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完整版)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完整版)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完整版)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怎样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习了”技术改变教学“系列课程,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

①创设情境 :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

②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

③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

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④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⑤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

仔细分析上述创新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实施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关注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也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要闻】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 【回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格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词语。 军民融合是中国国家战略,目前理论研究与政策解读多,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发展布局,尚处于“开发区模式”,且“各自为政”,此模式可能极大浪费资源。此内容可以让各地、各行业在军民融合的大格局中找到定位,作为十四五规划参考,以促进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自古以来,“犁”与“剑”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凭仗——依靠犁得以生存,凭借剑方能自卫。很多情况下,“犁”与“剑”又是一对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历史上,能有效化解二者矛盾的国家,往往能较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数十年来,庞大的军事开支非但没有将美国拖垮,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其奥秘之一就是通过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犁”体现于经济。 “剑”体现于军事。

明朝的灭亡:清八旗军总兵力才17万,面对李自成百万起义军,明朝数百万正规军,上亿汉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翻开中国的历史,强盛的中国是一个人们朝圣的中国,是一个用路与世界紧密连接的中国。路是一个国家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开放、富裕与强盛象征。其中最为盛名的路是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中央王朝与周边地区并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贸易对象、贸易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西方进口中国奢侈品)等为大宗,相延成习,以“丝绸之路”命之。 中国对陆空的认识,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强盛。后对海空的认识,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也一度强大。现在人类进入到了网络空间时代和未知的太空时代,中国需积极开辟“网上丝绸之路”和“天上丝绸之路”。丝路战略是历史的选择,也成为中国强盛的现实需要。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完整word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docx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 嫦娥升空”、“蛟下海”??近年来一个个国高技 能接踵亮相,国内尖技能“作品”可做到与世界国媲美,但手表、汽等量品量却以与世界制造国相提并。有点称,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技能人才金字塔 的塔基不。以广州例,据广州市人力源市服中心相关人,“十二五”期全市技能人才需求占 力量 30%,按照目前800 万的力量算,240 万人,如今登的技能人才量近200 万人,估算技能人才缺口 50 万人左右。在型关期的中国,技能教育又能否挑起培养型所需大批高技 能人才的重担?合近日在广州城建学院会中心的太地区民院校合作展研会,南方日 者采多位从者、学者,与他一同和探建 代教育体系程中无法回避的。 教育正从求量向求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体 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和高技能人才,期于 条末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制造型升,但 是面“ 易得、技工求”的尬局面。“民和中 小企当前招工,特是技操作工。有的后无人,技断档, 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技

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 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在受访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 上暴露出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 题。”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 2015 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 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 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 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 育。”孙太利坦言。而根据人社部2012 年对全国 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 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 别达到 2.72、 2.31和 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 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在技能人才紧缺的当下,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 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常态, 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 的发展观。事实上,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在不断 提升,但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捡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剩 下”的生源窘境?这也是横亘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心 头的天问。对此,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

职业教育院校的产教深度融合各项机制改革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716514487.html, 职业教育院校的产教深度融合各项机制改革思考 作者:夏继伟王伟丽 来源:《赢未来》2017年第03期 摘要:职业教育也可被称为就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其最主要的核心。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但从职业教育实践维度操作层面分析,产教融合方需与各项机制结合进行改革,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各项机制;改革 前言 对于现代职业教育院校来说,采用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成推进校企合作力度,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技术人才成为了发展的主要目标。所谓的融合主要是指代把两种或者多于两种的事物通过相关的机制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核心主要是指职业教育和企业深入融合发展的一个过程,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依然需要与众多相关机制(法规保障、激励补偿、统筹督导、多元配置、质量评估机制)相互结合。以下为产教深度融合各项机制详细分析。 一、产教深度融合法规保障机制 首先,在修订《职业教育法》过程当中,应该要重点突出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对各相关主体的职责进行明确。充分意識到产教融合就业教育的主要核心,对与其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完善,制定出关于违法行为的各种处罚措施。其次,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于行业指导以及政府引导的基础之上,促使学校和企业达成共识,共同承担,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不断增强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推行具有显著特色的董事会以及理事会,并采取职业经理人制度,促使校长朝着职业化之路方向发展,全面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最后,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以及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行业协会对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做出明文规定,在处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需要做到备案、遵守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对于就业准入制度,国家需要出台细则进行确立,对于用人行为依法做出规范,确保职业教育和劳动就业二者相互结合。 二、产教深度融合激励补偿机制 在产教深度融合激励补偿机制方面,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着手开展:(1)从整体宏观角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国家除了要不断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经济技术人才的需求,还应该要尽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职业教育的各种需求,促使入学以及就业两大难题得到合理的解决,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还可促进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与京东集团校企合作新闻报道 12月7日上午9:30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曾宪生副校长、吕栋山副校长,文经部储海平主任和江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运营总监杜彪先生对建设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京东电商学院进 行初步洽谈。为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精技能、善管理、会经营的电商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溧水做出新贡献。 会上储海平主任介绍了目前学校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情况,介绍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现状,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缺乏适应市场的,针对性的辅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课堂教学说服力不够。 杜彪总监介绍了:京东在2015年大力推进农村电商,通过与三到六线城市的线下IT数码或家电零售店面合作,以“京东帮服务店”的形式帮助传统零售店面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型。农村电商推广过程中,配套人才的巨大缺口问题凸显。 吕栋山副校长表示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公司业绩考核合并进行,这种紧密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问题。 曾宪生副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特色中专学校的办学定位,京东集团是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是国内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京东集团合作,将有利于突出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政府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通过初步洽谈,双方对在溧水区域范围内建立京东商学院达成了共识,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邀请政府指导,共同做好溧水本地的电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供稿人:储海平)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言材料(2)

我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我校目前主要招生的专业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高铁服务、汽车美容与装潢、公安辅警等7个专业,今年准备开设航空服务、中餐烹饪、西餐烹饪3个新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目前与宝鸡市九方信会计事务所、西安金视界财务管理有限公司等10余家财务管理企业合作。计算机专业和北京交换空间宝鸡分公司、宝鸡文森装饰公司等6家公司对接。电子商务专业与聚丰集团天下汇购物广场、河北华美集团、深圳蔚蓝时代商贸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学前教育专业分别与佳禾幼儿园、宝光路幼儿园等12家幼儿园合作。高铁服务专业的合作单位有北京商鲲高铁乘务员学校、陕西铁航旅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西安动高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西安客运段西客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汽车美容装潢专业与吉利汽车集团、西安比亚迪汽车制造厂、亨达汽修厂、大师贴膜联盟等6家单位合作。公安辅警专业与陕西辅警培训中心合作。今年准备开设的航空票务和中西餐烹饪专业,已分别与北京万德宏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宝鸡天兴餐饮集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设订单班。目前与我校合作的企业中,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约有30余家,与学校签订订单委培协议、深度合作的企业有10余家。 二、我校已开展的校企合作工作

1.2018年初制定我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并以此为依据,逐步开展工作。 2.学校与十余家合作企业进行挂牌、签约仪式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安排学生实训任务,为学生提供实训保障。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双方建立定期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3.在我校2019年年度工作要点中,已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将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诊改体系中,不断检查、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 三、我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几种主要方式 1.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我校从2012年开始,根据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入校为学生做讲座,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观,举办专业论坛等活动,与教研室老师进行研讨,开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探索双元导师模式,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工作,逐步加强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2. 教学见习模式

产教融合服务简介

产教融合服务简介 【服务使命: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致力于在教育与产业之间搭建起一个资源交换的桥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服务价值: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引入创新技术的教学资源:将产业资源(工具、工程方法、实战案例等等)转化植入到教育体系中,提升院校应用技术人才教育的创新性、实战性。 提升教育效力的职业资格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面向职业资格模型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提升院校应用技术人才教育的效力和效率。 产教互动服务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产教互动服务,包括应用技术师资培训、职业资格模型分析、职业资格分析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推动服务等等。 【专业资源:创新应用技术资源】 我们基于一致的、开放的标准,实现创新应用技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为院系专业建设提供最新的、产业性资源支持,典型资源介绍如下: Unity3D教育服务资源:为Unity相关专业建设提供Unity基础教育资源、Unity 微案例训练资源、Unity3D的游戏以及严肃游戏资源项目实战资源、Untiy厂商培

训及评测中心授权、Unity工具。 BIM 云室内教育服务资源:为BIM云室内专业建设提供云室内基础教育子、云室内微技能训练资源、云室内各式家装设计训练资源、在线家具商城微项目合作资源、Autodesk云室内设计工具、Autodesk教育合作伙伴授权等等。 BIM建模教育服务资源:为BIM专业建设提供Autodesk BIM建模工具、BIM 建模教育资源、BIM细分领域微案例训练资源、BIM应用实战案例资源、BIM应用厂商合作伙伴授权等等。 3D打印实验室教育服务资源:为3D打印教育领域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3D建模工具、3D打印设备及原材料、3D打印基础教育资源、3D打印建模微案例训练资源、3D模型实战资源等等。 跨平台移动互联网开发教育资源: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移动开发能力是核心支柱能力之一。通过HTML5以及跨平台支撑引擎,实现IOS/Andriod平台的一站式开发。提供跨平台支撑引擎、跨平台开发调试工具、HTML基础教育资源、HTML5微案例训练资源、跨平台移动应用微案例训练资源、移动应用项目实战教育资源等等。 互联网云服务开发教育资源:移动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云服务开发能力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支柱能力,云服务架构、大数据处理在互联网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地位。提供Java基础教育资源、经典软件工程微案例资源、云架构工程项目教育教育资源、大数据(包括hadoop)工程项目教育资源。 【服务解决方案:职业资格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在产教融合领域中提供创新的服务能力,具有职业资格驱动特征、教育信息化融合特征、产教融合互动特征。 (一)职业资格驱动服务模型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1)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

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甲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 为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教职成(2018) 1号)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 48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 4号)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省人大(2019〕18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双方资源统筹与共享、技术创新与服务、人才交流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文化传承与发展、党团建设等方而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合仔念则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共贏、协同发展 二、合仔境? (一)共建共享校企共同体基地 合作双方可根据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共建校内外(包括跨境)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培训中心、企业(产业)学院和创新创业中心/基地等,为校企协同培养学生、企业员工培训和服务社会提供实践场所。 (二)共建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利用双方资源,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傅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开发产品,服务企业发展,共建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提高双方的社会美誉度。 (三)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 通过高层次人才互聘(产业教授进学校,教授、博士进企业等方式)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和科研项目,共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 根据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校企合作设置专业、研究制定专 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培养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联合培养,共同申报国家校企协同育人项目。 (五)优先推荐、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基于校企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等现实利益的相应回报。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企业有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有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的义务,优秀学生有优先选择高端就业岗位的机会,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贏。 三、取方的权钊知文.务 甲乙双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合作,具体合作以本协议的《附加协议书》形式进行约定。 (一)甲方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 [摘要]:依托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所需岗位技能,探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建有: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室、柔性制造单元实训室、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室、智能制造名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创客教育中心。构建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关键词]: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前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强国梦。随着“制造业强国梦”的提出,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已经悄然来临。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重要的模具工业基地。“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 化、高端化为引领,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2015年8月,无锡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要把无锡打造成“国内一流制造业强市”。在“中国制造2025”新的形势下,不仅要求我院高职教育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要能将我院和新吴区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对我院高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建设能与之相匹配的集“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 1.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 坚持“立足高新区、依托高新区、融入高新区、服务高新区”的办学宗旨,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行动,彰显“双元培养、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围绕无锡高新区建设“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总体目标,依托无锡高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方向发展,基于德商会双元制培训中心,构建“教育教学-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素质陶冶-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通过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投入机器人先进技术与设备,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发智能制造实训能力体系与实训课程项目,构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协同研发纵横向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课题,移植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着力开展“四技服务”;引入创客教育,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由点及面,促进课堂改革;实现“四合作、五对接”,保障“技术、设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三个同步发展。力争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公共开放型实训平台,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引领与示范效应。 2.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2.1 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 与工业机器人基础应用开发型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基础性实训室。按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要求和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建设场地200M2,建有工业机器人多功能基础教学工作站、工业机器人多工

信息技术与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为初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广阔的空间,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教学的彻底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样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 ①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②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体系化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 产教融合新生态指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的相关主体、要素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既相对固定又包容开放的系统。它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使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形成企校协同合作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资源共享。各相关主体拥有的资源,如行业的信息平台、企业的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工作室、管理经验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师资、知识产权等,可以实现共建共享。 二是多元融合。多元主体的各种资源要素相互转化,融合发展。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岗位标准等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学校教育教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研发过程;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良性互动。 三是创新发展。学校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全要素的创新;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学校发展需求,创新与学校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政府及行业组织为产教融合创新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协同发展。 为此,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优选合作企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注重遴选优质合作企业,优先与能够同学校合作办班、能够提供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岗位、能够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企业合作。优先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成长发展型企业、高科技技术型企业合作。 二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做到校企合作“八共同”:共同开展招工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关注学生职业成长。 三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技术技能积累与应用。要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和企业的服务能力,组织企业员工培训,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和学校双师型师资资短缺问题;发挥各自人才和平台优势,聚焦技术应用,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发技术项目,积累技术技能,开拓新的增长点,共同推进应用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扩招背后,如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激发企业积极性等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但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 1、校企对产教融合态度冷热不均。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经历一个快速增长期,每年都有大量的职业技能型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尽管国家和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学校出于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声誉、提高就业率等方面考虑劲头比较足,但企业往往是走走过场,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一些企业宁愿自己从社会上公开招聘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达到入职需求,也不愿意冒着风险花大价钱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同时对高职生的职业技能认可度也不高。 2、产教融合多是短期行为且部分流于形式。在某一时期内,凭借各项政策激励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会积极响应政府出台的最新产教融合政策,双方怀着极大地热情进行合作办学。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来校进行专业对口教学,学生则可以有机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入职,取得双赢局面。但久而久之,等到政策的一时红利消失后,双方的合作意愿都会下降,学生实习机会逐渐减少甚至被企业视为廉价劳动力进行利用。部分学校为了应付政策,联系企业签署象征性的合作协议,停留在纸面上的各项产教融合协议最终流于形式。 3、产教融合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动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但大多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法规和实施细则,对企业和学校权、责、利的规定比较模糊,使产教融合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同时一些产业园区的地方政府只知道喊企业用工需求紧张、招不到人,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验1: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让丰富的其它多学科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使我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走出一条新路子 讲到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们一般都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去整合、服务其它学科,可以反过来用,让其它学科知识来整合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来学。举一个例子:在学习DreamWeaver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们以探索“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真实来源为主题,制作一个成语学习网站。对这个成语的一般解释,是指廉颇背上背着荆棘去请罪,但现在有一些新的解释,不是这样,而是手抱着荆棘。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马上去搜索、查询、咨询老师、讨论,想得到合理解释,最后以“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拓展出非常多的成语典故、历史事实、古文字知识等等,还有同学用Flash或Photoshop软件模拟这个成语的场景,效果非常好。网页内涵丰富,关键是把语文、历史等知识融入到网页、图片处理的学习中,学生至始至终兴趣高,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成果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感受到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的“甜头”。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融合进其它学科知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学生有成就感,提升了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应用中得到了品味提升和内涵的丰富。

经验2:我校在开展中小学班级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机器人教育、3D设计与打印尝试学科的融合,取得很好的研究效果 我校在开展的《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研究》实践中,我们坚持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能力风暴”机器人作为班级创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操作设备。同时配置了乐高机器人、智慧天下机器人、纳英特机器人。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牌的机器人设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比、求异,让学生思维发散开去,“深度”动起手来,本学期,在给学生讲授基本搭建、基本传动的知识时,我们邀请物理老师进入课堂,给学生分析力的关系与原理,搭建的优化设计等知识,让学生把每个问题尽量弄清楚,搞透彻。物理与机器人的融合,使我们的创新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丰富了创新课程内容,学生轻松掌握关键的、难点知识。在今年机器人比赛中我们取得多个特等、一等奖,这就是机器人教育走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最好体现。 我们购置了3D打印机,给学生介绍关于3D打印技术,学习建模软件,设计一些简单的作品,我们邀请了学校美术教师参与,与信息技术老师配合,在作品的设计与创意上共同配合,然后打印出来,感受整个过程,学生自始至终充满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思维,锻炼了动手能力。这就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产生出美的作品的过程。

心得体会: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之思(最新)

心得体会: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之思(最新) 产教深度融合是在现有融合基础上的一种深化和升华,是关系更为紧密、程度更为加深、境界更为提升、效度更为显著的一种融合。这样的融合其维度和逻辑路径不外以下几点。 一、精神层面:产教理念融合。产教深度融合需要以下理念引领。一是跨界整合理念。产教融合是跨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之界的一种存在,它需要跨界整合理论的指导,这样的深度融合才是合目的、合规律、合发展性的融合,才是有灵魂、有底蕴的自觉融合。二是利他惠人理念。利益逻辑是产教深度融合绕不过去的“坎”,是决定融合的深浅和成败的关键。合作只有在“相互满足对方需要”“利他惠人”的理念指导和践行中才能得以推进和深化,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 二、高端层面:产教文化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有层次的。有研究者认为:初级合作是物质的互惠,中级合作是机制的互动,高级合作则是文化的互渗。第一层级是撮合,第二层级是结合,第三层级才是深度融合、高层级的整合。再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过程看,它是一个始于做法、成于制度、终于文化的过程。做法是经验

层面的,制度是机制层面的,文化才是合作的高端境界。产教融合只有升华到文化育人层面,实现两种文化上的逻辑兼容,才是真正实现了深度融合。 三、方法层面:产教机制融合。产教融合机制,即保证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目标实现的活动规则、运行安排和方式方法,在产教深度融合中不可或缺。这样的机制是多元的,比如融合的组织机制、对话机制、育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价机制等。 从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可以凝练出深化融合的机制,如统筹融合机制、“四链衔接”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统筹融合机制,包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布局,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统筹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统筹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等方面。“四链衔接”机制,指的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其中教育链、人才链属于教育侧、供给侧,产业链、创新链属于产业侧、需求侧,要求通过供给侧教育培养人才,更好地支撑需求侧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是产教深度融合最深刻、最稳定的机制。在融合过程中,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获得和收益,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各自诉求,这样才能达成合作多赢,维系和深化产教融合。 四、实践层面:产教创新融合。产教深度融合要体现在落地遂行、实践创新上。当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着不少问题,深度融合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创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汇总).doc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当前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认真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 一、军民深度融合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 以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装备,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并已成为现代作战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加紧推进军事转型,加强高新武器装备研发,竭力抢占军事竞争的制高点。2012年1月5日美国出台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防务战略指针。该文件强调:“美军将选择利用高技术而不是军队规模来维持其优势”。未来美国将加强对高技术、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研发投入,主要包括无人机、隐形轰炸机、隐形远程巡航导弹及侦察、通信、指挥、监控系统和网络战武器等领域。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所要达成的高新武器装备优势,单纯依靠军队系统是难以持久的,而必须以军民两用技术为载体,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潜力,才能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谋求武器装备的发展优势。为此,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不断改进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加强高新武器装备建设能力,努力占据军事装备发展的制高点。因此,美国在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的同时,明确提出“只有通过加强民用技术基础,才能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孪生问题”。初步估计,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我们面前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的一种和教学手段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一、案例简述

本文将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为案例来简单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也将结合本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抒发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篇采用故事形式的书刊推介文章,题目本身就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作者选取这个题目,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一下的疑问。首先,这个课题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是第一个疑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个地方。其次,“男孩子必读”。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必读?女孩子就不一定要读了么?作者是不是故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最后,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要我们学习什么?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包含太多的信息,作为教师该如何围绕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来构思、讲解这节课并且还要保持文章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不借助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自己不断的在黑板板书,通过自己文字表述与学生就课本内容回答自己的提问来讲解课文,那样避免不了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新意,也不能很直观的讲解课文,分析课文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也不能保持课文对学生持续的吸引。课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