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化学符号的书写符合要求的是()

A.氧离子:O-2

B. 2个氢原子:H2

C.氢氧化镁的化学式:Mg(OH)2

D.铁离子:Fe2+

2.关于各元素相对含量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

B.海洋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氯

C.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碳

D.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3.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选项A

B.选项B

C.选项C

D.选项D

4.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5.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

B.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C.氧气加压降温形成液氧

D. 1体积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小于2体积

6.某气态物质变成液态的主要原因是()

A.微粒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B.微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

C.微粒的质量发生了改变

D.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7.2N表示()

A.两个氮元素

B.两个氮原子

C.两个氮分子

D.氮气

8.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简明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图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0

B.钙元素的离子核外最外层有2个电子

C.钙元素的原子核所带电荷数为20

D.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0.08

9.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苏泊尔四大类产品锰超出国标近4倍。这里的“锰”是指()

A.单质

B.元素

C.离子

D.分子

10.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森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某小组同学所画的如图线条中,不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

A. a

B. b

C. c

D. d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壳里含量少的元素在自然界里起着次要的作用

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C.氧气和水中都含氧元素,它们的性质相同

D.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2.原子核是()

A.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13.关于氧分子和氧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氧分子能再分,氧原子不能

B.氧分子大,氧原子小

C.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D.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也由氧原子构成

14.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负电的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

D.由一个质子和一个带正电的电子构成

15.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铜

B.氯化钠

C.氧气

D.金刚石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如图1是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一般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填“阳”或“阴”)离子。(2)钠原子与图2哪种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填选项)。

17.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有“原子之父”的美誉。在他的学说中有下述三个主要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①同一类原子的质量都相同;①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化学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点中,不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18.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阳离子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_;

(2)属于原子的是_________;

(3)核外电子数相同的是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2小题)

19.实验探究: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HCl)能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固体。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根据现象回答问题:

(1)A处形成白烟是因为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先在A处产生白烟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__________,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__________比。(填正或反)

20.实验探究

(1)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在A烧杯中盛有浓氨水,在盛有20mL水的B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从B烧杯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2)实验现象:①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AB烧杯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交流: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选项是错误的表述,应该为O2-;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2个氢原子2H;C选项氢氧化镁的化学式Mg(OH)2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应该为铁离子Fe3+。故答案选C。

2.【答案】A

【解析】各元素相对含量与不同地方的物质的多少有关。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A正确;海洋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则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B错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则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氮,C错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则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D错误。故答案应选A

3.【答案】C

【解析】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温度降低,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少。气体热胀冷缩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但是分子本身不会变大也不会变小。故选C。

4.【答案】D

【解析】A、B、C变化都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而D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在这个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选D。

5.【答案】A

【解析】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而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氧气加压降温形成液氧,1体积酒精和体积水混合小于2体积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答案选A。

6.【答案】D

【解析】某气态物质变为液态,其中的微粒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改变的是微粒间的间隔。故选D。

7.【答案】B

【解析】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数目,2N表示两个氮原子,故选B。

8.【答案】B

【解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可知,A选项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0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钙元素的离子核外最外层有2个电子是错误的叙述,应为钙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有2个电子;C选项钙元素的原子核所带电荷数为20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0.08是正确的叙述;故选B。

9.【答案】B

【解析】元素在地壳、生物体内、空气中以及各种食品、药品、保健品都有广泛的分布,故选B。10.【答案】A

【解析】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可以探究出原子的构成。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

一少部分α粒子方向发生了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所以答案选A

11.【答案】D

【解析】地壳中的每种元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跟含量没有关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氧气和水中都含氧元素,但是它们的性质不同;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故答案应选D。

12.【答案】B

【解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答案选B。

13.【答案】D

【解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不是由氧原子构成,而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故选D。

14.【答案】A

【解析】本题要抓住题中关键信息: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反氢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应带负电,核外电子带正电。

15.【答案】B

【解析】铜和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故选B。

16.【答案】(1)失去,阳;(2)A

【解析】(1)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2)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A粒子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故A与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17.【答案】①①①

【解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①不正确;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类原子质量不相同,所以①错;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电子在核外空间中绕核做高速运动,所以①不正确。

18.【答案】(1)B;(2)C;(3)BCD

【解析】在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若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若质子数>电子数,为阳离子;若质子数<电子数,为阴离子。故答案为(1)B;(2)C;(3)BCD。

19.【答案】(1)不停地运动(2)慢反

【解析】由于浓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所以会在A处形成白烟。形成的白烟在A处,离浓盐酸较近,离浓氨水较远,这是因为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慢。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说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

20.【答案】(2)①液体变为红色;①A无明显变化,B烧杯中酚酞变红;

(3)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解析】浓氨水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A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能够使B烧杯中的无色酚酞变红,所以可以观察到B烧杯中酚酞变红,这一现象从而也证明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往装有酚酞溶液的试管中加浓氨水这样操作的目的正是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