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兆 线速 背板带宽概念

千兆 线速 背板带宽概念

千兆 线速 背板带宽概念
千兆 线速 背板带宽概念

千兆就是KM也就是GB,是一个单位,一个数宽带是串行通信,数据是一位一位的传送,千兆比特就是1千兆位,如果1秒能传送这些,就说速度是1千兆比特每秒,即

1Mbps。

线速

这里的“线速”指网络设备交换转发能力的一个标准,而非通常所言的线速度和角速度。达到线速标准的设备,避免了非线速设备的转发瓶颈,称作“无阻塞处理”。即厂商标称交换能力大于设备上所有类型各个接口的带宽总和的2倍(全双工)。需要说明的的是通常二层线速指的是交换能力,单位Gbps ;三层线速指的是包转发率,单位Mpps 。

千兆端口的包转发率是1.488Mpps (百兆端口为0.1488Mpps,其他类推)1,000,000,000/8/(64+8+12) = 1,488,095pps (帧的大小为64byte,8byte 的前导符,12byte的帧间隙)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

1)线速的背板带宽

考察交换机上所有端口能提供的总带宽。计算公式为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如果总带宽≤标称背板带宽,那么在背板带宽上是线速的。

2)第二层包转发线速

第二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二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二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3)第三层包转发线速

第三层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如果这个速率能≤标称三层包转发速率,那么交换机在做第三层交换的时候可以做到线速。

数字通信系统中带宽的概念培训讲学

引言 在通信系统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带宽”(Bandwidth)这个词,但我们也会遇到“带宽”的单位有时用赫兹(Hz)表示,而有时却用比特/秒(bit/S)表示,那么我们平时所说的“带宽”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1、数字通信系统中带宽的概念 早期的电子通信系统都是模拟系统。当系统的变换域研究开始后,人们为了能够在频域定义系统的传递性能,便引进了“带宽”的概念。当输入的信号频率高或低到一定程度,使得系统的输出功率成为输入功率的一半时(即 3dB),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间的差值就代表了系统的通频带宽,其单位为赫兹(Hz)。比如在传统的固定电话系统中,从固定话机终端到交换中心的双绞线路系统(Twist pair),所能提供的通信带宽可以到2MHz以上,其中我们的语音通信只使用了从300Hz~3400Hz的频段,使用的通信带宽约为3KHz。现在,基于双绞线传输的xDSL接入网技术,能够充分使用语音带宽以外的频率,高速传送数据业务,实现宽带网接入。 图1 模拟电话线的频带 (300Hz~3400Hz为语音通信频带,25KHz~1.1MHz为ADSL频带) 数字通信系统中“带宽”的含义完全不同于模拟系统,它通常是指数字系统中数据的传输速率,其表示单位为比特/秒(bit/S)或波特/秒(Baud/S)。带宽越大,表示单位时间内的数字信息流量也越大;反之,则越小。衡量二进制码流的基本单位称为“比特”,若传输速率达到64kb/s,就表示二进制信息的流量是每秒64,000比特。衡量多进制码流的的基本单位为“波特”,若多进制码流的传输速率达80KB/S,就表示多进制符号的信息流量是每秒80,000波特,如果将多进制码,比如四进制码(22),换算成的二进制来衡量,则信息比特流量为80X2=160Kb/S。 不同的数字业务其提供或需求的带宽也不一样。如前面所说在固定电话网中的局与局

阻抗概念

阻抗[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相量图能够展示复阻抗。 阻抗(electrical impedance)就是电路中电阻、电感、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的统称。阻抗衡量流动于电路的交流电所遇到的阻碍。阻抗将电阻的概念加以延伸至交流电路领域,不仅描述电压与电流的相对振幅,也描述其相对相位。当通过电路的电流就是直流电时,电阻与阻抗相等,电阻可以视为相位为零的阻抗。 阻抗通常以符号标记。阻抗就是复数,可以以相量或来表示;其中,就是阻抗的大小,就是阻抗的相位。这种表式法称为“相量表示法”。 具体而言,阻抗定义为电压与电流的频域比率[1]。阻抗的大小就是电压振幅与电流振幅的绝对值比率,阻抗的相位就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采用国际单位制,阻抗的单位就是欧姆(Ω),与电阻的单位相同。阻抗的倒数就是导纳,即电流与电压的频域比率。导纳的单位就是西门子(单位)(旧单位就是姆欧)。 英文术语“impedance”就是由物理学者奥利弗·赫维赛德于1886年发表论文《电工》给出[2][3]。于1893年,电机工程师亚瑟·肯乃利(Arthur Kennelly)最先以复数表示阻抗[4]。 复阻抗[编辑] 阻抗就是复数,可以与术语“复阻抗”替换使用。阻抗通常以相量来表示,这种表示法称为“相量表示法”。相量有三种等价形式: 1. 直角形式:、 2. 极形式:、 3. 指数形式: ;

其中,电阻就是阻抗的实部,电抗就是阻抗的虚部,就是阻抗的大小,就是虚数单位,就是阻抗的相位。 从直角形式转换到指数形式可以使用方程 、 。 从指数形式转换到直角形式可以使用方程 、 。 极形式适用于实际工程标示,而直角形式比较适用于几个阻抗相加或相减的案例,指数形式则比较适用于几个阻抗相乘或相除的案例。在作电路分析时,例如在计算两个阻抗并联的总阻抗时,可能会需要作几次形式转换。这种形式转换必需要依照复数转换定则。 欧姆定律[编辑] 连接于电路的交流电源会给出电压于负载的两端,并且驱动电 流于电路。 主条目:欧姆定律 借着欧姆定律,可以了解阻抗的内涵[5]: 。 阻抗大小的作用恰巧就像电阻,设定电流 ,就可计算出阻抗两端的 电压降。相位因子则就是电流滞后于电压的相位差 (在时域,电流信 号会比电压信号慢秒;其中, 就是单位为秒的周期)。

全方位讲述带宽概念

全方位讲述带宽概念 在各类电子设备和元器件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到带宽的概念,例如我们熟知的显示器的带宽、内存的带宽、总线的带宽和网络的带宽等等;对这些设备而言,带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不过容易让人迷惑的是,在显示器中它的单位是MHz,这是一个频率的概念;而在总线和内存中的单位则是GB/s,相当于数据传输率的概念;而在通讯领域,带宽的描述单位又变成了MHz、GHz……这两种不同单位的带宽表达的是同一个内涵么?二者存在哪些方面的联系呢?本文就带你走入精彩的带宽世界。 一、 带宽的两种概念 如果从电子电路角度出发,带宽(Bandwidth)本意指的是电子电路中存在一个固有通频带,这个概念或许比较抽象,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解释。大家都知道,各类复杂的电子电路无一例外都存在电感、电容或相当功能的储能元件,即使没有采用现成的电感线圈或电容,导线自身就是一个电感,而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地之间便可以组成电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杂散电容或分布电容;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电容、电感,都会对信号起着阻滞作用从而消耗信号能量,严重的话会影响信号品质。这种效应与交流电信号的频率成正比关系,当频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号难以保持稳定时,整个电子电路自然就无法正常工作。为此,电子学上就提出了“带宽”的概念,它指的是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而属于该体系的有显示器带宽、通讯/网络中的带宽等等。 而第二种带宽的概念大家也许会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实是数据传输率,譬如内存带宽、总线带宽、网络带宽等等,都是以“字节/秒”为单位。我们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这些数据传输率的概念被称为“带宽”,但因业界与公众都接受了这种说法,代表数据传输率的带宽概念非常流行,尽管它与电子电路中“带宽”的本意相差很远。 对于电子电路中的带宽,决定因素在于电路设计。它主要是由高频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决定,而高频电路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电路要高很多。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电路设计的知识,对此我们就不做深入的分析。而对于总线、内存中的带宽,决定其数值的主要因素在于工作频率和位宽,在这两个领域,带宽等于工作频率与位宽的乘积,因此带宽和工作频率、位宽两个指标成正比。不过工作频率或位宽并不

3dB带宽定义和理解

3dB带宽定义和理解 3dB带宽指幅值等于最大值的二分之根号二倍时对应的频带宽度 幅值的平方即为功率,平方后变为1/2倍,在对数坐标中就是-3dB的位置了,也就是半功率点了,对应的带宽就是功率在减少至其一半以前的频带宽度,表示在该带宽内集中了一半的功率。 1、dBm dBm是一个考征功率绝对值的值,计算公式为:10lgP(功率值/1mw)。 [例1] 如果发射功率P为1mw,折算为dBm后为0dBm。 [例2] 对于40W的功率,按dBm单位进行折算后的值应为: 10lg(40W/1mw)=10lg(40000)=10lg4+10lg10+10lg1000=46dBm。 2、dBi 和dBd dBi和dBd是考征增益的值(功率增益),两者都是一个相对值,但参考基准不一样。dBi的参考基准为全方向性天线,dBd的参考基准为偶极子,所以两者略有不同。一般认为,表示同一个增益,用dBi表示出来比用dBd表示出来要大2. 15。 [例3] 对于一面增益为16dBd的天线,其增益折算成单位为dBi时,则为18.15dBi(一般忽略小数位,为18dBi)。 [例4] 0dBd=2.15dBi。 [例5] GSM900天线增益可以为13dBd(15dBi),GSM1800天线增益可以为15dBd(17dBi)。 3、dB dB是一个表征相对值的值,当考虑甲的功率相比于乙功率大或小多少个dB时,按下面计算公式:10lg(甲功率/乙功率) [例6] 甲功率比乙功率大一倍,那么10lg(甲功率/乙功率)=10lg2=3dB。也就是说,甲的功率比乙的功率大3 dB。 [例7] 7/8 英寸GSM900馈线的100米传输损耗约为3.9dB。 [例8] 如果甲的功率为46dBm,乙的功率为40dBm,则可以说,甲比乙大6 dB。[例9] 如果甲天线为12dBd,乙天线为14dBd,可以说甲比乙小2 dB。 4、dBc

PCB阻抗值因素与计算方法

PCB阻抗设计及计算简介

特性阻抗的定义 ?何谓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Z0) ?电子设备传输信号线中,其高频信号在传输线中传播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之为特性阻抗;包括阻抗、容抗、感抗等,已不再只是简单直流电的“欧姆电阻”。 ?阻抗在显示电子电路,元件和元件材料的特色上是最重要的参数.阻抗(Z)一般定义为:一装置或电路在提供某特定频率的交流电(AC)时所遭遇的总阻力. ?简单的说,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

设计阻抗的目的 ?随着信号传送速度迅猛的提高和高频电路的广泛应用,对印刷电路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电路板提供的电路性能必须能够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发生反射现象,信号保持完整,降低传输损耗,起到匹配阻抗的作用,这样才能得到完整、可靠、精确、无干扰、噪音的传输信号。?阻抗匹配在高频设计中是很重要的,阻抗匹配与否关系到信号的质量优劣。而阻抗匹配的目的主要在于传输线上所有高频的微波信号皆能到达负载点,不会有信号反射回源点。

?因此,在有高频信号传输的PCB板中,特性阻抗的控制是尤为重要的。 ?当选定板材类型和完成高频线路或高速数字线路的PCB 设计之后,则特性阻抗值已确定,但是真正要做到预计的特性阻抗或实际控制在预计的特性阻抗值的围,只有通过PCB生产加工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才能达到。

?从PCB制造的角度来讲,影响阻抗和关键因素主要有: –线宽(w) –线距(s)、 –线厚(t)、 –介质厚度(h) –介质常数(Dk) εr相对电容率(原俗称Dk介质常数),白容生对此有研究和专门诠释。 注:其实阻焊也对阻抗有影响,只是由于阻焊层贴在介质上,导致介电常数增大,将此归于介电常数的影响,阻抗值会相 应减少4%

带宽定义和理解

-3dB带宽定义和理解 -3dB带宽指幅值等于最大值的二分之根号二倍时对应的频带宽度。 幅值的平方即为功率,平方后变为1/2倍,在对数坐标中就是-3dB的位置了,也就是半功率点了,对应的带宽就是功率在减少至其一半以前的频带宽度,表示在该带宽内集中了一半的功率。 3dB--指的是比峰值功率小3dB(就是峰值的50%)的频谱范围的带宽;6dB--同上,6dB对应的是峰值功率的25%。 截止频率 用来说明电路频率特性指标的特殊频率。当保持电路输入信号的幅度不变,改变频率使输出信号降至最大值的0.707倍,或某一特殊额定值时该频率称为截止频率。在高频端和低频端各有一个截止频率,分别称为上截止频率和下截止频率。两个截止频率之间的频率范围称为通频带。 关于通频带,3dB带宽,三阶截点和1dB压缩点 1.通频带 通频带用于衡量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能力。由于放大电路中电容、电感及半导体器件结电容等电抗元件的存在,在输入信号频率较低或较高时,放大倍数的数值会下降并产生相移。通常情况下,放大电路只适用于放大某一个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 如图所示为某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 f1-f2之间为通频带

下限截止频率fL:在信号频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放大倍数的数值明显下降,使放大倍数的数值等于0.707倍的频率称为下限截止频率fL。 上限截止频率fH:信号频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放大倍数的数值也将下降,使放大倍数的数值等于0.707倍的频率称为上限截止频率fH。 通频带fbw:fL与fH之间形成的频带称中频段,或通频带fbw。fbw=fH -fL或者定义为: 在信号传输系统中,系统输出信号从最大值衰减3dB的信号频率为截止频率,上下截止频率之间的频带称为通频带,用BW表示 通频带越宽,表明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信号的适应能力越强。"通频带"英文:passband;transmission bands;pass band; 2.3dB带宽 3dB--指的是比峰值功率小3dB(就是峰值的50%)的频谱范围的带宽;6dB--同上,6dB对应的是峰值功率的25%。 3dB带宽指幅值等于最大值的二分之根号二倍时对应的频带宽度 幅值的平方即为功率,平方后变为1/2倍,在对数坐标中就是-3dB的位置了,也就是半功率点了,对应的带宽就是功率在减少至其一半以前的频带宽度,表示在该带宽内集中了一半 的功率。 3.关于三阶截点和1dB压缩点1dB压缩点(P1dB)是输出功率的性能参数。压缩点越高意味着输出功率越高。P1dB是指与在 很低的功率时相比增益减少1dB时的输入(或输出)功率点。 三阶截取点(IP3)是表示线性度或失真性能的参数。IP3越高表示线性度越好和更少的失真。

阻抗概念

阻抗[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相量图能够展示复阻抗。 阻抗(electrical impedance)是电路中电阻、电感、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的统称。阻抗衡量流动于电路的交流电所遇到的阻碍。阻抗将电阻的概念加以延伸至交流电路领域,不仅描述电压与电流的相对振幅,也描述其相对相位。当通过电路的电流是直流电时,电阻与阻抗相等,电阻可以视为相位为零的阻抗。 阻抗通常以符号标记。阻抗是复数,可以以相量或来表示;其中,是阻 抗的大小,是阻抗的相位。这种表式法称为“相量表示法”。 具体而言,阻抗定义为电压与电流的频域比率[1]。阻抗的大小是电压振幅与电流振幅的绝对值 比率,阻抗的相位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采用国际单位制,阻抗的单位是欧姆(Ω),与电阻的单位相同。阻抗的倒数是导纳,即电流与电压的频域比率。导纳的单位是西门子(单位)(旧单位是姆欧)。 英文术语“impedance”是由物理学者奥利弗·赫维赛德于1886年发表论文《电工》给出[2][3]。于1893年,电机工程师亚瑟·肯乃利(Arthur Kennelly)最先以复数表示阻抗[4]。 复阻抗[编辑] 阻抗是复数,可以与术语“复阻抗”替换使用。阻抗通常以相量来表示,这种表示法称为“相量表示法”。相量有三种等价形式: 1. 直角形式:、 2. 极形式:、 3. 指数形式:;

其中,电阻是阻抗的实部,电抗是阻抗的虚部,是阻抗的大小,是虚数单位,是阻抗的相位。 从直角形式转换到指数形式可以使用方程 、 。 从指数形式转换到直角形式可以使用方程 、 。 极形式适用于实际工程标示,而直角形式比较适用于几个阻抗相加或相减的案例,指数形式则比较适用于几个阻抗相乘或相除的案例。在作电路分析时,例如在计算两个阻抗并联的总阻抗时,可能会需要作几次形式转换。这种形式转换必需要依照复数转换定则。 欧姆定律[编辑] 连接于电路的交流电源会给出电压于负载的两端,并且驱动电 流于电路。 主条目:欧姆定律 借着欧姆定律,可以了解阻抗的内涵[5]: 。 阻抗大小的作用恰巧就像电阻,设定电流,就可计算出阻抗两端 的电压降。相位因子则是电流滞后于电压的相位差(在时域,电流 信号会比电压信号慢秒;其中,是单位为秒的周期)。

各种带宽概念详解,适合初学者

?什么是带宽? ? 在各类电子设备和元器件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到带宽的概念,例如我们熟知的显示器的带宽,内存的带宽,总线的带宽和网络的带宽等等;对这些设备而言,带宽是一个 非常重要的指标.不过容易让人迷惑的是,在显示器中它的单位是MHz,这是一个频率 的概念;而在总线和内存中的单位则是GB/s,相当于数据传输率的概念;而在通讯领域, 带宽的描述单位又变成了MHz,GHz……这两种不同单位的带宽表达的是同一个内涵么 二者存在哪些方面的联系呢本文就带你走入精彩的带宽世界. 一, 带宽的两种概念 第一种如果从电子电路角度出发,带宽(Bandwidth)本意指的是电子电路中存在一个固有通频带,这个概念或许比较抽象,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解释.大家都知道,各类复杂 的电子电路无一例外都存在电感,电容或相当功能的储能元件,即使没有采用现成的电 感线圈或电容,导线自身就是一个电感,而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地之间便可以组成 电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杂散电容或分布电容;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电容,电感,都会 对信号起着阻滞作用从而消耗信号能量,严重的话会影响信号品质.这种效应与交流电 信号的频率成正比关系,当频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号难以保持稳定时,整个电子电路 自然就无法正常工作.为此,电子学上就提出了"带宽"的概念,它指的是电路可以保 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而属于该体系的有显示器带宽,通讯/网络中的带宽等等. 而第二种带宽的概念大家也许会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实是数据传输率,譬如内存带宽,总线带宽,网络带宽等等,都是以"字节/秒"为单位.我们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 这些数据传输率的概念被称为"带宽",但因业界与公众都接受了这种说法,代表数据 传输率的带宽概念非常流行,尽管它与电子电路中"带宽"的本意相差很远. 区别:对于电子电路中的带宽,决定因素在于电路设计.它主要是由高频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决定,而高频电路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电路要高很多.这部分 内容涉及到电路设计的知识,对此我们就不做深入的分析.而对于总线,内存中的带宽, 决定其数值的主要因素在于工作频率和位宽,在这两个领域,带宽等于工作频率与位宽 的乘积,因此带宽和工作频率,位宽两个指标成正比.不过工作频率或位宽并不能无限制提高,它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总线,内存部分对其作专门论述. 二, 总线中的带宽 在计算机系统中,总线的作用就好比是人体中的神经系统,它承担的是所有数据传输的职责,而各个子系统间都必须籍由总线才能通讯,例如,CPU和北桥间有前端总线, 北桥与显卡间为AGP总线,芯片组间有南北桥总线,各类扩展设备通过PCI,PCI-X总 线与系统连接;主机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也是通过总线进行,如目前流行的USB 2.0, IEEE1394总线等等,一句话,在一部计算机系统内,所有数据交换的需求都必须通过总 线来实现! 按照工作模式不同,总线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并行总线,它在同一时刻可以传输多位数据,好比是一条允许多辆车并排开的宽敞道路,而且它还有双向单向之分;另 一种为串行总线,它在同一时刻只能传输一个数据,好比只容许一辆车行走的狭窄道路, 数据必须一个接一个传输,看起来仿佛一个长长的数据串,故称为"串行". 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的描述参数存在一定差别.对并行总线来说,描述的性能参数 有以下三个:总线宽度,时钟频率,数据传输频率.其中,总线宽度就是该总线可同时

电阻电抗和阻抗

电阻、电抗和阻抗 电阻、电抗和阻抗的定义 电阻——欧姆定律定义的参数:电压与电流之比,单位欧姆。 电抗——交流电流通过电感或者电容压降时,电压与电流之比,虚数表示,单位欧姆。 阻抗——电阻与电抗的复合参数,用复数表示,实部为电阻,虚部为电抗,单位欧姆。 电阻 在直流电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电阻很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如金属等;电阻极大的物质称作绝缘体,如木头和塑料等。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导体叫做半导体,而超导体则是一种电阻值几近于零的物质。 电抗 在交流电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用X表示),意即抵抗电流的作用。电容及电感的电抗分别称作电容抗及电感抗,简称容抗及感抗。它们的计量单位与电阻一样是欧姆,而其值的大小则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系,频率愈高则容抗愈小感抗愈大,频率愈低则容抗愈大而感抗愈小。此外电容抗和电感抗还有相位角度的问题,具有向量上的关系式。 感抗(XL)

电流变化越大,即电路频率越大,感抗越大;当频率变为0,即成为直流电时,感抗也变为0。感抗会引起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感抗可由下面公式计算而来: XL = ωL = 2×π×f× L XL 就是感抗,单位为欧姆Ω ω 是角频率,单位为弧度/每秒rad/s f 是频率,单位为赫兹Hz L是电感,单位为亨利H 1、当交流电通过电感线圈的电路时,电路中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改变,形成了感抗,自感系数越大则自感电动势也越大,感抗也就越大。如果交流电频率大则电流的变化率也大,那么自感电动势也必然大,所以感抗也随交流电的频率增大而增大。交流电中的感抗和交流电的频率、电感线圈的自感系数成正比。在实际应用中,电感是起着“阻交、通直”的作用,因而在交流电路中常应用感抗的特性来旁通低频及直流电,阻止高频交流电。 2、在纯电感电路中,电感线圈两端的交流电压(u)和自感电动势(εL)之间的关系是u=-εL,而εL =-Ldi/dt,所以u=Ldi/dt。正弦交流电作周期性变化,线圈内自感电动势也在不断变化,当正弦交流电的电流为零时,电流变化率最大,所以电压最大。当电流为最大值时,电流变化率最小,所以电压为零。由此得出电感两端的电压位相超前电流位相π/2。在纯电感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频率是相同的,电感元件的阻抗就是感抗(XL=ωL=2πfL),它和ω、L都成正比,当ω=0时则XL =0,所以电感起“通直流、阻交流”或者“通低频,阻高频”的作用。 3、在纯电感电路中,感抗不消耗电能,因为在任何一个电流由零增加到最大值的1/4周期的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流在线圈附近将产生磁场,电能转换为磁场能储藏在磁场里,但在下一个1/4周期内,电流由大变小,则磁场随着逐渐减

阻抗匹配概念

阻抗匹配概念 阻抗匹配概念 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适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对于不同特性的电路,匹配条件是不一样的。 在纯电阻电路中,当负载电阻等于激励源内阻时,则输出功率为最大,这种工作状态称为匹配,否则称为失配。 当激励源内阻抗和负载阻抗含有电抗成份时,为使负载得到最大功率,负载阻抗与内阻必须满足共扼关系,即电阻成份相等,电抗成份只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这种匹配条件称为共扼匹配。 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是微波电子学里的一部分,主要用于传输线上,来达至所有高频的微波信号皆能传至负载点的目的,不会有信号反射回来源点,从而提升能源效益。 大体上,阻抗匹配有两种,一种是透过改变阻抗力(lumped-circuit matching),另一种则是调整传输线的波长(transmission line matching)。 要匹配一组线路,首先把负载点的阻抗值,除以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值来归一化,然后把数值划在史密夫图表上。 改变阻抗力把电容或电感与负载串联起来,即可增加或减少负载的阻抗值,在图表上的点会沿著代表实数电阻的圆圈走动。如果把电容或电感接地,首先图表上的点会以图中心旋转180度,然后才沿电阻圈走动,再沿中心旋转180度。重覆以上方法直至电阻值变成1,即可直接把阻抗力变为零完成匹配。 调整传输线由负载点至来源点加长传输线,在图表上的圆点会沿著图中心以逆时针方向走动,直至走到电阻值为1的圆圈上,即可加电容或电感把阻抗力调整为零,完成匹配 阻抗匹配则传输功率大,对于一个电源来讲,单它的内阻等于负载时,输出功率最大,此时阻抗匹配。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如果是高频的话,就是无反射波。对于普通的宽频放大器,输出阻抗50Ω,功率传输电路中需要考虑阻抗匹配,可是如果信号波长远远大于电缆长度,即缆长可以忽略的话,就无须考虑阻抗匹配了。阻抗匹配是指在能量传输时,要求负载阻抗要和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等,此时的传输不会产生反射,这表明所有能量都被负载吸收了.反之则在传输中有能量损失。高速PCB布线时,为了防止信号的反射,要求是线路的阻抗为50欧姆。这是个大约的数字,一般规定同轴电缆基带50欧姆,频带75欧姆,对绞线则为100欧姆,只是取个整而已,为了匹配方便. 阻抗从字面上看就与电阻不一样,其中只有一个阻字是相同的,而另一个抗字呢?简单地说,阻抗就是电阻加电抗,所以才叫阻抗;周延一点地说,阻抗就是电阻、电容抗及电感抗在向量上的和。在直流电的世界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电阻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电阻很大的物质称作非导体,而最近在高科技领域中称的超

阻抗定义

阻抗定义 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阻抗常用Z表示。阻抗由电阻、感抗和容抗三者组成,但不是三者简单相加。阻抗的单位是欧。在直流电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但是在交流电的领域中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意即抵抗电流的作用。电容及电感的电抗分别称作电容抗及电感抗,简称容抗及感抗。它们值的大小则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系,频率愈高则容抗愈小感抗愈大,频率愈低则容抗愈大而感抗愈小。此外电容抗和电感抗还有相位角度的问题,具有向量上的关系式,因此才会说: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对于一个具体电路,阻抗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 输入阻抗定义: 输入阻抗是指一个电路输入端的等效阻抗。在输入端上加上一个电压源U,测量输入端的电流I,则输入阻抗Rin就是U/I。你可以把输入端想象成一个电阻的两端,这个电阻的阻值,就是输入阻抗。 它反映了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对于电压驱动的电路,输入阻抗越大,则对电压源的负载就越轻,因而就越容易驱动,也不会对信号源有影响;而对于电流驱动型的电路,输入阻抗越小,则对电流源的负载就越轻。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是用电压源来驱动的,则输入阻抗越大越好;如果是用电流源来驱动的,则阻抗越小越好(注:只适合于低频电路,在高频电路中,还要考虑阻抗匹配问题。另外如果要获取最大输出功率时,也要考虑阻抗匹配问题。 输出阻抗 输出阻抗就是一个信号源的内阻。本来,对于一个理想的电压源(包括电源),内阻应该为0,或理想电流源的阻抗应当为无穷大。但现实中的电压源,则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常用一个理想电压源串联一个电阻r的方式来等效一个实际的电压源。这个跟理想电压源串联的电阻r,就是(信号源/放大器输出/电源)的内阻了。当这个电压源给负载供电时,就会有电流I从这个负载上流过,并在这个电阻上产生I×r的电压降。这将导致电源输出电压的下降,从而限制了最大输出功率。同样的,一个理想的电流源,输出阻抗应该是无穷大,但实际的电路是不可能的。

带宽的两种概念

在各类电子设备和元器件中,我们都可以接触到带宽的概念,例如我们熟知的显示器的带宽、内存的带宽、总线的带宽和网络的带宽等等;对这些设备而言,带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不过容易让人迷惑的是,在显示器中它的单位是MHz,这是一个频率的概念;而在总线和内存中的单位则是GB/s,相当于数据传输率的概念;而在通讯领域,带宽的描述单位又变成了MHz、GHz??这两种不同单位的带宽表达的是同一个内涵么?二者存在哪些方面的联系呢?本文就带你走入精彩的带宽世界。 一、带宽的两种概念如果从电子电路角度出发,带宽(B a n d w i d t h)本意指的是电子电路中存在一个固有通频带,这个概念或许比较抽象,我们有必要作进一步解释。大家都知道,各类复杂的电子电路无一例外都存在电感、电容或相当功能的储能元件,即使没有采用现成的电感线圈或电容,导线自身就是一个电感,而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地之间便可以组成电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杂散电容或分布电容;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电容、电感,都会对信号起着阻滞作用从而消耗信号能量,严重的话会影响信号品质。这种效应与交流电信号的频率成正比关系,当频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号难以保持稳定时,整个电子电路自然就无法正常工作。为此,电子学上就提出了“带宽”的概念,它指的是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而属于该体系的有显示器带宽、通讯/网络中的带宽等等。而第二种带宽的概念大家也许会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实是数据传输率,譬如内存带宽、总线带宽、网络带宽等等,都是以“字节/秒”为单位。我们不清楚从什么时候起这些数据传输率的概念被称为“带宽”,但因业界与公众都接受了这种说法,代表数据传输率的带宽概念非常流行,尽管它与电子电路中“带宽”的本意相差很远。

阻抗概念知识讲解

阻抗概念

阻抗[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www.doczj.com/doc/c713844045.html,/wiki/%E9%98%BB%E6%8A%97 - mw- navigationhttps://www.doczj.com/doc/c713844045.html,/wiki/%E9%98%BB%E6%8A%97 - p-search 相量图能够展示复阻抗。 阻抗(electrical impedance)是电路中电阻、电感、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的统称。阻抗衡量流动于电路的交流电所遇到的阻碍。阻抗将电阻的概念加以延伸至交流电路领域,不仅描述电压与电流的相对振幅,也描述其相对相位。当通过电路的电流是直流电时,电阻与阻抗相等,电阻可以视为相位为零的阻抗。 阻抗通常以符号标记。阻抗是复数,可以以相量或来表示;其中,是阻抗的大小,是阻抗的相位。这种表式法称为“相量表示法”。 具体而言,阻抗定义为电压与电流的频域比率[1]。阻抗的大小是电压振幅与电流振幅的绝对值比率,阻抗的相位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采用国际单位制,阻抗的单位是欧姆(Ω),与电阻的单位相同。阻抗的倒数是导纳,即电流与电压的频域比率。导纳的单位是西门子 (单位)(旧单位是姆欧)。 英文术语“impedance”是由物理学者奥利弗·赫维赛德于1886年发表论文《电工》给出[2][3]。于1893年,电机工程师亚瑟·肯乃利(Arthur Kennelly)最先以复数表示阻抗[4]。 复阻抗[编辑] 阻抗是复数,可以与术语“复阻抗”替换使用。阻抗通常以相量来表示,这种表示法称为“相量表示法”。相量有三种等价形式: 1. 直角形式:、 2. 极形式:、

电阻&阻抗定义

阻抗 阻抗(impedance) 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阻抗常用Z表示。阻抗由电阻、感抗和容抗三者组成,但不是三者简单相加。阻抗的单位是欧。在直流电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电阻很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如金属等;电阻极大的物质称作绝缘体,如木头和塑料等。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导体叫做半导体,而超导体则是一种电阻值几近于零的物质。但是在交流电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意即抵抗电流的作用。电容及电感的电抗分别称作电容抗及电感抗,简称容抗及感抗。它们的计量单位与电阻一样是欧姆,而其值的大小则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系,频率愈高则容抗愈小感抗愈大,频率愈低则容抗愈大而感抗愈小。此外电容抗和电感抗还有相位角度的问题,具有向量上的关系式,因此才会说: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对于一个具体电路,阻抗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在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电路中,电路的阻抗一般来说比电阻大。也就是阻抗减小到最小值。在电感和电容并联电路中,谐振的时候阻抗增加到最大值,这和串联电路相反。 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导体的电阻。 电阻(Resistor)是所有电子电路中使用最多的元件。电阻的主要物理特征是变电能为热能,也可说它是一个耗能元件,电流经过它就产生内能。电阻在电路中通常起分压分流的作用,对信号来说,交流与直流信号都可以通过电阻。 电阻都有一定的阻值,它代表这个电阻对电流流动阻挡力的大小。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用符号“Ω”表示。欧姆是这样定义的:当在一个电阻器的两端加上1伏特的电压时,如果在这个电阻器中有1安培的电流通过,则这个电阻器的阻值为1欧姆。出了欧姆外,电阻的单位还有千欧(KΩ,兆欧(MΩ)等。 电阻器的电气性能指标通常有标称阻值,误差与额定功率等。 它与其它元件一起构成一些功能电路,如RC电路等。

阻抗匹配定义

阻抗匹配定义 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适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对于不同特性的电路,匹配条件是不一样的。 在纯电阻电路中,当负载电阻等于激励源内阻时,则输出功率为最大,这种工作状态称为匹配,否则称为失配。 当激励源内阻抗和负载阻抗含有电抗成份时,为使负载得到最大功率,负载阻抗与内阻必须满足共扼关系,即电阻成份相等,电抗成份只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这种匹配条件称为共扼匹配。 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是微波电子学里的一部分,主要用于传输线上,来达至所有高频的微波信号皆能传至负载点的目的,不会有信号反射回来源点,从而提升能源效益。史密夫图表上。电容或电感与负载串联起来,即可增加或减少负载的阻抗值,在图表上的点会沿著代表实数电阻的圆圈走动。如果把电容或电感接地,首先图表上的点会以图中心旋转180度,然后才沿电阻圈走动,再沿中心旋转180度。重覆以上方法直至电阻值变成1,即可直接把阻抗力变为零完成匹配。 大体上,阻抗匹配有两种,一种是透过改变阻抗力(lumped-circuit matching),另一种则是调整传输线的波长(transmission line matching)。 要匹配一组线路,首先把负载点的阻抗值,除以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值来归一化,然后把数值划在史密夫图表上。 1. 改变阻抗力 把电容或电感与负载串联起来,即可增加或减少负载的阻抗值,在图表上的点会沿著代表实数电阻的圆圈走动。如果把电容或电感接地,首先图表上的点会以图中心旋转180度,然后才沿电阻圈走动,再沿中心旋转180度。重覆以上方法直至电阻值变成1,即可直接把阻抗力变为零完成匹配。 2. 调整传输线 由负载点至来源点加长传输线,在图表上的圆点会沿著图中心以逆时针方向走动,直至走到电阻值为1的圆圈上,即可加电容或电感把阻抗力调整为零,完成匹配。 阻抗匹配则传输功率大,对于一个电源来讲,单它的内阻等于负载时,输出功率最大,此时阻抗匹配。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如果是高频的话,就是无反射波。对于普通的宽频放大器,输出阻抗50Ω,功率传输电路中需要考虑阻抗匹配,可是如果信号波长远远大于电缆长度,即缆长可以忽略的话,就无须考虑阻抗匹配了。阻抗匹配是指在能量传输时,要求负载阻抗要和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等,此时的传输不会产生反射,这表明所有能量都被负载吸收了.反之则在传输中有能量损失。高速PCB布线时,为了防止信号的反射,要求是线路的阻抗为50欧姆。这是个大约的数字,一般规定同轴电缆基带50欧姆,频带75欧姆,对绞线则为 100欧姆,只是取个整而已,为了匹配方便。 阻抗从字面上看就与电阻不一样,其中只有一个阻字是相同的,而另一个抗字呢?简单地说,阻抗就是电阻加电抗,所以才叫阻抗;周延一点地说,阻抗就是电阻、电容抗及电感抗在向量上的和。在直流电的世界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电阻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电阻很大的物质称作非导体,而最近在高科技领域中称的超导体,则是一种电阻值几近于零的东西。但是在交流电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意即抵抗电流的作用。电容及电感的电抗分别称作电容抗及电感抗,简称容抗及感抗。它们的计量单位与电阻一样是奥姆,而其值的大小则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系,频率愈高则容抗愈小感抗愈大,频率愈低则容抗愈大而感抗愈小。此外电容抗和电感抗还有相位角度的问题,具有向量上的关系式,因此才会说: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 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适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对于不同特性的电路,匹配条件是不一样的。 在纯电阻电路中,当负载电阻等于激励源内阻时,则输出功率为最大,这种工作状态称为匹配,否则称为失配。 当激励源内阻抗和负载阻抗含有电抗成份时,为使负载得到最大功率,负载阻抗与内阻必须满足共扼关系,即电阻成份相等,电抗成份只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这种匹配条件称为共扼匹配。 第 1 页

dB带宽定义和理解

d B带宽定义和理解 Th 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3dB带宽定义和理解 -3dB带宽指幅值等于最大值的二分之根号二倍时对应的频带宽度。 幅值的平方即为功率,平方后变为1/2倍,在对数坐标中就是-3dB的位置了,也就是半功率点了,对应的带宽就是功率在减少至其一半以前的频带宽度,表示在该带宽内集中了一半的功率。 3dB--指的是比峰值功率小3dB(就是峰值的50%)的频谱范围的带宽;6dB--同上,6dB对应的是峰值功率的25%。 截止频率 用来说明电路频率特性指标的特殊频率。当保持电路输入信号的幅度不变,改变频率使输出信号降至最大值的倍,或某一特殊额定值时该频率称为截止频率。在高频端和低频端各有一个截止频率,分别称为上截止频率和下截止频率。两个截止频率之间的频率范围称为通频带。 关于通频带,3dB带宽,三阶截点和1dB压缩点1.通频带 通频带用于衡量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放大能力。由于放大电路中电容、电感及半导体器件结电容等电抗元件的存在,在输入信号频率较低或较高时,放大倍数的数值会下降并产生相移。通常情况下,放大电路只适用于放大某一个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 如图所示为某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 f1-f2之间为通频带 下限截止频率fL:在信号频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放大倍数的数值明显下降,使放大倍数的数值等于倍的频率称为下限截止频率fL。

上限截止频率fH:信号频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放大倍数的数值也将下降,使放大倍数的数值等于倍的频率称为上限截止频率fH。 通频带fbw:fL与fH之间形成的频带称中频段,或通频带fbw。fbw=fH-fL或者定义为: 在信号传输系统中,系统输出信号从最大值衰减3dB的信号频率为截止频率,上下截止频率之间的频带称为通频带,用BW表示 通频带越宽,表明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信号的适应能力越强。"通频带"英文:passband;transmissionbands;passband; 带宽 3dB--指的是比峰值功率小3dB(就是峰值的50%)的频谱范围的带宽; 6dB--同上,6dB对应的是峰值功率的25%。 3dB带宽指幅值等于最大值的二分之根号二倍时对应的频带宽度 幅值的平方即为功率,平方后变为1/2倍,在对数坐标中就是-3dB的位置了,也就是半功率点了,对应的带宽就是功率在减少至其一半以前的频带 宽度,表示在该带宽内集中了一半 的功率。 3.关于三阶截点和1dB压缩点1dB压缩点(P1dB)是输出功率的性能参数。 压缩点越高意味着输出功率越高。P1dB是指与在 很低的功率时相比增益减少1dB时的输入(或输出)功率点。 三阶截取点(IP3)是表示线性度或失真性能的参数。IP3越高表示线性度越好和更少的失真。 IIP3:Input3rdorderinterceptpoint;

交流阻抗法的概念

交流阻抗法的概念 拼音:jiaoliuzukangfa 英文名称:Ac impedance method 说明:一种利用小幅度交流电压或电流对电极扰动,进行电化学测试的方法。从获得的交流阻抗数据,可以根据电极的摸拟等效电路,计算相应的电极反应参数。若将不同频率交流阻抗的虚数部分对其实数部分作图,可得虚、实阻抗(分别对应于电极的电容和电阻)随频率变化的曲线,称为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um;EIS)或交流阻抗复数平面图。该法在电化学中的应用已较普遍。 交流阻抗法的特点 1.可以研究修饰电极表面的性质 2.用小幅度交流信号扰动电解池,观察体系在稳态时对扰动跟随的情况 3.可以明显的看出修饰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速率与裸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速率的区别。 电化学阻抗谱(EIS) 优于其它暂态技术的一个特点是, 只需对处于稳态的体系施加一个无限小的正弦波扰动, 这对于研究电极上的薄膜, 如修饰电极和电化学沉积膜的现场研究十分重要, 因为这种测量不会导致膜结构发生大的变化。此外, E IS 的应用频率范围广(10^-2~ 10^5 Hz) , 可同时测量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和传质参数, 并通过详细的理论模型或经验的等效电路, 即用理想元件(如电阻和电容等) 来表示体系的法拉第过程、空间电荷以及电子和离子的传导过程, 说明非均态物质的微观性质分布, 因此, E IS 现已成为研究电化学体系和腐蚀体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导电高分子的EIS的一般特征 对于导电高分子膜的修饰电极, 其EIS 特征类似于多孔电极或氧化还原电极的EIS 的行为,典型的复平面阻抗图的特征为: (1) 在高频区有一个由界面电荷转移过程产生的圆心在实轴下的半圆, 可用电阻和电容的并联结合来表示。当w →∞, 半圆与实轴的交点为R s+ R f, 其中R s 和R f 分别表示溶液和膜的未补偿欧姆电阻; (2) 中间频率区为电活性物种在膜中的有限扩散引起的W ar-burg 型阻抗, 其斜率小于45°; (3) 低频区对应于高分子内电荷的饱和所引起的纯电容阻抗。 交流阻抗法的应用

3dB带宽截止频率通频带等概念定义

3dB带宽的定义、理解 dB是功率增益的单位,表示一个相对值。当计算A的功率相比于B大或小多少个dB时,可按公式10lgA/B计算。例如:A功率比B功率大一倍,那么10lgA /B=10lg2=3dB,也就是说,A的功率比B的功率大3dB;如果A的功率为46dBm,B的功率为40dBm,则可以说,A比B大6dB;如果A天线为12dBd,B天线为14dBd,可以说A比B小2dB。 dBm是一个表示功率绝对值的单位,计算公式为:10lg功率值/1mW。例如:如果发射功率为1mW,按dBm单位进行折算后的值应为:10lg1mW/1mW0dBm;对于40W的功率,则10lg(40W/1mW)=46dBm。 3dB带宽是通过功率得出的,简单的讲就是指损耗下降3dB时对应的频率间隔,是带宽的定义,你可以把13GHz带宽示波器前端看作是一带通滤波器,若该滤波器的带宽足够高,所有信号会都进来,反之,信号的高频成分会被滤掉(衰减掉),因此您可以画一个功率/幅值vs频率曲线图,当输入一13GHz正弦波,其示波器上显示的幅值是被测对象实际幅值的70.7%左右,换算成dB值是, -3dB,换算成功率是半功率点,这就是-3dB带宽的定义。 -3dB带宽的理解 -3dB带宽指幅值等于最大值的二分之根号二倍时对应的频带宽度。 幅值的平方即为功率,平方后变为1/2倍,在对数坐标中就是-3dB的位置了,也就是半功率点了,对应的带宽就是功率在减少至其一半以前的频带宽度,表示在该带宽内集中了一半的功率。 3dB--指的是比峰值功率小3dB(就是峰值的50%)的频谱范围的带宽; 6dB--同上,6dB对应的是峰值功率的25%。 截止频率 用来说明电路频率特性指标的特殊频率。当保持电路输入信号的幅度不变,改变频率使输出信号降至最大值的0.707倍,或某一特殊额定值时该频率称为截止频率。 在高频端和低频端各有一个截止频率,分别称为上截止频率和下截止频率。两个截止频率之间的频率范围称为通频带。

带宽计算公式

交换机性能参数学习总结 一、交换机背板是设计值,可以大于等于交换容量(此为达到线速交换机的一个标准)。厂家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将来模块的升级,比如模块从开始的百兆升级到支持千兆、万兆,端口密度增加等。背板带宽一般是指模块化交换机。它决定了各模板与交换引擎间的连接带宽的最高上限。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 二、交换容量(最大转发带宽、吞吐量)是指系统中用户接口之间交换数据的最大能力,用户数据的交换是由交换矩阵实现的。交换机达到线速时,交换容量等于端口数×相应端口速率×2(全双工模式)。 三、包转发率它体现了交换引擎的转发性能。标准的以太网帧尺寸在64字节到1518字节之间,在衡量交换机包转发能力时应当采用最小尺寸的包进行评价。指基于64字节分组,在单位时间内交换机转发的数据总数。当交换机达到线速时包转发率=千兆端口数量×1.488Mpps+百兆端口数量×0.1488Mpps+其余类型端口数×相应计算方法 四、转发带宽与包转发速率关系 8*(64+8+12)*2*包转发速率/1024=转发带宽 注:最大传输带宽=交换容量(交换容量用单工计算) 我的公式推算: 假设交换机有A、B、C三种接口各一个,它们的包转发率分别是X、Y、Z 64+8+12的意思为:基于64字节分组测试(以太网传输最小包长就是64字节);8以太网中,每个帧头都要加上了8个字节的前导符;帧间隙最小为12字节。再乘8是转换为Bit 为单位 所以得: 交换机转发带宽=X*8*(64+8+12)+Y*8*(64+8+12)+Z*8*(64+8+12) =(X+Y+Z)*1344 =交换机包转发率*1344 带宽计算公式说明 长空发表于2006-1-15 11:44:00 一、计算公式说明 交换机的背板带宽,是交换机接口处理器或接口卡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背板带宽标志了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单位为Gbps,也叫交换带宽,一般的交换机的背板带宽从几Gbps到上百Gbps不等。一台交换机的背板带宽越高,所能处理数据的能力就越强,但同时设计成本也会越高。 一般来讲,计算方法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