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在儿童期的最初六七年间,儿童的大脑是一部以处理感觉和运动信息为主的机器。他们都是直接由感觉来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自身以外的客体世界,特别是周边环境。他们通过温、痛觉获得关于冷暖、危险的信息,通过听觉学习分辨不同声音代表的意义及如何讲话,通过视觉学习辨别物体大小、形状、颜色和明暗等,通过本体感觉和前庭觉学会运动方式和姿势控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感觉统合的理论在世界各国儿童教育及康复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一章绪论

一、儿童感觉统合功能概述

个体早在出生前就已经开始各种感觉功能发展,出生后的新生儿具有相当的感觉能力,但他们还无法很好地组织这些感觉形成对个体自身和客体的有意义认识。在儿童早期发育中,一方面是各种感觉功能不能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各种感觉系统之间在功能协调和整合,以便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各种刺激。认识人感觉系统间的协调和整合是构建感觉统合理论的基础。

(一)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简称SI)这一观点是由美国南加利佛尼亚大学的Jean Ayres于1969年提出的。

●感觉统合是指个体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听、触觉等),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过程。即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内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儿童的感觉统合功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的感觉统合,即身体双侧的协调、眼手协调、注意力、情绪的稳定及从事目的性活动,进一步发展到高级的感觉统合,即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强,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不断发展等。

(二)感觉统合的功能

1. 组织功能个体身上的不同感官,把内外世界的众多感觉刺激传递到脑

中,众多的感觉刺激各有各的传入和传出通道,在此情况下,个体要根据这些信息顺利进行活动,脑就必须把这些感觉信息组织好。脑部一方面对各种感觉刺激做出反应,下达指令;另一方面又要对各种感觉信息做综合处理。如果各种感觉信息传入和传出的通道畅通,整体协调得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就会利用这些纷繁的感觉刺激来形成认知、动作等各种适应性活动。这便是感觉统合的组织功能。

2.检索功能输入人脑的感觉刺激非常多,人脑在意识水平上不可能对此都做出反应。而感觉统合把各种信息中最有用、最重要的那部分从中检索出来,以供脑使用。脑对统合过的信息进行反应,就更为准确、及时。

3.综合功能感觉是局部的、分散的,而外部世界常常是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人的,感觉统合的功能便把各种感觉综合,形成整体。

4.保健功能如果一个人的感觉统合很好,他就能很好地适应内外环境,人就会产生胜任、满足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感觉。

二、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简称SID)是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而产生的一种缺陷。感觉统合失调又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问题,多发生在6岁至11、12岁的儿童身上。

(一)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感觉统合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激发。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但对于有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象应有的那样有效地发展。其原因包括:

A. 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

如:胎位不正、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

B. 环境因素

1.早产或剖腹产;

2.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

3.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

4.缺少同伴群体;

5.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

6.过早进行认知教育;

7.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二)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与表现

1.人类大脑中,最重要的地方是左右脑间呈现沟状的位置,被称为中心沟,这里也是潜意识的储藏重心,脑中枢神经体系,由此往后颈部延伸下来,和脑叶形成一树干形状,被称为脑干部。脑干部的前方有一个网膜,主导外界感官输入信息,这个网膜便称为前庭网膜,它也是大脑各感觉区的协调中枢,是我们人类掌握重力、距离和方向感,认识自己身体各部门,协调身体动作的主要重心,前庭网膜功能的失常或成熟度不足,便会形成所谓的前庭平衡失常及本体感不足的现象。

2.前庭网膜成熟失常,最常见的五种症状,包括①视觉不平顺。②听觉识别不足。③前庭平衡失常。④本体感不足。⑤触觉敏感过度

●视觉不平顺

视觉跳动原本是婴幼儿的自然现象,如鱼类、壁虎及其他动物都一样,人类眼睛的视觉天生是不稳定的,所以婴幼儿最喜欢看车子外移动的窗外景物,任何跳动的东西,比安静的东西更能引起他的注意。

随著年龄的增长,活动的增加,婴儿学习将视觉"盯住"较远的地方,视觉也逐渐的稳定下来。稳定视觉后,便能作左右及上下移动,这也是阅读的开始。但是环境不良或爬行不足的幼儿,视觉不容易成熟,因此,这些幼儿即使到了4岁前后,视觉仍不稳定,便无法做平顺移动,所以看字会跳字、跳行,严重的无法阅读,作算术也很难正确掌握住数字,做功课眼睛也容易疲倦,造成学习能力的不足。

●听觉识别不足

人类的听觉神经形成最早,但成就却最晚,所以婴幼儿期间,听觉对大脑成长影响最大。早年的幼儿听觉较弱,所以受不了太高、太大的声音,祖父母带大,环境噪音太多,父母脾气大,经常大声责备,都会造成幼儿为了保护声音对大脑的刺激,便会在听觉上形成一层自我保护膜,养成拒绝听别人章话的习惯,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听力不佳、容易忘却、不懂得和别人沟通、脾气古怪、上课不专心,学习上自然也就障碍重重了。

●前庭平衡失常

重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对人类的影响力最大,人类的翻、爬、坐、站、跑等学习,无一不和重力感有关,掌握重力感的便是前庭网膜。前庭网膜但可不掌握身体的操作,更可协助身体和周遭环境协调,也就是平衡感、方向感、距离感的正确掌握。因此,前庭网膜的协调以及掌握功能不足,所有的重力感,平衡感都会因而失常。

胎儿不正,早年活动不足,爬行不足,或长时间留在学步车内的幼儿,都很可能会导致前庭平衡的失常。失常的孩子,经常都会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颠倒、经常撞到墙、碰到桌椅、喜欢爬高、逗着圈子跑、旋转不会晕眩,怕爬楼梯或走平衡台等等,这样的孩子在成长期中,会由于感觉完全失常,而变得好动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喜欢作弄人、浮躁又坏脾气,甚至有些笨手笨脚的、做事没信心,相信能力自然培养不起来了。

前庭平衡失常的孩子,更严重的问题是话多,而且又缺乏组织力,喜欢重复别人的话,根本不知道他在章什么。这样的孩子不但自己学不到东西,也会影响课堂秩序,是所有老师们最感到头痛的学生。

●本体感不足

身体操作也是幼儿期最重要的学习行为,大、小肌肉训练、手眼协调,都必须由幼儿亲自操作、自己学,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学习是“工作”,并且由工作到“工作计划”的掌握,便也是在培养孩子本体感的成熟。

本体感不足的孩子,笨手笨脚、做事消极、缺乏自信心,而且脾气暴躁、粗心大意,根本无法学习。更严重的是本体感不良的幼儿,也会形成严重的语言障碍。由于掌握小肌肉及手眼协调的脑神经,和掌握舌头、唇部肌肉、呼吸和声带运作的神经是相同的,所以本体感操作不良的孩子,唇部、舌头运作不佳,发音常比较不正确,而且呼吸不顺畅,声带必受影响,会造成口吃或不喜欢说话的习惯。

●触觉敏感过度

在五感中,触觉较多,所以触觉的学习也最重要。人类在胚胎时期,共有三层,内层发展为内脏,中层发展成骨胳肌肉,外层形成皮肤和脑神经细胞。由于皮肤和脑细胞同质,所以幼儿期的皮肤触觉非常敏感,婴幼儿期普通怕人触摸,

怕擦脸,洗澡,剪指甲,换衣服,便是触觉敏感现象所造成的。

随著年龄及接触面、活动面的增加,触觉的识别性加强,敏感度自然而然逐渐减少,触觉的成熟也因而增进了。但早产或人工生产的婴儿,由于出生时,触觉未受到特殊刺激,形成自我保护膜,使触觉的学习缓慢迟钝,,有些小时候环境活动限制太多,触觉的学习也会严重不够,这便是触觉敏感症形成主要原因了。

触觉敏感孩子,怕别人触摸,因此神经质,容易惊慌、哭泣、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会拒绝进入教室。这种孩子一般都较孤僻,喜欢独处,不爱团体游戏,并且会粘固定的人(妈妈、保姆或老师) ,聘气固执,容易紧张,是以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作有耐心和恒心的学习。

更严重的是由于嘴巴属于触觉敏感部位,所以会执著特定口味,变得挑食、偏食、厌食。由于喜欢吸手指头、奶嘴,甚至喜欢咬人,都是触觉敏感造成的现象。不但会造成生理的不健康,对心理成长和学习能力,也会发生严重的阻碍。

3.感觉统合失调综合表现

●容易分心

●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

●冲动,不易使自己平静

●自我概念差,易出现行为问题

●对感觉的刺激反应低下或过度

●社会交往能力不佳,情绪不稳定

●动作笨拙,粗心

●肌张力不足,姿势不佳

●注意转移困难

●言语、语言发展迟缓

●学习成绩不良

感觉统合失调,有时可能很隐匿,尤其在儿童中,容易把问题归咎于其它的原因。如“他固执,懒惰”,或“他不愿做”,或“她被宠坏了,怕羞,娇气”。

第二章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评估

一、感觉统合失常日常观察

(一)感觉统合失常的行为观察

观察的具体内容(三十六项):

1.惯用手2.惯用眼3.站立姿态

4.走路姿态5.两脚直立6.单脚站立

7.排纵队走路8.站立行为检查9.脚跺踏测试

10.提示行为测试11.上胶伸展测试12.眼球运动

13.肌肉反应14.同时收缩15.慢动作

16.交互反覆动作17.拇指对合运动

18.拇指、食指、中指移动运动

19.手指摸鼻运动20.舌头运动21.口唇运动

22.直立站姿反应23.保护伸展反应24.平衡反应

25. 非对称性颈部张力反射26.对称性颈部张力反射

27.腹部着地伸展姿势28.背部着地伸展姿势

29.敏锐30.单脚跳31.轻跳

32.背部运动33.重力不稳34. 触觉防御

35. 多动、少动、分散注意力36. 回转后眼球的振荡

(二)对感觉刺激的反应

1.触觉:对触觉防御非常显著,讨厌或害怕别人接触,拒绝人多或陌生场所,这些大多属于感觉统合不良。触觉的识别能力,还包括当别人摸他时,能够正确说出被触摸的部位:用手去摸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也能正确判断其形状。

2.前庭感觉:依头部位置的变化情形,可以看出儿童前庭感觉的反应。反应过强或迟钝都是不良现象。反应迟钝的儿童,在强烈旋转或摇晃的玩具上,不晕眩也不害怕;反应过强,刚上去晃两下便晕头转向,甚至有光看别人旋转自己也会头晕的。

3.较细致的观察动作,还有直线运动、回转运动、身体倾斜等的测试,也有使用仪器观察旋转圈圈后眼球振动变化的幅度。

4.味觉及嗅觉:对某种嗅觉气味及对口腔内部酸、甜、苦、辣的特殊反应。

5.视觉:观察视力的程度,还有对形状、位置、方向的辨识能力。使用笔画线或抄写,都涉及手眼协调的能力,和感觉统台有密切关系。视觉的发展还包括日常的身体空间和位置的认能力。

6.听觉:对声音大小、方向、距离的观察。对语言的了解,包括自己的名字、东西的名称、动作或状况。可以用语言表达正确沟通的意义,如“不行”、“拿来”、“再见”等。对事物的用途、属性、位置,大小及数字等了解,可以理解必要的指示,以及使用语言方式的记忆。

(三)肌肉的反射状态

1.肌肉紧张和颈部张力:婴幼儿趴着可以把头部抬高,练习颈部张力感;坐着时,身体的肌肉则适度的紧缩。紧缩度低的幼儿,全身较柔软,关节的曲度也较大,活动上较敏锐;紧缩度高的,则全身僵硬,显得反应迟钝。

2.同时收缩:观察儿童在伸筋及屈筋时,同时收缩协调动作的成熟度。成熟的儿童关节能比较固定,可以做出如石头一般硬的姿势。头部及腕部保持不动,使姿势稳定,视觉空间得以结合,一般儿童在七、八岁时,通常都有这种能力,坐姿可以维持得较长久。

3.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这是种人类的原始反射之一,颈部关节受到刺激,全身感觉接收系统立刻反应。婴幼儿在出生六个月后,几乎已有能力做此自我控制,控制状态不良时,会影响全身的运动机能。

4.不随意运动:婴幼儿运动不灵活,身体四肢协调性不佳,不能做运动策划,都来自于不随意运动的发展不佳所致。可以观察儿童手指和手腕的痉挛抽动情形,让儿童闭上眼睛,以免注意力过份集中在手指上,要他唱数一到二十,或做吐舌头、收舌头的动作,同时观察他在做动作时手指的反应情形。日常生活中,可以经由画线或用笔的使力状况,来观察不随意运动的发展情形。

(四)运动行为的状态

1.直立站姿反应:将头、身体在空间保持正常位置,观察其部份变动、局部还原反应。例如身体右倾时,头部也会自然右倾,这时眼球及内耳神经感应器受到刺激,就算身体已倾斜,头部会反射立刻还原,带领着身体不致跌倒。这种反应能力,对儿童平衡感及地心引力协调能力的成熟影响很大。

2.保护伸展反应:通常身体丧失平衡时会倒下来,但在快跌倒的刹那,手、脚会自然伸出来保护,这便是保护伸展反应。这类反应不良的儿童很容易受伤,通常出生六个月后,这类反应便会逐渐成长,而且持续一生。

3.抗衡地心引力姿势的保持:在平衡能力成长的过程中,儿童会控制身体,

保持某种姿态,以抗衡地心引力。例如做飞机般的姿势(图1) ,弯身弓形手向上,背部屈曲着地的姿势(图2)。做这两种动作时,头、腕、脚都会向上举,并使肌肉产生张力。六岁左右的儿童,通常可以持续做20—30秒。

4.重力不稳(和地心引力协调不佳) :头部位置改变时,平衡感丧失,前庭感觉会受到严重刺激,大部份儿童能主动调适,以和地心引力保持协调。但也有些儿童会非常的害怕,这表示其前庭系统的感觉调整不佳,因而产生情绪过度反应或姿势不稳定的现象。

5.运动企划:做从未做过的动作时,脑中会使过去所有相关动作的记忆总动员,并从这些印象中寻找做这个新动作可能需要的实施办法及顺序,这能力通称为运动企划。仔细观察儿童在形成运动企划时的积极性及效率,一般包括:

①使力运动:角力、切西瓜、踩脚踏车、锯东西等。

②节奏性的全身运动:双脚跳、单脚跳、跳绳、跳舞等。

③旋律游戏:使用乐器和歌曲来配合做游戏,动作必须和旋律相符合。

④精巧运动:扣扣子、绑鞋带、打蛋、自己别小别针等。

⑤使用道具的动作:用叉子、汤匙、剪刀、缝纫、写字等。

对以上各方面显得笨手笨脚的,都可以列入运动企划有问题的儿童。

6.身体双侧协调:精巧动作中,几乎没有单手可以完成的,这时候两手的协调使用就非常的重要。一只手能否配合另一只手做附属的动作,对儿童身体动作的成熟非常重要,双侧不协调的,手的动作必不佳,显示左右的知觉也有问题。

7.中线交叉运动:由两眼的中间穿过,沿着鼻梁往下延伸的直线,称为中间线。双手能超越中间线去进行某种特定动作的,便称之为中线交叉运动。惯用右手者,右半身较活跃,左半脑也较发达;惯用左手者,左半身较活跃,右半脑较发达。某只手较优势时,另一只手必然逐渐迟钝。

8.惯用手:儿童在用手做任何动作,会逐渐养成顺手习惯;惯用手又称为优势手,手顺后眼就明,大脑的掌握也较好。没有惯用手的儿童,左右脑在发展上常呈现机能性反应不足的现象。

9.身体意识:人类对自己身体各部份,在大脑中自然形成一张地图。如眼、鼻、口、耳、手等,不用看到,也会自然的指示出来。

(五)从日常生活中诊断

A.穿脱衣服上的困难

(1)扣扣子:对儿童而言,这是相当困难的课题,必须两只手的协调合作良好才能完成,在一连串的动作中,拇指和食指的联系能力要足够,才能胜任。

(2)坐着脱穿鞋:换鞋子的动作通常是在坐着、弯着身子时,有些儿童身体僵硬,便显得笨手笨脚,并缺乏耐性。

(3)站或坐着脱穿裤子:脱穿裤子的动作通常难度较高,尤其单脚弯曲离开或进入裤管时,平衡能力非常重要,很多儿童在这方面经常会碰到挫折。

(4)两个指头老钻进一个手套指洞中:身体感觉不良,各部位形象不清楚的儿童,常有这方面的困难,特别是手部有麻痹症状的儿童,扣扣子或许还能胜任,但戴上手套时,经常各个手指一同穿进—个洞中,自己却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B.用餐时的问题

(1)无法确定使用汤匙的手:在指导感觉运动前,观察儿童的惯用手,是非常重要的项目,包括用筷子、汤匙、叉子的情形,拿笔、剪刀、投球、拿玩具等。

(2)吃饭时饭粒撒满地:感觉统合不良的儿童,由于手的动作不确实,使用汤匙常有困难,有时候则是因为唇部和嘴巴附近肌肉张力不良,闭嘴咀嚼的动作老是做不好,所以容易掉饭粒。

这些儿童口水一般也控制不好,不会吹口香糖,用筷子或汤匙将东西放入口中时,还要靠手把食物塞进去;在舌头的操作上通常也不好。

(3)将水倒入杯中:将水壶中的水倒入杯子中,必须能够用眼睛正确判断空间中物与物的正确位置关系。倒水的动作,儿童必须先用眼睛去观察水壶口及杯子口的位置,手必须能掌握水壶的重量,和倒水时的重量改变,不但手眼协调要正确,肌肉的同时收缩控制也得顺畅,才能做好这一连串的工作。

(4)整理餐盒及餐具:要盖好餐盒的盖子,或要将餐具摆在盘子内,物体大小、形状、方向的关系要判断正确,否则弄来弄去常会不知如何摆置。这种利用视觉信息完成的一连串工作,感觉统合不良的儿童很难做得顺畅,所以也是观察上的重要目的。

C.生活上的异样现象

(1)剪指甲时的异状:有些儿童对剪指甲特别的紧张,经常大声惊叫,也许

是害怕指甲刀的锋利,也许是过去的疼痛经验,但儿童如果对这恐惧已到异常程度,可能便有过当的触觉防御现象。其他有些特别不喜欢洗头发的,不愿洗脸的,对毛巾特别敏感的,也大多属于触觉学习不足的因素。

(2)排列东西时无法抓住到正确方向:有些儿童在排列东西时特别的难以胜任,整理桌椅时,方向经常搞错,充分表现出视觉空间能力的不足。鞋子穿错脚、前后排列相反、玩具无法归定位等,都可能是感觉统合能力出问题。

(3)拿扫帚时的异常动作:拿扫帚好像在用拖把,两手的协调笨拙,很难掌握身体中线的双侧协调,这种儿童大多因为前庭平衡适应上的不良。

D. 游戏时的异常状况

(1)俯卧垫子测试:一般而言,俯卧在垫子上时很舒服,手、脚常使不上力,而全身会深深陷在软垫内。但有的儿童碰到软垫时便特别紧张,他会用力挺起头,用额头贴在垫子上,使脸部腾空,因为头整个放在垫子里,会让他极度不安,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时,他全身几乎是僵硬。

(2)伸开双手绕圈圈测试:有些儿童在旋转绕圈圈时,显示出严重的笨手笨脚,仔细观察其原因,可发现是身体对称性活动能力不足及颈部张力不足所造成的。

(3)角力测试:很多儿童在玩角力或相扑时,常僵硬呆站着,不知道如何使力抱住对方,更无法用抱的姿势将对方压住。这类儿童大多是运动企划能力不足所致。

(4)打西瓜和切西瓜游戏测试:夏天时,在沙滩上玩蒙住眼睛打西瓜或切西瓜的游戏。有不少儿童,只要蒙上眼睛就什么动作都不敢做,更不知道如何去用棍子,力气完全使不上,这大多也是运动企划能力不足所致。

E.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1)手指的小肌肉控制:在感觉统合检查中,有一项手指神经测试法,可以了解儿童手指上的触觉。有的儿童碰到右手,却回答是左手,也有大声喊叫:“不要,会痛!”或“这个游戏好讨厌”等等。大多是触觉防御过当造成的。

(2)坐姿测试(大肌肉发展情形):静坐在椅子上,便可看出儿童肌肉张力发展程度。背部能挺直坐正的大概问题较小。坐下时,出现弯腰驼背、两手无处放、常托在腮上等现象的,或者喜欢用椅子的前两只脚将身子靠在桌子上的儿童,显

示出肌肉张力发展不足的现象。

(3)赞成的举脚游戏:从儿童对语言的认知和了解,可以观察大脑和身体的协调程度。通常我们问:“想做的人请举手。”很多人都会举手并大声说”我”:如果稍微恶作剧一下:“想做的人请举脚。”便有各种不同反应了。再说”想做的人摸耳朵”、”想做的人张开嘴巴”等等游戏,儿童便会依照每个人对语言的了解和身体的掌握程度来反应了。

(4)听写游戏:听、视觉的协调,对儿童的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儿童对听到的声音无法即时理解,因此无法和视觉做配合。这种儿童在听写上的练习会特别困难,常常漏字、漏段、甚至根本无法跟得上。

F.平常漫步时的困扰

(1)有些儿童无法顺利走路,总是蹦蹦跳跳的,不敢走在高台上甚至上下楼梯都会产生困难。这类的儿童大多是前庭平衡和固有平衡方面的发展不足。

(2)不敢走田间小路,碰到泥泞的地面便不知所措,对前面的障碍物无法翻越或避开,在倾斜路面上或急上陡坡、爬小山坡时,都明显笨手笨脚的儿童,充份显示他运动企划能力的不足。

(3)走路手牵手,对小儿童本身很自然,是表示亲密感的动作,但有些儿童却讨厌被接触,连轻微的触摸都有被侮辱的感觉,这大多由与触觉学习不足所产生的现象。脱下鞋子及靴子,不敢在草地上或泥土中行走的儿童,则显现触觉防御过当的毛病。

(六)运用教具诊断

A.运用小滑板时的异常姿态

(1)不敢乘坐小滑板

儿童以俯卧或仰卧姿态,趴或躺在小滑板上,头部抬高,用两只手滑动。颈部张力够的儿童游戏时颈部可以挺高,用腹部做重心,双手往前、往后,或是变化方向滑行都很顺利。但对颈部张力不足、前庭平衡发展不良的儿童,头部很难挺高,做这种动作时便有明显的困难。

有些儿童滑行时非常不安,小滑板无法保持稳定,甚至不敢再到滑板上,这类儿童的平衡能力都大有问题。

(2)经常从滑板上掉下来

在小滑板上滑动时,是以腹部为重心,颈部用力往上提,胸部才能够挺起来如此滑动时便能够轻松容易。一般的儿童只要练习几次,便可以顺利操作这种小滑板,甚至在大滑行板上以各种姿势滑下时,也能胜任而愉快。

但部分儿童,腹部无法用力,甚至胸部挺不起来,滑动时,腹部便离开了小滑板,所以整个身子会由滑板上翻落或滑落。这类儿童显现出在运动企划能力上有明显的不足。

(3)头脚同时上举时感到害怕或讨厌

滑板游戏中,可以让小孩躺在滑板上,以背部为重心,颈、手、脚弯起向上,在手和脚可以揽得得到的位置架上—条绳索。儿童可以用手及脚同时钩住绳索,以仰身的姿势向前慢慢滑动。

有些儿童仰滑时,颈部无法用力使头抬起,或者腰部使不上力,会掉落下滑板,甚至手脚会失去应有的灵活,不知如何协调滑动。这大多是肌肉张力的维持上有问题,经常造成运动企划能力不足的现象。肌肉紧张保持力不足的儿童,在大肌肉的发育上也不顺畅,影响到站立、走路、坐正的正常能力。这种儿童通常容易焦虑、紧张,肌肉僵硬,缺乏自信。(见图)

(4)操作小滑板时手部的灵活度

不论卧滑或仰滑,小滑板游戏中,手的使用度非常重要。卧滑时双手同时着地,收缩手臂力量,带动滑板上整个身体的重量。仰滑时,手部必须紧抓住绳索,用手腕及手臂的伸缩力量滑动,此时肩部必须保持平衡,否则手腕伸缩时,身体便会歪斜。从滑板游戏中,可以很快看出它们的运动企划协调能力。

(5)蹬墙壁往前跃动的脚盘部用力方法

集中后座反弹力,身体的下半部、大小腿和脚盘的姿势要像青蛙游泳时的样子,蹬出去的力量会特别大。这种运动对肌肉及关节间协调配合能力非常重要,没有足够的运动企划能力的儿童,也很难有效地协调这一连串的连续动作。若脚盘没有摆在正确的位置上,错误的动作根本无法产生反弹力,以致做不好这种简单的动作。

(6)循指定方向滑行的控制

在小滑板游戏中,可以用积木或木板排列成一个通道,儿童卧在滑板上,顺着通道滑行。通道可以有各种方向变化的设定,儿童凭视觉判断通道的形态,在

滑板上操控身体位置,以能顺利通过通道。这种游戏可以充份测试儿童运动企划能力的成熟与否。

B.大笼球上的游戏活动

大笼球是练习身体和地心引力协调非常重要的教具。

(1)在大笼球上抬头伸手

玩大笼球游戏,首先由儿童以腹部为支点,趴卧在大笼球上,指导者将儿童的两脚平举,并做轻微的前后拉推。

在大笼球上的儿童如果能抬头挺胸,并将手部上举,便表示肌肉张力足以保持抗重力的姿态(图4)。如果头往下掉,双手紧张地扶住大笼球,显示身体和重力协调不良,而且容易紧张而僵硬(图5)。

双手能顺利抬起的儿童,平常碰到身体倾斜、跌倒或碰撞时,双手伸展保护的能力也较强,身体脆弱的部位(如头部)较不容易受伤。相反的,姿态不佳的儿童,通常平衡能力也较不足,在大笼球上会有恐惧戚,平常也较胆小而不够灵活。

(2)头部位置的安定与否

大笼球游戏中,指导者也可以用双手压住儿童的腰部,让大笼球做前后转动。这时候儿童的头部位置非常重要,最好能稳定的摆在正中间,以免身体滑下来。

如果肌肉张力不足,头部容易右倾或左倾,便会带动身体往同方向滑落大笼球,由此可以测试儿童前庭平衡的发展程度。

(3)球碾过身的压迫刺激反应

让儿童仰式平躺或俯卧在地板上或地毯上,指导者滚动大笼球,轻轻地压过他的身体,让他去感受这种压迫感的触觉刺激。

通常触觉防御过当的儿童,无法接受这种游戏,对压迫感会产生无法控制的情绪排斥反应。

C.旋转浴盘上的感觉运动

旋转浴盘可以用来测试儿童平衡能力及运动企划能力的成熟度。

(1)进入盘中受摇动时

让儿童站在旋转浴盘中,用双手平衡的力量,来进行左右晃动游戏。一般

平衡能力不够的儿童,在浴盘中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维持身体的稳定,经常大声惊叫或拒绝再踏进去。

更重要的是三百六十度回转游戏,儿童最好坐下来,双手握住盘边缘,由指导者进行旋转,看儿童能够承受的程度。这时候,前庭运动感应器必会受到大量刺激,对刺激反应过度者会马上害怕晕眩,对刺激反应过弱者则怎么旋转都不晕眩,过犹不及都不是好现象,显示出前庭运动感觉有异常。

(2)自己操作的摇动式旋转

对前项游戏掌握得较好的儿童,便可以进入这种练习。让儿童坐在浴盘内,稳定身体后,再用双手碰触地面的反弹力量,转动浴盘。

运动企划发展良好的儿童,很快会抓到身体姿态及双手力道上充份协调的姿势,旋转时顺畅容易,全身的弯曲和伸展也较自然。平衡能力不佳的儿童,在做这个动作时,便会显现运动企划的灵活度和成熟度不足。(3)在浴盘上的其他游戏

儿童在浴盘中时,可以丢球让他接,或由他将球掷到固定的篮子内。

重心不稳的状态下,投掷需要完整的运动企划能力,对儿童注意力集中和自信心的建立有很大帮助。摇晃中,方向及距离感的判断,对儿童视觉空间及身体知觉和控制能力的发展帮助较大。

二、感觉统合临床观察

(一)临床观察的项目

1.感受刺激的反应

(1)触觉刺激反应;(2)前庭感觉的反应;(3)听觉的反应

(4)异常行为;(5)特殊喜好

2.和他人间关系的观察

(1)互动反应;(2)接受指令;(3)发出指令

3.象征性机能

(1)用手指示;(2)使用词;(3)物与物关系

(4)动作、声音摹仿(5)游戏:

4.语言的理解

(1) 听觉刺激反应(2) 语言的理解

5.语言的表现

(l)发声的状态(2)说话的状态

6.发音器官和构音

(l)发音器官的运用形态(2)发音器官的运动机能

(3)构音的状态

(二)临床观察的内容

1.感觉刺激的反应

(l)与他人身体接触时的反应状态。(触觉) (口过敏口正常口反应过少)

(2)对特定衣服质料的特殊偏好或讨厌。(触觉)(口过敏口正常口反应过少)

(3)剪指甲、洗发、掏耳朵时的反应。(触觉) (口过敏口正常口反应过少)

(4)在拥挤的环境下,身体上的反应。(触觉) (口过敏口正常口反应过少)

(5)在摇动或旋转玩具上身体活动的反应。(前庭感觉)

(口过敏口正常口反应过少) (6)急速改变姿势时,身体恢复平衡及稳定性的反应(前庭感觉)

(口过敏口正常口反应过少)

(7)对各种声音的喜恶反应。(听觉)(口过敏口正常口反应过少)

(8)经常出现同种异常行为、自伤行为或自我强烈刺激行为。

*内容:

(9)对某种感觉运动有特殊喜好。

*游戏内容:

*游戏所包言的感觉刺激:

2.和他人间关系的观察

(1)逗玩时能够注视大入的脸部。(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2)喜欢被人抱在膝盖上游戏。(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3)喜欢和大人一起游戏。(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4)会主动要求大人一起游戏。(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5)和大人游戏时,可以玩得很好。

*游戏内容:

(6)可以和大人一起玩丢球和接球的游戏。(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7)可以接受大人的要求,帮助完成某工作。(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8)也会要求别人帮助自己完成某工作(口只出声口用手势口以

东西指示口摇动身体笑闯口用语言表示) (9)能够分辨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3.征性机能(用手指示,模仿行动)

(1)对大人用手指示的动作有反应。(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2)自己懂得用手做指示。(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3)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用什么手势指示:

a.不完全知道手势意义,常无固定意义使用。

b.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用手指出来。

c. 能够向大人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要求)

d. 能够依照名称去找出东西,并指认之。(敍述)

e. 能够由大人间,让幼儿指出图画害上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眼、耳、鼻等。(应答)

(4)能够依照东西的正确属性来使用词:排积木、用铅笔书写、梳子梳头发、抱洋娃娃等。(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5)了解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杯子可以放置在盘子上,用抹布擦拭水溃等。(同上)

(6)动作或声音的模仿:

a. 能够自己模仿动作或声昔来演戏。(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b.对新的动作或声音能做出类似的模仿。(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c.对新的动作或声音做出正确的模仿。(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7)能够对已看不到的过去经验进行模仿。(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8)可以将某物假装成另一物进行游戏,例如将积木假装成火车来

(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9)能够玩抚慰的游戏,如摇动洋娃娃让它睡觉,或假装抚慰其哭泣

(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10)能模仿固定的角色(动物或某人物)作游戏。

(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4.语言的了解

(1)对听觉刺激的反应:对太大的声音,经常表现异样的害怕。

(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2)可以了解简单的语言指示:

a.配合语言及指示的手势动作。(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b.不用语言及指示的手势动作。(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3)可以了解曰常生活物品的名称。(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4)可以用语言来了解动作的意思。(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5)可以了解用语言表示出来的用途,例如某某物品是可以书写的东西。

(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6)可以了解用语言表达的事物属性,例如某某物品可以在空中飞翔。

(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7)能分辨颜色。(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8)能认识数字。(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9)能理解大和小、长和短、重和轻等形容词。(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5.语言的表现

(1)一般的发音会表现出一定的水平。¨会o不会

(2)经常喜欢发出哪种声量?(口大叫声口喃喃自语声)

(3)有所要求时,能章出大家都听得懂的语句。(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4)能说出有意义的语言。(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5)能够章出多少种词句的话。(例:动词、形容词、名词等) (口种词句) *词句种类:

(6)能够章出多长的语句。(口一个语句口二个语句口三个以上语句)

(7)在哪些情形下,可以自动自发表达出语句来?

a.有要求的时候。

b.想指示别人做事时。

c.想让别人知道时。

d.质问的时候。

e.想与别人有进一步互动时。(打招呼或引起注意)

(8)用语言作复诵时的表达程度。(口单音口单语口短文)

6.发音器官的机能

(l)喝水或喝汤时表现很成熟。(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2)吃东西的时候,咀嚼菜肴的情形。(口完全没有问题口有掉出细粒现象口

经常会又吐出来)

(3)能用吸管吸喝饮料。(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4)可以吹喇叭或笛子(玩具) (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5)会吹肥皂泡泡。(口可以吹得很大口吹得较小口不会)

(6)能够依照指示做舐舌运动。(口下唇口嘴唇左右边口上唇)

(7)舌头可以做伸缩、卷起等细致的动作。(口会口不会)

(8)流口水。(口经常口偶而口不会)

(9)说话时经常会出现鼻音。(口有口没有)

(10)发音清晰度:

口a.发音时,可以清楚地听出其发音内容。

口b.有些时候,有些发音会不够清晰。

口c.发音不清楚,以致大部份的话都很难明了。

口d.除了亲近的人外(父母亲或指导老师),没有人听得懂。

三、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1.间接评估

间接评估时指评估人员采用各种已有的问卷或量表,由儿童知情人士根据儿童情况完成填写的评估手段。

国内已有标准化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表》)

我国当前使用的中文版《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是由台湾的郑信雄教授(1985)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在综合艾尔丝的多个量表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王玉凤、任桂英等教授进行修订,推出该量表的中国内地版。该量表由儿童的至亲人士(如父、母)填写,信息以儿童最近1个月情况为准。该量表有5个分量表,共58个选择题,均采取1~5五级进行评分。

该表有较好的信度,适用于6~11岁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的评定。

儿童发展量表

涉及内容主要有:动作、言语语言、认知、沟通交流等方面,一般由儿童知情人士如父母来提供测查项目的信息。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分龄发展评估主要关注5个年龄段:0~6个月,6~12个月,1~2岁,2~3岁,3~6岁。

2.直接评估

直接评估是指评估人员借助专门设备或有关标准对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直接检查和测评的评估手段,主要有感觉能力的操作评定、知觉—动作测验、感觉统合失调临床评估、视觉—动作统合发展测验以及前庭及小脑功能测评等。

3.生态观察

4.面谈

第三章制定儿童感觉统合方案和计划

一、分析感觉统合能力评估结果

1.汇总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观察、检查、评定资料,并根据评定项目进行归类。

2.依次对各项评定资料进行分析,确认感觉统合失调的具体项目,如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视听觉及语言功能障碍、触觉防御障碍,并列举每种障碍的详细项目,为制定训练方案、计划服务。

二、制定长、短期训练目标

1.根据评估结果的分析,制定感觉统合训练的长期目标,如经过半年或一年、两年的训练达到某几个具体的目标。

2.对长期目标进行分解,形成一个个短期目标。(目标要具体可行、可观察、可测量)

三、确定训练项目与内容

1.根据感觉统合训练的长短期目标,选择训练的项目和内容。

2.根据训练的项目、内容和儿童的身心特点确定训练的方法及每次、每项目训练的时间长短。

四、安排训练时间

1.每周训练至少两次,每次至少一小时。

2.训练时间的安排不仅要考虑长短期训练目标、训练项目、训练内容,还要考虑儿童的身体、情绪情况、儿童活动时间的允许情况以及每个训练项目的特点和训练效果的巩固保持情况等。

五、制定评估方案

1.根据儿童统合失调情况及训练的长短期目标和训练的项目、内容制定评估的方案,包括:评估的项目、评估的时间、评估的地点、评估的工具和方法、评估的工作人员安排等.

2.根据阶段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以做到训练方案、方法能真正满足儿童的特殊需要。

第四章感觉统合训练实务要素

感觉统合训练实务即感觉统合训练的实践活动,是训练人员基于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理论、训练原则,借助一定的资源开展的针对具体服务对象的有组织干预活动。

一、训练的基本原则

1.儿童中心原则

2.针对性严重

3.兴趣性原则

4.快乐性原则

5.积极支持性原则

6.主动性原则

7.渐进发展原则

8.成功原则

二、总体训练方案

1.训练目标

2.训练计划制订

3.训练活动方案设计

第五章感觉统合训练实务技术

一、触觉功能训练

触觉过分敏感和触觉过分迟钝,受训对象的表现特征:延误或害怕接触自己

感觉统合的概念

感觉统合的概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感觉统合的概念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的学习过程。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简称“”。 简介 感觉统合理论由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AnnaJeanAyres)于1969年首先系统提出。1970年欧美、日本先进国家,问题儿童日趋严重,经数百位专家共同研究,终于1972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根据脑功能研究,提出感觉统合理论。爱尔丝博士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反应。感觉统合术语广泛的应用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就是说感觉统合的理论是由脑神经神经生理学基础发展而来。 简单地讲,感觉统合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我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儿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常者占10-30%。感觉统合失常的罪魁祸首,是都市化生活和小家庭制度。感觉统合不足造成的行为失常: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严重害羞等,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家长。爱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治疗方法为这些儿童提

供了矫治的机会,也解决了家长和老师为低成绩儿童现象的烦恼。最新研究调查中国大中城市孩子率达到80%其中30%为重度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主要是指脑内,特别是影响到感觉系统的部分无法有效工作,无法正常而有效的发挥功能。 感觉统合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求激发。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但对于有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象应有的那样有效地发展。其原因包括: 一、"先天不足",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早产或剖腹产,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二、缺乏应有的游戏活动。1、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2、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三、生活的环境过于封闭,缺少同伴群体。四、父母教育方式上的偏差。1、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2、过早进行认知教育;3、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感觉统合课程简介及其作用 羊角球:让孩子坐在球上,双手紧握着手把,身体屈曲,向前跳动。姿势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的运动企划。 平衡台:双脚或单脚站立在平衡台上,用双手做拍球等运动,并保持身体的平衡。强化前庭刺激,加强身体平衡能力。

儿童感觉统合

儿童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有些孩子多动、有些孩子语言发展迟缓,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接触到一个名词,儿童感觉统合,通过今天的学习探讨我们就会从中找到原因。首先,什么是感觉统合?是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器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并由大脑对其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进而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婴幼儿期就已经开始发展,而且与儿童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简单来说,感觉统合就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感觉统合是1972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爱尔丝博士提出的。你们觉得这个感觉统合重要吗?(重要)只有感觉统合发展好了,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很好的听、说、读、写、练顺利进行。专注力是建立在感统正常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 那么儿童感觉统合发展的基本重点 1、目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发展好身体、奠定学习基础、顺利进行听、说、 读、写、练) 2、有刺激的输入以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反应 3、内驱力 4、每个感官系统所接收到的感觉输入会彼此影响。 5、中枢神经的可塑性:敏感期、黄金期、关键期(感统70个月为黄金期、6 岁为不足,80-100月失调) 什么是敏感期?其实就是打开了某一个通道,对某一件事情的关注。刺激过多,孩子的感官会自动关闭(身体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功能)。在坐的都做了妈妈吧?你们知道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是在哪个时期? 1)、敏感期不能过多的进行刺激。孩子语言敏感期从4个月开始,敏感期4-8个月,不能刺激太多。10-70个月是语言的黄金期,可以进行大量的语言刺激,这个时期的语言发展尤为重要。70-80个月是关键期,什么是关键期?就是最后发展的时间。 6、发展有顺序也有个别差异(口腔期长牙齿、长个子) 1)、4岁半后用筷子。 儿童感觉统合发展的定义: 1、本体觉——躯干与四肢的协调(基本发展) 2、前庭觉——专注力、注意力左右脑交互作用(专注能力) 3、触觉统合——敏感知觉的整合,身体情绪 这三大感觉系统为人体最基本的感觉系统 其他的还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 那因为时间有限,我就跟大家重点学习几个最为重要的感觉系统。 听知觉——听觉: 听知觉和听觉的区别?听觉是一种感官,听知觉是能不能听到、能不能听懂 听觉是人类最先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怀孕4个月启动 他听到的是一些声音吗?其实他听到的是频率,所以在胎教里最好的声音就是自然的声音。所以有一些妈妈会用胎教音乐,胎教音乐对孩子有帮助吗?对孩子没有什么太多的作用。非自然的声音。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对妈妈是有帮助的,妈妈心情舒畅、胎压就稳定,胎压稳定了孩子自然就很愉悦 听知觉中有几大系统 1、过滤系统——主次音的分辨(妈妈在带孩子的时候不要太啰嗦,简单明了) 过于啰嗦会破坏孩子的过滤系统,因为太啰嗦孩子会自动屏蔽掉妈妈的声音。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最早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Dr.Jean Aryes)在1969年提出的一个研究观点,将儿童的脑神经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结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爱尔丝博士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把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特殊儿童的康复与训练中。 什么是感觉统合?在母亲的子宫内,胎位变化的过程中,触觉、潜艇平衡、固有平衡等能力就已经逐渐在发展。出生后,它们和视、听、嗅、味等感官更不断相互影响。在大脑中的感觉中枢相互联系着,这 些感觉神经的交错程度,比任何网络都复杂。这种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形式有效率的组合,就叫做“感觉统合”。正因为有这中能力,大脑才能协调身体对外界作出适当的反应。爱尔丝博士 将之比喻为交通指挥者或红绿灯管制者,没有它们交通将乱成一团。在达到各种目的的协调行动上,感觉统合的能力非常重要。 智障儿童在生活中与同伴交往受到限制,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语言;有的家长缺乏特殊教育知识,过于溺爱孩子,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家长有事包办;有的家长无法承受现实,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把 孩子送到祖辈照顾,与孩子接触少,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家庭环境;有的家长过于自卑,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很少到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以上种种情况加重智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同时也错过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训练的最佳时期。 智障儿童感知觉、语言等方面发展迟延,在他们的早期教育中注重感知觉与运作的发展训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感觉统合训练有效的促进智障儿童的智能开发和综合能力(行为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 力)的提升,在他们日后学习、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教

第二章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基础理论

第二章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基础理论第二章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理论基础 康复训练是以“功能恢复”为核心研究命题的科学,康复训练的理论也是围绕功能障碍及其恢复的研究逐步形成的。一般来讲,一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两大类,或是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领域内理论,是对该学科内容研究实践成果的总结;另一个是领域外相关领域的理论。因为每一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决对独立的,多是相互联系,有些学科甚至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学科的发展除了不断提升领域内的基础理论研究外,还需要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康复学科作为直接服务于人的健康的科学,与许多学科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本章在介绍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述领域内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功能、功能障碍和功能恢复 (一) 功能(function) 是指组织、器官或肢体的特征性活动。如手的功能是徒手或操持工具进行劳作;下肢的支持和行走功能;脑对信息的加工和储存。 (二) 功能障碍(dysfunction) 是指组织、器官或肢体的正常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三) 功能恢复(functional recovery) 是指借助机体自身修复能力或一定外加手段使障碍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的过程。功能恢复可以有机体在自然状态下完成,也可以通过药物、手术、康复训练等手段来实施;恢复的结果可能是部分的也可能是全部的。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是

指在机体自然无力恢复,手术药物等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以外的,通过训练来实现功能恢复的科学。 二、能力和能力丧失 (一) 能力(ability) 定义一概括各领域的“能力”的定义实属不易,也许各领域有其自身的规定。心理学的能力定义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两类,前者指大多数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注意力等;后者指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能力,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社会活动身心特征。分为基础能力和高级能力。前者一般的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言语语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后者指某一能力的优势发展,超越基础能力,或是对这些基本能力的调节,控制能力。 (二) 能力丧失(disabilitiy) 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导致独立生活有困难。一般不用无能(indisability)或残障(handicap)。 1 第二节领域内基础理论 一、整体康复思想(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一)内容 采用综合性的康复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病、伤、残者尽可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化的人,也称为全面康复或大康复。内容包括现代康复技术四大领域,即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 (二)实践意义

感觉统合发展的自我调节

婴幼儿的感统发展向度及睡眠饮食障碍 0-3岁儿童自我调节障碍 ●对感觉刺激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 ●吃、睡不正常 ●动作计划能力缺失 ●听觉处理能力失调 ●精细动作功能失调 ●视觉-空间知觉处理功能不佳 ●注意力控制能力不佳 ●情绪表达功能缺失 自我调节障碍的分类 感觉刺激反应过度 ●容易害怕和过分小心 ●容易出现反抗、负面行为 感觉刺激反应不足 ●退缩、不易和人互动 ●沉迷在自我中心的世界 ●动作不停和冲动 睡眠 自我调节障碍的婴幼儿有15-38%半夜常常醒来、不易入睡。 慢速波熟睡期 ——消除疲劳、促进生长 快速波动眼期 ——记忆的存留、整理、重组,增补神经传导物质,帮助学习,保持记忆力。

帮助入睡的策略 各年龄层儿童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儿童行为表现 ●晚上很晚才能入睡 ●躺在床上30分钟以上不能睡着 ●午睡不易入睡 ●半夜易醒来 ●需要大人陪伴才能入睡 ●半夜醒来会找爸爸妈妈

1、自我调节功能——睡眠障碍 2、调节醒与睡的机制——睡眠障碍 3、情绪调节功能——睡眠障碍 1.睡前安抚策略 ●抱着孩子 ●搂着孩子 ●紧靠在一起,用手压在孩子身上 ●有韵律地轻轻摇晃 ●初生婴儿:吸母乳、洗奶瓶 2.每天睡前的例行活动 ●用温水泡澡 ●包在大浴巾中擦柔、裹紧 ●穿上舒适的睡衣 ●压在大堆枕头、棉被下,和宝宝说话,尤其是赞美的话 ●泡澡后帮孩子轻柔按摩 ●亲亲抱抱孩子 ●轻声哼唱摇篮曲等 ●快要入睡时减少刺激 ●安静、光线柔和变暗 3.午睡不要睡太久; 4.适当日晒; 5.白天有适当的运动,入夜减少激烈运动; 6.傍晚后让幼儿安静下来的活动; 7.轻柔摇晃助眠; 8.睡前听音乐;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功能训练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 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 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 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 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 2.锻炼记忆力训练 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 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异常行为矫正训练 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2.消退3.塑造4.条件强化5.惩罚 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 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 ●沟通●居家生活●自我照顾●社交技巧●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功能性学科能力●休闲娱乐●工作●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 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时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障碍系统康复训练 1.系统康复训练的领域 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六个领域。 2.个别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

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计划

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计划》使用说明 为规范我县3—6 周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顺利实施和业务管理,平邑县残联委托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制定《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教育计划》,主要用于智障儿童康复项目实施的监测、检查和督导。班级教学计划内容涉及学期、月、周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案、个案研讨报告、康复训练效果分析等康复教育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规范智障康复训练与服务、提高康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儿童康复教育班级教学计划》使用有关事宜作如下说明: 、班级教学计划的使用及填写 (一)《智障儿童基本情况一览表》 儿童监护人的基本信息,是老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信息,原则上每学期末家长会上与家长校对一次。 二)《智障儿童学习能力分析一览表》 根据《智障儿童学习能力评估表》上评估内容,分析儿童在粗大运动、精细动作、感官知觉、认知、语言交往、社会技能、生活自理七个领域的学习优势与弱势。原则上要求各康复机构每学期初进行一次儿童的学习能力分析。 (三)《智障康复学期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主题的设计,遵循“孩子的学习就是生活,孩子的生活就是学习”的原则,筛选与孩子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原则上每月一个单元主题,二周一个单元主题之下的教学分主题。 ( 四)《智障康复学期教学计划》、《智障康复月教学计划》、《智障康复周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标、课程设计原则及儿童发展现状,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对教育工作作出长期和短期的安排,以确保康复教育工作有目的、有步骤、有成效地开展,使康复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位智障儿童身上,以达到促进每位智障儿童康复的目标。 1.学期教学计划:是教育内容的整体框架,为安排月计划、周计划指明方向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一、特殊儿童和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相关知识,现就“特殊儿童”、“残疾儿童”等有关概念加以介绍。 (一)特殊儿童与残疾儿童 “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沟通等能力的一个方面或多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儿童,包括低于正常发展的儿童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两大类。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低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称为残疾儿童、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本课程提及的“特殊儿童”均为狭义的特殊儿童。 我国的残疾人分类中,没有“感觉统合失调”这一类别,但是在临床上发现多类特殊儿童均有感觉统合失调。 (二)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为提高个体感觉统合能力,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对个体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而开展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也称为感觉统合治疗。 二、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问题 感觉统合训练的组织、实施涉及的基本问题有训练对象、训练服务提供者、训练的适用范围、主要训练领域、训练周期与频次、训练效果等六个方面。 (一)训练对象 1.发育阶段不同的训练对象 从生长发眘阶段来看,感觉统合训练主要用于青春期前的儿童,他们外周器官及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强,易于组织实施,训练效果较好。 2.健康状况不同的训练对象 从儿童健康状况而言,感觉统合训练可用于单纯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也广泛用于各类残疾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发育迟缓儿童以及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等大多存在感觉统合失调问题,须长期接受感觉统合训练。 3.参与目的不同的训练对象 从儿童参与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来讲,训练对象可分为四种类型:问题干预型、辅助干预型、预防型和发展型。问题干预型的训练对象存在不同程度感觉统合失调,参与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感觉统合发展中的问题。辅助干预型的训练对象本身是残疾儿童,他们在接受某种专业康复训练的同时,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作为主要康复训练的补充,比如脑瘫儿童的训练以物理康复为主,也可以适度开展感觉统合训练,作为物理康复的补充。预防、发展型的训练对象本身并未表现出感觉统合失调的征兆,但存在疑似不利因素(如剖宫产、出生早期血液胆红素偏高、高龄孕产等),为了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而进行的训练。发展型的训练对象既无感觉统合失调的征兆,也没有导致感觉统合失调的疑似因素,也参与感觉统合训练(游戏),视感觉统合训练为娱乐活动,强身健体或进一步提髙自身的感觉统合能力。 (二)训练服务提供者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的使用方法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的使用方法 此量表由58个问题组成。 感觉统合量表,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均已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感觉统合量 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此表的评分选用了按年龄转换的标准T分,保证了评 定结果的准确性及客观性。此表的评分简便,很容易掌握。加之量表叙述的问 题为儿童日常生活出现的现象,父母易于回答,量表的可接受性比较好,这些 说明此表应用性好。 感觉统合量表用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和感觉统合失调严重程度的评定,并作为感觉统合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的工具,均已证实此表的客观及实用性。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前庭失衡(14条) ②触觉功能不良(21条) ③本体感失调(12条)④学习能力发展不足(8条) ⑤大年龄儿童的问题(3条) 前庭功能是脑干过滤感觉信息、输入大脑形成学习信息的一种功能。感 觉信息中有些矛盾、错误的信息有赖于脑干的前庭网膜来进行统合和整理", 大脑输入的信息也是由前庭功能来进行轻、重、缓、急的整理,才能很快地取 得大脑和身体的完全协调。前庭失衡主要表现为平衡能力不佳,空间认知错误,四肢和身体运动上的严重不协调,很容易被绊倒、手眼协调能力差等。 触觉过分防御是指触觉敏感,这些孩子对外界刺激适应性较差,害怕陌生,不喜欢他人触摸等,而且常常会喜欢某些特殊的感觉,如偏食、吸允手指、触摸生殖器等。 触觉迟钝的孩子反映慢,动作不灵活,分辨能力差。 本体感失调时本体器宫(肌肉、肌腱、关节囊的感受器等)产生障碍, 导致动作笨(如不会系鞋带、不会扣扭扣等)、孤僻(不合群、没有朋友等)。 学习能力发展不足者阅读、做算术有问题,阅读跳读、漏字、写字笔顺 颠倒、偏旁部首错误等。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由父母填写,各条目按程度不同(从不 这样、很少这样、有时候、常常如此、总是如此)进行分级评定(分别记为5、4、3、2、1分),结果判断时根据儿童的年龄将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进行评定。(凡标准分≤40者说明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现象。一般来说,标准分在30~40之间为轻度;20~30为中,20分以下为重度,)

2017特殊儿童语言康复

. 特殊儿童语言康复2017、辉辉,男,中度智力障碍,出生时无异常。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三岁时发14现异常,表现为不会说话,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会用基本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习惯用手势表达。家里人对辉辉宠爱有加。辉辉入学时只会用单个字了,就会拉着老师:爸、妈、姐,例如:如果辉辉想爸爸(妈妈姐姐)表达意愿,需要老师意会他的用意。经过观察发现辉辉在构音时有异) 姐:爸(妈的手说常,不会正确的发音,不会利用呼气、吸气之间的转换来控制发音。辉辉先天舌头稍短小,因此对辉辉发音器官的训练尤为重要。请为该生设计一套治疗方案。 利教师利用一些简单的小游戏矫正学生的不正确发音。辉辉喜欢闻气味,首先,闻一闻教师所准备物品要求闭上嘴巴,用鼻子吸气,用这一特点训练学生吸气,的气味。并让学生指出。辉辉喜欢泡泡,利用其这一特点训练学生的呼气,泡泡吹泡泡是呼气与吸气如果想吹得又多又大呼气必须均匀,要控制好呼气的节奏,的有机结合。利用类似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呼吸,有助于其发音。爸其次,根据学生的语言发展现状,教师选择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叠音词,如:利用学生已有的言语基础可以使学生能够顺利达到目星星等,姐姐奶奶爸妈妈 标要求,有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进一步跟随教师进行语言学习。<\/p> 教师利用学生喜欢吃的苹果等食物进行非叠音词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再次,让辉辉看与学生面对面而坐,的词汇训练,教师对辉辉进行一对一的语言训练,现在辉逐渐强化学生发音将词语发音标准化。教师发音时的嘴型,让学生模仿,<\/p> 汽车等词语。:阿姨老师书包手机辉可以讲制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总之,依照辉辉的已有语言基础与定可行的训练方案,在对辉辉进行发音矫正训练中,< 兴趣特点,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嗓音障碍的常见原因并举例说明。15 其主要原因是器第一类是器质性嗓音异常,嗓音障碍的原因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先天性构良性或恶性肿瘤、质性疾病造成喉部构造或功能的改变,如慢性炎症、其主要内分泌失调及神经性疾病等所引起;造异常、第二类是机能性嗓音异常,原因是嗓音滥用,或发声时发声器官过度紧张或不当用力所造成,如高声喊叫、常常在吵杂的环境下大声说话、过度地清喉咙或咳嗽、音高不当、嗓音位置过低、呼吸肌肉群过度用力等。 16、声母的发声方法。 ①按阻碍的方式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p> ②按声带是否颤动:浊音、清音;<\/p> ③按气流的强弱(只在塞音和塞擦音中区别):送气、不送气。< 17、自闭症有哪些核心表现? . .

感统训练的发展历程

感统训练的发展历程 一、渐渐流行的感统训练,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 2010年,学心理学的我怀着对孩子成长的各种好奇心理,进入了儿童心理训练行业。当时看到一些感统设施,让我想起在2008年一个心理科实习的时候,也操作过这样的设施。如今工作后又碰上了,让我觉得感统训练还是很流行,现在成为了我的职业,我想我就得好好查查资料了。 查资料期间,发现大家对于某个教具的功能说法不一致。我上网找书籍,只找到1本。这本书被很多早教中心奉为“宝典”。然而这本宝典里面对于感统训练器材的训练原理并没有详细介绍,至少没让我觉得解释到位。然后我继续上网找相关资料,还是发现很多矛盾之处。有些用词还是台湾的用词,比如“运动企划”,内地称为“运动计划”,“复健”内地称为“康复”,“职能治疗”内地称为“作业治疗”。大概大家都是从台湾的学者那里复制过来的文字吧,我开始在台湾的网站上查找相关理论资料。 二、美国、台湾等地逐渐使用新量表,中国内地仍然在用20度年前编制的量表。 2010年底,带着对感统训练市场的希望,我和临床医学的一些同学一起到母校研究创业,母校的心理教研室主任一直很支持我们自己创业,并有一个感统训练室供我们实践。在创业阶段我们去了医院、小学及幼儿园进行儿童感觉统合

失调筛查,沿用的是1994年北京大学王玉凤教授从台湾引进编制的《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总共累积了500多个样本,统计发现感统失调率还是很高。 因为要培训实习生,我还常常去图书馆查阅感觉统合的相关资料。关于感统的专著并不多,在脑瘫的康复书籍里也会有介绍到感统训练的一些手法。还有就是康复医学书籍会有一些内容介绍感统训练,但是内容不详细相似度非常高。貌似都跟王玉凤教授介绍的内容差不多。翻了很多书后,终于在一本窦祖林教授编写的《作业治疗学》中找到关于感觉统合的内容,这本书是由在美国工作的香港人关施艳明编写的,里面的内容让我耳目一新。其中介绍了“适应性行为”这个很重要的概念,以及感觉刺激和感统训练的区别等等。还介绍了从A.J.Ayres创造理论至今所出现过的十几个感统评估量表。 我继续从台湾的网站里去找感统相关的资料,逐渐发现台湾曾美惠副教授、苏佳廷教授等人其实已经开始引进《感觉史量表》(Tseng,2002)、《感觉讯息处理评估表》(Su,2002),并本土化。这两个量表在我上文说到的《作业治疗学》中都有介绍。台湾专家已经给这两个量表统计出了台湾的常摸,但是因为版权问题,两个量表的常摸并不公开,只有找台湾这些专家做评估才能得到标准分和结果。 当然在台湾,没有新量表常摸的职能治疗师仍会沿用台湾郑信雄医师1982年引进编制的《感觉统合检核表》。而内地医院一直在沿用1994年王玉凤教授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亲爱的家长同志,儿童的学习能力发展,最主要的是大脑和身体运动神经系统的良好协调,要提高学习成绩与效率。必需先了解儿童的脑及生理的发展,为此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卷,请家长根据儿童平日的表现认真填写。 (一)前庭失衡 1、特别爱玩旋转的凳椅或游乐设施,而不会晕。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2、喜欢旋转或绕圈子跑,而不晕不累。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3、虽看到了仍常碰撞桌椅、旁人、柱子、门墙。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4、行动、吃饭、敲鼓、画画时双手协调不良,常忘了另一边。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5、手脚笨拙、容易跌倒、拉他时仍显得笨重。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6、俯卧地板和床上、头、颈、胸无法抬高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7、爬上爬下,跑进跑出、不听劝阻。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8、不安地乱动,东摸西扯,不听劝阻,处罚无效。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9、喜欢惹人、捣蛋、恶作剧。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10、经常自言自语,重复别人的话,并且喜欢背诵广告语言。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11、表面左撇子,其实左右手都用,而且无固定使用哪只手。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12、分不清左右方向,鞋子衣服常常穿反。 A、从不这样 B、很少这样 C、有时候 D、常常如此 E、总是如此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修订版)【新版】

1:特殊儿童: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普通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2:西康可以被看作是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鼻祖。 3:1958年美国教育学家柯尔克制订了第一个早期干预的教育大纲 4: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概念,朴永馨教授认为在特殊教育领域,早期干预主要指对学龄前缺陷儿童所提供的治疗和教育服务。通过帮助儿童在社会情绪身体和认知方面的充分发展,使其能进入正常的教育系统和尽可能少的接受特殊教育。 5: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相关法律: 1: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一九八四年颁布其中规定了特殊教育的实施分为学前教育阶段国民教育阶段和国民教育阶段完成之后的教育,进一步强调学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规定身心障碍儿童的教育从三岁开始。 2:台湾地区是《身心障碍报告书》,1995年发表,提出要建立特殊儿童通报系统,并试办学前特殊幼儿评估中心和转介系统,试办三到五岁早期干预中心,两年内办理普及免费的五岁前特殊幼儿教育,并考虑向下延伸至三岁,有力推动了学前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要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卫生保健机构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应当注重对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康复和早期教育,卫生保健机构和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就残疾幼儿的早期发现早期和早期教育提供咨询指导 6: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的意义。 (1早期干预对儿童自身发展的影响,能较大程度降低成长对儿童发展的不良影响,促进残障更好的发展,也能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障碍缺陷。对超常儿童而言早期干预也是相当重要的能够促进其天赋潜能得到最大发展。 (2)早期干预对儿童家庭的影响。可以减少家庭的烦恼压力和负担,节省家长的时间,对于超常儿童来说一方面有助于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家长形成良好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营造积极和谐家庭。 (3)早期干于对社会的意义。 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也有利于前进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压力要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7:特殊儿童早期干预领域,既往研究的不足。 (1)早期干预的对象范围略见狭窄。主要是视听障儿童和智障儿童,以及一些自闭症儿童。(2)政府的责任意识不够。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和资金的支持,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显的步履维艰。 (3)相关专业人员的缺乏。专业研究人员和专业师资处于匮乏状态。 (4)家长的责任意识不强。比如说有智力障碍孩子的家长'四处求医问药错过了孩子干预的关键期。 8:拉马克,法国生物学家,器官的用进废退说。 9: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理论。 10:基本内容:(1)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到六岁前是个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隔离智力发展水平在八岁前基本已确定。 (2):二到三岁是言语习得的的关键期。 (3)学前阶段是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关键期在此阶段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干预方法和处理有助于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0-1.5岁,大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感觉统合的发展阶段

感觉统合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过程可分成五个阶段:感觉通路的建立、感觉动作的发展、身体形象的认识、知觉运动的形成、认知学习的产生。 第一阶段——感觉通路的建立 孩子学习的前提必须具备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这种能力虽然有赖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运动觉等感觉接受器的正常运作,但只靠这些仍然不够,因为传送刺激到大脑的感觉神经通路若不正常,个体仍然无法正确理解外界的事物。例如:视力正常而视觉神经通路有问题的孩子虽能看到外界的事物,却无法将所看到的事物正确地传送到脑部,所以有些孩子会把9看成6,把21看成12等类似问题。再者感觉神经通路具备有选择刺激的能力,如扩大或过滤刺激。这样一来,即使我们在极嘈杂的环境中也可以听到我们想听到的声音;在极安静的状态下也可以拒绝我们不喜欢的说话内容。否则,就相反,在安静的环境中该听的内容听不进,在嘈杂的环境中不该听到的又听了一大堆,其结果造成大脑始终处于无序状态。 第二阶段——感觉动作的发展 婴儿刚出生时,手脚只会无意识乱动,还无法达到随意取物或移动身体,直到三四个月以后神经反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肌肉张力逐渐形成,才慢慢具有自主活动的能力,待神经反射动作成熟后,婴儿的手脚才会做有意义的活动。如看到玩具会用手去抓,听到声音会转头寻找声源等。同时抗拒地心引力也逐渐增强,能由爬到坐,从立到走,平衡感、韵律感都逐渐形成,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意义的反应。 感觉动作的建立及感觉动作的发展关键期是0~1岁,此阶段要提供丰富的触觉刺激外,更重要的要给予行动上的自由,使宝宝的动作得以顺利发展。 第三阶段——身体形象的认识 孩子虽有经过感觉动作的发展,虽可以对外界的刺激作出有意义的反映,但是要想让动作更加灵活、成熟、还有赖于孩子对自己身体形象认识的程度,当孩子认清了各器官的位置及功能时,并开始逐渐学习身体双侧动作的协调发展,以达到促进学习新的动作技巧。如:穿脱衣服,鞋袜等更复杂的动作。1~2岁是感觉动作和身体形象认识的关键时期,此阶段要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刺激,除此以外动作的发展也不能忽视。 第四阶段——知觉运动的形成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xx市xx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在xx市残联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于XX年12月成立,中心本着“康复一人、幸福一家、温暖一片”的康复宗旨,为全市听障、自闭症、智障、肢体等特殊儿童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康复服务,是一家集教育康复、运动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复服务机构。中心成立以来,坚持以康复效果为主要抓手,全面落实专业康复服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提升康复服务能力,2年来共为36名特殊儿童儿童提供了康复服务,其中有6名特殊儿童经过康复训练后均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小学就读。目前,在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的特殊儿童有22名,其中智力障碍儿童4名,听力障碍儿童9名,肢体障碍儿童9名。 在市残联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按照江苏省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性建设标准,逐步使中心向有特色、综合性强、功能更加完善的专业康复机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中心在康复效果、康复服务能力和康复服务水平上得到了提升,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康复机构规范性建设。康复中心必须按照硬件、人员、服务内容、康复效果、康复评估等建设标准规范化建设,由于中心是民办非盈利性机构在硬件建设上的投入具有很

大的难度,为此我们及时与市残联进行了沟通,市残联领导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对中心的康复训练场地和设备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派遣了专业康复老师参加了省级各类特殊儿童康复的专业培训班,让他们不断拓宽康复理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康复教学质量,提升康复服务能力。 二、特殊儿童充分享受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在发现儿童存在听力障碍时必须及时佩戴助听设备并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我市去年通过康复评估的听障儿童孙王嫣在XX 年开始接受系统康复训练,由于当时我市还没有专门针对听障儿童的专业康复机构,她要接受康复训练必须去苏州,由于她年龄太小,必须有家长照顾,她妈妈只能辞职前往苏州照顾她,这样就对他们的家庭带来了两个难题,一是经济压力增大,二是孩子在最需要感受父母关爱的年龄长期与爸爸分离,无法感受到大家庭中成长的快乐。为了避免越来越多家庭出现这种情况,市残联积极协调成立了康复中心,中心运行后为xx籍接受康复训练的特殊儿童和家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他们能够就近、就便得到优质的康复服务,党的惠民政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推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由于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的残疾障碍,使他们很少和社会接触,我们希望在他们康复训练的同时能有更多的机会融入社会,经市残联协调得到了有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特殊儿童训练计划 一初级训练计划纲要 (一)参与能力 1.独立坐在椅子上 2.叫名字有目光对视 3.听到指令“看着我”有目光反应 4.对“放下手”有反应 (二)模仿动作 1.操作动作模仿(如:敲击木、用杯子喝水、把物品放到篮子里等) 2.粗大动作模仿(如:拍手、跺脚、摸头等) 3.粗细动作模仿 4.嘴部动作模仿(如:口型模仿)(三)言语理解能力 1.听懂一步指令(如:开灯、关门) 2.识别身体部位(如:手、肚子、肩等) 3.识别物品 4.识别卡片 5.识别熟悉的人(从家庭到生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6.听懂动词指令 7.识别卡片上的不同动作(如:睡觉、喝水、吃、走、拍等) 8.识别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如:冰箱、电视、桌子、椅子等) 9.指出书中的图画 10.识别物体功能 11.识别身体部位功能12.识别方位(如:上下、里外、中间、旁边、前后、左右等) (四)言语表达能力 1.听到“你想要什么?”能用手指出相应的物品 2.在有愿望时能指出所需要的物品 3.模仿声音和词语 4.命名物体 5.命名卡片 6.用语言表达所想要的东西 7.说出“是”或“不是”(或用手势)表示想要或不想要的东西 8.叫出熟悉的人 9.做出选择 10.各种打招呼(如:嘿!您好!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晚安!再见等) 11.回答社会性问题 12.说出卡片上的其他人和自己 13.说出物品体功能 14.说出方位(如:上下、前后、左右、那里、这里、里外、中间、旁边、高低等) (五)学业配备 1.配对 ①完全相同的物品 ②完全相同的卡片 ③物体到卡片 ④卡片到物体 ⑤颜色、形状、拼音、数字

⑥不完全相同的物体 ⑦物体之间的联系(如:牙刷和刷牙、笔和文具、书本和书包等) 2.独立完成简单的活动 3.识别颜色 4.识别形状 5.识别拼音 6.识别数字 7.唱数1-10 8.点数 (六)精细能力 1.在形状箱内找出三个同等大小的物体 2.把10个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入碗内 3.穿5个大孔的珠子 4.仿搭3块积木 5.正确握笔乱写乱画 6.把橡皮泥搓尖、搓圆、压扁、做成球状 7.正确撕纸 8.把一张纸延着折痕对折 (七)大肌肉运动能力 1.独立行走 2.从站立的姿势蹲下来在站起来 3.扶着一只手上下楼梯2次 4.原地双脚跳 5.独立向后倒退着走3米左右 6.单脚站立3妙 7.举手过肩抛球1.5米左右8.踢静止的打球 9.在协助下作前滚翻 (八)生活自理能力 1.用杯子喝水 2.用勺子吃饭 3.脱鞋子 4.脱裤子 5.脱内衣、裤子 6.脱T恤 7.使用餐巾纸 8.大小便训练 二、中级训练计划纲要 (一)参与能力 1.叫名字时有5秒目光对视 2.在玩耍过程中叫名字有目光对视 3.在一段距离情况下叫名字有目光对 视 4.听到叫自己名字后答应“哎” (二)模仿能力 1.模仿站立姿势的粗大动作(如:踢腿、叉腰、手臂上举、手臂平举等) 2.按顺序模仿粗大动作(两步以上) 3.模仿同事带有声音的动作(如拿起电话说“喂”,推动汽车说“滴滴滴”等) 4.模仿搭积木(从局部模仿到整体模仿) 5.模仿画线 (三)语言理解能力 1.识别房间(如:卧室、卫生间、餐厅

感觉统合

一感觉统合理论 1972年,美国南加洲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Jean Ayresa)博士首先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儿童行为理论和儿童心理学的完美结合。儿童的行为表象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被内驱力的强度影响着。感觉统合意味着帮助儿童强健体格,完善人格,塑造良好的社会行为。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即指机体能够利用各个感觉器官从周围环境中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各种感觉信息,并将这些感觉信息输入到大脑;大脑对输入的信息做综合加工(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随后发出指令,使机体做出适应性反映的能力。例:针刺手指。用针刺手指,手指感觉到疼痛,将疼痛感输入大脑,大脑对疼痛感进行分析和处理:即下达指令"缩回手指"。 二感觉类别 一、触觉 二、前庭感觉 平衡功能 Ⅰ级:静态平衡 Ⅱ级:自动动态平衡 Ⅲ级:他动动态平衡 保护性伸展反应的运用 跨步及跳跃反应 三、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因位置较深,又称深部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三感觉统合的作用 一、感觉统合的作用综合起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组织功能:脑部一方面对各种感觉刺激做出反应,下达指令;另一方面又要对各种感觉信息做综合处理。感觉统合就有如指挥交通.如果各种感觉信息输入和输出的通道畅通,整体协调得当,人的神经系统就会利用这些纷繁的感觉刺激来形成认知、动作等各种适应性活动。如果感觉流畅性不良,生命将如上下班时拥挤的交通一样,又慢又乱。 2、检索功能:输入人脑的感觉刺激是非常多的,人脑在意识水平上不可能对此都作出反应,感觉统合把各种信息中最有用、最重要的那部分从中检索出来,以供脑使用。 3、综合功能:感觉是局部的、分散的,而外部世界常常是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人的感觉统合的功能便把各种感觉综合,形成整体。就拿剥橘子来说,对橘子的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培养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培养 一、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性 感觉动作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这是因为动作是智慧的基础,而且动作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和阅读、书写能力都有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感统失调的问题在孩子幼年时,也许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到了孩子上学以后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与正常儿童相比就有了较大的差距。跟其他正常孩子相比,存在感统失调问题的孩子在学习中也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学习能力比较低下,不会和同学交往,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差,造成孩子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操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们大可不必为此过于忧心忡忡。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要关注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状况,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早期训练,又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很多父母会误解,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问题儿童而进行的训练和矫治,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过:0-6岁的学习主要以感觉学习为主。我们知道0-6岁是孩子各方面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感觉器官本身发展

还不够完善,还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为这个阶段的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感觉统合的训练和游戏,可以帮助成长中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他们今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感统训练对幼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在目前的早期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开始认识到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注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的训练和挖掘、艺术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感统能力的训练。其实,早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感统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感统训练,在孩子以后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如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非常多;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在外胆小怕生,从不敢在小朋友面前表现自己等问题,而孩子更多的问题则可能是在孩子上学以后才会表现出来。 二、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人的大脑不能顺利地把从各种感觉器官传递来的外界信息进行正确有效地分析和整合处理,以致使大脑对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从而导致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发生障碍,行为出现失调,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据调查,普通人群中,约有10%~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感觉运动统合能力对婴幼儿及儿童的学习生活有很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