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内营养液配置流程图

肠内营养液配置流程图

肠内营养液配置流程图

肠内营养液配置流程图

进入肠内营养配置室流程

快速手消戴无菌手套

更换配置工作衣

按配置单准确配置 肠内营养制剂

将肠内营养液装入 口服/鼻饲袋

再次核对口服/鼻饲标签

清洗制剂容器,放入消毒柜消毒、物品归位

出配置室更换工作衣、鞋 准时送达病区

至工作区

七步法清洁双手 套鞋套

取出配置容器、各种粉剂

至配置区

戴帽子口罩 填写营养标签

至更衣室

核对配置记录单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最新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 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适合病情 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六)有无返流: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 (七)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 五、干预措施 (一)患者体位床头抬高大于30度,以减少返流的几率。 (二)营养管的维护 1.妥善固定营养管,鼻肠管应该列入特殊管道给予加固,防止脱出。 2.空肠营养管应每班检查缝线是否牢固,必要时及时加固。

肠外营养适应症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外科病人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见表4-2-1。(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4-2-3)。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肠外营养的禁忌证】 1.胃肠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2.不可治愈、

几种肠内营养剂的区别

几种肠内营养剂的区别 (一)大分子聚合物肠内营养配方(polymeric formulas) 以全蛋白质、脂肪和糖等大分子为主要成分的营养制剂,所含的蛋白质系从酪蛋白、乳清蛋白或卵蛋白等水解、分离而来;糖类通常是淀粉及其水解物形式的葡萄糖多聚体;脂肪来源于植物油,如谷物油、红花油、葵花油等;配方中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分别占总能量的12%~18%、40%~60%和30%~40%。此外配方中尚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通常不含乳糖。有些还含有膳食纤维,含量自6~14g/4180kJ 不等。大分子聚合物制剂可经口摄入或经喂养管注入,适合于有完整胃或胃肠功能基本正常者。 1、标准的大分子聚合物肠内营养制剂 特点:不含乳糖、等渗、残渣少、宜通过小孔径的肠内喂养管,含有完整的蛋白、多聚糖、长链和(或)中链脂肪酸,其营养素组成为:糖占50-55%,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5-30%。该类制剂调配成液体时,标准能量密度为1kcal(4.18kJ)/ml,非蛋白质能量与氮的比例约为150kcal(627kJ)∶1g,渗透压自300~450mOsm/kg?H2O不等,适用于多数病人。 主要制剂:能全素(Nutrison,纽迪希亚) 安素(Ensure,雅培) 瑞素(Fresubin,华瑞) 立适康(普通型)(LESCON,西安力邦)

2、高能量、高氮大分子聚合物肠内营养制剂 高能量配方以较少容量提供较高能量,能量密度为1.5~2kcal(6.27~8.36kJ)/ml,适用于需限制液体入量的病人。高氮配方中的热氮比约为313kJ∶1g,适用于需补充大量蛋白质的病人。主要制剂:瑞高(Fresubin 750 MCT,华瑞) 倍力安力加(Enercal Plus,惠氏) 3、含膳食纤维的大分子聚合物肠内营养制剂 特点:在标准型中加入从肉、水果、蔬菜和谷物中提取出来的纤维素,尤适用于腹泻或便秘患者。使用时应采用口径较大的输注管。 主要制剂:能全力(Nutrison Multi Fibre,纽迪希亚) 瑞先(Fresubin Energy Fibre,华瑞) (二)预消化肠内营养配方(predigested formulas) 含有1种或1种以上的部分消化的大分子营养素。其中氮以氨基酸和短肽型形式存在,糖类为部分水解的淀粉(麦芽糖糊精和葡萄糖寡糖),脂肪常为植物来源的MCT和LCT,少数制剂含有短链脂肪酸;不含乳糖和膳食纤维。氨基酸、糖和脂肪分别约占总能量的12%~20%、80%和1%~5%。标准密度为1~1.27kcal(4.18~6.27kJ)/ml。这类配方亦含有足够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该类配方的渗透压一般为400~700mOsm/kg?H2O。适用于胃肠道消化功能不全的病人,如吸收不良综合征、Crohn病、肠瘘、小肠切除术后、胰腺炎、肠粘膜萎缩等。 1、以氨基酸为基础的配方

肠内营养液的配置和肠内营养的临床监测

肠内营养液的配置和肠内营养的临床监测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 一、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性质 1、渗透压及酸碱度(pH值): 渗透压系单位体积内分子和离子体积及数量的函数,可用质量渗透克分子 ( 1 千克 H2O 所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液浓度 ) 或体积渗透分子 ( 1 升溶液所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液浓度 ) 表示。常用前者作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渗透压的单位 (mOsm/kg H2O) ,并将制剂分为等渗 ( < 350 mOsm/kg H2O ) ,中等高渗 ( 350-550 mOsm/kg H2O ) 及显著高渗 ( > 550 mOsm/kg H2O ) 等 3 类。 制剂的渗透压关系病人对该制剂的耐受性,其高低决定于制剂成份的分子和离子浓度的高低,特别是溶液电解质的浓度的高低。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渗透压主要决定于电解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降低渗透压的方法包括稀释、加入低聚糖、加入脂肪乳或采用整蛋白为氮源的制剂。 肠内营养用制剂复水后大多呈微酸性至中性, pH 范围为 4-7 。若低于 3.5 ,可延缓胃排空及降低胃蠕动。 2、溶解度 肠内营养用制剂的溶解度决定于其组成成份。对要素制剂而言,含氨基酸混合物或水解蛋白、单糖、双糖或低聚糖、低脂肪的粉剂要素制剂,复水后可形成溶液;含多聚体糊精或可溶性淀粉、溶解度小的钙盐、高脂肪的粉剂要素制剂,复水后形成稳定的混悬液。 3、膳食纤维 匀浆制剂及部分非要素制剂含有膳食纤维。要素制剂为无渣制剂。长期 (>3 周) 使用要素制剂,应考虑补充膳食纤维。 4、可口性和色泽性状

可口性决定于制剂的氮源和矿物质等成份。以氨基酸或蛋白水解物为氮源者,其可口性较以整蛋白为氮源者为差,加入香料或冰块或制成冻胶,可减少或避免异味。含单 / 双糖过多,可造成甜度过高而不宜长期服用。 以结晶氨基酸混合物为氮源的要素制剂呈金黄色,以蛋白质部分水解物及糊精配制者呈棕色。 二、肠内营养用制剂的制备 1、要素制剂的配制方法 根据需要的浓度 ( 或热量密度 ) 称量出一定量要素制剂,先用少量温开水( 50 ° C 左右 ) 调成糊状,再用 60 -70 °C 温水稀释至一定容积,并充分搅拌成均匀溶液 (最大浓度 25 % , 热量密度一般为 1.0kcal/ml) ,放置 10 分钟后即可使用。每日配制 1 日用量,在 0 -4 °C 冰箱冷藏, 24 小时后废弃。 使用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数病人开始时应稀释 1 倍,以避免引起不耐受,浓度由 10 %逐步提高至 25 %,灌注速率和总容量亦应逐步提高。 2、匀浆奶的配制方法 根据配方选择特定食物按一定数量称量备用,牛奶、豆浆于蔗糖等煮沸消毒,并和全部食物混合,装入电动搅拌机 ( 或电动胶体磨 ) 内磨碎搅成匀浆。每日配制 1 日用量,在 0 -4 ° C 冰箱冷藏, 24 小时后废弃。使用中亦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肠内营养制剂在配制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防止污染。商品制剂虽然无菌,但可因各种途径被污染 (表 1) 。接受管饲的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不足或低下,缺乏胃酸的抑菌作用,加之可能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等。 表 1 、肠内营养制剂的污染途径 1 、内源性

护理肠外营养培训试题

肠外营养、静脉集中调配护理培训考试试卷 姓名:科室: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PTN应在应激事件发生后的第( )天之内开始实施营养支持 A .2天 B .3-4天 C .4-5天 D.7-8 2.下列哪个是肠外营养的缩写() A.PN B.EN C.PTN D.LP 3.根据《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应配备下列哪种设备供肠外营养液和普通输液静脉用药调配使用() A.生物安全柜 B.水平层流洁净台 C.垂直层流洁净台 D.非单向流洁净操作台 4.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的主要流程顺序为() A.打印并核对输液标签-贴签摆药并核对-混合配制-成品输液再核对 B. 打印并核对输液标签-混合配制-贴签摆药并核对-成品输液再核对 C. 贴签摆药并核对-混合配制-打印并核对输液标签-成品输液再核对 D. 贴签摆药并核对-混合配制-成品输液再核对-打印并核对输液标签 5.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不包括() A中心静脉置管输液等所致并发症B感染 C胃肠性并发症D肝脏毒性反应 三、多选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肠外营养输注途径有哪些() A.外周静脉 B.肌肉注射 C.口服给药 D.中心静脉 2肠外营养制剂由()等组成. A葡萄糖,B氨基酸,C脂肪乳,D维生素,E微量元素 3下列关于胃肠外补充营养的适应症中包括()

A.高位小肠瘘 B.恶性肿瘤化疗期呕吐 C.大面积烧伤 D.贫 血E.坏死性胰腺炎 4.肠外营养支持的禁忌症包括() A.胃肠功能正常者 B.不可逆昏迷病人 C.需急诊手术、术前不能因实施营养支持而延误治疗 D. 心血管功能障碍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5.肠外营养支持并发症监测包括() A.24小时出入水量 B.血清电解质 C.血糖 D.血脂 四、问答题(共一题,共25分) 1、肠外营养的概念? 从静脉供应病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要素,包括足够的热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使病人在不进食的状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体重增加,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肠内营养护理输注流程

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 肠内营养液输注流程

3. 肠内营养液配置流程 肠内营养配制流程

4. 鼻肠(胃)管固定规范 鼻肠(胃)管固定规范

【要求】 牢固美观舒适清洁通畅 【固定方法】 1.分叉交织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7cm×3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至4cm处,修边角至美观。鼻胃(肠)管留置成功后,擦净鼻部分泌物,用未剪开的3cm(此长度可根据患者鼻的情况而定)的胶布纵向固定于整个鼻部,剪开的一条沿胃管在鼻孔处顺时针螺旋形缠绕数圈,将导管稍向鼻内插入0.5cm,目的使得导管和鼻子之间插入些胶布,减少导管对鼻子的刺激,再将另一条逆时针螺旋形缠绕。 2.碟翼法 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皮肤膜或宽胶布贴于病人的脸颊上。

。 3. 吊线法 选择10×1.5cm的宽胶布,缠绕胃管2圈后固定于鼻部,取1长约10cm的装订线将胃管出鼻孔处系死扣,注意勿过紧过松,双线捻成1股后向上固定于额头,用3×4宽胶布固定。(图5) 4. 固定带法 用专用固定带或自制固定带将鼻胃管粘贴于固定带上,再将固定带固定于脑后。 (如图6、7所示)

5. 挂耳法 选择一条长15cm的宽胶布,将胶布从中间剪开10cm,将未剪开的一端贴于鼻头上,将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将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线绳挂于病人的耳朵上。(见图8、9) 空肠造口管的固定 螺旋法 取抗过敏透气弹性胶布,按胶布背面刻度剪出14cm×5cm胶布1块,延纵向正中剪开三条至7cm处,中间一条宽1cm,边上两条分别为宽2cm,修边至美观(见图10)。空肠造口管首先用缝线固定于周围皮肤,在造口管处覆盖2cm×2cm开口无菌纱布,消毒并擦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 .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 4-2-3)。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二.禁忌证

临床营养科的业务流程

临床营养科的业务流程 (一)住院患者营养评价工作流程 1.临床营养科组织实施,由营养(技)师、营养护士或各病区经过临床营养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对新入院患者、定期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价。 2.对于其中存在营养风险且有营养治疗适应症的患者,由主管床位医师开具营养会诊单,24小时内主治以上或有会诊资质的营养医师进行会诊(填会诊单),包括营养诊断、营养治疗。 3.对长期住院患者应定期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价。有条件的应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效果评价或出院前营养状况评估。 (二)营养查房工作流程 1.经管营养医师应每天对所负责病区接受营养治疗的患者进行营养查房,了解病情变化,查看相关检查结果,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并与临床医师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进一步检查和营养治疗意见。对疑难复杂情况应向上一级营养医师或科主任汇报。 2.经管营养医师根据查房结果和上一级营养医师或科主任查房意见,经主管医师委托书写治疗医嘱和病程记录。 3.科主任(或副主任)、主任营养医师(或副主任营养医师)或主治营养医师应按三级查房制度进行查房。 4.病房护士/营养护士汇总营养治疗医嘱,将当日患者所用药品和医用营养品录入医院收费系统。营养护士将营养治疗医嘱分发至营养治疗各制备部门。(三)营养门诊工作流程 1.营养医师按时出诊,相关人员准备营养检测设备和仪器。 2.营养医师书写营养门诊病历,按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营养检测和评价、营养诊断、营养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营养指导。 (四)营养治疗医嘱执行工作流程 1.营养医师开具营养治疗医嘱。 2.营养护士对营养治疗医嘱进行汇总、录入后,分发至营养治疗各制备部门。 3.营养(技)师根据营养治疗医嘱编制治疗膳食的食谱。 4.相关人员在各功能区完成营养液配制和治疗膳食制作。

最新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规定(建议收藏)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管理规定 为规范本院临床科室肠外营养液分散调配操作规程,根据《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操作规程》及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第2版),制定本规定。 一、全静脉营养又称肠外营养(PN),即从胃肠道外途径供给患者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其所用的营养液称为静脉营养液,即将机体所需的营养要素按一定的比例和速度,以静脉滴注方式,直接输入体内的注射剂。它可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热量及人体组织或组织修复所需的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使患者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进自身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帮助机体渡过危险病程。......感谢聆听 二、全静脉营养有单瓶串输与“全合一”营养输注两种给药方式。鉴于“全合一”营养液有利于代谢、输入均匀、使用方便、可减少污染和避免单独输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诸多优点,应积极推广“全合一”营养药物治疗方式。......感谢聆听 三、“全合一”营养液的成分包括水、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维生素以及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四、“全合一”营养液的混合配制应设立专用的配制室,配制过程应在100级层流洁净台上进行。 五、要在洁净、无菌的环境中,由经过无菌和“全合一”营养液调配技术培训和取得资格认证的药学或护理人员按照标准流程配制。......感谢聆听 六、为了保证肠外营养混合液中各成分(尤其是脂肪乳剂中的乳糜微粒)的稳定性,避免配制过程中的污染,必须建立与遵循完善的配制规则与程序,包括处方规范化书写与核对,配制环境准备、配制药物准备、配制步骤等。......感谢聆听 七、调配标准流程 1、首先将不含磷酸盐的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加入到复方氨基酸中,充分混匀,以避免局部浓度过高。......感谢聆听 2、将磷酸盐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并充分振荡混匀。 3、关闭EVA(乙烯乙酸乙酰酯)或PVC(聚氯乙烯)静脉营养输液袋的所有输液管夹,然后分别将输液管连接到葡萄糖溶液和氨基酸溶液中,倒转这两种输液容器,悬挂在水平层流工作台的挂杆上,打开这两根输液管夹,待葡萄糖溶液和氨基酸溶液全部流

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

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规程(经中心静脉) 一、操作目的 通过静脉途径输注各种营养素,补充和维持患者的营养。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合作程度、营养状况。 2、评估输液通路情况、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情况。 三、用物准备 治疗盘、碘伏、棉签、生理盐水、输液器、营养液、输液泵、弯盘。 四、操作要点 1、核对,评估患者营养需要、意识状态以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中心静脉通道情况,导管有否裂损、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等。观察导管的外露刻度并做好记录。 3、告知患者及家属进行肠外营养的目的,指导其配合方法。 4、核对营养液处方,按要求备好,检查营养液的质量。 5、消毒中心静脉导管,用心理盐水50~100ml冲管。 6、备好输液泵,连接营养液,按要求调节泵速,营养液应该24小时内输注完毕。 7、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50~100ml冲管再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 8、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尿量、血糖、电解质等,及时发现有无相关不适症状:恶心、出汗、胸闷、寒战、高热等。同时警惕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9、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记录输注的开始时间、速度、结束时间以及输注过程中患者的反应。 10、给予相关知识宣教。 五、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输注的速度不要自行调节,以免引起不适。 2、告知患者输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如有不适请及时通知护士。 3、告知患者及家属在输注的过程中,患者翻身、活动时应妥善保护管路和保持穿刺点局部清洁干燥。 4、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疼痛、发痒等情况出现,应及时通知护士。 六、注意事项 1、营养液一般应在24小时内输注完毕,如有特殊情况输注不完,应在冰箱内冷藏,下次输注前在室温下复温后再输注,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2、等渗或稍高渗性溶液可从周围静脉输注,高渗性溶液须经中心静脉输注,并明确标识。 3、输注速度的调节以葡萄糖不超过5mg/(kg.min)为宜或动态监测血糖水平维持在8.5mmol/l。 4、输注营养液应专用通路,并单独使用,不可用于输血及采血。

(推荐)肠内营养液配方

编辑时间:2010 修改时间:2013-11-19 【药物名称】 中文通用名称:肠内营养(TPF) 英文通用名称:Enteral Nutritional(TPF) 【组成成分】 本药混悬液每500ml含成分如下表: 本药混悬液每500ml成分表 组分含量(1.0kCal/ml)含量(1.5kCal/ml)蛋白质20.0g30g 氮 3.15g 4.7g NPC:N133:1133:1 碳水化合物61.5g92.5g 糖 5.0g7.5g 多糖55.5g83g 乳糖<0.125g<0.185g 脂肪19.45g29.2g 饱和的 1.45g 2.2g 多不饱和的 6.15g9.2g ω6:ω35:15:1 膳食纤维7.5g7.5g 水425g400g 钠500mg670mg 钾750mg1005mg 氯625mg835mg 钙400mg540mg

磷360mg540mg

镁115mg170mg 铁8mg12mg 锌6mg9mg 铜900μg1350μg 锰1650μg2500μg 氟0.5mg750μg 钼50μg75μ 硒28.5μg42.8μg 铬33.4μg50μg 碘65μg100μg 维生素A410μg615μg 类胡萝卜素 1.0mg 1.5mg 维生素D 3.5μg 5.3μg 维生素E 6.5mgα-TE9.4mgα-TE 维生素K26.5μg39.8μg 维生素B10.75mg 1.15mg 维生素B20.8mg 1.2mg 烟酸9mgNE13.5mgNE 泛酸 2.65mg4mg 维生素B60.85mg 1.3mg 叶酸133.5μg200μg 维生素B12 1.05μg 1.6μg 生物素20μg30μg 维生素C50mg75mg 胆碱185mg275mg 【药理分类】 西药 > 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 > 营养药 > 肠内营养配方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 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 一) 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 二) 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 三) 灌注方式 1. 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 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 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 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 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 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 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 次/ 天,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 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 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 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1.腹泻/ 腹痛/ 腹胀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 四、评估 ( 一) 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 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 养 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 二) 营养液类型 ( 三) 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 四) 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 五) 胃肠道 1. 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 有无胃潴留 3. 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 【定义】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on,TPN,以下称肠外营养)系指通过非消化道(静脉)途径提供完整和充足的营养素,包括水、碳水化物、氨基酸、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的目的。 【适应症】 (-)医院内肠外营养 1、因疾病或治疗需要不能经消化道补充营养者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消化道梗阻、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腹膜炎、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不宜手术的小肠缺血性疾病、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胶原血管病等。 2、不宜经消化道补充营养时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瘘,肠道炎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肝、肾功能衰竭,难治性腹泻,咽部瘘,消化道出血等。 3、不易经消化道摄食时神经性厌食、妊娠呕吐或其他顽固性呕吐、肿瘤放疗或化疗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移植、严重口腔溃疡或损伤。 4、经消化道摄食可能产生并发症时昏迷、脑血管意外、吞咽反射差、气管食管瘘、破伤风、辅助呼吸。 5、较大的手术前后:预计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或术后5~7d内不能恢复正常饮食者、腹腔残余脓肿和伤口裂开等。 6、中、重度应激者:创伤、灼伤、神经系统损伤、严重感染和高分解代谢状态。

7、肿瘤辅助治疗。 8、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9、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疾病:低体重儿或不能正常摄食的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难治性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破伤风(其余参照成人适应证)。 (二)家庭肠外营养:病情稳定但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者:包括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肠道炎性疾病、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肿瘤患者。 【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 (一)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 1、热量每日105~125kJ(25~30kcal)/kg.也可自Harris和Benedict 公式计算基础热能消耗(BEE)来估计基本需要量,所得千卡(kcal)×4.18=千焦耳(kJ).长期禁食状态下能量消耗将减少10%~15%.当存在发热、应激、活动等因素时,热量需要增加,称之为实际总热量消耗。 2、氮需要量每日0.15~0.25g/kg。 3、非蛋白质热量与氮的比例为[500~600kJ(120~150kcal)]:1g。 4、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约各占总热量的50%\30%\20%。 【肠外营养支持的原则】 1、消化道功能存在或可利用时,应首选胃肠内营养支持。 2、应待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基本纠正,内环境趋于稳定后,开始TPN。 3、肠外营养支持时间需持续5~7d以上。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完整版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着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着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肠外营养配置标准

肠外营养液(TPN)的配置 一、TPN的计算 1.根据患者的情况计算每日所需能量。 计算: a. 基础能量消耗(BEE):Harri-Benedict公式:男BEE(kcal/d)=66.47+13.75W+5.0H-6.76A 女BEE(kcal/d)=655.10+9.56W+1.85H-4.68A (W:体重(kg);H:身高(cm);A:年龄(年)) b. 总能量消耗(TEE)(kcal/d)=BEE*应激指数*活动指数 应激指数(超过BEE的百分比) 大手术10~20 感染20 骨折20~40 外伤40~60 败血症60 烧伤60~100 活动指数(超过BEE的百分比) 卧床20 下床30 或无应激25kcal/d 轻度应激28kcal/d 中度应激30kcal/d 重度应激35kcal/d 或总能量消耗约=25~30kcal/(kg*d) 2.根据患者的情况计算每日所需蛋白质(氨基酸)的量 无应激,正常基础代谢0.8g/(kg.d)住院患者,轻度应激1~1.2g/(kg.d)中度应激 1.2~1.5 g/(kg.d)重度应激 1.5~2.0 g/(kg.d)或 无应激至轻度应激氮需要量:0.15g/(kg.d)热氮比:150~190:1 蛋白质:0.7~1.0 g/(kg.d)中度应激氮需要量:0.20g/(kg.d)热氮比:150:1 蛋白质:0.7~1.0 g/(kg.d)重度应激氮需要量:0.30g/(kg.d)热氮比:120~150:1 蛋白质:0.7~1.0 g/(kg.d) 蛋白质的需要量:6.25 * 氮的需要量(g/(kg.d)) 3.计算每日所需脂肪乳的需要量 脂肪乳可占机体总能量摄入的20%~50%。可提供1.2~1.5g/(kg.d)的脂肪乳 脂肪乳的量:0.2~0.3*总能量/10(g/d) 脂肪乳的液体量10%脂肪乳:0.2~0.3*总能量/1.1(ml)

肠外营养静脉输注途径的规范应用

肠外营养静脉输注途径的规范应用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患者提供全面、充足的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以达到预防或纠正营养不足的目的,增强患者对严重创伤的耐受力,促进患者康复的治疗方法。1967年美国的Dudrick和Wilmore教授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放置腔静脉导管,进行包括脂肪乳、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素的肠外营养,是现代临床营养的开端。中国上海的“无肠女”周绮思接受肠外营养支持30年,不但延续了她的生命,而且重返正常生活和工作以及生育,创造了肠外营养支持的奇迹。2016年,中国接受肠外营养支持者超过500万例,肠外营养已成为临床常用治疗技术,拯救了无数重症患者的生命,也因此与抗生素的发展、麻醉学的进步、重症监护与器官移植等共同成为20世纪的重要医学进展。 适合的静脉通路是肠外营养支持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包括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两种途径,而中心静脉导管主要分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暂时性中心静脉置管,如经锁骨下静脉置管、经颈内静脉置管及经股静脉置管)和静脉输液港(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3种形式。理想的输注途径应满足肠外营养输注需要和尽可能减少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为达到此目的,需要了解患者既往静脉置管病史、评估穿刺部位的血管解剖条件、有无病理体位影响置

管、机体凝血功能、肠外营养持续时间、护理人员的导管维护技能、尊重患者的要求选择导管及部位(知情同意)等。 1 外周静脉入径 经外周静脉肠外营养支持(PPN)的导管位于周围静脉,以上肢静脉首选,是全肠外营养支持及部分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之一。PPN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较快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营养液输注; 2、静脉通路的建立不需要经过特殊培训的操作人员,病房护士即可完成; 3、输注及穿刺部位护理方便、简洁;所需费用较中心静脉途径低; 4、避免了中心静脉途径所致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气胸等并发症。 已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PPN对于住院患者特别是围手术期患者是安全、有效的。PPN的适应证包括: 1、肠内营养无法给予或通过肠内途径营养量给予不足; 2、短期内予肠外营养支持; 3、轻、中度营养不良或所需热量、氮量不高的肠外营养; 4、无法行中心静脉途径肠外营养。 由于管径小、管壁薄、血流缓慢等特点,周围静脉不能耐受高浓度及大剂量的液体输注,随着肠外营养液渗透浓度增高,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率随之增高。虽然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经PPN肠外营养液的安

ICU危重病人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精)

ICU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EN)1表: CSPEN-ICU 禁忌证: 难以耐受经口EN 到ICU <24小时 需进一步监测、评估 禁忌证:急性胰腺炎 肠管吻合术后 肠管缺血损伤肠痿 急诊肠切除术急诊内窥镜 术肠梗阻 高位鼻胃功能损伤炎性肠 病加重 *仍然需要营养支持 开始TPN: 应用加入谷氨酰胺的TPN 每12小时评估EN指证 开始TPN适应证:应用加 入谷氨酰胺的TPN 每12小时 评估EN指证增至100% 达到目标?

ICU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EN)1表: CSPEN-ICU 病人能经口进食吗?是 ----- ?经口进食(能摄入80%以上的营养)「否 胃肠是否'有功能?----------------------- ? 肠外营养有11是预消化配方 消化吸收功能? ---------------- ? r否是 肠道功能问题? (腹泻便秘)疋 ---- ? 膳食纤维配方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ICU—营养制剂的选 择 标准配方

ICU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流程图(EN)1表: CSPEN-ICU 患者腹泻? 大便形态具有临床阳性体征? 临床应用药物 适应证? 患者临床应用 敏感抗生素? 持续EN 否?原医嘱执行 疋调整药物及营养素 ■适应EN 是 选择不同营养素 ■辅助EN EN患者禁忌证: 1腹泻临床阳性体征 1水样便〉300ml每天 2)大便失禁〉4次每天 3)导管或创口污染风险 2、EN后明显腹胀、反流 3、增加腹部并发症风险 4、临床需要胃肠负压吸引 5、胃潴留〉200ml EN后 选择 要素营养素? 腹泻好转? 是 . 恢复EN 原医嘱执行 药物引起腹泻原因: 灭吐灵; 氨茶碱;镁剂; 红霉素; 木糖醇; 磷制剂; 奎尼丁; 甘露醇; 减少量或次数直到好转 恢复EN 原医嘱执行

肠内营养使用规范修订稿

肠内营养使用规范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肠内营养护理规范 1、选择合适胃管,营养管放置后应经抽吸、X线检查等证实其在消化道内。 2、清洁度:配置营养液的容器必须清洁、消毒后使用。 3、舒适度:妥善固定喂养管,防止移位及滑脱,避免损伤鼻、咽、食管;口腔护理2次/日。 4、喂养体位:床头抬高30-45度。 喂养速度:24小时匀速输入,营养液泵控制速度,初始输注速度15-30ml/h,之后每4-12h增加15-20ml,直至达到目标速度。每6h检查胃潴留,胃液潴留,停止喂养,胃排空,2h后速度为原速度1/2始;至少每隔4h用30ml温水脉冲式冲管一次。 喂养温度:38-40度。 喂养浓度:浓度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 5、防堵管:连续饲食时,至少每隔4h用30ml温水脉冲式冲管一次;药物及饲管输入前后应以10-30ml温水冲洗饲管,以减少堵管和药物腐蚀管壁的危险;一旦发现堵管,应及时用20ml注射器抽温水反复冲吸,也可将胰酶溶于5%碳酸氢钠后冲管。 6、防腹泻:遵循浓度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首日500ml,尽早达到全量。24小时匀速输入,营养液泵控制速度,初始输注速度15-30ml/h,之后每4-12h 增加15-20ml,直至达到目标速度。 7、防误吸:床头抬高30-45度,并在鼻饲后半小时内仍保持半卧位;低流速、匀速、恒温喂养方式进行鼻饲;意识障碍患者,尤其是神志不清或GCS评分<9分以及老年患者鼻饲前翻身,并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危重患者检查有无腹胀、返流等误吸危险因素,听诊胃肠蠕动1次/4h;测得胃内残留量>150ml时应延缓肠内营养使用。 8、防胃潴留:经胃喂养者第一个48h,患者有反流、腹痛、腹胀时,每4h检测胃内残留量,达到喂养的目标速度后或使用小口径的胃肠管可每6-8h检测一次;胃内残留量>200ml,可遵医嘱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胃残留量<500ml时,若没有不耐受的其他表现,不应终止肠内营养。 9、肠内营养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波动,目标血糖控制在L。 10、帮助患者了解所输营养液的成分与效用,认识肠内营养的临床意义。

肠外营养治疗指南

肠外营养 1.肠外营养输注途径指南 [背景]用于肠外营养输注的静脉置管途径可分为周围静脉导管(PV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中心静脉置管又可分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直接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TC)、输液港(Port)。选择何种输注途径,需考虑以下因素:患者以往静脉置管病史,静脉解剖走向,出凝血功能,预计PN持续时间,护理环境,潜在疾病等1。中心静脉置管(CVC)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包括肠外营养液输注,血制品输注等。应用CVC 可显著减少周围静脉穿刺次数。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某些并发症。因此,必须由经培训的专门人员置管和维护,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 [证据] 1)输液途径选择周围静脉置管定义为皮下浅静脉置短导管或钢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组织编写并发表的《输注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中提出超过10%葡萄糖和/或5%蛋白质的肠外营养液,pH值<5或>9 的液体/药物,以及渗透压大于500mosm/L的液体/药物,不适合经周围静脉输注。但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全合一营养液,含有脂肪乳剂,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溶液渗透压,还有一定的保护血管内皮作用。此外,长时间均匀慢速输注也能够减少对血管刺激。有作者报道,不超过900mosm/L渗透压的静脉营养液可经周围静脉输注。20世纪90年代期间,有关经周围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液的前瞻性研究得到

较为一致的结论为70%以上患者周围静脉能够耐受常规能量与蛋白质密度的肠外营养配方全合一溶液,但输注肠外营养超过10~14d后,周围静脉较难耐受。 中心静脉置管途径包括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需长期使用,还可采用有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如Broviac CVC 和Hickman CVC)。经周围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静脉穿刺技术,注册护士经培训合格,即可操作。 迄今有关PICC的RCT研究较少。2000年发表的1项比较PICC与CVC的随机对照研究[ 5]结果显示PICC的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穿刺难度更高,穿刺未能达到预计部位的发生率更高,但感染、导管异位、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其他几个非RCT研究同样报道PICC置管难度较高,且局部并发症、导管断裂/渗漏的发生率较高,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与CVC比较有减少趋势。至2003年,1 项前瞻性多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PICC感染发生率较CVC更低。2005年发表的1篇队列研究结果提示,与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相比(感染率2~5例/1000导管置管日),PICC感染率无显著差异(2.1例/1000导管置管日),但高于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1例/1000导管置管日)。近年来临床应用PICC越来越广泛,随着穿刺与护理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PICC导管自身技术改进,并发症的发生率有下降趋势。迄今没有RCT研究比较PICC与CVC的感染率。综合上述报告结果,PICC的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高于CVC;而感染发生率有不同的报道结果。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管条件、可能需要的营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