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工程学复习重点

生态工程学复习重点

生态工程学复习重点
生态工程学复习重点

生态工程学Scienc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第一章生态工程的概念

生态工程的定义(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构成系统的条件:由若干要素所组成

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生态工程的概念:为了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的利益,而对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加以综合的且能持续的生态系统设计。它包括开发、设计、建立和维持新的生态系统,以期达到诸如污水处理(水质改善)、地面矿渣及废弃物的回收、海岸带保护等,同时还包括生态恢复、生态更新、生物控制等目的。

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的区别:

生态工程学研究背景:未来学家托天勒的“三次浪潮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迄今经历了和经历着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维持生存),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人定胜天),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经历着的信息革命

中国和西方生态工程比较:

生态工程学应用前景—生态工程是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生态工程作用于生态系统水平,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生物的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的回复和重建、植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生态工程可以通过对农业生产的设计与管理,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工程技术和方法造林,可设计各种农、林、牧结合的模式,将农业生产、林业建设和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生态系统的全面发展;生态工程是解决城市生态系统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方法与技术。

第二章生态工程的原理

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

(1)整体性原理

整体论和还原论原理——整体观为指导,在系统水平上来研究;对各成分的性质及与其它成分相互关系了解越多,对系统的整体性质就能更好的了解;一个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通过协同进化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通过协同进化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个成分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它一些成分和过程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其它的成

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

平衡原理: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而处于相对稳定态,此稳定态是一种生态平衡。(特点:动态平衡、相对平衡、整体平衡)

(3)自组织原理

自然界的有机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逐渐淘汰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生物有机体(进化论),也不断改变着周围环境,使之更适合某些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最后达到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状态(共生原理),反应了生物与环境的对立与统一关系,这种关系代表着合乎自然规律的合理状态。

(4)正负反馈调节原理正反馈:蝴蝶效应

负反馈:环境容量阈值内

(5)正常立地理论在生态序列处于正常位置的立地。

(6)局部控制与全局调节原理不存在绝对的部分与绝对的整体

(7)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相互作用的原理

生态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或生态系统各生态元的分布格局及各生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生态功能:是指有特定生态结构的生态系统通过生态流在与内部及外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作用。

(8)生产功能与保护功能耦合的原理即生产又保护,可持续发展

(9)物质与能量多层利用及循环原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10)仿生原理仿植物:苇状羊茅抑制油菜;黄瓜、向日葵、大豆抑制杂草;豆科植物促进植物生长仿动物:纯粹利他行为

生态工程学的生物学原理

1、物种共生原理

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有明显的变化梯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之为生态位。

植物多层次布局、生态位多层次利用——完整稳定的复合生态系

3、食物链原理

用人工食物链和环节取代自然食物链和环节,提高生态系统的社会服务功能(经济效益)

(1)天敌放养与招引

(2)长周期人工生态系统中引入适生种群

(3)副产品产业发展

4、物种多样性原理

一个种群偶然增加与减少,其它种群就可以及时抑制补偿,从而保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

5、耗散结构原理

一定条件下,当系统处于非平衡态时,它能够产生维持有序性的自组织。

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建造一个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通过自组织和抗干扰能力实现。

6、物种耐性原理-限制因子原理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状况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元素。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考虑因子之间的代偿作用)

7、环境因子的综合性原理

自然界中每个因子都对生物产生重要影响,而同时,众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体系。

生态工程学的工程学原理

1、结构的有序性原理

不但要考虑生物之间的和谐有序,还要考虑环境与生物的相关关系。

2、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结构决定功能

3、功能的综合性原理减少各组分之间的拮抗功能

第三章种植业生态工程

种植业生态工程的特点

(1)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参照西方现代种植业;

(2)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化石能源投入,提高生产力;

(3)多重利用,减少污染,有机物“还田”

(4)生产“绿色”食品;

(5)强调整体功能,不局限于单一作物产量或单一产业产值的提高。

有机食品:是指生产环境未受到污染,生产活动有利于建立和恢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原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既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化学合成物质,也不采用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不采用其它不符合有机农业原则的技术与材料,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可供饮食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通称。是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绿色企业的最终目的之一。绿色食品要求食品中不能含有对人体健康有毒害的物质。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和细菌含量必须低于一定的标准。但绿色食品允许在生产中使用一定量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

种植业生态工程的原则

1.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结合(长短作物)

2.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相结合(轮作)

3.物质和生物多层次利用(因地制宜)

4.扬长避短分步建设(突破口)

5.注重种间关系(相生相克)

6.充分发挥边缘效应(间作互利)

种植业生态工程设计主要模式(P.89):(1)复种模式(2)间作模式(3)套种模式(4)农林生态工程模式(农林间作)(5)农村的燃料、饲料、肥料工程(沼气)(6)以种植业为中心的生物链工程设计(有机物循环还田)

种植业生态工程中几种实用技术介绍

1、沼气的厌氧发酵技术

沼气:天然有机质在厌氧环境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分解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混合可燃性气体。

沼气发酵的基本条件:

(1)严格的厌氧环境(CH4和CO2);

(2)充足和适宜的发酵原料(P.95表4.5,主要指标C/N);

(3)适当的水分;

(4)适宜的发酵温度(夏季、冬季区别);

(5)适宜的酸碱度(P.95表4.4,可自行调节)。

其它相关技术:(1)沼肥养鱼;(2)沼渣液肥田;(3)沼液防治果树蚜虫、红蜘蛛等虫害;(4)沼液浸种。

2、秸秆的氨化技术工业氨化(注氨水);简易氨化(土法氨气浸熏)

3、蚯蚓养殖技术蚯蚓喜温暖、喜潮湿、不喜盐;

改土造肥;优质肥料;处理垃圾;药用(地龙)。

第四章林业生态工程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1、林业工程发展背景

(1)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薪材短缺,资源危机);

(2)贫困和环境危机(发展中国家资源锐减,发达国家酸雨严重)。

2、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1)生态失衡的基本原因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

(2)生态失衡的主要标志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削弱或消失。

3、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绿化的主要区别

(1)森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简称;

(2)人工林要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3)林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符合国情;

(4)根据演替阶段种植不同树种;

(5)注意种间关系的协调,最终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我国林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由于人口多和经济快高速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和快速增长的需求与有限供给量之间的差距 (以世界森林资源量的4.7%难以满足23%人口的需求);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林地的生产力太低

解决途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1.天然林保护工程

2. 退更还林、还草工程

3.三北防护林和长江防护林工程

4.野生生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5.重点地区工业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总目标:到2010年时,初步建立起乔灌草搭配、点线面协调、带网片结合,具有多种功能与用途的森林生态网络和林业两大体系框架,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要求相适应的木材及林产品生产能力基本形成。

现代林业产业的基本内涵

(1)以最少的林地资源,最大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高度集约化经营

林业产业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林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的过程。即:通过高投入的资金和密集的高技术,实施集约经营,以缩短森林生长周期,提高森林生产量和产出率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3)高度信息化

衡量林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森林覆被率林地生产率林业增加值的增长率科技贡献率

森林分类经营(Classified forest management)

定义: 根据社会对森林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原则,相应地将森林、林木和林区划为不同森林类别,分别按各自特点与规律运营的一种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

(生态)公益林(non-commercial forest):以维护和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是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林。只能进行抚育和更新。

商品林(commercial forest):以生产木 (竹)材和提供其他林特产品,获得最大经济产出为主要目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可进行主伐

解决我国林业发展问题的出路

(1)明确发展思路:

发展人工林,使其成为高度集约化经营的木材和林副产品的生产基地。保护天然近熟和成熟林,使其成为物种的基因库;

改造次生林,使其成为高生产力的近自然林;

(2)稳定对林业的投入,继续实施并不断优化正在进行的国家林业生态工程。

(3)提高林业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

(4)狠抓营林,将林业发展推进到一个以营林为主,集约经营森林,大幅度提高森林生产力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

人工用材林的重要性——发展人工林和保护天然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世界许多国家把营造工业用材林作为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新西兰用占森林面积的13.8%的人工林, 满足了94%的木材需求;智利用占森林面积的9%的人工林, 满足了全国91%的木材需求。美国也非常重视工业用材林的发展,如东南部的湿地松林和西北部的西部黄松林。

关于人工纯林——纯林是客观存在,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如北方的云杉林、冷杉林、落叶松林、油松林,南方的马尾松林、云南松林等);

是否营造人工纯林, 取决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人类的需求;

人工纯林易于经营、生产力高,不可取代;

人工纯林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经营措施得以解决;

应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利用景观生态学的途径和方法,来协调人工纯林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及水土保持等功能间的矛盾。

具体建议:

重视森林经营,大幅度增加营林投入;

加强对次生林的改造,将其经营成为兼具木材生产和其他服务能力的近自然林;

大力发展集约经营的人工林,着重抓好良种、壮苗,以及对幼龄林和中龄林的抚育;

推行“多目标管理”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消除“分类经营”带来的弊病

;重视林业教育,加速培养林业人才。

结论

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分别排在世界的第5位和第6位;

我国森林的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排在第100位以后;

在过去几十年中,尤其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及恢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需求,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林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我国林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营粗放,生产力很低;

应当将推进集约经营,提高林分的生产力作为当前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国亚热带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又有许多优良树种,是林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可以在“培育速生、高产的人工林和大径级的优良常绿阔叶材种”方面为国家做出重要的贡献;

林业科技工作者应当为我国林业大发展做出新贡献。

林业生态工程设计的原理

1、系统论原理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综合性。

2、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原理

自然界生物的生存与繁衍都是互相影响的;

生物之间的关系分为共生与抗生;

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调节种间与种内关系,达到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协调共存

3、“生态位”与自然资源多级利用原理

通过生态位的建造与利用,各种生物之间巧妙配合,使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4、环境的时间节律与生物的机能节律原理

种群的选择与匹配就应该将不同生物的机能节律与当地环境节律有机结合,使得不同生物种群的矛盾减少到最低水平。

A林业生态工程应按照演替模式分期进行;

B建立乔、灌、草结合,用养互补的高效工程;

C这种做法虽然慢一些,但是可以达到生态、经济效益的统一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几种典型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

1、农田与森林交错带的林业生态建设

主要问题:荒山化现象突出(过度利用);

水土流失严重(农业集中区洪水);

自然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植被覆盖率低,杂木林、灌木林面积大)。

(1)按照小流域划分生态系统(水文学);

(2)分水岭保护区的建设与设计(山体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3)坡面生产区建设与设计(斜坡上部水肥条件差;斜坡下部水肥条件好);

(4)沟谷防治工程的建设与设计(沟头排水沟埂与植被固定;沟坡生物固坡;沟底修谷坊坝)。

2、荒山林业生态工程的设计

(1)花岗岩、片麻岩荒山的生态工程设计

无林地

分水岭种植地带性植被

斜坡变为生产区

(2)石灰岩、石英岩荒山的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见缝插针种植耐贫瘠的树种

(3)山地自然保护区的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有利保护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多种效益。

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狩猎业

第七章全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第一节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

一、地形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总面积(陆地)约960万km2。地形总的特点是:高差大,西高东低,阶梯状下降;类型多样,山地面积大;结构复杂,地形骨架呈网状结构。

从海拔高度看,最高海拔8848m(珠穆朗玛峰),最低为—150m(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

海拔低于1000m的面积约为国土总面积的42%,低于1500m的约占60%,海拔在3000m以上的面积约占25%。

我国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200~1300m,见表3—1。

表3—1 全国地形海拔高度(H )占国土总面积的百分比

我国地形由西向东,呈三级阶梯下降。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m以上,为第一级阶梯;

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北,横断山以东,海拔在1000~2000m,为第二级阶梯,其间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

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大部分海拔在500m以下,为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辽东、山东以及长江以南的广大低山丘陵。

我国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

青藏、云贵、内蒙古和黄土高原为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由长江、黄河、海河、黑龙江、辽河等冲积而成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即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平原。

我国山地与丘陵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6.4%,平地(包括平地和高平地)约占33.6%,因此,以山地丘陵为主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

二、土地资源

我国主要土地利用面积,详见表3—2。

表3—2 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种类面积

(一)耕地资源

耕地中,水田约占23.7%,水浇地占17.2%,雨养旱地占59.1%,我国灌溉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0.9%。

我国90%的耕地分布在400mm年等雨量线以东湿润、半湿润的季风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以及广大丘陵地区。

85%的旱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其中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占60%;其次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甘肃、新疆的山前平原和绿洲,约占25%;其余15%零星分布在江南丘陵山区。

(二)林地资源

我国林业资源的特点是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林业生产潜力大。

林业用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苗圃用地和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宜林地)。郁闭度在0.2以上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称为有林地。

根据1989~1993年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我国现有林业用地25677.4万hm2,森林面积13370万hm2,森林覆盖率13.92%,活立木总蓄积量117.85亿m3。这些森林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正起着重要作用。

但还有不足之处:

1、森林资源少而分布不均

全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3.0%,人均森林面积为0.56hm2,人均蓄积量64.8m3,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为世界水平的56.4%、12.0%和11.0%,居于世界160个国家的第120位。

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9个省:台湾55.08%、福建50.60%、浙江42.96%、江西40.35%、广东

36.78%、黑龙江35.55%、吉林33.60%、湖南32.80%、海南31.27%;不足10%的也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山东8.11%、天津7.47%、西藏5.84%、甘肃4.02%、上海2.47%、宁夏1.54%、新疆0.79 %、青海

0.35%。

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国有林区、南方10省集体林区和西南国有林区3片,而西北、内蒙古、西藏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森林资源较少。

2、有林地质量好而森林生产力低

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标准,我国一等林地面积占有林地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东部、西南及南方丘陵山区;质量中等的有林地面积约占27%,主要分布在西南及西藏高山陡坡地区,质量差的三等有林地约占8%,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地区和南方岩溶地区。

3、森林消耗增加

1973~1976年:1.96亿m3;

1977~1981年:2.94亿m3;

1984~1988年:3.44亿m3;

1989~1993年:3.20亿m3。

为供应木材而过量采伐森林是造成用材林产生赤字的主要原因,1984~1988年平均赤字达5473万m3。1988年起国家实行限额采伐管理,同时增加进口木材,使森林资源消耗才趋于稳定。

4、木材供需矛盾尖锐

当今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年耗木材0.4~1.0m3,而我国则为0.15m3。

我国每年缺口木材及林产品约1亿m3。所以70年代每年进口木材费用约10多亿美元,80年代平均20多亿美元,90年代平均为30亿美元,到2000年进口木材将达到3000万~4 000万m3,需耗资30亿~4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进口木材的第二大国。

5、林业经济效益低

随着森林资源危机引发了森林采伐企业的经济危机,如1992年全国林业产值(439.89亿元)比1991年(408.55亿元)增长了7.7%.但1992年的采伐收入(179.21亿元)比1991年(180.23亿元)下降了0.6%,而林产品产值增长了13.6%。

多种经营!

6、后备林地资源丰富

我国尚有后备林地(即宜林地)1.1333亿hm2。这些后备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江南的丘陵山区,占58%;其次是东北、内蒙古东部占28%;黄土高原约占5%。

在这些后备林地中,一等宜林地占10.61%;二等宜林地占51.72%;三等宜林地占37.67%,与现有林地质量相比,质量较差。

(三)土地资源总体评价

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我国土地总面积约有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由于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形成了我国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根据《1:100万土地资源图》,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约2700个,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全面发展。

2、山地多,平地少

我国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平地占1/3。山地一般高差大,坡度陡,土层薄,生态环境脆弱,宜耕性差,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破坏土地资源。

但山地是林、牧生产基地,尤其是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力高,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和名优特产品的多种经营;西北地区的山地是我国的主要牧区,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

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占有量来说是很少的。

我国人均耕地 0.13hm2,为世界入均占有量的1/3;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2%。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3%,居世界第120位,人均有林地0.113hm2,为世界人均1.03hm2的11%;人均草地0.347hm2,为世界人均占有0.76hm2的45.5%。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仅1.47亿hm2,这些土地质量差,宜农耕地很少。

所以珍惜耕地,保护耕地,应列为我国的主要国策。

4、土地质量不高且退化严重

我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和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比重大,可供农林牧业使用的土地资源不足70%;耕地资源中,适宜耕地只有41%;天然草地大部分处在半干旱、干旱地区,产草量较低;只有林地资源质量较高,潜力较大。

土壤侵蚀、沙化等土壤退化是造成土地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区域间生产力差异大

根据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条件,可将我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和西南部青藏高原区。

西北地区的光热资源丰富,但干旱少雨多大风,沙漠、戈壁、盐碱等无效土地面积大,土地生产力低。

东南部季风区内,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种类丰富、土地生产力高, 集中了全国87%的生物产量、92%的耕地和林地、约95%的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量,是我国主要的农区和林区,也是农牧业比重大的地区。

青藏高原区的大部分海拔在3000m以上,日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土地生产力低且不易利用。

6、土地与人口矛盾尖锐,土地承载力已处于临界状态

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大和土地退化,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日益尖锐。

现有人口已13亿人,人均耕地将下降到0.1hm2;到2025年,人口将达到15亿人,人均耕地将下降到0.08hm2,这时水资源也将严重短缺,我国将处于历史上土地承载力最大的时期。

第二节生态环境类型区划

一、区划方法

在《中国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区划与建设》一书中,依据气候、环境污染、自然地理概况、能源消耗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等29个因子对中国大陆29省市的生态环境进行分类区划。

作者采用的方法如下:

1、分区因子的选取

气候因子有: 1、年均气温 (℃),2、年降水量(mm),3、年蒸发量(mm),4、年霜日(d),5、年日照时数(h),6、≥10 积温,7、年均相对湿度(%)。

环境污染因子有;8、SO2[mg/(m3·d)],9、氮氧化物[mg/(m3·d)],10、总悬浮微粒[mg/(m3·d)],11、降尘,12、大气污染综合指数,13、水质综合指数,14、降水pH值(酸雨程度),15、工业废水排放量(t)。

自然地理因子有:16、耕地(占总土地%),17、林地(占总土地的%),18、草草地(占总土地%),19、裸地(包括荒漠和冰川)(占总土地%),20、侵蚀限制面积(占农林牧总面积的%、占总土地%),21、盐碱限制面积(占农林牧总十地的%),22、水分限制面积(占农林牧总面积的%),23、海拔高度(m),24、平地土占总土地的%),25、丘陵(占总土地的%),26、山地(占总士地的%)。

能源、产值及人口因子有:27、工业部门能源消耗量(万t标准煤)。28、民生产总值(亿元)。29、人口密度(人

/hm2)。

这样便组成了样本容量为29、因子数为29的样品集。

2、资料来源

第1~7项是由国家气象局公布的1951~1980年气象资料统计而得;第8~15取自国家环保局1992年度《全同环境质量报告书》;第16~26因子取自199l年版《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数据集》;第15、27、28、29取自国家统汁局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区划结果

作者根据样本容量为29、因子数为29的样品集,采用系统聚类中的呵变法,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九个生态环境类型区。各区概况如下(图3—1):

第三节全国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与布局

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与布局,既要考虑和分析林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又要考虑林业生态工程管理运行的整体效益。

因此,以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以自然灾害防治为出发点,以工程管理运行整体效益为目标,是开展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布局的基本原则。

首先,因地制宜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决条件。森林植被的生长发育要求特定的水热组合,同样,特定的水热组合可以满足特定的植被群落。

因此,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布局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分异特征,因地制宜,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植被条件、地质地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加以确定。

其次,因害设防实现减灾防灾是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布局的出发点。针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分布,充分发挥森林植被改善和影响区域气候、水资源分布功能,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作用。

再次,获取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林业生态工程规划与布局的最终目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一方面要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管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就是依据我国生态环境特点和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国流域林业生态工程包括: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区域林业生态工程包括: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

跨区域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

第四节、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主要解决这些区域天然林资源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是我国林业建设的“天”字号工程,也是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

该工程具体包括: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同时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三个层次的内容。

二、“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区域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是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该工程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长江中下游及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二期工程、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和平原绿化二期工程

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该工程采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突出治理陡坡耕地,恢复林草植被。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甘肃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四、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重点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是首都乃至中国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

该工程是在对现有森林植被实行有效管护、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的基础上,对沙化土地通过大力封沙育林育草、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沙区植被,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对退化草原进行综合治理,恢复草原生态及产业功能;搞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是一个具有多项战略意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外交工程”。

重点实施大熊猫、虎、金丝猴、藏羚羊、大象、长臂猿、麝、野生雉类、兰科植物等10个野生动植物拯救工程和森林、荒漠和湿地等30个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工程。

六、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主要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问题,是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骨干工程,也是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

《水质工程学Ⅰ》学习指南

《水质工程学》学习指南 目录 一、学习水质工程学Ⅰ所需预备知识 (2) 二、学习水质工程学II所需预备知识 (4) 三、学习水质工程学Ⅲ所需预备知识 (6) 四、水质工程学Ⅰ内容提要 (7) 五、水质工程学Ⅱ内容提要 (28) 六、水质工程学Ⅲ内容提要 (30) 七、与本课程学习相关的规范标准 (33) 八、学习本课程相关教材、辅导书 (35) 九、学习本课程相关手册图集 (37) 附件、大学专业课程学习指南手册 (39)

一、学习水质工程学Ⅰ所需预备知识 1、学习本课程所需的水力学知识 学习第二章2.3混凝动力学需要水力学方面关于布朗运动,菲克定律,层流流速分布,等基础知识; 学习第二章2.6混合和絮凝设备需要水力学方面关于局部和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 学习第三章3.1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需要水力学方面关于浮力计算,沉速公式,相似原理等基础知识。 学习第三章3.2 平流式沉淀池需要水力学方面关于雷诺数,弗劳得数判别,出口堰,淹没式孔口出流,变水头放空容积公式等基础知识。 学习第三章3.3 斜管与斜板沉淀池需要水力学方面关于水力半径,雷诺数,弗劳得数,层流,紊流等基础知识。 学习第三章3.4 澄清池需要水力学方面关于拥挤沉淀水力学规律,孔口出流公式,孔口面积计算等基础知识。 学习第四章 4.2 过滤理论需要水力学方面关于惯性力,扩散理论,水动力学,水流剪力,粘附力,管渠水头损失,测压管水头等基础知识。 学习第四章 4.4 滤池冲洗需要水力学方面关于沿途泄流穿孔管水力计算,穿孔管大阻力配水系统,孔口出流,小阻力配水系统的计算,水泵扬程等基础知识。 学习第四章 4.6无阀滤池需要水力学方面关于虹吸管,虹吸管道的水力计算,谢才公式等基础知识。 2、学习本课程所需的水分析化学知识

人体工程学常用尺寸

人体工程学常用尺寸 客厅: 电视柜:深度:450-600mm;高度:600-700mm; 沙发:单人-长度:800-950mm;深度:850-900mm;坐垫高:350-420mm;背高:700-900mm 双人式-长度:1260-1500mm;深度:800-900mm 三人式-长度:1750-1960mm;深度:800-900mm 四人式-长度:2320-2520mm;深度:800-900mm 茶几:小型-长方形:长度600-750mm,宽度450-600mm,高度380-500mm(380最佳)中型-长方形:长度1200-1350mm,宽度380-500mm或者600-750mm 正方形:长度750-900mm,高度430-500mm 大型-长方形:长度1500-1800mm,宽度600-800mm,高度330-430mm(330最佳)圆形:直径750,900,1050,1200mm,高度330-420mm 方形:宽度900,1050,1200,1350,1500,高度330-420mm 卧室: 衣橱:深度:一般600-650mm,推拉门:700mm,衣橱门宽度:400-650mm 矮柜:深度:一般350-450mm,柜门宽度:300-600mm 单人床:宽度:900,1050,1200mm,长度:1800,1860,2000,2100mm 双人床:宽度:1350,1500,1800mm,长度1800,1860,2000,2100mm 圆床:直径:1860,211.5,2424(常用) 床:高:400-450mm,床靠高:850-950mm 床头柜:高500-700mm,宽:500-800mm 餐厅: 餐桌高:750-590mm 餐椅高:450-500mm 圆桌直径:二人500mm,二人800mm,四人900mm,五人1100mm,六人11000-1250mm 八人1300mm,十人1500mm,十二人1800mm 方餐桌尺寸:二人700*850mm,四人1350*850mm,八人2250*850mm 餐桌转盘直径:700-800mm 餐桌间距:(其中座椅占500mm)应大于500mm 主通道宽:1200-1300mm 内部工作道宽:600-900mm 酒吧台高:900-1050mm,宽500mm 酒吧凳高:600-750mm 厨房: 橱柜工作台:高度890-920mm 抽油烟机与灶的距离:600-800mm 工作台上方的吊柜:距地面最小距离>145mm,厚度250-350mm 吊柜与工作台之间的距离>550mm

人体工程学常用尺寸

室内设计原理(3)---第二章室内设计与人体工程学 -------------------------------------------------------------------------------- 人体工程学又称为人体功效学、人体测量学以及人类工程学等。其实,他们研究的内容基本趋同,只是在不同的环境、文化氛围中的表现形式多样化罢了。人体工程学,主要以人为中心,研究人在劳动、工作和休息过程中,在保障人类安全、舒适、有效的基础上,提高室内环境空间的使用功能和精神品位。 第一节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 依据以人为中心,“为人而设计”的原则,运用人体测量、生理、心理计测等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心理等方面与室内空间环境的合理协调关系,创造出适合人活动需求的室内空间。在室内设计中,要营造出各种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舒适环境,主要采用科学的手段,包括“关于人体尺度和人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这两方面。除此之外,人体自身的空间构成的相关问题的重要性也显现出来,所以,在开始研究之前,先来探讨空间构成的话题。人体空间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积 所谓体积,就是人体活动的三维范围。这个范围将根据研究对象的国籍、生活的区域、以及个人的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各异。所以,人体工程学在设计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数据都是平均值,此外还向设计人员提供相关的偏差值,以供余量的设计参考。 二、位置 所谓位置,是指人体在室内空间中的相对“静点”。个体与群体在不同的空间的活动中,总会趋向一个相对的空间“静点”,以此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心理距离等,它主要取决于视觉定位。同样它也根据人的生活、工作和活动所要求的不同环境空间,而表现在设计中将是一个弹性的指数。 三、方向 所谓方向,是指人在空间中的“动向”。这种动向受生理、心理以及空间环境的制约。这种动向体现人对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规划和需求。如:人在黑暗中具有趋光性的表现,而在休息室则就有背光的行为趋势。 第二节人体尺度和心理需求与室内空间 一、人体尺度与室内空间 我们将以解剖学、测量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知识为研究基础,了解并掌握在室内环境空间中,人的活动能力和极限,熟悉人体功能相适应的基本尺度。 ? 人体基本尺度 人体基本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它主要以人体构造的基本尺寸(又称为人体结构尺寸,主要是指人体的静态尺寸。如:身高、坐高、肩宽、臀宽、手臂长度等)为依据,在于通过研究人体对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反应和适应力,分析环境因素生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代码0825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掌握环境污染生态修复、设计、规划与环境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在设计、施工、运营等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和管理部门从事本专业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本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高新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管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培养标准 本专业为新开设的专业,暂定如下。 1. 课程体系 1.1 课程设置 (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类课程,其中化学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及实验。 (2)工程基础类课程 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管理、土建基础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等。 (3)专业基础类课程 应包括生态学原理、环境生物学、环境生态工程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知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专业类课程 应包括环境生态工程、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等基础知识,以及生态修复技术及设备设施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相关计算方法等。

1.2 实践环节 (1)实验 包括环境生态监测实验、生物实验与统计和环境生物学实验等。 (2)课程设计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规划与设计、恢复生态工程学等课程设计。 (3)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4)科研创新 具有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机制,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取得科技创新成果。 1.3 毕业设计(论文) (1)选题 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人一题,学校应制定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及保障机制。 (2)内容 毕业设计: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任务的提出、方案论证、设计与计算、技术经济分析、结束语等,并附有相应的设计图纸和计算书。 毕业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技术调查、实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绘图和写作、结题答辩和专业文献翻译等内容。 2. 师资队伍 2.1 专业背景 (1)从事本专业主干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中,至少与环境生态工程类专业相关。 (2)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学历毕业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或生态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人数应≥50%。 (3)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3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2 工程背景 从事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的教师均应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经历。 3. 支持条件 3.1 专业资料 专业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参考及交流资料等内容。拥有一定数量完整的成套工程设计资料(包括图纸、手册、设计说明书、设计标准等)等。各类资料能满足教学要求,并能定期补充新出版的资料。资料查阅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3.2 实验条件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水的物理化学处理理论与应用

第一篇、水质与水处理概论
第一章、水质与水质标准
第二章、水的处理方法概论

天然水中的杂质
杂质的来源
杂质的分类

水中杂质分类···
分类 无机物 溶解物 0.05~1nm 溶解气体和离 子 胶体 1nm~0.2μm 悬浮物 0.2μm~1mm 粘土、金溶胶、 细泥、细砂、中砂、 硅溶胶等 灰尘等
有机物
染料、谷氨酸、 腐殖质、 DNA 、 纸浆纤维、红血球、 蔗糖、·甲酸等 酶、蛋白质等 头发等 病毒 质子显微镜 透明 电子显微镜、超 显微镜 浑浊 细菌、藻类、病原 菌等 普通显微镜、肉眼 浑浊
微生物 观测方法 水体外观

水处理的目的在于去除水中不符合要求的杂质, 对于不同类型的杂质,其去除方法也不尽相同:
1
大部分悬浮颗粒通过重力沉降去除; 2 胶体物质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去除;
3
溶解物质一般通过离子交换与膜技术等方法去除; 4 针对不同水质,应采用不同水处理方法。

各种天然水源 的水质特点
地下水
浊度和色度很低, 微生物较少, 水质清澈。 水质不易受外界污染, 有利于卫生防护, 水质、水温较稳定, 水温较低。 含盐量较高 。 硬度较大 。
地表水
(1)江河水 含盐量少,硬度较低, 但水的浊度高, 易受人为污染, 水质、水温不稳定。 (2)湖泊水库水 水的浊度较低, 但藻类较多, 腐殖质含量高, 湖水含盐量比河水高

人体工程学考试内容

1.人体工程学的定义: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里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 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体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 2.人体工程学的称谓:西欧---工效学、人类工程学,美国---人类因素学、人类因素工程学和工程心理学,日本---人间工程 学,中国---人机工程学、功效学、人机学、人体工程学。 3.人体工程学的人性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1. 以工具的“可用性”为设计目的、人性化体现 2、保护使用者的安全健康的人 性化体现3、减少造成人的精神压力的紧张源的人性化体现4、注意特殊人群的研究的人性化体现5、更为人性化的材料技术的研发6、智能产品的人性化服务 4.什么是人体测量学:人体测量学是通过测量人体各部分的尺寸和人体的体积、重量等其它物理特征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 之间特点和差异,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为升级提供测量数据。 5.人体测量工具:1,人体测高仪2,人体扫描仪3,直角规4,弯角规 6.人体尺寸是指:用专用的仪器在人体上的特定起点、止点或经过点,沿特定测量方向测得的尺寸。 7.人体测量的数据中百分位:表示具有某一人尺寸和小于或等于该尺寸的占统计对象总人数的百分比。 8.人体尺寸的测量可分为两类,即构造尺寸和功能尺寸,构造尺寸:是指静态的人体尺寸,它是人体处于固定的标准状态下 测量的,可以测量许多不同的标准状态和不同部位。功能尺寸:是指动态的人体尺寸,是人在进行某种功能活动时肢体所能所能达到的空间范围,它是动态的人体状态下测得,是由关节的活动、转动所产生的角度与肢体的长度协调产生的范围尺 设计门:第九十五百分位紧急出口:九十九百分位门铃电灯开关:五十百分位柜台高度:五十百分位座椅高度:五百分位9.人体尺度的差异有哪些:1.因年龄引起的差异。2.因性别引起的差异。3.因种族引起的差异。4.职业差异。5.时代差异。6. 残疾人差异。7.其他因素引起的差异性。 10.人体工程设计中常用的百分位:第1、第5、第50、第95、第99百分位。 11.作业空间是指:人操纵机器时所需要的活动空间,加上机器、设备、工具、被加工物件所占的空间的总和。 12.在产品设计和工程设计中:主要包括作业场所设计,工作设计等。工作设计主要包括:工作的作业区域布局设计和作业台 面设计。 作业姿势分为三种:坐姿立姿坐立交替相结合 13.工位的作业面设计受作业者视野和操纵能力两个因素制约。作业台面的设计主要包括作业台面深度和高度的设计,也可以 涉及台面倾斜度的设计。台面深度设计与作业平面内操作者的臂部和手部操纵能力十分相关。 14.一般的座椅的设计原则:1.重量的分布。2.座椅的高度。3.座椅的深度和宽度。4.身躯的稳定性。与座椅有关的是:舒适程 度和功能效用座高:40-43cm 深度375-400MM 宽度:400+50mm。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座椅的:侧面轮廓。 15.床宽:是影响人睡眠质量的因素。床长:指的是两头床屏或床架内的距离。床高:应该与座椅的座高一致。单人床:不小 于800mm 双人床:不小于1200mm 16.座椅的分类:1.休闲用椅---最大舒适。2.工作用椅---舒适性与方便性、稳定性。3.多用椅---多种功能。 17.室内的采光方式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类。住宅室内的灯具照明可分为整体照明和局部照明。 18.色彩:一般采取上浅下深的原则,使重心处在墙壁下部,按地板、墙面、顶棚的顺序选择层次明亮的色彩组合。 19.餐厅的设计注意问题:1餐厅的定位。2.餐厅的用光。3.餐厅的装饰。4.餐厅的人体尺寸。 20.厨房的设计注意问题:1.厨房形式。2.厨房功能。 21.厨房形式有哪些:1.一字型。2.L型。3.U型。4.走廊型。5.岛型。 22.老人房间的设计注意:1.要作好隔音,避免干扰,营造安静的环境;2.房间朝向以南为佳,为保证接受充足的阳光。3.家具的 棱角应圆润细腻,避免生硬确保房间地面平整,不作门槛,减少磕碰、扭伤与摔伤的概率。4.在色彩的处理上,应保持古朴、平和、沉着的基调。 23.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1.为确定空间范围提供依据(人的活动范围及家具设备的数量尺 寸)。2.为设计家具提供依据、3.为确定感觉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视觉、听、触、嗅觉等) 24.空间的分类:1.行为空间。2.生理空间。3.心里空间。 行为空间:是满足人的行为活动所需要的空间,一般根据人体动态尺度的行为活动范围考虑空间。①行走通行顺利,②操纵联系方便。③设施布置合理 生理空间: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所要求的空间尺度。 心里空间:满足人的心里需要的空间大小。 25.人体工程学在空间中运用原则:①空间布置的舒适性。②尺度选择的合理性和均衡性。③室内环境参数确定的科学性。 26.空间组合原则:1、动静分区2、主次分区3、公私分离4、食寝分离5、洁污分离6、空间联系结合 27.不安全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那些地方:楼梯、窗户、厨房、卫生间、门、地面。 28.人际距离:人与人之间距离大小取决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背景)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相异。1.亲密距离(密友) 70以下2.个人距离(普通朋友)--70-1003.社会距离(社交)—100-360 4.公众距离(其他人)--360以上 29.人的行为习性:1.抄近路。2.识途性。3.左侧通行。4.左转弯。5.从众习性。6聚集效应。 人际行为与人际距离:1、亲密距离15--45cm 2、个人距离45--100cm 3、社交距离130--360cm 4、公众距离360-750cm或超过750cm。 在工作系统中,机器分三类:1、显示器:仪表、信号、显示器;2、操纵器:各种机器操纵部分,如杆、钮盘、踏板等; 3、机具:家具、设备等 书的26—28 45---52 页看一下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内容和原理样本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内容和原理 1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起源于欧洲, 形成和发展于美国。人机工程学在欧洲称为Ergonomics, 这名称最早是由波兰学者雅斯特莱鲍夫斯基提出来的, 它是由两个希腊词根组成的。”ergo”的意思是”出力、工作”, ”nomics”表示”规律、法则”的意思, 因此, Ergonomics的含义也就是”人出力的规律”或”人工作的规律”, 也就是说, 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问题。人机工程学在美国称为”Human Engineering”( 人类工程学) 或”Human Factor Engineering”( 人类因素工程学) 。日本称为”人间工学”, 或采用欧洲的名称, 音译为”Ergonomics”, 俄文音译 名”Эргнотика”在中国, 所用名称也各不相, , 有”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工效学”、”机器设备利用学”和”人机工程学”等。为便于学科发展, 统一名称很有必要, 现在大部分人称其为”人机工程学”, 简称”人机学”。”人机工程学”的确切定义是, 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 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 根据人和机器的条件和特点, 合理分配人和机器承担的操作职能, 并使之相互适应, 从而为人创造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使工效达到最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人—机系统( Man-Machine systems) ”人—机系统”, 就是人和一些机器、装置、工具、用具等为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所组成的系统。更确切地说, 这种系统还应包括环境条件在内。因此, 人—机系统实际上是指人—机—环境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机系统的范围是很广阔的, 有简单的, 也有复杂的, 如人用铅笔书写, 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机系统; 又如船员驾驶轮船, 飞行员驾驶飞机, 司机开动汽车, 就是一些较复杂的人—机系统。在人—机系统中, 包括人、机器和环境三个组成部分, 而每个组成部分可称为一个分系统或子系统。机器分系统具有控制器和显示器( 显示器的种类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AAO)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设计题目:50000m3/d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A2/O) 学生姓名:张赛辉 学号: 201129090109 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班级:环境工程1101班 指导教师:曾经赵文玉刘春华 2013 年12月23至2014年1月4日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设计任务任务及设计资料 (2) 1.1设计任务书 (2) 1.1.1设计题目 (2) 1.1.2出水要求 (2) 1.1.3设计内容 (2) 1.1.4设计成果 (3) 1.1.5时间分配 (3) 1.1.6成绩考核办法 (3) 1.2设计原始资料 (3) 1.2.1设计规模 (3) 1.2.2 水质情况 (4) 1.2.3气象与水文资料 (4) 1.2.4厂区地形 (4) 第二章设计说明书 (5) 2.1设计原则 (5) 2.2设计依据 (5) 2.3进出水水质 (6) 2.3.1设计水质及处理后排放水质 (6) 2.3.2去除率 (6) 2.4工艺的选择 (7) 2.4.1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7) 2.4.2污泥工艺的选择 (9) 2.5污水厂总平面图的布置 (9) 2.6设计流量 (10) 2.7污水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10) 2.7.1格栅 (10) 2.7.2集水井 (10)

2.7.4沉砂池 (11) 2.7.5初沉池 (12) 2.7.6 A/A/O反应池 (13) 2.7.7二沉池 (13) 2.7.8消毒 (14) 2.8污泥处理构筑物的选择 (14) 2.8.1污泥泵房 (14) 2.8.2污泥浓缩池 (14) 2.8.3污泥脱水 (15) 2.9污水厂的平面及高程布置 (15) 2.9.1平面布置 (15) 2.9.2管线布置 (16) 2.9.3 高程布置 (16) 第三章污水厂设计计算书 (16) 3.1去除率的计算 (16) 的去除 (16) 3.1.1溶解性BOD 5 的去除率 (17) 3.1.2 CDD Cr 3.1.3 SS的去除率 (17) 3.1.4总氮的去除率 (17) 3.1.5磷酸盐的去除率 (18) 3.2格栅设计原则 (18) 3.2.1细格栅 (19) 3.2.2中格栅 (21) 3.3集水井 (24) 3.4污水提升泵房 (25) 3.4.1设计说明 (25) 3.4.2设计选型 (25) 3.5旋流沉砂池 (26)

水质工程学2教学大纲合工大

《水质工程学(Ⅱ)》教学大纲 学时:40 学分:2.5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水质工程学(Ⅱ)》是给水排水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给水排水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水处理基本原理,全面系统地了解水在社会循环中的性质、城市污水的水质特征与水质标准、水体污染与自净等基本概念与理论,较扎实地掌握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发展状况,基本掌握水处理的工程技术与方法、应用条件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水质工程中的各构筑物、工艺系统的初步能力。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水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工作等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 了解水的污染指标、污水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的目标和我国现行法规对污水处理技术提出的要求; 2.了解水体污染的原因和危害、水体自净过程规律、水污染防治措施; 3.掌握城市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技术原理、设计计算方法;了解新工艺与新技术的应用条件,培养学生具有水质工程设计、运行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4.熟悉污泥处理与处置设施的设计的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 5. 基本掌握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与科学研究的技能。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掌握高等数学、水力学、水文学、工程地质学、水泵与水泵站、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

教学大纲内容 第1章水体污染与自净 污水的分类、城市污水的特征与污染指标;排放标准。 水体污染及危害、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河流氧垂曲线方程的建立及应用,水环境容量。教学提示:掌握污水的分类、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特征及污染指标、污水排放要求。 重点掌握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河流氧垂曲线方程,控制水体污染方法,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组成。 第2章物理处理 物理处理单元及构筑物的工作原理,设计及计算方法。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格栅、沉砂池、初沉池、二沉池的功能、工作原理、基本构造、主要设计参数、设计要点等。学生能正确地选型,及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如何强化和改进沉淀池的沉淀效果。 第3章生物处理概论 微生物代谢与底物降解、生物处理工艺概述、生物处理的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微生物增长与产率系数关系;生物处理工艺分类、生物处理的应用与发展;生物处理动力学基本方程。 第4章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活性污泥法反应动力学公式、曝气的原理与曝气设备、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传统活性污泥法系统的工艺设计计算、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让学生了解活性污泥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物降解与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关系,介绍目前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及优缺点,根据曝气理论及微生物需氧理论设计曝气系统,重点掌握传统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工艺设计原理及设计计算方法。介绍活性泥处理系统的发展动向。 第5章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基本原理与基本流程。介绍几种生物膜工艺如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等设计原理、构造、及设计方法。 教学提示:重点让学生了解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原理、与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区别和特点。介绍生物膜法需氧量的计算、生物滤池和生物接触氧化的工艺设计计算方法。 第6章厌氧生物处理 介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净化机理、工艺流程、影响因素、应用条件、发展趋势。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设计参数及设计计算,两级厌氧与两相厌氧生物处理教学提示:重点掌握厌氧生物处理影响因素,厌氧接触法工艺系统设计方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基本构造与设计方法。 第7章自然生物处理系统 稳定塘、土地处理和湿地处理系统净化污水的原理、基本工艺流程、基本设计方法。稳定塘类型。土地处理系统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提示:重点介绍稳定塘的类型及设计方法,湿地处理系统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8章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

人体工程学总结

人体工程学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构造尺寸:也叫静态的人体尺寸,它是被测者处于静止的站姿或坐姿的状态下测量的到的数据。 2.功能尺寸:也叫动态的人体尺寸,是被测者在进行某种功能活动时肢体所能达到的空间范围。 简答论述 1.人体工程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人适应机器。主要集中在从心理学的角度,选择和培训操作者,使人能更好的适应机器。 2)第二阶段:机器适应人。机器为人服务,机器适应人的要求。 3)第三阶段:人—机—环境相互协调。 2.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2)实测法——借助辅助仪器进行测量的方法。 3)实验法 4)分析法——对人机系统已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的一种方法。 3.人体工程学研究要遵循的原则: 1)物理的原则,如重心原理等。在处理时,以人为主来进行,而在效率上又要遵从物理原则。 2)生理和心理兼顾的原则。 3)考虑环境的原则。人——机——环境的系统研究绝对不能离开环境。 4.人体测量的内容有哪些: 1)形态测量:数据分为人体构造的功能尺寸和人体功能上的动态尺寸。 2)运动测量:如动作范围,动作过程等。 3)生理测量:人的生理主要指标,如疲劳测定,触觉测定等。 5.人体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工作系统中的人,包括人体尺寸,直觉和感觉的能力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习惯与差异等。 2)工作系统中直接由人使用的机械部分如何适应人的使用,包括显示器,操纵器和机具。3)环境与人的使用。环境包括普通环境和特殊环境,普通环境是室内的照明,温湿度等。特殊环境如高温高压,辐射和污染等环境。 6.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从环境意识的角度看,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使一切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进而使人和环境达到完美的统一。人体工

人机工程基本原理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基本原理人机工程 学 人机工程基本原理 人—机系统 (Man-Machine systems) “人—机系统”,就是人和一些机器、装置、工具、用具等为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所组成的系统。更确切地说,这种系统还应包括环境条件在内。所以,人—机系统实际上是指人—机—环境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机系统的范围是很广阔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人用铅笔书写,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机系统;又如船员驾驶轮船,飞行员驾驶飞机,司机开动汽车,就是一些较复杂的人—机系统。在人—机系统中,包括人、机器和环境三个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可称为一个分系统或子系统。机器分系统具有控制器和显示器(显示器的种类很多,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人,这一分系统在看到(或听到,触到)显示器的显示时,就要决定如何去控制,如何去操作。如果有必要调节时,即可通过人体的动作去进行操纵。整个人—机系统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工作。而环境条件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分系统的工作。可见,在人—机系统中,人同机器、环境的关系总是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但人始终起着主导

作用。因此,为了能充分地发挥人和机器的作用,使整个人—机 系统可靠、安全、高效,以及操作方便和舒适,设计人—机系统 时就得充分考虑人和机器的特征与功能,使之相互协调配合,构 成有机整体,达到生产和工作的最佳效果。 人—机系统设计 (Man-Machine systems design) 人们要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就需要一定的机器或装置,但是有些机器或装置适合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人们工作起 来就感到舒适和省力,效率高而且安全。而有些则不是这样。所以,在设计机器或装置时,要尽可能考虑人体的机能和人的心理 特征,力求在人操纵机器时所接触的部位尽量符合人体的各种因素。须使人体骨架结构能够适应它,肌肉组织能够操纵它,精神 系统能够控制它。同时,还须在使用这些机器或装置时,保证人 体安全。如果这些目标达不到,那么,人们所有期望的结果—事 故就很可能发生。人机工程学的这一基本思想是设计机器或作业 空间时必须考虑的。一般来说,人—机系统的设计可分六个阶段,即(1)调查研究;(2)编制设计任务书;(3)编制实施方案;(4)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5)模型的制作;(6)人—机系 统的制作与鉴定。这些设计过程虽有先后次序之分,但各阶段之 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相互穿插进行。 确定式反应 当有了某些刺激或信号时,人们常常就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习

生态工程学教学实验

工业生态学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生态系 2006年11月

工业生态学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学时:9学时 相关课程:普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环境生态学 适于专业:工业生态,生态工程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负责人:李素芹 专业负责人:苍大强 1.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试验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工业生态学,工业水处理与回用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研究技能,让学生能够把工业生态学的思想贯穿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全面提高生态学等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素质。 2.实验项目及教学安排 3.实验成绩考核方法 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学生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实验成绩按10分计入学生考试成绩中,其评定方法依据以下四个方面:(1)实验态度:实验态度是否积极,踏实认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等; (2)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并且可行; (3)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实验的准备、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及数据的处理; (4)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是否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产生的误差及对误差分析是否切合实际,所得结论的准确性。 4.参考资料 (1)李军,王淑莹编著. 水科学与工程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实验方法与技术,自编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工业废水处理试验指导书 【实验性质】 综合性实验,9学时。 【实验目的】 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的工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实验研究技能及分析方法,学会对试验结果进行检验、综合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研究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实验内容】 (1)充分了解超临界水氧化设备的操作方法及规程; (2)试样的制备; (3)不同影响因素下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效果; (4)实验前后COD、NH3-N含量测定; (5)结果计算与分析。 【实验原理】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Super Critical Water Oxidation,简称SCWO)是湿式空气氧化技术的强化和改进,其原理是在超临界水的状态下将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用氧气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简单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它同样是以水为液相主体,以空气中的氧为氧化剂,在高温高压下反应,但其改进之处在于利用水在超临界状态下( t > 374℃,p > 22.05 MPa)的性质,当水的介电常数减少至近似于有机物与气体,从而使气体和有机物能完全溶于水中,相界面消失,形成均相氧化体系,消除了在湿式氧化过程中存在的相间传递阻力,提高了反应速率。另外,由于在均相体系中氧化态自由基的独立活性更高,氧化程度也随之提高,有机物在富氧超临界水中进行均相氧化,其反应速度很快,在400~600 ℃下,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将有机物的结构破坏,且反应完全、彻底,使有机碳、氢完全转化为CO2 和H2O。 【仪器及试剂】 超临界水氧化设备;烧杯;滴定管等COD、NH3-N分析相关仪器。 【实验步骤】 1.打开阀门11和阀门5(见附图2),向高压釜内打入试验介质。应注意:装拆 时要小心,不要碰伤各部件;拧紧螺栓时,要对称上紧,以保证螺栓及密封面受力均匀。 2.加热炉的安全检查;通电前必须检查是否有可靠的接地,在确认后,方可 进行下面步骤。 3.打开总电源开关,然后再打开加热开关。

完整版水质工程学重点

1、水质标准:水质标准是用水对象所要求的各项水质参数应达到的限值。各种用户都对水质有特定的要求,就产生了各种用水的水质标准。水质标准是水处理的重要依据。此外,水质标准同其他标准一样,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不同等级。 2、胶体双电层:胶体表面带电后, 由于静电力的作用, 会吸引水溶液中的反号离子, 使固-液相界面两侧形成电荷符号相反的双层结构, 称为胶体双电层. 3、气浮工艺:在水中形成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粘附废水中疏水基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形成水- 气- 颗粒三相混合体系,颗粒粘附气泡后,形成表观密度小于水的絮体而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层被刮除,从而实现固液或者液液分离的过程。 4、微絮凝过滤:直接过滤的过滤池,不设沉淀设备,原水经过混凝过程后直接进入过滤池,即将沉淀澄清和过滤由两步合成一步,称为直接过滤、徽絮凝过滤、接触过滤等。 5、混合床:为了完全除掉水中所含的离子,可以先经过阳离子交换剂渗滤,再经过阴离子交换剂渗滤,也可以用一个由强的阳离子交换树脂与强的阴离子交换树脂按等当量密切混合而组成的床层进行渗滤。这种床层叫做混合床。 1、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包括哪几大类指标?针对每一大类,试分别列举1?2项指标加以说明。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细菌学指标. 2、为何低温低浊水难于处理?应对措施有哪些? 随着水温的降低,水的粘滞度增加,絮凝速度降低,颗粒沉速减速减慢.原水浊度的减少,使絮凝过程中颗粒碰撞的机率降低,影响絮凝过程的进行. 因此,低温低浊水的处理较常规水的处理困难.即使加大混凝剂的投加量, 仍难以达到要求的水质目标. 低温低浊水处理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和助凝剂以强化絮凝过程,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澄清及过滤形式. 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混凝剂一般可采用聚合氯化铝或硫酸铝.实践表明, 聚合氯化铝对各种水质的适应性较强.助凝剂则多采用活化硅酸(水玻璃). 3、为什么斜管沉淀池,澄清池均能获得大于平流沉淀池的表面负荷?试从机理角度加以分析。对一座沉淀池来说,当进水量一定时,它所能去除的颗粒的大小也是一定的。在所能去除的颗粒中,最小的颗粒沉速正好等于该沉淀池的水力表面负荷。因此,水力表面负荷越小,所能去除的颗粒越多, 4、图示说明为何无烟煤,石英砂双层滤料滤层含污能力优于石英砂单层滤料。沉淀效率越高;反之水力表面负荷越大,沉淀效率越低。 在单层、双层及多层层滤料滤池设计中,滤池的优化设计是以滤池运行处于最佳工作条件为原则。为此可调整各种工艺参数,使滤池的压力周期等于它的水质周期。以调整滤层厚度为例,增加滤层厚度会提高整个滤层的含污能力,延长水质周期。但滤层水头损大也相应增大,从而缩短了压力周期。无烟煤滤料一双层滤料滤池因其显而易见的优点, 含污能力强,而广泛地应用于给水处理工艺。现今,甚至研制三层滤料滤池,以期更大程度地利用整个滤层的含污能力。这是单层滤料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双层滤料、三层滤料滤池也有其不足之处:1 、滤层构造复杂2、对各层滤料筛分要求精确,操作麻烦,如级配不当,投产后常有煤砂混杂现象发生。3、施工中,对垫层、各层滤 料装填要求严格,操作也麻烦。使用中,滤层一旦翻混或定期更换滤料更是令人头疼。4、运行中要 求更高的管理水平。如管理不当,反冲洗强度控制不好,会产生清新牌无烟煤滤料严重流失现象。要经常补充新的滤料。 5、为何臭氧、紫外线等消毒工艺后还需要加氯进行消毒?自来水加氯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成本较低.自来水加氯消毒后会产生各种氯化物,典型的如三氯甲烷,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严重的致癌物.在用自来水烧开水,要煮沸3 分钟,让有害氯化物挥发一些,但不能煮沸过久,易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优点:有消毒杀菌作用,成本低;缺点:5、什么叫自由沉淀、拥挤沉淀和絮凝沉淀?自由沉淀是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没有干扰,只受到颗粒本身在水中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用的沉淀;而拥挤沉淀是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或者受到容器壁的干扰的沉淀;利用絮凝剂使水中悬浮杂质形成较粗大的絮凝体,再通过自由沉淀的沉淀称为絮凝沉淀。 6若原水铁锰较高,采用超滤工艺能否达到处理效果?为什么?(1)直接超滤工艺对水中浊度、 藻类、细菌等污染物质有着较好的去除能力,去除率达到了97%以上。通过超滤膜的截留作用, 其出水浊度也仅为0.1 NTU左右,超滤工艺并不能有效的改善水中有机污染的状况。因此直接超滤出水完全可以保证对水中浊度、藻类、细菌、大肠菌群的去除。但对有机物消毒副产物去除效果有限,膜污染严重。6、理想沉淀池应符合哪些条件?根据理想沉淀条件,沉淀效率与池子深度、长度

人体工程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1、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人体工程学是关于探索人与某一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专业理论、原理、数据及各种方法,优化人和整个系统效能的学科。 2、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经验人体工程学、科学人体工程学、现代人体工程学。 3、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的特性研究,物的特性研究,环境的特性研究,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4、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自然观测法、实测法、调查研究法、计算机仿真系统、系统分析评价法。 5、试述人体工程学在家具与室内设计中的作用与意义。 因为家具和室内设计的基本点都是要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和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家具和室内设计必须考虑人体工程学的各因素。将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家具和室内设计就是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特性,考虑人与家具、人与室内以及人、家具、室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使家具和室内设计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如果进行家具设计时忽视了对使用者因素的考虑,就不可能让使用者感到舒适和方便;同样,如果室内设计忽视了人的因素,其功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因此,将人体工程学与家具和室内设计相结合就显得尤为必要。 6、为什么现代设计要考虑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据有关数据统计,人们每天在家具上消磨的时间约占全天时间的2/3以上,家具在一般起居室、办公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约为室内的35%~40%,而在各种餐厅、影院等公共场所,家具的占地面积更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室内面貌取决于家具的风格、色彩和质地。另外,为了创造出一个实用功能合理、环境氛围适宜的室内活动场所,必须考虑如何进行家具布置。所以说,在设计中重要充分考虑。。。。。。。 第二章 1、什么是感觉?它有哪些基本特性? 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性:适宜刺激、感觉阈限、适应、相互作用、对比、余觉。 2、什么是知觉?它有哪些基本特性? 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3、比较感觉、知觉、错觉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更高一级的认识;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知觉比感觉更深入、完整;错觉则是与客观事物不相符的知觉。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错觉是与客观事物不相符的知觉。4、例举错觉现象在设计中的应用。 例如,颜色不同而造成同一物品轻重有别的错觉,小巧轻便的产品涂着浅色,使产品显得更加轻便灵巧,而机械设备的基础部分则采用深色,可以使人产生稳固之感。 5、简述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在人体工程学中研究神经系统的意义。 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全身各器官、系统均在神经系统的一控制和调节下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保证机体的整体统一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各种感觉的产生也是在神经系统等支配下完成的。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实例

目录 设计任务书 (2) 设计计算说明书 (4) 第一章污水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污水厂选址 (4) 第二节工艺流程 (4) 第二章处理构筑物工艺设计 第一节设计参数 (6) 第二节泵前中格栅设计 (6) 第三节污水提升泵房设计计 (8) 第四节泵后细格栅设计计算 (9) 第五节沉砂池设计计算 (10) 第六节辐流式初沉池设计计算 (12) 反应池设计计算 (14) 第七节O A/ 1 第八节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16) 第九节剩余污泥泵房 (17) 第十节浓缩池 (18) 第十一节贮泥池 (20) 第十二节脱水机房 (21) 第三章处理厂设计 第一节污水处理厂的平面布置 (23) 第二节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 (23) 参考文献 (26)

《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计城市日处理污水量15万m 3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二、基本资料 1、污水水量、水质 (1)设计规模 设计日平均污水流量Q=150000m 3/d ; 设计最大小时流量Q max =8125m 3/h (2)进水水质 COD Cr =400mg/L ,BOD 5 =180mg/L ,SS = 300mg/L ,NH 3-N = 35mg/L 2、污水处理要求 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后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B 标准 ,即: COD Cr ≤ 60mg/L ,BOD 5≤20mg/L ,SS≤20mg/L ,NH 3-N≤8mg/L 。 3、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拟采用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具体流程如下: 4、资料 市区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18%,年平均风速2.55米/秒。污水处理厂场地标 高384.5~383.5米之间, 5、污水排水接纳河流资料: 该污水厂的出水直接排入厂区外部的河流,其最高洪水位(50年一遇)为380.0m ,常水位为378.0m ,枯水位为375.0m 。 三、设计任务 1、对处理构筑物选型做说明; 2、对主要处理设施(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生化池、污泥浓缩池)进行工艺计算(附必要的计算草图); 3、按扩初标准,画出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内容包括表示出处理厂的范围,全部处理构筑物及辅助建筑物、主要管线的布置、主干道及处理构筑物发展的可能性; 4、按扩初标准,画出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表示出原污水、各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关系、水位高度以及处理出水的出厂方式; 5、编写设计说明书、计算书。 四、设计成果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设计图纸: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图和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高程布置图各一张。 五、参考资料 1、《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五、十、十一册 2、《环境工程设计手册》(水污染卷) 原污水 污泥浓缩池 污泥脱水机房 出水 格栅 污水泵房 沉砂池 二沉池 泥饼外运 曝气池 回流污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