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前景

李江波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610064)

摘要:20世纪是人类历史沧桑巨变的世纪。在它的上半部,社会主义制度以其在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国度里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而震惊世界;在它的下半部,社会主义因其遭受挫折,特别是在前苏联、东欧的失败,又一次震惊了世界。这种沧桑巨变,在人们面前提出了新世纪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命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无产阶级领袖和思想家预言社会主义必胜而且速胜,资产阶级政客和学者则百次、千次地诅咒社会主义“死亡”。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首昨天,社会主义虽历经磨难,但并未消亡,而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但也毋庸讳言,社会主义不仅未能“速胜”,反而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失去了2/3,社会主义运动又一次陷入低潮。在跨进新世纪的时候,不能不冷静地思考:新世纪社会主义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前景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趋势

自从在本世纪初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以后,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使资本主义世界寝食不安。然而,到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剧变,执政党共产党相继丧失了政权。这样,一方面使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由15个减少为5个,共产党数量由180多个减少为130多个,党员人数由9100万减少为6000多万,统治的区域由占全球的24%缩为7%。另一方面,前苏东国家剧变这股冲击波遍及世界各地。尤其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冲击很大,有的党因经受不住打击,而自动解散停止了活动;有的党迫于压力或其它原因而改名易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处于低谷。面对此情,西方国家的政治家纷纷拍手称快,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胜利”,大力宣扬“共产主义已经灭亡”,“马克思主义已经破产”,“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历史博物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这场大雪崩和西方反共势力的蛊惑煽动,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社会主义还有没有生命力?

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这一严重挫折,澄清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邓小平同志在东欧剧变发生后,就明确指出:西方国家“不要高兴得太早,问题还复杂得很”。后来他又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挫折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至于对东欧剧变后的形势,他认为也要辩证地看:“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他希望大家:“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灭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论述,拨开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为我们科学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回顾

应该看到,前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确实给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冲击很

大。但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经历了几个大的曲折和反复。科学社会主义一产生,一大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即投入波澜壮阔的1848年欧洲革命。社会主义在这次革命高潮中也曾出现过胜利的希望。但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国际共运立刻陷入了困境,欧洲大陆一时被白色恐怖所笼罩。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精心培育和第一国际的不懈努力,以巴黎公社诞生为标志,欧洲再次出现了革命高潮。只不过巴黎公社政权很快被第也尔反动政府颠覆。直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社会主义在欧洲再也没有出现过胜利的曙光。如果说1889年第二国际的诞生标志着欧洲工人运动重新高涨,那么,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修正主义在国际共运中的泛滥以及随后第二国际的破产则是国际共运的又一次历史性倒退,而在这种倒退的同时,新的前进因素已经在孕育成长。随着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成长,国际共运很快走向复苏。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使人类历史流程发生了空前巨大的飞跃性变化,开创了国际共运发展的全新时期。尽管随后不久爆发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相继都失败了,欧洲各国的革命又暂时进入一个低潮期,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相继建立,使国际共运的发展达到了迄今为止的辉煌顶点。那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亚非拉一大批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取向,使社会主义的威望空前提高。然而到60年代,国际共运却又发生了分裂,从70年代开始,前苏联这个社会主义老大哥的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并逐渐陷于停滞,社会主义威望由此而降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使国际共运陷入了最低谷。

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半世纪多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也经历了多次挫折,但每一次挫折之后的高涨都使运动水平达到更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则在挫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而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必然又会从挫折走向更大的胜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兴起

令人鼓舞的是,正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之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却蓬勃兴起,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给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本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大倒退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吸取了以往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进行了一次深刻革命。它用一系列符合时代精神和国情要求的社会主义新观念、新理论、新政策去取代落后了的旧观念、旧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路,为恢复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繁荣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据统计,我国从开始改革和实行战略重点转移的1979年至1994年的16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4%,是同一时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这16年间,我国的消费品市场扩大了12.7倍,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每年递增17.2%;我国城填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10倍,年均递增15.5%,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均纯增9倍,年均递增14. 8%,已有1.8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处境。我国进出品贸易额从1979 年的240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2367亿美元,净增9.9倍。我国用十多年的时间,达到了美国曾花50年、日本曾花30年才达到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中国的经济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形势为世界普遍看好。

我国正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创造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奇迹,形成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生机勃勃的局面。经受住了苏联解

体、东欧剧变的严重冲击,顶住了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大国霸权主义的巨大压力,一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造成的对社会主义悲观的气氛,使世界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之光,坚定了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主力军和擎天柱,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当然,我们应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还是初步的。当前,我们还需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如果在下世纪中叶,我国实现了第三步战略目标,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美元,属于世界前列,“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路”。到那时,“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因此,中国将成为更多国家效法的榜样,社会主义将再一次成为第三世界落后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的目标,社会主义也必然会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而一切关于社会主义已经终结、资本主义是千年王国的谎言也将不攻自破。

四、苏联、东欧国家的历史实践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情况如何呢?实践表明,资本主义原非前苏联和东欧人民的选择。五年多来,这些国家制度转型之后,进行了资本主义的“改革”,至今很不成功。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但没有从中得到实惠,而且相反,“吃亏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大了”。社会生产严重滑坡,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两极分化现象加剧。有的国家生产水平比转型前下降了30%~40%;有的国家通胀率高达300%~400%;在目前的东欧国家,70%以上的居民感到生活不如剧变以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到总人口的20%~30%,有的国家甚至接近70%。布热津斯基对此作了这样的描写:前苏东国家“快速私有化所造成的社会困难和经济困难,非常有可能引起大规模的政治上的动荡不安”,“生产和消费大幅度下跌,极度的通货膨胀和日益增多的失业人数”,使得“为数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憋不住要对极少数的新贵富豪发泄怨恨”。那里的人民群众经历一个痛苦的反思过程,开始“对民主口号不再着迷”,而怀念过去那个生活有保障的安定时代。正是这种怀旧情绪使这些国家的许多选民在议会选举中把他们的选票投给了那些由前共产党人组成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因而出现在一些国家中,有些由西方资产阶级扶植上台的右翼政党在选举中相继被赶下台,前共产党或左派力量重新振起的新景象。如:在1993年9月的波兰议会大选中,以波兰社会民主党(前身为波兰统一工人党)为核心的左派联盟获得重大胜利,成为参众两院的第一大党;曾被宣布为非法并被解散的苏共,又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在独联体各国发展,俄共还在1993年冬季选举中成为议会中第三大党团;乌克兰共产党在1994年4月的选举中成了议会中的第一大党;还有匈牙利社会党(前身为匈社会主义工人党)在1994年5月的全国大选中,获全国386个议席中的209个,占54.19%;保加利亚社会党(前身为保共)也在240个议会席位中占据106个,是该国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等等。虽然这些共产党或左派力量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党派,都修改了党章,宣布放弃以前那种社会主义,继续进行改革,但西方国家仍对此感到不安和恐惧。因此,他们的政治家纷纷发表评论,认为这是“共产党卷土重来”,“新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游荡”,“马克思又回来了”等等。尽管我们认为目前这些苏东国家的共产党人或左派力量确有“东山再起”之势,但还不能说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就已完全复苏。经过这次曲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对比和反思中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理想的真正价值。他们相信:“隧道的尽头是社会主义的复兴。”

五、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巨大冲击下,其力量和影响一度出现大滑坡。但这一局面在1994年基本好转,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人也在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努力克服在理论上奉行教条主义,在战略策略上脱离本国实际和广大群众,在组织上党内民主不健全等失误和弊端,在探索走向新的道路上重新活跃起来。一方面,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他们十分活跃,学术交流不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9月27日至30 日在巴黎召开了由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发起的“国际马克思大会”。大会以“马克思主义100年——回顾与探索”为主题,联系了世界上近百家与马克思相关的刊物和研究机构,包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阿根廷等许多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员,同情者上千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对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关系及其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学术观点。如西方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英国的哲学家柯亨教授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从政治上说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从理论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因为在他看来,前苏联的社会主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尔曼认为,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颠倒了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关系,领导人搞“垂帘听政”,因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等等。这次“国际马克思大会”盛况空前,是西方世界近30年来所罕见的,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动的发展。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也加强了实践活动。如芬兰共产党曾于1992年11月宣布停止活动,而事隔两年后,又决定恢复活动,并确定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团结的民主的欧洲和建立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法共和葡共则更新了领导班子成员,保持了队伍的稳定。法共、葡共、西共、希共等还连续几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党报节”,参加人数均达几十万人之多。这些党在1993年以后的大选中,获得的支持率都呈上升趋势。在他们各自国家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日本共产党经过努力,在1994年10月举行的地方选举中也取得了好成绩,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共产党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仍然在坚持探索,并初步稳住了阵脚,其影响在扩大,困境得到了缓解。尽管他们要真正走出低谷并非易事,还需做大量工作,但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毕竟承受住了冲击,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有所发展,这是令人鼓舞的。

六、改革中前行的社会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中站稳脚跟后,也正在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采取重大措施进行改革,以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如越南自1991年越共“七大”提出了以革新和经济建设为重心的新方针后,加快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短短几年,成效显著。1994年其经济增长了8.5%,超过预计年增长5%~6%的指标,成为当今亚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国家之一。古巴从1993年起,也开始注意借鉴中国和越南改革开放的经验,改革开放开始小步启动。1994年的移民事件,进一步促使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力度,并已初见成效,群众开始增强信心。

还有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人在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为争取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也取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和突破。比如,受南非共产党影响和支持的非国大在1994年5 月的全国大选中获胜,组成了新南非政府,这标志着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历史终结,实现了南非共产党长期奋斗的首要目标;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在1994年11月的全国大选中获胜,并已组成了新政府,正式确立了尼泊尔君主立宪多党议会民主制度下的共产党政权,等等。

总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经受锻炼、吸取教训以后,正力图

从低谷中走出来。尽管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还会遇到新的矛盾、困难和挑战,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会为这些外在的表象所困惑,而是始终不渝地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作为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终将要按照其运动的轨迹继续朝前发展,以蓬勃高昂的姿态面对严峻的现实,迎接艰难的挑战。

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_刘庆炬

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刘庆炬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232001) 摘 要: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变化,科技发展呈加速增长态势,应用性研究显著增强,与生产之间形 成了良性互动关系。这些变化引起的最显著影响则表现为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关键词:科学技术;变化;特征;科学技术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08)03-0065-02 On the New T rend of Contemporary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Development LIU Qing -ju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Huainan Teacher s Institute ,Huainan 232001,Anhui ,China ) A bstract :Since 20th century ,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T 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es the trend with rapid g rowth ,applied researches rise remarkably and form favorable interaction with production ,the influences of which are the integ 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 Key w ords :s cien ce an d technology ;c hange ;feature ;the integration of s cience an d technology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活动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科技活动具有了很多不同以往的特征。面对科技活动的变化,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认为,这些变化使科学由“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新的科学机构———具有强大技术基础的大型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室大量出现,科学活动已经接近现代化工业劳动,使科学 由“`小科学'转变为`大科学'”。[1]14 科学本质的变迁使原有科学观已不能解释新的事物,科学与技术各自独立、严格区别的观念,不仅不能解释当代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可能妨碍科学研究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在“大科学”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当代科学的新特征,辨别当代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一、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变化 从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短短200年间相继产生了三次科技革命,依次把人类从铁器时代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又进入到一个新的科技大发展时代。新的科技进步一方面源于20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又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在机械化、电气化基础上的进一步智能化、信息化。“高技术”概念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当代科技的新认识,表现了当代科学的技术化和当代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当代科技活动中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共同发展,同步性增强。从科学理论的发展看,当代物理学革命立足于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两大基础理论之上,其中天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凝聚物理学都是当代物理学中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当代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和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到信息、能源、材料、生物工程等新技术时代。而现代宇宙学的发展则奠定了空间技术的基础。影响深远的生物学进展———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从分子水平说明生命的起源、演化;它创造了基因重组技术,为生物工程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克隆、胚胎转移等技术则为解 决农业、医学、环境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从技术层面看,当代技术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信息、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等方面。以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当代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也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标志。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生物技术是当代技术革命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2003年4月,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它在分子层面上提供了人类认识自我的基础,推动了生命与医学科学的革命性发展,促成生物信息学等一批新学科的产生。而干细胞研究也将带来医学革命,并必然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当代科学技术活动的新特征 科学技术的新变化使科技活动本身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科技活动人员剧增,科学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业。统计表明:1800年全世界只有1000名科学家,1850年增为1万名,1900年为10万名,1950年 为100万名,到1970年则增至1320万名。[1]17 而美国从1930年到1968年间,工程师人数增长了450%,科 学家人数增长了900%。[2]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看到了科学研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不惜巨资扩大科学研究规模,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人员待遇,这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员参加到科学活动中来。 第二,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机构和规模越来越庞大。世界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团体和科学研究组织,国际间科技协作组织也日益增多。这种 收稿日期:2008-03-21 作者简介:刘庆炬(1974-),男,安徽凤台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学报编辑部编辑。 65  第25卷第3期2008年5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 nhui U niversity of Techno logy (Social Sciences ) Vol .25,No .3May ,2008

航天技术的发展的新特点以及趋势

航天技术的发展的新特点以及趋势 随着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的成功,我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向着空间站的建立又迈近了一步。在航天领域的发展不仅增强了我国对这一领域的发言权以及相应的军事及政治影响,同时为我国未来空间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空间技术与科学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见,世界航天发展在一些方面已经开始呈现出低成本化的趋势。 运载工具方面:航天飞机回归飞船 在航天运输工具方面,这种趋势表现为航天飞机开始向飞船回归。 随着2011年7月21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着陆,结束其“谢幕之旅”,美国30年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结束。事实上,当1969年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时候,就希望能通过提高运载工具的使用率来降低航天活动的费用。 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时候,这种飞行器成为当时乃至到现在都是功能最强、用途最广的万能运输器。航天飞机运载能力超强,能将一些无法用运载火箭发射的航天器送上太空;其上设置有起重能力很强的机械臂,可以在轨道上精确布置各种类型的有效载荷,国际空间站就是由航天飞机组装起来的;能够在轨回收、检修卫星,更换或升级卫星的组件;可以作为实验平台,在成员密封舱内进行医学、生命科学、对地观测、天文观测、材料加工、制药等实验。 可是,在最关键的降低发射成本上,却没有达到预先的目标。实践证明,航天飞机每次发射费用高达4至5亿美元,主要是因为它返回地面后要进行大量维修工作。而由此导致的发射间隔变长,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使用成本的提高。而且,由于航天飞机实现的功能过多使其过于复杂使其安全性大打折扣。至今5架航天飞机有两架失事,共14名航天员牺牲。 美国的航天飞机在技术上是很先进的,就是在其退役后今天看也是如此。但是,它在追求技术先进性的同时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导致得不偿失。现在,美国的航天运载工具又回归到飞船上,开始研究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更安全、多用途可重复使用的飞船。据新闻报道,美国航天局计划于2014年初,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对猎户座飞船进行飞行测试,未来它将替代航天飞机的人员运输功能,而货物运输将由无人的货运飞船完成。 至此,各航天大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使用技术成熟可靠成本相对低廉的飞船作为主要运输工具。 人造卫星方面:卫星小型化平民化 迄今各国已经向绕地轨道上发射了数千颗人造卫星,它们几乎都是政府和公司斥巨资推动的庞大工程的成果。数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卫星构造日益复杂,设计时间有增无减,设计生产需要和使用众多项目科学家及研究中心的参与。然而近年来,由于电子器件、太阳能发电及其他技术取得的进展,卫星已经可以大幅度瘦身,微小卫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通常把1吨以下的卫星统称为微小卫星。而立方体卫星是微小卫星中发展较快的一种。 立方体卫星的大小跟玩具的包装盒差不多,其背后的构想是为卫星开发人员提供统一的卫星尺寸和重量规格,并把多颗卫星整合成火箭的一个有效载荷,通常搭乘其他费用更高的

(发展战略)手机未来的七大发展方向

与社会共进步手机未来的七大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产品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断追求更多的便捷的享受,更多娱乐气氛。十年前手机仅仅作为一个通讯设备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手机俨然成为个人的“超级计算机”,品种多样的手机,纷乱复杂的程序软件,不断改变人们手机使用的态度,也不断催生人们的好奇心。手机在这么多的苛刻标准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中,该何去何从。手机产业链的变化该怎么满足不断增长的好奇心和挑剔。 目前手机的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当今的人们被手机束缚着,牢牢的把人们困在一个人为的模式下,手机功能不能是无限的,但是手机发展并不仅于此。所以不断骚动的人们破解,研发,改装等等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但这只是从量的角度积累想通过这个达到质的飞跃,同时必须要有把握未来趋势的洞察力和掌控力。

手机的发展要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以后的手机将成为人们的不可或缺的智能机器。 1.未来手机发展总体趋势就是硬件提升和软件开发? 现在手机的用途很大部分用于通信,包括电话、短信、彩信、网页、QQ等等。但这只是手机内部或者说是手机产业内部模式化的服务。硬件提升和软件开发仅仅是手机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手机的发展不仅仅是手机单方面的,是多个方面的发展。比如:手机将可能成为虚拟货币流通渠道,这就需要运营商等等行业的支持。手机可能出现虚拟人物,这就需要媒体等行业的支持。手机有可能内置其他类别的设备的,比如:医疗,测距,夜视等等就需要很多行业的支持。 无所不能的iPhone是未来手机? 手机将会慢慢发展两大趋势:一是普遍智能化,一是专业智能化。这很可能衍生出普通手机用途和专业人士的特殊用途的两种或几种类型来逐步满足人们的需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前景

中国空间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等待着人类去开发利用,当然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有先进的空间技术作为奠基。可以想象空间技术是未来人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灾害与天气预测,通讯广播,导航定位技术,还是发展新能源新技术,甚至是星际移民,星际战争,都需要空间技术。而目前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打好发展空间技术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神舟发射,天宫升空,嫦娥奔月,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已经逐渐迈进了航空航天大国系列,但是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空间技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虽然近年来迅猛发展但现如今和美国这样的航天大国比较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幸运的是我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在大力投入,年年都有新进展。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系列完整、配套的航天器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测试和运营体系。但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发展,这还远远不够,而且空间探索并不是为了探索而探索,这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因为未来世界中不管是在经济,科技,政治还是军事上空间技术都占有很大的地位。 目前我们所开展的探测项目跟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比较起来,项目还比较少,像美国对太阳系的其他天体都进行了探测,我们除了地球之外只对月球进行探测,所以升空探测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虽然我们有一个卫星搭载俄罗斯的运载火箭去探测火星,但是毕竟是属于搭着人家的车,还不是完全独立自主地探测火星。虽然我们开展的项目比较少,但是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比如我们探测目标的选择、科学预期的选择等等有自己的特色。总体来讲虽然我们跟美国和欧洲空间局比较起来在空间探测方面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独立自主,比如说载人航天、运载火箭、飞船等等完全是我们独立做的,而且在国际上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的研究工作除了美国和前苏联之外我们是属于第三家,欧洲空间局虽然探测技术比较领先,但是它还没有独立自主地开展载人航天的工作,是跟美国合作的。应当说我们从火箭、从飞船、从卫星等等都是我们自己独立自主研制的,实际上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毕竟是自己积累的经验,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经验积累之后,我们会有跨越式的发展。 现在全世界空间技术都在高速发展,可以想象未来世界空间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目前综合分析我国未来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分为三方面: 一是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目标:开展针对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探索与研究,在黑洞、暗物质、暗能量和引力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曹贵东 (山西福瑞沃农大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12-0002-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 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发 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小学程度占40%,还有30%为文盲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3]。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发展市场化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业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与实质则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发展的市场化,其一是要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合理调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改变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产品总量短缺,部分产品不足,部分过剩,而优质产品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饲料种植与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质量好、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淘汰质量差、营养低、有污染的农产品。其二,市场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农工商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分散经营相对低的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性,增加对市场的预见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因此,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开展农业与农村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从而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是推动农业生产力与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4]。 (二)农业发展科技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科技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中国要在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生产出充足的农产品,科技进步成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的关键。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科技进步潜力很大,利 2

大屏显示行业新技术崛起及未来发展前景

大屏显示行业新技术崛起及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LED产业制造能力的发展,在过去5年LED大屏的成本显着下降。这一点促成了LED大屏在市场应用规模上的质的提升。目前,户外大型全彩LED大屏已经从几年前的地标性高端产品,过渡为一般性户外广告手段。在三四级,甚至农村城镇市场,LED大屏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内。成为了一支独特的大屏显示技术力量。 传统LED大屏幕的优势在于,画面尺寸无限拼接和高亮度显示。后者使其成为唯一适合室外环境大规模使用的显示技术。同时,高亮的特点也使得LED大屏幕能够在舞台背景效果应用领域大展身手。但是,LED大屏也有其缺点,那就是产品点距的限制。 传统LED大屏的像素点距过大、显示密度不足,这阻碍了LED大屏在近距离显示,尤其是室内环境下的应用。但是,随着LED大屏技术的进步,高像素密度的显示能力在不断提升,LED大屏也在借助于2毫米以下点距的新产品进入室内工程领域,并成为一些特种行业客户的首选产品。 未来前景 同时,随着LED产业制造能力的发展,在过去5年LED大屏的成本显着下降。这一点促成了LED大屏在市场应用规模上的质的提升。目前,户外大型全彩LED大屏已经从几年前的地标性高端产品,过渡为一般性户外广告手段。在三四级,甚至农村城镇市场,LED大屏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内。成为了一支独特的大屏显示技术力量。 因此,虽然目前OLED显示产业大型化过程依然不顺利,但是该技术作为未来大屏市场的主流技术的地位是可以预估的。目前,LCD产业上游核心厂商,在该产品拼接单元接缝小型化方面的积极性并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预估到了OLED对LCD的替代作用。在未来十年的中后期,随着OLED显示技术大型化的成熟,拼接墙市场必然面临向OLED技术的过渡。 对于这种演进趋势,最主要的产业判断应该是:OLED会在接缝性能上媲美目前的pdp和dlp,但是几乎没有二者的缺点,而且渴望在成本上和可维护性上表现更为出色。同时依赖于有机材质的基板,OLED 单元也可作柔性拼接系统的应用。这些特点都将有利于OLED产品在大屏市场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对于大屏行业的企业,实现从传统产品向OLED过度的路线图应该包括对液晶等平板拼接产品的重视和市场培养。 所以,近日毅然选择进入平板拼接行业的DLP拼接厂商,不仅是出于对平板拼接产品,尤其是LCD产品低成本特性的市场考量,也应当是出于对未来整个行业演进趋势的考量。这种转变是一种长达十年的战略投资。 第六传输和控制技术的革新。从过去的十年到未来的十年,大屏产业在信号传输和控制技术上都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过去的几年里,大屏产业先后解决了高清、1080p和3D视频的长效传播和控制技术,实现了大屏市场的高清3D化。未来,大屏应用还将继续完善提升高清和3D传输系统的体验效果,并向4K传输等更高等级的带宽性能标准演进。同时,基于更为廉价的材质、更为统一的传输标准的系统也在出现。其中HDBASET技术规范是一个重要方向。新的客户要求包括了:系统的简洁一致性、低成本高可维护性和尽力兼容传统以太网络,甚至在传输控制中采用更多通用网络设备、IT设备的要求。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蔡立辉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创新理念、人本主义理念、效率理念和服务理念是推动世界各国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因素,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实现跨部门信息与服务的整合、再造行政业务流程、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效能与公共服务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推行办公自动化开始,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运用实践验证的逻辑对这段时间里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总结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与走向,这对于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走向 一、中国电子政务理论研究的反思 我国电子政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还处在初始阶段。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建构电子政务理论体系的研究十分薄弱。研究成果大多是对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介绍、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历史描述,或者是以案例的形式对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不同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的描述,成果具有知识普及性、介绍性和总结性的特点。根据理论发展的逻辑和实践验证的逻辑来评估我国关于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一)对电子政务实践进行总结和介绍的成果多,电子政务的原创性研究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已经在实践中实行的一些具体做法、各部门的具体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描述和介绍,缺乏主倡性、原创性和现实指导性。电子政务理论研究及其成果没有针对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来研究电子政务产生、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没有很好地研究和体现电子政务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没有让实践者感受到电子政务理论究竟是什么。虽然有些研究成果涉及到了电子政务与行政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只是抽象地讨论了电子政务对传统行政体制和政府组织结构产生影响的表现形式,并没有深入地研究信息化是如何影响传统行政体制和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行政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等问题,致使研究成果对实践缺乏实际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认为,电子政务研究不能只是在政府部门的要求下被动地进行,更不能只是对已有电子政务实践进行总结和介绍;而是要根据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在的问题主动地进行研究,提出主倡性、实际指导性和咨询性的电子政务建设理论与方法。 (二)单一学科取向的成果多,多学科取向的研究成果少。以往的电子政务研究并没有从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角度研究电子政务与其相关学科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表现出公共行政学、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之间“两张皮”的现象,以计算机知识、信息科学知识代替了必要的管理知识,电子政

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转贴自:转贴自:工控自动化网 1. 引言 005年以来,4月12~14日的FIA第四届中国国际现场总线与工业自动化仪表展览会(FIA)及6月14日~17日的第九届国际现代工厂/过程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展览会(FA/PA)成功地在北京举行,以及众多厂商举办了大型技术交流活动,使工业自动化市场倍受人们瞩目,特别是“MM现代制造”出了新自动化专刊,提出了新自动化的概念,证明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动向很值得我们重视。 2.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规模应用即将逐步展开 总线技术的规划、研究、试制、试用、工程实践及推广应用。这是一项空前的系统工程,它集中了众多人的智慧,获得了众多人的称许,特别是得到了“大客户”的首肯。目前,FF成员338家,已注册产品为227种,通过HIST互操作测试认证的主控系统有11个。应用方面,有50万台现场仪表、8000套系统已投入应用,其中中国占7%,约80套系统,主要分布在石化和化工、石油和天然气、发电几个行业。上海赛科、中海油/壳牌南海项目两大工程均属世界上可数的大型工程,今年即将投产。这些将为我国大规模应用起到示范作用。在技术上国内也有很大进展,华控、沈阳自动化所(中科博微)等单位均研制出并取得FF注册资格的产品,已有10多种专业书籍出版。特别是如下几项技术得到了初步普及:H1的通信原理;H1的功能块组态和“现场控制”策略;现场设备辅助设备及主控系统的选择;H1网段设计及施工安装;设备描述语言(DDL)与互操作性等。而且对于增强型EDDL及FISCO防爆等新技术表现了很大的热情,这些都为今后在国内大规模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现场总线专业委员会(CFFC)于6个外商驻华机构组成的基金会现场总线中国市场委员会(FFCMC)正在联合开展活动。现在FF正处在类似于70年代末DCS所处的时期,作为一项新技术走向市场之路虽然艰辛的,但经过阵痛,新生的事物将像婴儿出世一样,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起来。 3. 检测技术、识别技术及信息融合技术受到重视 传感器技术这些年来正处于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阶段,这将有另文专述。仅由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助推,监测仪表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已前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多变量变送器地成功上市,使一个变压变送器(如艾默生德的3015S和横河的EJX)可以完成流量测量及温压补偿、流量积累、显示球罐内液体体积和进行导管堵塞、蒸汽拌热诊断等一些列功能,而且还准备增加孔板磨损监测等功能,设备管理能得到更多有用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现场设备丰富的信息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为单信号向多信息采集转变创造了条件,加之检测技术进步,诸如温度场测量等传感器地出现,逐步使这种转变成为可能。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教学文案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

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

虚拟化的前景

虚拟化的应用前景 2009-11-28 19:56 摘要:本文从虚拟化的定义入手,概述虚拟化在现在的一些应用。从而推测虚拟化在未来的发展和虚拟化的广阔前景。并简单介绍了云计算和虚拟PC。通过个大公司在虚拟化上的激烈竞争和大量投入。而预测虚拟化带来的科技风暴。同时虚拟化也将拉动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虚拟化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是一个为了简化管理,优化资源的解决方案.把有限的固定的资源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重新规划以达到最大利用率的思路,在IT领域就叫做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方面虚拟化通常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虚拟化技术可以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CPU的虚拟化技术可以单CPU模拟多CPU并行,允许一个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完整的情况需要CPU、主板芯片组、BIOS和软件的支持。下面便是一些权威对虚拟化的定义。 “虚拟化是以某种用户和应用程序都可以很容易从中获益的方式来表示计算机资源的过程,而不是根据这些资源的实现、地理位置或物理包装的专有方式来表示它们。换句话说,它为数据、计算能力、存储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了一个逻辑视图,而不是物理视图。” —— Jonathan Eunice, Illuminata Inc。 “虚拟化是表示计算机资源的逻辑组(或子集)的过程,这样就可以用从原始配置中获益的方式访问它们。这种资源的新虚拟视图并不受实现、地理位置或底层资源的物理配置的限制。” —— Wikipedia “虚拟化:对一组类似资源提供一个通用的抽象接口集,从而隐藏属性和操作之间的差异,并允许通过一种通用的方式来查看并维护资源。” ——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Glossary of Terms 虚拟化技术可以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CPU的虚拟化技术可以单CPU模拟多CPU并行,允许一个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虚拟化技术与多任务以及超线程技术是完全不同的。多任务是指在一个操作系统中多个程序同时并行运行,而在虚拟化技术中,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而且每一个操作系统中都有多个程序运行,每一个操作系统都运行在一个虚拟的CPU或者是虚拟主机上;而超线程技术只是单CPU模拟双CPU来平衡程序运行性能,这两个模拟出来的CPU是不能分离的,只能协同工作。 虚拟化的现状。2006年初,英特尔宣布了其初步完成的Vanderpool技术外部架构规范(EAS),并称该技术可帮助改进未来虚拟化解决方案。 英特尔表示,把Vanderpool应用于安腾架构平台,同时还计划在台式机处理器和芯片组产品中采用该技术。

电子政务发展七大趋势

电子政务发展七大趋势 从目前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自从“金”字工程和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纵观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但是从十六大精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以及国家计委颁布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等来看,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是我们国家“十五”期间一项重点工作,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多次就电子政务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因此,未来几年内我国将会奋力追赶世界主要国家政府信息化步伐,逐步缩小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根据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程以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将会显著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发展趋势。趋势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继续扮演国家信息化“领头羊”的角色,政府先行,带动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的特殊地位,是由我国政府在社会中所处的特殊角色所决定的。从国家一系列的指导精神和规划路线来看,未来数年内我国将继续延续一条“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和社区家庭信息化,促进社会整体信息化发展,同时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人才成长,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路线,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电子政务建设将继续扮演国家信息化的“领头羊”的角色。趋势二:客户关心管理思想将逐步渗透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并将最终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引导理念。客户关系管理源于盈利性的企业组织,其应用初衷在于通过了解和深加工客户信息,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以挖掘、维护以及争夺客户资源,从而获取最大的企业利润。对政府而言,其非以盈利为其生存目标,但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为公众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也将是决定政府命运的一个主要因素,于是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服务提供的高效性及主动性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未来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其次,政府另外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对社会的监管,对社会公众和企业信息的掌握和深加工,也将是决定政府监管高效的一个非常关键因素。因此,客户细分、把握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注重客户满意等等客户管理理念逐渐渗透到电子政务建设中,并随着政府监管能力的提升,最终会成为引导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理念。趋势三: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从注重引入先进思想和理念的“务虚”阶段,走向注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监管能力的“务实”阶段。电子政务是一个新鲜事务,全球都在探索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和新经济带来的变革,电子政务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涵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们认知程度的加深在不断拓展,因此电子政务概念在我国诞生之日起,首先被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涵义以及国外主要国家电子政府发展的情况。在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和建设目标没有清晰的阶段,各级政府以及学术界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引入其它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中应用到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以探索我国电子政务的定位问题,于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公共管理的变革相结合的课题研究便应运而生。而经过三年左右时间的酝酿和摸索,对于电子政务如何在中国本土生殖和成长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也逐步明确了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近几年中国电子政务将朝着以应用促发展、注重提供政府工作效率和监管能力的“务实”路线发展。趋势四: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在政府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的同时,政府公共服务也将从品质上和提供模式上得以巨大创新。政府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目标,但是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和创新将逐步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下一个中心目标。公共服务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内容本身上,而且还表现在服务的供给模式上。电子政务将创新传统政府服务的供给形式和手段,使政府部门逐渐向以公众需求为中心转变,如图所示。首先,政府各部门之间不再孤立,而通过信息技术形成互动网络;其次,服务供给手段多样化,除了基于web的传统政府柜台服务以外,主要的服务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