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篇历程

第一篇历程

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本课不仅是第七单元的阶段性总结,而且也是对本册书的总结。本课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和浮雕为切入点,回顾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所经历的被动挨打的屈辱岁月以及中华民族为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多进行的伟大斗争的历史,总结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探索历史规律,让学生充分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史为“鉴”,要求本课主要落脚点应放在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上;同时,通过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弘扬,升华爱国主义教育。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本课应着重加强学生情感价值目标的落实。所以不需要过多的设计和花样,让学生在史实中直接达到情感上的冲击和感悟就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历史事件了解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体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 2、能够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它(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3、学会在世界大背景下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收集历史资料,初步掌握获取阅读,理解有效信息并重组这些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如何从对百年历史的回顾中去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并能分析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同学知道这百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吗? 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回顾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年来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 【新课教学】 百年回眸

历史的创造者

英雄是历史因果之间的促成者 ——论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的进程与英雄与人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想这一点是不用再做过多讨论的,而这种联系的程度之分,也就是说,谁在历史发展前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决定性的作用,才是我们今天的论题。我们不用英雄主义或是集体主义的情怀去评判,而是单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在本文中我会用到大量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在谁创造了历史的问题上,我的观点与之不同,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客观地来下一个结论。那么我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 我提出这个论点,中心依据是我个人归纳的一个公式或者说是图示吧,我接下来的论述都将围绕这个公式。 人民意志英雄 社会发展趋势历史的因——————————>历史的果 历史必然性实现社会生产力......

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众多因素,精神的,物质的,当然还有许多我没有举出来或者说我没有能够例举出来的因素。我们都必须承认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但是离不开和创造并不是一回事。以人类为例,人的生命和生存离不开阳光,水,空气等等,可我们却知道创造人类生命的不是阳光不是水不是空气,而是细胞,维持人类群族的是生命规律。也许会有人说水是生命之源,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是若理解成水创造了生命,显然不足够正确。实际上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强调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这大概和“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基石”同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吧,人民群众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也不乏卓越智慧的人,这个群体的力量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影响当然是不可估量的。然而,历史发展方向和历史结果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在某些事件中,这种距离甚至宏大到至今我们也没有看到所期望的结果。共产主义至今还无法实现就是一个例子。人民意志、社会发展趋势、社会生产力等都是历史的因,也就是说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为历史按这个方向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再次回到前面已经出现过的讨论,方向不能决定目的地,条件不能保证成与败,只有能够控制方向利用条件的人才能让历史因果之间的虚线成为实线。这些人就是我所指的英雄,即促成历史因与果的人。 看到这,大家难免会有疑问,既然历史具有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个人认同历史具有必然性。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也认为,人民意愿是次本原意义上的历史创造者,这点我不同意,原因我已经

浅析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性

浅析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性 法学131班汪伟康136340076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从而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他还指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动。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然而,悲剧绝不等同于悲哀,悲剧的结局虽然不幸,但却充满了刚烈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过程。因为悲剧不仅表现冲突,而且表现抗争拼搏悲剧的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是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的死。悲剧也不同于悲情,不是轻轻的叹息,不是自我感伤,而是抗争,只要是抗争,便会有一种悲壮的精神,这便是悲剧。 在一定意义上,悲剧和神话传说是相生相息的。从血缘关系上来看,英雄都是人神结合的产物,英雄也是传说和悲剧的主角。希腊神话的悲剧有两个特点:第一主要表现为家族式悲剧,第二是悲剧的制造者大多是看不见的不可违抗的命运。本文将通过对希腊神话中的几个典型对这两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一)家族式悲剧 这一形式的悲剧主要表现在坦塔罗斯家族上。坦塔罗斯由神和凡人的结合所生,他曾在神们来到他的家里宴饮时杀死并烹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珀罗普斯作为盛馔献上。珀罗普斯本来是无罪的,但他后来杀死了赫尔墨斯的儿子密尔提罗斯以致在延长他的家族的灾祸中也有他的一份过错。珀罗普斯有两个儿子,阿特柔斯和堤厄斯忒斯,他们也扩大了这种灾祸。做兄长的因为弟弟偷了他的牧羊就依照他祖父的做法捉住弟弟的两个小儿子将其杀害,作为盛馔,在大宴会上宴飨。堤厄斯忒斯同他的儿子埃奎斯托斯阴谋杀死他的哥哥并篡夺了王位,但不久,阿特柔斯的长子阿伽门农又杀死了他的叔叔,为父亲报仇。神们为了继续这种灾祸而保全了埃奎斯托斯,于是,当阿伽门农出征特洛伊时,埃奎斯托斯趁机霸占了他的妻子并在其归来时同谋杀死了阿伽门农。阿伽门农得以幸免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父报仇而杀死了埃奎斯托斯和他自己的母亲,他因为弑母之罪同样继续受到惩罚而被复仇三女神所追击,最后由智慧女神雅典娜在宣判法庭上投了关键的一票使得俄瑞斯忒斯得以幸免,坦塔罗斯家族的灾祸也最终平息。 从这个悲剧我们可以看出,坦塔罗斯家族的厄运都是由他们乱伦杀亲手足相残的罪恶造成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抗争。 (二)命运悲剧 这一形式的悲剧在希腊神话中更加普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比坦塔罗斯家族的故事更清晰地反映了希腊命运悲剧的特点。俄狄浦斯由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所生。其父亲拉伊俄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杀死。于是,他便叫仆人用铁链锁住自己儿子的脚,扔到河里淹死,但这个仆人没这么做,后来这个孩子被收养,并成为英雄。再后来,俄狄浦斯去德尔斐神殿里请求太阳神阿波罗神谕,得知自己将来会弑父娶母。为避免神谕成真,于是开始逃亡,但却偏偏在途中杀死了亲生父亲,后又因为杀死妖怪斯芬克斯而被立为国王,因此娶了自己的母亲。这就是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表面上看这些事情似乎具有偶然性,其实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俄狄浦斯想要逃避却阴差阳错地为自己掘了一个陷阱,他自由地实践着某种决定论。自

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雷雨》悲剧主题的还原阐释 摘要:《雷雨》被接受的命运是颇为曲折的。受种种因素的干扰,学界一直把雷雨定位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层面。但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理应从原版本进行考察,而且尽量要抛开政治语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来还原作品的真实面目。若本着这种原则来解读《雷雨》,就会发现《雷雨》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这种认识,便是对《雷雨》悲剧主题的一种还原性阐释,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作家的创作动机——形而上的理性思索;人物的命运遭际——“郁热”状态下的挣扎困境;观众的审美感受——先悲后愤之情。 关键词:曹禺;《雷雨》;命运悲剧;挣扎困境;审美感受 作为一部话剧经典,《雷雨》被接受的命运是颇为曲折的。[1] 人们对《雷雨》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思维定势。既有普通民众认为是“一家人乱搞男女关系的事情”[2],又有学界的固定理解模式,即认为是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3]。甚至“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也有类似评价:《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写出了封建家庭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4]。之所以有这些误区及固定理解模式,离不开三种因素的影响,即《雷雨》剧本的“不完整”的舞台演出、被“修正”了的《雷雨》版本(指删除了“序幕”和“尾声”的版本),以及传统的社会历史学视角。但是要注意,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理应从原版本进行考察,而且尽量要抛开政治语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来还原作品的真实面目。若本着这种原则来解读《雷雨》,就会发现,《雷雨》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其次才称得上是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这种认识,便是对《雷雨》悲剧主题的一种还原性阐释。因此更为合理和有效。本文将从作家的创作动机、人物的命运遭际、观众的审美感受三个方面来阐释《雷雨》在主题上首先是一部命运悲剧。 一、作家的创作动机——形而上的理性思索 考察作家的创作动机即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研究作品,因而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那么,曹禺创作《雷雨》时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什么写的?这儿有一篇十分重要的参考文献,就是《雷雨-序》,是在1936年1月,当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雷雨》单行本时,曹禺为了回答人们在演出和评论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就专门为这个单行本写了一篇近万字的序言,这是作者最早谈《雷雨》的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也是考察《雷雨》主题内涵很有价值的一篇参考文献。在这个文

砂型铸造工艺流程

砂型铸造工艺流程 砂型铸造工艺流程图 制作木模-造型-熔化-浇注-落砂-冒口拆除-检验入库 熔模铸造工艺 失蜡铸造现在称为熔模铸造。这是一种很少切割或不切割的铸造工艺,是铸造行业的一项优秀技术。它被广泛使用。它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和合金的铸造,而且可以生产出比其他铸造方法具有更高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铸件,甚至复杂的、耐高温的、难以加工的、其他铸造方法难以铸造的铸件也可以通过熔模精密铸造来铸造。 熔模铸造是在古代蜡模铸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国是最早使用这项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几百年,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这种失传的铸蜡技术,用来铸造钟鼎和具有各种精美图案和文字的器皿,如春秋时期曾侯乙墓的青铜板。曾侯乙墓雕像板的底座是多条龙缠绕在一起,首尾相连,上下交错,形成一个中间镂空的多层云纹图案。这些图案很难用普通的铸造工艺来制作,而失蜡法的铸造工艺可以利用石蜡无强度、易雕刻的特点,用普通的工具雕刻出与曾侯乙墓的雕像板相同的石蜡工艺品,然后加入浇注系统,经过上漆、脱蜡、浇注,得到精美的曾侯乙雕像板 现代熔模铸造法在20世纪40年代实际应用于工业生产当时,航空喷气发动机的发展要求制造具有复杂形状、精确尺寸和光滑表面的耐热合金部件,如叶片、叶轮和喷嘴。由于耐热合金材料难以加工,零件形状复杂,因此不可能或难以用其他方法制造。因此,需要找到一

种新的精确的成型工艺。因此,现代熔模铸造法借鉴了古代传下来的失蜡铸造法,通过对 材料和工艺的改进,在古代工艺的基础上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因此,航空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熔模铸造的应用,熔模铸造的不断改进也为航空工业进一步提高性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开始将熔模铸造应用于工业生产此后,这种先入为主的铸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已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机床、船舶、内燃机、燃气轮机、电信仪器、武器、医疗器械、切割工具等制造业,以及工艺品的制造。所谓的 熔模铸造工艺简单地指用易熔材料(如蜡或塑料)制作易熔模型(称为熔模或模型),在其上涂覆几层特殊的耐火涂层,干燥并硬化形成整体外壳,然后用蒸汽或温水将外壳上的模型熔化,然后将外壳放入砂箱中,在其周围填充干砂,最后将模具放入穿透式烘烤器中进行高温烘烤(例如,当使用高强度外壳时,脱模后的外壳可以不造型直接烘烤)、模具或外壳 熔模铸件尺寸精度高,一般可达CT4-6(砂型铸造CT10~13,压铸CT5~7)。当然,由于熔模铸造工艺过程复杂,影响铸件尺寸精度的因素很多,如模具材料的收缩、熔模的变形、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模壳的线性变化、合金的收缩率以及铸件在凝固过程中的变形等。因此,普通熔模铸件的尺寸精度相对较高,但其一致性仍有待提高(使用中高温蜡材料的铸件的尺寸一致性有待提高)用 压制熔体模具时,采用型腔表面光洁度高的型材,因此熔体模具的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及未来发展趋势 詹启生 乐国安 (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 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 量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 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 中图分类号:B 84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67(2002)0520027207 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格根(K .J .Gergen )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 .8)。早 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 )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 [2](p .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 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而社会心理学创立时间为1908年,比心理学建立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才产生并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作为社会心理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自我问题的研究,首先还得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中收稿日期:20022032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BSH 029) 作者简介:詹启生(1966—),男,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乐国安(1946—),男,江西东乡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 72?2002年第5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喜剧和悲剧

论喜剧和悲剧 By MYJY 戏剧与人类发展的历史难舍难分,从西方的古典戏剧、现代戏剧到中国的各类戏曲及本土化的话剧,每一类戏剧都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有人说,戏剧是作为艺术以及文学的最高形式,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戏剧文学经久不衰的原因。 许多经典的剧目都为人们耳熟能详,其中即有让人莞尔一笑的喜剧,也有让人惋惜垂泪的悲剧。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是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反应和表现,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又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我们的生活。 关于喜剧与悲剧的讨论总是经久不衰,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黑格尔的《美学-戏剧体诗》到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陈瘦竹的《论喜剧中的幽默与机智》等等,都向我们展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什么是悲剧”与“什么是喜剧”这个话题的理解与看法。 喜剧,顾名思义必然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轻松欢快节目,喜剧作品通常是放松、轻快、调侃或者拥有一个美好团圆的结局。亚里士多德曾认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并且这种表现“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伤害”,黑格尔则认为“主体非常愉快与自信”能够“超然于失败”才是真正的“喜剧性”,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福斯塔夫的性格是矛盾的统一体,不高尚却也并非恶人,懦弱却又爱说大话,憨厚却又狡黠,他在戏剧中只是一个增加笑点的小人物,但却深受人们的喜爱,居莱顿在《剧体诗》中就高度评价说他说“福斯塔夫是最杰出的喜剧人物”。 喜剧并不单单是“可笑性”,陈瘦竹就认为喜剧应该是“幽默”与“机智”的,喜剧虽然让人心情愉悦,但也包涵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它们通过嘲讽戏剧的人物、环境以及自嘲,从而体现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些不足,由于喜剧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被指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不足时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反而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并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 虽然观看戏剧是人们更期待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局,朱光潜也说“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戏剧尤其是戏曲杂剧,即使过程之中有些许悲剧的穿插,但其结局大多是完美的大团圆。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喜剧而言,悲剧却往往更能深入人心。也许很多时候,人们观看完喜剧后只会一笑置之,之后便渐渐的淡忘了,但人们对看过的悲剧却容易耿耿于怀许久,在纠结之中不断回味,所以相当多的作家和编剧都会选择悲剧来诠释他的故事。 作为经典的作品,一般很少有喜剧。纵观中外古今,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都属于悲剧,鲁迅先生认为:“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烂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或许能给人以一种震撼和对心灵的沉重撞击,正是这种震撼和心灵撞击,而奠定了悲剧作品的永久流传。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原则的核心在于“怜悯”与“恐惧”,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用引入康德的“崇高感”对悲剧加以补充。《俄狄浦斯王》、《美狄亚》、《哈姆莱特》等剧目都表现出了悲剧中“怜悯”与“恐惧”的因素,哈姆莱特的遭遇让人们为之怜悯,美狄亚的

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各位专家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这节课我计划按六个部分来说:1、说教材、2、说学情、3、说目标、4、说重难点、5、说教法学法、6、说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不仅是第七单元的总结篇、感悟篇和升华篇,而且也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内容的总结。本课回顾了近代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浪潮中,经历了被动挨打的屈辱岁月,经过坚持不懈的抗争和探索,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曲折历程。从此,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掌握因果推理、比较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加上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性强,因此适合用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目标 1.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抗争的主要线索和主要事件、重要人物;了解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历程。 2.学生能学会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事件,并能整理和分析有效资料、解读材料。 3.分析中国人民探索独立和进步的历程,并能对此有历史的反思和启示;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抗争的主要线索和主要事件、重要人物 难点:重温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情感上有所升华并能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落实到实际的行动。 五、教法学法选择:侧重于如何突破重难点? 学法:研读材料、自主探究、角色体验、倾听讲解 教法:情景教学、材料导读、问题探究、教师讲授 六、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 1、新课导入 由课本标题直接提问入题: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同学知道这百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吗? (由标题直接引出本课的内容,以此明确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中,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以坚船利炮惊醒了清朝统治者的迷梦。面对勃勃生机的工业文明,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的中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鸦片战争一声巨响惊醒了沉睡的巨龙,此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寻求民族独立和富国之路。历经百年的血雨腥风,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沉痛的代价时刻提醒我们居安思危,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不致于落伍。 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回顾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年来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 2、讲授新课 活动一:历史在这里沉思 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百年的奋斗过程中牺牲的无数先烈,我国建造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可事先准备好八幅浮雕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指出碑身底层的八块巨大汉白玉浮雕分别展示了百年中先辈壮烈的重大斗争: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和胜利渡长江八件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大事。 能力大展示:

砂型铸造的基本过程 Jun-2014

?砂型铸造的基本过程https://www.doczj.com/doc/ce9197816.html,/20111213/62031.html ?砂型铸造有六个基本步骤: 1) 把模样放入砂中制成一个模具。 2) 在浇注系统中把原型和砂子接合起来。 3) 把模样去掉。 4) 把模具的空隙用熔化了的金属填充起来。 5) 让金属冷却。 6) 把砂型模具敲掉取出铸件。 砂型铸造案例 项目导入:轴承座铸件的造型工艺方案。 铸件简图:轴承座如图2-1所示。 铸件材料:HT150。 体积参数:轮廓尺寸240mm′65mm′75mm,铸件重量约5kg。 生产性质:单件生产。 项目要求:确定铸件的造型工艺方案并完成造型操作。

图2-1 轴承座 将液体金属浇入用型砂捣实成的铸型中,待凝固冷却后,将铸型破坏,取出铸件的铸造方法称为砂型铸造。砂型铸造是传统的铸造方法,它适用于各种形状、大小及各种常用合金铸件的生产。套筒的砂型铸造过程如图2-2所示,主要工序包括制造模样型芯盒、制备造型材料、造型、制芯、合型、熔炼、浇注、落砂、清理与检验等。 图2-2 套筒的砂型铸造过程 铸件生产前需根据零件图绘制出铸造工艺图,铸造工艺图是在零件图上用各种工艺符号及参数表示出铸造工艺方案的图形。其中包括:浇注位置,铸型分型面,型芯的数量、形状、尺寸及其固定方法,加工余量,收缩率,浇注系统,起模斜度,冒口和冷铁的尺寸和布置等。铸造工艺图是指导模样(型芯盒)设计、生产准备、铸型制造和铸件检验的基本工艺文件。砂型铸造主要工序包括: (1) 根据零件图制造模样和型芯盒; (2) 配制性能符合要求的型(芯)砂; (3) 用模样和型芯盒进行造型和造芯; (4) 烘干型芯(或砂型)并合型; (5) 熔炼金属并进行浇注; (6) 落砂、清理和检验。 2.1.1 常用造型工模具 1. 砂箱

文学的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创作的必要条件 (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和广博的生活知识 1.有多样的生活兴趣,广泛地了解生活。 2.对所写的生活内容?烂熟于心?。 3.在开阔生活视野的同时,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做深入的体察。 4.依靠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做到知识广博。 (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艺术观 1.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叫宇宙观。世界观影响着作家基本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道路。 2.审美观和艺术观是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价值和使命的基本看法,它直接影响作家的审美个性、艺术趣味和创作质量。 (三)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艺术技巧 1.艺术修养是作家进行艺术创造所必需的艺术气质、素养与才能。 获得艺术修养的途径:⑴开发自己的艺术禀赋。 ⑵汲取前人艺术杰作中的艺术营养来构建自己特殊的智能结构。 2.艺术技巧是熟练地运用创作手法与技术去创造活的形象,艺术地表现生活的能力。 作家要掌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技巧。因为艺术技巧是: ⑴使生活变成艺术的必要途径。 ⑵使艺术形象具有深厚意蕴的必要手段。 ⑶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条件。 丰厚的生活基础、正确的世界观和熟练的创作技巧,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条件。生活经验是创作的基础,世界观是创作的灵魂,艺术技巧是创作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 二、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即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理论上三者有先后次序,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错的。 (一)艺术积累(材料储备)阶段 艺术积累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心灵去把握生活素材的实践活动。 陆文夫说:?不写小说的人观察生活,较多的着眼于事,人是作为事的参与者而存在的。小说作者较多的着眼于人,事是作为人的一种连续性表现而存在的。? 艺术积累应该把?人?当作第一目标。 作家进行艺术积累和情感酝酿的基本途径,是对生活的观察、记忆、感受与体验。 1.观察: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看和审查创作对象。 ⑴观察要有广度。⑵观察要有深度。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记忆: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素材储存在头脑中。 ⑴艺术积累中的记忆,是经过作家筛选的印象。 ⑵记忆在艺术积累中,起酝酿、孕育、发酵的重要作用。 ⑶艺术积累中的记忆,不仅是外部材料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主体自身在观察中获得的情绪心境的聚积。《契诃夫手记》 3.感受:作家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承受外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感觉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辩论会 题目: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辩论赛流程立论阶段: (一)正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10分) (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10分) (三)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10分) (四)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10分) (五)正方三辩小结,1分钟。(10) (六)反方三辩小结,1分钟。(10) (七)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15】(八)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15】(九)双方互辩由正方全体同学(主持人点名)互辩。【30】 (十)正方四辩总结陈词2分钟。(10分) (十一)反方四辩总结陈词2分钟。(10分) 开场台词: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从古至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知道人类的历史,它可能由英雄引领,也可能由人民创造,那么我们今天判断,到底是人民还是英雄创造,这个标准即在于是谁留下的足迹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有些人可能会说了,我们的历史当然是由英雄引领的,如果不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那么我们的电器时代又怎么会到来呢?可是,我们想一想,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如果没有被人民所接受,如果人民不需要这个电灯泡的话,那么它怎么可能在我们的历史上留下痕迹呢? 结束台词:刚才各方辩友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辩论,各位评委根据得分的情况,我宣布——由----、----、----、----及其他同学组成的-----(正/反)方获得了本次辩论会的胜利!掌声鼓励!(掌声)英雄是离不开人民的,人民也离不开英雄,而对于历史是由英雄引领还是由人民创造,我相信,“一千个人看哈莫雷特”就会有——(同学们答)。各位同学、老师,我宣布——本次辩论会,圆满结束!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总分满分10 10 10 10 10 10 15 15 30 10 10 100 正方无无无无 反方无无无无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总分满分10 10 10 10 10 10 15 15 30 10 10 100 正方无无无无 反方无无无无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 1.《沉沦》 作者:郁达夫 内容推荐:郁达夫的小说虽然饱含抒情,但在那些浓烈的抒情氛围中你还能触碰出主人翁的灵魂与脉搏。阴郁而压抑,在绝望中甚至有了一种彻底毁灭的冲动。这些想为而不能为的“知识分子”成了作者笔下无奈的“零余者”的形象,在彷徨与迷茫中堕落。 2.《伤逝》 作者:鲁迅 内容推荐:一提到鲁迅,很多人估计都会想到中学时期语文阅读题那种标准答案“批判了人吃人的社会…在黑暗中需找光明”,对周先生俨然有了一种“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其实现实中周先生也没见得活得那么阴郁。这本《伤逝》是他写的一部爱情小说,用现代的“年轻人的语言”说,就是刻画了一部属于“五四时期一代年轻人的小时代”。 小说既浪漫又现实。那些勇于冲破重重旧制的青年人,秉持着想追求自我幸福的乌托邦式的梦想,却在现实的各种碾压中,无处屏息,最终爱情也失去原本觊觎的颜色,回到旧有的无奈中。 3.《子夜》 作者:矛盾

内容推荐:“本书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校指导委员会指派用书……” 好吧,说实话。我也是中学时期要参加个什么语文竞赛才“被迫”非常粗糙地浏览完这部小说的。依稀现在还记得,但是对这本书的标准性答题范句是“阐释了民族资本主义在落后中国无法实现的根源,以及批判了买办阶级”(好吧…看似是一本“又红又专”的书) 先撇开这些旧有的偏见,再去读这本书,其实你可以看到作者是在试图展现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现象(或许又与现在的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咯)。期间刻画主人翁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也还算入木三分,故事的精彩更在于人物对抗意识之间的搏斗。 4.《家》 作者:巴金 内容推荐:总觉得巴金笔下的这个上世纪的“家”依然存活着我们这个世纪中,至少潮汕地区或出于传统保留的程度更深,所以读完这本小说自身也颇有感受。《家》整体的风格也蛮热血青春的,爱恨鲜明,大喜大悲。 5.《边城》 作者:沈从文 内容推荐:在这篇小说的读书笔记上我写这样的一句话:“有机会一定要去湘西安静地住上几天。”实话说,我并没被翠翠的那段纯净的爱恋有多大的触动,反倒对作者笔下那带有诗画般的湘西乡村心向往之。 以乡村文学中的质朴批评都市,对民族品德的消逝产生了忧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xx院xxxxx xxxxxxx 论文摘要: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奋斗图强的伟大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中国国家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早已超出百年前先人的所有构想。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已为中国百年历史做出了不可置疑的结论。 如何看待中国的百年历史,不但是身历其中的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探索的世界性历史现象,更是中国思想理论界应做出正确回答的重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以历史事实和中国现实发展为背景的课题,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看待,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历史逻辑的认知,否则只能如坠迷雾。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人士,偏离开这个科学的认识方法,都不可能真正正确地认识中国百年历史。这是我们在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时特别需要提出的根本问题。 关键字:辛亥革命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势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运动全民抗战三年解放思考国史国情 一、引文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百年历史是一次伟大的洗礼,不但是血与火的洗礼,更是现代化的洗礼。正是通过这样的洗礼,中国社会才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巨变。没有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走向民族复兴。因此,任何否定中国革命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百年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要对中国百年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必须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对于这一百年历史,我们可根据社会发展的主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革命阶段,时间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通过革命来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主要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至今,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百年历史也可作个大致的时间段划分,即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革命,第二个“30年”是探索,第三个“30年”

近代中国百年的历程

近代中国百年的历程 1、根据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提到的时间,以“三年”、“三十年”和“一千八百四十年”为节点,说明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 ①三年:持续三年的解放战争。如渡江战役。 ②三十年: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 ③一千八百四十年: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遭受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如金田起义、武昌起义。 2、人民英雄纪念碑 (1)纪念碑碑身: ①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撰文、周恩来书写的碑文。 ②碑身两侧饰以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花环浮雕。 (2)纪念碑碑身底层浮雕: ①画面内容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和胜利渡长江。此外,还有两块装饰性浮雕: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 ②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雕刻180个人物,概括地表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历史。 ★(3)运用所学知识,简单描述浮雕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并制作年代尺。 ①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6月; ②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 ③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 ④“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 ⑤五卅运动发生在1925年5月30日; ⑥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8月1日; ⑦抗日游击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⑧胜利渡长江发生在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4月23日。 ★在1840~1949年长达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发生了很多历史事件。想一想,为什么会选 取这几个历史事件作为浮雕的主题? 因为这几个历史片段所体现的历史事件不仅是历史的转折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4、重温百年奋斗历程 虎门销金田起武昌起五四运五卅运 南昌起义 胜利渡长江

【西方文论】悲剧理论各时代归纳

古代文论 一.古希腊时期: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⑴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⑵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 1)柏拉图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贬低“模仿的诗”。他认为它们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败坏人心,培养人们的…感伤癖?和…哀怜癖?。”这种癖好一旦养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不能用理性去克服,因此他把诗人逐出了理想国。 2)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a. 他认为每一悲剧必含有六种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歌曲。 b. 情节最重要,性格次之。在一出悲剧中,表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刻画性格,而是为了表现行动才附带表现性格。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情节中心说”. c.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情节应具备四个特征:第一,完整性;第二,有一定长度:以太阳的一周为限。后来的法国古典主义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一律”中的“时间整一律”,并把它当作一条普遍的、永恒的创作准则严格地遵守。第三,一致性(部分与整体);第四,普遍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诗偏重于写一般(普遍性),而历史则偏重于写个别(特殊事件)。 d. 好的情节还应包括三大成分:突转、发现和苦难。 “突转”是指要安排一些行动,使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发现”是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苦难”是毁灭或痛苦的行为,如死亡、受伤等。 e. 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悲剧人物应如常人一样或高于常人,他因犯错而由顺境转入逆境。 f. 在悲剧的效果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即悲剧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心情并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疏通。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最终使人心情恢复平静,达到心灵的净化。 二.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战争频繁,政治混乱,集体主义精神消逝,文学主要反映个人情怀和日常生活。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文艺理论家当属贺拉斯。他的《诗艺》是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古代欧洲出现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 a. 他推崇“合适”原则, 即叙述要切合题材,各种诗体要有其恰当的用途,不能混用;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要适合年龄;形象的整体上要统一、一致。 b. “寓教于乐”。这是柏拉图教化思想和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综合。 三.文艺复兴时期: 十四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继尔席卷全欧洲。这时的人文主义者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1)意大利:卡斯特尔维屈罗。 a. 他最系统、最全面地阐释了“三一律”。即“事件中的地点必须不变”,“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地一致”,“事件的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内“完成主人公的巨大幸运转变”。这一思想不仅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盛行,在之后的古典主义时期,甚至更长的时期内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懒人”创造了历史

“懒人”创造了历史 同学们好: 首先我要说的是:象我这样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今天站在这里,给全校师生进行演讲,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自我超越啊。过去人们喜欢讲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变了,变成表扬和自我表扬了。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在一群蚂蚁中,大部分的蚂蚁在辛勤劳作,搬运食物。却有一小部分的蚂蚁不干活,在东张西望,交头接耳。科学家通过分解、分化,发现无论蚂蚁多少,一群蚂蚁中总有15%左右是不干活的懒蚂蚁。(互动:我们要做勤蚂蚁还是懒蚂蚁呢?)再注意观察,当食物来源减少、断绝时;当蚂蚁窝遭到毁坏时,勤蚂蚁束手无策,不知该怎么办,这时懒蚂蚁就站了出来,带领蚂蚁群到它早已侦察好的新的食物来源地,新的居住场所。蚂蚁的生存得以继续,勤蚂蚁又开始了辛勤的劳作。 在一群蚂蚁中,哪个更重要呢?(问学生)懒蚂蚁更重要。表面上不干活,实际上它们在观察,在动脑。 爱迪生说过一句话: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互动)。其实这句话是错误的,他误导了很多人,其实汗水并没有那么重要,看看我们的周围?许多人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小姐还晚,他的收入高吗?而那些游手好闲,没事就发呆的家伙,是不是很有钱?有时偷点懒,可能更有助于我们成功。你们是不是认为我是在胡说八道,好,让我们用例子来证明吧,有一句话叫做---事实胜于雄辩。 大家知道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是谁吗?(互动)是比尔盖茨。上学的时候,懒的读书,他就退学了。他又懒的记那些复杂的dos命令,于是,他就编了个图形的界面程序,即windows.于是,全世界的电脑都长着相同的脸,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 世界上最好的足球运动员,罗纳尔多,他在场上连动都懒的动,就在对方的球门前站着。等球砸到他的时候,踢一脚。你说这位体育明星酷不酷。有的人说,他带球的速度惊人,那是废话,别人一场跑90分钟,他就跑90秒,当然要快些了。 世界上最厉害的餐饮企业,麦当劳。他的老板也是懒的出奇,懒的学习法国大餐的精美,懒的掌握中餐的复杂技巧。弄两片破面包夹块牛肉就卖,结果麦当劳餐厅遍布全世界。 大家吃过馅饼没有(比如肉夹馍)?后来有人觉得把馅装进饼里太麻烦,就直接撒在发面饼上边就卖,结果大家管那叫PIZZA,翻译成中文叫比萨饼,比10张馅饼还贵。 世界著名的饮料,可口可乐,他的老板更懒,尽管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巴西的咖啡香味浓郁,但他实在太懒了,弄点糖精加上凉水,装瓶就卖。于是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大家都在喝那种像血一样的液体。 还有更聪明的懒人: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教案 人教版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备课资料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本课不仅是第七单元的阶段性总结,而且也是对本册书的总结。本课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和浮雕为切入点,回顾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所经历的被动挨打的屈辱岁月以及中华民族为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多进行的伟大斗争的历史,总结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探索历史规律,让学生充分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史为“鉴”,要求本课的落脚点应放在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上;同时,通过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弘扬,升华爱国主义教育。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本课应着重加强学生情感价值目标的落实。所以不需要过多的设计和花样,让学生在史实中直接达到情感上的冲击和感悟就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始末和浮雕刻画的历史事件了解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体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 2.能够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它(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3.学会在世界大背景下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收集历史资料,初步掌握获取有效信息、理解信息并重组这些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如何从对百年历史的回顾中去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并能分析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 教学过程 在课前将学生分组(4或8组)结合P128页大事填充表,收集近代史上在中国发生的大事和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或影音)。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总结。 听完学生的介绍,完成P128页的表格,对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内容加深把握。 一百年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谈一谈】了解了中国近代百年磨难史,你有什么感想?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讨论: 1.落后就要挨打! 2.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3.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落伍。 【讨论思考】

简介悲剧与崇高

简介悲剧与崇高 悲剧和崇高都是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们本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都侧重审美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虽然悲剧和崇高联系紧密,但同时它们也是相互独立的概念,下面,我就分别简单介绍一下悲剧和崇高。 “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在希腊文中叫tragoidia,即“山羊之歌”。它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探索了悲剧的艺术特征并奠定了悲剧的理论基础,他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是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悲剧的力量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和喜剧是对立的,互相违背的,一个是让善良有益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另一个则是让丑恶不良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挣扎。一些人喜爱喜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悲剧的意义,是让人们直视悲惨的现实,以使人减少对不幸的悲哀感。这正与喜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喜剧隐瞒不幸,逃避悲哀时,悲剧却让大家直视不幸,面对悲哀。因而,最后,悲剧让人面对不幸时,所感受到的悲哀感将减少,他们将会更有信心面对困难,认识困难,改善困难,最终征服困难。而这也正好符合我们的一句成语——“多难兴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其中复杂情节悲剧为最好。在他之后,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黑格尔就在《美学》中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悲剧,即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稍后的叔本华也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后来也有人把悲剧的类型概括为以下四种: 1,命运悲剧: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 2,性格悲剧: 性格内在矛盾冲突; 3,社会悲剧: 社会不平等,不合理造成人生悲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历史悲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矛盾冲突。 正如我们知道的,著名的悲剧有许多,如《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还有《骆驼祥子》。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中国古典戏曲也不乏悲剧作品。与西方悲剧相比较,中国戏曲往往由忠与奸、善与恶、压迫与被压迫的鲜明对立构成悲剧冲突,其中有《赵氏孤儿》、《精忠谱》这样的英雄悲剧,有《窦娥冤》这样表现被压迫者反抗精神的悲剧,也有《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悲剧。但在不少作品中,大团圆的结局往往削弱了原有的悲剧力量。 接下来介绍崇高。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