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的发展未必同步于社会存在的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总结: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注意: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方向,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错误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亦步亦趋、同步进行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夸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历史唯心主义。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⑤前后各自对应:物质、规律、实践、社会存在——意识、主观能动性、认识、社会意识。

⑥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谁决定谁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

依据。

⑦凡唯物主义都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2、社会发展规律

(1)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发展两大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总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注意:

①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

命、最活跃的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②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中人们的地位和关系,所有制制度(基础),分配制度等经济制度;

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道德、文化、和设施(国家机器、机构)、各种思想观点、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指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3、社会发展趋势

(1)社会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在不断解决社会两大基本矛盾中实现的。

(3)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①改革的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②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改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改革的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总结: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注意:

①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②阶级斗争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但它已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了。阶级斗争是对抗性的,而社会主义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非对抗性的。

③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改革: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

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

建筑×。(二者位置不能颠倒。正确表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4、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2)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B、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C、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主力军)

(3)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或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或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途径)。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地位: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目的),一切依靠群众(手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法)。群众路线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及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注意:

①人民群众强调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并非是全部。

②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政府对人民负责的要求之一,党的工作方法)

A、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

C、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生价值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人生价值(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3)评价标准:看贡献。最根本是看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看精神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3)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结: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意:

①哲学上的价值(共性)——经济价值、文学价值……(个性)

哲学(共性)——具体科学(个性);物质(共性)——物质形态(个性);

规律(共性)——具体规律(共性);联系(共性)——具体联系(个性);

矛盾(共性)——具体矛盾(个性)。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反映社会存在。价值观的作用有双重性。

③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首要的,是基础);自

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④人生价值是多层次性的,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大有小,有杰出贡献,也有平凡贡献(绝大多数人是做出

平凡贡献),不能笼统地说,物质贡献大还是精神贡献大,要具体分析。

⑤价值是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基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2)特点一: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3)特点二:具有主体差异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4)标准一: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标准二: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或把维护人民的利益最为最高价值追求。

总结: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4.价值创造与实现:

(1)根本途径: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注意:

①正确的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客观的标准)。

②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③客观条件必须充分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④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的关系。

A、国家尊重和保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否认人追求个性的发展和否认人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的观点,都

是错误的)

B、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C、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⑤理想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和庸俗之分。科学的崇高的理想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基本观点: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1、历史观两大矛盾——②两个适应规律

发展趋势——③改革是强大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发展主体:④人民群众

人生价值(①人的价值)

2、人生价值观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践是根本基础、判断是选择的基础、

主体差异性、社会历史性、正确评价标准)

④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探问生命 一、生命可以永恒吗 (一)生命有时尽 1、生命的特点 (1)生命来之不易。在地球上,千姿百态的生命竞相展现自己的活力,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幸运的。(2)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3)生命是不可逆的。从婴孩成长为儿童,又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生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4)生命是短暂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很短暂。 拓展人的生命独特性的表现 (1)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与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最具智慧。 (2)人的生命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每个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都 是与众不同的。 2、为什么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①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②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二)生命有接续 1、人类生命的接续 ①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 命的接续。 ②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2、生命接续有何意义? ①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 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②生命的接续也包含精神的传承。 →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 →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二、敬畏生命 (一)生命至上 1、敬生命的原因是什么? ①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可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科学概念整理 一、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要判断哪种假说是正确的,我们首先要在地球上确定一个区域,确定作为太阳和地球的工具,再来进行实验。实验后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单是昼夜交替不能确定哪种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得寻找新的更多的证据。 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三、证明地球在自转: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的底盘上,摆摆动时转动底盘,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底盘的转动而改变,而是基本不变。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由于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四、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当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内看外面不动的树时,树的运动方向正好与我们的运动方向相反。我们处于运动的地球上,看到原本不动的太阳自东向西(顺时针运动),则我们原本转动的地球的运动方向正好是太阳运动的相反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第隔15度为一个时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知道东面的城市算西面的城市的时间,要减去时间差,知道西面的城市算东面城市的时间,要加上时间差。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 五、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地轴是倾斜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是在偏向于北部的天空中而不是在头顶正中。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因为一年时间里在天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都是不动的,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轴一直指向于北极星。 六、地球在公转吗: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二、人们在观察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重点复习提纲

九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重点复习提纲 九年级第四单元重点提纲 【XX热点识记】 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2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①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②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4总体上的小康:XX年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本世纪头20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8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 92l世纪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对我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

更新的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要具有团队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0.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1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4)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7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XX热点理解】 总体小康: 时间:XX年 特点:①低水平:它主要表现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高,而且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②不全面:总体小康偏重于经济指标,侧重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③发展很不平衡:它表现为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2全面小康: 时间:2020年 建成后的景象:经济方面: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一、填空: 1、垃圾填埋场在填埋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2、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3、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1消耗大量电能(2留下残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 4、(减少垃圾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5、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经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6、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我们可以从(垃圾中回收它们并重新利用。这样做不但能够(减少垃圾的数量,而且能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 7、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坏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8、医疗垃圾要(集中处理。否则会传染疾病,危及我们的健康。 9、(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0、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面积上的土壤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三种:(汞、铅、镉。如果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

埋,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浸入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通过食物链间接威胁到 人类的健康。 11、( 淡水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地球上的多数地区(缺水。 12、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世界人均供水量自1970年以 来开始减少,而且持续下降。 13、目前( 60% 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严重国家缺水,其中最严重的国家有(40 多个。预计在未来的20年,全球人均供水量还将减少(1/3 。 14、在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威胁。 15、绝大多数水污染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应该经过(处理,再排放到自然水域。 16、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石油污染等。 17、我们可以用沉淀、过滤等方法把污水中的杂质分离出来。 18、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19、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20、(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21、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2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复习提纲

必修4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学说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 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 和思考。 任务:a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地更好的艺术。b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 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思想。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 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 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 (1)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 ..着世界观。 ..方法论,方法论体现 (2)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 ....领域的规律和奥秘(个 性);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 ...的规律(共性)。 ...的本质和最普遍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 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非总和或简单相加或科学之科学)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 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哲学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不能否认哲学的的 指导作用)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 (1)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非辩证关系) (2)两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 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 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 的始终。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

四年级科学(上)单元复习提纲

四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天气》复习提纲 1-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1-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1-3.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1-3.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以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当天空中的云量(小于四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就是阴天。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7.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 (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要下雨时蜻蜓会低飞。(3)要下雨时蚂蚁会搬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 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止时间及标志)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及性质),因领导阶级不同,又分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者的分水岭1919 年的五四运动。 2、基本线索: 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840-1901):包括四次战争及五个不平等条约。 ②中国各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③图示 旧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840 1842 1851 1856 1858 1860 1864 1894 1895 1900 1901 1911 1919 侵略战争鸦片第二次甲午八国联 战争鸦片战争战争军侵华 不平等条约《南京》《天津》《北京》《马关》《辛丑》 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示意图 1919 1921 1924 1927 1931 1934 1936 1937 1945 1946 1948 1949 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五四中共成立第一次南昌红军七七日本三大 运动(一大)国共合作起义九一八长征事变投降战役 【专题总结】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简表(1) 名称时间发动者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国、法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美俄日法 德意奥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境地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日本 2、强签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哲学辩证法复习提纲 人教版

哲学辩证法复习提纲 一、联系 1、坚持联系的观点 (1)什么是联系? 答: (注意:①联系就是对所有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和抽象,哲学上的联系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联系包括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2)什么是联系的普遍性? 答;① ② ③ (注意:①任何事物都是处在联系中,这并不说明任何两个事物或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条件具备,两者就有联系,否则就没有联系;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这些周围的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在原因。) (3)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答:①联系客观性的含义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客观性的表现是指人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也不能随意改变事物的联系。 ③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第③点也是联系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的区别所在。但与矛盾客观性有相似性。(4)坚持联系的观点的原理是什么? 答: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或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2、因果联系 (5)如何理解联系是具有多样性的? 答:①记住这一结论 ②联系多样性的表现是指有直接和间接联系、有必然偶然联系,有内部外部联系、有因果联系,有整体和部分联系等等,即有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果材料从这方面出题,才可运用这一结论。 (6)因果联系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答:事物之间既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那就是因果关系。(注意:①光有先行后续是构不成因果联系的) (7)原因与结果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什么? 答:①两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②首先,两者有区别,不能混淆,不能颠倒; ③其次,两者也有联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在不同关系中,某一事物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另一方面,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可以互为困果。 (注意:①互为因果关系不多,在做题时如碰到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可理解为互为因果关系了。) (8)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①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要探求其原因和结果。(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使命); ②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要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及预见性。(注意:①第一点主要用于认识事物的过程中;②这里的“自觉性”是指我们要善于从某一行动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再犯同类错误,

七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第一课知识就是力量 1、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 答:(1)唐代雕版印刷术,代表作是《金刚经》,(2)北宋毕昇__(人名)发明了_活字印刷 术,成为农耕时代的科技发明的典范。(3)15世纪中期(在工业时代),德国人谷登堡发明 了印刷机。(4)现在,中国的王选研制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告别了“铅与火”的年代, 进入“光与电”的年代。P58-59 2、印刷术有什么作用? 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的意义:A使书籍的出版更加快捷,B知识的传播更加容易。人们从书 中不断汲取知识,C有了更多发明创造,D使人类的生活和时代的面貌发生了变化。P58 3、谁在什么时候发明了电话?这是什么时代的重要发明?P59 贝尔在1876年发明了电话。工业时代。 ★4、当今时代进入了什么时代?这个时代以什么为标志?P59 当今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问世,标志着人类开始进 入信息时代。 5、电话、计算机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作用? 1)电话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和快捷。 2)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生活、联系、学习、贸易等方式,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生活质量。(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等) 6、袁隆平有什么之称?为什么?P60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通过生物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 的产量,养活了占世界22%的中国人口,还将成为21世纪解决全人类吃饭问题的法宝。P60 7、在什么时候哪个国家开始登上月球? 1969年,美国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 8、知识改变生活。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1)印刷术的发明,A使书籍出版更加快捷,B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人们从书中不断汲取知 识,C有了更多发明创造,D使人类的生活和时代的面貌发生了变化。P58 2)电话的发明使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和快捷。P59 3)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生活、联系、学习、贸易等方 式,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生活质量。(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等) 4)杂交水稻技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中国人口,还将成为21世纪解决全人类吃饭问题的 法宝。P60 5)阿波罗登月成功使得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而且进入到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不 只是改变了人的视野和思想,而且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探索未来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方面, 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人类正进入太空时代。P60 ★9、为什么说学习改变命运? (1)学习知识使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2)使我们学会生存,走向新的生活。(3)学习知识已成为改变人生命运最强大最有效的力量;(4)学习是每个人开启富裕之门的钥匙;(5)学习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P61-62 10、什么是知识? 知识不仅仅是指书本上的知识,还指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还有许多物质是由原 子构成的,如金属物质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很小,用肉眼以及光学显微镜是无法看到的,只有通过电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分子,他比细胞还要小很多。 2、性质:(1)分子很小。(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空隙的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温度、压强)有 关。(3)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4)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3、固体、液体、气体的分之间隙比较: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 间隙比较 4、扩散: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两种物质互相渗透到对方的现象。扩散不仅能在同种物质之间进 行,在不同的状态的物质之间也能发生,如液体和固体之间的扩散。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 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 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 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中有空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并且空隙比较大。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较大。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的含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字母m表示。它是物体的基 本属性,其大小由物质本身决定,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标准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1克=1000毫克 4、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 平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 码盒、镊子。 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 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 盘上左右摇摆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不必等到指针完 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七下社会第四单元文明探源复习提纲

七下社会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 第1节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 一、古人类遗址 1.作用 (1)古人类遗址的发掘是人类认识自己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2)古人类遗址不仅为人类进化说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展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与生活状态。2.成果 (1)在这些远古人类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打制工具。 (2)考古学家根据遗址,复原原始先民的体貌特征,推测他们的生活环境,想象他们的生活方式。 二、旧石器时代 1.特点: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原始先民用砾石打制出粗糙的工具,砸开坚果,切割兽肉,挖取植物块根。 2.时间: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3.含义: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4.代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就是一个经典场景。 5.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人类已经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三、北京人的生活 1.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生活地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3.食物来源:北京人主要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块根和猎取动物来获得食物。 4.生产工具:他们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用这些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5.社会组织:过着群居生活。 (1)原因: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 (2)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6.火的使用 (1)用火情况: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有较大的灰烬堆。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 炭块等。这说明北京人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2)火的作用:有了火,人类受寒冷气候和地域的影响大大降低,活动范围逐步扩大。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 第2节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1)时间:大约一万年前。 (2)产生原因:大约一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得温暖起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 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 (3)产生过程: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栽培了某些野生植物,驯养 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补充食物。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 (4)意义: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2.新石器时代 (1)出现原因: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人们在对石器进行打制之后,还 要把它磨光。 (2)新石器特点:这样制成的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研磨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 (3)新石器出现意义:磨制石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哲学认识论复习提纲 人教版

哲学“认识论”复习提纲 一、认识 1、认识的根本任务 (1)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 答: (注意: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或低级层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或高级层次。)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 (注意:①这与根本目的是不同的。) (3)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答: (注意:①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②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的认识;③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它们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或指导作用;④错误的认识对实践也有指导作用,它会使我们的实践更加盲目。而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尤其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⑤一般说来,正确的认识比错误的认识更能指导实践。) (4)为什么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答:①一个事物的现象、一个规律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多变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地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此片断,因而这种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程度就低了; ②而本质和规律是现象中共同的、内在性的、稳定的东西,只有抓住了它才能从根本上抓住了可靠的东西。 (5)为什么说“理解要比感觉深刻得多”? 答:因为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抓住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抓住诸多现象的根据,反过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所以,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理解比感觉要深刻得多。 (注意:①上述两题答案有一致性,前者侧重于更正确更可靠,后者侧重于更深刻;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如用来分析腐败现象时,不要把腐败说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这显然把本质搞错了。又如在分析雷锋精神时,要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否则如果把雷锋精神的实质看成雷锋的某些先进事迹,就不会学好雷锋,还可能认为其已过时了。) (6)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答:

最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第四单元身体知识要点知识提纲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最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第四单元身体知识要点知识提纲知识点总结复习提纲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组成。 2.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3.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 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4.人体的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 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7.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呼出的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增加了。9.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10.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11.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12.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13.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14.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15.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16.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开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哲学与生活复习提纲全

哲学与生活复习提辨证唯物论部分课 一、基本概念 、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和永恒的 、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性质未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因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 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基本关系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地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 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 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联系: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

八年级上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2.领导者:陈独秀和《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他们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3.宣传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鲁迅《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2)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3)提倡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2、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扩大: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但遭镇压并多人被捕。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4、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物质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4、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P27)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混合沙子和豆子,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它们没有发生变化。(P28) 2、加热白糖,白糖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了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可以闻到焦糊味。 分析白糖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白糖由固体状态熔化变成了液体状态,它仍是白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是物理变化;接着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至全部炭化,有焦糊味,这时已经不再是白糖,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3、蜡烛在燃烧时的变化:蜡烛由固体变成液体蜡烛油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液体蜡烛油燃烧变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定义:(P 29) 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会变味的米饭 1、在咀嚼米饭时,为什么会有甜味? 因为米饭里有淀粉,咀嚼时在口腔里的消化酶的作用下,淀粉发生变化,变成了麦芽糖。所以我们感到了甜味。淀粉变成了麦芽糖是化学变化 二、米饭、淀粉和碘酒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为什么会变成蓝色?它还是淀粉吗?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淀粉的新物质。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3、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检验那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或问:我们可以怎样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答:将碘酒滴在要检验的食物上,如果发现颜色变蓝,就可以认为此种食物含有淀粉。 4、富含淀粉的食物有:米、面、薯类;含淀粉较少的食物是:青菜类蔬菜、水果、 四、制作神秘的信件 1、调制淀粉溶液:用温水将淀粉溶解,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取澄清的淀粉溶液; 2、用毛笔蘸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然后晾干。 3、显影:用药棉蘸碘酒溶液在信件纸上涂搽,用淀粉液写的字就显现出来。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小苏打的的特点:白色颗粒晶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白醋的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闻着有酸味。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实验要求、过程及注意点: ①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汤匙醋,然后倒入一汤匙小苏打, ②在杯子口上盖上一块玻璃片,【立即盖上,不要让产生的气体散失】 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马上产生反应,平静的液体产生大量的气泡,等小苏打在液体中完全消失后,气体气泡也观察不到了。 ④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温度要低;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教案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条形、蹄形、环形磁铁、方块形磁铁、圆饼形磁铁和槽形磁铁等。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如:磁铁文具盒,门、柜、包的磁吸,在铁皮黑板(或白板)上压图片的小磁贴,打靶玩具中的磁铁飞镖。 3、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4、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5、我们可以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质材料制作的。 6、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7、磁铁能指南北方向:一个能够自由转动的磁铁,静止时一个磁极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一个磁极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8、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9、一个磁铁如果没有受到敲击、高温或强磁场等影响,磁力大小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10、两个或多个磁铁放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有的会增大,但不是成倍的增加,如果继续吸上磁铁,磁力还会继续增大,但增大的数量会依次递减;有的会减小。 1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12、磁石是一种铁矿石,称为磁铁矿石。 13、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是把天然磁石制成勺形,放在一个光滑的铜盘上,铜盘上刻着方向。轻轻转动勺子,当它停止后勺柄总是指向南方,人们称它为“司南”。 14、使铁片、钢针变成磁铁的过程叫磁化。 15、指南针的构成:磁针、支架、方位盘、盒子。 16、用指南针定方向的方法:第一课件网 一、把指南针盒放平,让磁针自由转动。 二、待磁针停止摆动后,转动指南针盒,使方位盘上标明的南北方向与磁针 指的南北方向一致。 三、对照方位盘确定各个方向。 17、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怎样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来做一根磁针 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30次。 18、怎样判别摩擦后的钢针是磁针了呢 用磁针去接近铁质的小物体,如果吸引就说明是磁针了。 19、如何确定一个磁铁的南北极 一、悬挂法:悬挂磁铁使之能自由转动,静止后,指南的一端为南极,指北的一端为北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