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省基层中医馆建设基本标准

省基层中医馆建设基本标准

省基层中医馆建设基本标准
省基层中医馆建设基本标准

省基层中医馆建设基本

标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省基层中医馆建设基本标准(试行)基层中医馆是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将多个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建设成为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能为群众提供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的相对独立的特定区域。

一、设置标准

(一)设有中医诊室(2个以上)、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等)、中药房和中药煎药室。中医馆使用面积原则上不低于**平米,集中设置,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

(二)中医馆外悬挂“中医馆”木质牌匾(金字,深色背景,字体工整,便于辨认)。各市可根据地方特色作统一要求。

(三)外部环境、内部装饰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诊区内的设施要融入中医药元素,体现中华传统文化风格。

(四)诊室悬挂科室标识牌(字体为金字正楷简体,深色底,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规范名称)和出诊医师公示牌,包括医师照片、姓名、职称、特长、出诊时间等。

(五)配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电冰箱、计算机等基本设备和针灸器具(包括针灸针、火罐、电针仪、艾灸仪等)、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设备、中药熏蒸设备、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等至少5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室应配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等3种以上中医康复治疗设备。

(六)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冷藏柜等,其中中药饮片柜(药斗)结构要规范合理、外观古朴典雅并具有防虫蛀、防腐蚀、防潮湿等功能。饮片调剂区面积应与业务需求相适应,中药饮片不少于300种。

二、人员配备标准

(一)中医类别医师占医师总数20%以上,每个诊室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二)中药房工作人员应具有中药师(士)资格,有中药饮片鉴别经验。

(三)中医人员参加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率不低于50%;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率不低于90%。

三、服务能力标准

(一)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处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能开展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等6种以上中医药服务,使用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二)中医门诊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比例达25%以上,中医处方(包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和非药物治疗处方)占处方总数比例25%以上。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标准

(一)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个性化健康指导,对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体质辨识服务,人群覆盖率不低于国家基本要求。

(二)对0-36个月儿童开展中医调养服务,对儿童健康状况进行中医判断,向家长传授穴位按揉、腹部推拿、捏脊等中医预防保健技术,人群覆盖率不低于国家基本要求。

(三)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对儿童(0—6岁)、孕产妇、老年人以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健康指导,熟练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健康管理软件系统,建立中医健康档案并能实现资源共享。

(四)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不少于3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五)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五、中医药知识宣传及管理标准

(一)可采取设立宣传栏、发放资料、举办讲座、播放音视频等形式,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提供不少于6种有中医药内容的文字资料,播放不少于4种有中医药内容的音像资料,并定期更换内容;开展公众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中医药养生方法。

(二)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不低于85%,对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满意度不低于85%。

(三)依法执业,规范诊疗行为,严格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四)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管理,并继续实施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政策。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卫办规财发[2008] 122 号 2008 年 6 月21 日)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与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 加强与规范中医医院的建设, 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就是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与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所提供的全国统一标准; 就是审批、核准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 也就是有关方面编制、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 60~500 张病床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 ; 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按其建设规模大小参照执行。 第四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 贯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因地制宜、实事求就是的原则, 达到布局合理, 功能完善, 分区明确, 为患者营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第五条中医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 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我国国情出发, 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 兼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突出中医药特色, 弘扬中医药文化。

第六条中医医院的建设, 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 符合国家与地方有关区域卫生规划与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中医医院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工程投资应统筹安排, 中医医院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 第八条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 并留有改造与发展余地。 投资确有困难的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 不得随意改动。 第九条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 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 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 以拟建中医医院所在地区的区域人口数确定。 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宜按 0. 22~0. 27 张床测算。 中医医院建设应立足于改扩建为主, 在现有床位能满足正常业务需要的情况下, 原则上不宜增加床位。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 按病床数量, 分为 60 床、1 00 床、 200 床、 300 床、 400 床、 500 床六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的日门(急) 诊量宜与所设病床数的 3. 5 倍相匹配。

中医馆建设方案

我院2013年获省级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医科从1964年建院就成立,从当初的一人门诊,发展到现在6人,面积450多平方米,人才队伍方面拥有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中医师1人、中医士1 人,占全院执业医师总数31.6%,药剂师1 人,占全院药剂人员总数16.7%.不断完善中医门诊工作,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开展12项;中医药门诊总量占总服务量20%;加强中药房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好药品质量关,提高调剂水平,常用中药饮片品种达300种以上。中医内科擅长治疗心血管疾病、老年性疾病,学科带头人陈立红曾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两篇《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性疾病临床观察13例》、《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100例临床疗效观察》;针灸、推拿、理疗科优势病种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中医辩证分型后,运用牵引、针灸、DT照射、推拿等综合治疗,有效率达到90%以上,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闪罐、放血等综合治疗,有效率达到95%以上。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鼓励医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讲座,为他们学习提供便利条件;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陆守江医师在省中医院进修针灸推拿一年;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孟良主治医师在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进修一年,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徐州参加江苏省康复治疗师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 2015年中医科门诊人次12775,门诊及住院总收入149.72万元,其中中药饮片收入15.85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医科建设为主体,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大力培育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突出基层卫生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服务能力、特色优势、人才培育不断提高,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技术创新,增强其发展活力,使其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建设目标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卫办规财发[2008] 122 号2008 年6 月21 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加强和规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所提供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也是有关方面编制、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60~500 病床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按其建设规模大小参照执行。 第四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因地制宜、实事的原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区明确,为患者营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第五条中医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兼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 .

第六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中医医院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程投资应统筹安排,中医医院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第八条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并留有改造和发展余地。 投资确有困难的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不得随意改动。 第九条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以拟建中医医院所在地区的区域人口数确定。 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宜按0.22~0.27 床测算。 中医医院建设应立足于改扩建为主,在现有床位能满足正常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宜增加床位。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按病床数量,分为60 床、1 00 床、200 床、300 床、400 床、500 床六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的日门(急)诊量宜与所设病床数的3.5 倍相匹配。

中医院建设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所提供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也是有关方面编制,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60~500张病床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按其建设规模大小参照执行. 第四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区明确,为患者营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第五条中医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兼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 第六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中医医院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程投资应统筹安排,中医医院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第八条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并留有改造和发展余地.投资确有困难的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不得随意改动. 第九条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 因素,以拟建中医医院所在地区的区域人口数确定.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宜按022~027张床测算. 中医医院建设应立足于改扩建为主,在现有床位能满足正常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宜增加床 位.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按病床数量,分为60床,100床,200床,300床,400床,500床六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的日门(急)诊量宜与所设病床数的35倍相匹配.具有中医专科特色的中医 医院日门(急)诊量可按专科实际日门(急)诊量做相应调整.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的用房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和药剂科室等基本用房及保障系 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服务等辅助用房组成(见附录一).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中药制剂室,中医传统疗法中心,大型医疗设备等项目的用房应根据需要合理 设置,建筑面积单列.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 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经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经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 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 (三)中药房设备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指南(人员配备)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 (人员部分)

骨伤科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有稳定的医师队伍,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行政管理工作,是中医骨伤科医疗质量、病人安全管理和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具有从事中骨伤科专业8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5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骨伤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工作经历,三级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附件 肝病人员队伍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肝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肝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七条三级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肝病科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八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肝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肝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开设普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设置急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专病门诊、中医健康咨询门诊、普通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室或病房、儿科ICU。 第八条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儿童活动区域)、诊室、隔离诊室、中医外治室(推拿、针刺、灸疗、贴敷治疗、药浴等)、雾化吸入室等,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根据儿童特点注意设施应该保护儿童安全。 儿科病房应当设置中医外治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雾化吸入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小儿吸痰器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儿童智能测量仪、经皮给药治疗仪、脉冲磁治疗仪等。 设置病房的,应当配备儿科专用急救设备及药品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

关于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方案

关于我院中医科建设方案及构想 儿科:张勇 2016-06-06 中医药在我国传承几千年,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及疗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中医药这种天然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日趋成为当今发展潮流,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尤为突出,我院亦需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展中医药在妇幼保健中的应用。中医药对妇幼健康事业具有特殊意义,中医药在预防、调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具有副作用小、风险低的特点,符合孕产妇及婴幼儿人群对治疗和用药安全性的需求。 关于建设中医科,我有以下想法: 一、领导支持:中医科作为一个独立科室开科建设,首当其冲的必须是领导有志把该科 建设好,建设强,建设成为特色专科,甚至成为我院“招牌产品”,加大该科扶持力度,科室医务人员才会全身心投入到该科室的建设当中来。而不是一个空壳子,光有光鲜的外表而没有实在的内涵。甚至只是打着中医科这个嘘头,而没有实际的行使领导能力。 二、机构健全:中医传统治疗有汤剂、针灸、推拿、中药煎药涂擦、中药敷贴、穴位贴 敷、中药浴足、火罐、刮痧等。加上现代研发的电子治疗仪、红外线治疗灯(神灯)、射频治疗、中频治疗、经穴治疗仪等各种治疗方法都应该尽量争取并应用到临床治疗中来,提高疗效。单一的治疗方法毕竟是有限的。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最好是能引进一个妇幼专科的中医学科带头人,临床经验丰 富、高学历、有名望者居之。整合各科室已有中医师集中调配,加强交流与合作,始终坚信“一股绳”的力量,而非零散分配于各科室。一来各科室主任主观性不同,对中医的看法不同,二来时间分配矛盾,三来不利于中医专科的研究及建设,四是各科室可能还会有利益纠葛,不利于各科室的和谐发展。鼓励并加强对中医师的培养,派出进修、参观、学习外院的优势为己用。 四、加强宣传力度:万事开头难!新生命总是很脆弱的,这就需要加强中医特色的宣传 力度,虽然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但我们毕竟是新生力量,还不成熟,人们还不熟知,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告诉他们。发展我院已有特色,联系各乡镇卫生院及妇幼专干,加强我院中医特色的宣传。印制中医宣传手册,宣传板块,横幅,定时定点组织义诊活动,开展中医讲座等宣传事宜。真正做到千家万户皆知晓!同时科室加强中医氛围的建设,典故育人。 五、加强专科特色及品牌的打造:一个科室是否真能建设好,归根结底还是要有自己的 实力,有特色。这才能打造品牌效应,一传十,十传百,才利于科室及医院的发展。如何打造品牌呢?我目前在儿科,就谈谈儿科方面的建设,小儿常见的就是肺炎、哮喘、腹泻以及相关传染病。而中医在这块却有独特优势:1.哮喘:目前西医药在治疗及控制上可速效,但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本解决“宿痰”(中医术语)这一关键问题。而中医的辨证施治,分清痰热虚实、辨明脾肺肾,因时因人开出针对之中药,以及穴位贴敷等配合西医药正规哮喘疗法,可收到标本同治的疗效。值得一说的是“三伏贴”,对于慢性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包括哮喘,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冬病夏治。完全可以开展。2.肺炎:一般认为,本病可能与天气变化、营养缺乏、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发作时则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中医学认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先天不足、外感、内伤,以上诸种因素造成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无力抗邪,若有外邪所感时,即易邪中肺卫,表现为反复感冒;因正气不足,邪易深入,故

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标准修订稿

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标 准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 ? 一、科室设置 (一)作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 (二)设立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具备一定规模的医院,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独立病区。 (三)设立中医门诊,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 二、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名中医类别医师和名护士。 (二)三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临床专业10年以上。二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6年以上。 (三)主管中医病房的护士长应当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技能岗位培训,能够指导护士开展辨证施护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 三、医疗用房 (一)门诊诊室的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的需求。三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二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平均每床建筑面积;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每床平均净使用面积。

四、设备配备 (一)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脉枕、针灸器具、火罐、电冰箱、计算机等。 (二)根据专科业务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专科诊疗设备。 五、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六、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临床科室及专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临床科室参照本《基本标准》执行。 ? ? ? 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 一、医院(含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下同)中药房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和中药饮片煎煮等服务。 中药品种、数量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常用中药饮片品种应在400种左右。 二、部门设置 (一)中药房由药剂部门统一管理,可分中药饮片调剂组、中成药调剂组、库房采购组。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而制定,旨在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本标准对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建成标准、设施配置等均做出了消息规定。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三章建筑面积指标与建筑标准 第四章选址、用地与总平面布置 第五章设备配置 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附录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组成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所提供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也是有关方面编制、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60~500张病床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按其建设规模大小参照执行。 第四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区明确,为患者营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第五条中医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兼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 第六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中医医院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程投资应统筹安排,中医医院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第八条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并留有改造和发展余地。投资确有困难的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不得随意改动。第九条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以拟建中医医院所在地区的区域人口数确定。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宜按0.22~0.27张床测算。 中医医院建设应立足于改扩建为主,在现有床位能满足正常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宜增加床位。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按病床数量,分为60床、100床、200床、300床、400床、500床六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的日门(急)诊量宜与所设病床数的3.5倍相匹配。具有中医专科特色的中医医院日门(急)诊量可按专科实际日门(急)诊量做相应调整。第十三条中医医院的用房由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和药剂科室等基本用房及保障系统、行政管理和院内生活服务等辅助用房组成(见附录一)。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 ..... .......... . (1) 第二章机构人员 (2) 第三章组织实施 (3) 第四章基础设施 (4) 第五章应用系统 (6) 第六章运行维护 (10) 第七章信息安全 (13) 第八章附则 (1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医药 信息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行业管理规定,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重点,构建中医

药特色鲜明、技术平台先进、服务管理规范、系统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第三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 集成、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中医医院应积极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 并突出中医药特色,实现医院内部和区域之间信息资源的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五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 和管理制度,执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第六条中医医院应将信息化工作列入医院建设的总体目标,制 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满足医院整体发展的要求。 第七条中医医院应将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医院年度预算,年均 投入应达到年医疗业务总收入的1%~5%。 第八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 综合医院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二章机构人员 第九条中医医院应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成员包括院长、 主管副院长、信息部门以及医、药、护、技、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负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 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卫办规财发[2008] 122 号 2008 年 6 月21 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所提供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也是有关方面编制、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 60~500 张病床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按其建设规模大小参照执行。 第四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区明确,为患者营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第五条中医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兼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弘 1 / 17

扬中医药文化。 第六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中医医院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程投资应统筹安排,中医医院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第八条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并留有改造和发展余地。 投资确有困难的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不得随意改动。 第九条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以拟建中医医院所在地区的区域人口数确定。 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宜按 0. 22~0. 27 张床测算。 中医医院建设应立足于改扩建为主,在现有床位能满足正常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宜增加床位。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按病床数量,分为 60 床、1 00 床、 200 床、 300 床、 400 床、 500 床六种。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的日门(急)诊量宜与所设病床数的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平凉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医药科室建设方案 通过对卫生院中医药科室的合理设置、中医药设施设备的必要配备,满足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需求,营造中医药服务氛围,促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发展。 一、中医药科室设置 (一)卫生院 1.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根据需要设中医诊室、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作为中医科的临床科室;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纳入药剂科统一管理; 3.有条件的可设置名老中医专家门诊。 (二)卫生院、 1.设置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条件的设置中医诊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等; 2.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提供代煎药物服务。 (三)设置要求 1.中医临床科室以集中设置为主,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服务区,能够综合开展中医药服务;

2.中医临床科室采取中式建筑装修风格,营造古色古韵浓郁的传统医学氛围; 3.中医诊室面积≥8平方米,一人一诊室,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和保护病人隐私的服务理念; 4.针灸室、推拿室、理疗室、康复室、养生保健室每床设置轨道式遮隔帘或移动式屏风,保护病人隐私; 5.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设置中药煎药室;6.在中医药服务区悬挂古代中医人物画像,塑立中医人物塑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塑像、宣传版面、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适宜技术等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古代健康养生诗词; 7.有条件的卫生院服务机构中医科诊室、中药房应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中医医师工作站、中药房管理系统,开展中医药服务“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实施与预防保健、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实时交互、自动更新、统计分析、动态管理。 二、设备配置 (一)基本设备 办公桌、办公椅、病人椅、脉枕、听诊器、血压计、诊查床、器械柜、出诊箱等。 (二)中医设备

医院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模板

绪论(编制说明)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的公共建筑大纲进行编制,根据拟建项目的特征对大纲要求的以下内容进行了删减: 1、由于拟建项目属于有法人项目,不需要成立新的项目组织和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故对大纲中的第八章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章节进行了删减。 2、拟建项目属于非营利性公立医院,故对大纲中的第十一章《财务评价》进行了删减,在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单位工程投资与资金筹措》里增加了单位工程投资指标。 3、拟建项目无重大拆迁,社会因素较为简单,无突出的社会矛盾,故对大纲中的第十二章《社会评价》进行了删减。 4、拟建项目工艺成熟简单,故没有进行方案比选。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承办单位概况 1、项目业主及其简介: 2、法定代表人: 3、业主地址:

4、项目主管单位: 5、项目类别及性质: 三、编制依据: 1、《中医院建设标准》(建标 110-2008); 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3、《贵州省“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4、锦屏县国土资源局《关于锦屏自治县中医院使用土地权属的证明》; 5、锦屏县建设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6、锦屏县建设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7、锦屏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锦屏县中医院增加人员编制的通知》; 8、《贵州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期工程县级医院建设项目建议方案表》 9、国家颁布的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规程、规定要求; 10、《卫生部关于转发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11、有关专业技术规范、标准; 12、项目业主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13、黔发改社会(2009)2678号《关于锦屏县民族中医院建设发展规划的批复》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及过程: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指导意见

附件1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 建设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要求,为明确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开展建设工作,发挥最大投资效益,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指导意见所称重点中医医院,是指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局组织遴选并重点支持建设的省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下同)。 第三条重点中医医院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发挥特色、创新机制,优化拓展中医医院功能布局,促进临床科研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中医医院临床服务水平与传承创新能力,支持重点民族医项目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弘扬中医药文化,带动和推进全国及区域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第四条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依托区域乃至全国有影响力、中医药特色优势明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强的中医医院,进一步强化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能力,

探索中医临床学术发展路径,培育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创新中医临床诊疗模式,完善传承创新支撑条件,使之成为全国及区域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诊疗中心、中医药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中心、中医药成果转化推广中心。 第二章具体建设目标 第五条通过建设,使建设单位达到:功能布局优化、设施设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中医药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模式机制创新、适应群众需求,具有很强的中医临床服务能力和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成为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中发挥龙头作用的中医医院。 第六条通过建设和相关项目的实施,每个建设单位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一)重点建设4个中医药(含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明显和社会急需的重点专科,专科诊疗重大疑难疾病的水平和临床疗效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并形成可推广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二)建立完善中医临床传承创新平台,形成临床科研有机结合机制,大幅提升中医临床研究能力与水平。 (三)通过开展多专业联合诊疗、中医综合治疗、经典病房等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诊疗模式。

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标准

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 一、科室设置 (一)作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 (二)设立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具备一定规模的医院,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独立病区。 (三)设立中医门诊,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 二、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0.4名中医类别医师和0.4名护士。 (二)三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临床专业10年以上。二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6年以上。 (三)主管中医病房的护士长应当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技能岗位培训,能够指导护士开展辨证施护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 三、医疗用房 (一)门诊诊室的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的需求。三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二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平均每床建筑面积;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每床平均净使用面积。 四、设备配备 (一)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脉枕、针灸器具、火罐、电冰箱、计算机等。 (二)根据专科业务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专科诊疗设备。 五、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六、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临床科室及专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临床科室参照本《基本标准》执行。

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一、医院(含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下同)中药房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和中药饮片煎煮等服务。 中药品种、数量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常用中药饮片品种应在400种左右。 二、部门设置 (一)中药房由药剂部门统一管理,可分中药饮片调剂组、中成药调剂组、库房采购组。 (二)至少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有条件的医院可按照有关标准要求设置中药制剂室。 三、人员 (一)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至少达到20%,中医医院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至少达到60%。三级医院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药人员不低于50%,二级医院不低于40%。 (二)中药房主任或副主任中,三级医院应当有副主任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二级医院应当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三)中药饮片调剂组、中成药调剂组、库房采购组负责人至少应具备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员应具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煎药室负责人应为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煎药人员须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应有临床药学人员。 四、房屋 (一)中药房的面积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 (二)中药饮片调剂室的面积三级医院不低于100平方米,二级医院不低于80平方米;中成药调剂室的面积三级医院不低于60平方米,二级医院不低于40平方米。 (三)中药房应当远离各种污染源。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煎药室应当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当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应当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消防等设施。 五、设备(器具) 中药房的设备(器具)应当与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需求相适应。 (一)中药储存设备(器具) 药架、除湿机、通风设备、冷藏柜或冷库。 (二)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器具)

中医科建设构想

关于中医科建设方案的构思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临床应用广泛,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在预防、调理、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副作用小、风险低的特点,应大力发展中医药在妇女儿童临床诊疗和保健中的应用。 关于中医科的建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基础条件的满足 1.医院支持与鼓励: (1)中西并重: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学科,相辅相成,互相弥补不足,希望得到同样的重视; (2)资源配置:投入适量的物力、人力和空间给予支持; (3)合作共赢:中医科与其他科室相互融合与渗透,互利互惠。 2.诊疗项目健全 (1)中医传统诊疗项目应健全,如中药、汤剂、免煎剂、针灸、推拿、穴位贴敷、中药涂擦、中药塌泽、中药外敷、中药熨烫、中药浴足、中药熏蒸、火罐和刮痧等; (2)发展现代医疗项目,如电子治疗、红外线治疗、低/中/高频治疗、射频治疗、微波/短波/超短波治疗、脑电防生治疗和经穴治疗等; (3)结合医院服务人群,选择优势项目。 单一治疗方法受限,可融合多项目治疗;传统与现代结合,增强治疗效果。

3.人才培养与建设 (1)完善人才梯度建设: a.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由高级/副高-中级-初级构成(视具体情况而定); b.医师与治疗师配比:1名医师配比1-2名治疗师,(视工作量而定); c.床位与医师、护士配比:(是否开设有病房而定) (2)统筹规划人才发展方向: 对于以上人群实施专业划分,分为多个亚专业组: a.医师主攻与进修方向明确:中医儿科(普儿与新生儿、内科与外科等)、中医妇科(不孕不育、围产医学、产后康复等); b.治疗师分专业明确: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和呼吸机治疗等等。 (3)人才进修与培训:及时发现人员技术问题,主动联系上级医院进行学习。 二、发展中医专科特色 医院主要以妇女、儿童等人群为主题,以医疗安全为首位的同时,符合临床诊疗规范,以病种和人群为载体,加大中医特色项目建设。如①中医诊疗项目在社会已经运用良好,可加速进入,如中药相关项目介入、亚健康调理、小儿推拿、产后康复等;同时②发展与建设中医药可进入的领域,如针刺治疗不孕不育、催乳治疗、月经不调等;最后③学习与研究创新中医药对目前存在的疑难杂症是否有效,解决学科前沿问题。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所提供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也是有关方面编制、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60~500张病床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按其建设规模大小参照执行。 第四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区明确,为患者营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第五条中医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兼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 第六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中医医院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程投资应统筹安排,中医医院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第八条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并留有改造和发展余地。投资确有困难的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不得随意改动。 第九条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十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以拟建中医医院所在地区的区域人口数确定。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宜按0.22~0.27张床测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