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要积极心理学幸福感文章

重要积极心理学幸福感文章

重要积极心理学幸福感文章
重要积极心理学幸福感文章

目录:下面是以下关于幸福感的选摘,都已标上出处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总幸福指数

心理体验与幸福指数

工作幸福感的12大杀手

学会享受“幸福感”测测你的幸福感——自陈式的小测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研究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摘要:现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也即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在过去几十年里,消极心理学占居主导地位,忽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造成心理学知识中的巨大空档和心理科学贫困。积极心理学力主心理学应该而且必须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理念和一种科学行动,其目的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幸福感模式人文关怀

进入新世纪来,以Seligman 和Csikszentmihalyi (2000)《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突露锋芒,以锐不可当之势迅猛发展,矛头直指在过去近1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给似乎有些沉闷的心理科学带来新的冲动和活力。Seligman 和Csikszentmihalyi宣称:1((P5-14):“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心理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消极心理学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到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一、当代心理学:积极转向\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 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

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人格品质: 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

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2 ((P5-14)。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的生活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复杂的行为,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显然,积极心理学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并力图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一针见血地指出消极心理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和困境:

首先,消极心理学模式限制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导致消极心理学模式的霸权。在过去的近1个世纪中,消极心理学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为“消极(病理或变态)心

理学”的代名词。据有关的OVID搜索发现,错误(error)和偏差(bias)(18,913)远多于

优点(strength)与价值(virtue)(7,423),晚近的Myers和Diener(1995)文献回顾发现(3( (p. 325

-337):心理学文献过分集中在个人生活的消极层面,心理科学中关于消极心理研究的论文远

远超过研究积极心理状态的论文,这个比率高达17比1;

其次,消极心理学模式把心理学家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导致心理学的畸形发展。消极心理学家的研究焦点和兴趣过分地集中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种过分局限的消极心理学取

向的模式,忽视与漠视个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马斯洛很早就指出(4((P1

4):“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

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

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过去,大多数研究者受到的是消极心理

学的训练和熏陶,导致对消极心理模式情有独钟,很少研究者研究人格成长,幸福感以及增进

幸福感;

最后,消极心理学模式泛滥扩张,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巨大空档”以及“心理科学的贫困”

(5((P2)。Kennon M.Sheldon和Laura King在其《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论文中指出(6

((P216-217):“非常遗憾,心理学家对如何促进人类的繁荣与发展知之甚少,一方面是对

此关注不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妨碍了对这个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实际

上,关注人性积极层面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人性。”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消极心理学取

向的研究模式不可能真实、全面地理解与解释人的本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也意识到,心理

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

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越来越多的

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

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些内容必须纳入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正是出于对消极心理学模式种种弊端的不满和反抗,作为回应,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有关的论著、个案研究以及实验研究都大大

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主题涉及: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心理幸福

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快乐(Happiness)、幸福(sense of well-being)、满意(s

atisfaction)、士气(morale)、正性情感(positive affect)、负性情感(negative affect)、

情绪平衡(affect balance)、兴高采烈(elation)、幸福觉察(perceived well-being)、主观

福利(subjective welfare)、主观不幸福(subjective/psychological ill-being)、可感性生活质

量(perceived life quality)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积极心理学不断增长的意识,无论什么

理由,这个领域开始出现萌芽。特别是1960年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

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最近,心理学家通过Psyc

hinfo进行搜索发现:幸福感与心理疾病,在过去的5年里。各有28,612个12,009引用,当包

括健康,快乐,生活质量和其他有关主题词进行更广泛的搜索,数量就更多(6((P141-161)。

在积极性心理学模式与消极心理学模式的对抗与较量中,天平逐渐向积极心理学倾斜,此消彼

长,积极心理学的萌芽不断壮大,逐渐成长。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性中的优点是对抗

心理疾病重要的调节与缓冲器,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等,已成为当代

心理学知识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在这种思想与观念影响下,积极心理学思潮终于汇集成汹涌

喷湃的时代潮流,在千禧年新世纪伊始,终于爆发出来。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 和Csikszent

mihalyi (2000)联名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既是对前期积极心

理学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进军的号角,“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思

想、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一种技术、一种行动,引起了巨大反响。从此,揭开心理学从消极

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历史序幕,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

临。

二、积极心理学:基本框架:积极心理学虽到今天才异军突起,萌芽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最后构成现代积极心理学体系中的基础和框架。

1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

积极心理学体系首当其冲的为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 WB)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肯定性的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人们积极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其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影响因素、心理机制,评估以及如何增进人们的幸福感水平等。

Kammann(1984)等指出(7((P15):“幸福感是人类经验中的一个强劲的首要的维度,幸福感研究生机勃勃。”

1967Wanner Wilson[8](P294)写第一篇幸福感研究领域的评论《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时,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仅有20余篇,

代表Diener认为: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标志(10((P542-575):

1、主观性。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

2、积极方面。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

3、多维性。心理健康应包括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根据他的观点,后来的研究者把心

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重要方面11((P65-75)

他早期被认为是对传统心理学目的的补充和附属,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研

究新的方向与主流。目前,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使用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状

况的正面指标,

Cnaan ,Blankertz ,Messinger 和Gardner(12((P219-231):促进幸福感应该是心理健康

的主要目标. 心理疾病患者

康复的基本目标之一

应该是主观幸福感水平的

增长。

Anthony , Cohen,和Farkas (13((P222-237):把心理健康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局限在没有精

神疾病,这是不公平的。精神症状的消失和康

复的结果是产生幸福感,仅仅使用精神症状测量

的作为心理健康指标是不科学的。

这些认识促进了主观幸福感在心理健康评估中的应用,并且已经从个别的评估演化为普遍趋势,这种趋势在最近二十年期间持续不断增长。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反映了从ill-being取向到well-being 取向模式的转换也即从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深刻变

2 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14((P68-78)。

自我决定理论定义一方面包括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试图指明自我实现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

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要:能力需要(Competence),关系需要(Belonginess),自主需要(autonomy),这些需要满足导致人们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支持自主、能力与关系的社会能够促进个人发展。“3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关系)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本需要不仅仅是心理发展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必须提高给人们以促进其茁壮成长和心理学发展的基本养料,阻碍这些需要满足不管在什么社会与文化背景都会导致消极的心理后果。”

Ryan等(1996)(15((P30-44):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那就是重视个人成长、

自主、良好的友谊和社会服务,不断努力追求内源性目标,所谓“好

的生活”就是个体为其个人成长、独立、与他人深厚的友谊和社会

服务的努力过程。

Ruff根据人类发展模式提出多维模型(16( (P719-767)包括:

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积极的自我评价及对个人过去生活的接受;

2、人格成长(personal growth)。不断成长和成为自己的感觉,

3、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相信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义;

4、良好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与他人关系的质量;

5、情境把握(environment master)。能够有效处理个人生活与情境的能力;

6、独立自主(autonomy)。自我决定的感觉。

这些研究取向的共同点,就是强调人格成长、自我决定,友好关系,社会贡献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而良好的社会也有责任和义务促进个人的发展,从而把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导向一个开阔与深刻的境界。

3 其他研究思路

Lyubormirky(2001) (17((P239-249)等开辟的认知方向研究,从积极的认知角度发展了积极心理学体系。

她认为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事件都是“认知过程”: 是个体的分析和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

有重要的影响。认知理论包括选择模型、保护水平,目标理论、社会比较和应对方式理论,这

些均涉及主观的认知心理过程。这些过程通过控制人-环境反应方式调节着环境影响,并在一

定程度上唤起和提前反应。

认知研究发现(18((P988-1007),人们对常规和非常规的事件两者的反应与不同的幸福感水平有关,如

幸福者1、具有更乐观的策略和性格,

2、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建构生活情境;

3、预期未来适宜的生活环境;

4、感觉能够控制自己的收入;

5、对自己的能力与技能拥有自信,

另外,并能够化消极为积极,并思考自我以及与自我有关的问题。

Folkman(1997),Ryff(1998),Taylor和Aspinwall (1996)(19((P1069-1861)则描述了人们应付问题的认知与动机过程。发现积极的和有意识良好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极有价值。诸如

1、表现出积极幻觉;

2、从消极事件吸取积极的意义;

3、应用幽默、信念、意志应付困难;

4、不钻牛角尖;

5、用适合的方式进行社会比较。

所有这些,均能够减少了紧张并促进了心理健康。理解人的认知差异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4 心理健康——过去近1个世纪里心理学主要研究消极心理,并发展出正常与病态的标准。积极心理学是如何看待心理健康的呢?

Salovey等(2000)(20((P218-226)对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进行了反思,指出:过去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消极情绪如何促使疾病的发展,而没有关心积极的情绪如何增进健康。积极的情绪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们认为,积极的情绪具有更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这里既有直接效果-促进人体免疫系统发展,也有间接效果-增强心理统摄、社会资源利用、健康行为促进。他们的系列研究证实了乐观与希望能够有效的增进健康。

Shelley Taylor(21((P99-109)及其合作者认为乐观信念能够保护人们免除疾病,例如,在AID疾病

研究中发现,乐观者病理症状更晚出现,生存期也更长,乐观者更可

能寻求良好的健康行为与社会支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防止疾病的

发生。

George Vaillant(2000) (22((P89-98)认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都没有痛苦,都体验快乐,但积极

的心理适应会渗透于整个人生。

据大量成年群体研究,Vaillant总结出成熟防御的贡献,

利他、升华、压抑、幽默、期望这些机制会产生成功与

快乐,他的基本观点是成熟功能、创造性、积极的行为

适应。

三、积极心理学:未来态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并进而取而代之,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首先,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

第一个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

义,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23((P34-43)。

第二个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着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

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

(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 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2

4((P7-8);

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

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Milieu)建沟着

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的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其次,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

积极心理学就其思想源头,与“第三思潮”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人本主义对壁垒森严的临床心理学和行为主义提出了挑战,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但人本主义由于没有实证科学的积累而限制了其的应用与发展。现代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它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展消极心理学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标准,标准化测量工具,严密的实验设计技术,以及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并服务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第三,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以促进人类发展为己任,认为心理科学应该理解人是什么以及人可以成为什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已经超越了学科发展的范畴,而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当代“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以人为中心的多目标、多方面的发展观,取代以物为中心的增长观。发展是为了一切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离开了人的发展,发展就无以为继(25((p 51-54),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标准在提高,但生活质量并不一定同时在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满足感、创造力并不一定同时在提高,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全球性的精神危机、拜金主义、纵欲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等.

因此阿玛达尔?森指出,经济发展并不能自然而然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经济发展的最终检验,不是普通的物的指标,而是人的发展程度。发展的状态不仅是一种物质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因此必须提高人的能力、选择与贡献(26((P177-181)。自觉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重建人类的新人文精神,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对现代心理学提出的新课题。

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中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机能,将导致心理科学对人性更科学的理解以及更有效的干预,从而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

张厚粲:“人文关怀是21世纪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由之路。”[27](P3)

Deci和Ryan (28((P141-161),积极心理学崛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

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

Diener E(2000):“社会必须与重视经济一样,重视主观幸福感:对幸福感进行追踪、理解与研究,并肩负起教育大众的责任,科学地理解生活质量并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

幸福指数

一、幸福的公式

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一个幸福的公式: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英文表达:H=S+C+V

总幸福指数是指你的较为稳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暂时的快乐和幸福。看了一个喜剧电影,或者吃了一顿美食,这是暂时的快感。而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续幸福的、稳定的幸福感觉,她包括你对你的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你对自己的生命的质量的评价,是指你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这个总体幸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一个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二是环境事件,三是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

二、具体分析:

1 先天遗传怎样影响幸福感——幸福怎么能与先天的东西有联系呢?

一对双生子的研究证明:

一个人的心情可能受到父母的遗传影响,如天生具有抑郁倾向,整日闷闷不乐,其实没有什么坏事情来烦他们,可他们就是不快乐,对生活中消极性和阴暗面却十分敏感,易被不好的事情所感染,甚至遇到好事也不能使他们快乐。(发展心理的实验)

中彩2200万美元,罗斯只快乐了不到一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讲述了一个故事:罗斯是一个芝加哥郊区的中年妇女。她离婚多年了,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希望,她每个星期都花五美元购买当地的一种彩票。由于她平时总是处于情绪低落中,所以要靠服用一种抗抑郁的药物保持心情安宁。这种坏情绪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的,二十多年来一直持续着,只不过三年前她丈夫有外遇抛弃她之后更严重一些。然而奇迹发生了。罗斯赢得了她所在的州的彩票大奖,整整二千二百万美元。她激动得差点晕过去。她辞去了洗衣工的工作,购买了有18个房间的别墅,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最好的私立学校。但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幸福心情不到一年就开始恶化了,到了年底,她的抑郁情绪重新出现了,她像以往闷闷不乐……

财富和成功不能永葆幸福,而乐天派的情绪才是稳定的金钱竟然也买不来快乐?

心理学家调查了22个平时具有抑郁心情但曾经中过彩票大奖的人,当中奖事件过去以后,他们很快地回到了从前的抑郁状态,又觉得不幸福了。但令人欣慰的是,如果一个天性乐观的人,遇到暂时性创伤事件对他们的消极影响也是短暂的,不幸事件的几个月后,他们又回到了从前的正常状态。调查表明,即便是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如果原本是一个乐观的人,在得病八周后,其积极的情绪会有所恢复,并战胜了消极情绪。若干年后,他们报告的幸福感只比正常人稍低一些。看来,乐天派人的情绪是稳定的。金钱与财富的总体水平与幸福人生关系不大。调查富有国家和贫穷国家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赛利格曼等心理学家从各个国家抽取了1000人的样本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发现人的幸福感与购买力的关系。

原因:人性中对好运气和成功具有心理适应性,当好事发生后,人们会很快地适应它,并认为这个好事是合理的,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比如没有钱时,你认为有钱和富有是多么令人幸福的事情,可当你有了钱后,你不仅不会长期觉得幸福,反而会激发了更多的欲望,希望有更多的钱。事业成功也是一样,如果你事业成功,你会为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目标。你并不会长期地驻足于幸福,而是具有了更高的雄心。所以财富与成功都不会令人永葆幸福。不到三个月,无论是被解雇还是升迁这样的重大事件对人的幸福的影响就会减弱。

人均总产值与幸福感正相关,但超过8000美元时,幸福感就小多了。总体上说国民经济总产值与幸福感正相关,人均收入越多,人们越幸福。但是,当人均总产值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幸福感与经济的相关就不存在了。富有的瑞典人比保加利亚人幸福,但是,如果是一个人生活在美国或者是意大利,则与瑞典人在幸福感上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贫穷不一定使人痛苦。福布斯前100名比中等收入者稍幸福点

但是也有一些经济收入与幸福感不相符合的情况,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人的幸福感或生活满意度比其收入预期的要高出一些,而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幸福感则比其实际的经济收入水平预期的要低一些。而与收入反差最大的是日本,其国民经济收入水平很高,但其幸福感却很低。这可能与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由于国家政治改革和经济转型不成功,导致人民对生活的失望;而中国和巴西等国家虽然经济绝对收入不高,但社会总是在蒸蒸日上,发展较为稳定。日本人幸福感与中国、巴西相差不多,表明收入与幸福有时不成正比。根据赛利格曼的观点,财富只是缺少时才对幸福有较大影响,一个特别贫穷的人不会感受到幸福,可当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财富与幸福的相关就小多了。即便是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前100名,身价在1.25亿的富翁,也只是比中等收入的人稍微幸福一点而已。

那么世界上最贫穷的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如何呢?调查表明,最贫穷的人生活幸福感并不是特别差,他们的幸福感与中等收入的人只是稍微低一些。贫穷不必然使人精神上痛苦,贫穷更是一种社会病,是就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与心理不健康关系不大。你如何看待金钱比金钱本身更加影响你的幸福,一个对于金钱特别看重的人会对收入有较少的满意度,对于生活的总体满意也就相对低一些。

双边婚姻围城并没双边幸福,最幸福人的标志是愿与他人分享生活

俗话说婚姻是一座围城,有的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锺书君说的)根据美国对于35000人的调查,结婚的人中有42%的人认为生活非常幸福;而没结婚的、离异的和配偶去世的人中,认为生活非常幸

福的比率只有24%。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同居但没正式结婚的人觉得很幸福,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没有这种感觉。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婚姻并不幸福,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低于没有结婚的人或者已经离婚的人。总体上可以说,在婚的人比非在婚的人更加幸福。

社交生活方面,赛利格曼的研究表明,10%最幸福的人虽然形形色色,但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他们区别于一般人和不幸福的人的一个标志是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而不是一个人独处。这一点与婚姻有点关联,一个喜欢与他人在一起的人,愿意结婚,而一个愿意独处的人不倾向于结婚,可以说一个幸福的人是一个爱交往的人,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

年轻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年龄对于幸福有影响吗?威尔逊30多年前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如今可能有所变化。年轻不像过去那样重要了,一项权威的研究考查了不同国家的60000多人,将满意分为生活满意、愉快心情和消极心情三个方面,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愉快的心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稍微有点下降,消极的心情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受教育程度、气候、种族和性别不影响幸福

没有证据发现这些因素对幸福有任何影响。学历高的受教育者并不比没有受教育的人更加幸福,智

力水平也是如此。无论是阳光还是阴天潮湿的气候,对于人的幸福感都没有什么影响。种族也不影响幸福,各种族的人都有幸福和不幸福的人,而性别也对于幸福没有影响,女性快乐和悲伤的程度方面都超过男性,所以总体水平上他们与男性的幸福是一样的。

财富,尤其是财富的增加,与幸福只有低相关。富有的人报告说只比普通人感觉更幸福一点。最近的半个世纪,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增加很多,但幸福感只增加了一点。

最近的一次收入增加可以增加幸福感,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增加,不会增加人的幸福。

外表的吸引力也不会影响人的幸福感。

3环境怎样影响幸福?

好的消息会令人更加愉快和幸福,而坏消息则令人不高兴。美国学者威尔逊是研究幸福的专家,他在四十年前曾经指出幸福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收入高;已婚;年轻;身体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任何性别;任何智力水平;宗教信仰。四十年后赛利格曼重新审视了这些构成幸福人生的条件,发现有近一半是不正确的。

如果希望更加幸福具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加幸福和快乐,自杀的和得抑郁症的人也较少,这是因为所有宗教都宣扬爱人、宽恕和行善,反对酗酒、纵欲,强调内心的宁静。具有信仰的人更加坚强,身体更好,更为长寿,也更愿意与别人相处。

综上所述,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幸福,你不妨选择如下环境:

1.生活富有一些;

2.拥有美满婚姻;

3.丰富你的社交生活,多与朋友在一起;

4.具有信仰。

关于幸福公式中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你能掌握的力量,即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力量。《心理体验与幸福指数》邢占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围绕着幸福感的含义、幸福感如何测量、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等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由于学科背景和研究取向的差异,不同的研究者对幸福感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近年来,出现了以生活质量为基础对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将幸福感理解为“好的生活”。幸福感被视为反映人们主观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指标。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

1 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

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从整体上看在不断提高,人类曾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正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的心理体验问题却凸现出来。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强调无形的精神生活水平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向传统经济学仅仅以收入水平等客观要素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国民生活水平指标的作法发起了挑战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始,生活质量的研究开始同社会指标运动结合在一起,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采用幸福感作为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由此而发展了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者,一般将幸福感界定为人们依据自己的标准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

在他们看来,一个人是否幸福,关键在于他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如何。这种观点明显受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其隐含的前提是理性人假设,人们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对客观生存条件的满意感。

2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

幸福感研究的另一重要取向,是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称之为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自诞生之日起,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的最重要方面,便是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在

相当长的时期内,心理学在这方面所关注的要么是非正常人的心理与行为、要么是正常人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而对正常人如何适应和应付生活、如何获得人生幸福却关注不够。积极心理学将视野投向如何更好地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与应对生活。与此同时,在传统的健康心理学领域,为了能够对病人的临床治疗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研究者们也开始注意评价那些影响病人康复和适应的主观健康因素。

心理学家的这些努力,有时又被称之为“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研究。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假定:一个人是否幸福首先在于其是否拥有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能否获得情感上的平衡。因此,如果一个人在特定的时期内,所体验的正向情绪(例,快乐)比负向情绪(例,痛苦)越多,他就会越感到幸福。不难看出,非理性的情绪体验在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中起了相当的作用。在这里,幸福遵从的是快乐的原则,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体验到的快乐感。

3自我决定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他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完善论幸福观的先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在反思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的基础上,从西方哲学中完善论幸福观的传统出发,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发展了心理发展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在心理发展意义的幸福感研究者看来,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

这类体验的获得是以个人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为前提的。在马斯洛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理论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按照自我决定理论的解释,人们能否体验到幸福,取决于那些与人们的自我实现需要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因此,幸福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它从深层次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与价值的追问。

4 体验论幸福感

在以往幸福感实证研究和幸福体验形而上学探讨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体验论幸福感的内涵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从形式讲,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某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状态,而是

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

正向心理感受。作为一种体验,幸福感既包含了认知的成分,也包含

了情感的成分。

从结果看幸福感体验表现出较多的情感的特征,但从过程看这种体验

则更多地依据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认知判断。

从内容讲,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或非常满意的)存在状态。反映的

是人们是否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而存在,以及这个正常存在着的人在物质和

精神方面所达到的合乎价值的程度与水平。

幸福能否被测量——人类对幸福进行度量的努力很早便开始了:

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经用一种独特的方法计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快乐729倍。

在漫长的人类思想史上,对幸福的度量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与幸福有关的问题一直被视为形而上学的专利。

近代科学给了那些致力于幸福度量的人们以新的希望:十八世纪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鼻祖边沁,成为试图将幸福度量纳入近代科学轨道的第一人。但由于受近代科学机械论倾向的局限,边沁在幸福度量的道路上并没有走多远,在其身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幸福能否被度量一直持怀疑的态度。

如果说到了今天人们对“幸福能否被测量”这一问题仍然存有不同程度质疑的话,

那么对“幸福感能否被测量”这一问题,在心理学相关研究领域中则几乎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幸福感可以被测量,是幸福感实证研究的逻辑前提。事实上,不同取向的幸福感研究者们都是从幸福感测量研究开始的。生活质量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者们,选取的幸福感测量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他们主要采用的是单项目自陈幸福感量表:就总体满意感而言,研究

者们往往要求人们在“总体而言,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这样一个等级量

表上做出选择。而领域满意感则要求人们就生活中若干重要领域的满意程度做

出选择。

八十年代以后,这种思路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不少研究者开始尝试构建多项目总体满意感量表:心理健康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一度采用的是一些精神疾病诊断量表。一些研究

者从情感权衡的基本假定出发,编订了情感平衡量表。但也有研究者对短期情感

反应能否用来说明一个人整体幸福感状况表示怀疑。他们试图从短期情感反应和

长期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全面地把握被测者的幸福感状况。心理发展意义上的幸福

感测量采用的也是等级评价量表,但是要求人们评价的内容却与生活满意感量表

有着较大的差异。

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同取向的研究者们共同推动了幸福感测量研究的发展,诞生了一批被证实具有良好测量学特性、且广为运用的幸福感量表。但总体看来,目前的幸福感测量研究状况却并不令人鼓舞。研究者们从各自固守的研究传统出发对幸福感进行界定和测量,使得这一研究领域长期处于一种分化的状态,“幸福感”这个术语被随心所欲地解释,大量的研究成果不具有可比性,一些重要的结论基本无法得到验证;由于没有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测量理论作支撑,许多幸福感量表编制研究给人们一种“无根感”;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一些针对不同国家居民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结论尤其令人费解,人们有理由知道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但是研究者们却往往很难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总之,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幸福感测量的指标有待于整合、幸福感测量的研究方法论有待于创新、幸福感测量中的文化差异日渐突出。

从文化背景差异的角度讲,在对待外来的幸福感测量工具时,必须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而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出发,编制一套适合当今中国居民的幸福感量表则显得尤为迫切.

从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出发,我们提出了体验论幸福感测量研究的思路:

体验论幸福感测量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幸福体验的内容,即能够引起幸福感体验的体验对象;

体验论幸福感测量坚持实证主义与现象学相结合的方法论,强调充分发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双主体”作用;

体验论幸福感测量研究所关注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现象,并力求使所开发的测量工具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具有普遍适用性。

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在对幸福感测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财富、人格、年龄、婚姻等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上。

1 物质财富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将“有中等财富”视为幸福应具备的五个要素之首。

心理学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国家内和国际间两个层面展开的:

从国家内层面来看,对发达国家居民的研究大多证实个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达到了显著

性水平,但相关系数并不高。研究表明,收入对个体幸福感差异的解释比例

不足2%。对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国内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一

项跟踪研究表明,尽管在最近50年来这些国家的居民收入有了迅猛的增长,

但是幸福感水平却相当稳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发现,在较为贫穷的

国家个人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关较强。

从国际间层面来看,研究者们一般将人均GNP和居民购买力等作为反映不同国家财富的指标。

不少研究发现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国民的平均幸福感水平之间有着较强的相

关,相关系数大致在0.60-0.70之间。由于这些跨文化研究比较的是大群体

被试的平均幸福水平,因而尚不能直接反映出幸福感在个体水平的差异。但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从中看出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与幸福社会之间的密切关

系。

2 性格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讲过,“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人格与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孰轻孰重,研究者们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先后出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

早期研究者注重考察一些影响幸福感的外部客观变量,如外部事件、生活情景以及人口学特征等对幸福的影响。然而许多研究发现,外部的客观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是较小

的。而大量研究表明个人的幸福体验是比较稳定的,研究者们试图用自上而下的理

论来揭示个体幸福感的差异,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格对幸福感的影响。许多研究证

实,外向性与积极情感相关显著,而神经质则与消极情感显著相关。

3年龄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者曾经假定,年龄可以作为预测幸福感的一种重要指标。在他们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幸福感会呈下降的趋势。然而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却并没有多少材料支持这一假设。相当多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满意感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有升高的趋势。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根据年龄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而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期待与他们的实际感受更为吻合。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年龄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一项针对英国和美国居民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表明,年龄与幸福感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

4婚姻生活

婚姻生活往往被人们视为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被西方许多研究者的研究所反复证实。在他们看来,由于配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幸福感水平。有人甚至将已婚

者和未婚者之间幸福体验的差异比作“幸福裂谷”。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婚姻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婚姻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上,之所以会出现不一致的结果,是因为这一关系还可能受到社会变迁、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人的幸福体验与婚姻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在逐渐下降。有研究者深入分析了这些资料后认为,在美国出现的这种变化应当归因为离婚率的上升和未婚同居现象的增多。这两种现象使得已婚者与未婚者之间的“幸福裂谷”得以缩小。

5心理学研究者们还对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性别、宗教信仰、教育、职业等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探索,

这些都可以视为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在幸福感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研究者们希望通过这类研究找到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然而迄今为止,这一目标似乎还十分遥远。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这些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相关关系。在很多时候,既可以讲这些因素影响着幸福感,也可以讲幸福感影响了这些因素。而且,即便是这种相关关系也并不像预想的那样简单,往往还受到其它一些因素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摘自《工作幸福感的12大杀手》

工作,几乎占据了我们生命中1/3强的时间。生活幸不幸福,和工作是否幸福休戚相关。近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工作幸福指数调查”,共有5350位在职人士填写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工作幸福感并不是很强,整体工作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下状态,而且在工作中负面情绪体验比较多,包括愤怒、受到威胁、痛苦、担惊受怕、气馁等。看来,职场还需要更多幸福的阳光。

比较而言,这么几类人群的工作幸福感稍强一些:

性别:女性>男性

女性的“工作幸福指数”为2.76,而男性的“工作幸福指数”仅为2.52,这可能是由于男性的工作压力比女性更大吧。

教育程度:高学历>低学历

从参与调查人群的教育程度来看,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幸福指数”越高。“初中或以下”教育程度的“工作幸福指数”仅为2.45;

而“硕士或以上”教育程度的“工作幸福指数”则高达2.81。

行业:医疗卫生>运输物流

可爱的白衣天使也是职场中较为幸福的一族,也许是救死扶伤能赋予他们沉甸甸的成就感吧!而从事“运输-物流”行业的人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工作幸福指数”是所有行业中最低的。

得分最高的三个行业是“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公共事业”和“互联网-电子商务”;得分最低的三个行业是“运输-物流”、“金融业”和“石油-化工-原材料-矿产”。

组织类型:公务员>国企员工

看来看去,公务员算得上职场中最幸福的人群了,紧随其后的是民企和外企员工,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则不得不“叨陪末座”。

工作年限:两头高,中间低

从工作年限来看,职场新人和工作经验超过10年的“老法师”工作幸福感较高,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初入职场,新人眼中的一切都那么新鲜,只要有事干,就会感到幸福。可是一年以后,他们发现,职场并不像当初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对前途、方向产生迷惘,“工作幸福指数”也随之进入漫长的“蛰伏”期;转机发生在十多年之后,这时,多年的积累带来质变,事业有所成就,工作幸福感也随之达到巅峰状态。

职位:高层>低层

不同职位的工作幸福指数刚好与职位高低成正比关系,即职位越高,工作幸福指数值越高。“高层管理者”、高级专业人员、中层管理者、中级专业人员与一般员工的得分依次为:3.18、2.88、2.75、2.60、2.32。

工作幸福感的12大杀手

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与流程不合理(超过60%)

对薪酬不满意(超过50%)

对直接上级不满(超过50%)

对自身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接近50%)

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接近40%)

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40.4%)

工作量不合理(33.6%)

工作与生活之间经常发生冲突(26.3%)

工作职责不明确(19.6%)

与同事的关系不融洽(16.4%)

工作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11.6%)

对工作力不从心(11.5%)

学会享受“幸福感”

人们做事越来越追求速度和结果,照相要立等可取,吃饭要招之即来,火车要提速,连谈恋爱也讲究速配……然而,人们得到的幸福感却似乎并没有与此成正比---现在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早期教育煞费苦心,有的家长不惜重金买来钢琴,把家教请回家,以培养孩子的高雅气质;有的家长不惜劳苦,送子异地求学,以求得超越同龄人;还有的家长拼命地往孩子的作息表上塞进书法、舞蹈、唐诗等培训班的课程。家长们有个共同的信念:学得越多,本领越大,将来越幸福。真是这样的吗?

不久前,中科院的心理专家在中国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做了一次“幸福感”的心理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这群被外人认为幸福的人们,竟感到不如10年前幸福。心理学家们分析,幸福并不与财富拥有成正比;一个人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与此人的“幸福感”有关,幸福感受强烈的人,更能体会生活中的细微快乐,更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快乐。

一个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各种心理需要都会得到及时的满足,是肯定没有幸福感的。因为幸福感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发育;一个暴殄天物的人是没有幸福感的,因为他不知道物质的价值。幸福存在于心理满足过程之中,存在于自身潜能发挥过程中。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随机抽样选取一群孩子,给他们每人几个糖果,告诉他们,如果在10分钟以后再吃这些糖将会再得到一粒糖果,如果现在就吃则不能得到。10分钟后,有的小孩没有吃,又得到他盼望的一粒糖果,快乐无比,而此时没有得到的小孩则显得格外落寞。事实不仅如此。心理学家通过追踪发现,那些当年延迟满足自己欲望的小孩长大后更具有幸福感,对工作更满意,人际关系更和谐。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更多地被告知要追求速度。照相要立等可取,吃饭要招之即来,火车要提速,连谈恋爱也讲究速配……总之人人都在追求速度。只注重事物的结果,只要占有,这怎么会有幸福感呢?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即使占有了整个世界也无法得到满足,也没有幸福感受。

测测你的幸福感——自陈式的小测

“心理小魔镜”是这样一面镜子,它可以从你所选择的测试题答案中,知道你属于哪一类人。做这样的测试题,需明白两点:1、选择答案要快。以第一感觉为准。2、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有的,只是类型上的不同。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存在于人的内心。享受荣华富贵的人不一定感到幸福。你我庸常之辈未必没有幸福。现在,你想知道自己的幸福指数吗?请做下面的测试题。记住,每道题只能选一个答案,请在读完全题后的10秒钟之内选定答案。

☆你正口干舌燥之际,找到半杯水,你的第一感觉是:

A、真糟糕,只要半杯水!

B、虽然只有半杯水,也可解一下燃眉之急。

C、太好了,还有半杯水!

☆你要转学到外地,跟好朋友依依不舍之际,你心想:

A、到陌生城市去,我再也交不到这么好的朋友了。

B、虽然我们分开了,但还是好朋友。古人不是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嘛。

C、离开好朋友固然不舍,但友情肯定长存。而且,到了新的城市,新的学校,肯定会有新朋友。这样坏事变好事,朋友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真好!

☆你不小心摔了一跤,磕破了嘴唇。望着肿得老高的嘴唇,你心想:

A、惨透了!这可怎么办?

B、不要紧,过两天就好了。

C、摔得再重点,我的门牙就保不住了。幸亏只是嘴唇受了伤。真是万幸。

☆你的好朋友家买了辆汽车,虽然只是一辆小奥拓,也是“有车族”了。而你老爸,才有一辆破自行车。你心想:

A、我们家这么穷,真丢人!

B、以后我们家有钱了,也买辆车,比他们家的还好,起码是桑塔那。

C、他们家的是车,我们家的也是车。他们家的车每年要花好多钱,我们家的车每年要省好多钱。而且,还环保呢!

☆“秋风扫落叶”之际,你会想:

A、又到穿厚衣服的时候了,真烦人!

B、秋天不出汗,挺好。

C、又可以穿漂亮的毛衣了,真不错!还有,秋天的景色可真美呀!

☆你生病了,躺在床上,不能去上学,也不能出去玩儿。这时,你心想:

A、全班同学,就我一人躺在病床上,真够倒霉的了。

B、“吃五谷,生百病。”还是老妈说得对,人,哪有不生病的呢。

C、比起那些得重病的人和先天残疾的人,我这点儿小病算什么。不就是在家休息几天嘛!

多数选A的同学:

你是一个悲观的人,凡事总往坏处想,这样可不太好哇。好多时候,事情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你却烦得不行。记住,幸福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想想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吧。你会觉得你够幸运的了——当然,我这不是教你做新时代的阿Q。我不过是希望你快乐些而已。

多数选B的同学:

你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你爸你妈养你这个孩子不觉得太累,同学朋友也觉得你活得不沉重,挺好。

多数选C的同学:

哇,你真是一个超级乐天派!不管碰到什么问题,你都能从中看到光明的一面。谢天谢地,多亏有了你这样的人,我们才能从中受到鼓舞,笑对明天!

摘自《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与研究》——小冲

一、引言

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多,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近些年来随着健康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心理学家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0],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治,而且应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快乐、满意、发展是人类的主要成就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17.25]因此,研究人员开始试图通过对人类理想心理机能和状态,如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的研究,发现促进个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促进个体自由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 ell-being)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最主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格外受到关注。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9]。目前,国外学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31]: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31.35],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38.39];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

关于主观幸福感较为公认的定义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44]。

Ed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部分:

生活满意感是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质量作出的判断的程度;

积极情感是指乐观、愉快、自尊、合群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消极情感是指抑郁、焦虑、紧张、厌倦、自我否定等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会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可能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

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11]。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1)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行动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

(2)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方面,共同反映了个体综合的整体生活质量;

(3)相对稳定性: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状态与情境的影响,但研究却证实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40](Diener 1984;Headey,etc 1989;Parot. W, 1991)。

总之,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我们通过对主观幸福感的实证性调查研究与分析,有助于对主观幸福感具体、准确与深入的把握,为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继续深入地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工具

1.生活满意感量表

采用美国学者Ed Diener编制的《生活满意感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测量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感。

该量表共包括5个项目,分别是:生活接近理想(T1)、生活状况(T2)、生活满意(T3)、得到重要的东西(T4)、肯定人生道路(T5)[22]。量表采用7个等级评分,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该量表再测信度大于0.80,内容效度0.60,效标效度大于0.50[41]。

2.情感量表

采用学者Bradburn(1969)编制的情感量表[36] (Affect Scale: 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 t, Affect Balance),主要用于测量一般人群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情感平衡。该量表共包含10各项目,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项目各半,是一系列描述“最近几周”主观感受的是非题。积极情感项目间的相关系数为0.19—0.75,消极情感项目间的相关系数为0.38—0.72,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项目间

的相关系数小于0.10,重测信度为0.76—0.83,与单个总体主观幸福感测题的相关系数为0.45—0.5 1[43]。

3.幸福感开放性问卷

采用自编的幸福感开放性问卷,该问卷包括3个项目,分别从大学生的幸福原型、对不幸福的归因和对幸福的主观界定三个方面考察大学生的幸福感,试图发现大学生群体幸福感的独特方面。

4.量表之间的相关

本次调查对各量表之间的相关进行了计算,分别考察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以及情感平衡彼此间相关。

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之间也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情感平衡分别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相关

三、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人口统计学数据结果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40份。

调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显示:

男性133人(55.8%),女性107人(44.2%),

最小年龄18周岁,最大年龄25周岁,平均年龄22周岁,年龄分布成正态分布(见图1);

理科大学生166人(69.2%),文科大学生74人(30.8%);

城市地区(含县城)103人(42.9%),农村地区(含乡镇)137人(57.1%);

独生子女75人(31.2%),非独生子女165人(68.7%);

家庭教养方式包括民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溺爱型四种[26](人数分布见表1);

共包括来自5家庭成分的大学生,工人64人(26.7%)、农民104人(43.3%)、知识分子41人(17.

1%)、公务员9人(3.8%)、个体劳动者22人(9.2%4、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的生活满

意度(SWL)的差异比较

四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不同并存在显著性差异。

具体说来,民主型或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比放任型和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对总体生活的满意程度要更加的显著,而民主型与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在总体生活的满意度上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放任型与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对总体生活满意程度也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后两种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对生活感到不满意的程度要更加明显(见表5)。

进一步对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感量表5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分析表明:在项目T1上,民主型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在生活接近理想上比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大学生上回答更为肯定;

在项目T2上,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比放任型与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更加肯定目前自己的生活状况,满意程度要比后两者显著,而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比溺

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要显著,民主型与权威型教养方式

下的大学生对生活现状的认同比较一致,权威型与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对

现状的认同也比较一致,均无显著性差异;

在项目T3上,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要显著地高于放任型与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要显著

地高于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但是与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无显著性

差异;

在项目T4上,民主型或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对于获得生活中重要的东西的肯定程度要显著地高于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

在项目T5上,四种家庭教养类型下的大学生对于今后生活的态度比较一致,有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在今后的生活中仍旧需要改变,才有可能达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程度。

3.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在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比较

统计分析表明文科和理科大学生, 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以及不同家庭成分的大学生在总体生活满意度(SWL)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些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在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评价的一致性水平较高,同时也说明这些一般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总体生活满意度无关。

4.不同归因风格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比较

当让大学生对自身的不幸福进行归因时,调查结果表明:对不幸福进行外部归因的大学生比对不幸福进行内部归因的大学生对生活更为明显地感到满意。

2.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的性别差异比较(见表3)

统计分析表明,女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略高于男大学生,但两者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男女大学生大多数都对自身的总体生活满意与肯定的水平较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说明男女大学生普遍对生活感到比较的不满意。该结果与郑雪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而Eagly、Wendy & Nancy以及何瑛[42]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女生总体生活满意感显著高于男生。

(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SWL)的情况与分析

1.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程度总体状况

被调查的大学生在生活满意感量表的得分情况显示:非常满意的占0%,满意的占6.8%,稍微满意的占16.2%,态度模糊不清楚的占7.1%,稍微不满意的占29.6%,不满意的占30%,非常不满意的占10.4%。上述数据表明有30%左右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持满意或肯定的态度,而有接近7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满意程度较低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最高得分30,最低得分5,平均得分16.32,标准差5.56。不同群体在各项目上的得分情况如下(见表2)。

优课_积极心理学答案精选

2-4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1、具备生命意义的消极取向的人具有两种生存倾向:________和向外的社会倾向。(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向内的消极倾向 2、心理学和宗教的差异之一在于,所有宗教都试图回答“生与死”的终极问题,尤其是“死”的归宿问题。心理学关注生死之间________的问题。(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人如何更好活着” 3、意大利画家安格尔的代表作_______用裸体少女和泉水暗示着人类的生殖本能,是歌颂人类生殖本能的不朽之作。(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泉》 4、调查发现,世界上的长寿者都具备四个明显的特征:合理饮食、______、平和心态、生活环境。(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科学运动 5、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阶段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此阶段是对生命意义困惑的最初阶段。(单选题) A、 幼儿园到小学 B、 小学到初中 C、 初中到高中 D、 高中到大学 我的答案:C

6、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生命意义的积极取向称之为()。(单选题) A、 生的本能 B、 爱的本能 C、 性的本能 D、 建设的本能 我的答案:B 7、健康是指()。(单选题) A、 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B、 没有病痛。 C、 没有心理疾病。 D、 身心舒适。 我的答案:A 8、顺境时觉得生命美好;蹉跎时觉得生命多难,逆境时觉得生命枉然,这说明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制于:()。(单选题) A、 人的认识发展进程 B、 人的追求目标 C、 人的现实社会境遇 D、 人的生命周期规律 我的答案:C 9、下列不属于生命意义的社会取向的是:()。(单选题) A、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再加上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极容易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人们的幸福感不再跟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反而出现逆行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建设幸福中国和让人民幸福已经成了中国解决温饱之后的重要目标,幸福感一词逐渐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自1879 年心理学独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其主要承载了三个使命: 预防及治疗精神疾病、充实人类的生活和培育天才儿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对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心理学家把研究的中心放在了通过深入研究心理问题以找到缓解或治愈的方法上。这种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的做法,使得心理学变成了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在这一阶段心理学研究仅仅关注于消极的心理问题,缺少对人类积极思想情绪的探究,同时也导致对其他两个使命的研究停滞不前。在《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中,对该现象进行了描述: 由于社会公众及心理学家对积极因素缺乏重视,同时他们固有的消极、病态的观念,导致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如何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了解太少。然而事实上,对人性积极面的关注更有助于积极面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最初萌芽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在自家

后院与五岁的女儿除野草时产生的。当时他的女儿顽皮地将种子抛向空中,影响了塞里格曼除草,于是他骂了女儿几句。年幼的女儿跑到爸爸身边,说: 爸爸,在我三岁到五岁的时候,我特别爱发牢骚,时常抱怨这个不顺心,那个不好,但是五岁以后,我决定不发牢骚了,那是我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因为时常还是会忍不住想要抱怨。但是爸爸,我觉得,既然我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发牢骚,你也可以不再总发脾气。此时,塞里格曼茅塞顿开,他发现女儿身上聚集着积极能量,她在积极发扬自己的优秀品质,促使她变成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从这一天开始,塞里格曼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保持积极的情绪。从此,他开始了对积极心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总幸福指数= 快乐+ 参与+ 意图。塞里格曼和Csikzentmihalyi 于2000年1月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自此,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其核心思想在于突出人与生俱来的积极因素,强调的是人类以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平衡,进而激发人自身的优秀品质和美德,发挥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社会和其他人,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观幸福感 摘要: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本文阐述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历史、理论研究、影响因素等方面,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新进展。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发展,新进展 一、主观幸福感的产生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等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好奇心等,以及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等,还有积极的社会制度体系,如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的家庭关系等。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生活状态、周围环境和相关事件的关于满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情绪体验上对这些方面的主观认同。 Diener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特点:第一,它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个体是否幸福主要依赖个体自己定的标准,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具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它们的实际标准却是不一样的。第二,主观幸福感不仅指主体满意消极的情绪体验,更是指主体要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第三,主观幸福感不是指个体对其某一单独的生活领域评估后的体验,而是指个体对其整个生活评价后的总体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观比较接近。边沁主张:“所谓善便是快乐和幸福,所谓恶便是痛苦。因此,一种事态如果其中包含的快乐超过痛苦的盈余大于另一种事态,或者痛苦超过快乐的盈余小于另一种事态,它就比另一种事态善。在一切可能有的事态当中,包含着快乐超过痛苦的最大英语的那种事态是最善的。”按照功利主义观点的解释,快乐是人生的主要追求,每个人总是追求他认为的自己的幸福,而人的幸福主要集中在个体经历的情绪、心理和身体的快乐和痛苦上。因此,幸福生活的特征就是人心理和生理上快乐的出现和痛苦的去除,这可以看作是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先驱。 如果说早期的哲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是建立在思辨的理性的基础上,那么真正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还是到20世纪早期才出现。Flugel在1925年通过记录一定样本的人群在不同时刻的情绪性事件来研究人的心境,根据这些记录,并最终概况出不同时刻的情绪反应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关于人类的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蓬勃发展,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Gallup.G,Gurin.G,Cantril.H等,他们运用一些相对较简单的量表对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各层次人群进行幸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统计,这种调查主要是通过让被试回答一些量表问题来获得

积极心理学观后感

积极心理学观后感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整理了积极心理学的观后感,欢 迎大家阅读。 积极心理学观后感每个人都在说︰幸福似乎离我们愈 来愈远了,而生活的忧郁指数也年年增高?为什么时代进步给了我们好的生活享受,却又让我们如此不快乐呢?难道过好日子错了吗?还是其实幸福,也可以很简单?随着时代进步,物质生活不断的提升,可是人们的幸福感受似乎并未随着增 加;人们所拥有的物质环境,胜过从前年代,可是他们的幸 福感受却不见得高于早期年代的人们。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从其发展背景来看,一是源于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现实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自身生 存环境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把对幸福的研 究上升到科学层面,出现了许多与幸福感有关的实证研究。 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认为主观幸 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 评价,它既包括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也包括积 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种情感反应。它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 观反映,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因此具有很强的

主观性;它还是一种综合评价,既包括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 价,又包括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因此具有整体性;同时幸福感和人格有关,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乐观的 人即使遇到挫折和消极的事情,都能够积极看待,而悲观的 人总是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理论来解释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如状态 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取决于他日常生活中幸福事 件的多寡。虽然幸福事件的确能够增加幸福感,但该理论忽 略了个体的气质类型及归因方式,因为有些人是天生的悲观 者,什么样的事情在他眼中都可以解释为消极的事情。 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 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 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幸福感受可以提升,也可以学习。诚 如《不断幸福论》书中揭示,「情绪是无意识的,但感受是 有意识的」,这意味着感受是可以藉由认知的改变来加以控 制的,另外,「正面的感觉会让脑内的神经连结生长,而快 乐将会随着这些新的连结一起出现。所以,利用认知及行为 的感恩策略,于日常生活中找寻「观他人的功劳、恩惠」的 事物,「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能将「感谢化诸言语,当面向对方道谢」,那么幸福就像是美国作家Josh Billings 所说的,「假如你曾追寻到幸福,你可以了解,那就像一个 老妇人急着寻找她遗失的眼镜,却发现它好端端架在自己的

2017尔雅 幸福心理学 课后作业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一)已完成 1 【单选题】以下哪位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A、弗洛伊德 ?B、塞利格曼 ?C、弗洛姆 ?D、本·沙哈尔 我的答案:B 2 【单选题】“垮掉的一代”出现在()之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宗教改革 ?D、经济改革 我的答案:B 3 【单选题】丹尼尔·卡尼曼曾获得2002年诺贝尔()。 ?A、文学奖 ?B、和平奖 ?C、物理学奖 ?D、经济学奖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人的幸福感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得到显著提升。()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近年来,“幸福热”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有所体现。()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二)已完成 1 【单选题】《逃避自由》是()的著作。 ?A、弗洛伊德 ?B、塞利格曼 ?C、弗洛姆 ?D、本·沙哈尔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排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世界第()位。 ?A、一 ?B、二 ?C、三 ?D、四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人们之所以渴望自由又逃避自由,是因为自由也意味着责任。()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面对同一份工作,人们感受到的压力和心态乐观与否,基本是相似的。()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三)已完成 1 【单选题】尼采是()哲学家。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我的答案:A 2 【判断题】聪明的人大多数身体比普通人要差。()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重大的危险的决策,往往是一个人独断专行的结果。()我的答案:× 4 【单选题】《梦的解析》的作者是()。 ?A、塞利格曼 ?B、弗洛姆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我的答案:C

积极心理学简介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一词源出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在心理学中,是指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积极心理学0(positive 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1 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6(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1、定义 狭义: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广义: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

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这个概念很快受到了中国的心理学家孟万金、崔丽娟、任俊等人的引用。对于sheldon和king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这一定义,其他的心理学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先后给出了“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等不同译本。他们还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概念也会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诠释 中国大陆将其翻译为“积极心理学”,中国台湾翻译为“正向心理学”,中国香港翻译为“正面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积极心理学——如何幸福

积极心理学——如何幸福 【语言和材料主要来源】 《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哈佛教授的幸福处方》 《拆掉思维里的墙》小部分(此外,不收钱地为这本书做一下广告,真是让人醍醐灌顶的难得的好书啊!) Shahar老师的十条幸福忠告(已改编): 1.遵循内心的热情。选择对自己而言最有意义且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事物。 2.尽量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一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获得幸福感的不二法门。 3.正确的看待失败。成功收获结果,失败收获智慧。 4.接受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可以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不要只接纳自己认为好 的部分而否定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 5.简化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很美妙,但是美妙的事情过多了会带来各种困惑而 毫无幸福感。 6.有规律的为自己安排锻炼。适当做些体育运动,大大改善身心健康。 7.保证高质量的睡眠。每天保持而不要克扣7~9小时的睡眠。 8.慷慨做人。没有钱没有时间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 9.勇气。即便心怀恐惧,依然勇敢向前。

10.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不要把你得到的一切看成理所当然,每天记录5件值得感恩的 事。 学习积极心理学: 如果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幸福,那么这个人生事实上是不太幸福的。因为幸福应该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 我们幸福的程度不是由掌握多少信息决定的,而是我们对信息的理解、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及我们自己的心灵容器的形状来决定我们幸福与否。 学习积极心理学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强调关注自我的改变。永远不要用一种置身事外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观点和建议,学习和研究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自我。 关注生活的积极面: 人们越是关注什么,什么就越有可能变成现实。如果我们总是关注负面的东西,个人的潜能是很难真正被开发出来的。 在教育的路上,只关注弱点不关注长处的最终结果会导致人们只能发现问题,而将原本就在眼前的美好事物忽略掉。正如人们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当成理所当然的,却把得不到的东西当成自己不快乐的原因。许多事例让人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方法。 快乐不等于没有不快乐,所以负面情绪的体验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生命现象。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带你到达幸福的彼岸,只有自己才能够对自己的幸福、快乐承担责任。 若是身处逆境,遭遇各种困难,却以积极的态度和想法来对待,便可容易的逆转处境,同时收获智慧与结果。若以怨天尤人的态度抱怨,你将丧失接下来更多的逆转机会。

积极心理学_理念与行动

2003年3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3第2期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 ty(Social Science)No.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 苗元江,余嘉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现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即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在过去几十年里,消极心理学占居主导地位,忽视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研 究,造成心理学知识中的巨大空场和心理科学贫困。积极心理学力主心理学应该而 且必须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行动,其 目的是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幸福感;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3)02-0081-07 进入新世纪来,以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5积极心理学导论6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突露锋芒,以锐不可当之势迅猛发展,矛头直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给似乎有些沉闷的心理科学带来新的冲动和活力。他们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0[1](p.5-14)。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心理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消极心理学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主导性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0,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科学的行动,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一、当代心理学的积极转向 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消极心理学,向统治了近一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提出质疑与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 收稿日期:2002-09-30 作者简介:苗元江(1963-),男,南京师大教科院心理系博士生,江西师大副教授。 余嘉元(1949-),男,南京师大教科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 81

积极心理学影响幸福的因素和获得幸福的途径

影响幸福的因素与获得幸福的途径 一、什么是幸福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着追求幸福的目标,幸福对我们的生活似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学习,工作,走向社会,走出社会,无不是在追求着我们所渴望,所期待的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幸福呢? 作为一个主观认知,不同的人自然对幸福自然有着不同的认识。但虽然对幸福的认知千差万别,但大多数人对幸福的感受应当有其共通之处:幸福是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它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 观性,客观性是指人的生存与生活的需求的满足和生存发展的可能性,主观性是人具有的快乐的心理体验,对当前状态的满足。即一个幸福的人不仅仅应当拥有幸福的条件,也应当自己感受到其带来的快乐与满足。这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追求上。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将人的一切需要归结为三大类型:一是“低级需要、“物质主义动机”也就是物质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二是“中级需要”也就是社会性需要,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尊需要;三是“高级需要”也就是精神性需要,包括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由此可以看出需要是有高低等级的,然而人的这三种需要应当是并列发展的,同时也是因人而异的。 二、影响幸福的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思想启蒙之地和情感依托之处,家庭环境的好坏对我们的幸福感有着明显的影响,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我们感受到幸福与快乐,而家长的粗暴、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家长对子女的不尊重等都会让大学生的幸福感大为减低。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对幸福感的认知和对幸福的追求父母的抚养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工作情况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对幸福的感知。同时,家庭成员的数量与家庭的完整程度也对我们对幸福的感受有重要的影响,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等等都会有着不同的幸福感知。 2经济状况 对于经济状况与幸福感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热点。许多相关研究表明,幸福感与收入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一些人认为收入高的富人更幸福,而收入较低的人则更不幸福。的确,有较高的收入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甚至是更高的社会地位与权力,而收入较低的人们则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为生计奔波。然而,事实上只有当经济条件极为困难是,经济状况才对一个人是否幸福起决定性的影响,当经济条件越好,其对幸福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小。因此,将拥有金钱财富的多少当成衡量幸福及成功的主要标准,认为赚钱越多越幸福并不正确,但其影响也的确不容忽视。 3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是人们实现其他一切需求的基础,一个长期身体有疾病

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观

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观 “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观 文/潘小娴 为什么在当代社会,物质条件好了,却有很多人心里觉得不幸福?被哈佛学生誉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的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其所著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因为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以牺牲自身幸福却换取成功,但这样换来的成功与幸福往往脆弱而不长久。继而,泰勒·本-沙哈尔提出,幸福的基本含义,那就是“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够幸福 ”,“我们每天其实都是在经历着一个个细小的幸福”,这是一种全新的“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观。 “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国际心理学界的第四次 浪潮,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它打破了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失败和障碍的旧模式,它并不针对“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更多地采用科学研究的结果,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积极心理学很明确地告诉人们——幸福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幸

福是可以锻炼并寻找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后养成“习惯”的。 泰勒博士不仅澄清了什么是幸福的价值观,而且告诉我们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通过简单实用的步骤,愉快地实现对幸福的追求过程。《幸福的方法》一书里几乎每一章都附有“反思”内容以及“练习” 部分,这两部分完全就是手把手地教读者如何获取幸福感的具体实用的小窍门。 比如,泰勒博士提出,记录是把幸福锻炼成习惯的一个好方法,因为一个人的幸福地图,就是不要错过身边的幸福站点,而当我们记录好自己的人生路线图时,就可一边体验生命里的惊喜,一边着手调谐自己的幸福频率。记录的内容包括每一天开心的事情,需要感激的事情,被肯定的事情,还有希望生活计划发生怎样的改变更幸福?比如,每周运动3次,每个月看两场电影,与伴侣每个星期二出去逛逛,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等等,并提醒读者,每次建立新习惯时不要太多,一到两个足矣;另外,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增加新的内容。因为,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导致的失败好得多。就像暗室里的蜡烛,只需要一根就可以点亮整个屋子;而当一个新的好习惯被固定下来,变得像刷牙

积极心理学——幸福

积极心理学——如何幸福

————————————————————————————————作者:————————————————————————————————日期: 2

积极心理学——如何幸福 Shahar老师的十条幸福忠告(已改编): 1.遵循内心的热情。选择对自己而言最有意义且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事物。 2.尽量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一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获得幸福感的不二法门。 3.正确的看待失败。成功收获结果,失败收获智慧。 4.接受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可以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不要只接纳自己认为好 的部分而否定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 5.简化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很美妙,但是美妙的事情过多了会带来各种困惑而 毫无幸福感。 6.有规律的为自己安排锻炼。适当做些体育运动,大大改善身心健康。 7.保证高质量的睡眠。每天保持而不要克扣7~9小时的睡眠。 8.慷慨做人。没有钱没有时间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 9.勇气。即便心怀恐惧,依然勇敢向前。 10.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不要把你得到的一切看成理所当然,每天记录5件值得感恩的 事。 学习积极心理学: 如果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幸福,那么这个人生事实上是不太幸福的。因为幸福应该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 我们幸福的程度不是由掌握多少信息决定的,而是我们对信息的理解、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及我们自己的心灵容器的形状来决定我们幸福与否。 学习积极心理学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强调关注自我的改变。永远不要用一种置身事外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观点和建议,学习和研究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自我。 关注生活的积极面: 人们越是关注什么,什么就越有可能变成现实。如果我们总是关注负面的东西,个人的潜能是很难真正被开发出来的。 在教育的路上,只关注弱点不关注长处的最终结果会导致人们只能发现问题,而将原本就在眼前的美好事物忽略掉。正如人们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当成理所当然的,却把得不到的东西当成自己不快乐的原因。许多事例让人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方法。 快乐不等于没有不快乐,所以负面情绪的体验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生命现象。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带你到达幸福的彼岸,只有自己才能够对自己的幸福、快乐承担责任。 若是身处逆境,遭遇各种困难,却以积极的态度和想法来对待,便可容易的逆转处境,同时收获智慧与结果。若以怨天尤人的态度抱怨,你将丧失接下来更多的逆转机会。 从正确的角度提出问题: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非常成功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不能做到”,于是我们便关注着我们的弱点,但是若变成问:“为什么他有了今天的成就?他是怎样做到的?为什么有的人尽管处境恶劣却依然能够获得成功和幸福”关注的重点就大不相同。 若是看到孩子的长处和美德,问他们自己有什么样的优点,他们会发现自己也有优点

尔雅通识课《幸福心理学》课后作业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1.1 1塞利格曼是()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 我的答案:A 2幸福热”在学术层面的时代表现不包括:()。 *A、幸福教育论B、幸福学C、幸福企业D、积极心理学 我的答案:C 3丹尼尔卡尔曼是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A、经济学B、教育学C、哲学D、心理学 我的答案:A 4央视提出向幸福出发”等口号是幸福热”在媒体层面的时代表现。() 我的答案:V 5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幸福感跟收入增长一样快。()

我的答案:X 幸福与心理学1.2 1社会投射的心理后果不包括()。 *A、相对比较B、相对剥夺感C、受害者心态D、单一选择我的答案:D 2总觉得自己被欺负,对一切事物都觉得不公平,这是典型的()。 *A、相对比较B、相对剥夺感C、受害者心态D、弱势群体感我的答 案:C 3现实表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 剧。这一悖论表现为:()。 ?A、财富带给人们的并不是幸福B、财富能带给人们幸福C、财富 跟幸福无关D、财富跟幸福呈正比例关系 我的答案:A 4当你拥有自由时,可以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的答案:X 5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排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将跃升为世界第二位。() 我的答案:V

幸福与心理学1.3 1心理学的目标不包括()。 *A、预测发生的事情B、控制发生的事情C、理解发生的事情D、改变人的命运 我的答案:D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我的答案:V 3异常聪明的人一般身体和心理上没有普通人那么健康。() 我的答案:x 幸福与心理学1.4 1斯滕伯格所提出的爱的内涵要素中不包括如下()。 * A、激情B、亲密C、承诺D、思念 我的答案:D 2心理咨询通常能解决()。 ? A、客观现实问题B、主观现实问题C、客观现实问题和主观现实问题D、实际问题

积极心理学——如何幸福

积极心理学——如何幸福 Shahar老师的十条幸福忠告(已改编): 1.遵循内心的热情。选择对自己而言最有意义且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事物。 2.尽量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一起。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获得幸福感的不二法门。 3.正确的看待失败。成功收获结果,失败收获智慧。 4.接受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可以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不要只接纳自己认为好 的部分而否定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 5.简化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很美妙,但是美妙的事情过多了会带来各种困惑而 毫无幸福感。 6.有规律的为自己安排锻炼。适当做些体育运动,大大改善身心健康。 7.保证高质量的睡眠。每天保持而不要克扣7~9小时的睡眠。 8.慷慨做人。没有钱没有时间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 9.勇气。即便心怀恐惧,依然勇敢向前。 10.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不要把你得到的一切看成理所当然,每天记录5件值得感恩的 事。 学习积极心理学: 如果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幸福,那么这个人生事实上是不太幸福的。因为幸福应该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 我们幸福的程度不是由掌握多少信息决定的,而是我们对信息的理解、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及我们自己的心灵容器的形状来决定我们幸福与否。 学习积极心理学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强调关注自我的改变。永远不要用一种置身事外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观点和建议,学习和研究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自我。 关注生活的积极面: 人们越是关注什么,什么就越有可能变成现实。如果我们总是关注负面的东西,个人的潜能是很难真正被开发出来的。 在教育的路上,只关注弱点不关注长处的最终结果会导致人们只能发现问题,而将原本就在眼前的美好事物忽略掉。正如人们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当成理所当然的,却把得不到的东西当成自己不快乐的原因。许多事例让人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教育方法。 快乐不等于没有不快乐,所以负面情绪的体验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生命现象。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带你到达幸福的彼岸,只有自己才能够对自己的幸福、快乐承担责任。 若是身处逆境,遭遇各种困难,却以积极的态度和想法来对待,便可容易的逆转处境,同时收获智慧与结果。若以怨天尤人的态度抱怨,你将丧失接下来更多的逆转机会。 从正确的角度提出问题: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非常成功的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我不能做到”,于是我们便关注着我们的弱点,但是若变成问:“为什么他有了今天的成就?他是怎样做到的?为什么有的人尽管处境恶劣却依然能够获得成功和幸福”关注的重点就大不相同。 若是看到孩子的长处和美德,问他们自己有什么样的优点,他们会发现自己也有优点

幸福心理学--答案

选择题 1、塞利格曼是(A)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丹尼尔?卡尔曼是2002年诺贝尔(A)奖获得者。 A.经济学 B.教育学 C.哲学 D.心理学 3、“幸福热”在学术层面的时代表现不包括:(C)。 A.幸福教育论 B.幸福学 C.幸福企业 D.积极心理学 4、现实表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这一悖论表现为:(A); A.财富带给人们的并不是幸福 B.财富能带给人们幸福 C财富跟幸福无关 D财富跟幸福呈正比例关系 5、社会投射的心理后果不包括(D)。 A.相对比较 B.相对剥夺感 C.受害者心态 D.单一选择 6、总觉得自己被欺负,对一切事物都觉得不公平,这是典型的(C)。 A.相对比较 B.相对剥夺感 C.受害者心态 D.弱势群体感 7、心理学的目标不包括(D)。 A.预测发生的事情 B.控制发生的事情 C.理解发生的事情 D.改变人的命运 8、心理学的目标包括(C)。 A.描述发生的事情 B.解释发生的事情 C.描述发生的事请和解释发生的事情 D.改变基因 9、斯腾伯格所提出的爱的内涵要素中不包括如下(D)。 A.激情 B.亲密 C.承诺 D.思念 10、心理咨询通常能解决(B)。 A.客观现实问题 B.主观现实问题 C.客观现实问题和主观现实问题D实际问题 11、“撒谎的孩子是好孩子”可以理解为(B)。 A.撒谎是美德 B.撒谎的孩子想做好孩子

C.适当的谎言无关紧要 D.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12、电影《求求你表扬我》里,范伟扮演的杨红旗这样阐述自己的幸福观:我锇了, 你手里有肉包子,你比我幸福;我冷了,你穿着棉袄,你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 个坑,你在那里,你就比我幸福。杨红旗的幸福来自于(C)。 A.智慧 B.满足 C.比较 D.认可 13、西方哲学的幸福观包括(D)。 A.快乐论和客观论 B.快乐论和禁欲论 C.实现论和禁欲论 D.快乐论和实现论 14、中国传统三大幸福观是儒家幸福观、道家幸福观和(B)幸福观。 A.法家 B.佛家 C.墨家 D.释家 15、“今天你有多幸福?”这句话假定的一个前提是(A)。 A.今天的你是幸福的 B.今天的你是不幸的 C.今天的你是消极的 D.今天的你是幸运的 16、幸福心理学的两种概念模式是(A)。 A.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 B.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幸福感 C.心理幸福感和客观幸福感 D.社会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 17、(B)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内向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信良好的 道德品质。 A.道家 B.儒家 C.佛家 D.法家 18、快乐论是一种(C)。 A.心理幸福感 B.客观幸福感 C.主观幸福感 D.现实幸福感 19、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无意识领域中,存在大量的追求快乐和(A)的本能倾向。 A.避免痛苦 B.解决痛苦 C.实现目标 D.追求财富 20、微观经济学创始人是(A)。 A.马歇尔 B.丹尼尔卡尼曼 C.保罗萨缪尔森 D.苏格拉底 21、只有当人们的人格与(D)相适应时,个体才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幸福感。 A.品德 B.秉性 C.信仰 D.情境 2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幸福心理学理论(C)。 A.精神分析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环境弱化理论 D.适应理论 23、“有房可住”属于幸福心理结构的哪一个方面(C)。 A.认知 B.行为 C.需要 D.情感 24、相对于正面信息,人(D)关注负面信息。 A.绝对不会 B.很少 C.一定只会 D.更容易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人力资源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 韩希沈阳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幸福感的定义及评价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人应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调整心理健康,获得生存意义,提升生活幸福感,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理论框架逐渐实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有积极心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目标选择能力观:预定的目标水平影响幸福感水平;积极心理学的社会比较能力观:攀比使人远离幸福;积极心理学的适应能力观:适应会推动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一、快乐地生活,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研究上,认为幸福感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是个体主观感受显现、心理机能展现、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它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主观幸福感。①幸福与快乐;②兴趣:使人主动探索世界,追求新经验;③满意感:使人享受过去与现在。第二,心理幸福感。①自我接纳:对自己拥有积极的态度、承认和接受多样化的自已、积极面对过去的生活;②机能自主:具有自我决定和独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的社会压力、由自我内部调节行为、用个人标准评价自己;③生活目标:感觉现在和过去的生活有意义、持有给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标和方向:④个人成长: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断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⑤积极关系:与他人建立温暖、满意、信任的友谊。关心

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关系亲密、有较强同情心,懂得人际关系的给予和获得; ⑥环境控制:感到自己有能力应付复杂的环境、选择和创造适合个人的环境。第三,社会幸福感。①社会整合:相信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和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共同利益,将团体看做是幸福的来源;②社会贡献: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社会成员。能给社会创造价值;③社会和谐:对社会充满兴趣并且认为社会是可以理解和预测的:④社会认同:积极地看待和接受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⑤社会实现: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潜力具有信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快乐生活就是这种主观与客观、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实现。 二、投入地生活,发挥积极的人格特性 《快乐,从心开始》一书中阐述了“幸福流”理论,把“幸福”定义为美好的感受,或所谓“最优经验”。西卡森特米哈依的研究认为,最愉悦的一刻通常出现在一个人为了一件充满挑战但自认为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刻。这就是“幸福流”,是一种最接近“幸福”的状态,是在生活中的最优经验。心理学研究证明,流畅的“幸福流”体验,不仅是人类心灵的无上经验,还能帮助人们渡过诸如恐惧、忧郁与缺乏自信等难关。对目标的追求要求人们利用诸如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幽默感、坚强、对美和优秀的鉴赏力等人格力量特征。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Peterson和Seligman发展《24种积极人格力量的测量量表》,首次以人格力量为核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使人精神愉悦的人格力量与美德作出了描述与分类,作为对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的补充。以DSM作为借鉴,性格力量包括了6种美德和24种人类力量,这些性格力量被归纳为是在历史沿革中始终如一的优秀的道德品质,涉及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课程标准(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程标准 [适用全校公选课] 课程名称:积极心理学与幸福 所属专业:应用心理学 执笔人: 审定人: 编制时间:2016年2月27日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积极心理学与幸福 学分:2 计划学时:36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教育和爱息息相关。该课程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采有理论教学与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幸福、增进主观幸福感,在学习中逐渐让学生具备预测影响幸福的因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乐观风格。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紧密切合学生实际,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树立“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潜能。采有理论教学与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等方法关注自身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该课程旨在探究人们适应复杂社会的美好行为,关注构建人的性格力量和美德,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通过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帮助人们自觉建构自身的活力与美德;充分挖掘人所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促进个人发展,使人们不断走向幸福。 2.2具体目标 该课程以初步介绍的方式,一是使学生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和规律,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赋予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多视角的心理学观点,提高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2.2.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沿革,明白积极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掌握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培养主观的幸福感觉,拥有改变现状追求卓越的心理资本,用正向的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责任等做出新解读。 2.2.2能力目标

积极心理学演讲稿

积极心理学演讲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我在美国心理学会当主席的时候,电视台的人想要教我如何面对媒体。我在CNN做了一期节目,我在节目里说的话可以概括今天要讲的主题:我们应当保持乐观的第十一个理由。Discover的编辑告诉了我们前十个,我来告诉各位第十一个。CNN的人来找我,对我说:“Seligman教授,能不能跟我们说说心理学的现状我们想要知道一下您的看法。”我说“那好啊。”他们说:“但有一点,这可是CNN,您只能说一句警句。” “那么,我可以说几个字呢” “一个。” 摄像开拍,主持人问:Seligman教授,心理学的现状如何 我:好。 主持人:卡,卡,这可不行,您得把警句说长点。 我:这次能说几个字 主持人:嗯,两个吧……Seligman博士,心理学的现状如何 我:不好。 主持人:我跟您说博士,我们知道您对我们这种媒体不适应,您还是说句真正的警句吧,这次可以说三个字……Seligman教授,心理学的现状如何 我:不够好。 这就是我要说的。我想谈谈心理学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在未来十年里如何可能变得足够好同时我也想谈谈技术、娱乐和设计,因为我觉得这几项活动的现状和心理学的现状十分相似。

我为什么说心理学的现状还好呢因为过去六十多年里,心理学建立起了一个疾病模型。十年之前,我在飞机上向邻座进行自我介绍,说到我是干什么的时候,他们就退避三舍,因为他们觉得心理学的目标就是发现你哪里出了问题,并找出谁是疯子。 现在,当我说到我是干什么的时候,人们却对我趋之若鹜。国家卫生研究所对心理研究投入了300亿,这些投入产生了什么效果呢六十年前,所有的失调都无法治疗。而现在,十四种失调能够治疗,其中的两种能够治愈。另外一方面,我们发展出了一种科学,一种关于精神疾病的科学。 我们现在能够对模糊的疾病类别进行精确测量,比如抑郁症和酒精依赖。我们提出了精神疾病的分类,还能够理解精神疾病的前因后果。我们能追踪一个人群的变化,比如在基因上对精神分裂症易感的人群,并找出基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我们能够用实验方法分离出导致精神疾病的变量。最好的是成就,是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发明了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其结果就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在过去六十年的发展,能让痛苦者减轻痛苦。我觉得这很棒,我为此感到骄傲。那么,心理学的现状不好在什么地方呢上述发展产生了三个后果:第一个和道德有关,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把人看作罪犯和病人。我们一度认为人在疾病面前无能为力,忘记了人们还可以做选择、做决定,并承担责任。这是第一个代价。 第二个代价,是我们忽略了在座的诸位。我们忽略了对正常人生活的改善,忽略了如何让比较正常的人们过得更快乐、更充实、更有成就。“天才”成了一个肮脏的字眼,没人去研究天才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