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概述

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接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910年,巴甫洛夫提出了分析器学说,认为感觉是感觉器、传入神经和中枢协同作用产生的,它们构成了感觉形成的分析器。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是经由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将感受信息投射到大脑皮质形成感觉。

感觉的生物学意义:

感觉是认识事物的开端;

感觉是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前提;

感觉机能与运动机能密不可分;

感觉机能与生理、心理的健全密不可分。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都各有一种最容易被它感受而引起兴奋的刺激,这种刺激叫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例如,视觉感受器对光的刺激非常敏感,光就是视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听觉感受器对声波的刺激非常敏感,声波就是听觉感受器的适应刺激。光不引起听觉感受器的兴奋,同样的道理,声音不引起视觉感受器的兴奋。

2.换能作用感受器将适宜刺激的能量转化为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这是感受器最本质的生理功能。

不同的感受器换能的原理不同,但一般都是先产生一个局部的去极化型的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当这个感受器电位增大到与该感受器细胞相连的传入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水平时,则爆发动作电位,然后传向中枢。

感受器电位不具有“全或无”特性,其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局部实现时间性总和和空间性总和。

3. 编码作用是指感受器在把刺激所包含的性质与强度等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一般用感受器的编码(coding)作用解释这一现象的产生原理。感觉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以及各个动作电位之间的间隔时间可能是不同的,大脑皮层接受了这些序列不同的动作电位之后,能够区分出这2种不同性质的刺激。

4.适应现象当用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地作用于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不同的感受器发生适应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别,可分为: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快适应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痛觉感受器为代表,只要有刺激,不管刺激持续多长时间,这些感受器总是发放冲动。

(二)特异性投射系统

所谓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传导通路传送到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系统。

1 浅感觉

分布于皮肤和粘膜感受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的感觉器位于身体的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

称为浅感觉。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周围突末梢成为感觉器,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后角。

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灰质后角,发出轴突越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经延髓、脑桥、中脑,到达丘脑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发出轴突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3、1、2区)的躯干、四肢感觉区。

(2)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周围突分布到头面部的皮肤和粘膜,中枢突进入三叉神经核。

第二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核,发出神经形成三叉丘系,到达丘脑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发出轴突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感觉区。

躯干、四肢、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入通路

2 深感觉

深感觉包括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本体感觉指位置觉、运动觉和振颤觉,感受肌肉、肌腱、关节等深部结构所处的状态。

精细触觉指两点间距离和物体质地等,如物体的性状及纹理等。

(1)意识性深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其周围突构成的感觉末梢形成肌梭、腱器等感觉器,其中枢突经由脊神经组成薄束和楔束上行,到达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轴突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经脑桥、中脑,到达丘脑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发出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3、1、2区)的躯体感觉区。

躯干和四肢的深感觉传入通路

(2)非意识性深感觉传导通路

提供肌肉长度和张力变化的感觉信息,引起反射性运动调节,不会引起特定的主观感觉,叫非意识性深感觉。非意识性深感觉与维持身体的姿势、调节平衡、协调机体的精细运动有关。非意识性深感觉的传导路径,除包含于上述意识性深感觉传导通路外,还包括传向小脑的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其周围突构成的感觉末梢形成肌梭、腱器等感觉器,其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其轴突入组成脊髓小脑束,终止于小脑。

3 浅感觉和意识深感觉的异同

(1)共同点:①都由三级神经元组成;②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③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④都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区;⑤对躯体感觉都是交叉支配的。

(2)不同点:①浅感觉传导路先交叉后上行,而深感觉传导通路是先上行后交叉;②第二级神经元位置不同,前者位于脊髓后角,而后者位于脑干;③感觉对象不同,前者是浅感觉,而后者是深感觉。

(三)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

所谓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是指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经过脊髓和脑干上行时,发出许多侧支,分别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在网状结构内经多次交换神经元上行,到达丘脑的中央中核等结构,由丘脑的这些核团再发出纤维呈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感觉信息经这条通路到达大脑皮层的过程中,失去了感觉冲动原有的特异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形成特定的感觉,但可维持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

丘脑在感觉机能中的重要作用

鸟类以下,大脑皮层不发达,丘脑是感觉的高级中枢。在哺乳动物,有了发达的大脑皮质,丘脑成为感觉传导系统的神经元换元站,只有粗糙的感觉分析与综合功能。

来自全身的各种感觉传导通路(除嗅觉外),都要在丘脑更换神经元,然后传导到大脑皮质。丘脑核团分类:

Ⅰ类感觉接替核,包括丘脑外侧核、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接受感觉的特异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异感觉区,构成特异投射系统。

Ⅱ类联络核,如丘脑前核。接受Ⅰ类核团和其它皮层下中枢的投射,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联络区,与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的联络协调有关。

Ⅲ类为髓板内核群。这类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没有直接投射到大脑皮质,但通过其它核团更换神经元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质,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丘脑在特异投射和非特异投射中的作用

(1)丘脑的特异投射:从Ⅰ类和Ⅱ类核团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将精确的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特定的感觉。

(2)丘脑的非特异投射:从Ⅲ类核团发出的纤维,间接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质,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但有下列重要意义:

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调节各感觉区的灵敏度,使兴奋性提高或降低。

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和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共用着第1、2级神经元,从脑干网状结构开始了分化。

有的学者把脑干网状结构→大脑皮层的这一段称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由于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对药物是比较敏感的,因而它易于受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传递阻滞。

全身麻醉剂的作用原理就是由于阻断了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从而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人们睡觉时减少了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上传信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

(四)大脑的感觉分析机能

在哺乳动物,大脑皮层是感觉的最高中枢,它通过对各种感觉冲动的分析和综合,产生感觉。不同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内有不同的代表区。神经纤维对不种感觉在大脑的投射,是有对应关系的,以此产生特定的感觉。

1 躯体感觉区在灵长类,躯体感觉区在顶叶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影有以下规律:

有左右交叉的特点,但头面部的感觉是双侧性的;

前后倒置,恰似倒立人体的投影;

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感觉的灵敏度和机能重要程度,而躯体表面积无关。

2 视觉区:位于枕叶。

3 听觉区:位于皮层的颞叶。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4 嗅觉区与味觉区:嗅觉区位于边缘皮层的前底部区;味觉区在中央后回面部感觉区的下方。

(五)皮肤痛觉、内脏痛和牵涉痛

1 皮肤痛皮肤痛觉有两种:

快痛:短暂而尖锐,定位清楚。

慢痛:定位差,持续时间长,呈弥散性。

痛觉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

刺激:任何伤害性刺激。

2 内脏痛内脏痛的特点:

(1)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2)引起内脏痛的刺激与皮肤痛不同。

(3)主要由交感传入纤维传入,但食管、支气管痛觉由迷走神经传入,而腹膜、胸膜受刺激时,体腔壁痛则由躯体神经传入。

痛觉的感觉机理还不十分清楚,认为伤害产生了致痛物质,如K+、H+、5-羟色胺、组织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3 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

心:心前区,左臂尺侧

胃、胰:左上腹,肩胛间

肝、胆囊:右肩胛

肾结石:腹股沟区

阑尾炎:上腹部或脐区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在脊髓。

α神经元:较大,支配梭外肌,发动肌肉收缩。

γ神经元:较小,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敏感性。

肌梭:是感受骨骼肌纤维受到牵拉刺激的感觉器,由结缔组织包裹若干肌纤维形成的长囊形结构。囊内的肌纤维称梭内肌;囊外的肌纤维称梭外肌。

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1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给脊髓动物肢体皮肤以伤害性刺激时,观察到受刺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运动,即屈肌反射。屈肌反射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对侧肢体伸展的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是以脊髓为中枢的基本运动反射。同时它也显示了反射协调的交互抑制的机制。

2 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的现象,称为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和高尔基腱器,效应器为梭外肌。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是相关肌纤维的一次快速收缩。

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肌腱感觉传入直接兴奋前角运动神经元,传而使所支配的肌肉出现一

次快速收缩。

(2)肌紧张

骨骼肌因重力而受到持续牵拉,导致受牵拉的肌肉持续紧张性收缩以对抗重力,称肌紧张。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受重力牵拉而反射性收缩造成的。在此过程中,全身肌肉协调配合,肌肉不同数量的肌纤维交替轮换收缩,不易疲劳。

3 脊休克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表现为发汗、排尿、排便无法完成;骨髓肌紧张性降低;血管的紧张性降低,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产生原因:反射消失是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

易化作用:正常情况下,高级中枢如大脑皮质、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下行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有提高脊髓中枢兴奋性的作用,使脊髓易于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其中除有许多神经核团外,还有与神经纤维共同构成的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皮质下整合中枢,对牵张反射与姿势反射等躯体运动,都有着重要的整合与调节作用。

1 脑干网状结构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调节

在脑干网状结构存在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调节的下行抑制区和下行易化区,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水平,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肌紧张的控制能力。

(1)下行抑制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背侧部,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抑制牵张反射。

(2)下行易化区位于延髓网状结构腹侧部,增强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牵张反射。正常情况下,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脊髓的反射活动保持着相对平衡,若相应部位受到损伤,平衡将被破坏。

2 去大脑僵直

在动物中脑的上丘和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脊柱挺硬,头尾昂起(角弓反张状态)的肌紧张亢奋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

产生原因:正常情况下,高位中枢(大脑皮质运动区、纹状体)的下行冲动能加强脑干网状结构对牵张反射的抑制作用。当上位中枢与脑干网状结构的联系中断后,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尤其是伸肌活动增强,从而导致僵直。

3 脑干网状结构对姿势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肌紧张和相应运动的调节,以维持人和动物在空间的姿势,叫做姿势反射。包括状态反射、翻正反射和运动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会使人呈现各种各样的空间姿势,体育训练会增加人体姿势反射的难度和多样性,这是一些体育项目的基础。

(三)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1 古小脑与身体平衡有关

小脑的绒球小结叶与前庭核的功能相同,是维持机体平衡的重要结构。古小脑也叫前庭小脑。

2 旧小脑与肌紧张调节有关

小脑前叶影响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区的功能,对肌紧张调节有重要作用。

3 新小脑对随意运动的调节

新小脑和大脑皮质间,存在神经环路,对大脑发出的随意运动进行精确程序编码。

小脑损伤后,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都会失控,不能进行快速的轮换动作,不能完成精细动作。产生意向性震颤和小脑共济性失调。

(四)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的4区和6区,其中4区称为第一运动区,控制四肢远端肌肉;6区位于中央前回前面,称运动前区,控制四肢近端肌肉。

大脑皮质运动区控制躯体运动的特点

(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支配的,但对头面部的神经支配是双侧性的;

(2)具有精确的定位机能,即一定的区域,支配一定部位的肌肉;

(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与肌肉的大小无关;

(4)运动区代表的一点,只发起个别肌肉的收缩,而与复杂的、精细的运动关系不大;(5)运动区的神经细胞与感觉区一样,呈柱状纵向排列,叫运动柱。

锥体系是指由皮层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发出,经内囊、中脑和延髓锥体束下行的传导束,分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2 锥体系

上神经元:位于皮质内的运动神经元,叫上神经元。

下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或脑神经核内的运动神经元,叫下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如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外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

皮质脊髓束:由大脑皮层锥体细胞的轴突形成,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下行过程中,有80%在延髓锥体发生交叉后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其余部分则先下行后交叉到对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脑干束:由大脑皮层锥体细胞的轴突形成,到达脑干运动神经核神经元。在脑干不同层面交叉后,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支配头面部肌肉。

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是大脑皮层4、6区,80~90%的锥体束纤维与下神经元间有一个以上中间神经元接替,只有10~20%的纤维与下神经元间直接发生直接联系。运动越精细,受大脑皮质直接联系支配也越多。

锥体系的功能主要是执行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是意识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指向一定目标的运动。运动程序从联络皮层、运动皮层、基底神经核、小脑和脑干汇集到锥体运动神经元而开始驱动。

运动皮质的功能主要是执行“运动”的指令(通过锥体束下传),而运动指令的设计、制定程序等,可能是其它皮质的功能。

3 锥体外系及其功能

1)锥体外系的组成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协调骨骼肌运动的下行传导路,起源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等)。但这些纤维并不直接到达下运动神经元。

这些纤维分别终止于基底神经核、红核、黑质、脑干网状结构等核团。这些核团发出的纤维至小脑,由小脑再返回大脑皮质;有的到红核、前庭神经核等。然后经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下行至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

1)新纹状体-苍白球系由大脑皮质——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

2)皮质-脑桥-小脑系由大脑皮质——脑桥核——小脑皮质——齿状核(小脑髓质中)——丘脑——大脑皮质;齿状核(小脑髓质中)——红核——(红核脊髓束交)——脊髓灰

质前角。

2)锥体外系的功能

一般认为主要是调节肌紧张和协调肌群的活动,维持和调整姿势,进行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例如,某些防御性反射运动,走路时双臂摆动,手势和面部表情等动作。

精巧运动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的,在开始学习阶段,大脑皮质锥体系所发起的运动是不协调的,这是因为小脑还没有发挥其协调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质与小脑之间不断进行着环路联系活动,同时小脑不断地接受感觉传入冲动的信息,逐步纠正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偏差,使运动逐步协调起来。

当精巧运动完善后,小脑中就贮存了运动过程的程序编码。这时,大脑皮质发起精巧运动就通过环路联系,从小脑中提取贮存的程序,再通过锥体系发起运动。这样发起的运动可以非常协调而精巧,而且动作快速几乎不需要思考。

3)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比较

(1)锥体系的皮质起源范围较小,而锥体外系的皮质起源范围广泛。

(2)锥体系中的皮质脊髓束下行过程中经过延髓锥体,而锥体外系下行过程中不经过延髓锥体。

(3)锥体系的纤维可直接到达下运动神经元或需经过很少的中间神经元接替环节,而锥体外系在下行过程中经过基底神经核、红核、网状结构、小脑等部位多级神经元的接替,并构成对大脑皮质呈现反馈作用的环路结构。

(4)锥体系和而锥体外系下行传导路径不同。

(5)锥体系和而锥体外系所要实现的功能作用不同。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功能联系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机能中两个密切协作的系统。在人体活动中,锥体系所控制的精确、灵巧、细致、复杂的运动,是在锥体外系统使肌肉保持稳定而适宜的紧张度和协调的条件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一、神经系统 1、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 经、) 2、最小结构是神经元(神经细胞—树突、轴突、 髓鞘、轴突末梢、神经末梢),把神经细胞 联在一起叫神经胶质。 3、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产生神 经递质,传导兴奋。 4、神经元分布:运动、感觉、混合 二、脊髓功能(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1、反射功能由灰质完成,白质有传导功能; 2、脊髓易得疾病 (1)外伤:大小便失禁 (2)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提高免疫力(3)脊神经发炎:运动、感觉神经扭在一起,神经元失去功能 (4)骨质增生造成脊髓生病,椎管狭窄,骨

髓受压,压迫中枢神经,功能减退,造 成瘫痪和浑身痛。 三、脑(大脑、小脑、脑干) 1、脑干:有灰质和白质,是生命的基本中枢(心 脑血管中枢、呼吸中枢、吞咽中枢) 2、小脑:协调身体机能,随意运动。 3、大脑:皮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功能。有躯体感觉中枢、运动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计算中枢、音乐中枢、行为情绪中枢。 4、大脑所学营养特点 (1)足够蛋白质:孕期前3个月,出生后6个月; (2)维生素、矿物质 A)钙和镁的激活性是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的必须无机盐,能增加传导功能; B)VB能使酶和辅酶调动能量; C)VC有健脑作用,是脑细胞结构排列有层次;

D)VA促进生长发育; E)卵磷脂是加工乙酰胆碱的原料,增智性的神经递质; F)大脑必须脂肪酸为O3、O6 四、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小孩类) 1、儿童多动症: 神经系统持续性兴奋,自主传递一些运动信息症状。(补充VA和钙) (缺钙、怀孕时低蛋白饮食、吸烟、生产时缺氧、贫血、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中毒、铅中毒、铝中毒、蓬化食品、重金属毒) 2、发作性睡眠:嗜睡、睡眠幻觉和麻痹 (补充蛋白质、VB精神能量代谢好,VA适当、VC多、VE少量,适量铁和鱼油) 3、癫痫发作性疾病 4、先天性痴呆:母亲怀孕年龄大,整体素质下 降(补充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 5、先天性脑瘫

神经系统疾病习题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的依据为: A.是否口角歪斜 B.是否鼻唇沟变浅 C.能否皱额、闭目 D.能否鼓腮 E.能否吹口哨 答案:C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答案:D 3、患者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闭眼、皱眉动作正常,两侧额纹正常 A.双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周围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中枢性面瘫 E.左侧中枢性面瘫 答案:E 4、瘫痪是指: A.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B.肌紧张力减弱或消失 C.不自主运动肌力减弱或消失 D.肌肉运动能力消失 E.肌肉与肌腱运动不协调 答案:A 5、根据哪项临床表现区别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 A.肌力大小 B.有无感觉障碍 C.有无病理反射 D.有无大小便障碍 E.有无感觉过敏

答案:C 6、关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 肌张力减低B. C.腱反射增强 D.病理反射阳性 E.可有废用性肌萎缩 答案:B 7、眶上神经反应及各种反射均存在,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C 8、整日处于睡眠状态,但呼之能应属于哪种意识障碍? A.深昏迷 B.昏睡 C.浅昏迷 D.嗜睡 E.中度昏迷 答案:D 9、鉴别深浅昏迷程度的可靠指征是 A.生命体征 B.瞳孔对光反射 C.肌力 D.腱反射 E.对疼痛的反应 答案:E 10、某患者突起昏迷,四肢瘫痪,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最可能是: A.蛛网膜下腔出血 B.基底节出血 C.小脑出血 D.额叶出血

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时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1.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重、难点) 2.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生用书P15]) 一、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阅读教材P18~P19) 1.结构基础:突触由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构成。 2.其他结构:D.轴突、E.线粒体、F.突触小泡、G.突触小体。 3.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4.单向传递的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二、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阅读教材P19~P20) 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大脑皮层、B.小脑、C.脊髓、D.下丘脑和E.脑干等,它们分别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 2.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三、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阅读教材P20~P21) 1.人的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既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言语区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如S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不同区域名称的英文字母,分别对应相关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W(write)、S(speak)、H(hear)、V(vision)。

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①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 ②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连线 2.判断 (1)突触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分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分析:通过胞吐方式。 (3)(2016·四川绵阳高二检测)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取决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分析:应为膜的流动性。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时,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分析: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W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分析:S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主题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学生用书P16] 突触的类型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教材首先简述了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从宏观上介绍了神经系统的概况。通过对神经系统的微观结构——神经元的介绍,引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从而引出动作电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深入介绍了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最后教材描述了体温调节的方式和机理,进一步说明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所有内容在编排上逻辑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从地位和作用上看,本节课是承接了内环境与稳态之后的一节课,阐述了动物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生命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调节与内环境稳定的关系,也为之后的体液调节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了神经系统的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构建新知。从生活经验上看,学生对于许多神经活动都有所体验,比如瞳孔反射、膝反射等等,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简单活动中涉及的器官和原理,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反射。从能力起点上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较强,教师可利用文字资料和图表引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高中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成熟,所以能够通过示意图模拟动作电位的变化这一抽象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2.说出动作电位的概念 3.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表格和文字资料,逐步提高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学习神经系统的功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难点:动作电位 五、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难点突破】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问题设计: (1)神经元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提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成。神经元的树突非常丰富,它能充分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兴奋。而轴突很长为兴奋的传导奠定基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非常多,能把兴奋传至其他神经元。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有高尔基体、线粒体为分泌神经递质,实现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物质准备。 (2)辨析反射与反射弧两者的关系。 提示: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实现的结构基础和必要条件。2?知识归纳: (1)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反射弧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结构的任何一个部分受伤,反射活动都将不能完成。 (2)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判断 根据神经节判断:传导通路上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根据突触结构判断:脊髓灰质内与突触前膜相连的外周通路为传入神经;与突触后膜相连的外周通路为传出神经。 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脊髓灰质中前角为膨大部分,后角为狭窄部分,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根据生理实验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为传出神经。【典题演示1】(2010江苏卷改编)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 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 .刺激同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 ?在U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本题以反射弧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反射弧结构识别及神经调节等。从图示可看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与伸肌相连,所以伸肌肌群中含有感受器和效应器,A项正确。b为该反射弧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肌肉伸缩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而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低级反射中枢来实现其控制功能,B项正确。刺激反 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只要能产相应的兴奋,都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C项正确。U处施加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该过程没有通过整个反射弧完成,因此不属于反射,□项错误。 【答案】D 【变式训练1】(2008年海南)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反射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反射的基本途径及反射弧的组成。解析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寒冷感觉的产生位于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 (问答题)

269.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哪些?1)完整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均可使兴奋传导受阻。(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每条纤维传导兴奋一般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3)双向性: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仍能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相对突触传递而言,神经纤维的传导不容易发生疲劳。 270.简述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包括:(1)支持作用;(2)修复和再生作用;(3)免疫应答作用;(4)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5)绝缘和屏蔽作用;(6)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7)参与某些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271.试述突触传递的分类及过程?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⑴化学性突触的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引起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进入前末梢的Ca2+促使突触小泡内递质经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进入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⑵电突触的传递: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两个神经元接触紧密,两层膜的距离很近,膜的电阻很小,局部电流

和EPSP可以电紧张扩布的形式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272.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时,其相同点是: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②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状态改变;③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位,该电位经总和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改变。不同点是:①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性质不同,兴奋性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②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主要导致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高。③兴奋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即EPSP;抑制性突触传递时,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即IPSP。④前者经过总和达到阈电位后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产生兴奋。 273.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哪些条件。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②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③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分别模拟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效应。 274.何谓胆碱能纤维?哪些神经纤维属于这类纤维?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包括:①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人喝酒过量后,说话语无伦次,走路摇摇晃晃,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 酒精已麻醉了脑干 B 酒精已麻醉了小脑 C 酒精已麻醉了大脑 D 酒精已麻醉了大脑和小脑 2.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方法分别是() A 成像在视网膜前,配凹透镜 B 成像在视网膜前,配凸透镜 C 成像在视网膜后,配凸透镜 D 成像在视网膜后,配凹透镜 3.“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一切活动的病人,这种病人脑中没有损伤的部位最可能的是() A 大脑 B 小脑 C 脑干 D 中脑 4.滴眼药水时,口里感到有药的苦味,原因是() A 眼药水经鼻泪管→咽部→舌 B 眼药水经咽鼓管→咽部→舌 C 眼药水经鼻泪管→鼻腔→咽部→舌 D 眼药水经眼部血管→血液循环→舌 5.某小儿麻痹症患者左腿肌肉萎缩,这是因为脊髓灰质炎病毒损伤了脊髓的() A 左前角运动神经元 B后角中枢神经元 C 右前角运动神经元 D侧角交感神经元 6.谈到美味的食物有分泌唾液属于() A 非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以上均不是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理由最可能是() A 思之太深,不能入睡而做梦 B 大脑皮层呈高度兴奋状态 C 睡眠中大脑皮层中个别细胞群仍处于兴奋状态 D 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8.打字员在键盘上进行盲打时,必需经过的中枢是() A 躯体运动中枢、语言中枢 B 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C 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 D 躯体感觉中枢和语言中枢 9.人的大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控制是通过() A 上行传导束 B 脑神经 C 下行传导束 D 脊神经 10.“生理性盲点”是视网膜上视神经穿过的地方,当物像落在此点上,则会造成() A 视觉消失 B 视觉较模糊 C 视觉最清晰 D 视觉有时清晰有时模糊 11.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 强光下眯起眼睛 B 针刺手尖,手缩回来 C 司机看见红灯亮,停车 D 手被电击,迅速弹开 12.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中正确的是() A 反射和反射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反射弧 C 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实现 D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会出现反射活动 1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和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分别是() A 反射和条件反射 B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C 应激性和适应性 D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14.在大脑内部,大脑与小脑、脑干、脊髓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结构是()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 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 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 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 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 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 可概括为: 神经元: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脑: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1)大脑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大脑皮层表面具有许多深浅不同的裂或沟以及沟裂之间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和神经元的数量。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关,为人类特有)、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 (2)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人喝酒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酒精麻痹而引起的。 (3)脑干 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如果这一部分中枢受到损伤,会立即引起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 脊髓: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1)脊髓的结构 从脊髓的横切面可以看出,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灰质在中央,呈蝶形;白质在灰质的周围。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各部分之问以及脊髓和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2)脊髓的功能 反射功能:人的脊髓灰质里有许多低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等。但是,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 传导功能: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反之,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到身体各部位。因此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道。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Word版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意识模糊、谵妄。 —意识内容变化—嗜睡、昏睡、昏迷。—意识觉醒度下降 一、 以觉醒度改变的意识障碍: A 、 嗜睡。 B 、 昏睡。 C 、 昏迷: a 、 浅昏迷。 b 、中昏迷。 c 、 深昏迷——瞳孔散大,生命征明显改变。 大脑和脑干功能丧失——脑死亡。标准: 1、对外界无反应,脊髓反射可存在。 2、脑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固定。 3、自主呼吸停止。 4、脑电图显示无脑电活动,体感诱发电位示脑干功能丧失。 5、TCD ——无脑血流灌注。 6、经各种抢救无效,时间持续≥12小时。 7、 除外药源性、内分泌性、中毒性、低温的原因。 二、 以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1、意识模糊:注意力下降、反应淡漠、定向力下降、活动下降、语言受损。 2、 谵妄(急性所致):对外界的认识和反应下降,伴幻觉,波动性症状。 三、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症: 双侧大脑皮质广泛受损——对外界无反应、眼球仅无意识活动、睡眠周 期存、脑干反射存。 2、无动性缄默症: 脑干上部丘脑网状激活系统障碍——肌张力下降、无锥体束征、睡眠周 期存、外界无反应。 3、植物状态: A 、 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脑干功能保存:反射性睁眼、睡眠周期存、脑干 反射存、外界无反应。 B 、 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植物持续状态(≥12月),其它原因的则 为≥3月。 四、 鉴别诊断: 1、闭锁综合症: 脑桥基底部障碍:双侧锥体束、皮质脑干束障碍——意识清楚、仅能眨 眼、眼球垂直运动示意,不能水平运动。

2、意志缺乏症: 双侧额叶障碍——清醒状态,但无始动性、不语少动、额叶释放反射。 3、木僵: 精神障碍——伴有蜡样屈曲、违拗症、情感性自主神经改变。 五、伴发不同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 认知障碍 认知:外界信息——加工处理——心理活动——获取知识or应用知识。 认知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理解、推断。 一、记忆障碍: A、瞬时记忆≤2秒。 B、短时记忆≥1分钟。 C、长时记忆。 根据长时记忆分: A、遗忘:a、顺行性。b、逆行性。c、系统成分性。d、选择性。e、暂 时性。 B、记忆减退:指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均减退。 C、记忆错误:a、记忆恍惚——似曾相识。b、错构——在时间顺序上 错构。c、虚构。 D、记忆增强:指对远事记忆异常性增加。 二、失语: 包括:自发说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 根据解剖-临床来分类: (一)、外侧裂周围失语:共同特点均有复述障碍。 1、Broca失语: 优势额下回后部——自发性说话障碍为主,仅简单的句式or词,其 他各方面均有障碍。 2、Wernicke失语: 优势颞上回后部——听理解障碍,言语增多,词不达意,其它各方面 均有障碍。 3、传导性失语: 优势缘上回、Wernicke——外侧裂周围弓状束障碍——Wernike区与 Broca区联系障碍——言语流利、大量错词、句式完整、听理解障碍 较轻、其它各方面亦受损、复述障碍最重。 (二)、经皮质性失语综合症:共同特点:复述相对保留。 1、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优势额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Broca附近or优势额叶侧面——类 似于Broca失语,但较Broca失语轻。 2、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优势颞顶叶分水岭区障碍——优势Wernike区附近——类似于 Wernike,较Wernike轻。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重难点突破】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问题设计: (1)神经元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提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成。神经元的树突非常丰富,它能充分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兴奋。而轴突很长为兴奋的传导奠定基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非常多,能把兴奋传至其他神经元。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有高尔基体、线粒体为分泌神经递质,实现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物质准备。 (2)辨析反射与反射弧两者的关系。 提示: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实现的结构基础和必要条件。 2.知识归纳: (1)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 反射弧的组 成 感受器感受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向神经中 枢 神经中枢将传入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与综合,并产生 兴奋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向效应 器 效应器将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转变成肌肉或腺体的活 动 反射弧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结构的任何一个部分受伤,反射活动都将不能完成。 (2)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判断

根据神经节判断:传导通路上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根据突触结构判断:脊髓灰质内与突触前膜相连的外周通路为传入神经;与突触后膜相连的外周通路为传出神经。 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脊髓灰质中前角为膨大部分,后角为狭窄部分,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根据生理实验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为传出神经。 【典题演示1】(2010江苏卷改编)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刺激同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在Ⅱ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本题以反射弧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反射弧结构识别及神经调节等。从图示可看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均与伸肌相连,所以伸肌肌群中含有感受器和效应器,A项正确。b为该反射弧位于脊髓的神经中枢,肌肉伸缩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而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低级反射中枢来实现其控制功能,B项正确。刺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只要能产相应的兴奋,都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C项正确。Ⅱ处施加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该过程没有通过整个反射弧完成,因此不属于反射,D项错误。 【答案】D 【变式训练1】(2008年海南)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一) 1、散光眼的产生原因为() C、角膜表面不呈正球面 2、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 C、维生素A缺乏 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 B、视锥和视杆细胞 4、下列对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D、主要对刺激的性质编码 5、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 C、中脑 感觉器官(二) 1、与声波传导和感受无直接关系的结构是() D、咽鼓管 2、人耳最敏感的振动频率为() B、1000~3000Hz 3、人类的语言频率主要分布在() B、300~3000Hz 4、耳蜗顶部基底膜损伤后会影响哪种频率的听力() B、低频听力 5、下列对微音器电位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D、频率、幅度与声波一致

神经系统(一) 1、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Na+进入突触前膜内 2、M型胆碱受体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 3、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双向性传递 4、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释放,与下列哪项有关() E、Ca2+内流 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 C、超极化局部电位 神经系统(二) 1、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A、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2、传入侧支性抑制为() A、突触后抑制 3、突触前抑制的重要结构基础是() C、轴突-轴突型突触 4、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的闰绍细胞所释放的递质是() B、甘氨酸 5、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 C、回返性抑制

神经系统(三) 1、下列关于丘脑感觉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B、能对感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综合 2、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是() B、C类纤维 3、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4、内脏痛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D、定位不精确 5、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神经系统(四) 1、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B、梭内肌收缩 2、脊休克射消失的原因是() A、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 3、关于牵张反射错误的是() C、脊髓被横断后,牵张反射永远消失 4、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A、梭外肌收缩 5、震颤麻痹病变主要位于() A、黑质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综合征 Bell sigh(贝尔征):面神经炎患者,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 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Fisher综合征: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及腱反射消失三联 征,伴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CTS(腕管综合征):各种原因致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出现桡侧三个手指感觉障碍、麻木、疼痛及大鱼际肌萎缩称腕管综合征。 Froin征: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固,称为Froin 征。 Meige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眼睑痉挛和口-下颌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综合症: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 Charcot三主征:眼震、意向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Lhermitte sigh(莱尔米特征):被动屈颈会诱导出现刺激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 手足口综合征:EV71 颅高压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巴宾斯基等位征:1 Chaddock征 2 Oppenheim征 3 Schaeffer 征 4 Gordon征 5 Gonda征6 Pussep征 无动性缄默征:又称睁眼昏迷。病变在脑干上部和网状激活系统,病人无目的的注视,似觉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脊髓梗死正常发生在脊髓前动脉供血区,以中胸段和下胸段多见,病损水平的相应部位出现根痛,短时间内即发生截瘫,痛温觉丧失,大小便障碍,深感觉保留,称为~ parinnaud 综合征:上丘的破坏性病变可引起两眼向上同向运动 不能。 Millard-Gubler 综合征:一侧脑桥病变时可出现同侧面神经和展 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row-Sequard 综合征:又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Weber综合征:一侧中脑大脑脚受损,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及对侧 中枢性偏瘫。 Froster-Kenndey综合征:一侧额叶底部病变(肿瘤)时出现,同侧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乳头水肿。 Gerstmann 综合征:优势半球角回(angular gyrus)的损害导致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和反思-公开课

第六章第二节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的组成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有关生理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的知识,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在身体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完此课之后,应该至少有如下收获:第一层次:对着别人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能指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第二层次:知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的差别;能够想象由神经细胞如何组成神经系统,如何作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在其中行使作用;第三层次:会用以上的知识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本节内容教材上提供了许多实用和生动的资料,比如说87页上的资料分析中的病例、88页上的图片等等,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资料,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尚不足,本节的知识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故教学中应尽量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较多的模型和真实事例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神经系统。神经元模型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节约了课堂时间。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4.初步学会在踩踏事件中避险。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完成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教学难点】 预测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 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教具】 课件;人脑模型;小锤子;糖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组织学生做“传糖果”的游戏,来创设紧张的游戏气氛, 引导学生体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二、资料分析(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学生活动] 读教材第87页《资料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 对问题作出假设。(每小组4人,每人分析一个病例,尝 试说出病人症状和病因) 讨论完毕后,请同学对以上发言作出小结。

感官与神经系统

感官与神经系统 1、眼球外膜的分部及名称:角膜、虹膜。 2、瞳孔的位置:虹膜的中央。 3、内耳感受器的名称与功能:前庭:感受头部位置变化和直线运动时的速度的变化;半规 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耳蜗:感受声音。 4、脊神经节:脊髓后根一膨大部分,内含假单极神经元,位于后根入椎间孔处,为深浅感 觉神经元的第一级神经元。 5、脊神经前支组成哪些神经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6、臂丛分支的名称: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 经。 7、支配舌肌运动的神经:舌下神经。 8、支配股四头肌运动的神经:骨神经。 9、支配肱三头肌的神经:桡神经。 1、脊髓的侧角:位于脊髓的侧前方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脊髓 丘脑束和脊髓小脑束构成)下行(锥体束和红核脊髓束)。 2、脊髓灰质:位于脊髓中央呈对称蝴蝶型有各种神经细胞组成,分钱、侧、后角。 3、脊髓灰质前角:大量运动神经细胞组成。 4、损伤哪些结构导致对侧肢体硬瘫:锥体细胞和锥体束在交叉前受损。 5、在脊髓损伤那个传传导束会出现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和脊髓丘脑前束。 6、脑干分为哪几个部分:延髓、脑桥、中脑。 7、内囊的位置与分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投射纤维构成的白质板。分部: 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内囊膝。 8、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位于第一胸节到第三腰节的侧角。 9、第2.5.7.10对脑神经的名称:视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 1、灰质:脑、脊髓神经元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

2、神经节: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状结构。 3、大脑皮质第一躯体感觉区的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4、大脑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的位置: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5、营养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6、颈内动脉的分支名称: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 7、大脑半球分哪几个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8、锥体交叉的位置:在延髓和脊髓的交界处,锥体处的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 68. 眼球血管膜由前向后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69. 眼的房水由睫状体产生,自眼后房经瞳孔至眼前房,然后经虹膜至角膜最后汇入眼静脉。若房水产生经过多或回流受阻,眼内压力升高,影响视力,临床上称为角。 70. 鼓室内的听小骨由内向外依次分为锤骨、占骨、和镫骨。 71. 膜迷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骨迷路包括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 72. 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视网膜的后部,圆形的隆起,视神经管进出的地方,此处无感光能力,为生理盲点。 73.椭圆囊斑、球囊斑:二者为位觉感受器,能接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74.螺旋器:基底膜上的听觉感受器。 75. 房水的产生、循环和回流如何? 答:房水由睫状体产生,眼后房→瞳孔→虹膜角膜角隙→虹膜静脉窦→眼睛脉。 76. 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均含有:躯体运动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内脏运动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四种成分。 77. 颈丛由1-4颈神经前支组成,其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四组,共同分布一侧颈部的皮肤。

神经元的结构 分类和功能

神经元的结构、分类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细胞构成包括两类细胞: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一般将神经细胞称作神经元(neuron),被认为是神经系统行使功能、信息处理最基本的单位。而胶质细胞则主要起支持、营养和保护的作用,但随着人们积累知识的增加,逐渐发现胶质细胞也能够行使一些特殊的生理功能。 在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含有1011个神经元,其种类很多,大小、形态以及功能相差很大,但它们也具有一些共性,例如突起。我们以运动神经元为例介绍神经元的典型结构,如图2-37所示。与一般的细胞一样,神经元也是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的胞体(cell body)和一些突起(neurite)构成的。胞体为代谢和营养的中心,直径大小在μm级别。除胞体外,与神经元行使功能密切相关的结构是各种各样的特异性突起,也称为神经纤维。其中自胞体一侧发出、较细长的圆柱形突起为轴突(axon),每个运动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其功能是信息的输出通道,代表着神经元的输出端;同时还可以借助轴浆进行物质的运输,主要包括由胞体合成的神经递质、激素以及内源性的神经营养物质,这种运输称为轴浆运输。轴突从胞体发出的部位呈椎状隆起,称为轴丘(axon hillock),并逐渐变细形成轴突的起始段(initial segmeng),这一部分的功能及其重要,它是神经元产生冲动的起始部位,并随后继续沿着轴突向外传导。轴突通常被髓鞘(myelin)包裹,但并非是完全的将其包裹,而是分段包裹,髓鞘之间裸露的地方为郎飞结(node of Ranvier),其上含有大量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轴突末梢(aoxn terminal)膨大的部分称为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这是信息在某个神经元传递的终点,它能与另一个神经元或者效应器细胞相接触,并通过突触结构(synapse)进行信息的传递。 神经元中另一类重要的突起为树突(dendritic),一般是从胞体向外发散和延伸构成,数量较多,由于与树枝的分布类似而得名,是神经元进行信息接收的部位。树突表面长出的一些小的突起称为树突棘(dendritic spine),数目不等,它们的大小、形态数量与神经元发育和功能有关。当神经元活动较为频繁时,树突棘的数量和形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是神经元可塑性研究的重要方面。轴突和树突的作用反映了功能两极分化的基本原理。 图2-37神经元的一般结构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神经元进行如下分类: (1)根据细胞形态分类 神经元形态的多样性令人印象深刻,根据树突和轴突相对于彼此或胞体的方向形态进行的分类如图2-38所示,可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级神经元。形态学相似饿神经元倾向于集中在神经系统的某一特定区域,并具有相似

人的神经系统主要构成和功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人的神经系统主要构成和功能 导语:人的神经系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工程,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必须要保障人的神经系统的正常,才能使得自己身体更健康,所以有很多人想具 人的神经系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工程,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必须要保障人的神经系统的正常,才能使得自己身体更健康,所以有很多人想具体了解一下人的神经系统主要构成和功能,为了你能全面的了解,就来一起看看下面具体的解答。 主要构成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位于人体的中轴位,它们的周围有头颅骨和脊椎骨包绕。这些骨头质地很硬,在人年龄小时还富有弹性,因此可以使脑和脊髓得到很好的保护。 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部分。大脑还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分别管理人体不同的部位.脊髓主要是传导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时传送到脑,然后再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到周围器官,起到了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脑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 人能看到周围事物,听见声音,闻出香臭,尝出滋味,以及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都必须依靠这12对脑神经的功能。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植物神经也称为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动都受它的调节。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两者之间相互桔抗又相互协调,组成一个配合默契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