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高中语文六国论优质课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六国论优质课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六国论优质课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六国论优质课精品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新课标》: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分析

从板块安排来看,本文在《历史的回声》中“后人之鉴”,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史论文,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全文论述非常严密: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三两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

灭亡的覆辙。

三、学情分析

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

高一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他们积累的知识还不够全面和扎实,还需要不断补充及巩固。

再者,学生对这样的史论文比较陌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让他们了解史论文的基本特点,而且高中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其中就表现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本文结构严谨的论证特点。

2.培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了解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

六、学法指导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这几种方法操作性强,有助于学生后期的自主性学习)

七、教学手段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问题探讨法

八、教学过程

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初步整理文中重要字词。

(这是学生后期学习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一、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的文集多以自己的名或字来命名,但有一个人不一样,他是作品是以当时的年号来命名的,他是谁?为什么会有这么特别的命名方式?让我们来认识他。

(这样的导语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帮助他们记住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其散文气势雄壮,带有战国纵横家色彩。他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

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六国论》就出自其中。

(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常识,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三、课堂练习,检查预习情况: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