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区域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区域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以云南泸沽湖畔落水村为例

安春兰1

【摘要】区域旅游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在复兴民族传统、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亦会导致特有文化特征消失、民族价值观变异等诸多后果。本文以云南省泸沽湖落水村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旅游开发对当地特有民族文化所产生的诸多影响,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促使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旅游发展民族文化影响

一、社区背景

泸沽湖位于云南宁蒗县与四川盐源县交界处,是我国的第三深水湖,其水质清醇甘冽,透明如镜,素有“中国西南的最后一片净土”之誉。泸沽湖四周森林密布,景色怡人,多年来吸引着大批游客来此游憩;加之湖畔为当地人敬为“格母女神”的狮子山,以及各类于此相关的自然景观,山水一体,交相呼应,共同构造了以泸沽湖为核心的自然景观群。

千百年来,泸沽湖畔都居住着普米族、纳西族等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少数民族。以母系大家庭、“阿夏”走婚制以及“达巴——藏传佛教”相互交融形成的独特宗教信仰为代表的摩梭人传统民族文化,

被人类学家称为“人类母系文化的活化石。”其中,母系大家庭是整个摩梭文化的核心载体,是摩梭传统家庭的主要构成形式,其特点可归纳概括为“男子不取,女子不嫁”,家系以母系计算,家财亦由女子继承。祖母在,祖母为家长,祖母不在,母为家长。男子外出经商、挣钱,女子则在家操持家务,负责农业生产。就学术价值来看,摩梭人母系大家庭是研究早期人类家庭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证,其发展之漫长,保持之完好,举世罕见。

落水村是隶属宁蒗县城永宁镇的一个纳西族聚居村,距离县城中心约 21公里,分上、下两个部分。其中依山而建者称为上村,共有农户78户,人口570人,其中摩梭人人口270人,普米族220人,二者合计占全村总人口的86%,耕地1167亩,人均耕地仅为2.1亩,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出于环境条件的制约,落水村农业产量相对较低,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限制着当地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

落水村民俗旅游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0年泸沽湖正式对国内旅游开放,到1992年对国外游客开放,村民开始普遍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此阶段景区中相继出现了划船、骑马、锅庄舞等民俗表演项目,游客数量增加使得完整的旅游规范制度开始逐步建立;【1】第二阶段,从2004年至今。由于大批游客不断涌入,景区周边的家庭旅馆星罗棋布,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泸沽湖民俗旅游已初具规模。经过二十余年的不间断发展,落水村成为了整个泸沽湖景区旅游设施最发达的民俗接待村之一,家

庭客栈遍布每家每户,全村日接待量竟可高达三千余人次。随着落水村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普遍大幅度增加,村寨面貌焕然一新,人们在服饰装扮、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毋庸置疑,旅游在带来物质财富和便利条件的同时,其对于接待地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传承所造成的冲击亦是巨大的。

二、旅游发展对落水村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保护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政府引导村民们挖掘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例如,为了更好地向游客介绍摩梭传统文化,落水村民对有关摩梭民俗的书籍和音像资料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村民们不仅自己阅读,也推荐给对此感兴趣的游客。一方面展示了摩梭人自身文化智慧和创造力,重新唤起了本民族成员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内聚力、自信心及自豪感。另一方面通过出售各种具有特色的民族产品,直接激发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珍爱和挖掘。使得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得到复苏,推动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文化展示与旅游业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游客们想参观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和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当地的人们既想赚钱又想展示他们自己引以自豪的文化。因此,民族特色作为一项商品通过服饰、舞蹈、歌曲以及节日获得了新生命。”【2】

2.促进接待地经济发展增长,缩小贫富差距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落水村都和云南省其他许多民族村寨一样,人们生活贫困。据1988年统计资料,落水村是县、乡两次公认的贫困村。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泸沽湖区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内落水村就发展成为丽江十大富裕村之一。【3】旅游业的发展带给落水村巨大的经济促进,其充分说明开发旅游是发展民族地区地方经济的一味良药,是带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走向富裕的一条捷径。

3.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促进全国各地文化的交流

随着旅游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如何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加快精品名牌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也已引起社会各方的普遍重视。很多游客就是通过当地的民族文化来了解云南,进而认识泸沽湖、喜欢落水村的。通过旅游,泸沽湖民族文化才能以开放的胸怀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广泛交流、全面竞争,民族文化才能活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产生跟大的影响力。民族文化产业推动者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旅游业则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极具重要意义,促进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因此,泸沽湖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特殊优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使旅游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播紧密结合,从而让泸沽湖民族文化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

(二)负面影响

1.特有民族文化特征逐渐消失

由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泸沽湖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外部世界交往少,生活相对封闭,因而较为完整地保存了独特的摩梭文化。但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落水村摩梭人的传统民居建筑发生了变化,如:摩梭人房屋本来为一楼一低,现在则是三四层的楼房,一楼原来用做存放饲草杂物,现在用来接待游客,房屋装潢越来越现代化。摩梭人很多家庭改变了传统的民居的建筑特色,向现代化的方向靠拢。过去都是板板房,现在清一色的瓦房,以前只起二层楼,现在出现了三四层的木楞房。还有传统的民族服装以及祖辈们遗传下来的手工艺品也被现代日用品所代替。那种原始的传统的民族文化已经失去其独特性了。

2.传统的民族观念日趋退化

民族文化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内在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传统摩梭人所保留着的许多优秀伦理道德,如与人交易时注重诚信,公平交易等。但近几年,个别年轻人受外地商人经商方式的诱导,在游客们蜂拥购买摩梭工艺品的刺激下,出现了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恶性现象。这不仅没体现出摩梭人热情好客、忠诚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损害了游客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当地的名声。

3.民族文化日趋商品化、庸俗化

当前民族风情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是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从而将其舞台化、艺术化、程序化。原来作为摩梭人主要文化

活动的民歌、锅庄舞都成为了赢利的手段,丧失了愉悦本民族群众的功能。【4】摩梭人几乎个个能歌善舞,用歌声舞蹈表达感情。以前他们举办篝火晚会,在晚上载歌载舞,结交阿夏。但是现在每晚举行篝火晚会已经逝去了内原有的意义,成为了表演给游客看的商品,成为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卖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旅游开发商更是迎合这部分旅游者,造成民族文化的日益庸俗,严重扭曲着少数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4.景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旅游的过度开发,造成泸沽湖周边森林植被退化、水生态系统破坏、泸沽湖湖泊淤泥淤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传统摩梭人所居住的“木楞房”是由木料垒筑而成的四合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了为游客提供更为舒适的住宿条件,目前大部分的所建新房已不再是摩梭人传统的住宅,而是高大的、三层或四层的用于发展旅游业的现代“木楞房”。宾馆的大量建设加上每年的烧柴、篝火等所必须的木材消耗,现今泸沽湖周边植被已大量减少,一些小山成为秃顶,泸沽湖神秘的自然景观早已是荡然无存。森林的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造成湖泊的严重淤积,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日常垃圾剧增,这些都严重威胁着泸沽湖景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

三、对策与建议

(一)融汇特色文化,缔造旅游精品

随着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观念也不断更新。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的旅游项目业已逐渐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推精品、出名牌是今后旅游产业建设的重点。【5】因此,民族地区就应注意突出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以独特、神秘的民族文化来吸引游客。与此同时,亦要注意在同一民俗风情旅游精品中将民俗艺术、民俗风情、民族风味品尝等有机结合,对现存的民族住宅、民族服装、民族歌舞要等进行有意识的系统保留,提高旅游接待内涵,真正突出“古、特、奇”的魅力,给游客展示原质原貌的摩梭族民俗文化村落,以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奇心理需要。

(二)增强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旅游的开发给落水村的摩梭人带来了经济利益,脱离了贫困。这使得当地村民产生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因此要加强教育,增强当地村民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特色的服饰文化、独特的建筑文化、传统的节庆以及礼仪文化等都是他们的精神灵魂,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不要在旅游开发和经济利益下丢失这些无法再生的传统民族文化。

(三)遵循当地居民的意愿,进行保护开发

少数民族的文化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无法恢复。因此,民族地区开发旅游,一定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但是,对民族文化也不能采取“冻结式”的保护,要尊重本民族的人对文化发展的选择。要通过发展旅游,提高当地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热爱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自觉地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之

处。同时,也要教育外来者尊重当地人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摩梭文化。

(四)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提倡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文化传统及自然风光是落水村民俗旅游的生命。泸沽湖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自然恢复能力差,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6】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合理运用法制手段强化管理,以达到保护泸沽湖周边生态环境的目的。例如,对于村民建材、烧柴和举办篝火晚会所需木材应实行统一规划,定点采伐,并尽可能寻求替代建筑材料和尽可能的推广其他替代能源,如电、太阳能、液化气、沼气等。对于村民日常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垃圾等,应按村落分布情况,统一规划,建设垃圾处理站和污水排放工程;对于普通村民和游客,要加强宣传,禁止其向湖中扔垃圾、烟头等杂物,以减少旅游活动对泸沽湖水质造成的影响。因此,泸沽湖景区的生态保护,不仅要依托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更需动员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来,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灿金,罗明军.泸沽湖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潜力[J].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1.

[2]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

究,2005:(04):3.

[3]吕达,唐卫东.论旅游对民俗的影响——以泸沽湖摩梭族文化为例[J].知识经济,2009:(10):1.

[4]张文.旅游影响——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

[5]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

刊,2000:(05):2.

[6]曹守清.探讨泸沽湖旅游开发导致的生态问题及对策措施[J].生态与环境工程,2009:(19):1.

[7]王向东,孟悦.四川泸沽湖旅游开发分析及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