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筑堤阻敌_以黄制敌_论1938_1945年间国民党在黄泛区的抗战策略

筑堤阻敌_以黄制敌_论1938_1945年间国民党在黄泛区的抗战策略

筑堤阻敌_以黄制敌_论1938_1945年间国民党在黄泛区的抗战策略
筑堤阻敌_以黄制敌_论1938_1945年间国民党在黄泛区的抗战策略

筑堤阻敌,以黄制敌

———论1938-1945年间国民党在黄泛区的抗战策略

●渠长根

摘 要:花园口决堤后,黄泛区成为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新战场。新黄河像一条军事分界线,把中日两国军队分隔在西、东两侧。修筑新黄河大堤,束水防泛,和决堤放水,利用黄河水力,冲击、打击日军是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天然武器。

关键词:新黄河;军事分界线;筑堤束水;决堤放水

中图分类号:E2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04)03-0048-06

1938年6月,中国军队为阻止日本侵略者沿陇海线和京汉线西进南下,会攻中国战时首都武汉的企图,在河南中牟赵口和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南岸大堤。黄河从花园口折向东南,流经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夺淮河水道、汇入长江,最后注入东海。决口改道后的黄河,其中下游在豫东、皖北和苏北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地障———黄泛区。分居西东两岸的中日两国军队隔河对峙,新黄河成了军事分界线。中国军队继续贯彻以水代兵、以黄制敌的策略,在新黄河西岸修筑了防泛大堤,利用黄水给日军以威胁,并相机越过黄河打击敌人。日军针锋相对,也在东岸修筑了防泛大堤。中国军队利用大堤的护拦作用,多次决堤放水,驱使黄水向东泛滥,淹没日军和伪军,逼迫日伪政权后退。在1938年以后的抗日战争中,新黄河成了中国军队牵制和打击日军的重要工具。

花园口决堤之后,中国第一战区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共同制定了河防国防兼顾的以黄治敌策略:(一)不使溃口断流,亦不使溃口集流。(二)东坝头以下之缺口听其自然,俾泛水分散成滩,使敌军重兵器不易运输,阻敌西进。(三)加强花园口溃口西坝头,设法相机挑溜分入故道,破坏敌方之新汴铁路联络运输之企图①。同时,本着“能救一分民命即培一分元气,亦即无形中增加一分抗敌实力”②的精神,中国军政当局除了通过新筑大型堤坝束水导水外,还根据军情变化的态势,不断地修理、疏导豫东地区的各种河沟水道,充分发挥黄水的地障作用,威慑和牵制日军。

1938年7月,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河南省政府及其他部门,组成了“防泛新堤工赈委员会”,以河南省政府委员齐真如为主任委员,修筑防泛西堤(因别于改道前的黄河旧堤,此后所修新黄河大堤也称新堤)③。新堤沿泛区西岸,自郑州西边的广武县李西河黄河南岸大堤起,至郑县境唐庄(今郑州东郊圃田镇东)陇海路基止,全长三十四公里。修筑时动员郑县、广武县的民工,实行以工代赈,后因时至大汛期间,加以工款不济,只修了花园口以下到郑县唐庄的长二十四公里的堤段。这段新堤虽然不是很长,但是,由于束水淤阻横断了陇海铁路,使日军只能望河兴叹而无法重建嫁接陇海线向西推进。

花园口夺流的黄水首先顶冲郑县京水镇一带,花园口附近又沿索须河回流倒灌,危及花园口以西的黄河大堤和附近的军事设施。而这里因扼守郑州门户,又控制着决口源头,所以既是防洪的重点,又是军事上的防守据点。于是,1939年4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花京大堤工程处,与第一战区在花园口以西修筑核桃园至京水镇小辛庄的长八公里军工堤防一道。但是,因为堤西的索须河及其山溪无泄水设备,6、7月间经过山洪雨水冲刷大部分塌蛰,沿岸军工设施也暴露在对岸日军目标之下。第三集团军总部呈请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转呈中国军事领导机关核准加修花京大堤,并加筑掩体和泄水设备,以资军用。工程于10月底完成,顶宽四米,高出地面二至三米,内外坡1∶2,自小辛庄向南延伸到贾鲁河岸,共长九点七八四公里,另外修筑掩蔽室三十二座、泄水口六处,挑水坝八座,并加修各种埽工数十段④。

1939年5-7月,河南省政府会同黄河水利委员会及其他有关部门组成“河南省续修黄河防泛新堤工赈委员会”,组织沿河各县民工继续修筑延伸唐庄以南的新堤,一直到豫皖交界地段。新堤沿泛区西涯经中牟、开封、尉氏、扶沟、西华、商水、淮阳、项城、沈丘到安徽界首为止,全长二百六十六公里,完成土方三百四十万立方米。新堤顶高四至五米,高出地面一米半至三米。只是由于赶工抢修,堤身窄矮,又未行硪,工程质量较差。然而,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束带,把河南境内的新黄河从西边尽可能地给维护起来了。

整个防泛西堤筑成以后,即移交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修防处接管,常年驻工防卫。后来,军事形势越来越紧张,河南省政府和黄委会向西迁移,黄河堤防的防守事宜由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及苏鲁豫皖边区总司令部部署,具体由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何柱国负责。

新堤建成后,由河南黄河修防处接管,为此专门成立了三个修防段。其中,防泛新堤第一段:自广武县李西河起,越索须河入郑县境,经东赵、金家堤沿贾鲁河入中牟境,经蒋冲、毕虎、小潘庄、古城至胡辛庄入开封境,经高庙、后曹牛庄入尉氏境,经水黄、北曹、荣村、马立厢至小岗杨止。该段堤长一百一十七公里,历经郑县、中牟、开封、尉氏四个县,指挥部设在尉氏寺前张。防泛新堤第二段:自尉氏小岗杨入扶沟县境,经韩寺营、寺院庄、白潭,沿贾鲁河右岸至吕潭南越贾鲁河经坡谢至道陵岗入西华县境,经刘干城、徐楼、胡楼复沿贾鲁河左岸至毕口入淮阳境,再经李方口、下炉、八里棚与周口护寨堤相连。该段堤长九十八公里,历经扶沟、西华、淮阳三县,指挥部设在扶沟吕潭。防泛新堤第三段:自周口南寨沿沙河右岸经康湾、牛滩入商水县境,经李埠口、苑楼又入淮阳境,经苑寨、郭埠口、水寨至苏庄入项城县境,经槐店南关、陈口至孙营入沈丘县境,经戴寨、卜楼至豫皖交界的界首止。该段堤长约一百公里,历经商水、淮阳、项城、沈丘四县,指挥部设在淮阳水寨⑤。

1939年7月,中国军事领导机关提出“河防即是国防,治河即是卫国”的口号,把防泛西堤作为前线阵地,要求严加防守,黄河成为抗战时期的国防线。

1940年以后,黄河两岸的战局较为稳定。为继续贯彻以黄治敌的原则,当年2月7日,蒋介石致电黄河水利委员会,指示处理黄泛的办法:“(一)查黄泛所以阻敌西侵、屏蔽宛洛,而大河北岸数十万国军之后防补给及陪都外围翼侧之安全,胥赖此保障,故依军事第一,胜利第一之原则,不能以民生关系分疏黄泛归槽,减少阻敌力量;(二)且黄水泛滥就现有形势已将三载,沿泛居民或已迁徙,或已习于沿泛围筑堤垛保护田亩,无复当年痛苦,如使黄水再改流,反使人民重遭流离之苦……(三)、(四)、(五)基于上述对豫、皖黄泛应维持现有形势。”⑥

1940年7月,泛区主流东移,东岸太康境内王盘一带民埝冲决,河水漫向东南,流入涡河。1941年凌汛期间,又决太康王子集,6月再决逊母口、姜庄寨,加大了过水流量,涡河一带走水约占全泛区水量百分之八十多,老泛区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泛水主流由尉氏,经太康、淮阳、鹿邑,沿西肥河漫流入淮河。当时淮阳县城,处于涡河以南沙河以北地势较高地带,一直未被泛水波及,是日军在泛区以南唯一的据点。若淮阳以南沙河以北泛区断流,淮阳的日军就可以无阻碍地长驱南犯。因此,第一战区和当地政府深怕泛水全部进入涡河。为保持淮阳以南的泛水不断流,但又不使泛流太多造成黄河夺沙,又于1941年初在泛区东岸成立了阻塞王盘工程处,堵塞王盘一带口门二处,并复堤六公里,修筑柳坝十余道,使大溜移至王盘以上江村口门附近上下,减轻了入涡的流势。同时在周口成立了整理沙河工程委员会,将沙河以北黄河入沙河的十一道串沟,堵塞八道,保留三道,并于周口至淮阳济桥段修筑沙河北堤长四十公里,既不使泛水大量进入沙河,又不使淮阳以南泛水断流,起到了阻敌的作用。

防泛西堤在修筑的时候,正值抗战艰难时期,人民疾苦,运输困难,又缺乏石料,防洪工程多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加之是仓促施工,土质沙松,又未行硪,御水能力较差。同时河面宽阔,风浪严重,汊流众多,流势多变,一遇大溜冲刷或较大风浪拍击,如抢护不及,即决堤为患。因此,防泛西堤修成后,决堤事件非常频繁。决口最严重的,一为尉氏荣村口。1943年1月,黄河携带冰凌而下,水势陡涨一至二米,荣村堤段发现大小漏洞三十余处,堵塞了二十余处,尚余四处因料物不济,口门扩大,2月初方才堵复。同年5月麦黄时节,黄水上涨,原堵口处又告溃决,一直到11月才合拢。1944年8月又在荣村决口,因正值日军西犯,约在1945年方堵合。另一处决口最严重的为西华道陵岗。1942年8月花园口流量为每秒一万四千立方米,道陵岗堤段上下决口七处,到年底堵了六处口门,惟第一口门到1943年4月才堵合。这年5月发生飓风,道陵岗二次决口,到年底堵复。

1943年大复堤。自黄河南泛到1942年,由于泛区连年淤积,堤身高度不足,洪水时常漫溢为患。1942年河南省发生严重旱灾,民生凄苦,加上工款不济,无力施修。当年12月苏鲁豫皖边区总司令汤恩伯召集黄委会及苏鲁豫皖四省的代表,在安徽临泉开会,研究河防问题。会议决定成立黄河视察团,以边区总司令部高参钟定军为团长,视察范围上自河南尉

氏,下至安徽颍上,对泛区河势、沿河堤防工程情况,作了调查研究,提出《黄泛视察团总报告书》。其中强调豫省工程浩大,如不及时加培堤防,势必泛流改道,国防民生将两受其害;为保持原有泛区,巩固抗战国防,兼顾民生计,在河南境内估列培修加固堤防土方为六百多万方,建议以工代赈,争取于1943年4月以前完成。

于是,1943年1月,汤恩伯在漯河召开第—次整修黄泛工程会议。会议根据黄河视察团估列的工程项目,决定当年麦前完成,并组织工程总处,以苏鲁豫皖边区副总司令何柱国为总处长,负责指挥,以军工为主,进行复堤工程。至5月中旬,大部工程即将完成。但是,就在这一时候,忽然发生飓风暴雨,西华县道陵岗口门西坝工程冲陷,扩大口门,其他堤段也决口多处。

1943年6月,汤恩伯在周口召开了第二次整修堤防会议。议决四项:继续堵筑未堵塞的口门,修筑贾鲁河及鄢陵双洎河堤防工程,加修周口以西至逍遥镇的沙河北堤,重点加固周口以东沙河南堤,以防泛水越过沙河。7月又在临泉开会,决定由河南省政府、黄委会及边区驻军合组河南整修黄泛临时工程委员会。该会于11月初在周口成立,由汤恩伯、何柱国、张含英领衔电报军事委员会及行政院,要求拨发工款三千万元,以便进行堵口复堤和防汛⑦。按照以上决议,于当年11月在许昌成立了整修豫境黄泛临时工程委员会,赶速进行尉氏荣村、西华道陵岗及淮阳沙河北堤宋双阁各口门堵门和各堤段的复堤工程⑧。12月开工,到1944年麦收前基本完成。

防泛西堤修筑前,沿岸民众曾自发地因势就利修建了许多大小不等的民埝,多少起到了一些束水的作用。防泛西堤修筑时还部分地利用了这些民埝。防泛西堤修成后,又时常被洪水冲决或被日伪军队破坏,沿岸的民众又在其外面继续修筑了新的更多的民埝。西堤在里,民埝在外,形成了至少两层的束水地带。二者相互结合,共同起到了防洪、阻敌和驱水东去淹敌的作用。

在中国军民于新黄河西岸修筑防泛大堤的时候,东岸的日军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紧急修筑堤防,针锋相对。黄河东岸是日军占领区,日伪政权为防止其辖境缩小,灾民作乱,影响其推行殖民统治,一面派员对民堤修筑及溃决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向华北伪政权提出紧急呼吁,要求华北伪政权,速派得力人员,拨发专款,赈济灾民,修筑黄河东岸新堤,使河南日占区伪政权,得以确保已有的统治地域。

1938年6月,日军在开封成立“临时新黄河水利委员会”,由华北伪政权建设总署督办和伪河南省长分任正副主任委员,主持修筑防泛东堤,同时还聘请了日本水利专家。1938年8-12月,先在开封县瓦坡北砂丘间,南北方向修筑了4000米堤防⑨。

1939年春,在开封成立“新黄河筑堤委员会”,先后在北京和开封召开会议,由河南省建设厅厅长任委员兼任施工处长,所有筑堤重要技术和经费开支、材料购置,均由日本人负责。华北伪政权拨出第一批工款一百五十万元,同时派来督工和技术人员近百名,开始进行调查勘测设计及施工准备工作。由于这一地区是日军占领区,同时又是新四军和国民党游击队活动区域,日伪政权、国民党政权和新四军政权同时存在,社会局势比较复杂。比如活动在

睢县、杞县和太康三县交界地区的新四军“睢、杞、太独立团”,即驻于新黄河东北岸,以黄泛区内未完全淹没的村庄为隐蔽休整之所,如黄河新堤修成,沿堤驻上日伪军,对人民武装进行抗战工作,就会造成困难。因此,他们最初曾准备对日伪派出的勘测人员,相机阻击。日伪工作人员请沿岸驻防日军派兵保护。河堤重点工程,大部在通许、太康两县境内,伪政权头目因自身利害关系密切,同时沿岸居民,都殷切盼望早日施工,经他们通过当地群众和抗日武装部队领导人洽商,抗日武装从民众利益考虑,答应对筑堤工作不予干涉。这样,到1940年底,自中牟县杨桥西南小金庄起,经大吴、茶庵到郭厂村的堤防,方才修筑完毕。

1941年开始修筑自开封以下的阶段,经通许、太康县境,至涡河分流口之间。其中,朱仙镇至李庄间54公里,巨岗以下惠济河右岸8050米,通许邸阁至李庄间第二道5718米。统称“防泛东堤”⑩。

筑堤的过程并不顺利,一是水势不稳,经常发生决堤而被迫延期,有的时候,还要随着水势变更筑堤线路。二是地处黄泛灾区,民逃居多,留下的居民多为老弱病残,即使实行以工代赈,也难以招来足够的人力。三是在中国抗日武装的宣传鼓动下,日军对参加筑堤施工的民工也不敢施以暴行,否则,他们就会投奔抗日武装。四是日伪政权内部矛盾交织,主持施工的指挥人员和技术人员利欲熏心,都想从中渔利,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的情况严重,直接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和质量。五是当地处于所修大堤以内与以外的各村落,利益冲突明显,都不愿把自己的家园堵在堤内,加上伪政权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当地人,协调有实际困难,因而施工时常被中断。

日军在修筑防泛东堤的时候,为减少、削弱水流东泛的总量和势头,更好的保障汴新铁路的交通安全,还堵塞了中牟赵口的决口。1939年3月初,日伪征集民工两千多人参加堵口,同时派兵三、四百人监工弹压,14日竣工。堵口过程中,河对岸的中国军队不停地朝决口处开枪射击,以图阻止堵口,机枪打得石头迸火星,子弹不断从人们身旁飞过。几个民工被打死,还有一些日军也被机枪打死。日军见堵口不成,就撤兵回营了。这年腊月,日军又强迫当地中国老百姓堵口,被抓去做工的,有好几千人。“有一次在清点人数后,日军让一部份民工跪在路上的一段水沟里。当时水里结着冰凌,一个人挨一个人,后边人的头抵着前边人的屁股,不许抬头。日军穿着大皮鞋,拿着枪在‘人桥’上来回大步行走,还不对用脚跺上一跺,耀武扬威地发出阵阵狂笑。有的人实在忍不了这种侮辱,就抬头昂首以示愤越。这时,日军使用枪托猛打下去。” λ?

在堵塞赵口决口的过程中,日军还计划筹堵花园口口门。当时,日军称花园口决口为中牟黄河决口或京水镇决口,并且于次年提出堵口意见书,成立筹堵中牟决口委员会,但是因意见分歧,终未动工。

防泛大堤的修筑,使隔河相对的中日两国军队获得了一条相对稳定的军事分界线。但是,由于形势紧急,施工仓促,双方所修筑的大堤都不牢固,因此决堤现象颇为频繁。其中,既有自然原因的决堤,还有两国军队的主动决堤行为。1948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黄泛区灾情报告》称:“抗战八年中,官堤民埝大小决口32次、91处,致漫沙流走,愈演愈

大,一片荒烟,到处凄凉” λω。

从中国方面来看,面对自然决堤,当地军民要进行堵口,以免黄水西泛漫延,威胁抗日形势。主动决堤一方面是要防止对岸的日军过河进击,另一方面是要逼水东去,压缩日伪统治的区域。中国军队主动决堤在1944年日军开始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的时候,比较频繁,集中在扶沟、西华、淮阳三个县,计有十余次 λξ。1940年11月,为了使中牟县城东南泛区水不断流,以阻止日军过河西进,黄河水利委员会和第一战区第三集团军协同疏通该地区的大小串沟并与泛区主流连接起来,使地面障碍幅面得以扩大 λψ。1940年5月,第一战区“泛东游击队”阮勋在西华郭屯决开新黄河大堤。1943年8月,国民党睢县县长尹凯之、第一战区“泛东挺进军”第三八支队同福喜部在太康、通许等地两次决堤十八处,逼使水流东去,压迫日伪的占领区域 λζ。1944年9月,大陆交通线战役期间,第一战区“泛东挺进军”耿明显、张公达部在太康决堤两处,以后又曾四次决堤,用来阻止泛区以东的日军过河策应平汉线上的日军主力。1943年10月2日,国民党河南十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原杞县党部执行委员薛广汉决河东岸中牟至大康11处,7500米,其中杞县境内有孟寨、石寨等四处,2000余米,河水东溢,掩杞南官庄、圉镇、板木等100余村,一方面扩大日伪筑堤的开支,从经济上消耗日军,另一方面迫使日伪政权后退 λ{。

从日伪方面来看,日军因兵力不足,也经常利用黄河水力阻挡中国抗日军民。1939年,日军为防止黄河水回归故道,保护通过故道的汴新铁路,决定扩大花园口口门。7月间,乘进犯花园口之机,杉山部队在口门以东另挖一个口门,当地人称之为“东口门”,旋即冲宽扩大,东西两个口门之间相距100多米,中间留下一段残堤。到1944年8月大水,始将残堤冲去,两个口门合而为一,最后花园口口门宽达1460米。1944年8月16日,日军同时在西华和商水两个县掘开黄河大堤,宽度分别达到五十和八十米,直到两个月后方才堵合。

注释:

①《黄委会与第一战区司令部共同研究的以黄治敌对策决议事项及实施办法》,黄委会档案馆,MG4-1-37。

λ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郑州文史资料》第2辑,第41页、第49页、第49页。

②⑥

③《河南修防处民国28-35年度工赈委员会的成立、章程及其工作情形和伪国民参政会的救灾建议》,黄委会档案馆藏。

④《河南修防处等机关关于汜水、广武、荥阳、郑县等县导泛阻敌军工侦察情形的来往文书》,黄委会档案馆藏。

⑤《河南修防处新一、二、三段黄泛区形势图》,黄委会档案馆藏。

⑦《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部第三次整理黄泛会议纪录》,黄委会档案馆藏。

⑧《整修豫境黄泛临时工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录》,黄委会档案馆藏。

⑨邢汉三:《日伪统治河南见闻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7页。

⑩《日伪在黄泛东堤修筑堵塞工程图表》,黄委会档案馆藏。

λ?许守谦口述,雷雨、娄云海整理:《我对黄河掘口的回忆》,《中牟文史资料》(内部资料)第4辑,第24页。

λω纪蒂、卞勰:《黄河万里行》,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λξ黄河志总编辑室:《河南黄河志》(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98页。

λζ穆欣:《北线凯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2页。

λ{杞人:《黄河与杞县》,《杞县文史资料》(内部资料)第7辑,第47页。

(责任编辑 张 云)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5-2016秋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小结 姓名:许晓焱学号: 0154842851 班级: 15物管A2 成绩:在形式与政策课上,第一个主题就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针对这一主题,撰写了有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的小结报告。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国民党军队为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在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第二、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主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提出持久的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第四、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党自身的建设。 第五、在国民党统治区,推动国民党坚决抗战和进行民主改革、争取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和活动自由。

共产党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国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的地位和作用 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Chen chun hua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 ——读《第二次中日战争史》有感 [摘要]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我们教科书上所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使用游击战持久战略消耗日军的军力,大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气。但是,我们在谨记共产主义功绩的时候,我们也要记住那些国民党中曾经为抗日事业流血的烈士,真实还原历史,铭记历史。 一、对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 对国民党在抗战中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普遍存在了解不充分现象。教育界对于这个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很少提及,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了解不充分的现象:同时学界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于正面战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评价有不够客观之处。一些党史著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战略上被动、消极抵抗的一面。当然,我们知道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研究,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应当是还原历史、尊重历史的。下面我将简单简单介绍正面战场的三个阶段国民党所起的作用。 二、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在抗战初期,即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战略防御阶

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 4 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军执行持久消耗战略,在战役指导上采取消极的单纯防御方针,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否 定运动战和游击战等原因,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在15个月内侵占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和华南要地。 三、相持阶段:继续进行防御性作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1.在消极抗日和投降方面:如“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多次讲过“在和平根本绝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辱之战,是一场卫国之战,经过八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提到抗日战争,就不得不说当时领导中国的国民党,这个执政党当时对抗战做了什么贡献呢? 提起国民党当时的状态,我们总会想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这几个字眼,国民党费尽心力的阻止共产党的发展与行动,限制了全民抗战的力量。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否认国民党在抗战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抗日战争只会持续更久,只会让我们的发展晚的更多。那么国民党的贡献都有什么呢? 首先,国民党作为当时的中国政府的执政党,提出了抗战,就证明着中国并不甘遭人侵略,他在抗战初期抛弃了“让外必先安内”的口号,鼓励各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且最终做出了“联共抗日”的重要国策,从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次,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代表中国政府,他的动员力是其他政党所不能相比的,国民党可以通过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来抗战。国民党在1938年3月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其取决于民力。”可见国民党认识到了动员人民的重要性。同时,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拥有当时最有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有党员165万多人,其中军队党员达到100万多。而同期的共产党只有党员4万余人,相差十分悬殊。而国民党同时拥有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与日抗战的实力。最后,在外交上国民党同样做了杰出的贡献,积极利用同盟关系,积极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先后与和中国有不平等条约的国家签订了和平新约,中国从此摆脱了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从这四方面来看,国民党对于抗战所做出的贡献,毫无疑问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政府军,在面对日本野蛮的侵略的时候,在不抵抗只能亡国的情况下,国民党做出了顽强的抵抗,并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这场战役是日军的噩梦,让日军同样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让他们明白侵略中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这次战役虽然以国民军退出武汉失败告终,但是他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而日军由于国力损耗巨大而只能延缓进攻,并且战线的拉长使得日本的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所以拖住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从而阻止了日军的继续行动,局面变得僵持了起来。 同时国民党的积极抗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法西斯之一的日本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国土上,使得日本无心攻打其他国家,从而使得最终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中国也因此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然而事

试论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贡献

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都曾经或正在统治中国。一个政党能从白手起家,而又能走向国家的最高权力,这肯定不是偶然的,这个政党也不可能真如某些人的是邪恶的政党,人民在一定的时期选择了他,说明他肯定有可取之处。而一些人之所以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完全是因为反对而反对。 国民党正面战场总体上看充当了抗日的主力,这是与它作为中央政府,拥有几乎全部国家资源、外援和国家军队的地位一致的;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次会战,抵御了日军的全面大举进攻,取得了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基本上稳住了阵脚,但因敌强我弱,不得不从沿海地区退守内地,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抗战中后期,日军尽管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还发动过一系列较大规模的进攻,甚至在1944年还发动了规模最大的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但总体上日军的压力已经比抗战初期大大减轻。这个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总的战略仍取守势,依靠美援物资,改进装备,整训部队,为反攻作准备,对于日军的进攻则进行有限的反击,一般是把日军打退回去,恢复原有阵地,偶尔也发动一定规模的反击作战。 共产党在抗战的初期阶段,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合作后,将八路军大部开赴前线(留下一个旅保卫陕甘宁边区。稍后组建的新四军也是大部开赴前线作战,军部及其直属部队驻扎云岭),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取得了平型关等战役的胜利,随即深入敌后,分散主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坚持抗战奠定了基础。共产党敌后战场面临的斗争形势则要复杂得多:日军一次又一次地对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三光”政策等毒辣手段无所不用;同时还要对付大量的伪军和汉奸、特务,与国民党“顽军”周旋。共产党的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1940年以后,国民党减少乃至停止供给八路军和新四军装备给养,中共搞大生产运动渡过难关,同时加强政治、军事、思想建设,在实力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水平。1944年开始,敌后战场开始向敌伪据点发起局部反攻。到1945年,二战已近尾声,国共两党军队逐渐开始加强了对敌反攻作战,直到取得抗战胜利。 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中国的抗战史应该重新为国民党书写.那些国军的抗日老战士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迟到的尊重.否则我们对不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些为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为了保卫民族和人民而捐躯的烈士们.不管他们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将永垂不朽!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 作者宋增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 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

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 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10月25日,中国守军主动撤离汉口,会战结束。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毛泽东语)四大会战具有重大意义:它挫敌凶顽之气焰,遏敌逼人之锋芒,使其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化为泡影。此后,侵华日军日益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最后葬身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简评: 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说:抗战初期“所谓的‘共同领导’,实际上是国民党一党领导‘。当时中国共产党”说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抗战到底“,这话并“没有错”,“因为要打日本,就要有个头子,当时中国的头子就是蒋介石,他有那么多军队,外国也承认他。但他后来要反共,这句话我们就少讲了,以至不讲了。如果说共同领导,那就是你领导你那一堆子,领导中央军;我们领导八路军、新四军,领导广大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肯定的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胡锦涛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而且抗战初期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日战争的重要任务,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相差极为悬殊。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许多学者都已论及。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民党政府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个谈话的基本精神是好的,正式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这时日本已大量增兵关内,公开抛弃了所谓“不扩大方针”的欺骗宣传。7月30日,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8月13 1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是否抗战,决定着抗战是否合法,而直接影响着其他力量的抗战态度和抗战方式。九一八事变后到卢沟桥事变前,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不仅不抗战,而且对抗战活动进行压制和打击,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是其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范例。而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压制、打击下,很难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必须指出的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其他各爱国党派、各族各界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实现的。它的抗战态度的及时性、坚定性、彻底性、全面性都不及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爱国党派,也不及深刻、全面觉醒了的中华民族的大多数成员。但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采取了抗战的态度后,它的动员力、号召力又是其他任何党派、团体所不能取代的。 第五,国民政府是中国国家的代表,它代表中国进行抗战外交,在不同的阶段,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制订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和策略,确定了战略重点。这些政策和策略的具体运作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不是领导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导向是指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是提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并且提出正确的方针和路线,促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正确的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对全民族抗战发挥导向作用,是因为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一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抗日的问题上,与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一致。它所提出的抗日战争的方向和目标、方针和路线、战略和策略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方向和目标。 二是中国共产党是除国民党外唯一具有武装力量的政党,虽然军事实力在抗战初期仍然不大,但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唯一能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配合抗战的军事力量。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在敌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能够以根据地迅速发展自己的力量,扩大军事力量,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在抗战中不断壮大,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重要和扩大。 三是政治导向的内容包括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面的斗争。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虽然参加了抗战,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统治利益的需要,还有许多不利于抗战的因素和行为。在抗战之初,不能提出一个取得抗战全面胜利的目标,只是想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状态,因此过于依赖国际社会,一方面与日本军队作战,另一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评价抗日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活跃着两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世人所熟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也不能被磨灭。在中国的大片国土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战役,也涌现出一大批抗日爱国将领。 在1937-----1945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先后动员743余万军队投入战斗,阵亡322万余人,歼灭日军86万余人,基本上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了大型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38931次,具有代表性的有:淞沪会战,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涌现出郝梦龄,赵登禹,张自忠,戴安谰等一大批爱国将领,300万川军出川作战,近四分之一埋骨异乡。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淞沪会战,这是在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日方投入总兵力达300000,伤亡70000;国军投入兵力600000,伤亡200000。淞沪会战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在装备和兵员素质上远不及日本,每小时的伤亡以数千计,一个师的兵力拉上去,几个小时就打光了,足可见战争之惨烈。淞沪会战前,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次会战,中国人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在士气上,中国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它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战略企图,让世界清楚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得”将其一块一块征服,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太原会战是又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会战。这是一场国共两党协同作战的战役,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115师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太原会战历时两个月,是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兵力共十四万人,伤亡近三万人;中国军队参战兵力二十八万人,伤亡十万人以上。太原会战大量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创造了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为华北地区的抗战减轻压力。 总之,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正是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长期陷入战争无法自拔,同时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从整个抗战来看,虽然在后期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也曾在最前线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为祖国而战斗的战士都应该得到全民族的尊重与纪念。国民党虽然最后不顾国家,不顾人民的利益挑起内战,但它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不应随时间而流逝。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全民族抗战新论 ——兼谈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刘会军 【作者简介】刘会军,吉林大学文学院 【摘要题】历史学前沿 【正文】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华民族全面动员,进行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觉醒。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关于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等问题,学术界多有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新想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基础 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华民族遭受到5次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在这5次战争中,都有不同角色的人士——既有清军的官兵,也有民众和其他人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反侵略的战争或斗争。但这些反侵略的战争和斗争的参与者都只是特定的一些人,如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参与者只是当时负有抵抗任务的清军官兵和受到侵害的战争所在地民众,同八国联军的作战只是义和团的成员。局部的侵略引起局部的反抗,涉及的层面和范围都是十分有限的。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华民族最深刻而又最全面地觉醒和动员了。 这种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就是整个中华民族都意识到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为日本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指出:“今天我们放弃平津,放弃芦[卢]沟桥永定河以东的大块中国领土,则冀察必然不保,必然成为第二个东四省,冀察不保,华北与全中国即将垂危,亡国灭种即将相继而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也认为:“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 正因为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才使战争的双方都十分重视民众的力量。国共两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方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早在战争刚开始时,多年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朝日新闻》上海特派员尾崎秀实在一篇评文章中说,日本“并非是对付支那统一政权国民党政府,而是与整个支那民族为敌”。全面动员又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觉醒基础上的。而这种最深刻的觉醒不仅表现在对于民族危机的深刻感受和抗争,而且更体现在“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这个进步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中间党派、各界人民在进行全民族抗战的同时,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民生政策,并掀起了进步的思想文化运动。正因为如此,“抗日战争决不是单纯军事意义的对外反侵略战争,其社会的、历史的意义远远超出战争本身。抗日战争进一步促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旧的社会形态的分化和新兴民主进步力量的发展”。抗日战争不仅是一次全民族解放战争,同时也是一次伟大的社会革命,是一次伟大的现代化运动。它不仅是中外关系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全世界反对侵略拥护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即相继开展广泛的援华活动。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就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同各同盟国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协同作战,直至1945年8月取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甚至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们把支援中国抗战当作自己的职责,当作开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任务。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本文拟从现有研究基础和可靠史实出发,就若干国际友人群体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以及有关评价国际友人的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从事新闻采访 抗日战争时来华外国新闻记者在50人以上。其中著名的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夫人海伦·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莱、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哈里森·福尔曼、杰克,贝尔登、西奥多·怀特(白修德),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冈瑟·斯坦因,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等。他们历尽辛劳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忠实报道中国军民抗战情况,揭露日寇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一,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战阶段,斯诺就曾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报道对中国抗战。1935年1月和1939年4月,斯诺将"七七事变"前他访问延安写就的《西行漫记》和他的夫人继续往访撰成的《续西行漫记》先后交给上海进步人士(1)译为中文出版,增强了国内人士对中共及其抗战行动的认识。史沫特莱1937年3月1日采访了毛泽东,后曾将此访问记以《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为题用中文在延安出版并广为散发。她就抗日战争发表了鼓动性的演讲:"你们不是孤立的,你们的斗争是正义的,你们是世界伟大的反法西斯运动的一部分"(2);同时,她对朱德作了多次采访,成为她后来撰写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的基础。贝特兰1937年IO月到达延安,专程访问了毛泽东。他很想从毛泽东那里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此有何看法?中共的纲领是怎样的?与国民党有何不同?国共两党能 合作到何种程度?红军的战略和策略如何?他们跟其他友军又是如何合作的? 毛泽东与他作了长谈。这次"谈话"后来成为收入《毛泽东选集》中的著名篇章(3)。贝特兰在其《华北前线》一书中详细反映了此次访谈的经过。斯特朗来到延安前先是在山西抗日前线访问八路军的。她访问了朱德、贺龙、任弼时,自称"上了一堂游击战术的课,听到了著名战绩的故事,并了解到使一支军队始终和它为之战斗的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方法"(4)。至于福尔曼、斯坦因、爱泼斯坦往访陕北较晚,他们于1944年5月参加中外记者参观团至延安。在那里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接见了他们。记者团一行还参观并访问了延安及附近地区的工厂、学校、医院、报社,随即撰成新闻电稿发行国内外。福尔曼、斯坦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族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然而许多人却忽略了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可是,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课本上,我没有看到对国民党,对蒋介石,对各个为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国民党将领和士兵的正确的,公正的评价。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光容战绩,只言片语,客观的说,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先是统一了全国,然后对不听从中央的地方军阀实施军事打击,维护祖国统一。然后蒋介石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新生活运动,使中国的面貌涣然一心。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的中央军及其地方军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8年抗战,国民党一共牺牲了208名将领,士兵不计其数,许多士兵为国捐躯。战争期间国军的部队成团成营的牺牲。但是被国军消灭的日军也多达几十万人,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一直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蒋介石作为反法西斯战线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不仅领导广大中国人民抗战,还出访印度,会见圣雄甘地,出席开罗会议,并且废除了自1942年后同英美等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统统废除,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抗战之初共产党的抗战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它代表中国进行抗战外交,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影响,首先在政治上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其次在经济和军事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这是共产党在当时的条件下所做不到的。 当然,在抗战当中国民党也表现出了其消极的一面。国民党统治集团从指导思想到政策实践都把反共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日益向反共倾斜。 国民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抵抗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没有国民党的参与,很难说全民统一战线能否形成,也很难想象共产党在抗战初期能否抵挡住日寇的进攻。因此,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国民党的历史是悲哀的、可耻的,但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应该被忽略的,我们应当客观的看到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课题研究完之后,我着实吓了一跳,原来所知道的游击战,平型关大捷只是抗战中的一个小插曲。而真正起抗战洪流作用的是国民党组织的多次大的战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中的作用没人能将其磨灭! 我在小组中负责找抗战时期国民党将领的名字,并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在抗战时的故事,毫无疑问这些人身上的闪光点让我们从偏执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了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他们中不缺乏热血之士。从卢沟桥的第一声枪响时的顽强抵抗,到淞沪会战时巷战、、、、、、、每一个情节的阅读都勾起心的颤动。而后来组织的每一次会战的胜利都让人感觉到一种欢快与激昂。 在著名的国民党将领中,我比较喜欢的是戴安澜和孙立人将军。 戴安澜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作战,“扬威国外,籍伸正义”使中国在当时的名声大振。在同古(冬瓜)阻止日军北侵时,他带头立下了“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并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在十多天的冬瓜保卫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五千余人。美国代表认为:冬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英国的<< 泰晤士报>>称之:“冬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冬瓜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孙立人将军。 喜欢他并不是因为他在入缅作战时,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7000多英国士兵和记者,我欣赏的是他对待日军战俘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战俘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也许有的人会说:“杀战俘不是不人道吗?”而我要说,谈人道是对人来谈的,对于沾满善良人鲜 血的禽兽根本不必讲人道。 抗战期间,国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据资料显示陆军有300多万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军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军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单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国民党军队努力抗战而不是消极应战。 我认为国民党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毫无疑问,国民党军队以巨大的人力伤亡牵制住日军大部分装备精良的部队,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赢得了空间与时间。其中仅淞沪会战就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增强了人民抗战的信心。国民党军队对日战场是主战场,抗击着大部分日军。仅从歼灭日军的数量来看就超过一百万,而八路军、新四军歼灭日军和伪军共计五十几万。国民党在除西北以外的广大地区抗击日军,而八路军、新四军只是占据华北和华中等地区,只是局部战场,国民党在一次战役中歼灭日军的数量可以达到上万人(不少为日军精锐部队),如台儿庄大捷,王家岭大捷。 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任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牵制和歼灭了日军大量的军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两个战场上牺牲的将士,国共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肯定了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等一批抗战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联八位女壮士、国民党八百壮士等,都是不畏强暴、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杰出代表,是全民族的立场上抗日战争的历史, 在抗日战争的时间上,习惯我们都以卢沟桥事变作为起点,从那时候开始,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整整八年,我们一般都说八年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十四年和八年的关系是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的关系。“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是局部抗战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是非常大的。“七·七”事变后是全面抗战阶段,“七·七”事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爆发点。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的战场。我觉得,十四年抗战,其意义是非常大。 1.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②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③国际政治势力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2.能得出哪些认识?(合则两利,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两伤,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 中共在革命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立过哪几次统一战线?其建立的理论依据是?有什么启示? (建立过:革命统一战线、抗日统一战线) (理论依据是:主要矛盾说,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解决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启示:统一战线是克敌制胜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法宝。) 4.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形成的过程?(名称、背景(原因)、时间、标志、目的、合作基础、历史作用) (1)革命统一战线:背景(见前面2题)时间:1924年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目的: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合作基础:两党在该阶段的政治纲领一致。历史作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北伐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景)时间:1937年9月下旬。标志: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两党合作宣言》。目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合作基础:两党在该阶段的政治纲领一致。历史作用:成为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组织保障)

论中国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作用1

论中国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作用 摘要: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回忆历史,战争总是残酷的。然而在历史的面前,中国人们的英勇、智慧才能更清晰的显露在我们面前,历史的教训才能让现今的我们得到更多的警惕与激励。然而,一直到现在,人们仍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有着众多的争议。也许在人们心中,国民党就是以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来抗战的。但在另一方面说来,我们也应该要看到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所做出的努力,看到他们所取得的功绩。所以,我们不能因国民党反共这一点而就一味的去否定它所体现的作用,而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真实的角度上思考、剖析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史,正确评价中国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作用,还历史以真实。 关键词:客观评价国民党抗日战争国家统一 历史如洪流滚滚奔腾向前,回望先人们的努力,总是让我们敬仰。曾经的他们用挥头颅洒热血的不屈气概战胜了外来侵略者,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然而,在历史的面前,作为后代的我们能否用自己最理性的思维来正确看待国民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呢?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国民党曾经是中国的第一大党,自从孙中山创党以来,一直担负着救亡图存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孙中山领导下,更是得到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支持与拥护。然而,自从蒋介石领导国民党之后,国民党的名声每况日下,直至国民对其失去了

信心。尤其是在评价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作用时,“消极”、“妥协”、“分裂”、“反共”成为了国民党的代名词。此时的国民党,早已臭名昭著。 然而,国民党在全民抗战中的作用始终昭然,毕竟那是一段永远都不可磨灭的历史。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要战场。在此期间,国民 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华北、华中、华南各个战场都同日军展开激战,组织了忻口、淞沪、徐州、武汉四次大规模的会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对抵制和迟滞日军急进,打破日军“速战速决”战略起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相持阶段到来后,随着日军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由积极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并加紧了反共活动,其抗战地位因此而下降,由主要地位下降到次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