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2016.9.19

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如何思考诗歌的情景关系?

(1)抓景语。(抓景物特点以及景物所组成的画面)

(2)抓情语。有的诗词有明显的表达情感的词语,例如“愁”、“恨”、“怨”、“思归”一类的词语。如果没有标志性的词语,就进行整体分析。

(3)注意景物特点或画面特点与作者情感是否一致

(4)理清情和景的关系,选取最恰当的术语

二、情与景关系术语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2、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3、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三、分类解析

1、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有着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接表达,而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

如: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让人回味,诗人正是借这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寄托和表露出诗人对灵澈不舍。

练习: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问:本诗中有很多写景的句子,请结合诗句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明确:此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1分)

诗人无聊而望,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斜、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4分)使诗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含蓄隽永,富有诗意。(1分) 2、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运用这种手法达到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效果。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对别后景物的描写,含蓄地抒写了惜别之情。如: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通过对春雨“知”“潜”“润”“重”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惊喜不已之情和对春雨无私品格的赞美。

练习: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②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③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③称名:互道姓名。

问:尾联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明确:尾联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通过对想象明天外弟所遇到的场景——一巴陵道和几重秋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兄弟久别重逢又相别的的惋惜惆怅之情,有着含蓄而又意味深长的效果。

3、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开头直接将愁绪表达于无言独上高楼之中,接着以月如勾的意象传述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第三句用寂寞统领整个情绪,梧桐也寂寞、深院也寂寞,心中的寂寞与环境的寂寞相暗合。

练习

1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问:请从“情”与“景”的角度来赏析“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两句。(5分) 明确:这两句一情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2分)尖山似利剑割着诗人愁苦的心肠,秋天的荒凉,又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二者融合,含蓄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愁苦。(3分)

2 秦观《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问: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答:①上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③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3 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答:①词中借景抒情,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③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4、以景衬情

以景衬情包括哀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王夫之的《羌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

A乐景衬哀情。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绘制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怡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鲜明对照,越发衬出诗人归心的殷切。

B、乐景衬乐情。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以一幅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经过战乱的奔波后,暂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愉之情。

C、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的《登高》诗歌的前四句绘制了一幅苍凉的秋景——急风怒号,猿猴哀鸣,木叶凋零,江水奔涌。深秋凄清之景,为下文的愁情做铺垫。

练习

1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为本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对沉郁的离愁形成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离愁的难耐。

(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

2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①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1分)。②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1分)③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④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3分)

3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①宜阳:县名,即唐代福昌县城,宜阳位置很重要,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坐落在这里。②李华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而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登春山路上,山花虽烂漫,鸟语也喧喧。但“花自落”,无人知晓,落得寂寞;“鸟空啼”,无人欣赏,啼得凄清。(1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1分)更突出了山路之荒寂,(1分)表达了诗人安史之乱后不被重用的落寞惆怅之感。(1分)

5、移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情感移在景物描写当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使客观事物有感知而人格化,就修辞来说是拟人,就抒情手法来说是移情。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惊;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练习

江行(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河湟旧卒(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最后一句中“独”字颇耐人寻味。联系诗句,分析“独”字可能有哪些含义。

“头白时清返故乡”写家人不在,乡人不识的孤独;“十万汉军零落尽”,失去战友的孤独。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对比。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时间长;十万将士死亡和“我”生还对比,表现战争的残酷。

末尾句以景结情。老兵独自面对残阳吹笛,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充分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景情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原有古诗知识的基础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2. 掌握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3. 了解此类题型问法,并准确答题,以练促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 2. 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准确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灯片,并配音乐,让学生入境)。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想一想 (1)(问题)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景情关系有哪些?(提示:哪些情景交融的情况)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总结)分三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乐写乐,以哀写哀 (2)举例辨析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答题技巧 1、“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⑴本诗中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分别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试题规律总结

可以运用总分或分总的方式来解答这类问题。①用散文化的句子描绘一下题干要求的诗句,即把凝炼的诗句“泡开”。②用“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的方式加以总结。 2、“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与景”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蓝天照到水面,好象天已到尽头。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本诗的后四句融情于景,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试题规律总结 此类试题可分三步,第一步是点明手法,即融(寓)情于景;第二步是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此类答题的方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复习《万水千山总是情——诗歌鉴 赏专题之景情关系》三课时优秀说课教案 一、背景分析: 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好的诗歌,都是语言凝练、韵 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净化情感、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诗歌鉴 赏成为高考中固定考项。但由于这些古典诗歌离我们时代久远,作者的生平遭遇、 思想状态我们知之不多,这便给鉴赏增加了不少难度。所以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 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 性,或过于详尽,过多头绪化,我认为,诗歌鉴赏指导必须具有典型性和切入点集 中,作到抛砖引玉,“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体验中让学生掌握一个方法,来鉴赏诗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于的情在于山水之间也, 从高考来看2004年《赤壁》、2007年《阮郞归·初夏》都是景情关系进行鉴赏的。因 而我选择从景情关系进行诗歌鉴赏指导,我认为是具有典型性和有效性。实践操作 过程中分三个课时来鉴赏诗歌的景情关系:命名分别为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第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教学目标设置与分析 这是高三专题复习课,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和复习设置的意图,设置以下教学目 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 了解《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的规定,让学生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考试要 求,使学生的复习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2、把握景物对象的特征 诗人笔下的一山一水,都富含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需要从作者写景的 角度,色彩,动静去品出诗中之画。 3、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从典型性诗歌中体会景情关系的几种方式,从而学会景情关系的鉴赏方法。

2016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学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 ①触景生情,情随景生: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缘情及景,移情入景:又称“借景抒情”、“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情藏于景,景中寓情:又称“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基本题型是: 1、指认意象;在阅读诗歌的基础上大体把握诗歌所描绘的意象。 2、概括景象(意境)特点;不仅要描述画面,而且要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涵。 3、剖析作者思想; 4、欣赏画面美。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 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教材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 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 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 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 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个词概括), 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 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游难归); 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 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酬,忧国伤时; 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象征、比拟、托物言志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 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与“景”的关系不外 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 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 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 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教案资料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 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 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 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 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 个词概括),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 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 游难归); 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 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 酬,忧国伤时; 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 --------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象征、比拟、托物言志

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 与“景”的关系不外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 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 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这句话的意思不外乎有两点:其一,一切写景的文字都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其二,一切景物都会让作者心里引起波动,从而写下抒发情感的诗句。王国维巧妙道出了情与景之相因相成的关系。触景生情而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人生在世,万物凋零、草木枯荣、落叶纷飞常常会引起人们悲伤的情绪;而春暖花开、春风和煦、百花盛开则会使人们心旷神怡、豁然开朗。如同《岳阳楼记》中,“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常常会使人心情感到孤凄悲凉,从而产生悲伤的情绪。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则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难道不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吗? 以文为例,文中的环境,背景描写都是渲染文章感情基调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亭长晚,骤雨初歇。”短短三句就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美的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漫步,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作者通过写凄凉的情景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因情造景、情景交融,景物与感情的统一便是情景交融。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描写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垂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在被贬的处境下不屈的志节。画面中承载着诗,诗中蕴含着意境,让诗中的感情色彩更加厚重。 客观的景物有时因为人的主观情感而变得不同。人们所看到的景物往往是心中所想的真实写照。不同的处境,不同的人生态度看到的景象可以截然不同。秋天,历来是表达哀伤愁思的意象。无边落木,黄花满地,古道西风,夕阳斜照……古代多少不得志的文人,远在天涯的游子,眼中的秋景不是这样的萧瑟呢?但在马致远笔下,它也可以是“一点飞鸿影下,白草红叶黄花”的别致景象;在刘禹锡的描绘中,它又有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非凡深意;同样在毛泽东的眼里,秋天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丝毫未有凄凉之意。如此巨大的差别是因为人们心中的情感不同。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悲凉的心情固然使人看到萧瑟之景,然而积极乐观的心情,满腔热血的豪情,即使是万物凋零的秋天,也能看到别样韵味。 客观景物的特点一般引起人们相似的感受,而有时人的感主观受又赋予客观景物以人的色彩。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他们以景抒情,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一声鸟鸣、几滴露珠,也许普通人在文章中写到这些客观存在而不具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时仅仅一带而过,再有点水平的用之来衬托或是渲染气氛,却是发挥不了景物在文章中的全部作用。而换一个年代、换一个背景、换一种际遇,“鸟鸣”与“露珠”竟可以生生地却又十分得体地被覆上感情,这便是因为国家时局而心有所感、有所恨、有所悲的杜甫所寓意的惊心的感情色彩,让平淡的诗变得生动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 律,掌握答题步骤 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 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 学习难点: 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 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 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 (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在 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 深入讨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讲课稿

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2016.9.19 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如何思考诗歌的情景关系? (1)抓景语。(抓景物特点以及景物所组成的画面) (2)抓情语。有的诗词有明显的表达情感的词语,例如“愁”、“恨”、“怨”、“思归”一类的词语。如果没有标志性的词语,就进行整体分析。 (3)注意景物特点或画面特点与作者情感是否一致 (4)理清情和景的关系,选取最恰当的术语 二、情与景关系术语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2、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3、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三、分类解析 1、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了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有着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接表达,而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 如: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让人回味,诗人正是借这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寄托和表露出诗人对灵澈不舍。 练习: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问:本诗中有很多写景的句子,请结合诗句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明确:此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1分) 诗人无聊而望,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斜、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4分)使诗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含蓄隽永,富有诗意。(1分) 2、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运用这种手法达到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效果。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对别后景物的描写,含蓄地抒写了惜别之情。如: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通过对春雨“知”“潜”“润”“重”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惊喜不已之情和对春雨无私品格的赞美。 练习: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②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③忆旧容。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情境化试题命题角度详解-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情境化试题命题角度详解-全 一、立足于作者创作风格 登九峰楼寄张祜(唐)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命题示例】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 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①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②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既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于看重他人评论等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富有哲理,寄意深远。 二、立足于业界鉴赏评价 春情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命题示例】有人曾评价说,杨万里作诗“于结句每以出人不意为胜”。请结合这首诗的尾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诗歌前三联写眼前之景,无一字写海棠,直至尾联才写故乡海棠,呼应诗题。②前三联所写眼前景色令人陶醉,尾联诗人却说自己无心欣赏,并点明原因,进而抒发故园之思。③明明是诗人远离故园,宦游他乡,辜负了家乡海棠,但诗人却说故园海棠“负先生”,想象奇特,看似无理,实则情深之至。 三、立足于文本技巧探究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情景交融高考诗歌鉴赏题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题指导:①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②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③借此表达了浓重的思乡之感。 * 古人谈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古诗中,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传情达志,于是“情景鉴赏”便成了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常见考查类型。 一、分析句中情景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武夷山中 谢仿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题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结合诗作说明被问的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具体景象;其次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感;第三是要说明情和景之间的关系。 二、整体把握情景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

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题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词。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必须从“情”和“景”的角度作出赏析,即要从“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产生了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诗作进行评赏。 三、赏析写景和抒情的词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 题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的日暮时分去溪亭散心。当时,月已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后来,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描述诗人描写的具体环境;其次要分析所选字词如何有效地传达情感;第三要概括诗人的心绪或情感,并联系环境和心境说明运用的表现手法。 四、写景抒情技法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题目: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衬托(烘托)这一表现手法。作者是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烘托)鹰的形象的。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接着再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手法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并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五、情景比较分析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

古诗中的景、情关系类型 一、景、情反衬 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诗经·采薇》篇中更是有情、景反衬的经典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霏霏(fē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

诗歌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景与情的关系 CL2015-12-3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此类题型考查比例、考查方式,并进行针对性解题指导。 2. 从诗歌的结构形式上区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与情的关系。 3. 从“乐”与“哀”的内在联系上区分“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四种景与情的关系。 一、高考风向标 1、全国17套高考诗歌鉴赏题目中一共有14套考查了“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或“景与情的关系”。 2、其中江西卷与福建卷直接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 3、高考试题凝聚着众多高考命题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其中古诗鉴赏题,就景与情设置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4、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有: (1)这首诗(这句诗)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句诗)的特点。 (3)这首诗(这句诗)写景(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5、答题方法: (1)具体景物+景物特征+思想感情 (2)景情类别(表现手法)+具体景物+景物特征+情感内容 (3)表现手法+具体景物+景物(情感)特征 二、景与情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明·胡应麟《诗薮》) “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清·李渔《窥词管风》) 分类: 结构形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好诗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所谓哀景,是指容易使一般人情绪感伤的景物,如残阳凄风,颓垣落叶等。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愈见其乐;以哀景写哀情,愈见其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三、解题指导 (一)三种结构形式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2、寓情于景(融情入景)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通用)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陈志新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

写景抒情诗赏析 ——古诗鉴赏之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2. 区分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三种景情关系; 3. 理解景情关系的四种内在联系: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乐; 4.了解写景抒情诗的常见问法并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准确区分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2. 进一步学会对以乐写哀和以哀写哀两种景情内在联系的分析; 3.学会规范答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介 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方法 总结法、讲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诗言志。”即是说,无论什么诗,都是用来抒发感情和表达志向的。从表情达意的途径上来讲,不外乎两种,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来表达,即直抒胸臆类;另一种是借助外物,间接地来表达,即间接抒情类。 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来看,第二种即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在诗歌中占有多数。因为,诗是含蓄的,诗人总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迹,所以,根据诗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们又可把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诗歌分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迹”4类。今天我们重点通过对写景的方法及景与情的关系的分析来赏析借景抒情类诗歌。 二、要点复习 (一)写景常用的方法技巧 1.想一想,理一理 (问题)写景抒情诗中,写景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①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即绘形、绘声、绘色等的变化。 ②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想象联想、对比反衬、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 ③语言运用方面,主要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精巧的用词。 2.辨一辨 指出下列黑体字诗句所用的写景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 之情景交融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技巧之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人的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末两句有三个意象:“孤帆远影”“碧空”“长江”。这些意象组合成这样的意境:诗人站在长江边,遥望那载着朋友远去的帆船,直到它在碧蓝的天空中消失。而诗人面前的长江水正滚滚滔滔地向东流去。从这些景象中,我们可以领悟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所谓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感情。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先写景物:床前洒满一地月光,就像是一片白霜。这月光引发诗人“低头思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强烈感情。 一、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时常用的提问形式有哪些?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技巧,或手法)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的?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某某景物的某种特点的。………… 二、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 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3)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 三、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指出用了何种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二: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分析表达效果,即这种手法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的) 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此诗。 答案:本诗采用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而情景交融)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诗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景物的描写,营造了苍茫迷离的氛围,表现作者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3、(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