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摘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基于阅读,只有将两者相结合,即读写结合,才能加强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对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关系的一个有力论证,由此可见读写结合的历史性与重要性。希望在有理有据的论述中,能够切实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结合;初中语文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research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 13 (1) class Xu Li, 130011038

Abstract

Chinese curriculum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ourse to study the use of language. The unity of tool and humanity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ourse. Reading teach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are two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promoting each other. Reading is the basis of promoting writing, writing is based on reading, while strengthen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reading. Only by combining the two, namely the combin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Having read more than ten thousand books, writing if there is god".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hope of reasoned discuss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riting abi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reading teaching writing teaching reading and writing junior high school

目录

摘要………………………………………………………………………I Abstrct……………………………………………………………………II

一研究缘由 (1)

二研究综述 (1)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第一章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现状 (2)

第一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2)

第二节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5第二章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10)

第一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10)

第二节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11)

第三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即读写结合 (12)

第三章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12)

第一节读写结合的内涵 (12)

第二节读写结合的意义 (13)

第四章实施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13)

第一节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13)

第二节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14)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一研究缘由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困境,因此萌发除了研究这一课题的想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此外,《课标》中这样介绍写作教学:“写作是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即学生的写作水平直接反映、体现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写作也是学生在学好语文方面的重要体现。

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仍然得不到提高,或者说收效甚微。这就启发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阅读与写作这么难教?为什么阅读与写作这么难学?基于这样的疑问,怀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愿望,于是笔者开始了对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早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他们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也是笔者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

程凌竹在《初中语文读写现状调查及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中提到: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然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却层出不穷,因此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采用读写结合的策略。

于冬梅在《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中明确提出:好的写作能力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论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进行探讨。

冯靖伟在《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研究》中从教师和初中生两个角度去谈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的从这两个角度分析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高,并提出用以读促写来解决问题。

学者们对这一论题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分析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时,笔者发现这些论文对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倾向于强调阅读对于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强调以读促写。而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强调的是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此外,在策略的提出方面也更为具体,更有可行性。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阐述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关于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研究综述;其次分析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阅读中去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即读写结合方法;最后,实施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这一点也是本文的创新点,立足实际去实施具体的读写结合策略。在这篇论文中,笔者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以下三种: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学时间的观察、分析以及对前人理论的参考,深入分析现存的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第一章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

第一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何为阅读?《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教学,那么教师就要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带着学者阅读、分析文本是基础,只有充分了解了文本才能进一步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技巧或其他特色所在。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中就曾提到:“读的时候,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思路是怎样开展的?如果能自觉注意思路的开展,对读和写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充分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8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部分都承担着属于自己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龚肇兰在《以作文为中心,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都有继续识字的任务;要讲究思考,提高分析能力;要逐步掌握阅读各种文体的基本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认为阅读教学只是为了作文教学服务的,这是大大误解了阅读教学的作用。因此就造成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都存在问题的现状。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阅读教学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在学生时期,家长、老师总是限制学生的阅读种类,只求“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此时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以及对学习的厌烦,所以对所谓的“圣贤书”——教科书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反而偷偷探究网络小说类的读物。这便与老师与家长的期望背道而驰了。

初中生阅读面过窄。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过小说,往往被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吸引,于是他们在读小说的过程当中,一味的想去知道小说那扑朔迷离的结局,而不会真正的去体悟文章的语言美与艺术技巧,更不会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这样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对学生往往不会有什么好处。

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带着学生分析课文时,或者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时,没有圈画的好习惯。这样的话,他读完一遍之后,什么都没画相当于白看,这就大大降低了阅读效率。此外,当你第一眼阅读文章时,你对文章的感触是最准的,所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二)阅读教学在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分析轻阅读。拿到一般文章读完一遍之后,立刻抛出一系列的问题,无论学生的接受度怎么样,一概给他们灌输答案。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在一旁,让学生‘看电影’;更不是把课文甩在一旁,拎空地讨论所谓的‘问题’,言不及义,胡扯乱说。一节课下来,课文内容是什么,要点何在,精彩之笔何处,学生心中茫茫然,谈什么教学质量?3”的确如此,学生对这篇课文不理解不接受更不要谈对这篇文章中优美语言的品悟能力了,即使有也只是胡诹乱说应付老师的。最后就导致学生前学后忘,就如韩愈的《师说》中所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确如此,在学习阅读的时候内心充满恐惧,又怎么会很好的去体悟阅读中的乐趣呢?更不要说将

3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阅读当中学到的优美语句,写作技巧迁移到作文中来了。

2.教师只会授学生以鱼,而应该给学生已渔。张志公先生在《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问题》中提到,“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脱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应该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而纵观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师往往是将自己在教参或其他资料上备好的课完整的灌输给学生,那么对于学生来说,效果如何呢?只能徒增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而已。

3.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过少。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但很多老师仍然不管不顾,一节课45分钟,他自己讲了30分钟,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况且教学过程中,有整体感知与鉴赏课文,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充分的话,教学根本无法继续。俗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甚至在外国的课堂上,老师就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老师自己不再赘述。这样的做法是否可取,仍然值得商榷,但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去精读去细读。

(三)阅读教学在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数量有限。学生的升学压力,迫使他们放弃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这他们失去了一个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感的大好机会。不能够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文本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要把这一任务放进课堂,但一个不留意就会让学生抵触、反感阅读,所以这还需要我们的一线语文老师来探究是否应该放松对学生课外读物的要求?如何来把握这其中的度?这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的阅读教学组织方式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进行的。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认真备课。只有认真备课了,老师自己把所要教的知识先掌握,先消化了,才能够用平实简单的道理、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将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做到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在《<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中,也提到:“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4”但现实中,教师往往疲于备课,懒得备课,这导致课堂质量提不上来,学生对老师所教的知识一知半解,更不要提什么迁移了。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8

应试教育下的阅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都是负担,一味的追求阅读的数量,而对阅读的质量视而不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读什么,教师教什么都有囫囵吞枣之嫌。同时,面对激烈的升学压力,师都不再注重课堂内的阅读教学,而是将重点转向课外的阅读教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多了解阅读的答题技巧,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分数更上一层楼。

(三)学生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太少

上文已经谈及应试教育,应试那么学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那么如何能够升学呢,只要总分达线即可。这便使很多学生对学习语文升起了退却之心。想着:语文我怎么学分数都提不高,不如把时间放在英语和数学中去。思想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行动必然随之改变,于是学生把本就不多的语文阅读时间舍弃了,这便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阅读成绩难以提高——害怕阅读——花费很少的经历在阅读上——阅读更差——阅读教学难以进行。

第二节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内涵

何为写作?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黄云在《基于阅读的开放性写作案例思考》中提到:“写作可以容纳和带动阅读,’写得好’一定以’读得多,读得好为前提的’。”那么,换句话说,就是作文写得好,至少可以认为你的语文综合素养高。语文综合素养是在语文是在语文知识与能力之外,说不清,看不到的,却在语文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东西。接下来我将具体阐述语文综合素养在写作方面的体现。

(1)作文素材选用。在笔者的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初中生在素材的积累上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然而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对写作素材运用的水平则参差不齐。如在一次的作文练习中,作文题目是“我和有个约会”,有的学生在这里就会选用“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这一题目,题目无谓好坏,关键是学生在这个主题的范围内是怎么运用素材的,有的学生在这篇文中就会只写一件事我在春天里和某人做了某一件难忘的事,运用简单浅显的素材进行记叙,这样的文章写出来只是一篇普通的文章,不能脱颖而出。而有较好的语文素养的学生在这篇文章中就会写到,做了某一件事,分析为什么能称之为“约会”,我从这个约会中

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作文都要根据这一模版,而是强调有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学能够选择更适合的材料,从而写出出色的文章。

(2)优美语句的应用。我相信在很多时候,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那么班级里有30个学生的语言文字是合格的,剩下10%的学生的文字应用在流畅的基础上还能适当的运用优美语句,来给作文增色。有的学生虽然也想为自己的文章增色,然而却在写的过程中有心无力,或是有优美的语句积累,却怒知道用在什么地方合适,再或者就是根本平时没有注重积累,因此无话可说。无论是优美语句的积累还是优美语句的应用,都是影响初中生写作论文好坏的原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在写作上的体现。

(3)写作语感。对于很多作家来说,虽然他们会写作,但是如果要考写作知识和能力的时候,往往不会那么在行,或者让他们出一本关于初中生写作的书籍,他们不一定擅长,却唯独在写作上独有建树,这就说明他们有写作的语感,语文综合素养高。相同地,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的写作文时,行文流畅一气呵成,有的却想破脑袋也无法落笔,这就是写作语感上的差别,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差别。那些写作时能够一气呵成的学生,就说明他们有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写作教学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花费时间和金钱最多的一个部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写作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当然,笔者认为要辩证的从多方面分析这一问题,存在的问题原因不只在于学生,写作教学的训练者即老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整个教育环境对于写作教学问题也是不能置身事外的。

(一)写作教学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当写作教学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分析主体存在哪些问题。在笔者的学习经验以及教学经验的指导下,我认为写作教学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初中生在写作上缺乏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写作思路的展开、思维的扩散是基于问题意识的。然而初中生在这个阶段,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仍然对老是有较大的依赖,往往教师提出什么问题,他们就照写,而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邓超在《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驱动》中提到,“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应该有这样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材料讲的是什么(对象)’’为何(缘由)与何为(路径)’’面对材料中的语

境我又何去何从(主体行为)’’身边是否具有与古今中外相关的人和事(碎片拾遗)’……殊不知,这一系列问题的逻辑串联恰是我们行文的符号和语言单位。脑洞的打开就是思维的扩散,每一个问题的产生就是一个世界的镜像5”。只有当你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后,你的作文才会有深度,有层次,然而这正是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

初中生的素材积累不够。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中》提到:“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作文不通?’写作材料不健全不恰当’”。的确如此,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是这样,连基本的“米”都没有,更不要说写出一篇立意新颖、结构完整的文章来了。

初中生对写作技巧缺乏了解,不能很好的组织语言,突出中心。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提到“国文科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是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是每逢文字表达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如果学生对写作技术一知半解的话,很容易使整篇文章不知所云,废话连篇。

初中生缺乏情感性的体验。初中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对生活、社会的感知必然存在不足。由于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要么是无病呻吟。因此造成写作教学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叶圣陶在《怎样写作》中谈道:“写作是对于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思情、想象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感到受到一种压迫,非把这些思想表现成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种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的就是写作了。这是自觉的情感抒发。6”然而,大多数学生仍然将作文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怕作文,不愿作文。

(二)写作教学在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那么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在初中生的写作方面,没有合理的写作理论来支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育,却不知这样的经验是否科学,因此常常导致整个作文教学,既繁琐,又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益。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学习环境和个性特点不够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说,教师在作文命题上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吕叔湘先生在《谈读写》中提到“作文教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命题。”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首先出现的就是命题。拿到命题之后学生就开始调动自己的平时积累。但是问题在于,只有命题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的范

5邓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驱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2017.3,ISSN 1002-2155

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8

围内,学生才能有话可说。但是现实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不关注学生的经验,只根据教研组所定的命题布置写作。叶圣陶先生在《读陈罗两位先生的文章》(1943年11月15日《国文杂志》)中谈到:“咱们决不会先定下一个题目,然后去找寻要说的材料。如果这样就是勉强要说话,勉强的话又何必说呢,可是,国文课内有写作练习的项目,由教师出题目;各种考试要测验应试者的写作能力,由主试者出题目。”教师在学生的写作方面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在命题上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然而,有些老师忘记了学生才是写作的主体,命题艰涩难懂,这造成了学生拿到命题无话可说的窘境。这也是导致初中生写作教学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老师,只注重布置练习让学生反复练习,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有学生的学,或者只有教师的教,都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不能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比如说,教师的批改问题:批改周期太长。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育论集》中,将批和改分开进行论述。但都强调教师应该在质量上,对作文进行精批细改。同时强调教师在批改环节,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让学生反思,让学生自己批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中往往随便抓几个错字改一改,随便批上一句不痛不痒的评语,为批改而批改,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负担,于学生的作文提高,也没有什么益处。其实可以将繁重的作文批改任务,落实到个人,让学生自己批改,既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够减轻教师的批改任务。所以,笔者认为想要克服写作教学的问题,一定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寻找合适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师自身的写作素质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吕叔湘在《谈读写》中提到“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么写?这也是需要人指点的。”然而有的老师课外写作体验少,虽然读了不少的书,但是迫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没有机会去写下水作文,或者自己多动笔。黄厚江老师在《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中更是提到:“70分的基础就是50分,我认为一个班级里能得满分的人很少,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基准。但是有的老师却奢望每个学生都要达到六十分以上的标准。试问有多少老师的作文能达到60分这一标准。”由于老师自身的写作素质不高,提出的要求过高,因此难以带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写作主动性不强,最终导致写作教学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三、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写作教学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的作文常常内容空泛、形式呆板、层次不清、结构混乱、语句不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常常是疲于奔命,事半功倍。这一系

列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专断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中提到:写作有两种类型:自由式写作和指令性写作。在我们初中生的写作教学中,出于种种考虑,我们通常以后者为主要的写作类型。教师都了解了初中生语文写作的性质是指令性写作。于是他们在作文教学的时候,就安排统一训练,实行“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于是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便学会了说假话、说空话。因为我们知道,依靠指令性写作,学生获得的只是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而不能获得写作体验和写作经验,更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写作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避免专断,将自由写作与指令性写作相结合,营造一个自由、积极的写作教学氛围。

(二)学生的写作内容脱离生活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学生的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读完感触就是“假大空”。初中生也都是十几岁了,说他们见过的东西少,没有生活经历这样的话我是不敢苟同的。初中生的作文训练以记叙文为主,所以只要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那么这就是一篇有生活有情感的文章。可是有的学生,被作文书或者读者、游戏中的文字吸引住了,便以此展开或不切实际或消极的想象,写出的文字让老师哭笑不得。谭轶斌老师在《语文教学的现实与图景》中谈到他的女儿,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文中写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文字没有生活气,倒是充满的作文腔。还有的学生在参加作文比赛时,写的文章可以用“三有三无”来概括。三有即有文采、有学识、有哲理;三无即无生活、无真情、无思想。学习的主体有这样的错误习惯,写作教学自然会问题百出。

(三)社会对写作的忽视

且不说对作文的忽视,有多少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语文的呢?有多少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给他报辅导班的呢?对于吻着一个大学科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更不用说对作文这一个部分的重视了。学生和家长的态度和习惯是造成写作问题的原因之一。初中生的社会、感情、遭历方面还没有深刻的体验,所以他们在写作上便没有很强的倾诉欲望。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作文是为了完成任务,常常说一些勉强的话。初中生没有从写作中得到乐趣,于是他们对写作的态度便开始松懈,从而养成了在写作上的一些不好的习惯。长此以往,恶性循环,造成了更严重的写作问题。此外,语言教育重视不够。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当然,其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造成学生重文学轻语言。这样一种现象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呢?造成了学生在日常的口头交流中不注重自己的语法错误,以至于转变为书面语言的时候,句子不通顺。这是作文的最基本的问题,句子都不通顺,就不要再谈什么润色文章,让其更上一个台阶了,基础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空谈。

第二章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第一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的过程。7”叶圣陶如是说。其实关于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古代就有人对其做了论述,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读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文章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虽然理论是近代提到的,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可以追溯到古代。我们知道,自从明朝以来我国就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那么选拔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写文章,文章的标准就是四书五经。那考生如何能达到这一标准呢?那就是先阅读再模仿。在阅读四书五经的过程中,考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影响。叶圣陶先生在《语言与文字》中谈到:“从前文家教人笔法章法,练字练句,也大致着眼在语言的完美上……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8”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日益精进,从而使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叶圣陶先生还多次提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基于阅读”(1962.4.10《文汇报》)。如:在《<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中谈到:“阅读得其道”,对写作有“极大帮助”。还说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是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现在说写作能力差,大概阅读能力也不见得没有问题吧。9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推导出如下的结论:第一,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多时候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源于阅读,当他们的作品得到认可后,便起到了积极强化的作用,于是更加广泛地去阅读,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从而给学生带来写作的乐趣。第二,通过阅读还会为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与写作技巧。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8

8叶圣陶:语言与文字,国文杂志,1943.3

第二节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和归宿

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那么是不是写作就是阅读的唯一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提到:“若谓阅读教学纯为作文教学服务,则偏而不全也。”。张志公先生在《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有其自身的目的和任务,而写作只是阅读的其一目的。

写作与阅读是有关联的,甚至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是有关联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说在做阅读题的时候,教师会经常教学生,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才能快速、准确的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会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朗读去赏析。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时候,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品味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的美丽,同时我们要思考,朱自清先生是怎把这美景描绘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任务,不仅更容易理解文本内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引读导写的过程。在透彻分系文本的基础上,同时带着写作的目的和任务,最终在阅读课堂上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谢瑛娜在《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中谈到:“多读是为了积累素材”,“精读是为了选择材料”,“研读为了更好地钻研材料”,由此可见,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第三节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既然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不可分,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非常有必要去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即读写结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读写结合这一名词,认识到了将这两者结合的迫切性,并且做了不少的研究。如:丁有宽老师的《丁有宽与读写导练》是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研究的最具代表性成果。此外,2006 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肖萍的《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黄丹琦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写作学习策略研究》中也有关于读写结合教学原则的研究。

第三章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第一节读写结合的内涵

“读写结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把阅读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不忘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在学生写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化和完善阅读行为,达到阅读和写作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教育大词典中,读写结合的含义如下:“读写结合,语文教学原则之一。阅读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范文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吸收思想营养和写作营养。写作教学,主要通过作文来练习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读写教学中,自觉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10。”

第二节读写结合的意义

读写结合的意义何在?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他认为阅读和写作的目标是一样的,强调两者要同时进行,技能才能有所长进。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归到研究这个论题的初衷:为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教学问题。那么读写结合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解决了写作教学中的选材问题。上文已经提到,初中生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材料可写。那么通过读写结合这一方法,学生在选材这一方面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解决了阅读教学中思路混乱的问题。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考试中,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在你自己写作的过程当中,你会不自觉的去考虑本文的结构布局是否合适,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那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这类问题便会轻松解决。

(三)具有经济性。在这样的一个快餐经济时代,什么都讲究经济,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那如何才能“经济”地进行语文教学呢?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合理利用资源,利用我们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众所周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新课标中对中学生的阅读量作出了要求但是由于课业繁重,很多学生只能少读甚至放弃课外读物。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学生不读课外读物真的没什么可写的了吗?显然不是,这时候我们就要利用我们学过的

10教育大辞典(12卷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992

知识,读过的文章作为素材进行写作。把阅读中了解到的东西活用到写作中去,这一定会让我们的作文更加出彩。

第四章实施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第一节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在读写结合这一策略中,我们往往更重视“以读促写”,而忽视了“以写促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在无形中感受到读写结合这一策略对阅读教学的益处,接下来笔者将具体阐述。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通常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带着这样的目标去阅读:了解文本的谋篇布局和行文的层次;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感悟作者的情感……正是这样一个个合理的目标,使阅读教学促进了初中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那么,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制定怎样的目标去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做到“以写促读”呢?笔者认为在初中生的阅读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更好的表达人物的情感?这样的目标的制定,回馈到阅读教学中,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有目的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比如说:在这次的作文练习中,我们要学会刻画人物形象,并通过一些的描写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呈现出这个人物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会了解到原来人物的性格是这样塑造出来的,那么在阅读当中学生便会有的放矢,会更好的去了解作者的情感与取向。

二、多读课文

在写作中,学会应用一些技巧,懂得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会将这种心理带入到阅读的过程中。懂得这种创作技巧之后,往往在阅读的过程中,懂得去进一步思考阅读文本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与主题。那么如何才能体会到这种深刻情感呢?我想可以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来概括。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在默读,速读,精读的过程中去品味作者的深层情感。初中生的作文虽然写的都比较直白,但是如果要真正读懂作文,读透他们的内心也需要教师去多读。因此,在作文评价过程中设置了让学生互批作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作文是表达作者内心的东西,要想深入了解,就需要去多读,多思。有了这样的一个阅读的好习惯,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延伸课外阅读

除了对于课内阅读的用处之外,读写结合的策略应用在课外阅读部分,同样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初中生的课业比较繁重,即使有时间看课外的读物也是一目十行,那么怎样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呢?就要和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手段联系起来了。因为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中,初中生强化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那么在阅读课外记叙文如报纸上刊登的事的时候,即使一目十行,也能够快速准确的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再如,在阅读一篇议论的时候初中生能够将在写作中巩固得到的论文结构,论证方式带入到阅读中来。能够准确的抓住本文的论点,并且清晰的明白本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此外,对于其他文体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作文中得到了巩固,延伸到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二节写作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

一、片段仿写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指出:“人从孩童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11”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一周一篇小作文,两周一篇大作文。那么除此之外,我们的学生还需要写作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写点什么呢?片段仿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仿写片段字数的多少。

我们仿写什么呢?什么都能仿写吗?当然不是,初中生的课业较为繁重,有的同学没有时间在课外阅读大量的作品,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本中的较有特色的文本。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对百草园进行了多方描写,并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阜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婢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铃在这里低唱,螺蜂们在这里弹琴。12”

这一段文字作为例子,这段描写就极具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仿写,无疑能够增加文章的色彩。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对本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1钱中立:仿写的理论和实践[J],镇江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

12彭讳:如何利用课本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优化整合,语文学刊,2010年第8期

二、及时、有针对性的练习

(一)读后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许多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课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要抓住这一契机,以学生为主体,共同探索其中蕴含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并指导学生把心中所想通过读后感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如学习《给女儿的一封信》时,初中生正处于懵懵懂懂的青春期,学习完这篇课文肯定对爱情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而不用愁没有素材,通过读后感把自己想法表述出来,既锻炼了写作,又加深了对爱情的把持和理解。

(二)与课本上的作文单元相配合

何为及时?在我看来,就是本章节学的是记叙文那么你这周的作文练习尽可能的是写记叙文。学的是说明文,你就得让他们学写说明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为例,第四单元是说明文单元,那么这周我们的作文就让学生来写说明文,这能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学以致用。何为有针对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学生练习的针对性。比如说,这周学的是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么学生在自己的作文当中,就要把阅读教学中学到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关手法运用到作文中去。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形象。

那么在本周的作文中只要学会运用这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说明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教师批改作文要有针对性。还是以记叙文中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为例,如果学生在这次的作文练习中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你就应当给他一个适当的高分,让他自己知道,自己原来和现在得分有差距的原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活用微写作

“微信”、“微博”,在这个“微”字漫天飞的时代,我们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把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什么是微写作呢?微写作是一种形式灵活、题材多样,短小精悍、不求篇幅完整,但求主题明确的写作训练方式13。

学生对微写作的兴趣非常浓厚,据笔者的观察所知,初中生经常在朋友圈、微博等地方发表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见到的有趣的事物,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是

13于贵红:活学活用古诗文的微写作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3

渴望表达的,只是平时作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不恰当,学生没有写作兴趣。那如何将微写作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如在一节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时,“假如你是小作者,当听到好友万芳对你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时,你会对她说些什么,请综合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14”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写出不超过140字的想法,并且将学生写出的这些内容做一个评比。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解读,并结合学生自己的了解,学生会快速的写出140字的内容。再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摘抄文中的名句。并提出要求:写一段话,内容不限,在这段话中能恰当的引用你所摘抄的句子。学生兴趣浓厚,很容易写出精彩的语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活用教材文本的意识,在阅读过程中自觉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写作,可以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14王雪: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5.5

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二者虽各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同时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方式,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积极作用,为了将其用处发挥到极致,我们必须将初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问题先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继续探索,同时也需要初中生能够汲取其中的积极部分,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此外,还需要社会上少些急功近利的风气,要切实为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养服务。

本文中提到的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不足,但是其作用却不可忽视,这些策略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效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为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题的解答方法。 1、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气和,带着求知明道的阅读心理去阅读。第一遍阅读时不要在个别生字、新词、难句上纠缠,读后自问:该语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再阅读第二遍,阅读要更快,较熟的内容可跳读,选读重点语段。第三遍阅读要控制好时间。总之,要通过整体阅读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2、细心揣摩文后题目,认真审清题干要求。 答题要正确的理解题干要求,准确接收题目信息。要逐字逐句分析,万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过于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题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凭经验思考,凭感觉做题,还把日常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带入考试。另外,有的同学平时语文基础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弄混,以至于问东答西,张冠李戴。审清审准题干是“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考试中因此失误失分者不在少数。 3、注重规范答题语言,准确严谨表述答案。 语文答题对语言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表述题、阐释题。语言应准确、严谨、周密、规范、卷面整洁。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1)用词用语不当,词不达意,心里在想的和笔头写的不一样。(2)语言过与繁琐,讲了许多无关的话。有的过与简单粗浅,省略了许多应该说的话。(3)语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答题无条理,胡敛乱凑。(5)书写混乱,乱改乱划。对此,答卷应做到书写工整,成行成列,语言成句,不写错别字,对于要改的字、词、句,一律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如删除单字用双斜线,删除句子用平行线,万不能乱涂乱抹,画“黑圈”或乱“拉线”。 总之,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答题的能力。只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养成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兴宁市永和中心小学英语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 (一) 研究的背景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夜突出。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各层次的联系更为广泛,因此作为国际交流通用语言的英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同时,英语在世界范围的通用性也决定其具有承载和传输信息的重要作用,而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和“写”的重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大多数的语言输入是靠读获得的,而最终语言输出是靠写作实现的。语言学家的研究同时也证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每一项能力的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阅读只是一种语言输入,最终应该形成语言输出,阅读才有意义。否则,阅读就成了图书收藏了。而“写”则是语言输出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活动,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写”。 (三)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些教师一味的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他们读写能力的培养,已经造成学生书面理解能力、英语书写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现象。如:不会认读单词,写不出完整的句子,看不懂文章等,最终影响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不能真正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有的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文盲英语”。 由于教学的偏差,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目前小学英语读写教学方面亦存在不足,从写来看,一是缺乏写作素材;二是没有合适的写作方法;三是运用英语写作的意识微弱。从读来看,一是学生阅读习惯不好,学生平时阅读量太少;二是英语的词汇量积累不够;三是小学阅读材料的篇幅短,体裁也较单一。 (四)我校教研的积累和需要 学习语言离不开写作。写作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写作教学在外语整体教学中严重滞后。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小学阶段虽是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但同时也正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最佳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 长久以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听”、“说”始终占有主导地位,“读”、“写”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题。因此,小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读、写的教学。但是,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上如何展开有效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呢?因此,我校决定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在结合以往教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和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以期更好地、更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读”的界定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doc

“关于《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 ,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 ,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 1904 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 ,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 , 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 ,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 ,从而忽略了诵读 ,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 ,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但通观全局,由于目前高考、中考等通行的书面考试不便检验,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 忽略。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效果不明显。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 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 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 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 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 华,弃其糟粕。。 二、研究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 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 学新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 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 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有目共睹。但也有不少在搞花样翻新,脱离课本越来越远。轻诵读,重分析,重题海战术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无用的乃至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分析和题海训练之中去。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急功近利,为了能在中考中取得一点成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字词的抄写和默写上,学生很难真正品味到课文的原汁原味,学生很难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的内涵美,以致最具灵性美感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语文能力随之下降。因此,学生语感得不到培养,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阅读个性不能很好地展示,智力得不到应有地开发,情感得不到很好地培养。这实在是舍本逐末、背离了语文教学宗旨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我们要认真反思这个问题,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重新响起琅琅读书声。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沱也是用来表现情感的一种 艺术技巧。一篇课文,通过朗读对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语句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都有很好的帮助。朗读还有助于学生感知文章的精髓,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因此,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和技能训练。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的途径;大而言之,是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较好地实现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朗读积累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对朗读要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

小学低年级阅读与写作训练

一 教学目的: 1、会写一段话到会写一篇文章。 2、刚开始学习写作,不要要求的太高,那怕没有什么精彩的词语,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就应该及时表扬孩子。只要孩子自信了,兴趣提高了,孩子自然就能把文章写得精彩。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词语初步的积累时期,作为家长平时就要多引导孩子看书,看新闻,积累词语,常用的歇后语,谚语,名言等,甚至有意义的歌词都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这样孩子知识丰富了,思路就拓宽了,慢慢地修辞方法也会用到了。 3、写日记,写最触动自己的事情,可以是高兴、可以悲伤。一句话也行,贵在坚持。 4、摘好句,最喜爱的书中,最喜欢的句子,可以是动作,可以是神态,甚至可以是一句搞笑的话。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情景交际,会分段,会用标点符号。 2、从阅读中积累词句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文章里。 3、养成每日摘抄好文或写日记的习惯。 教学安排: 一、课程引导 1、有谁知道写人的作文应该怎么写?按照什么顺序写? 2、你熟悉的一个人,什么样子的? 3、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一件什么事? 4、事情过程中出现什么状况?(意外?奇怪的?有趣的?好玩的?值得思考的?) 5、事情结果如何?或通过这件事对这个熟悉的人的认识?(可爱、严厉、马虎、急躁…) 小结:取题目:根据你要写的事情取题,题目要小,要具体。比如《妹妹买裙》、《“健忘”的......同学》、《让我透不过气的爸爸》 4、根据这些问题,在班内或家里、社会上找一个人写一写。 5、标点符号的运用。 二、集体交流 1、请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出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各一篇。 2、把选出来的拿到讲台上来讲一讲,展示一下,并说明为什么成功,为什么不成功。 三、引导总结怎样写好印象深刻的人 ㈠写人,首先要抓住人特点。㈡要有具体的事。㈢描写要从多个侧面进行描写,不能只叙事,还要有语言、动作、神情、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㈣注意用词。 三、标点符号 1、标点符号分为标号与点号两大类。 标号包括:书名号、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 点号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 2、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占一个字的位置,不能出现在一行之首,最后一格有字时,可放在最后一格的外面。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在一行之首。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则,传统教学,应试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从学习结果看,语文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语文能力低下现象普遍,知识面窄,见解浅显,思维呆板,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能力,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其次,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师生们普遍一种感受,多上一节语文课,与少上一节根本无关需要。课堂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题海战”中,应试教学是“指挥棒”,学生毫无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更不必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再次,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看,目标不明,把简单的传授知识等同为培养能力,阅读能力简单为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把握等等。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务之急。阅读是语文之体,是语文教学之基础。“自主探究”的阅读方法,习惯养成则是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 (1)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整体的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体现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论依据 1. 系统论中的整体 2. 优化论 3. 教育学心理学 三、理论假设 1.优化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 (1)表层(理解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浅层(理解探索文章思路,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 (3)深层(在感知理解语文的基础上,鉴赏评价文章,有意识地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2.实施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以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主要目标,让思维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最终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改革课堂模式:

阅读与写作教学计划

阅读与写作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以落实新课程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授语文知识为重点。总结过去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扬长补短,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新的中考思想,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总体目标: “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加大阅读量,开拓阅读面,激发阅读情,降低理解度,提高阅读质”。 “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各种题材,信手捏来,直指中考”。 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诸方面都能有较大的突破;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不仅要“读进去”,还要“吐出来”,更要“说开去”。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信息,获得独特体验,在交流中张扬学生的阅读潜能、语言表达力。 3、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语言得到丰富积累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思维水平,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水平。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要注意到拓宽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5、把“阅读教学”作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师借助阅读手段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最好伙伴,最佳启迪者和组织者。 6、“作文”和“阅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为深化优化课改实验的最佳支撑和组合。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管理: 1、教导处负主责抓好阅读教学的管理。具体地组织好阅读教学小组成员的学习。图书管理人员向语文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定期不定期的开展阅读竞赛活动。 2、语文教研组长要及时传达上级部门对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和侧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方法,语文范文.doc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方法, 语文- :郭汝明 摘要:学生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因此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那么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的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本文将要分析探讨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融合 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发展思维、积累词汇、获得审美体验、了解世界、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而写作是学生通过用阅读获得的知识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从阅读中了解写作的方法,从写作中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只有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否爱学习跟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尚处不成熟阶段,做事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那么怎样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呢?这就需要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气氛,让学生自主去阅读,用心去感受作品,用心去欣赏作品,用心去评价作品,从阅读中获取情感的体验、获取审美的体验。在课下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章,比如说读者、萌芽等报刊杂志、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名著,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上网冲浪,阅读其他人的博文等作品,进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书籍等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当学生心中对所读的作品有所感悟时,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二、创设写作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写作 写作是学生表达自我或者和人心灵交流的一种方式,当学生心中有所感悟,看到某些文章或事物有所感慨的时候就会有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设写作情景,利用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认识社会、亲近大自然、体验人生、感悟人生。当学生内心有所感悟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开始鼓励学生的时候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只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即可,并要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渐渐的让学生了解不仅仅要写出真实情感,还要用优美的语言将之描绘出来,当学生的语言不够用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大量阅读,从而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为写作奠定基础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小学生阅读与作文阶梯训练四年级

小学生阅读与作文阶梯 训练四年级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字字皆辛苦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来。‖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做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又改,改了再写。后来,因为他在经书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唯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的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终于写成了《悯农》诗。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达标演练 1.选字填空。 贫贪资姿飘漂 ()困天()()泊 2.文章可以分成四段(已在文中用“‖”标出),请概括出第二段的段意。 3.认真阅读短文后,填空。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后来他漂泊流浪,、、、都当过他的住所,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改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问题的研究,能使初中语文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通过分析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仅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反思,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富于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供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平台。 3、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有助于以研促教,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所研究的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然而在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却未能形成具体可借鉴的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策略。 本课题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广泛收集整理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在重新审视教学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形成适应初中

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实验中学钟思超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初中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实施朗读教学课程,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每个初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材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师生对朗读教学认识不高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师生之间都不太重视朗读教学。老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主观上认为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没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考试容就默认不是教学重点,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还不如背背,古诗考试还可以用得上,因此都是敷衍了事,学生没有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就慢慢地对朗读失去了兴趣[1] 。在教学中朗读没有被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教学成果。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感人?所以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一 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童年时,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从滹沱(hūtuó)河岸的一片树林边走过。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的树林,上上下下的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宁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了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黎明时,所有的鸟抖动着浑身的羽翎,要抖净露水和湿气。每一个张开的喙(读huì鸟嘴)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鸟要准备唱歌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向天空离开树林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请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同义词:(4分) 兀立()舒畅() 快活()惊愕() 2、文章用“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3、春天的黎明,父亲来到树林边怎么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2分) 4、父亲喜欢鸟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简要概括。(3分) 5、文中写道“我茫茫然地望着宁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飞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6、文章为什么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结尾?(3分) 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现状堪忧。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存在着较多弊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阅读积极性。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效果。笔者结合相关调查、部分阅读教学公开课以及教学之中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学对象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良好地阅读习惯,则很难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大量涉猎于学科教学以外的阅读材料。 其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量的积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阅读数量的增加。“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作为专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则很难达到阅读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部分学者认为,阅读是一种提升审美情趣、鉴赏基本能力的活动。由此,笔

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初中生阅读材料进行甄别后进行推荐,让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阅读数量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注重对阅读主体――学生阅读的尊重。通过阅读初中学生对不同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后,不同个体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差异性思想。目前,我国初中阅读课堂教学之中,往往教师对于学生阅读材料、阅读效果、阅读进度影响过多,虽然我们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阅读课堂教学的指导性,再是过多干涉到学生群体阅读,则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之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加强对学生个体阅读的尊重,将阅读课堂的主体还于学生,将“阅读还给阅读主体”,通过学生的眼睛更好的了解到阅读材料的本质,进而发挥学生独立阅读个性。作为新时期阅读课堂教学之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够紧抓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观念,变向的将阅读课堂教学转化为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到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阅读量较少、教师陈旧落后的阅读教学理念、忽视阅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等等,均影响到了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为新时期阅读教学工作者,应当加强对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进行大胆尝试,进而更好的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研究》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我校申报的《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研究》课题,是梅州市重点课题(子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1.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学术价值、应用价值)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各层次的联系更为广泛,因此作为国际交流通用语言的英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同时,英语在世界范围的通用性也决定其具有承载和传输信息的重要作用,而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手段,大多数的语言输入是靠读获得的,而最终语言输出是靠写作实现的。语言学家的研究同时也证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每一项能力的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阅读只是一种语言输入,最终应该形成语言输出,阅读才有意义。否则,阅读就成了图书收藏了。而“写”则是语言输出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活动,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写”。 2.本项目的研究现状 听、说、读、写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四项技能,而现今山区小学英语教学过程普遍重视听和说的能力,在大部分的英语课上,授课老师组织了大量的听说活动,包括生动有趣的游戏及课本剧表演,而很少出现写的活动,偶尔出现写的任务,通常也只会安排在最后一个环节即布置家庭作业中,作业也停留在抄写单词和句子这一阶段。有的教师担心在课堂上写作费时较多,影响教学进度,还有的老师认为“写”的练习不如听、说、演、唱等活动形式来得生动活泼,“写”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课堂教学中原本活泼的氛围,降低课堂的活力。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知识的策略指导;二是学生缺乏对所学句子和单词进行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学生单词和句子的积累不多。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从最初盲目写、不会写到不愿意写、惧怕写,直至最后拒绝写的恶性循环。也导致许多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比较薄弱。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 在梅州市小学英语重点课题的大力推进下,我市各校大力普及子课题的开展,并有多间学校通过了子课题的申报工作,现已进入研究阶段。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多年的探索,本课题的教研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全校所有的教室都装了广播系统,实现了“信息班班通”。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试题库、课件库等,能充分满足一线教学的需求。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朗读是学生感受思想感情、体味文章内容的一种方式,同时朗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朗读慢慢被教师忽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朗读,语言表达能力很差。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朗读氛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读来品味文章和每句话中的韵味,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然后寻找一些好的、有针对性的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同时,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些策略和方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对应的教学措施。 一、营造朗读氛围,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这样学生才会参与进来,与教师一起进行朗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主体,鼓励学生张开嘴朗读,特别是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进行范读,这对学生的朗读有指导作用。在教师进行范读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

一下文章的韵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感情,更好地把握文章中抑扬顿挫和声调的变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例如,小组之间朗读、男生和女生配合朗读等,或是在班级开展朗读比赛,通过竞争的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学习,这样可以丰富课堂,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及时给予评价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朗读后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训练。每个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出现不同的错误,对于这一现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短处,然后加以改正。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参与到朗读教学中,学生给家长朗读,这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朗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选一些有意义的段落或是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成为主体,在课堂上发挥教会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初中阅读与写作方法及技巧

●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1.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品味题目 1.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 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 2.词语含义 3.概括内容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4.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 5.线索、悬念 6.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7.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人物形象 1.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3.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4.点明中心(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句子 1.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 笔 2.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升华主题、 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 3.品味句子或语段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找出文中你 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4.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理解词语的含义 1.通读全文,把握主旨。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 2.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 3.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 4.内涵丰富的句子要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弄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用化虚为实 的方法理解; 5.结构复杂的句子要采用紧缩的方法,去掉附加成分,抓住主干。 6.句不离段,即参照本段的中心意思去理解句子。 7.根据句子的位置理解句子含义。总结句有总括全段或全文的作用,理解它要从上文 找答案;过渡句既总结上文,又领起下文,理解它就要前后结合;起始句总领下 文,理解它可先理解下文。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高效训练四年级1

爱书如命的人 在鲁迅的全部生活中,书籍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随着识字渐渐多起来,就开始攒钱买书。过年时,大人给了他“押岁钱”,他总舍不得随便花零花,一点一点攒起来买书看。成年以后,鲁迅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了,他对于买不到的稀有的好书,就新自动手,一笔一画地把它抄下来。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鲁迅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能够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进行修书,使得他的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书里有污损,也没有一册书是破散的。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历久常新: 2. 补充下列词语 ( )的好书 范围( ) 修补( ) 3. 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找出来并划上横线。 4. “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请你联系上下文理解:抄书使鲁迅获得了哪些好处?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划上波浪线。 5. 你从鲁迅身上学到了什么?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熟’。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说,‘读书破万卷,下不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页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样‘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吗。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可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阅读目标: 我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 ★写作目标: 我会把结构写完整(一)——写出精彩的开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