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市级调查单位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扬州市级调查单位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扬州市级调查单位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扬州市级调查单位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基本概况

第一节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现辖区域在E119°01′~119°54′,N32°15′~33°25′之间。南部频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邻,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天长交界。

扬州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E119°26′、N32°25′。全市总面积6634km2,市区总面积1024km2,建成区面积75km2。

2.地质地貌

扬州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按地貌类型分为里下河地区(运西滨湖圩田、碟形平原和湖荡洼地)、长江冲积平原区(包括高沙平原和沿江洼地)和低丘缓岗区。辖区内地势平缓,从西南向东南、东及东北方向呈扇形逐渐倾斜,仪征和市区北部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为平原和水网地区,自然湖泊众多。平均高程为5-10米。仪征境内丘陵最高,最高点是仪征境内的大铜山,高程为149.6米;至宝应、高邮与兴化市交界一带地势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东南部为长江河漫滩地。扬州全境水网密布,江河湖相连,湿地生态环境良好。

3.土壤

扬州市境内土壤类型主要分为水稻土、潮土、沼泽土、黄棕壤四大土类(《扬州市志》,1997),分别占土壤面积的78.2%、15.5%、5.45%、0.81%。其中,西南部丘陵区以包浆土、板浆白土和马肝土为主,东部平原区以沤田土、灰潮土、淤泥土和青泥土等类型为主,全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8%,在全省属中上水平。

4.气候

扬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主要特点是: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风和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扬州处于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4.8℃,与同维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较为突出。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1.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7.5℃。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mm。

5.水文

扬州地处江淮两大水系下游,通扬河以北属于淮河流域,以南属于长江流域。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由46条主要河流、3大湖泊和许多湖荡与池塘等水体生态系统组成。长江扬州段80.5公里,有仪征市的潘家河(沿山河)、胥浦河、泗源沟(仪扬河),扬州市区和邗江境内的古运河、京杭大运河,江都市的小夹江(三江营)和红旗河等7条入江河流。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扬州段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汇入长江(详见表1.1)。

表1.1扬州市总水资源表

单位:亿m3

总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差值年降水量

2006 20.36 12.10 10.37 2.11 61.49

2007 8.58 2.25 8.22 1.89 47.34

2008 15.14 7.86 9.17 1.89 60.43

(2006~2008年扬州市统计年鉴)

6.动、植物概况

扬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植被类型属于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和东洋界华中区的交汇区。

(1) 植物资源

扬州种子植物有494种。其中,木本植物274种,草本植物220种。如银杏、荷藕、芦苇及各种花卉苗木、茶叶、桃、梨等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扬州市造林绿化树种分布61科132属274种,其中乔木161种,灌木99种,藤本14种;落叶树种162种,常绿树种112种;阔叶树种216种,针叶树种58种。其中,槐、榆、柳、银杏、女贞、松柏、桃、水杉、香樟、枫杨等较常见,芍药、琼花、木芙蓉、竹类较具特色。

其中,扬州水生植物131种,分布于53科。主要经济植物有芦苇、菰、莆、莲、芡、莒蒿、苔草等。有轮叶黑藻、苦草、菹草、金鱼藻等沉水植物。

(2) 动物资源

扬州全市有鸟类167种、爬行类18种、哺乳动物22种,两栖类动物11种,鱼类63种。

鸟类全市已知有鸟类14目40科167种,约占全省鸟类种数(428种)的1/3以

上。主要有青头潜鸭、红头潜鸭、獐鸡、鸳鸯、鸿雁、丹顶鹤、大天鹅、斑鸠、红嘴鸥、苍鹭、草鹭、牛背鹭、黄嘴白鹭、东方白鹳、大鸨、戴胜、普通翠鸟、冠鱼狗、青脚鹬、小勺鹬、花田鸡、白眉鸭等,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大鸨、丹顶鹤、东方白鹳等。

爬行类主要有五锦蛇、黑眉锦蛇、赤练蛇、棕黑锦蛇、乌梢蛇、翠青蛇、蝮蛇等。

哺乳类主要有黄鼬、猪獾、刺猬、狗獾、兔、田鼠等。

两栖类主要有虎纹蛙、黑斑侧蛙、金线侧蛙、乌龟、鳖。

鱼类全市共有16科46属63种。其中以鲤科鱼类最多,计37种,主要经济鱼类有鲚鱼、大银鱼、鲤鱼、鲫鱼、青鱼、赤眼鳟、银鲴、杜氏拟鳊、白鲢、鳙鱼、麦穗鱼、杜氏船钉鱼、达氏船钉鱼、白鲦、史氏锯刺鳊、红鲚、少头红、蒙古红、翘嘴红、鳊鱼、三角鲂、花鳅、鲇鱼、中型下针鱼、鳢、翘嘴鱖鱼、圆尾斗鱼、塘鳢、刺鳅等。

第二节社会经济状况

1.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表1.2扬州市行政区划表

扬州市面积6634km2。现辖3区(广陵、维扬、邗江)、3市(江都、高邮、仪征)、1县(宝应)。全市共有70个镇,7个乡,14个街道;1125个行政村,345个居委会。

2008年末,扬州市总人口数达到459.79万。全市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达到693人。扬州人口以汉族为主,汉族占总数的99.67%。扬州全市共有36个民族,近2万人;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3%,主要分布在全省唯一的菱塘回族乡。

表1.3扬州市常住人口

单位:万人

2.经济发展及工、农业生产情况

初步统计,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3.29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3.4%,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一产增加值117.47亿元,增长5.0%;二产增加值897.71亿元,增长13.8%;三产增加值558.11亿元,增长14.5%。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8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50元,增长13.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0.3%和7.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314元,增长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99.1亿元,比年初增加187.64亿元。

第二章调查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调查的范围、内容

1.调查范围

根据《江苏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的规定,此次对全市内面积大于8hm2(含8hm2)以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河流湿地进行了全面调查。

2 调查分类

根据湿地的重要性、调查内容的不同,本次调查分为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

一般调查是指对扬州市内所有符合调查范围要求的湿地斑块进行面积、湿地型、分布、植被类型、主要优势植物和保护管理状况等内容的调查。

重点调查是指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湿地进行的详细调查:

(一)已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

(二)已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

(三)已建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

(四)已建立的湿地公园中的湿地;

(五)面积≥10000hm2的其它湿地;

(六)市内其他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的湿地。

表2.1 扬州市重点调查湿地名录

3 调查内容

(一)一般调查

主要调查:湿地斑块名称、湿地斑块序号、所属湿地区名称、湿地区编码、湿地型、

湿地面积、湿地分布、平均海拔、所属流域、河流湿地的河流级别、植被类型及面积、水源补给状况、土地所有权、主要优势植物中、湿地斑块区划因子、保护管理状况等16项内容。

(二)重点调查

除一般调查所列内容外,还调查了下列5个方面内容:

(1)自然环境要素:主要调查了包括主要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泥炭厚度(沼泽湿地)、年平均气温和变化范围、≥0℃的年均积温、≥10℃的年均积温、年平均降水量和变化范围、年平均蒸发量和变化范围等9个项目内容。

(2)湿地水环境要素:包括水文要素、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具体调查的内容包括①湿地水文:水源补给状况、流出状况、积水状况、水位(丰水位、平水位和枯水位)、蓄水量、水深(最大水深、平均水深);②地表水水质:pH值及pH分级、矿化度及分级、透明度及等级、营养物(总氮、总磷)、营养状况分级、化学需氧量(COD)、主要污染因子、水质级别;③地下水水质:pH值及pH分级、矿化度及分级、水质级别。

(3)湿地野生动物:调查了湿地内重要陆生和水生湿地脊椎动物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状况,包括水鸟、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以及该重点调查湿地内占优势或数量很大的某些无脊椎动物,如贝类、虾类、蟹类等。具体调查内容包括:①水鸟调查: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海拔、调查日期、调查起止时间、天气状况、鸟类名称、数量、小生境类型。②兽类调查: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海拔、调查日期、调查起止时间、天气状况、调查方法、兽类名称、观察物(实体、痕迹)、数量(推算数量)、小生境。③两栖及爬行动物调查: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调查日期、调查起止时间、天气状况、样方编号、样方大小、动物名称、数量、小生境。④鱼类及贝类虾类调查:调查项目同两栖及爬行动物调查。

(4)湿地植物群落和植被:进行了乔木层或灌木层调查,草本、蕨类层或苔藓层调查、群落优势植物调查,湿地植被调查,湿地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①乔木层或灌木层调查:湿地名称、湿地型、调查单元编号、群落类型、生态梯度因子、等级、样方编号、主林层、样方基本地理因子(经纬度、海拔、坡向、坡位、坡度)、积水状况、矿化度、土壤状况、腐殖质层厚度、主林层主要物候特征(开花期、结实期、最高生物量时期、生活史、生活力)、样方面积、郁闭度、植物名称、平均冠幅、平均高度、平均胸径、株数;②草本、蕨类层或苔藓层调查:湿地名称、湿地型、调查单元编号、群落类型、生态梯度因子、等级、样方编号、主林层、样方基本地理因

子(经纬度、海拔、坡向、坡位、坡度)、积水状况、矿化度、土壤状况、腐殖质层厚度、主林层主要物候特征(开花期、结实期、最高生物量时期、生活史、生活力)、样方面积、植物名称、平均盖度、平均高度、株数;③群落优势植物调查:湿地名称、湿地型、调查单元编号、群落类型、是否湖和类型群落、生态梯度因子、等级、样方编号、主林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蕨类层或苔藓层)、植被覆盖率、乔木层的优势植物种类及其重要值、灌木层的优势植物种类及其重要值、草本或蕨类层的优势植物种类及其重要值、苔藓层的优势植物种类及其重要值。④湿地植被调查:湿地名称、湿地型、面积、植被类型、群系、调查单元总数、分布范围、湿地植被总面积、植被覆盖率、调查样方总数、土壤类型、植物名录(中文学名、拉丁学名、科名、属名、保护等级);

⑤湿地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调查:湿地名称、湿地型、植被类型、利用价值方面(生态、经济、社会、科研方面的价值)、破坏情况(人为破坏、工业污染、破坏面积、面积比例)。

(5)湿地保护与管理、湿地利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受威胁状况:调查了湿地保护和管理状况、湿地功能和利用现状、湿地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具体调查内容包括:①湿地名称、湿地区编码、湿地类、主要湿地型、主要管理部门、土地所有权、已有保护措施、已采取保护措施的面积、保护区情况(名称、级别、面积、保护对象等)、湿地公园情况(名称、级别、面积、建立时间等);②湿地功能和利用现状:各类湿地功能及其详细说明;③湿地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情况:所属市县、乡镇的面积、人口、工农业产值等,④威胁因子种类及其起始时间、影响面积、已有危害和潜在危险等。

4 .调查区划

本次湿地调查区划按照省→湿地区→湿地斑块进行组织。

(一)湿地区划分

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根据江苏省湿地类型分布特点、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行政区域和流域的连续性等实际情况,全省被划为11个湿地区,扬州市被分别划入长江沿江湿地区和高宝湖湿地区2个湿地区内(详见表2.2)。

(二)湿地斑块划分

湿地斑块是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的最小基本单位。湿地斑块的划分是根据区划因子的差异单独划分湿地斑块。只要区划因子之一有差异时,就应单独划分湿地斑块。湿地斑块的区划因子如下:

(1)三级流域不同;

(2) 湿地型不同;

(3)县级行政区域不同;

(4)土地所有权不同;

(5)保护状况不同;

(6)湿地受威胁等级不同;

(7)湿地主导利用方式不同。

单个湿地小于8hm2,但各湿地之间相距小于160m,且湿地型相同的,区划为同一湿地斑块,但仅统计湿地的面积。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和我市湿地资源的实际情况,本次湿地资源调查共一般调查涉及全市7个县(市、区),70多个乡镇,总面积14.1669万hm2,其中重点调查涉及的湿地斑块48个,重点湿地的调查由省里组织专业调查队负责调查。

第二节调查方法

1.遥感影像解译

本次湿地调查主要采用以遥感(RS)为主、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辅的“3S”技术。即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型、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植被类型及其面积、所属三级流域等信息。通过野外调查、现地访问和收集最新资料获取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

本次调查选用以2008年为主的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影像,对于部分达不到解译要求的影像则一般选择两年之内与调查时相最接近的遥感影像,为保证遥感数据解译的准确性,对遥感数据以湿地资源为主体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并根据1:5万地形图进行几何精校正,之后进行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

依据野外调查确定的影像和地物间的对应关系,借助有关辅助信息(湿地图、水系图、湿地分布图及有关物候等资料),并对各类型在遥感信息影像上的反映特征的描述形成统一标准,形成解译标志。判读工作人员将判读类型与其所建立的解译标志有机结合起来,准确区分判读湿地类型,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要求,沼泽湿地解译精度应在85%以上,其他类型湿地解译精度90%以上。

遥感影像解译完成后,在GIS软件中,将面状湿地解译图、线状湿地解译图、分布

图和境界图进行叠加分析,确定斑块位置、所属流域、所属湿地区、平均海拔,求算各图斑的面积。

上述工作,由省里委托国家林业局中南规划设计院完成的。

2 .资料收集

(一)图件资料收集

主要收集了全市及各县、(市、区)范围内遥感影像图(30m)、航片图、地形图(1/50000、1/10000);对于面积过小的湿地区域,需要收集其所在地1/10000或者更大比例的调查图纸。

(二)文字资料收集

江苏省植物志;

江苏省野生动植物图鉴资料;

扬州市2008年统计年鉴;

扬州市的自然条件资料:包括气象、水文、水质、土壤、地形地势;

各县市统计2008年统计年鉴、县志;

3 .外业调查

(一)一般调查

我市各县(市、区)成立了湿地专业调查队,负责湿地资源的一般调查。根据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提供的调查斑块图开展野外调查。主要调查湿地的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并湿地验证中南院提供的数据信息。为保证调查质量,各县(市、区)都选派了熟悉业务、工作踏实、责任心强的同志组参与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采用遥感影像、地形图、GPS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湿地斑块位置与面积的准确性。

为确保调查过程中及时沟通和交流,我市建立了全市湿地资源调查技术交流QQ群,各县(市、区)野保(林业)站站长和调查业务技术负责人均加入,通过QQ及时解决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重点调查

我市湿地资源的重点调查是由省组织的专业调查队完成的,省里已将我市重点湿地的调查资料反馈我市。

4.内业汇总

本次湿地资源调查由各县(市、区)将调查数据先行汇总,编写调查报告,自评检查合格后上报市。市在检查合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市级汇总,拟写市级调查报告。我市的湿地资源调查内业汇总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湿地面积汇总

(1)县市湿地面积汇总

根据遥感解译结果和外业调查成果,将各湿地斑块以及属性输入GIS软件和有关数据库,统计各县市湿地斑块面积、分布、类型等。

(2)湿地类、湿地型和面积汇总

根据遥感解译结果、外业调查成果和相关资料,通过汇总统计,得到各湿地斑块和湿地区的湿地型、湿地面积等。

(3)各流域湿地面积汇总

根据遥感解译结果和外业调查成果,汇总统计各三级流域、二级流域的湿地斑块面积、分布、类型等。

(4)湿地区湿地面积汇总

根据遥感解译结果和外业调查成果,汇总统计我市2个湿地区内的湿地斑块面积、分布、类型等。

(二)主要自然环境状况汇总

(1)重点调查湿地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状况汇总,包括各湿地范围内的乡镇名称、面积、人口、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等;

(2)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汇总,包括全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名称、面积、保护对象、保护级别、主管部门等;

(三)湿地动物调查汇总

按水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鱼类、无脊椎动物(贝类、虾类、蟹类等)分别汇总。

(1)扬州市湿地动物名录,包括水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动物名录。

(2)各重点湿地动物名录。

(四)湿地高等植物调查汇总

包括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各种的中文名、拉丁名、保护等级、数量状况、

主要分布区、小生境等项目。

(1)扬州市湿地植物名录。

(2)各重点湿地植物名录,包括重点湿地高等植物科属种统计、高等植物名录、植被类型列表等。

5 .检查评审

严格按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和《江苏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相关标准进行检查。各县(市、区)在调查完成后首先进行自我评估检查,检查合格后将成果上报市。市对各县(市、区)的调查成果进行检查,合格后进行市级汇总,经省检查验收合格后报省。

(一)检查内容

主要对外业调查、遥感判读和内业汇总进行检查。

(1)外业调查检查内容

样地位置:坐标与记载内容相符,其坐标误差不得大于30m。

主要湿地自然生态特征,包括湿地类、湿地型、地貌、土壤、湿地植被主要种类、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纪录准确。

保护、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纪录准确。

其它调查因子填写正确、无遗漏。

凡能满足上述规定要求的项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2)遥感判读质量的检查

遥感影像的获取应符合本细则的有关要求;

判读样地应通过其地理指标固定;

解译标志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类型齐全,与现地调查结果相符;

判读的辅助信息资料如地形图、林相图、植被图等应收集齐全;

各判读因子的正判率达到规范要求。

(3)内业汇总检查内容

资料的汇总和数据处理符合本细则的要求,无遗漏。

提交成果完整。

(二)检查数量

(1)检查的外业工作量应占全部工作量的5%以上。

(2)遥感判读样地检查数量应在图斑总数的10%以上,并针对不同的湿地类、湿地

型区域及要求制订不同的图斑判读合格率。只有达到要求的判读合格率时,方可进行下一个工序。

(3)内业阶段其他各项工作应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工作重点是样地调查记录,各工组应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由专职检查人员进行100%检查。

(三)检查方法

(1)质量检查一般采用原调查方法进行检查。

(2)专职质量检查人员所检查对象,根据检查的数据在开展工作前统一按随机方法抽取,外业检查时不得随意更改,以保证检查对象能客观反映其质量。上一级检查下一级工作,被检查的外业样地应有部分重复。

(3)外业检查样地可由被检查人员陪同检查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时尽量使用原用仪器和专业工具。

(4)各项检查都必须作检查记录,进行质量评价。检查工作结束后提交检查报告。

(5)外业阶段的检查在外业前、中、后期分别开展,内业工作检查按照内业工作流程分别进行。

(四)验收与质量评定

外业检查内容合格率达85%以上,内业检查内容合格率达95%以上为检查合格。否则为检查不合格。对检查不合格的,将予以通报批评,责令对不合格部分进行返工和补充,并要限期完成工作,直至检查评定合格。对检查优良和优秀者,将予以通报表彰并以资鼓励。

第三节调查组织实施

1.组织机构

为确保这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高质量按期顺利完成,根据省林业局相关要求,我市专门成立了湿地资源调查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

(1)成立了扬州市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朱柏兴(扬州市林业局局长)

副组长:丁翠柏(扬州市林业局副局长)

成员:各县(市、区)农林(农水)局分管局长

主要职责是:研究决定湿地调查有关重大问题;落实湿地调查资金;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审定和发布湿地调查成果。

(2)设立了扬州市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湿地保护站内,主要职责包括:管理和协调湿地调查日常事务;研究提出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向领导小组报告;组建并培训湿地调查队伍;组织全省湿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汇总调查成果、编写全市调查报告;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与此同时,我市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的工作班子。

(3)抽调业务骨干,组建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

按属地管理原则,广陵、维扬、开发区,由市野保站负责抽调人员,组建湿地资源调查组,开展这三个区的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其它各县(市、区),由县(市、区)野保(林业)站负责抽调人员,组建湿地资源调查组,开展本地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全市共组建湿地资源调查小组11个,参与湿地资源调查的人员27人。

2.技术培训

2009年8月,组织各县(市、区)骨干人员参加省林业局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的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培训班。培训期间,对《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与《江苏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湿地动植物调查、GIS软件基本应用及成果图编制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实习。省培训班结束后,我市又依托经过省培训的骨干人员,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参加湿地资源调查的人员进行了一次培训。

3.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由朱柏兴局长担任组长,丁翠柏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县(市、区)农林(农水)局分管局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野保站。各县(市、区)也根据省局通知精神,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

(2)充分动员部署。2009月9月4日,扬州林业局召开全市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各县(市、区)农林(农水)局分管局长和野保站长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江苏省林业局关于开展全省湿地资源调查的通知》(苏林业[2009]63号),明确了我市此次湿地调查的范围、任务内容和具体的时间安排,要求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组织协调好本县(市、区)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加强督查,掌握工作进度,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务必使湿地资源调查的外业工作在十月底前完成。

(3)组建调查专业队伍。各县(市、区)抽调工作业务熟悉、工作踏实、责任心强的同志组成专业队伍,参加湿地资源普查。为确保调查质量,市和各县(市、区)都明确了1名副站长作为湿地调查技术总负责人,负责调查技术质量的把关,并实行技术总负责人负责制。

(4)加强监督检查。为确保各县(市、区)按照序时进度的要求,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并使其调查的资料数据翔实、可靠、有效,我市专门成立了湿地资源调查监督检查小组,对各县(市、区)的湿地资源调查进行巡回监督检查。

第三章湿地类型、面积和分布

第一节概述

1. 湿地概况

扬州市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扬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汇区域,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水网密布,自然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区位重要。全市共有湿地14.1669万hm2(水稻田除外),占全市国土面积21.35%,其中自然湿地(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7.8416万hm2,占湿地总面积55.35%,占全市国土面积11.82%,人工湿地6.3253 万hm2,占湿地总面积44.65%,占全市国土面积9.53%。(详见表3.1)

表3.1 扬州湿地概况表

面积:hm2

注:包括虚拟沟渠8746 hm2

2.各湿地类型湿地概况

扬州市有湿地4类8型,其中自然湿地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3类6型,人工湿地有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等3种类型(详见表3.1)。

从湿地类来看,全市有湖泊湿地5.0203万hm2,占湿地总面积35.44 %;河流湿地2.661万hm2,占湿地总面积18.78%;沼泽湿地0.1603万hm2,占湿地总面积1.13%;库塘湿地0.1274万hm2,占湿地总面积0.90%;人工河流湿地(运河、输水河)1.4299万hm2,占湿地总面积10.09 %;水产养殖场4.768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3.66 %。

图3.1 扬州湿地类型比例构成图

3.各流域湿地概况

根据水利部全国一、二、三级流域分类规定,我市涉及2个一级流域2个二级流域5个三级流域(详见表3.2)。

(1)淮河区

淮河区在我市涉及1个二级流域2个三级流域,主要涉及宝应、高邮、江都、市辖区北部等4个县(市、区)。该区湿地总面积为12.43万hm2,包括河流湿地2.05万hm2、湖泊湿地5.02万hm2、沼泽湿地0.16万hm2、人工湿地5.2万hm2(详见图3.2)。

表3.2 扬州市各流域湿地概况表

面积:hm2

注:不包括虚拟沟渠8746 hm2

主要河流湿地有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三阳河、太平河、射阳河、通扬运河等;主要湖泊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等。由于大量的湖泊、沼泽湿地被围垦用于水产养殖,淮河区人工湿地(以水产养殖场为主)比例较高,占该流域湿地总面积的41.82%,而自然沼泽湿地面积已经保存较少,仅占该流域湿地总面积的1.29%。特别是在位于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区,以水产养殖场为主的人工湿地面积达3.5万hm2,占里下河区湿地总面积的75.3%;而位于淮河下游的高天区,以永久性淡水湖为主的湖泊湿地面积达4.88万hm2,占高天区湿地总面积的62.6%。

图3.2 扬州市一级流域淮河区湿地类型比例构成图

从三级流域来看,淮河下游的里下河区、高天区是全省著名的低洼地带,历史上主要是淡水沼泽和湖泊湿地,虽然历经围垦、水利工程治理,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面积大量减少,但湿地保存量仍很大。

(2)长江区

长江区在扬州涉及1个二级流域3个三级流域,涉及仪征、江都、邗江、广陵、维扬、开发等6个市(区)。该区湿地总面积为8597hm2,包括河流湿地6072hm2、湖泊9 hm2、人工湿地2516 hm2。该区河流湿地资源丰富,主要河流长江、夹江、茫稻河等。长江从西向东横贯全市,省内长江干流长80.5km,水面最宽处可达1.5km。由于历史上开发利用活动影响,该区大量湖泊和沼泽湿地被围垦转变为工农业用地或转变为以库塘为主的人工湿地,历史上分布较广的沼泽湿地已经开发殆尽。

图3.3 扬州市一级流域长江区湿地类型比例构成图

4.行政区湿地概况

全市主要县(市、区)湿地分布状况见表3.3。湿地总面积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高邮市、宝应县和市辖区。

表3.3 扬州市行政区划湿地概况表

面积:hm2

注:包括虚拟沟渠8746 hm2

高邮市湿地面积为7.1372万hm2,其中湖泊湿地面积4.1446万hm2,是全市该类湿地面积最大县(市、区),占全市同类湿地的82.56%。高邮湖位于江苏中部苏皖交界处,跨高邮、金湖、宝应、天长四市县,北与高邮湖水系相连接,南与长江水系相连通,东临高邮,西接安徽省天长市。全湖总面积约780km2,其中高邮境内400多km2,蓄水量

约10亿m3。高邮湖湿地具有渔业生产、工农业及生活用水、航运、旅游、泄洪行洪等多种功能,是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高邮湖湿地不但具有较强的资源调节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环境调节和生态效益功能,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3.4 扬州市行政区划湿地面积排序(面积:hm2)

宝应县湿地面积为3.1137万hm2。位于扬州市北端,西与金湖、洪泽相望,南与高邮接壤,北与楚州毗邻,东与兴化、建湖、盐都搭界。境内西有湖东有荡,河网密布交错,京杭大运河把全县分成东西两部分。运东属里下河地区,浅洼平原地貌,地面真高3.5m以下,区内地势平坦;运西三面环湖,东北高,西南低,绝大部分地面真高4.8-8.8m。境内属江淮冲积平原,由黄河冲积与湖泊沉积物组成,分为水稻土、沼泽土和潮土三大类。河流湿地资源相当丰富,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资源居全市同类湿地首位,达5503 hm2,主要有三阳河、三横河、宝射河、芦范河等,是高度河网化的区域。由于湿地资源的过渡开发,上实际五六十年代运西丰富的沼泽湿地已经转变成水产养殖场为主的人工湿地。

市辖区(包括广陵区、唯扬区和邗江区)湿地面积1.9728万hm2。南临长江,北濒邵伯湖,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等重要河流贯穿全境。东沿邵伯湖及淮河入江水道与江都市为邻,南隔长江与镇江市相望,西与仪征市毗连,北和高邮市接壤。西北部属于镇扬丘陵地区,东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邵伯湖中岛屿众多,岛上布满芦苇,草本沼泽在全市该湿地型中面积最大,达676 hm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