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

第七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

第七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
第七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

西方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节: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第二节:希腊与“优美”

第三节:中世纪与“崇高”

第四节:本雅明的回答与现代“艺术之难”

思考题

第一节: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

1.1 西方美学历史的两种划分方法

方法一:把西方美学划分为若干阶段:

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学、20世纪至今的美学。

方法二: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

“本体论”阶段指以“本体”或“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从古希腊早期到启蒙运动,跨越希腊、罗马和中世纪三个阶段,历时2200余年。

16世纪,西方出现了文艺复兴,标志美学进入认识论阶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关注焦点从世界本源移到真理获得的可能性,转移到人的认识能力,思想范式从本体论转移到“认识论”或“人性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先在西方传统思想中居于从属地位的语言迅速崛起,代替理性,登上了哲学的王座,整个西方开始纷纷求助一种全新的叙述语言来表述世界与人生,从此开始了语言学转向,

西方美学也随之走向“语言学”阶段,西方学者也把该阶段称为“生存论”阶段。

该阶段的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符号,另一方面又是本体。

出现了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主要潮流。

1.2 西方美学渊源概论

结合西方美学发展,我们对西方美学的渊源进行整体概览。

如果说儒、释、道对立互补,最终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座,那么,西方文化主要受到什么影响?

主要有两个部分:“双希精神”、模仿说与表现论。

1.2.1 双希精神

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可以说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两个源头。

我们的世界正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阿多诺“双希精神”可以进行如下比较:

希腊精神希伯来精神

产生地区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东北

部,是西方文明发源地。发源于两河流域,与苏美尔等同为东方文化的发

源地。

民族经历与特点是海洋文明,得到稳定发展。是农业文明,多次迁徙,

经历磨难。

倾向理性与科学道德与法律力量类型智力活力

人的地位人是万物尺度,对人欣赏人是神创造的,对神崇拜美善关系美高于一切,美善同一善高于一切,美善不同一精神最终目的人的完满人被拯救最高观念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训诫与服从”高于一切体现形式哲学和科学发达,文学艺术

繁荣,雕塑是代表艺术

宗教和法律高度发达。美学范畴倾向优美的观念崇高的观念

1.2.2 模仿说

从“画龙点睛”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看“模仿”。

可以看出,不论画龙或者雕刻少女,只要神情逼真,假的可以变成真的,其实,这就涉及“模仿说”。

这在西方是一个重要的传统,在中国也不乏类似例子。

1.2.2.1关于模仿的艺术实践

赵元长,字虑善。蜀中(今四川)人。通天文,仕蜀为灵台官。亦善丹青,凡星宿纬象皆命画之。

入宋,太祖特原配文院为匠人,常备禁中之役。画驯雉于御座。会五坊人按鹰,有离鞴欲举者,上命纵之。径入殿宇以搏画雉。上惊赏久之。召入图画院为艺学。

(北齐刘杀鬼)官梁州刺史,与杨子华同时。世祖(文宣帝)俱重之。画门雀于壁间,帝见之以为生,拂之方觉。

1.2.2.2关于模仿的哲学观点

在希腊,模仿论是极为普遍的美学观点,认为一切艺术源于模仿,认为艺术是“模仿的技艺”。

德谟克利特认为通过模仿鸟儿的鸣啭人才学会唱歌。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

模仿是《诗学》的核心概念和出发点,是其艺术理论的基础。他突破“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强调对人的模仿。

他给悲剧下的定义是“对于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

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给人带来快感和知识。

他认为模仿有两个根源:出于人的本性和认知的快感。

柏拉图认为荷马以来的一切诗人均是模仿者。

作为“再现论”核心的“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现实主义成为欧洲文学艺术史逾千年而不衰基本原则。

1.2.2.3 模仿说的基本观点

合理性:

首先,艺术技艺的评判标准是逼真与否,以假乱真是高境界。

其次,在艺术符号和实物之间,以实物为中心,模仿说的重心在于现实世界本身。

再次,欣赏中,观众带有自己的日常经验来判断作品优劣。

最后,在欣赏写实作品时,会发生认知理解向审美判断转变,真和美发生同一。

如罗中立的《父亲》。

1.2.2.4 模仿说的评论

不足之处在于:忽视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

莎士比亚说戏剧家的任务就是拿一面镜子,照射出人世间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郑板桥则认为:真实竹子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不完全相同。

他的“意在笔先”表明艺术的摹写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主动发现与创造。

因此,艺术是“创造”而不是“模仿”。

创造,就与“表现论”相关,重心是艺术而非外在事物,从认识判断转化为审美判断。

“表现论”现在成为了西方美学的正宗流派。

第二节:希腊与“优美”

从古希腊早期到启蒙运动的16世纪,构成了美学的“本体论”阶段,跨越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三个阶段,历时2200余年。

主要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一、古希腊社会文化及思想状况

(一)古希腊的社会文化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从公元前800年至前146,持续了约650年。

1.朴素的唯物主义文艺观

赫拉克利特有“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德拉克里特坚持客观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原型的反映论,普罗塔哥拉的感觉论则提倡艺术模仿现实的观点,在

柏拉图以前已经开始流行。

2.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3.坚持美善和谐统一的观点

狄金森认为“美的观念和善的观念的融合,是希腊人艺术理论的核心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文艺复兴以后,随着以追求真理和知识为目标的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康德等人都对美与真的统一有所论述。

《尼多斯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刻家普罗拉西特最著名的裸体雕像。维纳斯作为爱神、美神和掌管生育和航海的女神,由古希腊最美的女人芙丽涅做模特,但由此引出了一段艺术史上著名的公案。

19世纪法国画家席罗姆据此创作了油画《法庭上的芙丽涅》

芙丽涅的事件说明了古希腊人美善一体的基本观念。

二、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大希庇阿斯》、《理想国》等著作,其思想对西方影响深远。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可是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英】波普尔“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雅典学派》拉斐尔意(1509—1511)

基本观点:

(1)美是难的

年轻小姐、一匹母马、一个瓦罐是美的东西,而不是美本身。

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是难的”。

这是西方第一次开始对美的本质进行哲学意义上的追问,标志其成为哲学美学的创立者。

(2)美是理式

真理是心中概念和心外概念的相符,心中概念是心外概念的摹本,心外概念就是理式。

他提出三种床理论,即神制造“理式的床”、工匠制造“具体的床”和画家绘的“幻想的床”,因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柏拉图否认古希腊朴素的模仿说和反映说。

认为艺术摹仿不可信,对艺术评价极低,主张将其逐出“理想国”。

(3)艺术效用说

艺术的社会功能要求是:益于城邦,并合乎城邦规范。

极力反对快感,因为它破快了人们“心灵的和谐”,毁坏了“心灵的城邦”,破坏了城邦的正义。

无法否认艺术快感时,认为其存在前提是有效用,倘若仅有快感没有效用,宁可不要这种艺术力量。

因此他要用效用压制艺术的快感。

标志着西方感性和理性千年冲突的开始。

三、优美

优美是西方美学中与崇高相反相成的基本审美形态,具有肯定价值。具体说,就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具有优美特征的对象往往具有匀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

与之相适应的生理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并激发人们对人生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

1、“优美”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优美这种审美范畴,是由古希腊文化所培养出来的。

独特自然和文化环境,使得希腊人有清醒的理智和丰富的情感,既追求自由又懂得维护城邦法律。对于希腊人,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都处于和谐融洽的状态。

温克尔曼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既

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

古希腊单纯、静穆、和谐的美,就是优美。

正如勃兰兑斯对“希腊式的美”所做的描述:“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朝着明净清楚的界限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

这种完整、单纯和谐的美,引起的美感是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主体在感觉中既无阻滞又无冲突,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舒畅喜悦的感情基调,一种较为单一纯净的体验。

2、美学史上的优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西塞罗提出两种美,即秀美与威严的区别,他认为秀美更加平凡,犹如女性之美,具有“明媚”、“明亮”的特点。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明亮,上帝是美的化身。

培根认为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

英国画家荷迦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有几个特点:

第一,比较的说是小的。

第二,是光滑的。

第三,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

第四,这些变化的部分不能够成棱角,而必须互相融为一体。

第五:要有娇柔纤细的结构,不带任何显著强有力的外貌。

第六:它的颜色要洁净明快,但不能强烈夺目。

第七:假如他不得不有一种显眼的颜色,而这种颜色必须与其他颜色构成多样的变化。

这些观点主要是对客体做的形式分析。

康德认为,优美带给人的快感是“鉴赏判断”,而不是(崇高带来的理性的)“智力的情感”。

并认为,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

“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

3、优美的社会性

优美也具有丰富社会性。

它可以表现社会和谐,天伦之乐长幼情深,还可以表现个体思想观念与社会时代精神以及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种种行为的统一、和谐、一致。

如《舐犊情深》摄影张俊峰

第三节:中世纪与“崇高”

公元前146年古希腊被并入罗马共和国后,古希腊时期结束。

古罗马帝国可以追溯到这几个标志性时间:

(前27年——395年分裂——476年——1453年)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13-16世纪)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掠夺吕西普的女儿们》题材取自古罗马神话,众神之王朱庇特和丽达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特罗和普鲁克斯正在合伙抢劫迈锡尼王的两个孪生女儿。

天刚蒙蒙亮,两个正在睡梦中的少女就被两个壮汉抢掠而去……

一、罗马帝国社会主要特点:

1.军事帝国建立和空前壮大

2.古罗马的社会生活风气

3.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创作

可以看出,古罗马的文化生活,是以重感性的、物质,轻精神和抽象为主要特征的,这也体现出了西方社会尚未完全进化的某些特点。

二、中世纪社会主要特点:

1.对上帝的绝对信仰

2.向往来世的“上帝之城”

3.认为自己有罪、要通过信仰上帝和苦行禁欲来拯救灵魂

4.俗世事务和科学知识不重要,关于灵魂拯救和精精神超越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如《哀悼基督》(1498—1500)米开朗琪罗(意)

5.中世纪人价值的得失

a.重精神价值,轻物质财富

b.精神有家园,生存有根基

c.谦卑节制,敬畏上帝

d.重德行培养,轻功利效果

e.精神上不宽容与政治上的极权统治

尼德兰画家扬·凡·爱克的传世名作《阿尔诺尔芬尼夫妇像》(1434),描绘了新婚夫妇对婚姻信守的忠诚,表现了当时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

三、托马斯·阿奎那

(约1225—1274),中世纪晚期经学和经院哲学重要代表,著有《神学大全》(1)美的因素在于完整、匀称和鲜明。

“美有三个因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其三是鲜明,所以颜色的鲜艳是公认为美的”。

(2)艺术起源于心灵

“艺术作品起源于人的心灵,后者又为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而上帝的心灵则是自然万物的源泉”。

因此,艺术家不是反映现实,也不是反映艺术家对现实的认识,而是表现上帝为艺术家所创造的观念。

(3)审美在直觉,审美感官只有视觉和听觉

他认为“各种事物能使人一见而生快感即为美”,强调审美直觉性。

这就是后来康德和克罗齐认为美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内容的“直觉”说的萌芽。

就审美感官而言,他认为“最接近于心灵的感觉,即视觉和听觉,也最能为美所吸引。我们时常谈到美景和声音,而不大提及美的滋味和气味”。

这是对美感和一般快感区别的最早的一个尝试,这个问题也是西方美学重要问题。

继承了西方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但是与中国的味觉审美存在明显区别。

四、崇高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经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1、“崇高”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崇高这种审美形态,它的源头是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

黑格尔说“神是宇宙的创造者,这就是崇高本身的最纯粹的表现”。

在希伯来文化中,上帝是非肉身化的,他经常以声音和光的形式出现在旷野中。在基督教创立后,崇高便肉身化为基督和圣母玛利亚。圣母、圣婴、圣子和十字架成为了崇高的象征符号。

到了中世纪晚期,崇高有了新的形式,如哥特式建筑。

到了18世纪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崇高”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时,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诗歌和音乐成为崇高新的“感性显现”。

2、美学史上的“崇高”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提到“崇高”,并把“崇高”和“优美”并举。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明确地将优美和崇高作为两种可以并列的美来论述。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来自作品者伟大的心灵,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博克写出了《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哲学家和美学家的重视。

康德对崇高进行了突出的研究:

他将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有序的形式;

另一种是无法把握和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无序的形式;

前者包括优美,后者包括崇高,两者都带来审美快感。

巨大的不一定崇高,而崇高的事物往往巨大,巨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体积或者数量大,二是力量巨大不可抗拒,它们也是崇高的两种类型。

康德将优美和崇高进行了比较,认为:优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对于人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并唤起游戏的想象。

崇高则不同,它首先引起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加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障碍。

3、“崇高”和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是审美的,也可能形成征服和被征服的功利关系。自然的崇高产生于人的审美之中。

正如康德,巨大有助于产生崇高。具有崇高特征的自然物从形式上说,多为不稳定,不平衡、无秩序、不规则的状态。

在审美心理上,首先产生痛感、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主客体之间冲突对立。

然后,人们凭借经验,发现这些自然只是象征性危险,不构成现实威胁,(理性作用带来的情感)人们终于可以隔笼子看老虎,自然的粗犷豪放与人类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与认同,人类获得新的意义。

4、“崇高”与精神

与优美相比,崇高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与真和善联系密切。孔子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此外,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等等,都属于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四节:本雅明的回答与现代“艺术之难”

19世纪以后,艺术成为了美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那么,什么是艺术?

我们先欣赏一尊大理石雕塑:《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

什么是“艺术”?

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有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艺术是一种人造物,是人工产品;

第二,艺术与技艺分不开来;

第三: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产品。

19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本雅明,将传统艺术价值概括为如下归纳:其一:它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其二、它的价值具有特殊的时空环境。

其三:是灵光的产生。

关于灵光,在《摄影术简史》中本雅明是这样描写的:

“究竟什么是灵光呢?一种空间与时间的奇妙编织;无论如何接近物体,都会因为距离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现象或假象。

在一个夏日的正午,你一边休息一边遥望地平线上连绵的群山,或凝视一根在你身上投下绿荫时的树枝,直到这一瞬间或时刻变成这种景象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那座群山、那根树枝的灵光开始了呼吸”。

其四:造成距离感和膜拜价值。

但是,随着19世纪浪漫运动的兴起和艺术实践的不断丰富与深化,它们都对“艺术”的界定产生影响。

对艺术及其艺术品的这些约定俗成的看法,在20世纪遭遇了诸多质疑。

《泉》杜尚法国 1917

《红花瓣》考尔德美国

《铝叶子》考尔德美国

《黄-红-蓝》康定斯基法

《无题》刚果英

《四分三十三秒》约翰·凯奇美国

《布里洛盒子》安迪·沃霍尔美国

《永恒的水》多媒体协奏曲谭盾

我们看一段该协奏曲的演出视频。

该协奏曲演出后还引发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事情┄┄

从这些艺术实践和艺术观念看,要想回答“什么是艺术?”,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艰深的理论问题,甚至是哲学问题。

一、艺术品的初步界定

即使艺术实践和艺术观念差异明显,我们坚持对艺术品的如下初步认识:第一,艺术品应该是“艺术品”一词本意上的指称之物。

第二,艺术品应该是人工制品。

第三,艺术品是精神性人工产品。

第四,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二、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的存在方式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艺术品蕴含的以意象为主的精神性中。

第二,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经验里。

第三,艺术整体存在于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思考题

问题一:什么是“双希精神”?

问题二:“崇高”和“优美”异同比较?

问题三: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观点有哪些?

问题四:什么是“艺术”?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完形心理学美学

第二十章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如果说,注重心理学研究是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鲜明特点的话,那么,这一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尤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因为该派美学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著名心理学家,而且更因为他们都十分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并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自从上世纪下半叶费希纳开创了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以来,效法者蜂起。影响之大,至今不绝。现代西方美学对审美经验的重视,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心理学美学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军突起,直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分析美学和艺术问题,成为本世纪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中的一个(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美学)。 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年诞生在德国,作为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诞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以冯德(Wilhehn Wundt.1832--1920)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心理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分析研究各种心理复合体的构造,即分析研究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元素以及各种心理原素构成心理复合体的方式和规律。格式塔心理学坚决反对这种把整体肢解开来的元素主义心理学,嘲笑构造主义心理学是“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是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相联系的。本世纪初,在物理学中,“场”这一概念的发展和“相对论”的创立,给予传统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念以沉重打击,构造主义心理学也就更显得陈腐落后了。在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以维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耐蛾Kohler,1887一1967)、考夫卡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就以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引进现代物理学的“场”概念,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坚决反对元素分析,高度强调整体组织。它的一个核心论点便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另一个基本特点则是引用现代物理学中的“场”、“力”等重要概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问题。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些基本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格式塔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它的含义“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①。实际上,格式塔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有机整体性。首先提出“格式塔性”(Gestal叩al菇t)概念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艾伦费尔斯(Qlristi锄咖Ehrenfels,1859---1932)①,他在1890年所写的<论格式塔性>一文中,根据康德的“知觉动作的完整性”概念和马赫的“客体的位移不会使知觉改变”的思想,通过对一组旋律的分析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旋律在知觉上的特性,不能由各个别音调的知觉特性在理论上相加而成。他强调指出,格式塔的知觉并不决定于具体的感觉元素,而是决定于感觉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全面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研究美学问题,建立起一个别具一格的心理学美学流派。它的创始人是维台默、柯勒和考夫卡。在这三位心理学家中,只有考夫卡较为系统地研究过艺术心理学问题。而维台默在论述自己的心理学理论时,对于电影、音乐等艺术中包含的格式塔性问题略有涉及,柯勒也只是在问世于1938年的<价值在实际世界中的地位>一文中,在论及价值理论时谈到审美价值问题。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格式塔心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笔记 序论 1、序论重点两个,一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变成一门社会学科的经,二是美学史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编写马克思唯物主义。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美学跟逻辑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美学研究具体的感性或形象思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奠基石。 3、1)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从方法论上看,文艺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美学历来和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 2)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 3)近代自然科学蒸蒸日上,他也闯入文艺领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是文艺创作者而且还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和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自然科学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有益影响,美学不再依附于哲学与逻辑学。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此后美学又受到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的影响。 4)西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西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改换,不值一提。随着工人运动的上升,文艺和文艺理论成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 4、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萌芽 一、希腊文化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起源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也就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代。 2、希腊文化起源于地中海的爱琴海一带岛屿和亚平宁半岛,起初是奴隶制度。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奴隶制度以及土地集中形成土地贵族阶级。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美学起源的时代,由于战争以及工商业贸易的发展,新产生了进步的民主阶级。土地贵族阶级与新生的民主阶级对立。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大多是土地贵族阶级的文化。 4、希腊神话,起源:原始公社与氏族社会--口头流传--前六世纪形成荷马史诗;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之中,特别是悲剧。祭神节和文娱节的演戏是希腊人受教育的机会。三大悲剧家 5、公元前五世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也很繁荣。雕塑艺术发展到顶峰。 6、希腊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做基础的。 7、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达到了黄金时代,即伯里克利斯时代。这个时代,希腊文化从传统思想统治转化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的三个原因: 1)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带动了哲学的研究;2)新生民主阶级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的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民主阶级里的诡辩派促使希腊思想由研究自然科学向研究社会问题上转变;3)希腊的贸易以及战争与各民族的交流,外来思想的影响激发哲学的思考。 8、哲学家注意社会问题,必定就会注意文艺问题,文艺发展的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 9、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的具体实例的比较,总结。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 一、中西方美学的形成 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 而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弗晰逻辑。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1)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西方美学史题库

1 三、名词解释 单面人 集体无意识说 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柏拉图的美育观36 灵感说 是柏拉图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论及文艺创作的动力时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和摹仿来创作的艺术家,美妙的文艺也不是人的创作,而是神的诏语,是诗人代神说话的结果。美好的作品是诗人在迷狂状态中创造出来的。这种迷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灵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灵感又通过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途征而来。这种说法虽然与柏拉图的思想造成一定的矛盾,但对西方文论仍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审美态度 38 移情说 埃斯特惕卡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普罗丁的流溢说 生命意志说 新感性 美是理念说 斯多葛派美学 stoics公元前4世纪由芝诺(基底恩的)于雅典创立的一个学派。一译画廊派、斯多亚派、斯多阿学派。因其讲学的场所在一彩色画廊而得名(希腊文stoa,意为画廊,音译斯多亚)。斯多葛派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在希腊、罗马持续了约5个世纪。斯多葛派的研究重心是伦理德行学。他们强调人生应该追求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德行,即“顺从自然”。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亦称“逻各斯”、“世界理性”,或称“上帝”、“命运”。这种普遍法则,即自然的必然性,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普遍法则的支配,这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抑制个人的一切情感和欲望,俯首贴耳地服从命运,“按照自然而生活”,才能达到德行的境界,实现人生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斯多葛派最早系统地论述了自然法。他们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是至高无上、普遍存在的,是宇宙一切事物,包括国家和个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他们认为人们共同 1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2010.04 李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 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 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 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 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 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情操是 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 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关键字】中国审美西方审美差异原因分析 一、审美含义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 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 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 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诸如时 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 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 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基于此审美 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可以是我们精心烹调的菜肴,可以是摄像机随意扫射后的一张照片, 也可以是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张张画卷。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 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 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二、中西方审美差异体现 1、中国审美 中国的审美观可概括如下: 1)“以和为美”――证实辩证和谐的文艺观; 2)“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3)“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 4)“以思为最”――追求唯心主义的哲理感。 2、西方审美 1)“以形为最”――强调万物客观的准确性;

八万九千字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1]

绪论 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因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哲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贫乏。”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中国的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味,也历来不竭力追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意象

浅谈西方美学

浅谈西方美学 这学期,我选修了美学,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美学,我了解到了西方美学的思想和历史。使我对美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西方美学源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西方艺术的土壤,其中萌生的思想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希腊神话彰显了崇高美,这点可以从艺术作品中看出来。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雄浑、壮丽,而希腊油画中的神话人物线条优美,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生动,非常美。希腊美学展示给我们的是向往光明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最终会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对未来世界的希望,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并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后来古罗马代替了古希腊,但古罗马继承和发扬了希腊文化,也继承了古希腊的美学思想。 罗马帝国灭亡后,美学进入了黑暗时期。在这近1000多年的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该时期认为美都来自上帝,只有神是美的,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一些神话人物,而且人物形象非常呆板,没有表情,等级划分非常明显。 中世纪的美学既是神学的附庸,又有反神学的东西。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就是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孕育出来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14世纪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同处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同一时期的杰出人物。达芬奇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被人们称为十大未解之谜,西方油画一般不会用山水画来作为背景,而《蒙娜丽莎》却用山水作为背景,体现了画的纵深感。尤其是蒙娜丽莎那嘴角的一丝微笑,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思。《最后的晚餐》画的是耶稣和他的十二个信徒。这幅画采用明暗对比和辐射点把耶稣放在了一个中心位置,还有就是所有人物的指向也是耶稣,这就突出了耶稣的重要位置,其中耶稣神态平常,表现了耶稣的大度。而十二个信徒的神态被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力出来,这体现出达芬奇高超的绘画造诣。 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是《大卫》《哀悼基督》《最后的审判》、《创造亚当》,其中前三个都是雕塑作品,而后一个是油画。米开朗琪罗喜欢雕塑,他的雕塑作品体现了他高超的雕刻造诣,在他这三个雕塑中,线条光滑、多变,体现了他高超的技巧。《创造亚当》中,那快要接触却没接触到的画面非常有难度。米开朗琪罗作品中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健壮,给人一种力量美。 拉斐尔的代表作是《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等等。他创造了学院派,是文艺复兴三杰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画家。《雅典学院》这幅作品中,拉斐尔把当时很多有名的人物都画了进去,也把自己也画了进去。《西斯廷圣母》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当圣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要去拯救人类,她没有表现出自豪,而是表现出了担忧,这就是母爱,不求孩子有多大的成就,只愿他平平安安。而画中的一堆小孩儿的骷髅头,至今是未解之谜。 文艺复兴后,美学又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最后是近现代美学。 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对美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非常喜欢这门课。

美学考试整理

美学考试整理 一:填空(1*20=20分)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鲍姆伽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这个术语(其 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被称为“美学之父” 。主要著作有《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美学》《形而上学》等。 2、“三”的概念: ⑴黑格尔三段论:象征型艺术(例如建筑,形式大于内容)、古典型艺术(雕像,内容与形式完全统一)、浪漫型艺术(绘画、音乐、诗,形式小于内容) ⑵席勒游戏说的三个冲动:感性冲动、理性冲动和游戏冲动 ⑶悲剧艺术发展三个阶段: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⑷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 3、审美形态的生成要素:审美形态与语言符号、审美形态与思维方式、审美形态与历史背景、审 美形态与文化精神。 4、中国的四个审美形态:神妙、气韵、中和、意境 5、西方审美形态的两类型:顺向:优美、崇高、喜剧 逆向:丑、荒诞、悲剧 6、西方最基本的六种审美形态,呈现为两种类型: 1)、优美、崇高和喜剧,属于顺向肯定性审美形态,是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和审美风格的正面的和积极的感性凝聚。 2)、丑陋、荒诞和悲剧,属于逆向否定性审美形态,是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和审美风格的负面的和消极的感性凝聚。 7、如果依据人类最能表现出它们的民族来加以命名,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力量。即双希文化: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 8、审美形态是审美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在历史中的形式沉积和逻辑分类。 9、荣格认为感觉、思维、情感、直觉是四种基本心理活动 10、审美发生理论包括:游戏说、生命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 11、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按时间阶段来划分,可分为西方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 12、王国维美学思想代表作《人间词话》构建以“境界”为核心范畴的美学体系。三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二:名词解释(2*5分=10分) 1、美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 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2、意境: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的 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是情与景的结晶。 3、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审美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在历史中 的形式沉积和逻辑分类。 三:简答(3*10分=30分) 1、崇高的特征。 答:一、基本特征是突出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冲突。 二、从审美形式上看,崇高表现出宏伟、雄浑、壮阔、粗糙、强劲甚至野蛮、怪异的特点。 三、崇高的审美体验特征是痛感中的快感,惊叹感中的自豪感。

现代西方美学笔记

绪论 第一章唯意志论美学 第二章表现主义美学 第三章直觉主义美学 第四章精神分析学美学 第五章分析美学 第六章经验主义美学 第七章存在主义美学 第八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九章解释学美学 第十章解构主义美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注: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为必读书目)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 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 程孟辉主编《现代西方美学》(上、下编)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 绪论 ?现代西方美学的分期 ?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特点 一、分期 关于起点的三种观点: 从哲学角度,始于19世纪中叶,即Hegel逝世以后(1831) 从经济角度,始于20世纪(1900),工业革命前为近代 从政治角度,十月革命以后形成两个阵营、两种意识形态 我们一般采取前二种观点的结合: 1831-19世纪末,过渡酝酿 20世纪初的头30年,形成发展 20世纪30-50年代,初具规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时期(福柯、德里达、詹姆逊、利奥塔) 对后现代的看法:现代之后;现代的后期;现代与后现代交织进行 二、主要流派 李泽厚: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 朱狄:科学与分析的二分法 当前学术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分法(两大思潮) 人文主义-唯意志论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 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 三、基本特点 构成西方古典美学的三个方面 美的本质:从客体立论的现象-本质模式 审美心理:从主体立论的主客体模式 艺术:艺术哲学 现代西方美学由三面变成二面,悬置了美的本质(?) 1、两个转向: 理性非理性、认识论语言论 现代西方美学为什么会出现两个转向?这对其发展有什么影响? 17世纪前,本体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7世纪-19世纪末,认识论(我们是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在对世界作出判断以前,先对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能性作出回答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Aesthe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及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I Abstrac t (English) (Ⅱ) Abstract (Chinese) (Ⅲ) Contents (Ⅳ) 1. Introduction (6) 1.1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6) 1.2 Literature Review (7) 1.3 Purpose of the Study (8) 2.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8) 2.1 Face in Chinese Culture (9) 2. 2 Face in Western Cultures (11) 2.3Pragmatic Strat 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2) 3. Analyze the Factors of Difference (14) 3.1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 .. (14) 3.2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 (15) 3.3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17) 5. Conclusion (18) References (19) Acknowledgem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paper, I got a lot of help from others. Here I want to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m.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西方美学理论整理 1、柏拉图 柏拉图眼中的美,是矛盾统一的、和谐对立的、具体而又特殊。柏拉图最终将美概括为“永恒的善的意志的普遍性理念存在”。这是因为一件东西包含许多矛盾是他不可理解的。 从理念论也可以透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具体如下: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柏拉图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包含完整的美学价值论框架。他坚信理性能够获得真知,把追求“真”“善”“美”当作哲学探索和冥思的目的。柏拉图在谈论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真与善的同时,总是要和美感和美联系一起来谈论,真、善、美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体统一的。柏拉图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创造者,它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和深远的美学意义。关于美的议论,主要可大致归为两个类,一是美的本质问题,二是真善美的统一。 柏拉图肯定美是真实的存在,他认为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和谐与真实存在的神,真实存在的善的理念、美的理念是一致的,又由于美善的统一,所以和谐既是善的目的,又是美的本质。 由于柏拉图有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基础,因而他认为真、善、美的内容是统一的,真实的东西,就美与善的东西。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美与善没有根本的区别。柏拉图认为这种美本身的关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柏拉图把爱、美、善等,最终都还原到人的生活本身中,与不朽相关,也可以说,不朽是人的最终目的。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美的概念不仅仅与审美和艺术相关,更主要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之一。在柏拉图的宇宙观中,他认为善的理念又是理念世界中至高无上者,因而美的理念就必须从属于善的理念,为善的理念所支配。柏拉图在审美分析中,始终都认为灵魂的美要高于一切形式的美。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首先是对他的理念论的批判。亚氏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独立存在,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亚氏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美的事物体积大小要合适,要有一定的安排,各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构成了美的要素。亚氏注重美的感性形式因素。 3、普洛丁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美的理念从哪里来?普洛丁的回答是,只能从神那里来。普氏仿照柏氏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他主要论述了对物体的美、心灵的美和最高的美即理念美或理性美的审美认识。普氏不但把美分为不同的级别,认为要达到这种最高的美,就得净化心灵,通过心灵视觉去观照它。而且他也把对“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或理性的观照,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普洛丁还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审美理论,审美是一种观照。他说:观照不是观看,而是另一种视觉类型,即迷狂。看到高级的美会使人在迷狂中惊喜交集,充满狂热和狂喜,他把这种迷狂的境界看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他说:“谁能达到这种观照谁就享幸福,谁达不到这种观照谁就是真正不幸的人。”普罗提诺还提出的方法是闭目内视,“闭上双眼,转向另一种观看的方法,并激活它,这种方法人人都有,但是很少有人使用。”审美要靠“内在的眼睛”、“灵魂的视觉”。单凭感官无法作出审美判断,因为美的对象是包含理性内容的。他说,美是第一眼就可以感觉到

第3讲实证主义

第三讲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第一节实证主义概况 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二、实证主义的流传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一、选择判断 1、《诗艺》是贺拉斯的著作。 2、《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著作。 3、古罗马时期古典主义的两部重要著作是《诗艺》和《论崇高》。 4、“趣味无争论”是维柯的观点。 5、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6、在近代欧洲,卢梭最早发现和揭露了文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维特卢威:《建筑十书》。不仅是关于建筑的专著,而且是西方古代建筑美学的权威。 8、审美趣味在伏尔泰的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9、美学史家通常都把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藤出版的第一卷Aesthetica,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标志。 10、在西方美学史上,柏克是第一个明确区分崇高与美的人。 11、康德关于天才的论述中,总结了天才的四大特征:即独创性、典范性、自燃性、不可模仿性。并对天才提出了四点总结:即天才是艺术才能不是科学才能、艺术天才以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一定关系为前提、天才的主要任务不在表现一定的概念,而在描绘或表现审美意象、在想象力和理解力规则的自由协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主观合目的性。 12、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是艺术摆在自认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13、关于形式美的讨论,荷加斯指出,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这所有的一切都参与美的创作,相互补充,有时相互制约。 14、公元前5—前4世纪,是希腊古典盛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美学思想最杰出的代表,美学在他们的手里形成了较为严密系统的思想体系,并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大达到了第一次高峰。 15、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 16、神话和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17、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的中心是把美善和有用混为一谈。他把功用或和目的性看作美的基本前提。 18、苏格拉底最早肯定了艺术概括、理想化和典型化的必要。绘画还应当模仿心灵,“描绘人的心境”,表现精神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19、达芬奇开创了对各门艺术具体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比较研究。 二、名词解释 20、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美学思想集大成者,欧洲美学的奠基人。 他的艺术模仿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艺术与技艺:艺术与技术加以区分,明确肯定了艺术的本质是模仿。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模仿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生,他把艺术模仿社会生活提到首位,艺术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描绘自然,而是模仿人、人的行为和遭遇、再现人生。 3、艺术与历史:艺术不是简单的再现事物的外形,而是应当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艺术应当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更美、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