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2006-04-06 15:38:37)

分类:经济思绪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我国尽早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表示我们要保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又要善于学习和汲取市场经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鉴于我国的特殊历史状况所形成的经济条件,改革必须从探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开始,然后走出一条自己发展经济的道路。既坚持搞市场经济,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正是我国改革的根本方向和主要目标。但是,改革至今,并不能认为所有的人对这一“结合”之路都已确信不移,诸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究竟能否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结合”的疑问,还时常像幽灵一样或隐或显地徘徊在一些人甚至改革领导者的思想深处,或左或右地干扰着人们的行动。这种“疑问”不管是由什么原因发生,有一点是首先应该解决的,即必须承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顺应客观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因而是毋庸置疑的正确抉择。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基础

推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基础就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必然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就决定了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为主体,从范围来说,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而不能仅理解为是国有经济占主体。从“量”的角度来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构成的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要占优势。原则上讲,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效率,在产值上和吸纳的劳动力上也应占优势。其次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保持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占据重要部门和关键行业,成为引导其它经济成份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主导力量。也就是要发挥先导性作用、支撑作用、渗透作用、示范作用和保障作用等几个方面的作用。另外我们在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时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以及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条件

首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宏观微观良好互补的调控机制。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是一个国家经济调控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结合好,必须是宏观调控有力、微观放开有度。宏观调控有力,至少在三个方面政府能左右局势、调控自如:一是在财政预算平衡上,做到量入为出,保持收支平衡,这样就不会使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二是控制货币发行,保持物价稳定。经济发展要稳定,首先民心要稳定,如果民心稳不住,经济是难以稳定发展的。而要稳定物价,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控制货币发行;三是调节社会分配,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当社会出现工资增长过快、商品

供不应求的时候,政府就应采取措施来抑制消费;当社会出现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的时候,政府又可寻找办法来刺激消费。能做到了这三条,政府就掌握了宏观调控的主动权。微观放开有度,即对微观经济能做到该放开的彻底放开,不该放开的坚决集中,什么时候适宜放开,就在什么时候放开。放什么、放多少、放到什么程度都能因时制宜、因变化的条件而异。

其次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多元产权相互制衡的“共生效应”。国有企业其特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它的产权关系不可能做到象私有制那样的明晰。而产权的明晰度与财产经营的力度是一种正比关系,产权明晰度越高,财产经营的力度就越大。反之,则小。如何弥补国有企业的这个不足,这就需要借助多元产权主体的合力。多元产权主体,对我国国有企业来说,主要是两种形式,绝大部分的企业是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少数有条件的企业是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多元产权主体为何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因为:首先在于多元产权主体降低了单一全民所有的纯度,增加了企业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程度;其次多元产权主体体现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由于各产权主体利益的驱动,必然要求关心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经济关系下,即使全民这一产权主体原来对生产经营关心不够、积极性不高,现在也只能努力向上,乘多元产权主体前进。而利益的驱动,这正是市场经济所必然要求的。

再次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以分配激励弥补“产权模糊”的强大功能。怎样激励经营者为企业的发展而拼搏向前?历来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靠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有迸发出来的利润追求,能做到“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另一条是靠有效分配的激励。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中的经营者不一定是本公司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经营者以极大的热情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呢?现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靠的就是高薪和社会地位。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付极高的工资和奖金,促其为企业发展而卖命。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第一条途径显然不适用,只能采用第二条途径。第二条途径不仅来得需要,而且来得更为迫切。因为国有企业的产权是不可能做到象私有企业产权那样的明晰,对经营者来说,能调动积极性的只能是靠分配激励,以有效的分配激励来弥补产权模糊的不足。

最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必须要有一批不是资本人格化而胜似资本人格化的优秀企业家。俗语说:“事在人为”。企业的发展虽然原因颇多,条件和原因复杂,但最后却总离不开人的作用。私有制企业所以有活力,其最本质的一条是在于资本的人格化和人格化的资本。资本主义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就全靠资本家这个人格化的资本直接或间接地去完成的。我国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它无法做到资本人格化。资本难以人格化,能不能增强企业活力,促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培养出一批不是资本人格化而胜似资本人格化的优秀企业家。他们不是企业所有者,却有着以办好企业为己任的强烈责任心;他们不是资产权益者,却有着一腔热血为人民的无私奉献

精神。如果有了这样一批企业家,即使没有资本人格化,也就同样能把企业办好。在改革中所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企业,大多属于此。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

目前在中国实现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关键就在于进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实现公有资产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

首先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的是公有制成份与非公有制成份在企业内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征在于它既不是一种纯粹的公有制经济,又不是一种纯粹的非公有制经济,而是一种公有制经济成份与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相融合的形式。因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有这种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股权的性质所决定。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实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首先,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在竞争性行业中存在的主导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独资企业应当主要集中于国家为了公共消费和社会长远发展需要进行投资的领域,对大量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公有制的存在必须要采取新的实现形式。这种新的形式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主体的产权关系是明晰的;(2)政企分开,经济主体具有经营决策和投资的自主权;(3)经济主体必须承担盈亏责任和市场竞争风险;(4)企业的资产能在产权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动。要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公有经济必须采取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因此,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是未来企业组织形式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赖以在一般性竞争领域中实现其主体地位的主导方式。其次,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的重要方式。这是因为:(1)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在混合股份制企业中,只要国有股占有51%,甚至只要国有股处于实际控股地位,国家就可以对企业整体资本进行控制。以较少的公有资本支配管理大量的非公有资本,正是公有制经济实现其主体地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具体方式。(2)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提高公有资本的整体质量。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结合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运行,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而且提供了公有资本流动与重组的市场机制。

其次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或民营经济不是一个所有制概念。其内涵比较简单,即非国有国营。因此,在我们国家,一切非国有经济都是民营经济。甚至国有经济也可以采取民营的方法,即国有民营。民营经济的机制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它是市场经济中的生力军,是强国富民的基本依托。民营经济的优越性有以下四点:(1)产权关系清晰,并且产权的主要部分可以落实到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即交易主体多元化,产权边界清晰。(2)民营经济的动力机制特别强。企业搞得好与坏,同每个人的利益都直接关联。它绝对没有“大锅饭”、“铁饭碗”的问题,分配关系也比较灵活、多样。所以它能够调动各种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大家各得其所。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者,都是全力以赴地投入,没明没夜地奔波。这是办好企业的基本条件。(3)它彻底面向市场,同市场融为一体。它的经营机制非常灵活,“适合就干,不适合就转”,市场需要什么就搞什么。所以它最关心市场信息,最重视市场的动向,

决策也快。并且注意技术开发,创名牌、保名牌。(4)民营经济最具有创造力,有利于发挥人们的才干和特长。它没有论资排辈等的讲究,谁适合什么就干什么。它机构精干,最注意效率。正如有的企业家所说,民营经济使人干得顺心,得到锻炼。所以,中国的企业家队伍,很可能主要在民营经济中产生。它也有利于从农民中培养出一支新的产业大军。我认为民营经济是中国最具活力的部分。

最后要稳健地发展股份经济。股份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形式,它是由大资本家或大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将分散的属于不同所有者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谋求利润,并实行按股分配的一种企业经营制度。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展股份制经济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融资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条件,有利于改变企业与政府的从属关系,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和自身活力,有利于促使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检验标准

首先使公有制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国有企业内,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分配上又实行按劳取酬,因而能从本质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内,由于公有经济的自觉性、统一性和规模性,因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规模效益。

其次使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通俗地说可称之谓“自愿”经济,因而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市场经济,又可称之谓“调节”经济,能对资源配置起调节作用;市场经济,也是开放经济,能形成全国、甚至全世界统一开放的市场,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促进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最后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互补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之短,是缺乏竞争的压力,使有些企业和劳动者容易产生隋性,而市场经济之长,则是竞争面前优胜劣汰;市场经济之短,是自发性和盲目性,而公有经济之长则是整体性和自觉性。诸如此类,等等。它们两者一结合,就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参考文献:[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深层次理论探讨》于金富卢世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2]《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历史价值及其选择》楼晶《浙江学刊》199 9年03期

[3]《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银温泉《宏观经济研究》1 999年12期

[4]《再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王国平《学术月刊》2002年07期

[5]《股份制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王珏《南方经济》2004年03期

[6]《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 0月版

阅读(46)|评论(0)|收藏(0)|打印|举报

前一篇:公有制的经济效率分析

后一篇: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论市场经济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论市场经济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交换的经济,它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观指导才使得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过剩理论、货币理论、价值理论、供求关系理论及竞争理论等方面简要分析一下市场经济。 【关键词】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理论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它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了宏观上的构想和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危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剩理论。 自人类进入马克思所描述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循环和演变的市场经济”时代以来,各种经济危机就始终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危机的发生,即经济周期波动和震荡的发生,与市场经济的本质直接关连,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无法摆脱周期性危机。当今世界市场经济的危机主要是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货币生产过剩或是泡沫的危机、商品生产紧缩和货币紧缩或是销毁的危机。而这些危机的起源是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 马克思指出:“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市场需求总是千变万化的。当投资者购置设备,雇佣工人,引进技术建造新的生产线,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时,原来在市场上闪现高利润的需求可能已经饱和。此时市场中该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甚至无利润,导致投资必须自动退出这个部门的生产领域。否则若投资过旺、生产力过剩,将会出现商品积压、工厂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下岗等相当严重而可怕的现象。在自由市场经济中,要使资本离开一个工业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去,就必须经过危机。 二、市场经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机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 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可见,货币成为商品流通交换的媒介具有其必然性。马克思在其货币理论中揭示了货币为一般等价物的实质。早期的市场中进行物物交换,而货币只是众多商品中的特殊商品,人们逐渐需要一种统一的价值形式来衡量不同的商品,此时,货币便从商品中游离出来,反映商品价值的公用镜子,成为商品的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在市场中行使其价值尺度的基本职能,使得商品价值形态转化为价格形式,如此一来所有商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经20年了。在此期间,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是矛盾的,进而认为难题就在于如何克服这种矛盾,使二者兼容起来。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逻辑,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假问题。 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历史上,经济的市场化与生产的社会化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过程,是对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否定。市场经济越发展,表明生产的社会化越发展,而生产的社会化越发展,就越要求资本的社会化,财产的社会化,因而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即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极少数人的私有制,在这个历史趋势中就不可避免地要被扬弃、否定。马克思所说的“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历史必然性就在这里。 其二,在马克思那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最终将达到这样的程度,使社会能够简单地以劳动时间为唯一尺度,直接计算社会的总劳动及其在各种产品上的分配,从而任何个别劳动都直接表现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已不再存在,因此市场关系也就自然消亡了。反过来说,只要社会能直接计算总劳动及其分配这一条件、这一假定前提(我称之为“马克思条件”)不是或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存在,市场经济就不会消亡,就仍是社

会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就仍是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表现形式、实现形式。 其三,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作为对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否定,其实质在于恢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自主财产权,在自主财产权基础上实现自由的联合。任何时候,离开这个实质,所谓“公有制”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抽象。而真实的公有制如果与“马克思条件”相联系,财产、财产权范畴就会与市场关系一起不再存在,公有制就表现为社会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而不是占有财产);如果不具备“马克思条件”,市场经济就一定存在,财产、财产权也就一定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真实的公有制就一定并只能表现为劳动者、社会成员在自主财产权基础上的自由联合。 其四,只要市场经济仍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组织方式,仍是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实现形式,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不仅越来越要求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资本社会化、财产社会化,即必然要求上述意义的公有制的生长发展,而且它也必然地、自行地不断创造出能够实现资本社会化、财产社会化的组织工具和组织技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股份公司及与之相配合的一系列制度,从而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提供有效率的实现形式。 其五,一旦实现了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即普遍确立了劳动者、社会成员的自主财产权,他们就会在经济效率目标的引导下,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生产社会化发展的不同程度,以与之相适应的财产组织方

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一)

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一) 【摘要】法治与市场经济有天然的联系。当代世界,没有实行市场经济而不实行法治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法治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必须是也必然是法治社会。中国社会正朝着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战略目标推进,只要这个目标不变,中国社会也必然会朝着法治社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法治市场经济法治经济 一、法治对市场经济具有保障作用 市场经济的法治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离不开法治,从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到各种商品生产经营的微观操作运营;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到市场经济的社会服务保障等等,都要靠各种有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约束;要靠法治手段来管理、经营和监控,要靠法治措施来排除阻力干扰,排除纷争,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运营秩序,保护各个市场经济的合法权益,这些众多方面离开了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法治,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 1.法治对市场主体的保障作用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各个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就是自由、等价交换。没有自由交换商品就很难流通。只有法治才能保障自由,才能实现自由。首先,法治为自由设置范围和轨道,以便市场经济主体充分享有自由而又不至于滥用自由;其次,法治制裁侵犯他人自由的违法犯罪,而且对于侵犯他人自由权利者无一例外地加以制裁,防止对于自由的侵犯,保护自由;再次,法治或法治国家严格约束权力本身,防止国家权力的放任,使自由没有来自国家的威胁或者侵犯。市场经济主体为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活力,全面实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与价值,还要求平等,只有通过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确认市场主体资格,确认产权,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构筑市场经济运行的各项规则;确认和保护经济关系的契约化;保障竞争的公平性和合法化。 2.法治对市场秩序的保障作用 科学完善的法律真实的反映市场经济的规律,并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引导和规范,是市场立法的根本任务。现代市场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大,无论是市场机制的建立,还是市场经济运作的规模,还是市场经济的秩序,都是复杂而庞大的,必须借助法律这种科学的管理形式来引导、来规范、来保障。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那些直接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经济法以及行政法、劳动法等不仅促进市场经济按照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深入发展,而且为市场的进步完善扫除障碍和创造条件,它对排除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纷争都起到主要作用,从而调动人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法治观念、法律制度综合作用的结果,都是要落脚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以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良好的市场秩序来自法治效果,即每个经济主体权利的充分享有和权益的实现,义务的切实履行和承担。各经济法律部门都高效而有力地运转既保证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又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和和谐,同时有效地预防经济违法犯罪。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治的保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必将建立形成完整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等等,形成一种法治状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法治的形成提供物质上的保证。法治作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无时无刻地不需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基础 从法治和市场经济产生的过程来看,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调整主要依靠法律以外的手段如血亲、宗法、传统习惯、宗教戒律和道德禁止来调节,即便有法律,也仅仅维护专制权力和社会治安秩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的程度很高,但经济和政治的一体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精)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3) 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条件下,实行土地"私有化";在城市,除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外,以"实股"转(卖)让的方式,居民所得国有资产"股票化"。 这是因为,第一,没有产权明晰的市场之"皮",市场经济之"毛"将怎样焉附?我们都知道,土地和其他国有资产一样,都是财富。但是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财富只有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增殖的作用,即放置这些财富于市场之中,才是"活"的国家财富,而不是"管制过死"的国家财富。如果把农村土地私有化,城市国有资产股票化,等于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农民又相应地拥有了"和土地资源等量"以及和目前"国有资产等量"的具有流动性的"可变资本"。也等于在市场经济里,国家至少又增加了"和土地资源等量"的、可以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的资源。可是现在,我国的土地资源仍人为地分散经营在众人的手中。既不能通过市场化进行优化配置,也难以达到买卖增殖和市场优化配置之目的。这样的为某些人所辩护的固孱守瘸、南辕北辙的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式,实践已经证明:绝对体现不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第二,国家所有,是人民所有;人民所有,是每个人都有;若每个人都有,只要每个人都照章纳税,多得多交!则保证了国家富有!所以,"私有化"也是"都有化"。我们只要界定这种个人与国家的权与利,"无恒产者无恒心",在确保国计民生的国有资产外,政府出售其它国有资产与国民,不但保证了搞市场经济,有相应的社会关系与其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也把我国每个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充分调动了起来。采取这样制度,何愁国不富,民不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富强之路,已经证明了"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经济之手段的正确性。 第三,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人善于管理资产,并能产生高额利润;有人乐于打工,能享受更多的闲暇;个人优势是不同的。这样把资产通过市场合理的途径集中到一部分更有能力的人手中,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虽然少数人富裕了,但社会总财富也必定增加。只有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情况下,个人通过市场获得发展和财富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增加.同时,如果富人们能够多劳多得--多得多交--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政策的调节,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可能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情况下,得以逐步实现。这样,富人"富"得有理,"穷人"也能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 第四,我们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一,原始生产资料的占有问题;二,生产资料的共同利用,即生产过程的全民参与性问题;三,生产成果的共同拥有,即全民怎样分配和消费问题。而我们所强调的"公有制",仅仅强调在原始的生产资料的占有这一个环节。几十年的社会实践已经证明,全民占有原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应该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生产过程初次按劳分配后,对所产生的"社会主义"成果--即对"国家税收"的全民占有和"再分配"上。 第五,对于全民"所有制"还是全民"私有化",这些仅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所使用的"手段"之条件。它不仅不具有"目的"性,也谈不上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最多是使用"手段"时必备的基础条件。所以,所有制不能保证社会主义之目的的实现--我国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了我们不能利用"计划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本质不同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本质不同》读后感 雷亚星 计科1202 12281194 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其运作结果的好与坏取决于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是不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即国情)相结合。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 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 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 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 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 济。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 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 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 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资源的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 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 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 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 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 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 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 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我认为上述两篇文章不是真正从学术方面在解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本质,两者其实共同的表明了一个思想:在现代社会,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经济,单一的

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不是最有效的,我们应该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优劣,市场经济从来不反对计划。正如周其仁先生所说,计划经济的失败不在于它的计划性,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强制性,不恰当的运用了国家权利深入到消费细节当中。但经济活动是有目的的,计划性是其基本特征。我们要发展经济,既需要有一个相对明细的计划性目标,但又不能强硬的抵制个性化发展,应具有灵活性,根据市场的变化,微调计划。世上没有绝对的计划经济,也没有绝对的市场经济,在这两者中间的某一点上,效率才是最高的。 谈到文中提及的苏联的例子。大萧条中,迷信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损失惨重。苏联确能基本避免大萧条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前无古人的五年计划。苏联当时处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结合的阶段,却获得成功。然而,苏联后来却错误地总结“经验”,走上单一的计划经济道路。而西方国家则加强了国家管制,逐步在经济发展上超过苏联。 苏联总结出的错误“经验”:斯大林执政前期的苏联,本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但苏联后来却很少提及对外经济关系对“一五”计划的重要作用。1960年,苏联社会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苏联国民经济史讲义》就突出表现出这种倾向。该书总结说:“苏联不能指望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资本主义国家竭力阻碍和破坏我国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的唯一方法是依靠内部源泉的资金积累。”于是,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在于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怎样结合,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单独讲解公有制经济、市场经济这部分还不够,如果仔细思考,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主要的问题就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认识。对这个问题,不少学生也非常重视,提出很多疑问经常和老师探讨,对此,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回答。确实,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以来,国有企业进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改革,但国有企业至今仍然活力不足,难道是市场经济不能容纳国有经济吗?因此,必须讲清楚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这是讲好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关键,也是解决学生对此问题困惑的关键所在。 一、从理论入手,说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依据 在讲解邓小平经济理论,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时,必须结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以加深对所研究对象的认识。有些学生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其依据之一是:马克思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即不存在商品经济,所以他们认为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也就成为不可能。马克思受其所处时代的限制,其设想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实际不可能完全一致。我们应当告诉学生不应教条地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设想,而是应当全面分析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的整体思路。其实,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那是指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实行的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不再需要保留商品经济,而不是说公有制与商品生产是互相排斥的。因此,我们并不能得出在某一社会主义国家或其某一发展时期就绝对不需要商品经济。我国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能够硬把这个特殊的情况套用到马克思的理论里去吗?显然不行,如果非要那样理解,就是教条化、简单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仔细研究马克思的有关理论,我们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完全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社会分工和不同的所有制(或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生产经营单位)。马克思所 讲的所有制不仅仅是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它还包括在归谁所有的基础上,谁是生产主体的问题,生产资料如何与劳动结合的问题,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和新增资产等属于谁、如何进行分配、如何再生产问题等。在目前我国所有制的发展阶段上,还普遍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存在着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在国有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劳动者还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共同的所有关系使他们产生利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依靠劳动谋生的劳动者,由于劳动还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具有质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劳动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物质利益差别,从而要求劳动者和各经济单位也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必然要求通过劳动力商品化来实现。国有经济的运行必须承认并体现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差别性。另外,在国有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还存在着财产关系、人力资本和经营权益上的某些差别,也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即市场机制发生联系。过去我国对国有经济实行“国有国营”的方式,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共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的一致性,而忽视劳动者因劳动的质和量的差别而客观上存在经济利益的差别性,甚至对国有经济单位之间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搞无偿调拨,极大地挫伤了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所以在公有制条件下,同样存在市场经济发挥作用所需的条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整理市场经济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判定题 1.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与国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关。( ) 2.在传统的小商品经济下,生产和资源的使用都没有达到广泛的社会化。( ) 3.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加强,国家对市场竞争的干预和调控相应的日益减弱。( ) 4.目前,典型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5.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错误)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活动起调控作用的是市场机制,政府无需对经济指手划脚。() 8.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迫切性。() 9.现代市场经济是规范的、文明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来源: 10.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个人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但不是市场主体。() 1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办了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技术工人交流市场及各种咨询服务公司, 劳动力市场已相当完备。() 12.价值规律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而发挥作用的。() 13.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格变化也就必然意味着价值发生变化。() 14.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

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增长。(错误) 15.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计划。() 16.我们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才能反映价值和供求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 17.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来源: 18.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劳动者按照他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或经济收入,所以,只要社会上的任意两个劳动者付出相同的劳动,都会得到相等的报酬。()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靠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只须集中精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应退居其次。() 20.由于房屋与土地一般不能分割,所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是房屋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租赁以及与此相关的交易活动的总和。(错误) 21.技术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它具有自己的经营方式和流通过程。() 2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直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23.要发挥价格、利率、工资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开放市场,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利率和工资。(正确) 2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正确) 25.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其间不存在任何矛盾。() (二)单项选择题 1.学术界在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多种观点。其中,“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商品经济的未来必是市场经济”属于()的观点。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比较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比较 自从我国在1992年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现在已经经过了22 年的洗礼了,算是步入了较为完善的地步了。因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不知温饱到温饱再到小康社会,当中市场经济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 现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选择使用了市场经济体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也有它的优劣,我们不能全盘否认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相对于市场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的。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发展飞跃,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所以德国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脱胎于计划经济。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之后苏联为了自己的霸权,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控制他国经济,与美国推行市场经济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控制他国经济类似。 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市场营销学论文关于市场经济论

市场营销学论文关于市场经济论文 新时期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探讨 摘要: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生产的知识化、资产的无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和决择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业务处理的多样化,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都要求会计人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与之相适应。 关键词: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类型内容 在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浪潮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新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同时,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实务和会计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性影响。 一、会计人员合理知识结构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全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20世纪末缩短为5—10年,21世纪初预计为3—5年。国外资料统计,学生在校学习获得的知识5%—10%是将来必须的,而90%—95%的知识是在工作以后的不断学习中获得的。因此,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日益激增与会计人员接受信息的时间限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专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会计人员生命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与会计人员受教育时间不断延长之间存在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合理。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就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类型

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实践经验获得的。会计人员通过教育主要获得的是会计理论知识,它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一种基本思想,帮助会计人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和判断,具有指导作用。只有一个人获得会计理论,才能面向不同的企业进行科学的会计工作。因此,扎实的会计理论是会计人员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构成专业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践经验是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经验主要获得的是过程式知识。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理论只提供了进行会计工作的思想,没有会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因此,取得会计业绩通常与采用的具体会计程序密切相关,与此有关的知识是过程式知识。过程式知识主要由完成具体会计任务的规则或步骤构成,它强调的是会计工作的过程,通常该知识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来。 三、会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 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金字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分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的其他知识。具体来讲,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常规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1.常规知识。 会计人员首先要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尽快熟悉行业制度,熟知国际惯例,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了解经济动态,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与企业职工谋利益。其次要掌握公司管理、人力资源、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最后要加强社会公关能力、职业判断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资本论》中市场经济理论及现实意义

《资本论》中市场经济理论及现实意义摘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在中国,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这一理论的实质是对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回归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来,探讨马克思《资本论》包含的市场经济理论的独特视角、主要内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本质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字:资本论市场经济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的市场经济理论的独特视角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本质被等价交换的商品形式所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的堆积’”。因此,马克思揭示资本经济运行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演变规律的一开始,是把商品作为始点范畴的。透过纵横交错、几位复杂的理论分析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市场经济理论可分为三重视角。 一是从商品、市场、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从市场经济规则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之间的联系和矛盾的视角,接示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和一般规则。即从商品的二因素出发,揭示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属性,进而揭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以及这一基本矛盾推动商品经济不断由低层次转化为高层次,使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商品经济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占有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属性和一般规则与资本主义制度特殊性的结合过程。 二是马克思从商品与市场、货币与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视角,揭示市场经济范畴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解决商品交换中的矛盾揭示了货币产生的过程,把货币定义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家的剥削属性,即资本变成了资本家无限增值的手段,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也明确区分了商品与市场、货币与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三是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与市场经济的规则之间的联系和矛盾的视角,揭示市场经济一般规则,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证了这种资本主义生产规律一旦形成,就使的这种这种生产过程变成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占有的贪欲并不断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大军的贫困不断积累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借助商品经济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则,促进了社会分工,创造了机器大生产,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怎样认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等范畴上。就市场机制而言,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制。就市场体系来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范围必然扩大,不仅有商品、物资市场,而且有资金、技术、劳务、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形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表现,二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市场机制、市场体系范畴属于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手段,而市场经济属于经济运行的体制和模式。但这些范畴都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并且在总体上体现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因此,是否按社会通行规则搞市场经济,检验着这种商品经济的真假性及其发达程度。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二,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三、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四,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不能搞封锁垄断,闭关自守,而应全面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把自己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 (1)计划经济含义: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3)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信息条件;激励条件;偏好条件 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含义: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 (2)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实现的,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一般不进行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完全由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供求情况来决定。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互独立的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决策权利,个人拥有比较充分的消费和就业选择的权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要是由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决定 (4)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 ②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③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④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5)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存在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包括: ①规范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具有自主性) ②完善的市场体系 ③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④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地位可能是永恒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后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是生产由统一安排、产品由统一分配的经济方式,市场经济则是生产由各个生产主自己安排,生产主之间互相交换产品的经济方式。这两个概念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没有商品交换就是计划经济,有商品交换就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虽然是两种经济手段,或者说两种经济方式,但是它们还分别代表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代表的是公有制,市场经济代表的是私有制。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通过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计划经济缺乏活力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决定计划经济效率活力的并非是某种静态的标准,而是一种动态的标准。计划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每一个参与生产的工人所获得的报酬是相对平均的(不是绝对平均,共产主义也反对绝对的平均。),相对的客观差异同样有利于激发工人生产的热

浅谈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浅谈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8-17 16:56:00 ] 作者:赵蓉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诚信市场经济代价诚信意识诚信制度 [论文摘要]诚信的缺失,使我国经济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强国富民的步伐。为此,应深刻认识诚信的意义,揭示由于诚信缺失为经济造成的严重损失,树立诚信意识,建立诚信制度。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重要规范,注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它的正常运行必须用诚信来维系。但当前诚信的缺失,使我国经济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所以,建立诚信道德,运行信用经济,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呼声。 一、诚信范畴内涵深刻 诚信作为道德范畴有几种不同的意义,首先,是诚实无欺,即不自欺,也不欺骗他人,言而有信,为人诚实;其二,是相互信任,即朋友之间、合作伙伴之间信任对方,也被对方信任无存戒心,光明磊落;其三,是信守承诺,即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所以,它们既是个人的内在品质也是人的行为规范。 当然,诚信在道德价值上仅指向正价值即善的价值。一个恶棍昭示天下他要杀人,他没有撒谎,但我们不能把诚实的美誉加到他头上;两个因为共同的邪恶目标而意气相投的人相互利用,我们不能把这种关系说成是相互信任;一个人通过偷逃税金的方式兑现他对员工提高

收入的保证,我们更不能说这是守信的行为。诚实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之所以千百年来成为人们行为的标准、美德的体现而被不断地加以弘扬,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品性是社会的要求,是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因此,诚实不欺、相互信任、信守承诺绝不能包括那些危害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破坏社会秩序,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 今天,从现代市场经济的信任体制看,诚信已经成了一个全社会倍加关注的问题。诚信关系着社会的基本秩序。现代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 市场经济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流通。市场活动就是商品交换、商品的买和卖,市场关系就是人们因商品交换而形成的社会联系,只要利益上相互需要和依赖人们就会借助契约形成新的社会联系。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联系起来,因此,诚信就必须是适用于交往中的每一个人。 诚信与功利有关。市场和利益追求有着必然联系。追求利益创造财富乃是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和首要前提。但是如果人们的求利欲望没有合理的引导,为了谋利就会不择手段,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结果会损害他人和社会,最终也将损害自己。诚信是引导市场正常运作的道德纽带,有了诚信,市场中的信用体制才能够有效地运行。诚信使得利益双方共同履行契约,既要实现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使因权利和义务的分离而带来的违约失信的行为受到限制,同时主体因诚信行为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了更大的实现而去进一步强化诚信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习要点 一、简答题 (一)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和缺陷。 积极: 1 以市场价格信号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 2 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量和流向,实现产需衔接。 3 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 发展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缺陷: 1 市场调节的事后性和价格信号的滞后性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2 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会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 3 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劳务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加以分配。 4 市场配置资源会带来内部经济利益和外部不经济的矛盾。 5 市场配置资源不能自动的导向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6 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向垄断,从而损害社会经济效率。 7 市场调节难以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或破灭。 (二)价值、竞争规律的作用? 价值: 1 自发的调节商品生产和交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 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 高劳动生产率。 3 自发的调节个人收入和社会财富分配。 竞争: 1 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贯彻。 2 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 3 促进社会分工的不断 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三)如何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制。 1 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力、金融、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和各类市场在内的完整的市场

体系,并且打破旧体制下条块分割,形成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互相衔接的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大市场格局。 2 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市场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市场调节体系,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四)产权的特征。 1 排他性,同一产权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能由某一经济主体单独享有。 2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完备的产权,是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 3 产权应具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 4 产权可以转让或者授权其他人行使。 5 产权是社会工具,作用在于帮助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形成合理把握的预期。 (五)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1 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 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 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4 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六)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 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 3 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的权益,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悬着管理者。 4 企业按市场要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5 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七)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从经济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2005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5 第27卷第1期Jou rnal of Yanan U n iversity(Social Science)V o l127N o11 ?经济研究? 从经济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李天敏,李永峰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 摘 要:从经济哲学的角度认真探讨市场经济的本质,抓住市场经济的根本,对于制定正确的政策,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社会化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是由无限求利性的本质所决定的特征体系。这也决定了市场经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优越性和局限性的两面性。而且,市场经济的本质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并为其服务的。 关键词:市场经济;本质;无限求利性 中图分类号:F12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5)01—0060—04 马克思说过,理论要彻底就必须抓住根本。根本就是事物的本质,它是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决定着事物的运行机制和所有特征,而它本身又不必用其它机制和特性来说明。我们搞市场经济,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积极效应发挥不出来,消极效应却迭加。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探讨、认识、分析,不无道理。但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唯有经济哲学。从经济哲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本质,抓住市场经济的根本,制定正确的政策、法规,对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化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探讨在上世纪曾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最典型的是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社会化。他们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出发,论证了生产、交换、流通、分配的社会化,从而推导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社会化。 人类的劳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质,就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当作使用价值的形成要素,当作有用劳动,是一个和一切社会形态都独立无关,不以它们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一个永久的自然必然性,没有它,就不会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也就不会有人类生活。”[1](P1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分工发展到一个相当程度,各种有用劳动不是作为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而是作为社会劳动的一个有效部分和环节,即作为不同质的有用劳动,融汇在整个社会劳动的系统总体中,并通过社会得到确证和评价。因此,劳动的高度社会分工和协作是使劳动社会化的根本前提。随着劳动的社会化,整个生产过程也不能不走上社会化的轨道。马克思说,商品生产本身就已经包含着一切流通关系,“即产品所必须通过并由以取得一定社会性质的一定的社会过程;同样,这种性质也包含着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他们的产品的价值增殖和产品到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再转化”。[2](P995) 应当承认,生产社会化同市场经济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社会化是从近代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的。资本主义使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机器大工业,这一变革使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这表现在:(1)生产资料使用上的社会化; (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生产日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狭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为广阔的统一的国内 收稿日期:2004—10—15 作者简介:李天敏(1976—),女,陕西洛川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