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3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4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

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司所得税、其他税收

5.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7.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8.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9.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10.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11.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

1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3.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4.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5.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6.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

17.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2—616

18.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19.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20.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21.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22.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23.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24.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25.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

26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

27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28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与衰退。

29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所形成的差额。30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所形成的差额。3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2 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33 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则是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宏观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 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P-367 2. 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 净值中扣除间接税收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 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 上的国民收入。P-372 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P-372 4.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 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P-368 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 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P-376 第十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6.均衡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382 7.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 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c=c(y)。P-384 8.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作边际消费倾向。P-384 9.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395 10.政府购买乘数(Kg):所谓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的比率。P-399 11.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和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P-402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2.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 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P-410 13.IS曲线:如果画一个坐标图形,以纵轴代表利率,以横轴代表收入,则可得到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 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15 14.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也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的时点上由家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

宏观经济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蛛网理论是用弹性理论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是一种动态分析.按照这种理论绘制出来的供求曲线图,形状近似蛛网,故名为"蛛网理论". 1. 生产要素: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2. 总产量(TP):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3. 平均产量(AP):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4. 边际产量(MP):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5.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6. 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7. 正常利润: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 8.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9. 长期成本:在长期中,一切投入都是可变的,这些开支就是长期成本. 10.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1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2.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3.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4.生产扩展线: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做生产扩展线. 15.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属于长期的生产理论. 1.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名词解释整理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大学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宏观50个名词

20XX年复习资料 大 学 复 习 资 料 专业: 班级: 科目老师: 日期:

50个名词: 第十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存货投资=意愿投资+非意愿投资 第十三章: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自发消费:是指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对外贸易乘数:表示出口增加1单位引起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第十四章: 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托宾的“q”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提出的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此比 率称为“q”(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若q<1,说明买 旧的企业比建新的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若q>1,则说明新建企 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实际上是说,股票价格上升时, 投资会增加。 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 成货币。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 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凯恩斯区域:在水平线阶段的LM曲线上,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

整理的一些名词解释

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庆幸:为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高兴,是一种侥幸的心理。 无所事事:做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形容闲着什么事情都不干。 惹人注目:招引(别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种事物上。 伤脑筋: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大事不妙:指遇到坏事,想不到办法 无懈可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来,有称赞意。现在则用以形容事情的稀奇古怪,难以理解。 诚惶诚恐: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无可挑剔:挑不出一点毛病或瑕疵,指非常完美。 仰慕; 敬仰思慕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或同一个物在不同的时间不一样 小心翼翼: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仓促: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 从容:镇定,不慌张。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杳无音信; 没有一点消息。 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一贫如洗:形容十分贫穷 无所不用其极: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干预:是指过问(别人的事): 胆战心惊: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不可终日; 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冷嘲热讽:指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d o r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 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 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

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X=X-M 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

(完整版)药剂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名词解释 1、药剂学(Pharmaceuticals)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药典(Pharmacopoeia)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3、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能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可以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但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 4、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 不需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5、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 6、助溶剂(hydrotropy agent) 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与难溶性药物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复盐或分子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溶解度。 7、潜溶剂(cosolvent) 系指能形成氢键的混合溶剂。(P23)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叫做潜溶(cosolvency),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8、酊剂(tincture) 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或浸膏溶解稀释制成,可供内服或外用。(P149) 9、芳香水剂(aromatic waters) 指芳香挥发性药物(多半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P147) 10、絮凝(flocculation) 混悬微粒形成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P153) 在一定条件下,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时粒子间产生排斥力,而且双电层越厚,则排斥力越大,微粒越稳定。如在微粒分散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离子选择性地被吸附于微粒表面,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而降低表面带电量及双电层厚度,使微粒贱的斥力下降,颗粒聚集而形成絮状物,但振要后可重新分散均匀。将这种现象叫做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11、反絮凝(deflocculation)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复习整理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宏观经济基本问题:国民收入(总产出)、通货膨胀问题(包括通货紧缩问题)、就业或失业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周期问题(经济的波动性)、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开放经济问题、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学中的三部“圣经”之三)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宏观经学的产生。 4、宏观经济学流派:①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②新古典综合派:其主要人物有萨缪尔森,汉森,托宾,索洛等人。在宏观层面接受凯恩斯的理论,在微观层面采用传统新古典济学理论,力图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合适的微观基础,因而其理论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③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理论假说:通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量过多的结果. 主要观点:政府不干预,只需要为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控制货币发行量。④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卢卡斯,普雷斯科特。主要观点:政府不干预,崇尚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加入理性预期。⑤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末,蒙代尔、拉弗等。主要观点:(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由总需求分析转向总供给分析;复活萨伊定律;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偏重政策研究。⑥新凯恩斯主义学派:20世纪80年代,代表人物:曼昆、斯蒂格利茨。基本假设:价格和工资黏性(市场的自动调节缓慢);不完全性假设。强调政府干预的有效。 5、萨缪尔森:本世纪50年代,把以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或主流学派。但无法解释70年代出现的滞涨现象。 6、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20世纪50-6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通过对100多年来的美国货币史进行研究,发现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的货币供应量不当造成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主。 7、理性预期——罗伯特·卢卡斯: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益,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来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计。在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更为彻底的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学说。 8、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①宏观经济分析以微观经济分析基础。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分析方法一样,但原因却是不同的。注意:合成谬误——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9、国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0、几个与GDP相关问题: ①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包括无形产品即劳务。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附加值。 ②生产与销售:GDP计算的是一定时期所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最终商品的价值。 ③流量与存量: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④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GDP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的生产活动理论上虽然也创造了价值或增加了福利,但实际上没有计入GDP。 ⑤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11、名义国生产总值[Nominal GDP]:以现期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实际国生产总值[Real GDP]:以基期的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GDP。GDP折算指数=名义国生产总值/实际国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上述定义含有的意思: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 场价值。 5.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7.用支出法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的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 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 GDP = C + I + G + (X-M) ] 8.消费(C)(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电视机、洗衣机 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9.投资(I):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13.储蓄-投资恒等式: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S;国民收入=工资+ 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由上而得的公式I=S。 14.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15.政府购买 (G)(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16.净出口(X—M):进出口的差额; 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1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18.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令狐采学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按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按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5.流量:在一按时期内产生的变量。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暗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更量。 6.存量:在一按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暗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几多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按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但包含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含资本变更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赔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13.政府推销: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含:……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必提供现期办事作为交换。它包含:………… 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X=XM 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含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贴金。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按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办事所获得的酬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派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获得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出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继续上升、货币升值的现象。 23.名义/货币GDP:用生产品品和劳务的昔时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第三章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 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它所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后果,它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以总量分析为特征,其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 支出法:根据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收入法:根据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来计算GDP。 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第十三章 均衡产出:与计划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为均衡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的支出。 消费函数:根据凯恩斯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若假定两者呈线性关系,消费函数可写成C= 的方程形式,即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平均消费倾向:指人们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可记为APC=C\Y。 边际储蓄倾向:MPS,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储蓄量的增加。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k i=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者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k b=1,即政府依然预算平衡,但国民收入增加。 自发性投资:不受国民收入或者消费的影响而进行的投资,它是一种独立的由非经济因素引起的投资。 棘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中提出,指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具有抑制作用。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提出,其核心理论在于,消费不单纯取决于现期收入,人们根据自己一生所能得到的劳动收入和财产,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平均安排消费,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人一生的平均消费为C=WL\NLXYL。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其核心理论在于,消费取决于永久收入,偏重对未来收入的预测,可用公式Y P= 第十四章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使各期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供给价格或者重置价格。 IS曲线: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一条反映货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正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 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流动性偏好对货币产生的需求分为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流动性陷阱:也称凯恩斯陷阱,当利率已经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心理。 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货币市场影响产品市场,产品市场上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加总起来的总支出或总需求,而总

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整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或劳务。 2.中间产品: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国民生产总值GNP: 5.重置投资:用来补偿陈旧的资本设备的投资。 6.净投资:资本总量的新增加部分。净投资取决于收入的变动情况。重置投资取决于原有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的年限。 7.政府购买:政府购买厂商商品和劳务,政府购买公务员的劳务各级政府在商品与劳务上的总支出,它是国内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之一。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包括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津贴、养老金等。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转移支付是包括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 9.国民收入: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从生产中应该得到的报酬。 10.国民生产净值:一个国家常住居民一年内新增加的价值。 居民可支配收入 11.名义GDP: 实际GDP: 12.人均GDP:某年人均GDP=某年GDP/某年人口数 13.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14.包容性指数:是对国家财富的三个来源——劳动力质量(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实物和生产资本);包括矿产、土地和渔场等在内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本)——进行量化加总所得到的,不但能够推导出哪个国家最富及其财富组成,还能推导出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比单纯的GDP更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新指标。 15.潜在GDP与现实GDP 现实的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已经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潜在的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调动所有社会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的最大限度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16.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GDP折算数=某年名义GDP/某年实际GDP。物价指数之一,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7.均衡产出或收入 18.消费、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储蓄函数: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 19.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储蓄增加得多。

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