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快递行业市场结构变迁分析资料讲解

快递行业市场结构变迁分析资料讲解

快递行业市场结构变

迁分析

快递行业市场结构变迁分析

——由垄断走向竞争的原因分析(华南师范大学袁泉)

一、引言

快递(速递)是指文件、包裹和物品的快速递送服务。本质上是高速的物质流(含部分信息流),快递业属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快递基本特征(1)快捷性。快递作为物流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传统运输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快递更强调其递送速度。(2)安全性。在快递企业自身封闭的运输网络中传递,快件处于全程的监控中,以确保“门到门/手递手”,最大限度地保障快件的万无一失。(3)网络化。快递业可以实现文件的全程跟踪,用户只需要登陆公司网站,输入货运单号,就能追踪到货物的全部信息。(4)专业化。作业服务已实现标准化,达到“收件、派送、分拨、转运、录入、预报、查询、报关、统计、结算等”各个环节的结合。(5)规模经济性。一定的市场需求范围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快递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每一单位的平均成本会降低。快递业兴起于70年代的发达国家,在我国则于80年代初开办。进入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确定,人们对信息、实物的传递速度和范围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存在一个相当大的市场。“快递”于是在我国应运而生。1980年7月15日,我国和新加坡邮政部门建立了第一个国际EMS业务关系。当时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6大城市开办。随后我国邮政快递部门又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关系。1984年,邮政部门开办了国内EMS业务,现业务网点遍布全国2960个县以上城市。这项新型的邮政业务给邮政部门带来了庞大的超额利润,在我国获得迅猛发展,年增长速度70%以上,连续几年总收入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10%以上。快递市场的超额利润起先是邮政部门一家独享。1993年9月,铁道部门成立的中铁快运有限公

司(CRE,即China Railway Express)充分利用已有的铁路运输网,在全国150个城市联网,并宣称要在全国5500个火车站联网办理国内快件业务。随着近年来铁路建设发展,火车大规模提速,铁路部门也有传递时速上的优势。1996年3月,中国民航总局下属的民航快递有限公司(CAE,即China Aero-plane Express)在京成立,重点开辟航空快递业,在现有运力及人力资源基础上组建快递网络,开发航空快递市场,国内机场、航空站100多个,其速度显而易见。在这一时期是EMS、CRE、CAE三足鼎立,形成了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国的民营企业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条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涌现出不少民营快递企业,不仅存在具有代表性的顺丰、申通、宅急送等,而且由于快递业进入门槛低,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潜在的巨大市场,导致很多小企业纷纷涌入,造成快递业竞争加剧。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今天的中国快递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并呈现出由国企阵营、民企阵营、外资阵营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快递行业发展报告2014》报告称2014中国快递行业目前拥有约8000家企业,2013年创造的总营业收入达人民币1442.2

亿元,同比增长36.6%。从业务量来看,市场由民营快递公司主导2013年民

营快递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为78.9%,国有企业占19.9%,外资企业仅占

1.2%。

二、文件综述

自然垄断相关理论:Mill于1848年第一次提到了自然垄断问题。马歇尔认为

成本递减的产业一般是垄断性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出现的垄断也许是社会最合意的市场结构。Adams注意到存在不同程度的规模收益递增产业时,自由竞争无法产生合适结果,要求政府进行管制,成为第一个建议对自然垄断实施直接管制以

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学者。Ely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自然垄断,认为最重要的垄断是诸如铁路产业和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Clarkson和Miller(1982)等经济学家主要是从规模经济角度来说明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认为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就是生产函数呈规模收益递增状态,一家企业大规模生产,比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同时生产更加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翻阅自然垄断理论演变史,可以发现,在确定一个产业是否为自然垄断产业时,是否存在规模经济具有关键意义。Adams 和Ely之后经济学家的工作主要是对他们的基本结论加以澄清和扩展,其中一个重要扩展是意识到规模经济既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一些学者认为,自然垄断最基本的特征应该是其成本弱增性或次可加性(Subadditivity)。在企业只生产单一产品的情况下,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基本条件是,在一定的产业范围内,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比多家企业提供产品具有更高的效率。在多种产品情况下,总成本主要取决于各个产品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产品自然垄断的成本弱增性主要表现为范围经济性,即联合生产的效率性。

行政垄断的相关理论:对于行政垄断的理解我国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张晓阳是比较早的提出行政垄断概念的学者,他认为我国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控制和指导,这就是一种行政垄断。张松柏认为我国行政垄断的产生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息息相关。肖建华从两个方面看行政垄断:一是从小方面看,领导者控制着企业的各个方面;二是从大的方面看,领导者控制着各个企业、部门和行业,这些企业和部门本身就属于政府。陈家彦认为政权是形成行政垄断的重要原因。胡汝银认为政府控制着国家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尤其是对微观经济也就是企业的控制导致了行政垄断。石淑华认为行政垄断是由企业和政府的

某种契约造成的。关于行政垄断的原因,不同的学者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张淑芳从政府、利益、执法和权力义务等角度分析了行政垄断的原因。徐士英认为行政垄断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行政垄断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所造成的。从文化层面上来说,我国自古以来就官商不分,为了各自的利益,官维护商,赋予其垄断特权;旧制度的维护和新制度的更新所造成的矛盾成为行政垄断的制度根源;其社会根源在于统治者对于劳动大众的压榨。吴宏伟从行政机关的角度分析了行政垄断产生的原因,行政机关追求利益、政绩的驱使和非法使用权力共同构成了行政垄断的原因。杨兰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行政垄断的原因:计划经济、利益因素和历史原因。郑鹏程认为行政垄断的形成是错综复杂的,不是单一的一个或几个因素造成的,在行政垄断众多的原因中,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我们要抓住主要原因,先解决主要原因,这样才能够解决行政垄断问题。他总结出了行政垄断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利益集团、分配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缺失。

供给技术变化:改变自然垄断边界的关键因素

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通常被概括为规模经济、成本弱增性、范围经济、资产专用性、沉淀成本以及网络性等等,这些经济特征实质上都与生产和提供有关产品与服务的成本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是生产者面临着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技术条件的结果。当生产和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发生很大变化时,或者出现替代原有自然垄断产业提供的产品、服务的不受管制的新产品或服务时,自然垄断产业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也会发生变化,投入要素的价格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传统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可能不再具备或者至少不再完全具备,成本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自然垄断产业的边界随着发生显著变化。Viscusi,Vernon

和Harrington(2000)分析了成本结构的变化对自然垄断产业边界发生影响的两种方式。一是影响有效率企业的规模,二是影响社会最优产出水平,这两方面的效应取决于技术或投入品的变化如何影响成本函数。当固定成本下降时,平均成本也会下降,这样,由于成本更低,对于有效率企业的规模要求也更低。如果出现降低固定成本的创新,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也降低,因此,固定成本的下降使得一个产业不再是自然垄断产业,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可以在社会最优的价格上同时存在并且都能获利。在他们看来,变动成本的变化对自然垄断边界不存在非常清晰的影响。过去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由于技术变化的原因,现在看来不再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或者不是在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上都具有自然垄断特性。

需求变化与市场扩张:缩小自然垄断边界的重要因素

Viscusi,Vernon和Harrington(2000)在分析变动成本由于投入品价格的上升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的影响时,就具体研究过市场需求弹性大小对自然垄断边界的影响。他们的结论认为,如果需求曲线高度缺乏弹性,社会最优产量不会下降多少,这时两家有效率的企业能够在社会最优的价格水平上共存并获利,对垄断进行管制就没有必要。如果需求曲线弹性较大,最优社会产量会大大下降,因此,即使要求的最小有效率的企业规模下降,自然垄断的产业特征仍然存在。实际上,自然垄断经济特征的描述基本上是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总结。当需求发生变化时,自然垄断的边界也会发生不容忽略的变化,Viscusi,Vernon和Harrington强调了市场需求在决定自然垄断边界以及政府合适的管制政策的重要作用。从需求角度来看,“如果市场需求曲线能够向上移动到足够的程度,可能会使自然垄断产业不再具备自然垄断的特征,因为需求的大幅度增加会提高社会

最优产量”(Viscusi、Vernon和Harrington,2000)。技术水平不变时,需求扩张显然能够改变自然垄断的自然性质与强弱特点。在同一价格水平下,需求较小时只有自然垄断企业才具备可维持性,当市场需求扩张时,市场容量的扩大足以容纳一家以上的企业共同生存和盈利。随着市场需求水平的增加,自然垄断的自然性质逐渐减弱,由强自然垄断演变为弱自然垄断,甚至不再是自然垄断产业,实际上也就是自然垄断边界相应变化的过程。当技术发生变化时,由于创新所带来的低成本和低价格更会刺激需求水平的上升,或者改变人们的消费组合与模式,改变有关产业的相对供求关系。历史比较和经验研究表明,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不同,使自然垄断产业的边界存在显著差异。同样,在同一时点上,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关自然垄断产业的界定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特定范围的市场容量有限,人们对相关产业的需求有限,特定区域内一些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例如,电力、煤气、自来水、铁路运输等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大市场,这些产业在较小的地区市场上,受制于狭小的市场容量,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通常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更有效率。但是,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些产业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当地区性市场成熟演变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时,在市场需求超过成本弱增的范围后,这些产业的许多业务领域不再具有自然垄断的特点,应该由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观察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一产业(如电力、电信等产业)不同的市场结构,实际上反映了两类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需求变化和相应市场容量的区别,也揭示了自然垄断产业经济特征的相对性和动态性。

需求与供给的交互作用:自然垄断边界的内生变化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可能会因出现多个竞争者或出现替代行业的竞争对手而逐渐失去自然垄断地位。技术进步和供给特征的变化,必然使得需求模式、需求数量产生变化,而需求水平的变化也能够促使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变革和调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共同决定了市场容量大小以及在一定市场容量下最有效率的厂商数量,“成本函数和需求函数的变化必然改变社会最优价格”,使得“在社会最优价格水平上有效率企业规模相对于市场需求而言变小了”(Viscusi、Vernon和

Harrington,2000)。而且,成本和需求条件的变化也许还会改变一个产业的自然垄断特点,成为可以引入竞争的产业。实际上,技术变化和需求的变化是共同内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的交互作用,更能够推动自然垄断产业边界的变化和调整。通过对电信产业的有关分析,Schenk注意到技术变化以及相应需求预期和现实需求的变化对自然垄断产业边界的影响。在考察新兴电信服务演化和制度变化模式有关动态过程之

后,Schenk(1997)认为,技术变化导致政府对电信部门某些部分的自然垄断保护成为过时,竞争因素已经从市场的一个部分扩散到其他部分,同时也从一个国家扩散到另外一个国家。Viscusi,Vernon和Harrington(2000)对美国电信产业的分析表明,技术变化和需求变动的共同作用能够影响自然垄断的边界。

行政垄断规制学说略论

行政垄断造成的危害显而易见,学者们也基本形成共识。既扰乱了国家或行业或地区的市场竞争秩序,又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大多数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经济利益,同时还易滋生腐败,损害国之根基。因此,面对行政垄断的巨大危害,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对规制行政垄断行为的看法和观念,并形

成了如下规制行政垄断的学说。(1)体制改革说。体制改革说以陈秀山教授为代表,认为行政性垄断本质上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体制改革不彻底、不全面、不到位的结果。因此,消除行政性垄断应当也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完全实法学研究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 年2 月(中)行政企分开来实现。(2)综合治理说。该学说认为,解决行政垄断问题,需要政治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三者配合使用。(3)法律综合规制说。该说主要由郑鹏程学者主张,认为行政垄断的成因十分复杂,因此,对于行政垄断的规制,不能单一地从某一方面着手,必须从多方面着眼,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即综合运用反垄断法、行政诉讼法、财税法、诉讼法、宪法等法律手段,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行政垄断进行立体控制。(4)行政法规制说。该说由蔡全胜教授为代表,主张行政性垄断本质上来看属于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因此可以通过严格的规范,约束行政权力的行使,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达到消除行政垄断的目的。(5)反垄断法规制说。该说多为经济法学者主张,如张守文教授、王晓哗教授等。该说一般也承认行政性垄断形成的体制原因,但同时坚持认为,行政性垄断是垄断的一种,与经济垄断有着同样的危害性。因此作为市场经济基本法的反垄断法来说,如果不能规范行政性垄断行为,则根本不能起到其在市场经济中基本法的作用。(6)现实规制说。该学说认为,现在的法律法规已经对行政性垄断有足够的规制,问题是如何实现已有的法律法规规制的内容。适度行政干预和非适度行政干预的区分标准是是否符合法定权限、社会公正性和整体效率原则。应该说,这六种学说都有道理,行政垄断行为规制路径的探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市场结构分析

通常而言,市场结构的分析需要涉及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新企业进入壁垒。其中,市场集中度又是市场结构中最重要的判断指标。对于传统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的测算,资产、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是我们测算的依据。市场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其衡量指标有,行业绝对集中度(CRn)、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本文选用最常用的行业绝对集中度(CRn)指标。行业绝对集中率是指该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一般用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几家企业的相关指标(如销售额,总产值,总资产,总产量、职工人数等)占整个行业的份额来计算。计算公式为:

其中:CRn表示行业内规模最大的n家企业的集中度;Xi为行业内第i个企业的相关指标(如销售额,总产值,总资产,总产量、职工人数等);n表示要选取的企业数量(常用的4或者8)。

对于CRn的选择,外国大多选用CR4,CR8或者CR20。我国学者的研究中也大多数CR4和CR8。本文将结合前人的分析结果重点选用CR4来说明问题。对于这两个测算的选择数据早在50年代,美国学者贝恩根据CR4和CR8的数据将不同的市场结构分为6种类型。从2007年至今,快递行业整体竞争程度不断提高,集中程度呈下降趋势。排名前四位企业的收入份额之和(CR4)从70.6%下降至55.9%;排名前八位的收入份额之和(CR8)从86.4%下降至80%。

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经营情况对比分析

民营快递企业保持高速发展。2013年完成快件量72.5亿件,同比增长69%,增幅分别领先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28个和56个百分点;业务收入完成973.8亿元,同比增长52%,增幅分别领先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55个和2个百分点。2013年,民营快递企业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占全部快递业务量收的比重分别达到79%和68%,始终呈扩大趋势。在业务量方面(详见下图):民营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35.4%上升到2013年的78.9%,市场份额提高了43.5个百分点;国有市场份额从2007年59.3%下降到2013年的19.9%,下降了39.4个百分点。

在业务收入方面(详见下图):民营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23.7%上升到2013的67.5%,市场份额提高了43.8个百分点;国有市场份额从2007年50.6%下降到2012年的20.2%,下降了30.4个百分点。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说明中国快递服务已由原来的EMS占据主要地位的单极结构向多家快递企业参与竞争的多极结构转变。现在基本形成了三大市场主体,三大市场主体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快递企业,有规模不等的快递企业约两万家。

四、原因分析

中国快递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EMS占据垄断地位到现在众多快递企业参与竞争,有许多的影响因素。快递行业最初的垄断市场结构是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共同作用的结果;全国范围的国内速递业务的业务范围、业务特点决定了只有规模经营才能有收益,大型运输企业享有直接快速运送的成本优势,通过集中计划和路线组织,使每一次运输都是满负荷且提供了范围经济,并通过国家专营,法律,进入许可等方面的行政手段,中国快递行业一直由几家国有企

业垄断经营,甚至有一段时间由EMS独家经营。下面将主要分析快递行业走向市场竞争的一些原因。

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中国快递企业加快向信息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步伐。自动化分拣、无线传输、射频技术、影像监控等技术提高了快递企业的服务效率;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代收货款等增值业务的开展和资金风险的规避;手持终端和无线录入设备等进一步普及,企业实物传递网技术改造和升级稳步推进;GPS定位跟踪技术提升了快递企业对车辆的定位跟踪,增强其货物配送路线规划、信息查询等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快递企业提升网络及车队的营运效率与准确性。2013年,中国主要快递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百亿元,新建扩建一批流水线,购置机械化分拣设备和安检设备,加强自主航空能力建设,快递专用货机达到65架,新增航空线路超过30%。中邮速递南京快递物流集散中心平稳运行。顺丰在北京等分拨中心新建自动化分拣线并顺利投入使用,并在广东省东莞市进行了无人机测试。

公路、铁路运输发展对快递业的影响

快递的特点是快捷便利,对交通运输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一个国家的航空、航海、铁路、公路的完善程度和交通便利程度对快递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这些基础设施发达了,才能保证快递业务的“准时”、“安全”和“高效”。按照国内快递业务量来划分,同城快递和异地快递主要是通过公路和铁路来运输,国际快递主要是通过航空来运输。 2001-2013年,全国铁路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别增长

47.1%和 156.6%,其中,增幅最高的是高速公路,短短12年时间,高速公路里程增长了 438.1%。显然,高速公路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运输方式的增长速度,而且从货物周转量看,2001-2013年铁路周转量增长了 98.54%,而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了 7.8倍,公路是我国同城、异地快递业务最主要的交通设施,公路周转量的大幅度增长表明伴随着我国快递物流的迅速发展,快递业也飞速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