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 太阳和影子》教案 (3)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 太阳和影子》教案 (3)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 太阳和影子》教案 (3)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 太阳和影子》教案 (3)

(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太阳和影子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猜谜、游戏等,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实验、交流、讨论,逐步了解例外时段影子的变化,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及运用太阳位置、物体影子的特点来判断时间、辨别方向;最后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利用太阳光和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做一些有益的事。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们来说,是每天都要经历的自然现象。但这些现象却往往使学生视而不见。他们对宇宙间的天体运动和变化,只能感知现象而缺少相关科学知识,无法以自己的现有经验加以解释。因此,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认识到太阳的运动与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记录观察数据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运动的关系;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养成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乐于将太阳与影子的知识科学的应用于生活实际。

(三)情感目标

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勇于探索、善于交流、分工合作的优良品质;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了解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二)教学难点: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多媒体一套、透明的物体、三个太阳的图片、每组准备三幅画(未完成的画影子作品)。

2.实验准备:手电筒、铅笔、硬纸板等。

(二)学生准备:记录纸,课前观察提示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师生玩手影。

首先利用多媒体投影机的光源,老师做手影,学生观察并猜影子,然后让学生上台进行游戏。当学生玩的起劲时,故意切断投影机的电源,创设有疑情景:影子怎么没了?猜猜看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验证得出影子产生的条件。

2.除了刚才的手影,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什么情况下也看见过影子?

3.关于影子你有哪些认识?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出本课课题《太阳和影子》

【设计意图】玩游戏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方式。一个针对性强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学习中。汇报交流中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为顺利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学生对影子的认识,可以挖掘其对科学探索积极性,为下一步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操作感知,探究特点。

1.交流课前作业

首先让学生交流在课前记录的关于太阳位置的变化,以及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主要交流:课前的观察记录;对观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设计实验,验证关系:

实验提示及分工:(课件)

(1)将铅笔竖直立在桌面上。(4号同学负责)

(2)将手电筒平放在桌子上,距离铅笔大约20厘米,打开手电筒照射在铅笔,观察灯光的亮度及铅笔的影子,并用笔将影子描下来。(2号同学负责拿手电筒,3号同学负责画影子,1号同学负责全面观察)

(3)用手电筒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手电筒绕铅笔转半圈。每移动一点距离,要及时做好观察,并随时将影子描下来。注意:手电筒放在铅笔的南侧,自西向东移动;手电筒与铅笔的距离始终保持20厘米左右。

(4)根据要求,将实验重复几次。

(5)思考并讨论: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A.引导学生细读实验提示,根据实验提示进行小组实验。

B.实验完毕小组内根据实验情况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严重途径,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可以发现问题,探讨规律。实验中的小组合作意在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与能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得科学发现的同时,感受合作的喜悦。

C.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1)关于太阳位置的变化,要使学生在汇报中掌握: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中午太阳在正南上方。(课件展示板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延伸: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干什么呢?该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交流中让学生掌握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A早晨起来,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B中午,面对太阳,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C傍晚时,面对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边是南右边是北。】(课件展示板书设计)

(2)课件演示:学生进一步观察例外时刻阳光下物体影子的特点,太阳位置的变化与物体影子的关系。

【早晚的影子长,中午的影子短;影子能够跟我们一起动,影子跟我们是连在一起的,影子和太阳运动的方向相反等。】(课件展示板书设计)

(3)一天中例外时段的太阳位置.影子的方向都有变化,那么气温有没有变化?是怎样变化的?交流中让学生掌握:【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课件展示板书设计)(4)教师小结:使生进一步明确早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温度低时影子长,温度高时影子短。

(5)练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影子与物体自身的关系,往往是他们简易忽略的地方,因此及时提供给他们图片让其在观察中发现规律是必要的,同时在此环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明白只要在生活中注意仔细观察,留心研究,就能发现许多科学秘密。

3.动手作画,深化认识。

请学生拿出文件袋来里三幅没完成的画,组内分工合作,将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画出来。

(课件出示画的内容)

(1)学生开始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交流,展示作品。

(3)请用相关科学知识,评价他们画的影子。(评价环节主要围绕学生在前面的探索实践中归纳出的影子的长短.影子与太阳的位置.影子与物体是连在一起的以及影子与太阳运动的方向相反等知识点进行)

(4)根据评价,学生再看自己画的影子,把不合理的情况改正过来。

【设计意图】:设计画影子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构建一种由生活中浅层次的表性认识,向科学的理性思考转变的过程,学生展示作品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更进一步澄清了学生心中模糊不清的问题,让没趣的科学理论知识,融进意趣深刻的绘画当中,相得益彰。

4.猜猜时间,体验联系。

(1)结合课件(看太阳位置猜时间)出示课件让学生猜。教师及时评价。

(2)结合课件(看物体影子猜时间)出示课件让学生猜。教师及时评价。

(3)看图排列顺序(课件)。

【设计意图】:猜测是探究科学的严重手段,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结合学生刚才的所学,进行合理的猜想既能学以致用,又会将学习兴趣延伸。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刚才的经历,作出了合理推论,这就是科学假想。科学假想是做科学的第一步。

在假想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逆运用,学生的所学知识会更加丰润。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活动一:一天中的温度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影响?

出示课件,观察图片带给我们的信息。除此之外,你还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这样的现象?

活动二:人们利用太阳光能来干什么?(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灯.太阳能汽车.太阳能计算器.太阳能热水器等)

活动三:人们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可以做什么?(在树荫下乘凉.遮光窗帘等)教师小结: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课件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该为生活服务,该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科学的应用于生活实际。

(四)总结经验,知识延伸。

1.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件)

2.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继续研究嘛?

3.出示日晷图片,简单说明它的用途,引导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了解更多的信息,还可以自己亲手作一个日晷。

【设计意图】:问题中开始科学探究,又在问题中延续科学探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止境:只要保持好奇心,结合多种手段,主动探究,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备课本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科学 年级:三年级 教师: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目标: 1.发展他就植物的兴趣。 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配用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教学重点: 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单元总课时:七课时 1.1我看到了什么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学生能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3、学生意识到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难点: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教前设想: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懂得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模式流程: 一、预习导学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精讲点拨 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三、当堂训练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高效课堂模式)

教材分析

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教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白杨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科学教案 青教版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本册教科书主要围绕“走进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构建了《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五个单元,最后是《研究与实践》,共22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似乎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识体系,只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但教科书的灵魂在于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 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学生的童年伙伴,每个小学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二、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师准备各种玩具的图片、投影片等。 教师自制各种玩具的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 (二)学习新课: 1、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玩。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么玩有趣味性,怎么玩有创造性。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教师提问: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玩,有哪些 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分小组回答。 教师评价: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大全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 都有胚根和胚芽。 3、有些种子太小,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 4、播种凤仙花的步骤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播种过程:1、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2、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3、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浇透。 5、播下去的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呢? (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巾,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住杯壁。 (2)把凤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不同的方向都放置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中。 6、播下种子后你们做了什么?答;管理、观察、记录。 7、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 8、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每天约5毫米。 9、植物根的作用:1、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2、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0、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11、植物怎样自己制造养料?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光合作用)是植物绿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出养料,并释放氧气。 反应式: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12、在制造养料的同时,它释放出动物和人呼吸所需的氧气。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萼片、花辨、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15、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为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果实成熱这几个阶段。 16、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凤仙花的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的。叶缘小锯齿,叶柄肉质多汁。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热时果皮能裂开,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最全面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杯底产生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 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 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 ℃时,冰的温度上升到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9、冰、水、水蒸气三者都是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 11、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 盐和水分离。 13、过滤法可以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蒸发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析出。 14、磁铁可以用来分离木屑和铁屑。 15、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水结冰等。 16、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

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一张完整的叶由(叶片)(叶柄)(叶脉)构成。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 2、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 3、植物的共同特点:(有生命)(生长需要阳光和水)。 4、蜗牛的身体由(头)(腹)(尾)构成,头上有一对(触角)。蜗牛的足叫(腹足),用(壳)保护自己,粪便由(气孔)排出。 5、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构成,头上有一对触角。 6、动物的共同特点:(能动)、(有一定的生命)。 7、常见的材料有(金属)(塑料)(木头)。 8、金属的特性有(传热)(导电)(生锈)(易打成片)(坚硬)。 9、塑料的特性有:(能弯曲)(柔软)(防水)(耐磨)(透明)。 10、木头的特性有:(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能浮在水上)(易加工)。 11、人们将物体分成三类:(液体)(固体)(气体)。 12、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13、(水)(食用油)(洗洁精)是三种常见的液体。 14、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15、石头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压缩,不能流动,较重。 16、水没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压缩,能流动,较重。 17、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易压缩,能流动,较轻。 18、种子植物的胚包括胚芽、(胚根)胚轴和(胚乳)四部分。 19、植物的叶是由(叶片)和(叶柄)构成。 20、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21、世界上有一种鸟,它的大小跟蜜蜂差不多,这种鸟叫(蜂鸟)。 22、人的身体是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23、像水这样没有一定(形状)、能够(流动)的物质叫做液体。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糙米做的饭没有精米做的饭好吃,说明糙米的营养没有精米的营养好。() 2、对一种液体缺乏了解时,不能轻易尝或闻。() 3、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信息最多的感觉器官是我们的眼睛。()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玩具里的科学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冀教新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科学三年级上册应知应会 第一单元《观察与测量》应知应会 1、测量长度 1.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2.用直尺测量笔的长度,注意直尺的零刻度线与笔的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3.测量身高多采用全自动身高测量仪。 4.在身边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可以用“拃”“步”等身体上的尺子来估测物体的长度和距离的远近。 5.体育老师用轮式测距仪测量跑道的长度,建筑工人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房屋的长度。 2、测量体积 1.粗细相同、高度不同的两个杯子,高的杯子能装的水多一些。 2.高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个杯子,粗的杯子能装的水多一些。 3.物体所占据空间的大小称作物体的体积。 4.量筒是常用的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壁上标有刻度和单位。 5.量筒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待液面稳定后,平视液面,读数并记录结果。 6.固体体积的单位为立方厘米、立方米等,1毫升=1立方厘米。 3、测量质量 1.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2.托盘天平由指针、左托盘、右托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砝码和镊子组成。 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游码移至“0”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3)将待测物体放于左托盘,用镊子向右托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4)记录称量结果。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5)测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盒中,并把游码移回“0”处。 4、测量温度 1.用手感觉水的冷与热时,先用手背触摸杯壁,感觉水的冷热,避免烫伤。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3.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有答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填写,体重,身高厘米。 2、自制的降落伞要增大留空的时间,可伞面,重物的重量。 3、含较多蛋白质的食物有,等,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有等。 4、土壤是由水、、、等组成,是动植物的残体腐烂后形成的。 5、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可采用或的方法。 6、使水风车转动的更快的方法有、。 7、从食物标签中我知道了食物里有、、、、、等营养成分。 8、人体可分为、、、四部分。 9水的特征:、、、……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14分)只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水和空气相同的性质是() ①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②无色③无味 2、一个人的一生中身体特征可以改变的是() ①指纹②身高③双眼皮 3、下列做法有利用土壤保护的是() ①植树种草②不经处理的垃圾随便丢弃③砍伐森林 4、下列应用浮力的是() ①使小水轮转动起来②气球飘在空中③使水风车转动起来 5、区别苹果和香蕉除了用眼睛看以外,还胡几种方法() ①2种②1种③3种 6、下列三份食物适宜用做晚餐的是() ①一袋牛奶两个鸡蛋100克米饭200克白菜炒牛肉水果100克 ②一碗西红柿鸡蛋汤一个馒头100克水果菜适量 ③面包100克鱼、肉各100克馒头2个水果适量 7帮助馒头上餐桌的顺序是() A、收割 B、上餐桌 C、面粉加工 D、面粉运送 E、播种管理 ①E→A→C→D→B ②D→E→C→A→B ③C→E→A→D→B 三、判断题(每空2分,共16分) 1、为了健康,我们要按时睡觉,起订和积极锻炼身体。() 2、水只有流动起来才有力量。() 3、量身高时,没有卷尺可用绳子和直尺代替。() 4、植物有根、茎、叶、花、种子五大器官。() 5、铁制品在水中一定会下沉。() 6、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 7、肉的蛋白质最丰富了,所以要多吃。()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水》教学案例 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文字、图画或者语言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学会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学会倾听,善于从同伴的发言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水槽、筷子、糖、方糖、面粉、酱油、牛奶、橙汁、白酒、水及热水、调羹、一次性塑料杯等。 2.学生准备: 调料袋。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夏天你们最喜欢从事什么体育运动?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一首歌描述了在水上划船的情景,会唱吗? 生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二)、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水上悠闲地划着小船,欣赏着岸边的风景,感觉美不美?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水的图片,我们来欣赏欣赏。(课件展示) 2、师:同学们,水美不美?关于水,你知道些什么呢? 3、揭题: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观察研究水。(板书课题:观察水) (三)、观察、认识水 1、师出示一杯水,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观察水有什么特征,你可以用哪些方法? 2、生汇报交流 3、师小结并示范动作:观察研究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晴来看,看它的形状,看它的颜色,也可以用鼻子去闻它的气味,或者用嘴来尝尝味道,还可以用你能想到的其它方法。

最新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 精编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名,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二、《新课程标准》对本册的要求 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本册共有28个典型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开始,激发了孩子们的课程兴趣。 1、植物:通过对树的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认识到树与树叶的特点。

活动安排:看树,我的大树,做树皮拓片,大树观察记录,收集落叶,叶的观察(颜色、形状、大小,完整的叶,不同的叶片),描述一片叶的特点,拓印树叶。 本章是科学活动的开始,应注意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活动是科学重要的方法,初步掌握一些观察技巧,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并指导学生写最简单的观察记录。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环境的基础上,热爱自己的环境。 2、动物: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初步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以及不同动物的异同点。仍然重点是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活动安排:寻访小动物(做好调查记录),蜗牛的观察(身体、壳、吃食物、运动、爬行的痕迹、蜗牛赛跑),蚯蚓的观察(观察方法记录、反应等),蚂蚁的观察(观察方法设计、身体),金鱼观察(方法、对象、记录)。动物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 本章应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特别是让学生学会找到不同的观察点,尝试从已知的问题找到未知的问题进行观察,比如对蜗牛壳的观察就是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继续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锻炼其交流能力。在情感上应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不要破坏动物们的正常生活,使其懂得尊重生命,尊重环境。 3、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的材料,初步了解材料的不同性质。 活动安排: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观察记录周围常见的材料),研究常见材料的特征(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运用研究所知材料的特征(砖瓦和陶器、器瓷、给材料分类)。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小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探究 小实验 一、实验名称:动画小人 实验材料: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铅笔、彩笔, 实验步骤: 1将白纸对折,对折后要大小相等,分别画上大小相等、神情不一的小人, 2把上面的纸条紧紧卷在一支铅笔上 3左手按住纸条的底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快速的伸展、卷曲 实验现象:纸条随着铅笔伸展卷曲,上面的小人好像动起来了 实验结论: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二、实验名称: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实验材料:卡纸、回形针、铅笔、剪刀、彩笔、白纸 实验步骤: 1在活动记录上描下或剪下鹦鹉图形 2将鹦鹉图形贴在卡纸上,沿轮廓剪下,鹦鹉就做好了 3不加回形针先试着让鹦鹉站在指尖上,看能不能站起来 4试着在纸鹦鹉不同部位加回形针,看能不能站在指尖上 实验现象: 1当不加回形针时纸鹦鹉不会站在指尖上

2只有把回形针加到纸鹦鹉尾部时,纸鹦鹉站在了我们的指尖上实验结论: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三、实验名称:观察不是一家的蚂蚁相处情况。 实验材料:试管、橡皮塞、玻璃杯、蚂蚁 实验步骤: 1、采集不是同一家的两窝蚂蚁,分别放在两支试管里,盖上橡皮塞。 2、把不同一家的蚂蚁各放一只到玻璃杯里,然后观察。 3、再放几只试试。 实验现象:看到不同一家的蚂蚁会相互撕咬。 实验结论:不同一家的蚂蚁会相互撕咬 四、实验名称:小草吸水 实验材料:大试管、试管架、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小草、水、直尺 实验步骤: 1将小草放到装有水的试管中,用直尺量好高度,在水面上滴几滴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 2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放到阳台上,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用直尺测量试管内水的高度 实验现象:发现试管里的水每天都在减少 实验结论:植物每天都在喝水 五、实验名称:西红柿含水有多少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2、校园的树木 1、大树生长都需要的条件有(阳光)、(水)、(空气)。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4.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6、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树的相同之处:(1)他们都长在泥土里;(2)生长都需要阳光、水、空气;(3)都有树干、树冠、树叶;树的不同之处:(1)树冠有大小;(2)树干有粗细;(3)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4)结的果实不一样;(5)叶片不一样。 7、远远看去,一棵大树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部分组成的?答: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有树冠,树干,树根组成,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8、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答: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在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9、我观察的大树:我观察的大树它有五层楼那么高,树干很粗,用双臂刚好抱住。 树皮是银灰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在鸣叫。树叶的形状像个爱心,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这是一棵杨树,已经在学校里生长了十几年了。 3、大树和小草 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3、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它是一年生杂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4、你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答: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含羞草,指甲草等。 5、我观察的狗尾草:小草矮小,茎细软,果实串像狗尾巴,叶细长。 6、小草和大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大树:大树植株高大,茎粗,很硬,很粗糙,寿命长,是木本植物。小草:小草植株矮小,茎细,较软,较光滑,寿命短,是草本植物。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根、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