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聊斋志异_侠义主题论

_聊斋志异_侠义主题论

_聊斋志异_侠义主题论
_聊斋志异_侠义主题论

·《聊斋志异》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09)04-0037-12

收稿日期:2008-10-25

作者简介:

徐文蕾(1975-),女,山东临沂人,厦门大学图书馆馆员。《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

徐文蕾

(厦门大学图书馆,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侠义主题是《聊斋志异》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一,在《聊斋志异》中,侠不时出现在弱势群体的视野中,他们执著于社会的公正与世道的清明,凛凛然而有古风。其二,《聊斋志异》创造了新的侠形象———动物侠,如禽侠、狐侠、虎侠等。其三,侠与义密不可分,《聊斋志异》对此亦有多方面的阐释:首先是临危舍身,主持正义;其次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最后是重信守诺,勇于承担责任。此外,《聊斋志异》还对大量的普通人的侠义行为作了生动的描述,将侠义这一理想化的产物世俗化、人情化。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侠;侠义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作为颇具独特精神的社会群体,侠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侠与义又总是相伴而生,密不可分。司马迁著《史记》,特辟

《游侠列传》,第一次以成熟的史传文学的形式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侠形象,使侠义主题从此成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样式文学

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汉代以后,

侠义不再被大肆渲染于正史,其受重视的程度亦因朝代的更迭而多有变化,但文学作品对它的张扬却一以贯之。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不乏名篇大著,短制佳构自然

更不鲜见,《聊斋志异》即是这其中一个较好的范例。本文拟从侠、义以及侠义行为三个角度谈谈《聊斋志异》所涉及的侠义主题。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度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1]卷一百二十四(P3181),这就是侠。对此颇有研究的汪涌豪先生说:“作为一种特殊社会人群,中国古代的游侠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道德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历史的发展,参与了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格精神的建成……”[2](P310)侠在历史文化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作为古典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对此描述多多,引人瞩目。

首先,《聊斋志异》通过几个为侠者的故事,构筑了完整而生动的侠形象。

侠之为侠,在于快意恩仇,于乱世而执正义;在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于不受流俗束缚,崇尚精神自由。在这方面,作者花费笔墨较多的是《侠女》一篇。篇中侠女与老母隐姓埋名数年,终于报得父仇。当她生计困窘得到顾生的周恤时,虽表面上“略不置齿颊”,但实际上却是“养母之德,刻刻不去诸怀”,不仅“出入堂中,操作如妇”,还为“贫不能婚”的顾生生子,

“延一线之续”。侠女有高超的技艺,“以匕首望空抛掷”,即让无礼于她的白狐“身首异处”,与顾生作别时更是“一闪如电,瞥尔间遂不见”。侠女不为流俗所拘,为了报恩,她置传统礼教于不顾,与顾生私合生子,而一旦“君德既酬,妾志亦遂”,她又毅然斩断情缘、亲情,决绝而去。对此,《聊斋志异》评论者方舒岩持论甚高:“养老母,孝也;报父仇,勇也;斩白狐,节也;孝我母,而我亦孝其母,礼也;怜生贫而为一线之续,仁也;来去莫测,智也。此女美不胜收,不得‘侠’字了之。”[3]卷二《侠女》“方评”(P314)

与《侠女》相比,《红玉》、《聂小倩》两篇则着重刻画了侠“路见

不平,拔刀相助”的美德与凛然不受折辱的外在形象。贫士冯相

如不幸遭遇恶霸宋御史,父死妻亡,“冤塞胸吭,无路可伸”,“忽

一丈夫吊诸其室,虬髯阔领,曾与无素”,愿意替他报仇,并申明:

“不济,不任受怨;济,亦不任受德”。当天夜里,虬髯客就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但冯相如冤屈甫解,接着又因此身陷囹圄,这时虬髯

客再次挺身而出,帮助他彻底从这场强弱悬殊的官司中解脱出来。

从中可以看出,虬髯客的所作所为纯粹是激于正义而无世俗的

功利之心,他的“不言姓字”及事成而去更体现了侠客“功成耻受

赏”[4]卷第二十一(P154)的高风亮节,这显然是侠女报父仇、酬私恩等个

人行为所无法比拟的。《聂小倩》中,妖物遍杀寺中之人,连圣贤

般的宁采臣也不放过,却唯独不敢接近侨居南舍的燕生,因他是

“剑客也”。燕生也算得上名副其实,他所携带的宝剑在妖物袭击时,“裂箧而出,耀若匹练,触折窗上石櫺,飙然一射,即遽敛入,宛如电灭”。即其剑袋,亦可“远魑魅”,“不知杀人几许”。如此,则主人

之剑术可想而知。剑术高明,也许能够震摄妖物,但从后面的情节

看,妖物不敢冒犯他的主要原因应该还在于燕生的“奇人”形象。

在《聊斋志异》中,还有《王者》一篇,以湖南州佐寻找丢失押

金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为叙事角度,刻画了侠的群体形象。他们颇

有些桃花源人的风范,但与外界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文中,这

种联系主要表现在对贪官污吏的惩处上:轻者“略示微警”,使湖

南巡抚之流按其号令行事而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重者则直取其性

命,州佐所见“人皮数张,五官俱备,腥气流熏”应是证明。在这一

点上,侠士袁大用(《云萝公主》)与他们颇有相似之处,他夜入仕

“执主人,烧铁钳灼,劫掠一空”。当别人指责他“自污”时,宦之家,

他义正辞严地说:“某所杀皆不义之人,所取皆非义之财。”值得注

意的是,《王者》中的剑客还建立了政权,以更加系统的方式与当

时社会的不平不义相对抗。这在以往的侠义小说中应该说是不多

见的。也许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把它写得扑朔迷离,

“神耶?人耶?真

耶?幻耶?城郭非在异域,衣冠胡为汉制耶?”[3]卷八《王者》“但评”(P2157)

可谓一语中的。

其次,《聊斋志异》对历史上真实的侠客如聂政、荆轲、豫让

等亦有涉及,并通过对他们的评价赞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

精神。

《聊斋志异》有一篇小说以聂政的名字为题,叙述潞王(明穆宗第四子朱翊镠)强抢民女,途经聂政之墓,被聂政的魂魄强行制

止并严厉警告的故事。聂政是《史记·刺客列传》中的重要人物,蒲

松龄对他无疑是极为欣赏的:“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

里也;其锐身而报知己也,有豫之义;白昼而屠卿相,有专之勇;皮

面自刑,不累骨肉,有曹之智”。豫让、专诸、曹沫皆为历史上有名

的刺客,作者把他们各自的优点集中起来以比聂政,可见其称赏

之意。除聂政外,这篇小说还提到豫让“锐身而报知己”的侠义,而

在另一篇小说中,主人公商三官以一弱女子杀身而报父仇,作者

称她为“女豫让”,对豫让的褒扬亦不言自明。荆轲也是《聊斋志

异》关注较多的古代侠客。他受知于燕太子丹,谋刺秦王,事败身

死。“太史公曰: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

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1]卷八十六(P2538)《聊斋志异·田七郎》一篇,正文只字未提荆轲其人其事,而在文末蒲松龄写

“使荆卿能尔,则千载无遗恨矣!”荆卿之称,源于燕人,蒲松龄道:

袭用之,其推崇之意不难推断。而且蒲氏诗集中亦有“《九辨》临江

怀屈父,一尊击筑吊荆卿”[5]《呈树百》(P1579)之句。但作者对荆轲的态

度同时也存在着矛盾之处,在《商三官》中,蒲松龄把他与女主人

公相比,认为荆轲应自愧不如,而在《聂政》中,他对荆轲更颇有微

辞:“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轻

借樊将军之头,何日可能还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聂政之所嗤者

矣。闻之野史:其坟见掘于羊、左之鬼,果尔,则生不成名,死犹丧

义,其视聂之抱义愤而惩荒淫者,为人之贤不肖何如哉?”但实际

上并非如此,首先无论是与商三官还是与聂政的比较都是从事情

成败的角度来说的,然而荆轲刺秦王远远不止这个意义。其次“死

犹丧义”之说亦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这种假设究竟有多少可能性勿需赘言。第三,由上可以看出,蒲松龄写侠,已超出了对侠形象的文学塑造,而更多时候是作者社会政治理想的曲折寄寓。作者对暴秦太过痛恨,太希望荆轲成功,所谓“爱之深,则责之切”,因为有这样的反复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次,《聊斋志异》对侠的描写也有心裁别出之处,它不仅写了人侠,还创造了动物侠,如禽侠(《禽侠》)、狐侠(《红玉》)、虎侠(《赵城虎》)等,通过对这些动物侠的人格化描写,拓展了侠主题,为侠人物画廊增添了新形象。

鹤鸟巢于某寺鸱尾,三年中“每至鹤雏团翼时”,殿藏大蛇“辄出吞食尽净”。第四年,同样的悲剧即将再次发生时,大鸟应邀而至,只见它“翼蔽天日,从空疾下,骤如风雨,以爪击蛇,蛇首立堕,连

“大摧殿角数十尺,振翼而去”,真是痛快淋漓,难怪作者大加赞赏:

鸟必羽族之剑仙也,飙然而来,一击而去,妙手空空儿何以加此?”妙手空空儿为唐传奇中的侠客,剑术神妙,作者把大鸟与之相比,可以说是无尚的褒扬。《聊斋志异》著名评点家但明伦更认为“禽鸟中有志士,有侠仙,人有自愧不如者矣”。[3]卷六《禽侠》“但评”(P1567)如前所述,虬髯客施恩于不报处,令人击节赞赏,但他在书中所占的篇幅不过三分之一,作者着重刻画的是被他称扬为“狐亦侠也”的红玉。红玉先与贫士冯相如私合,事不谐则助金为冯生娶妻,不怨而去。后冯氏突遭大难,她又担当起了抚孤的重任,并于冯相如“辗转空床,竟无生路”的关键时刻,携儿与之团聚,可谓雪中送炭,等等。在这篇小说中,虬髯客不邀而至,帮助冯相如完成了复仇大业,与此相对照,红玉则不请自来,给冯氏再造了一个温暖而有前程的家,侠义行为灵光闪现,俗世情怀遍布字里行间。人侠、狐侠,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而又凸显出后者更具人情味的俗世关怀。

禽侠主持正义,狐侠施恩于不报处,虎侠则勇于承担责任,且重诺守信。赵城妪的儿子为虎所食,她告到县衙,请求杀虎以偿

“受杖数百,冤苦罔控。遂诣东郭岳子,隶卒李能因无法完成任务,

庙,跪而祝之,哭无声。无何,一虎自外来”,“贴耳受缚”。为了不连累无辜而自投罗网,这在古代侠义小说中并不鲜见,它体现了侠对承担自我责任的强烈认同,从根本上讲是对主持正义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在这篇小说的最后,赵城妪得以颐养天年,这一方面是虎侠勇于承担责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对然诺的重视与信守。

侠与义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侠的出现,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与理想化期待的综合产物,归根结底他是正义的体现者,不义的铲除者。”[6](P61)在《豪侠论》中,李德裕也认为“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难兼之矣。”[7]卷七零九(P7277)。《聊斋志异》对“义”的阐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临危舍身,主持正义。

就对正义的追求而言,侠在古代所有的社会人群中是最积极主动的,“欲除天下不平事,方显人间大丈夫”[8](P249)。在侠看来,别人所蒙受的不公平待遇,就如同自己身受一样,因此,每到这种时刻,他们总会挺身而出,甚至不惜舍身取义。上文所提虬髯客与聂政,即是很好的例子。虬髯客本与冯相如素不相识,但闻知冯氏突遭大难,却主动帮他复仇,维护了一个弱者的权益。聂政更是叫人拍案叫绝,做鬼也要主持社会正义,使王生夫妻由生离死别而重又团聚。

另一篇《大人》中,六七个燕人“客云南,日暮失道”,遇两巨人,马匹被食,人也差点成为巨人的盘中美餐,后虽侥幸逃脱,但

“当即除之。”其兄危险依在。打虎女子闻之此事,第一个反应是:

煮虎肉未熟,女子已“断其一指而还”。其酣畅淋漓可与大鸟之“飙然而来,一击而去”相媲美。

虬髯客、大鸟等,或主动,或应邀而至,维护正义,保护弱小,皆有高超的本领作为前提,《义鼠》中的老鼠就不同了:“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目瞪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老鼠面对强大的敌人,又是突遭袭击,可以说处在极端不利的位置,甚至连生命安全也不能保证。但他仍然仗义而出,最后终于从蛇嘴里夺回了朋友的尸体。对于死去的老鼠来说,这种救助或许意义不大,但从维护正义的角度看,它与虬髯客之助冯相如并无本质的区别。张笃庆

“螳臂当车轮,怒蛙亦峥嵘。此鼠义且黠,捐躯在有《义鼠行》赞曰:

所轻。”[9](P167)凡此种种,都说明侠对正义的追求,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是不以自身安危为转移的。

其次,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由于侠的强烈的自尊心,他们轻易是不愿接受别人的恩惠的;而不得已情况下若是受人之惠,则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6](P95)侠的这种恩义原则在《义犬》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贾某以双倍的价格从屠人手中赎下缚犬,放养船中。后来他被舟人陷害,不但失去了财物,人也被投入江中,生命堪忧。“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沉浮”,终于救贾某于不死。但事情至此并未结束,就在贾某无法找到盗船,欲与同乡返回老家时,“忽犬自来……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在这里,贾某于犬有救命之恩,而犬于贾某不但有救命之恩,还帮助他夺回了财物,同时又报了舟人夺财害命之仇,一恩一报,其份量之差了然可见。

犬之于恩必报,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丁前溪》中丁氏在逃亡途中避雨杨家,受到杨妻丰厚而周到的招待。数年后,杨于困窘之际诣丁,丁“居之温室,设宴相款,宠礼异常”,次日又馈赠“布帛菽粟”及女仆,杨归去时,另助百金,使其“由此小康,不屑于旧业

矣”。由此不难看出,丁之“游侠好义”并非虚名,他当时不过受杨家一饭之助,但其回报却使杨家在饥荒之年过上了较为丰裕的生活,要以说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绝好例证了。“侠士轻财,正复尔尔,顾缓急人所共有,天下安可无此人乎!”[3]卷一《丁前溪》“何评”(P258)《聊斋志异》以写花妖狐魅而著称,因此其恩报行为的主角更多地是由那些花妖狐魅来担当的。他们或是报救命之恩,如《八大王》、《西湖主》;或是还眷顾之情,如《褚生》、《雷曹》、《宦娘》;或是替父母酬恩,如《花姑子》、《小梅》、《小翠》;或是谢朋友相知之意,如《酒友》、《陆判》。在施恩一方来说,有时是有意为之,有时是恻隐心动,有时则为“无心之德”,但他们都得到了丰厚的报偿,归结起来,这些报偿大致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性命,二是婚姻,三是子嗣,四是功名,五是财物。性命于人的重要性自不用说,婚姻与子嗣为人生大事,功名与财物关系到一个人的前程与生活质量,自然也都是无法忽视的,由此可见施报者心意之诚之切,而且所报往往是二者或更多兼而有之,这就更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侠义风范。

最后,是重信守诺,勇于承担责任。

与其他社会人群相比较,侠是更倾向于用行动来表白自己的,这从历代论者所作的“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赞辞中可以看出,唐代大诗人李白更在《侠客行》中以夸张的手法展示了侠的这种人格物征:“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10](P216)《聊斋志异》对这方面的反映,集中表现在《红玉》与《赵城虎》两篇。

《红玉》篇中,虬髯客主动提出要与冯相如报仇,“至夜,宋家一门俱寝,有人越重垣入,杀御史父子三人,及一媳一婢”,确实是言而有信。在《赵城虎》中,赵城妪因其儿子为虎所食,晚年生活失去保障。经县令调解,虎愿为老妪之子以偿杀子之债。后来的事实证明,虎不仅能与老妪“人畜相安,各无猜忌”,而且“奉养过于其子”。当赵城妪死时,“虎来吼于堂中”,后又“直赴冢前,嗥鸣雷动,移时始去”,其行为简直跟儿子没什么两样。从这里可以看出,侠

对“信”的追求已经内化为一种自律规范,因此也才能言而必行,行而必果,令平常人无以企及。

除上述有关侠的描写外,《聊斋志异》还涉及到了许多平常人的侠义行为,这些行为归结起来可作如下陈述。

首先是报恩。前面已提到,侠的恩义原则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一恩义原则一旦付诸行动,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报恩故事,反映在一般人身上,有时表现得更具俗世的关怀。

乔女(《乔女》)“残丑不如人”,又不幸寡居,而孟生“见女,大悦之”,欲娶其为妻。虽然乔女碍于传统礼教而拒绝了这门亲事,但在心里对他充满感激,因此当孟生死后门庭衰落时,乔女为报知己,先是“锐身自诣官”,历经波折夺回了孟家被无赖瓜分的财产,然后又担当起抚孤的重任,不但将其子养育成人,还为之“延“积粟数百万,乃聘于名族”。这期间,女“抱子独食,锱珠师教读”,

无所沾染”。虽说“恩莫大于知己”,但乔女的回报也可以说是“宁过毋不及”了。

孟生对乔女有知遇之恩,这种知遇之恩同他的自身利益多有关联。《大力将军》中的查伊潢则不同,他偶遇乞儿,先指给他人生之路,“又以五十金赠之行”,“厚施而不望其报,先生之度量超越也”。[3]卷四《大力将军》“王芑孙评”(P1141)而乞儿对恩人的回报与乔女亦有区别。乔女在孟生死后的所作所为,虽然实际上充当了一个监护人的作用,但回报的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东西。乞儿以将军之身,念念不忘自己的恩人,不但“报之而百倍其物”,还曾救查于危难之际,可以说既有物质,又有精神。“豪杰相遇,迥出风尘。”[3]卷四《大力将军》“但评”(P1141)因此,蒲松龄以“千古所仅见”盛赞之。

其次是复仇。侠不报恩不为侠,但与报恩相比,复仇是侠更常行之事,所谓“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与同国;朋友之仇,不与同市”[11](P1110)。复仇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为自家人复

仇,一种是为别人复仇。无论哪一种情况,复仇都与社会公正与正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聊斋志异》对一般人的复仇多有涉及,其中两位女性的复仇故事尤其值得注意,她们是商三官(《商三官》)与庚娘(《庚娘》)。

商三官与庚娘都是为自己的亲人复仇。商三官即将出阁,其父因酒后失言,被邑豪毒打而死。庚娘则是在逃难的途中突罹横难,丈夫、公婆俱被推堕河中,孤身一人与见色起意的凶手同处一舟,处境十分危险。在这样的的关键时刻,她们表现得非常冷静:商三官推迟婚期,女扮男装,投师优人孙淳门下,借机杀死富豪。庚娘以退为进,巧妙周旋,一步步将凶手引入自己的圈套,“谈笑不惊,手刃仇雠”。对商三官与庚娘的这种行为,作者评论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由《商三官》改编的俚曲《寒森曲》中,商三官死后被封为孝义夫人,兼管总督水陆神祗[12]《聊斋俚曲集》(P1070)。冯镇峦更认为商三官其人“为刺客传所未有”[3]卷二《商三官》“冯评”(P546)。对庚娘,蒲松龄慨叹:“千古烈丈夫中,岂多匹俦哉!”但明伦则倡议众人“圣之神之,恭敬礼拜而供养之,而祷祀之”[3]卷二《庚娘》“但评”(P563),较之商三官死后成仙似乎更胜一筹。

商三官与庚娘以弱女子而行烈丈夫之事,因而倍受称扬,考察《聊斋志异》中的“烈丈夫”,其行为亦毫不逊色。相似者有于江(《于江》)、向杲(《向杲》)。前者为告慰父亲于九泉之下,接连杀死三只狼;后者无法接近兄长的仇人,化虎而食之。更让人称奇的是《田七郎》一篇。田七郎为业猎者,因人命官司,受武承休再生之恩。当武突罹奇祸时,他锐身自任,先杀死始作俑者林儿,又乔装樵人,将助纣为虐的御史之弟断臂决首,虽寡不敌众“自刭死”,但“愤未尽雪,死犹伸之”,最后终于把帮凶邑宰也送上了断头台。这种复仇虽因报恩而起,但与前面的复仇相比,排除了血缘与亲情的因素,因而具有更多的维护社会正义的成份。对此作者说:“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之少也。悲夫!”评论者方舒岩则将其推到了与聂政相并列的位置,“七郎智廉勇义,求

之古刺客传中,唯轵深井里仿佛之”[3]卷三《田七郎》“方评”(P697)。

最后是其他侠义行为,如见义勇为、仗义疏财、重然诺等等。这里以《崔猛》、《农妇》、《纫针》为例,加以分析。

见义勇为是侠最重要的美德,但这种行为放在一般人身上,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样做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难能可贵的是,《聊斋志异·崔猛》则先有崔猛后有李申,面对邪恶前赴后继,使社会正义得到有效的保障。崔猛主动为李申报夺妻之仇,而且在母亲死后“自首于庭”,使申解除了牢狱之灾。“意志慷慨,盖鲜俪也”。李申经此变故,一改往日的软弱,杀死淫暴的王监生父子,替乡邻除了一大祸患,且“粘纸于壁,自书姓名”,以免连累他人。一前一后,相互对照,使人“反复读之。有推倒智勇之概”[3]卷六《崔猛》“但评”(P1664)。

与见义勇为比较而言,仗义疏财于一般人更具可操作性,但自古“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千金散尽还复来”毕竟只是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度量,因而做到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农妇(《农妇》)“贩陶器为业。有赢余,则施丐者”,无怪乎作者称赞她“其豪爽自快,与古剑仙无殊”。夏氏(《纫针》)更进一步,她与范氏母女陌路相逢,不仅仗义倾囊,还为之多方筹谋,终使纫针逃脱了与人作妾的命运。特别是筹金被盗,夏氏自经一节,夏之重信轻命凸显而出,令读者扼腕叹息之余亦忍不住为之击节喝彩。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侠义主题在《聊斋志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聊斋志异》不仅塑造了棱角分明的侠形象,还对大量的普通人的侠义行为作了生动的描述,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聊斋志异》所描写的侠是具有时代色彩的侠,虽然它继承了传统侠客一诺千金,舍身取义的品格,也注入了时代精神,展示出异常的人格魅力,但其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亦明显地暴露了出来。究其原因,与社会氛围有很大关系,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时诸侯争霸,群雄林立,局面一片混乱,给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舞台,而到了蒲松龄所处的清代,中央集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无论是统治阶级的意识控制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不可同日而语,

侠所拥有的历史空间空前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求得生存,侠

或退隐山林,更多的则回归社会,后者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则是侠

的世俗化、功利化。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施公案》,《聊斋志异》自

然也难例外。首先,考察《聊斋志异》中有关侠义的篇章,多数侠客

的行为限于复仇与报恩,与古典侠客那种效功当世的价值观念从

某种意义上已有本质的区别。其次,《聊斋志异》创造了侠的新形

—动物侠,但严格地说,动物是不可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侠象——

客的,况且由人而动物,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侠的式微与没落。

第三,《聊斋志异》还涉及了大量的花妖狐魅与一般人的恩报行

为,姑且不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有多少,即其惊人的薄施厚报模

式亦不免贴上庸俗与功利的标签。所有这些说明,《聊斋志异》中

的侠义已不再仅仅是人们理想化的产物,它更接近俗世生活,有

时甚至融入俗世生活。作为保存侠义观念的重要文本,《聊斋志

异》通过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变化。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3]任笃行,辑校.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2000.

[4](梁)萧统,编.文选[M].海荣、秦克标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盛伟,编校.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王立.伟大的同情: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清)董浩,等篡.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明)冯梦龙,编.古今小说[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朱其铠,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0](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清)王文濡,辑.说库[M].扬州:广陵书社,2008.

[12]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李汉举)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分析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 作者:蔡碧兰指导教师:李新灿教授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82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它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她们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本文就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及其性格特征、意义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女形象;创作背景;性格特征;意义 On "Strange" Female Foxes Cai Bil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 "Strange" chapter comes to Fox eighty-two designed to write the fox woman more than 40,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the image of a master of the fox spirit, successfully depicts a female fox portrait view, whether it is meticulous fine description or crude pens, big is beautiful, good, and a symbol of wisdom. Female Foxe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female fox image; creative backgrou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引言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以负面形象居多,最为特出的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大约肇始于这个形象,狐狸贪婪、狡猾奸诈、魅惑好人、背信弃义等无恶不作的角色定位便确立了。历代以来,人们关于狐狸的情感体验便局限于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这样一个狭隘的范畴,数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却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狐的看法。蒲氏笔下的狐女,她们大多美丽善良、温润可亲,亦人亦狐,亦狐亦仙,是作者浓墨重彩宣扬讴歌的形象。这类幻化为女子的狐精更具人情味,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各具情趣,也更多地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这些美狐形象光艳绚丽,互相辉

《聊斋志异》阅读训练初中版9篇(全新篇目)

《聊斋志异》阅读训练初中版九篇 盗户 顺治间,滕、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宰别①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②之,盖恐其复叛也。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③焉。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曰:“我盗户也!”闻者无不匿笑。 (选自《聊斋志异》)注:①别:另立户头的意思。②曲意左袒:有意袒护。③稽籍:查看户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盖恐其复叛也盖:_______ ②后讼者辄冒称盗户辄:_______ ③适官署多狐适:_______ ④而怨家则力攻其伪劣力:_______ 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邑宰别之.为“盗户”/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而先以.盗之真伪/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反复相.苦/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D、宰有女为.所惑/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请将文中划线的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巧用曲笔,用“狐”事妙接“盗户”事,深具讽意,既体现了志怪的特点,又含蓄地表现了主题。文中使“狐”事和“盗户”事有机结合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请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因为②就,总是③适逢④竭力 2、A 3、(术士)用符(把狐狸)捉进瓶中,将要用为烧(它)。 4、“我盗户也!” 耳中人 蒲松龄 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自是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乃微应曰:“可以见矣。”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心窃异之,姑凝神以观其变。忽有邻人假物,扣门而呼。小人闻之,意甚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谭觉神魂俱失,复不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 9、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的) B、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他) C、小人闻之.,意甚张皇。(声音) D复不知小人何所之.矣。(地方) 10、文中“行之数月,若有所得”,谭晋玄最想得到的是。(用文中的两个字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把女性放在爱情和社会的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的真善美,这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

柳氏子——聊斋志异专题阅读训练

柳氏子 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纵任之,惟恐拂。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骡肥可啖,杀啖我,我病可愈。”柳谋杀蹇劣者。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柳惧,杀骡以进,子乃喜。然尝一脔,便弃去。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登岱。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比至,果是。下骡遍揖,各道寒暄。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但问:“在此何作?”答云:“亦无甚事,东西奔驰而已。”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柳子拱手曰:“适有小故,不暇叙间阔,明日当相谒。”上骡遂去。众既归寓,亦谓其未必即来。厌旦俟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众曰:“尊大人日切思慕,何不一归省侍?”子讶问:“言者何人?”众以柳对。子神色俱变,久之曰:“彼既见思,请归传语: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言讫,别去。 众归,以情致翁。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主人止之,曰:“曩见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以我卜之,殆不可见。”柳啼泣不信。主人曰:“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柳如其言。既而子来,问曰:“柳某来否?”主人曰:“无。”子盛气骂曰:“老畜产那便不来!”主人惊曰:“何骂父?”答曰:“彼是我何父!初与义为客侣,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言已出门,曰:“便宜他!”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主人呼之出,狼狈而归。 异史氏曰:“暴得多金,何如其乐?所难堪者偿耳。荡费殆尽,尚不忘于夜台,怨毒之于人甚矣!” (选自《聊斋志异·柳氏子》)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便问逆旅主人姓名旅舍,客舍 B.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询问,追问 C.趋进笑言催促 D.曩见公子,情神冷落先前,从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厌旦俟之.久之.曰 B.杀骡以.进众以.柳对 C.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既而.子来 D.柳如其.言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7.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一项是()(3分) A.言者何人B.何不一归省侍 C.彼是我何父D.在此何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西川四十余岁,生了个儿子,溺爱异常。言无不从,儿子生病,要把家中那头肥骡杀来吃。柳西川想换一头瘸腿的,儿子便寻死觅活。 B.柳氏子死去几年后,村里人却在泰山见到了他。他骑着一头骡子,对村里人颇为客气,谦恭有礼,谈笑寒暄,但一谈起他父亲就变了脸色。 C.柳西川跑到泰山想见儿子,客店主人认为神鬼无常,劝他先藏起来。柳氏子满怀仇恨陈说的一番话语,令藏在柜子里的柳西川冷汗淋漓。 D.作者认为,一下子得到很多很多钱财当然快乐无比,可偿还起来就不那么好受了;而将家产几乎破费净尽,到了阴间还念念不忘,这怨恨也太厉害了。

聊斋志异(论文)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韩辉 摘要:本文以薄松龄的《聊斋志异》主要研究内容,以其中所塑的女性形象为切入口,从她们的性格特点着手分析这些女性形象塑成功的原因,以及从时代因素、文化传承角度和作家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去探索体现在这些女性身上的进步思想。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个性解放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薄松龄的代表作品,它融汇汲取了传统与志怪传奇的成就,成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它由近五百篇文言短篇小说结集而成,多叙狐魁神仙之事,题材广泛,内容繁多,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就被誉为“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第一”,“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人和鬼狐花妖所幻化的女性间相亲相爱的篇章尤为解放,使得作品具有了很高的思想性,也体现了作者世界观的进步性。 一、中国社会中的传统女性形象 人们往往在阅读聊斋志异时,感受最深的是那些亲切动人

颇具人性的狐鬼花妖的女性形象。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地位历来是很低的,这同在中国占正统的儒家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儒家思想中轻视、侮辱女性的思想是很严重的。《易经》上说:“女主位于内,男主位于外”,《论语》上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这种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是根深蒂固,在文学作品中便会不自觉的反映出来,往往在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女性,她们要么是淫荡的化身,要么是心甘情愿充当男性驯服的玩偶。可以说她们是很少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充当的是男性的附庸,地位是相当低下的。随之而产生了诸如“红颜祸水”、“红颜误国”等种谬论。《聊斋志异》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男子,敢于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自我解放,将女性推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大多是由狐鬼花妖幻化而来的。有评论说:“《聊斋志异》中挥写最多的是爱情故事”、“塑最成功、数量最多的是狐鬼花妖所变的妇女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叙写狐鬼,并非始自《聊斋志异》,远在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狐瓜而且常常散发着浓烈的神学气味,只能使人感到荒诞不经,阴森可怖而已。原因就象鲁迅先生所说:“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与教化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目的只是为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就大大降低了它们的审美价值。到了唐传奇小说中鬼狐花妖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提高,像《柳毅传》中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01111-14陈一惟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谈狐说鬼,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深刻地描绘出人民群众所受的苦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她们的痛苦擢发难数。蒲松龄的孤愤心情和寄托情怀使他首先注意到妇女的生活状态。作家倾注了他的全部热情,用那枝生花妙笔,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的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民间故事通过作者的艺术夸张和加工,于是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这些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全书的很大比重。追求婚姻自由,藐视和反对封建礼教,珍爱爱情,这样的女性是《聊斋志异》中描写最多的一类。《青凤》、《娇娜》、《小翠》写人与狐的爱情,《聂小倩》、《公孙九娘》、《小谢》写人与鬼的爱情,《织成》、《翩翩》写人与仙的爱情,《竹青》、《香玉》写人与花鸟虫鱼等精灵的爱情。也有《连城》、《侠女》这样写人与人之间的爱情。 这些恋情故事都极其曲折动人,绚丽有文采,而且有强烈的思想性。作者讴歌真诚高洁的爱情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美满自由的婚姻生活。作者塑造了大量美的形象,她们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们不仅有美的外貌,而且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她们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这些作品中,有机智贤能并挽救夫家危亡的红玉,有深山采药救情人生命垂危的莲香,也有坦荡爱笑的婴宁,温情体贴的翩翩,多情守信的嫦娥等等。她们往往有着美丽的外貌,鲜明的个性,纯洁的灵魂和真挚的爱情,她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反抗。 《聊斋志异》中关于人妖艳遇的故事写得最精彩美妙,最令人难忘。所有的人妖恋情都有相似之处。书生与精魅幽欢的场所环境大致相似。男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大致相同,几乎都是书生一个。他们穷愁潦倒但却才情横溢,风流儒雅。贫贱书生在生活仕途上运际多灾,但在情场上却艳遇不迭,非凡得意。女主人公这些狐仙精魅们个个美丽绝伦,聪慧绝顶,既有倾国之貌,又有灼人之情,她们热情主动,只求奉献没有索取,专爱失意书生,并不计较回报,她们一往情深及时地抚慰着书生们落寞的心灵。这样的多情女子,实在是人间难得的佳偶。这些女子不仅是失意书生生活中的伴侣,而且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知音。她们理解书生的牢骚,排遣他们的郁闷,献给他们温柔,坚信他们的才能。她们是他们的红颜知己。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女性美的关注,不仅停留在其年轻美貌,也不仅深入到其心灵秀美,才能超凡。蒲松龄以执着的态度和集中的注意力审视的是红颜知己。这与屈原以女性美为政治理想美的寄托不同,与曹雪芹以女性美为人性美的象征也不同,蒲松龄把女性美作为知己之情的形象化身。 对《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人们予以了热情的赞美之词。有谁能不为蒲松龄所描写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炽热的两性情感而扣动心扉呢?有谁能不赞叹蒲松龄的进步的爱情婚姻观,诸如宣扬恋爱自由,歌颂爱情专一,表现夫妇平等呢?虽然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性最后大多都获得幸福的归宿,但这只是作家的理想。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自由结合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蒲松龄正是通过这些妇女的不同遭遇,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 创作〈聊斋志异》蒲松龄是用一枝饱蘸着激情的笔来写出的。这些狐鬼精魅作者把她们当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来塑造,作者把无限爱慕之情倾注在她们身上。这也是蒲松龄塑造女性形象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这就是幻化。把非人(花妖狐魅,神仙灵祗等)幻化为人。书中的女性大都是鬼狐花鸟等异物的化身,但这些异物都具备了人的感情、人的个性,以致使读者感到“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作者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细节描写,塑造了大量成功

佟客——聊斋志异专题阅读训练

佟客 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②多,曾见异人否?”佟问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董授之。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仆虽未闻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遂于衣底出短刃尺许,以削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邀佟至家,坚留信宿。叩以剑法,谢不知。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 更既深,忽闻隔院纷挐③。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近壁凝听,但闻人作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榜掠,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生皇然请教,佟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烛之已杳。逡巡出,则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管遗灰焉。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昔解缙与方孝儒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后,不听床头人呜泣哉?” 邑有快役某,每数日不归,妻遂与里中无赖通。一日归,值少年自房中出,大疑,苦诘妻。妻不服。既于床头得少年遗物,妻窘无词,惟长跪哀乞。某怒甚,掷以绳,逼令自缢。妻请妆服而死,许之。妻乃入室理妆;某自酌以待之,呵叱频催。俄妻炫服出,含涕拜曰:“君果忍令奴死耶?”某盛气咄之,妻返走入房,方将结带,某掷盏呼曰:“咍,返矣!一顶绿头巾,或不能压人死耳。”遂为夫妇如初。此亦大绅者类也,一笑。(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跨蹇(jiǎn):骑着毛驴。②綦(qi):很。③拏(ná):纷乱。④坐名相索:点名要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慷慨自负每:常常B.适.自海外归耳适:刚刚 C.烛.之已杳烛:点燃D.乃.知佟异人也乃:才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董生“慷慨自负”的一组是(3分) ①董又毅然自许②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 ③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④邀佟至家,坚留信宿⑤董按膝雄谈⑥自酌以待之,呵叱频催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生有狂妄白大的缺点,既不白知,也不知人。遇到佟客,夸耀自己的宝剑何其锋利,然而其剑根本无法与佟客削铁如泥的利刃相提并论。 B.父亲被盗贼拷打时,董生壮气冲天,寻弓觅矢,要与盗贼拼命,其行为恰恰印证了他是一个孝子,最终还是佟客仗义出手,帮其退贼。 C.蒲松龄认为,想要尽忠孝,是人人都具有的基本品质,然而,最终是成为义士还是懦夫,往往就在一转念之间。 D.某快役发现妻子与人私通之事,十分恼怒,强令妻子自缢以谢罪,可最终还是没能忍下心。 9.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 (2)叩以剑法,谢不知。

聊斋志异赏析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活和《聊斋志异》的创作 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古典小说发展的总结期。代表这高峰和总结的是两部伟大的作品,一部是《聊斋志异》,一部是《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总结,《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 唐宋以后,古代小说的发展出现了文言和白话两途,白话小说以其语言的通俗和内容的贴近现实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在唐传奇的高峰以后,文言小说虽然代不乏作,数量亦相当可观,但是有影响的传世佳作却非常少。宋代“说话”艺人总结他们的艺术经验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这里的“话”是故事的意思,但无疑也包含了语言的因素在内。《聊斋志异》的语言用的是相对比较典奥的文言,远不如白话小说那么通俗,但它在中国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却几乎同古代通俗的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相媲美。这说明,《聊斋志异》在思想艺术上有足以克服其语言障碍的独特成就。 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虽然写的大多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满奇思异想,但它却深切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人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这是它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又都是同蒲松龄的生活遭遇、生活体验和文化素养分不开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他出生的村庄原名满井庄,村口有一眼泉井,泉水清澈四溢,四周翠柳掩映,他因自号柳泉居士。他生活于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黑暗腐朽的时代。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加上繁重的科税和贪官污吏的敲剥,使广大人民遭受深重的苦难。这都是他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自然会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蒲松龄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父亲蒲槃虽然弃儒经商,但他广读经史,学问渊博,在思想和文化教养上都对蒲松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蒲松龄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曾写过一篇《循良政要》的文章,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措施。他自幼聪慧好学,19岁时就连续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了秀才,并且得到山东学道、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在当地很有文名。他热衷功名,热切地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人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考了几十年却连一个举人也没有考中,直到72岁时才援例被拔为岁贡生,但这时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对科举考试的热衷和失败,使他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和腐败,以及落第士子的内心痛苦,都有极为深切的体验。这就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 蒲松龄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山东农村度过的。但在他31岁那年,曾经有一次南游的经历。这就是他应同乡好友在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任知县的孙蕙的邀请,到那里去做幕宾。幕宾相当于今天的私人秘书,在封建时代就是替人捉刀的文犊师爷。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离开山东农村,也是他足迹最远之处。他应幕到南方,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为了生计;二是因为岁试和科试都不得意;三是出于朋友的情谊。孙蕙,字树百,比蒲松龄大9岁,是蒲松龄的同乡好友。在淄川是个富室,家中有园林,堆岩布壑,有山有水。这次南游的时间,是从1670年秋到1671年秋,即蒲松龄31到32岁。主要是在宝应,1671年元宵节后曾随孙蕙游扬州。这年三月,孙蕙调署高邮州(今江苏高邮县),蒲氏随往。做幕宾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单调的,主要是替孙蕙起草书启、呈文、告示等。他后来将这些代人捉刀的文稿抄订成四册,题为《鹤轩笔札手稿》。他同孙蕙虽为朋友,但毕竟有主宾之分,蒲松龄不免时时

论聊斋志异

论《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摘要:从《聊斋志异》全书来看,虽是谈狐说鬼,却是最贴近社会人生。在其大部分的篇章里,作者的爱憎强烈,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新的高度。蒲松龄所设计的奇幻情节和塑造的奇幻人物形象,都具有理想的性质,但是这些只能存在于花妖鬼狐 的幻境之中。 《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罕见的。在这一人物画廊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 这些女性形象,她们“虽为花妖狐媚,但多具人情”。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比如《白秋练》中的主人公白骥精白秋练便是一个性格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白秋练给读者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风雅”。她与慕生相见的第一句话是:“为郎憔悴却羞郎。”而后,她生病时要求慕生给她读诗,令读者奇怪的是,朗诵诗篇竟能医好她的疾病,并且,在她临死时嘱咐慕生每天给她诵诗,诗歌可以让她回生世上。作者力图表明“风雅”是白秋练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她和慕生相逢,靠的是诗,占卜未来,靠的也是诗,甚至以吟诗作为相会之约。风雅柔弱的白秋练也有她倔强的一面。她绝非一个任人摆布的女性,对待自己的爱情婚姻显示出了极大的叛逆性,而且头脑冷静,眼办开阔。白秋练不像慕生只顾眼前欢愉,不太考虑婚姻前景,而是敏锐地注视着一切,并没有沉湎在爱河中。当她觉察到慕生父亲阻挠婚事时,便依靠自己的智慧与信心来扭转这段爱情婚姻的危机。她对商人的本质有透彻的了解,替慕生父亲出谋划策,让他赚了不少钱,从此,慕生父亲便视之为神,答应了这门婚事。除此,白秋练还有她刚强的一面,当白老太被龙王捉去时,白秋练为救母向慕生说明一切,告诉他自己为异类,“如以异类见憎,请以儿掷还君。妾自去,龙宫之奉,未必不百倍君家也。”这番话斩钉截铁,而且突破了“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观念。白秋练顽强地反抗着龙王的压迫,也在果断的考验慕生对自己的爱情。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白秋练绝非只是一个风雅的弱女子,而一个柔中带刚、性格倔强,敢于为幸福而反叛斗争的人物。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即性格稳定、单纯、鲜明的一面,又兼顾性格的丰富性,即性格多变、复杂、丰富的一面。这种性格结构在《聊斋志异》中是最多见的。 《小翠》中狐女小翠是一个性格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最引人瞩目的特点便是“善谑”。她那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在王太常仔细端详下露出的嫣然微笑中,在同母亲分别对“殊不悲恋”的表现中,就已有所露。在她身上,永远也找不到一丝愁苦的痕迹,永远也看不见半点忧伤的影子。同痴儿元丰一起生活,小翠是“殊欢笑,不为嫌。”她把自己的别院变成了一个游戏场,终日和元丰以及丫头们一起嬉戏。“刺步作圆,蹋蹴为笑”,“涂公子作花面如鬼”,以及扮古人,玩的名目既多,花样也新奇别致,整天奔逐笑闹,弹琴跳舞,不但闹得全家皆知,最后连邻里也知道。这个“善谑”的特点表现在小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尔后,作者又将小翠置入王给谏与王待御政治斗争的环境中,王给谏越是寻隙中伤小翠的公公王待御,她的玩笑开得也就愈大,以致最后王待御时而无可奈何地概叹“余祸不远矣”,时而“惊颜如土”,大哭“指日赤吾族矣!”通过这种反衬,小翠“善谑”的主要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耀眼了。但是小翠并不是单纯的“善谑”,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善谑”中透露着小翠的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在整个事件中,小翠的杰出之处,不仅表现在计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杨翠平 学号081111246 指导教师张玉国 年级2008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内容摘要 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更使他在思想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常常处于愤懑、无聊之中。因此,他借创作来抒情,寻求心理慰藉,其中女性形象恰恰充当了他的理想载体,饱含了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他的《聊斋志异》是部一独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其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目录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 (一)侠女仁妇形象 (2) (二)经济自立的女性形象 (2) (三)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 (4) (四)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4) (五)悍妒仁女性形象 (5)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谓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作品却也屈指可数。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是这位三家村“不得志”的私塾先生却在刻画女性形象上创造了一个高峰。渴望民主革命,改良民主社会的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全书约四百九十余篇,主要讲述花妖狐魅故事,但也有不少直接取材于现实的题材,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全书着力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露和批判。其中有对于黑暗的官府制度、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抨击,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这其中《聊斋志异》在呼唤女性的人格尊严和展示中国女性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懈追求自主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 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同时《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内容简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习题答案: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里胥(xū)咫尺(zhǐ)跬步(guǐ)掇置(duō) B. 向隅(yǔ)厚赉(lài)科敛(liǎn)万椽(yuán) C. 惭怍(zu?)裘马(qiú)蹄躈(qiào)蹑迹(nia) D. 竦立(sù)觇视(zhān)俨然(yǎn)鬣毛(lia) 2.下列划线词的音、形、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猾黠(xi?狡诈)迂讷(nà不善于说话) 裨益(bì好处)不啻(chì止)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在这一群人物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本文选取数位耳熟能详的女性人物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析性格特点 追求爱情的女性人物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同时。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敢爱敢恨的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 (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 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仇大娘则是在娘家面临破产时,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使家庭得以重新振兴。作者在这里着重肯定的是传统女性那种善于治家的天性。不畏困难、勇挑重担是她们所共有的美德。 (三)要独立,只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分的侠女 侠者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人,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侠女》中的侠女却是大家闺秀,但她同样具有“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特点。主要是为报父仇。更为特别的是她为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甘心情愿地未婚生子,给顾家传宗接代却不接受明媒正娶。侠女的婚姻观在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像她这样只讲求婚姻实质,而不讲表面的礼法和名分的表现,可以说是极其解放的思想。 更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但敢于主动追求爱情,而且当爱情遭到背叛时能果断采取行动,毅然离开曾爱过的人,去寻找新的真正的爱情。《云翠仙》中的云翠仙母女为梁有才的苦苦追求和百般表白所打动,应允了他的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表里如一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女却敢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当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时,连孟生的好朋友林生被无赖威胁后都吓得不敢出面,而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钱粮,和名门联姻,她的做法俨然孟生遗孀。 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重情重义,用终生的辛劳来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3、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百折不回。 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她向往正常的婚姻,可是在封建礼教下,女子处于被压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