranediffusingcapacityandpulmonarycapillarybloodvolumein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tdifferentstages Abstract AIM:Toassesspulmonarymembranediffusingcapacity(Dm)andpulmonarycapillarybloodvolume(Vc)in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atdifferentstages. METHODS:FromJuly2006toMarch2007,154COPDpatientswererecruitedfromDepartmentofRespiratoryMedicinein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andwereclassifiedinto4groupsaccordingtoCOPDdegree:Stage0,Ⅰ,Ⅱ,ⅢandⅣ,with64,38,26,26patientsrespectively.Spirometry,lungcapacity,diffusingcapacityofcarbonmonoxide(DLCO),DmandVcweremeasured. RESULTS:Allof154patientswereinvolvedintheresultananlysis.①DLCO,DmandVcwerenormalinpatientsofstage0andstageⅠ,andalldeclinedwiththeseverityofCOPD.InstageⅡ,DLCOandDmreducedsignificantly,butVcreducedinsignificantly.IncontrasttoDLCOandVc,theabnormityofDmoccurredmoreearlyandseverely.②DLCO,DmandVcwerenegativelycorrelativewithstagesofCOPDandratioofresidualvolumetototallungcapacity,positivelycorrelativewithforcedexpiratoryvolumeinonesecond(FEV1)/forcedvitalcapacityandFEV1%.ThecorrelationbetweenDmandeachmeasurementwasthebest. CONCLUSION:ThesevererdegreeofCOPDindicatesthedecreaseofDLCO,DmandVc.ComparedwithDLCOandVc,theabnormityofDmoccursmoreearlyandseverely.ThemeasurementofDmmaymonitorthedevelopmentofthedisorderanddetecttheabnormityofgasexchangeinpatientswithCOPDearly. LiangBM,YuanYR,HeTL,ZengJJ,DuJ.Pulmonarymembranediffusingcapacityandpulmonarycapillarybloodvolumein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tdifferentstages.ZhongguoZuzhiGongchengYanjiuyuLinchuangKangfu2007;11(47):9479-9482(China)[www.zglckf.com/zglckf/ejournal/upfiles/07-47/47k-9479(ps).pdf]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级别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和肺泡毛细血管血量的特点。 方法:收集2006-07/2007-03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54例,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病方案分级,0级64例,Ⅰ级38例,Ⅱ级26例,Ⅲ和Ⅳ级共26例。行肺通气功能、肺容量、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和肺泡毛细血管血量测定。 结果:15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0级与I级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无论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和肺泡毛 细血管血量都正常。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病程度加重,一氧化碳弥散量、 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和肺泡毛细血管血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Ⅱ级慢性阻塞性肺病时一氧化碳弥散量和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下降明显,肺泡毛细血管血量改变不明显。 其中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出现异常明显早于一氧化碳弥散量和肺泡毛细血管血量,而且较严重。Ⅲ和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泡毛细血管血量下降明显。②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和肺泡毛细血管血量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级别、残气量/肺总量成负相关,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成正相关,而且,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与各指标的相关性最好。 结论: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病程度的加重,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和肺泡毛细血管血量均有下降。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的异常比一氧化碳弥散量和肺泡毛细血管血量较早出现而且较严重。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的测定可以监测疾病发展并早期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病气体交换的异常。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量;肺泡毛细血管血量 梁斌苗,袁玉如,何太灵,曾继军,杜晶.肺泡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血量特征在不同级别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表现[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7):9479-9482 [www.zglckf.com/zglckf/ejournal/upfiles/07-47/47k-9479(ps).pdf] 肺泡膜弥散和肺毛细血管血量特征在不同级别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表现 梁斌苗,袁玉如,何太灵,曾继军,杜 晶 临床医学 DepartmentofRespiratoryMedicine,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1,SichuanProvince,China LiangBin-miao,Assistant,DepartmentofRespiratoryMedicine,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1,SichuanProvince,Chinaliangbinmiao@163.com Received:2007-04-20Accepted:2007-05-14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1卷第47期2007-11-25出版 JournalofClinicalRehabilitativeTissueEngineeringResearchNovember25,2007Vol.11,No.47

2018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卷: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复习卷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复习卷 1.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是流动的 B.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 C.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B 2.春天,很多植物同时开花,花粉在空气中传播后,也很容易黏附到其他植物的柱头上。但这些花粉不能萌发,而同种植物的花粉可以萌发,这依赖于花粉和柱头细胞的细胞膜之间信号分子与受体的识别,下面选项中与此实例表现的细胞膜功能不同的是() A.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识别,以降血糖 B.精子和卵细胞融合需要先经过细胞膜之间的信息交流 C.细胞膜间搭建的胞间连丝能够传递信息 D.细胞能识别的物质能进入细胞,不识别的物质无法进入细胞 【答案】D 3.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载体蛋白是镶嵌在细胞膜外表面的蛋白质 B.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C.磷脂双分子层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 【答案】B 4.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兴奋时,Na+进入神经细胞不消耗A TP C.溶酶体清除进入细胞的病原体的过程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D.细菌再次刺激引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C 5.下列与细胞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能显著增大细胞膜的面积 B.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脂肪,其中含量最丰富的是磷脂 C.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甲胎蛋白含量减少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关键词】血栓性微血管病;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微血管病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一组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特点为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部分小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TMA并非少见疾病,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 2.7%~12.0%[1],因其发病机制和病因未完全明确,预后相对较差,随着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等治疗手段不断进步,TMA预后大为改观,未治疗的TMA病死率90%~100%,而治疗后存活率达90%~93%,肾脏治愈率可达50%~60%[2]。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遗传易感因素是TMA发生的关键,与该病相关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内毒素和外毒素、抗体、免疫复合物、药物、移植、肿瘤、妊娠、恶性高血压等。现就TMA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一、TMA的经典类型及临床特点 经典的TMA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 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其他可造成TMA病理特点的疾病有恶性高血压、恶性肿瘤(如乳腺、胃肠道、前列腺及肺的腺癌)、移植相关性(可能与药物、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有关)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硬皮病肾危象等)、妊娠相关肾病(如HELLP综合征)

及部分与药物相关的TMA等。HUS由Gasser于1955年首先报道,可分为典型(Verotoxin毒素相关)和非典型两类,腹泻后HUS为典型的HUS,约占全部病例的90%,一般发病前2~14天常有腹泻,多为出血性腹泻,多与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有关,成人及小儿均可见,但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其流行期约在每年的6~9月;散发型HUS或非典型的HUS(D HUS)部分可有呼吸道症状,另外与药物、移植、肿瘤、妊娠、恶性高血压、自身免疫疾病等有关。TTP为一种散发性病例,由 Moschcowitz于1925年报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40岁为发病高峰,90%为急性发病。HUS和TTP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小板减少合称为HUS的三联征,患者数日内血红蛋白显著下降,与急性肾衰竭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有时可出现血红蛋白尿。②血小板减少性出血:TTP 血小板减少较为明显,全身各处均可能出血,以皮肤和黏膜为主,严重者可有颅内出血;HUS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以胃肠道出血为主。③肾功能损害:76%~88%的TTP患者和几乎100%的HUS患者可累及肾脏,TTP患者肾脏受累多为轻度,可少尿或无尿,有血尿、蛋白尿,40%~80%有轻度氮质血症;而急性肾衰是HUS的重要临床表现。④神经系统症状:见于84%~92%的TTP患者和40%的HUS患者,常见头痛、头晕、精神错乱、惊厥、视力障碍、失语、肢体麻木、昏迷等。⑤发热:TTP 患者约59%~98%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而HUS则相对较少。 二、发病机制 TM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十分清楚,有学者报道27例

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知识应用自测]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含量多、蛋白质含量少 B.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C.由磷脂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蛋白质有流动性 D.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 解析:细胞膜的结构是中间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深度镶嵌、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是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的。此题要注意区别细胞膜的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由它支持着许多蛋白质分子。这些蛋白质分子分成两类。一类排布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另一类嵌插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贯穿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也就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并用之分析判断具体叙述的正误。 2.细胞膜上与细胞的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联系的化学物质是() A.糖蛋白 B.磷脂 C.脂肪 D.核酸 解析:根据四个选项中所列举的化合物的功能可得答案。 答案:A ←糖蛋白是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又叫糖被。 3.人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内膜,在溶血后,只剩下一层细胞膜外壳,称血影。 如果将血影中的脂类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展开,并用板条将其推挤到一块, 则测得的脂类面积约是红细胞表面积的() A.1/2 B.1倍 C.2倍 D.4倍 解析:细胞膜中的磷脂排列成双层,铺开后变为单层,其面积为细胞表面 积的两倍。 答案:C ←考查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4.细胞膜常常被脂类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可以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 B.蛋白质 C.多糖 D.核酸 解析:脂类溶剂溶解的一般是脂类物质,在备选答案中只有磷脂是脂类物质;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由此可推断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答案:AB ←此题要求应用酶的特性和有关化学知识分析现象,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5.脂类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B.细胞膜上有搬运脂类物质的载体蛋白质 C.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糖蛋白 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细胞膜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骨架的。 ←掌握细胞膜的成分。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常并发于其他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1】。医院内VTE发生的风险与患者住院的病情和(或)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或其他合并疾病)有关。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可明显减少医院内VTE的发生。为规范VTE 的临床管理,有效开展医院内VTE预防,降低VTE发生,减少医疗费用,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提出了本建议,旨在指导临床上科学、有效地开展VTE医院内预防与管理,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一、建立医院内VTE综合预防体系【2-3】 1.医院组成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医院内VTE预防管理组。 2.根据各医院情况,制定综合有效的医院内VTE预防与处理方案并推进实施。 3.医院应定期或根据需要对VTE预防与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效果并作出改进。 4.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各级医务人员举办VTE知识培训,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VTE的防治意识与能力。 二、医院内患者VTE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 1. 对每位入院患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发生VTE危险因素包括【4-5】:(1)患者因素:卧床≥3 d、既往VTE病史、>40岁、脱水、肥胖[体质指数(BMI )> 30 kg /㎡]、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等;(3)内科因素: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

肺毛细血管瘤病一例

Medical Diagnosis 医学诊断, 2017, 7(4), 94-97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69232504.html,/journal/md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69232504.html,/10.12677/md.2017.74016 A Case of Pulmonary Capillary Hemangiomatosis Qian Wang, Hong’e Wan, Mengde Lei, Xiang Li, Jianjun Liu*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Xinjiang Military Region General Hospital, Urumqi Xinjiang Received: Dec. 5th, 2017; accepted: Dec. 21st, 2017; published: Dec. 28th, 2017 Abstract Purpose: This paper reports a case of the pulmonary capillary hemangioma. It summarizes the di-agnosis and imag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which will deepen the doctor’s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Method: Using multiple CT examination to track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T images to combine with pat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o further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immune combination were in line with the Pulmonary Capillary He-mangiomatosis. Conclus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T images, which can be used to diagnose diseases of various doctors. Keywords CT Diagnosis, Pulmonary Capillary Hemangiomatosis, Lung Cancer 肺毛细血管瘤病一例 王倩,宛红娥,雷孟德,李翔,刘建军* 新疆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新疆乌鲁木齐 收稿日期:2017年12月5日;录用日期:2017年12月21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28日 摘要 目的:报道一例肺毛细血管瘤病,对该病的诊断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提高各科医生对这一罕见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多次CT检查追踪,总结CT影像特点,结合病理、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结果:免疫组合结果符合肺毛细血管瘤病。结论:通过对此疾病的CT影像特点总结,能够为各科医生诊断此疾病提*通讯作者。

细胞膜

细胞膜 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每个细胞把自己的内容物包围起来的一层界膜,又叫质膜(plasma membrane)。细胞膜使细胞与外界环境有所分隔而又保持种种联系。它首先是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滤过装置和主动的运输装置,保持着细胞内外的物质浓度差异,控制着营养成分的进入细胞和废物、分泌物的排出细胞;其次它是细胞对外界信号的感受装置,介导了细胞外因子对细胞引发的各种反应。它还是细胞与相邻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连接中介。 质膜与细胞内膜(即各种细胞器的膜)具有共同的结构和相近的功能,统称为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生物膜具有各种复杂奇妙的功能,其基础在于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在常规电镜超薄切片上,它们呈两暗夹一明、总宽度约为7nm的膜层。在冷冻蚀刻技术中,它们可被断裂成两个半膜,在断裂面上可以看到膜内颗粒。生物膜都是由脂质分子、蛋白质分子、糖类分子以非共价结合的方式组成的。脂质分子排列成厚约5nm的连续双层,称为脂双层(lipid bilayer),构成膜的支架,并成为对大多数水溶性分子的通透屏障;蛋白质分子分布在脂双层内,担负着作为酶、运输蛋白、连接蛋白、膜抗原和受体等的种种特殊使命;存在于膜表面的糖类也参与了膜的一些重要功能。 本章将讨论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还将讨论细胞膜的一部分功能—对小分子物质的运输。膜的其他功能如大分子物质的运输、细胞外信号的识别和传导、膜抗原和免疫反应等内容将在其他章节中介绍。 第一节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从多种细胞分离获得的纯净质膜或各种内膜进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生物膜都是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这三种物质组成的。三种成分的比例在不同的膜有很大变化。例如,主要起绝缘作用的神经髓鞘膜上,75%为脂类,而主要参与能量转换的线粒体内膜上,75%为蛋白质。对大多数细胞来说,脂类约占50%,蛋白质约占40%-50%,糖类约占1%-10%。 生物膜之所以具有种种复杂而重要的功能,不但因为构成膜的三种成分各自具有独特的理化性状,而且因为这三种成分之间有着巧妙的相互作用,组成特定的结构。对于膜的结构曾先后有过多达50种的假说。随着电镜冷冻蚀刻技术以及多种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新技术的应用,对膜结构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1972年Singer 和Nicolson 提出的“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是现今我们对膜结构认识的主要依据。这一模型(图6-1)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脂质分子排成双层构成生物膜 1

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基础知识

血栓的预防与治疗基础知识 动脉血栓多数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 成的,预防动脉血栓,要着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发生破裂,使用有效抗栓药物,防止在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都有关系。对于动脉系统血栓的预防,应致力于控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戒烟,在此基础上服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静脉血栓的形成,除手术和损伤原因以外,多与血流缓慢和引流不畅有关。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受累局部血液回流不畅,发生淤血和水肿,甚至局部坏死。静脉血栓会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预防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则应着重避免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长期卧床、下肢有创伤、术后的病人以及长时间坐飞机者,都是高危人群。因此病人术后应尽早离床活动,长时间飞行者要注意定期活动下肢。 “血栓是隐蔽杀手,所有人都应具备防栓意识。” 1、静脉血栓是最隐蔽杀手!

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 清华长庚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吴巍巍说:“80%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病前都没有症状,一旦发病往往情况就很凶险了。” 2、发病后根本没有抢救时间! 静脉血栓如果突然脱落,来到肺动脉处,将肺动脉严严实实地堵上,人会迅速死亡,其速度远远快于心梗,根本没有抢救和挽回的时间。 3、任何年龄、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 不要以为血栓只是中老年人的疾病,血栓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 王辰提醒,生活中静脉血栓离我们并不远,比如: 玩电脑时间过长,突然胸闷、猝死,大部分就是静脉血栓发病引起的肺栓塞。

生物电现象的发现及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电现象的发现及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关于生物电现象的研究 人类发现生物电现象,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有关地中海电鳐等具有强烈震击。直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才真正开始对生物电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 1731年,英国人Gray.S.首先提出人体是可以带电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用实验来证明。十八世纪末,意大利的医生和生理学家Galvani.A.在实验中发现,用金属导体连接蛙腿的神经和肌肉,肌肉就会收缩。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探讨,然而直接证明生物组织本身是否带电,是在使用了电流计之后才有可能。电流计的发明使用,加速了生物电研究的进程,很快在肌肉、神经、甚至感官上都已证明确有生物电存在,并且在兴奋时这种电位会有波动。 对生物电现象的研究,是在研究生命的基本特征——兴奋性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的。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生理学家应用离体青蛙或蟾蜍的神经肌肉标本进行实验时,施加机械性或适当的电刺激后,肌肉则随之表现机械收缩。人们就将这种能的记载力称为兴奋性。实际上,几乎所有生物的活组织或细胞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并将其广泛称为应激性。兴奋性与应激性相比,使用范围就比较狭窄了,一般仅用于生理学中。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实验表明: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尽管有不同的外部表现,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先出现的反应,即受到刺激的细胞膜部分,膜两侧出现了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动作电位,肌肉收缩、分泌活动等外部反应实为细胞膜动作电位进一步触发后产生,并且产生于受刺激部位的动作电位可沿着整个细胞膜扩散。故而兴奋性重新被认为是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动作电位就是生物电的表现形式之一,另外还有静息电位、局部电位等。经前人研究总结,所谓静息电位就是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所谓动作电位就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

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TP(TMA)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TP(TMA)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廖艳华﹡徐金环关军肖毅张义成,武汉 430030 摘要目的:探讨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用血浆置换治疗2例TMA同时辅以糖皮质激素和长春新碱等治疗。结果:一例因血小板未植活并输注血小板无效致颅内出血死亡;一例获得缓解。结论:TA-TMA的发生与性别、年龄,HLA配型,预处理方案,感染,aGVHD,植入不良,及某些药物等因素有关。减停环孢素,早期血浆置换辅以长春新碱治疗可能有效。 关键词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纤维素–血小板微血栓血浆置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以血小板聚集所致的弥散性血栓堵塞微循环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出血为临床特征的,并伴有神经精神症状、不同程度的肾损伤和发热的一类血栓性微血管病。除原发性和遗传性外,常见继发性病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妊娠,感染,器官移植和中毒等。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ransplantation-associated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A-TMA)是骨髓移植术后严重而少见的并发症,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达80%---90%。现报道我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的两例TA-TMA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例1,患者,女,45岁,2007年6月20日因“上腹痛伴呕血黑便3天”入住消化科,查白细胞高达105×10,9/L,Hb 54.2g/L,转入血液科,Ph染色体阳性,BCR/ABL融合基因定量阳性,骨髓细胞

罕见的肺动脉高压:警惕肺毛细血管瘤病

罕见的肺动脉高压:警惕肺毛细血管瘤病 一个病例: 13 岁男孩,因「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6 个月,加重1 个月」就诊。患者用力时出现一过性晕厥,无发热、咳嗽咳痰、喘息、咯血。查体:轻度紫绀,心动过速、听诊P2 响亮,未闻及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收缩压100 mmHg (正常15~25 mmHg)。 让我们先来看患者胸片,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图1 该患者胸片提示:肺动脉段膨隆及双下肺野网织结节影图2 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右束支传导阻滞(V1、V2 导联M 型),右心肥大(RV1+SV5>1.05mV)图3 该患者HRCT 显示双侧多发弥漫磨玻璃密度结节,边界不清,未见明显小叶间隔增厚 综合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可以考虑患者存在肺动脉高压,究竟是什么引起该患者肺动脉高压?为何患者双肺可见散在磨玻璃密度结节? 图4 患者行肺活检,HE 染色及免疫组化CD34 染色示,肺泡内毛细血管增多,上皮细胞紧密排列,但无异型改变

患者于诊断1 月后死亡。 最终,考虑患者诊断是PCH(肺毛细血管瘤病Pulmonary capillary hemangiomatosis)。 本文中出现的疾病缩写: PVOD(肺静脉闭塞病)及PCH(肺毛细血管瘤病),是少见的肺部疾病。两种疾病好发于年轻人,均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疲倦,可有咯血及血胸。进展期均可出现右心衰竭的症状,因此这两种疾病临床上很难与肺动脉高压鉴别,诊断困扰着临床医生、影像医生、病理医生。这两种病预后很差,根本治疗需要肺移植,患者常在诊断数月后死亡。 图5 次级肺小叶及小叶间隔图示:上图是正常解剖结构,蓝色的肺动脉进入肺泡壁内的毛细血管网,获得氧气后,血液汇入小叶间隔内的肺静脉(红色)。另可见小叶间隔内的淋巴网(黄色)及小叶间隔(粉色)图6 PVOD 示意图,小叶内的肺静脉(红色)闭塞,毛细血管网淤血扩张,形成多发血管环路,淋巴网扩张(黄色),小叶间隔水肿(粉色)图7 PCH 示意图,可见广泛的毛细血管增生,但肺静脉及小叶间隔无明显改变

细胞生物学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的结构与识别

细胞质膜 简述细胞膜的生理作用 1.限定细胞的范围,维持细胞的形状 2.具有高度选择性,(为半透膜)并能进行主动运输使细胞内外形成不同离子浓度并保持细胞内物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必要差别 3.是接受外界信号的传感器,使细胞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当的反应 4.与细胞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分化及癌变等重要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及其特点和意义 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 其中脂类包括磷脂、糖脂和硫脂等,几乎都是两性分子,在水相中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朝向水相,疏水的尾部相对,自发排列成疏水双分子层,而且双分子膜一旦破损也能自我闭合。磷脂双分子层的这种自我装配、自我闭合的特点赋予细胞细胞膜对细胞起保护作用,使每一个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脂双层分子具有流动性,有利于嵌在膜内的功能蛋白的旋转和转移,便于其发挥相应的作用 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多种多样:从组成看有单纯蛋白质、糖蛋白和脂蛋白等。从结合状态看有不同的镶嵌方式;从功能来分,有载体蛋白、受体蛋白和各种酶等。由此保证有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和细胞间相互识别以及传递各种信息的作用、感受和传递各种刺激的作用等多种功能,还使细胞具有多样性,保证了不同组织细胞和不同发育时期细胞膜功能的差异性。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指导)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1.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具有极性的头部和非极性的尾部的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膜系统的性质,以非极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中。这一结构特点为细胞核细胞器的生理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细胞与外界、细胞器与细胞器之间有了一个界面 2.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其中或者结合与表面,蛋白质的类型、数量多少、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以及脂分子的协同作用赋予生物膜不同的特性和功能,这些结构有利于物质的选择运输,提供细胞识别位点,为多种酶提供了结合位点,同时参与形成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结构特征。 细胞质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一、膜的流动性 1.膜脂的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主要是指脂分子的侧向运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脂分子本省的性质决定的,一般来说,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的流动性越大。各种膜脂有具有其不同的相变温度,鞘脂的相变温度一般高于磷脂。 膜脂的流动性是生长细胞完成包括生长、增殖在内的多找那个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在细菌和动物细胞中常常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来调节膜脂的相变温度以维持膜脂的流动性。 方法:用荧光素标记磷脂分子 2.膜蛋白的流动性 一系列实验证明了膜蛋白的流动性。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用抗鼠细胞质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绿色荧光)和抗人细胞质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红色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