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复习题

曹刿论战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编年体史书。

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案件

2、牺牲玉帛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3、齐师伐我伐:讨伐,攻打

4、又何间焉间:参与

5、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6、弗敢加也加:虚报

7、虽不能察虽:即使

8、再而衰再:第二次

9、必以信信:实情

10、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遂于外人间隔()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故:①故克之()②公问其故()③两狼之并驱如故()

5、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

6、从:①战则请从()②民弗从也()

7、以:①何以战()②必以分人()③必以情()

8、之:①肉食者谋之()②小大之狱()③公将鼓之()

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

2、衣食所安()

3、可以一战()

4、弗敢专也()

5、望其旗靡()

6、公将驰之() 7 、长勺()

8、小信未孚() 9、遂逐其师()()

10、彼竭我盈() 11、齐师败绩()

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省略句

5、何以战倒装句:以何战

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忠之属也”具体指)(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4个字):。

6、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之时。

7、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句子是:①②

8、文中和《孙子兵法》中“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是:,

,。,。

9、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整体感知

1、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①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1)是本文的线索(2)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3)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②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些方面?(A、取信于臣B、取信于神C、取信于民)或(A、臣子拥护B、神灵保佑C、人民信任)

③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④“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内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

⑤本段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原因(用原文四个字):忠之属也。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性质。

2、第二段:记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①本段用“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等表言行现曹刿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抓住战机。

②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突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着重记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

③在遇到齐军时,曹刿为什么要阻止庄公击鼓进军?(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所,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庄公要追赶齐军,曹刿说:“未可”,后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你能否从“齐人三鼓”的现象中揣摩出齐军战时的心理?(用“三鼓”一语表现出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想急切取胜的心理)

⑦作者为什么不具体描写战争的规模和场面,反而多次写曹刿阻止鲁庄公的举止?(文章的中心是要表现曹刿的远见卓识。战争的规模和场面与此关系不大,如果写了,反而会冲淡文章的主题,使文章主次不分。)

⑧文中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也就是说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3、第三段: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

①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有利于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

②“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军才第一次击鼓之时。

③“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辙乱:曹刿下车后仔细察看车印中发现的,旗靡:曹刿登上车前横木远望中发现的。)

④“公问其故”这表明鲁庄公是见识浅陋,昏庸无能的人。

⑤文中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⑥鲁国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A、战前政治上取信于民。B、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⑦有人认为鲁庄公虽“鄙”,却并非昏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我赞同这种说法。鲁庄公虽然目光短浅,但能在政治上做到取信于民,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支持,为长勺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①赤壁之战②官渡之战③淝水之战。

5、(了解)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用原文,限四个字)

6、“既克,公问其故”此句在文章结构的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结构:承上启下。内容:暗示庄公之鄙。)

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1)政治方面(战前):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战中战后):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2、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答:(1)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政治上)(2)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战后:不知道胜利的原因(军事上)

3、鲁庄公“不鄙”表现在哪里?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4、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谋”和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答: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7、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答:曹刿有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有深谋远虑、远见卓识,冷静沉着,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8、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答:(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9、本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10、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这没有矛盾,二者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

11、曹刿的政治思想用孟子的名言来概括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开放性试题

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2、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赞成: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勇气的一方自然会取胜;

不赞成:过于片面,战胜不知靠勇气

3、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一: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二: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适时出击,适时追击,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三:统治者要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2)夫大国,难测也——(3)望其旗靡——

答:(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评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 提示:读出文中人物不同的语气 三、根据课文内容,文中人物的对话,表演情景剧《曹刿论战》提示:表演的时候要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表演要到位 1、学生表演。 2、学生点评。 3、老师小结。 四、文章结构 明确:一、战前准备 二、指挥作战 三、战后论战 五、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1、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在文中怎样体现? 2、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提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明确: 1、远谋。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懂得取信于民的道理。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2、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二)分析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1、哪个字最能概括鲁庄公这一人物的特点?在文中怎样体现? 明确: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争中急于进攻和追击;战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 2、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提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明确: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一)通过对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分析人物形象可以运用对比等表现手法。 (三)通过分析典型事例、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小说中) 七、小结: 八、作业

江苏省海安县2019届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一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 教案 一、复习目标: 1.复习《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课。 2.掌握两课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迁移训练。 二、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两课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迁移训练。 三、复习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师.伐我望其旗靡. 衣食所安.小惠未徧. 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齐师败绩 .. 下视其辙.既克. 再.而衰彼竭.我盈. 肉食者鄙.谓.其妻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修.八尺余 期年 ..之后朝服.衣冠. 宫妇左右 .. 2.辨析词义。

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情 可以.一战 皆以.美于徐公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客从.外来 必以信. 小信.未孚 虽.不能察 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于.长勺 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公与之.乘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王之.蔽甚矣 又何间焉. 惧有伏焉.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闻.寡人之耳者 燕、赵、韩、魏闻.之登轼而.望之 而.形貌昳丽

3.划分停顿(划一处)。 可以一战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 惧有伏焉 朝服衣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三)学生读课文和书下注释,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四)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伐崇为民 文王欲伐崇,先宣言曰:“予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予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人闻之,因请降。 注释: 崇:又称有崇氏,相传在唐虞之时,为鲧之封国,在今河南嵩县。 崇侯虎:崇侯即崇国国君,虎为名。 父兄:古代君主对同姓臣子的敬称。 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这里泛指牲畜。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予.闻崇侯虎听狱 ..不中 毋伐.树木死无赦. 2.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宣.言曰:宣布 B. 不敬长老 ..:年老长辈 C. 唯为.民乃伐崇:为了,替 D. 毋动.六畜:杀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 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复习总结篇)

《曹刿论战》 一、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详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答: 10.C;(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 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5—8题。(15分)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 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 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

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第21课《曹刿论战》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 给加横线字注音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牺牲玉帛( ) 4.下视其辙( ) 5.登轼而望( ) 6.望其旗靡( ) 2. 在括号中解释加横线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 ) 2.又何间焉( ) 3.肉食者鄙( ) 4.牺牲玉帛( ) 5.小信未孚( ) 6.小大之狱( ) 7.可以一战( ) 8.齐师败绩( ) 3. 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 1.伐( ) 2.将( ) 3.请( ) 4.谋( ) 5.惠( ) 6.必( ) 4. 下面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犏”的“偏”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5. 下面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编,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一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6.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年级: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 订 线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文末画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6.[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7.[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⑴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⑵一鼓作气,再而衰再:⑶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靡: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⑸虽欲言,无可进者虽:15、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⑵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4分)⑴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⑵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2012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答案:14、(5分)⑴驱车追赶⑵第二次⑶倒下⑷指责⑸即使15、(4分)⑴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⑵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16、(2分)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爱蒙蔽17、(4分)⑴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⑵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版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小大之狱狱:监狱 B.又何间焉间:参与 C.弗敢加也加:虚报 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2.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 C.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D.一鼓作气,再而衰再:第三次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衣食所安安:养 B.牺牲玉帛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肉食者鄙鄙:人品不好目光短浅 D.望其旗靡靡:倒下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下视其辙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C.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 D.夫人国,难测也测:测试 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弗敢专也弗:不 B.必以信信:实情 C.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D.惧有伏焉伏:屈服埋伏 6.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虽不能察虽:即使,尽管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能够可以凭借 C.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D.战则请从请:请求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B ) A.齐师伐.我讨伐/伐.竹取道砍到 B.战则请.从/子墨子日:“请.献十金。”请求 C.衣食所安.奉养,安身 ...../安.能辨我是雄雌疑问代词怎能 D.忠之属.也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 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彼竭我盈,故克之./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代指齐国军队 B.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于是/竟然 C.何以.战/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在 9.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B ) A.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B.小大之狱助词,的 C.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D.望其旗靡,故逐之代词,指齐军 10.下面句中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齐师伐.我攻打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B.①又何间.焉参与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私自,偷偷的 C.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目光短浅 .... D.①忠之属.也类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连接 11.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 A.何以战? B.吾谁与归? C.吾与徐公孰美? D.宋何罪之有? 12.下面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 A.齐师伐我。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必以分人。 D.彼竭我盈,故克之。 13.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C ) A.齐师伐我 B.必以分人 C.战于长勺 D.夫战,勇气也 A项,齐师伐我,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没有倒装; B项,必以分人,应为“必以(之)分人”,省略句;

2017年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 。 . 2017 年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考试说明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知识归纳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初中语文教 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 15 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 所、则、焉、何、乎。其中“之、其、以、于、然”应该重点掌握。 题型分析及复习策略 近两年的中考题,大多是将词意与作用综合起来考查。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牢 固把握文言虚词呢? 1、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 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 的词性。如“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 在动宾 结构中,“之” 在前则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 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 从虚词与实词的 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确地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 2、词意的确定离不开语境 常用虚词中也有一些词性单一而词意丰富的,也有多词性多词意的,如何确定词意呢? 关键还在于把握前后文章。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 地推究出来。 3、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 虚词的用法相对实词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明确的,只要多练习,并且将相同用法的句子 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常 用 虚 词 常用 相当于现代汉 用法 例 句 虚词 之 语的词或作用 代 1、代人、代事、 他 ( 们 )、 她 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 . . . . . . . . . . . . . . . . . 词 代物。代人多是 第三人称。 (们)、它(们)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 、代第一人 称 的。 3、指示代词,表 近指。 1、结构助词:定 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 语(名词)之间。 2、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 性。 3、结构助词:宾 助 语提前的标志。 词 4、结构助词:定 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用 在形容词、副词 或某些动词的末 尾,或用在三个 字之间,使之凑 成四个字,只起 调整音节的作 我 这(这件事) 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 不译 不译 不译 无义,译时应省 去。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何陋之有?(《爱莲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用。 动词 到、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集锦及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2)彼竭.我盈._______(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4)元帝异.之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具以东渡意告之。译文: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答: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二)【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 15.翻译下面的句子。(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原文语句答题。)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 【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文言文《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又何间焉( ) ⑵ 小信未孚( ) ⑶ 牺牲玉帛( ) ⑷ 曹刿论战( ) ⑸ 登轼而望之( ) ⑹ 遂逐其师( ) 2、为下列句子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曹刿请见( ) A、拜见 B、看见 C、引见 D、见到 ⑵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A、相信 B、信服 C、确实 D、信用 ⑶ 彼竭我盈,故克之( ) A、充满 B、有余 C、旺盛 D、节约 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A、因为 B、按照 C、用 D、把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夫战,勇气也。 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 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1)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2)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 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a.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b.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画。 (3)引导学生分析曹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间:_____(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从: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 也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曹刿论战练习题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 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9.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 (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 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 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 13.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2)公将鼓之()(3)再而衰()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一)(12分) 19.(3分)(1)同“遍”,遍及(2)击鼓(3)第二次(每小题1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第27课《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 (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 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 ○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 é) 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古义:参与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曹刿请见(请求)⒋作一鼓作气(振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