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能力doc

第十一章.能力doc

第十一章.能力doc
第十一章.能力doc

第十一章:能力

1、能力:是指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生理机制不同

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能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发生作用

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发展。

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相连,表现在

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是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教师在进行过程中,不能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发展学生的能力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来衡量他们的能力高低。同时,要注意通过教学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能力的发展。“天才”不是天赋之才,而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

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各种活动共同需要的能力,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与特殊能力(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3)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晶态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

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液态早,晶态到25后趋于平稳)(4)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人们通过操纵能力与外界发生联系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性、人际关系调整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

2、能力的结构

(1)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2)美国心理学家赛斯顿的群因素说

(3)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三维度说(内容,操作,产品)(4)英国心理学家弗侬层次结构理论(三层)

(5)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三种成分为: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

(6)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人际智力七钟智力。

第三节: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与测量

1、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人的能力是一生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能力变化的一般趋势也有所不同。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时期。从3----4岁到12----13岁,智力与特殊能力发展几乎是等速的。随后,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度增长。

(2)根据目前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顶峰。

(3)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态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

(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2、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1)发展水平的差异(2)表现早晚的差异(3)结构的差异

3、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先天素质(2)环境和教育(3)实践活动的影响(4)主观能动性

4、能力的测试的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

(3)测验法:测验法是目前能力测量领域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一套系统的反应项目,测量受测者某一方面的能力水平,并且以定量的形式表示测量的结果。

第一种:可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即智力测验;最早的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后来的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智商=智龄/实龄×100

韦克斯勒的韦氏量表IQ=100+15Z Z=X-X拔/S,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个体测验得分(原始分),X拔代表相应年龄群体平均分,S则为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第二种: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用来测量个人某个特定方面的潜在能力,如音高,音调等等)

第三种:创造力测验

第十二章:气质与性格

第一节气质与性格的一般概念

1、气质:是指在个人心理活动和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这些特征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影响。受遗传影响最大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2、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种类型都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2)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3)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

3、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心里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重要方面。

4、性格的结构特征

(1)完整性(2)复杂性(3)稳定性(4)可塑性

5、性格的类型

(1)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划分:理智型;情绪性;意志型三种

(2)根据文化生活的形式区别性格类型: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利型;社会型和宗教型

(3)按照个体独立性程度划分:顺从型;独立型

6、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性格具有社会化特点;而气质受遗传影响大具有稳定性

其次,生理基础有所不同: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而性格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基础

之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2)联系:一方面,基于后天经验的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他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

还有,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一定的性格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节:气质的理论

1、气质的体液说多血质(血液多);粘液质(粘液占优势);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

(1)胆汁质: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好冲动,反应迅速,情绪反应强烈,外傾性明显。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对工作和学习中去,但缺乏耐心。在正确的教育之下,他们也能具备坚强的毅力、主动性和独创性等良好品质。(2)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对一切引起他注意的事物都能做出兴致勃勃的反应,行动敏捷,有高度可塑性、灵活性,容易适应新环境,善于结交新朋友。情绪易于发生也易于改变,表情生动,言语的鼓励性比较强。在良好的教育下,多血质的人可以培养出高度的集体主义情感,易于形成对学习、劳动积极主动地态度。

(3)粘液质:心理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沉默寡言,善于克制,忍耐,具有实干精神,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可塑性差,表现出不够良好。行为和情绪表现为内倾性。在良好教育的情境下,粘液质的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坚毅等特性。而在不良教育影响下,则可能发展为萎靡、迟钝、消极、倦怠、冷漠、顽固等不良品质

(4)抑郁质:感受性高,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易多愁善感,行为孤僻,不善交际,反应迟缓。具备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往往富于想象,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中表现出坚韧的精神。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可以表现出温顺,委婉、坚定、富有同情心等优良品质。但在危险、紧张等不利的情况下,常表现出恐惧、怯懦、畏缩、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常心神不宁、沮丧、忧郁、悲观,并常常会病态地体验到种种委屈的情绪。

2、气质的体型说:肥胖型易患狂躁症;细长型易患精神分裂症;筋骨型易患癫痫症

3、气质激素论:甲状腺型;脑垂体型;肾上腺型;副甲状腺型;性腺型。

4、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

1荣格的内外向理论(根据力比多即心理能量的方向不同),8钟人格类型

思维外倾型:按固定规律办事、客观冷静、思考积极、比较武断、情感压抑

情感外倾型:易动感情、尊重权威、保守、爱交际、思维压抑

感觉外倾型:寻求享乐、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经验、对艺术品感兴趣、直觉压抑

直觉外倾型:凭预感做决定、易变、富于创造性、感觉压抑

思维内倾型: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社会适应性差、智力高、感情压抑

情感内倾型:安静,思想丰富,有时候感觉过敏、思维压抑

感觉内倾型:容易受情境决定,被动,安静,艺术性强,不关心别人的事情、直觉压抑

直觉内倾型:偏执,喜欢做白日梦、观点稀奇古怪、难以被人理解、以内部生活引导自己

2、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学说(按照人认识的基本方式)

认识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独立型

以认识对象所处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属于场依存性

3、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以求实性为横坐标,稳定性为纵坐标,内外傾为第三坐标。

4、奥尔波特的理论:将人格特性分为两类: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

进一步将一般特质分为:首要特质(小说中的夸张描写),中心特质(有5----7个,如评价别人用诚实,乐观,开朗),次要特质(虽然高谈阔论,但在陌生环境里却沉默寡言)

2、斯金纳的人格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3、班都拉的人格社会学习论

第四节:性格特征及其形成于培养

1、性格特征:(1)态度特征。对集体社会他人的如热爱集体遵守纪律正直或虚伪冷酷孤僻等;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如:勤劳认真节俭或懒惰疏忽浪费等;对自己的态度有关的如:自信自尊或自负自卑。

(2)性格的意志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毅;勇敢;沉重或盲目,依赖,软弱,冲动。

(3)性格的情绪特征。主体对情绪的控制能力

(4)性格的认知特征。在各种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2、性格的形成

(1)遗传的有限作用(2)家庭和环境的影响(3)学校教育的影响。通过学校知识,与同学交往,与老师交往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影响到特定性格的形成

(4)社会实践队性格形成的作用

3、性格的培养,学校和教师们尤其应该重视这一项工作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对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鼓励)(3)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遵循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原则,教师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集体生活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使每一个个体的个性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才会有真正的集体和集体教育可言。总之,教育了集体,也就教育了每一个人,教育了每一个人,也必然会影响到集体。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对于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不应苛求和指责,而要通过暗示、表扬等给予更多的鼓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取得进步。对于自尊心强甚至自负的学生,批评时则需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人是一个高度的自主组织系统,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切外来的影响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自我调节才能发挥作用。

第五节:性格的测评

1、行为评定法(需要长时间观察,实施起来比较费时)

2、访谈法(一种是有组织的,一种是吴组织的)

3、问卷法(比较常用的方法,避免直接提出问题,避免带有社会赞许性的问题)

4、投射法

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集

C 1 B 1 C A B A 1 课题:§11.1 全等三角形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技能: 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 过程与方法 : 1、在图形变换以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 三角形的体验。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导入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角板 预习导航: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 :1.问题:你能 发现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美妙 的关系吗? 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 2.那同学们能举出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的例子吗003F 生: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3.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4.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 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记作:△ABC ≌ △ A ’B ’C ’ 符号“ ≌ ”读作“全等于” D A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二).新知探究 利用投影片演示 1.活动: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DEF ;将△ABC 沿BC 翻折180 得到△DBC ; 将△ABC 旋转180°得△AED . 2.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 一种策略. 3. 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OCA ≌△OBD ,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1. 分析:△OCA ≌△OBD ,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 形重合? 将△OCA 翻折可以使△OCA 与△OBD 重合.因为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所以C 和B 重合,A 和D 重合. ∠C=∠B ;∠A=∠D ;∠AOC=∠DOB .AC=DB ;OA=OD ;OC=OB . 2. 总结: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ABE ≌△ACD ,∠ADE=∠AED ,∠B=∠C ,?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1.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E 和△ACD 从复杂的图形 中分离出来. 2小结: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的常用方法有: D C A B O D C A B E 乙 D C A B 丙 D C A B E

第十一章-激励讲课教案

第十一章激励练习题十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中核心需求为()。 A.成功需要 B.归属需要 C.权力需要 D.生理需要 2.奥德福ERG理论中提出的生存需要类似于需求层次中的()需要。 A.生存 B.安全 C.尊重 D.生理与安全 3.心理学认为,()来自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乏或不足。 A,需要 B.动机 C .内驱力 D.目标 4.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和()的乘积。 A.工作积效 B.目标的主观概率 C.效价 D.目标的客观概率 5.公平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过程,也是()进行比较的过程。 A.贡献于报酬 B.人与人 C.报酬与报酬 D.贡献与贡献 6.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属于()激励理论。 A.内容型 B.过程型 C.行为改造型 D.综合型 7.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面的()因素属于保健因素。 A.工作本身 B.工作条件 C.公认 D.责任 8.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面的()因素属于激励因素。 A.成就 B.安全 C.工资水平 D.工作条件 9.()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能否导致所得到的工作绩效和目标的主观概率。 A.欲望 B.期望值 C.动机 D.效价 10.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种报酬的价值大小叫().。 A.需要 B.期望值 B.C.动机 D.效价 11.美国潘达西.亚当斯1965年提出的公平理论,又叫() A.社会比较论 B.期望论 C.归因论 D.强化论

12. ( ) 是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强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一种理论。 A.过程型激励理论 B.归因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 D.强化论 13.()是人类行为的直接原因,驱使人们产生某种动机。 A.欲望 B.需要 B.C.动机 D.激励 14.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和双因素理论,这四种激励理论属于( ) 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D.综合型激励理论 15.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次提出的。 A.赫茨伯格 B.奥德福 C.马斯洛 D.麦克利兰 1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友爱与归属需要 17.()是在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认为人的需要只有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这三种。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B.奥德福的ERG理论 C.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D.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8.保健因素是指与()相关的因素。 A.工作环境 B.工作条件 C.工作内容 D.工作环境与条件 19.内容型激励理论都是从人的()角度研究激励的理论。 A.需要 B.行为 C.动机 D.满足感 20.曹雪芹虽食不果腹,仍然坚持《红楼梦》的创作,是出于其() A.自尊需要 B.情感需要 B.C.自我实现的需要 D.以上都不是 21.商鞅在秦国推行改革,他在城门外立了一根木棍,声称有将木棍从南门移到北门的,奖励500金,但没有人去尝试。根据期望理论,这是由于() A.500金的效价太低 B.人们对完成要求的期望很低 C.居民对得到报酬的期望很低 D.枪打出头鸟,大家都敢尝试 22.()的现象不能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A.一个饥饿的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需找食物 B.穷人很少参加排场讲究的社交活动 C.在陋室中苦攻“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D.一个安全需求占主导的人,可能因为担心失败而拒绝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23.中国企业引入奖金机制的目的是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但到目前,许多企业的奖金已成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单元第十一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教学章节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实质第二节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第三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五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教学要求1.了解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2.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3.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途径; 4.理解并掌握创造性的培养。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1、问题及问题实质;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途径。 2、通过大量举例及课堂内讨论,让学生理解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实质,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培养的要点。 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实质 一、问题及其类型 (一)问题的实质 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请打一双音节词。如果你感到疑惑,这就构成问题。但问题不同于简单的习题,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的认知操作,而简单的习题依据已有的经验可以立即作出解答。 问题一般包括四种成分:1)起始状态,指用一些已知条件对问题作出的描述;2)目标状态,指疑难解决后的最终状态;3)障碍,指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4)方法,指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和策略。 (二)问题的类型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可以分为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排列问题、结构推导问题和转换问题。排列问题给出了所有的成分,要求问题解决者以一定方式进行排列,以达成目

标状态。结构推导问题给出了几个条件,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隐含在这些条件中的结构形式,并用来解决问题。转换问题只给出了一个初始状态,要求问题解决者发现一系列产生目标状态的操作,通过这些操作,使初始状态不断向目标状态转化,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3.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有两个基本特点:1)问题的明确性;2)解法的确定性。例如小学课本中的习题多为这类问题,比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等。 结构良好问题在学校情境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情境中经常是结构不良问题。这种问题也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这类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在城市中心开通一条公交路线,该怎么设计2)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这类问题经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由多种解法和思路。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结构不良问题常常与学习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二、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一)问题解决的实质 问题解决是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以前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过程。尽管学生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但从问题解决过程看,存在一些共同点。1)所要解决的是新的问题,初次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的问题。3)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某种能力或倾向会随之发生变化。之后可作为其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几何题的证明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过程,几何题中,已知条件和求证结果,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已知的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一般问题解决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总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其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会引起个体的认知失衡,从而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并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 2.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是自觉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性的心理操作(如白日梦)就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学案(含答案)

第一节曲线运动 1.了解曲线的切线。 2.知道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3.理解并掌握曲线运动的条件。 ★自主学习 1.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2.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又有。不管速度的大小是否改变,只要速度的发生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3.曲线运动的性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时刻(填“不变”、“改变”);也就是具有。所以,曲线运动是运动。 4.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合力为,速度矢量(填“不变”、“改变”);当物体所受的方向与它的方向在上时,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的方向与它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新知探究 一、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的确定 1.曲线运动的几个实例 体育活动中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自然现象中的例子: 2.切线的理解 (1)数学上曲线的割线:过曲线上的A、B两点所作的这一条叫做曲线的割线。 (2)数学上曲线的切线:当曲线跟其割线的两个交点时,这条就叫这条曲线的切线。 (3)曲线运动质点速度的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 (4)数学上曲线的切线与物理上曲线运动在某点的轨迹的切线方向的异同: 同:二者都是曲线上的两点之间所作的。 不同:前者是一条没有方向的直线,后者是一条有的。 二、曲线运动的性质

曲线运动中质点速度的方向时刻在,也就具有了,所以曲线运动是。 三、曲线运动的条件 1.规律发现 (1)演示实验: (2)观察结果: 2.规律内容 当物体受的的方向与它的方向上时,物体作曲线运动。 ★例题精析 【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速度大小不变,物体的运动就是匀速运动B.曲线运动的加速度一定不为零 C.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就是它的合力方向 D.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训练1】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B.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C.曲线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D.加速度大小及速度大小都不变的运动一定不是曲线运动 【例题2】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可能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 C.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大小一定变化 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切线 2.大小方向方向 2. 3.改变加速度变速 3. 4.0 不变合力速度同一直线合力速度 ★新知探究 一、1.略 2.(1)直线 (2)非常非常接近割线(3)切线方向(4)非常非常接近割线方向线段 二、变化加速度变速运动 三、1.略2.合力速度不在同一直线 ★例题精析 例题1 BD 训练1 AB

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华东师大版)

19.1 命题与定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二.教学要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三.教学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四.教学难点及突破措施:命题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多说,多讲,多练习。 五.教学时间:第九周第3节 六.教法设计:讲练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对顶角相等;(2)如果a> b,b> c, 那么a=c;(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抛体运动1曲线运动学案教科版必修2

1 曲线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会确定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1)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不论速度的大小是否改变,只要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就表示速度发生了变化,也就具有了加速度. (2)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曲线运动的条件 1.动力学角度: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2.运动学角度: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可能不变.(×) (2)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但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3)物体的速度不断改变,它一定做曲线运动.(×) (4)做曲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可能与路程相等.(×) (5)做曲线运动物体的合力一定是变力.(×) (6)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 2.小文同学在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时,将一条形磁铁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让小钢珠在水平桌面上从同一位置以相同初速度v0运动,得到不同轨迹.图1中a、b、c、d为其中四条运动轨迹,磁铁放在位置A时,小钢珠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_(填轨迹字母代号),磁铁放在位置B时,小钢珠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_(填轨迹字母代号).实验表明,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__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第12章全等三角形学案

12.1 全等三角形 导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学习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学习过程: 一.获取概念: 阅读教材P31-32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 、对应角: 、对应边: 。 (3)“全等”符号: 读作“全等于”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5)如下图: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则△ABC △ A 1B 1C 1.,.点A 与 点A 1是对 应顶点;点B 与 点 是对应顶点;点C 与 点 是对应顶点. 对应角: 对应边: 。 C 1 1A B A 1 二 观察与思考: 1.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DEF (图甲);将△ABC 沿BC 翻折180°得到△DBC (图乙); 将△ABC 旋转180°得△AED (图丙). 甲 D C A B F E 乙 D C A B 丙 D C A B E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即 ≌△DEF ,△ABC ≌ ,△ABC ≌ .(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 、 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2 . 说出乙、丙图中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三、当堂反馈 1、如图1,△OCA ≌△OBD ,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则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 边 。相等的角 。 D C A B O D C A B E D C A B E O 图1 图2 图3 图4 2如图2,已知△ABE ≌△ACD ,∠ADE=∠AED ,∠B=∠C ,指出其它的对应角 对应边:AB AE BE 3.已知如图3,△ABC ≌△ADE ,试找出对应边 对应角 . 4.如图4,,DBE ABC ???AB 与DB ,AC 与DE 是对应边,已知: 30,43=∠=∠A B ,求BED ∠。 解: ∵∠ A+ ∠B+∠BCA=1800 ( ), 30,43=∠=∠A B ( ) ∴∠BCA= ∵,DBE ABC ???( ) ∴∠BED=∠BCA= ( ) 5.完成教材P32练习1、2 四、概括总结 找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常用方法有: 1.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2.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然后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 3.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 4.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五.课后反思

第五章曲线运动导学案

第五章 曲线运动导学案 5.1 曲线运动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叫曲线运动。 2、明确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 3、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4、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用来分析具体问题。 学习重点: 1、物体做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的判定。 2、物体做曲线运动条件的分析、理解与应用。 学法指导: 1、要明确一个数学概念:曲线的切线。结合实际现象理解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特点 2、要学会从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理解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过程: 第 1 课 时 【课前自学】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解决以下问题: 1、运动轨迹是_________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坐标系的选取是很重要的。我们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已无法应用直线坐标系来处理,而应选取____________坐标系。(P2) 3、过曲线上的A 、B 两点作直线,这条直线叫做曲线的________。设想B 点逐渐向A 点移动,这条割线的位置也就不断变化。当B 点非常非常接近A 点时,这条割线就叫做曲线在A 点的_________。(P3) 4、质点做曲线运动时,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_________方向。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不同时刻的速度具有___________的方向。(P3) 5、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_____________运动。(P3) 6、曲线运动可分为___________曲线运动和___________曲线运动。 【课堂探究】 7、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时刻改变。速度是矢量,它与力、位移等其它矢量一样,可以用它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分矢量来表示。这两个分矢量叫分速度。 v x 、 v y 为它在两坐标轴上的分速度。由图可知: v x = v y = 8、飞机起飞时以v =300km/h 的速度斜向上飞,飞行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成30°角,飞机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各是多大?画出速度分解的图示。 x y

全等三角形全章导学案及专题练习

鸡西市第十九中学学案

一、填空题 1._____ 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_____叫做对应顶点;叫做对应边;_____叫做对应角.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_____的字母写在_____ 上.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对应角_____,这是全等三角形的重要性质. 4.如果ΔABC ≌ΔDEF ,则AB 的对应边是_____,AC 的对应边是_____,∠C 的对应角是_____,∠DEF 的对应角是_____. 图1-1 图1-2 图1-3 5.如图1-1所示,ΔABC ≌ΔDCB .(1)若∠D =74°∠DBC =38°,则∠A =_____,∠ABC =_____ (2)如果AC =DB ,请指出其他的对应边_____; (3)如果ΔAOB ≌ΔDOC ,请指出所有的对应边_____,对应角_____. 6.如图1-2,已知△ABE ≌△DCE ,AE =2 cm ,BE =1.5 cm ,∠A =25°,∠B =48°;那么DE =_____cm ,EC =_____cm ,∠C =_____°;∠D =_____°. 7.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_____变化了,但__________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二、选择题 8.已知:如图1-3,ΔABD ≌CDB ,若AB ∥CD ,则AB 的对应边是 ( ) A .DB B .BC C .CD D .AD 9.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 ①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④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 .4 B .3 C .2 D .1 10.如图1-4,△ABC ≌△BAD ,A 和B 、C 和D 是对应顶点,如果AB =5,BD =6,AD =4,那么 BC 等于 ( ) A .6 B .5 C .4 D .无法确定 图1-4 图1-5 图1-6 11.如图1-5,△ABC ≌△AEF ,若∠ABC 和∠AEF 是对应角,则∠EAC 等于 ( ) A .∠ACB B .∠CAF C .∠BAF D .∠BAC 12.如图1-6,△ABC ≌ΔADE ,若∠B =80°,∠C =30°,∠DAC =35°,则∠EAC 的度数为 ( ) A .40° B .35° C .30° D .25° 三、解答题 13.已知:如图所示,以B 为中心,将Rt △EBC 绕B 点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D ,若∠E =35°, 求∠ADB 的度数. 综合、运用、诊断 一、填空题 14.如图1-8,△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 ,AC 翻折180°形成的若∠1∶∠2∶∠3= 28∶5∶3,则∠α的度数为______. 图1-8 15.已知:如图1-9,△ABC ≌△DEF ,∠A =85°,∠B =60°,AB =8,EH =2. (1)求∠F 的度数与DH 的长;(2)求证:AB ∥DE . 图1-9 拓展、探究、思考 16.如图1-10,AB ⊥BC ,ΔABE ≌ΔECD .判断AE 与DE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1-10

心理学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同步练习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发展2.个体发展心理学3.关键期或关键年龄4.横断研究法5.纵向研究法6.社会性发展7.道德认知8.认知9.依恋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是( ) 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 2.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进行系统的定期观察和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 3.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这种方法是( ) 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 4.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 ) A.相似的 B.不同的 C.部分相似的 D.无关的 5.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提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的学者是( )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皮亚杰 D.乔姆斯基 6.所谓有序的变化,是指变化是一层一层上升的,而且在变化中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征,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这种有序的变化就是( ) A.发展 B.进化 C.成熟 D.提高 7.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是( ) A.发展心理学 B.个体发展心理学 C.民族心理学 D.老年心理学 8.12岁至18岁的学生处于发展的( ) A.婴幼儿期 B.儿童前期 C.儿童后期 D.青少年期 9.儿童在2至3岁时是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时期?( )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本族语言 10.儿童在4至5岁时是开始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年龄。( )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本族语言 11.强调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心理学流派是(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结构主义 D.人本主义 12.强调先天遗传因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心理学流派是( )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结构主义 D.人本主义 13.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14.选择古代哲学家经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15.“如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说这段话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华生 c.艾利克森 D.柯尔伯格 16.发现小动物早期会产生“印刻”现象的生物学家是( ) A.巴甫洛夫 B.华生 C.艾利克森 D.劳伦兹 17.皮亚杰认为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8.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第十一章 能力

第十一章能力 一、能力是一般概念 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包括已有能力和潜在能力。已有能力即现实能力。(00词释)能力(06选择)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05论述)试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区别: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第二,生理机制不同。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发展不是同步的。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联系:一方面,能力时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3.才能与天才: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00选择)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称为(才能) 少数人的多种能力在生活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开创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称为天才。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01词释)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等,抽象概括能力 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03选择)下列能力中,()能力属于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专业活动的心理 条件。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等。 (2)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能力。模仿是动物和人类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液态能力是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晶态能力是指接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 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晶态能力决定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 系的能力。 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个体早期时候,液态能力有比较明显的 发展;进入成年期,液态能力有所衰退。晶态能力则不然,它伴随个体终生发展, 到25岁以后发展速度才逐渐趋于平缓。 (4)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学案

5.1 曲线运动(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理解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3.结合实例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对比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条件,加深对牛顿定律的理解。 二、课前预习 1.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位移与路程的关系;曲线运动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关 系;曲线运动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的关系;曲线运动的方向:。 3.物体做曲线运动时,运动状态(“发生”或“不发生”)变化,做曲线运动的物体 (“有”或“没有”)加速度。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经典例题 例1、关于曲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B.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不断地变化。但速度的大小可以不变 C.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可能不变 D.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一定同时改变 例2、对曲线运动中的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任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总是与这点的切线方向相同 B.在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方向有时也不一定是沿着轨迹的切线方向 C.旋转雨伞时.伞面上的水滴由内向外做螺旋运动,故水滴速度方向不是沿其切线方向的 D.旋转雨伞时,伞面上的水滴由内向外做螺旋运动,水滴速度方向总是沿其轨道的切线方向 例3、从A到B,经过时间为5s,在A点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0,偏向上。大小是5m/s,在B点的速度大小也是5m/s,但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0角,偏向下。求这段时间的加速度。

例4、某物体受到同一平面内几个力的作用作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撤去其中一个力,其它力不变,则该物体() A.一定是匀变速运动 B.一定不是匀变速运动 C.其轨迹可能是曲线 D.其轨迹不可能是直线 例5、运动员推铅球,铅球在运动过程中,不计阻力() A.曲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变,是匀变速。 B.曲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化,是非匀变速。 C.曲线运动,速度大小方向均变化,是非匀变速。 D.若水平抛出,是匀变速,竖直向上抛出则不是。 四、课堂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曲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发生变化。 B.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C.速度变化的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D.加速度变化的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2、如图所示,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曲线从点A运动到点B,这时突然使它所受的 力反向,但大小不变,即由F变为-F。在此力的作用下,物体以后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a运动 B.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b运动 C.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c运动 D.物体不可能沿原曲线BA返回 3、电动自行车绕图所示的400米标准跑道运动,车上的车速表指针一直指在36km/h处不动。则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A.电动车的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B.电动车沿弯道BCD运动过程中,车一直具有加速度 C.电动车绕跑道一周需40秒钟,此40秒内的平均速度 等于零 D.电动车在弯道上运动时合外力方向不可能沿切线方向 4、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其轨迹曲线上某一点的加速度方向( ) A.为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B C D B A b a c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全等三角形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8课时,课外2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从知识的特点上来讲,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注重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心理学上讲,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正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化,适当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及问题丰富的现实背景可以帮助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全等三角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图形的重要工具,只有灵活运用它们,才能学好相关知识。本章开始,使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学会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这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角平线的性质与判

定中也不提出互逆定理。这样不致于一下给同学们过多的概念,而加大学生负担。本章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与学法: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规律;2、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提高理性思维水平;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增加学习动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的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灵活、综合运用。 3. 会作角的平分线,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会利用它进行证明。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三角形全等的探索过程,将两个三角形的六个要素随意组合针对每种情况做出分析与验证,得出三个定理,然后将其迁移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中来。 2.经历应用全等三角形及解角平分线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3.通过开放的设计题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建立数学化归和建模的思想,积极参与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2.通过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资格考试普通心理学: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一章能力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能力的因素说 1、【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发展。 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强调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区别,把他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能力由七种因素组成。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4.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纬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卓南继承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能力层次结构理论。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5.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他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1、【智力三元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三个方面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2、【智力PASS模型】PASS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6.智商智商的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提出。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来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来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有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1、比率智商。智商(IQ)=智龄/实龄×100 2、离差智商。智商(IQ)=100+15Z Z=X-X-/SD(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7.智力测验的标准化问题智力测验是衡量人的智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工具。编制标准化智力测验要经过标准化的过程,建立常模,并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1、标准化与常模。(1)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3)施测程序标准化。测验的施测和评分都有统一的标准。(4)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2、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3、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影响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环境和教育影响 3、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实践活动影响 4、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最后,能力的发展还依赖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附录名词解释 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2.【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3.【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4.【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能力。它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5.【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第1课时曲线运动学案(无答案)

学案1 曲线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会确定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理解什么是合运动、分运动.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任务】 问题1:水平抛出的石子,在运动过程中,石子相对于抛出点的位移是不断变化的,如何描述石子的位移? 问题2:观察课本演示实验中红蜡块的运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蜡块在竖直方向做什么运动?在水平方向做什么运动? (2)t时间内蜡块的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如何?t时刻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3)蜡块实际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问题3:图4甲是抛出的石子在空中划出的弧线,图乙是某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部分轨迹.请画出物体在A、B、C、D点的受力方向和速度方向,并总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图4 【例1】翻滚过山车是大型游乐园里比较刺激的一种娱乐项目.如图6所示,翻滚过山车(可看成质点)从高处冲下,过M点时速度方向如图所示,在圆形轨道内经过A、B、C三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6 A.过山车做匀速运动 B.过山车做变速运动 C.过山车受到的合力等于零 D.过山车经过A、C两点时的速度方向相同 【例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突然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恒力作用时,则物体( ) A.继续做直线运动 B.一定做曲线运动 C.可能做直线运动,也可能做曲线运动 D.运动的形式不能确定 【例3】竖直放置的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满清水,内有一个蜡块能在水中以0.1 m/s的速度匀速上浮.在蜡块从玻璃管的下端匀速上浮的同时,使玻璃管水平匀速向右运动,测得蜡块实际运动方向与水平方向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