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2020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2020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2020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3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

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科学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科学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一、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能够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要判断哪种假说是准确的,我们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实验后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够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现象,只要太阳绕着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实行圆周转动就能够产生。 二、人类理解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处于宇宙中心,地球围着太阳转。 三、证明地球在自转: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的底盘上,摆摆动时转动底盘,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底盘的转动而改变,而是基本不变。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因为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四、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当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内看外面不动的树时,树的运动方向正好与我们的运动方向相反。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自东向西(顺时针)运动,则地球的运动方向正好是与太阳运动的方向相反,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周期为24个小时。 我们能够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在地图上越是东面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 五、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答:地球是围绕着地轴实行转动的,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是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北极星的位置好象始终没有变化,其他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在顺时针旋转。人们发现,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是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那些发亮的光环是星星们运行的轨迹。圆心附近的亮点就是北极星。 北极星的位置并不是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六、地球在公转吗: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二、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教学意图,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地球教案吧。 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三篇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三篇 活动目的: 1、了解地球的大致概况,知道地球就是由陆地与海洋组成,理解七大洲。 2、知道国旗代表一个国家,知道七大洲各代表国家。 3、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水平。 教学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世界上一些常见的国旗、国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 (二)物质材料准备: 1、环境准备:主题墙面:《世界各国国旗》;幼儿绘画涂色作品《各国国旗》;教室里悬挂各国国旗卡片。 2、材料准备:立体世界地图;T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自制橡皮泥(面粉、油、水)若干;盘子;水;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小国旗插件。 教学过程: (一)、使用中国国旗引出话题: 1、这就是什么?您们还见过哪些国旗?在哪里见到的? 2、为什么这些地方要挂国旗?就是什么意思?(国旗代表国家) 3、您们还知道哪些国家? 4、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很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呢?

(二)、了解地球的概况。 1、出示立体世界地图,幼儿观察并说出,地球由陆地与海洋组 成。 2、尝试说出这些陆地的名称。(七大洲) (三)、理解七大洲,知道七大洲与代表国家的关系(从属关系)。 1、演示T课件《地球板块变化图》,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幼儿理解七大洲与地球的关系。(七大洲从属于陆地,陆地从属于地球)。 故事梗概:地球有七个孩子,其中欧洲与亚洲就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家亲密地住在一起,有一天,七个孩子决定分家,欧洲与亚洲首先分开,然后就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与南极洲。然后这些洲都有了 自己的孩子——国家,但就是因为南极洲太冷,所以没有国家。 2、瞧后提问:地球有几个孩子?她们的名字各就是什么?这些洲有没有自己的孩子?尝试说说这些洲有那些孩子? (四)、启发幼儿使用自制橡皮泥与水制作地球的七个孩子与海洋,并将小国旗插件放入准确的洲 延伸活动:了解陆地的概况(高山、湖泊等)与海洋的概况(海岛、火山等),尝试用橡皮泥表示。 篇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环境污染,并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 3.能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活动准备

教科版五下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作业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练习 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 一、填空: 1、地球是一个( )形的天体。 2、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 ),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 3、我们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属于( )实验。 二、我会选择: 1、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 太阳不动,球转绕着地太阳 C.地球自转 三、我会做: 1、小明在家用地球仪当做月球,用手电当做太阳照到地球上,如图,太阳光能照亮整个地球吗?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不能,(阴影略)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填空: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 ) 的理论;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2、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 )的理论,他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史著《》。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二、我来回答::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的两种观点有哪些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第三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一、填空: 1、摆的特点是( )。 2、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摆的实验证明了( 地球在自转 )。 3、( )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4、地球自转产生了( ) 二、我来回答: 1、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 一、填空:

1、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 )小时。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 )向( )。 3、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星体都是( )升( )落。 4、人们以( 地球经线 )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个时区,将通过( )的经线,定为 0 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 ),向西180度属于( )。经线每隔(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 5、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也就意味着越是( ) 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二、我会选择: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2、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B )个时区。 A、12 B、24 C、36 3、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A)。 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4、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B)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三、我来思考: 1、小明就要到美国去旅行了,小明想,如果北京是中午,是12点,纽约就是晚上23点,你说在下面的地球仪上A、B两点,哪个点代表纽约和北京?请在()中填上北京或纽约。A 代表(北京)B代表(纽约) 2、写出图中北京、上海、重庆、拉萨、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请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5分)(1)上海(2)北京(3)重庆(4)拉萨(5)乌鲁木齐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乐清市建设路小学叶小琴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简析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继前一课之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人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了解古代科学家是如何追求真理的。要知道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必须认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史料,让学生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旧心说”。“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地动说”‘日静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地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2.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4.说教学准备:给全班学生准备:有关“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课件和图片。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但解释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只有当我们掌握的证据和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才越接近真理。 本节课就将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 地球和宇宙 知识点总结资料讲解

第四章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 1.太阳(sun)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太阳的直径:约140万千米,为地球的110倍。太阳的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2.光每秒传播 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约8.3分钟。 3.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向光性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4、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氢和氦)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光球层。 5、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色球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6、太阳活动:指太阳表面的变化。活动周期是11年。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在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等。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黑子增多时,会导致紫外线增强或气候反常,伤害人类身体健康。(2)耀斑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讯发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产生磁暴现象。可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方向。(3)太阳风导致南北极极光的产生。 (4)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及人类活动,甚至危及星际航行。在太阳活动增强时,人们要注意采取防嗮措施来避免太阳光中过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9、观察太阳黑子常使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或涂黑的玻璃等。天文望远镜的使用: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安放好天文望远镜,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用主镜观测目标星体。 注意: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否则会对眼睛造成永久损伤。 10、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11、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大约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引力只有地球的1/6。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为什么月亮跟太阳看起来差不多大?(由于地月间的平均距离约日地距离的1/400,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因此,人在地球上看月球时就感觉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 12、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地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差为2——3千米。 13、月球上没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环形山,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些是由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 14、由于月球引力小,保留不住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上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月球上既然没有大气层,当然就没有水汽,没有风、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昼夜温度差别很大,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一183℃。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因此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在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 15、引力只有地球的1/6,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拿着探测仪器,在月面行走还是轻飘飘的。 16、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实现人类登月壮举,中国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系列卫星并致力于研究开发月球资源。 第二节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2019年精选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运动知识点练习第四十篇

2019年精选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运动知识点练习第四十篇 第1题【单选题】 王小强同学分别在2015年的3月1日、4月1日、5月1日三个晚上的8点钟,在自家院子里观察星座,发现同一个星座的位置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自东向西移动,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月球公转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地心说”示意图中,( )处于宇宙的中心。 A、地球 B、太阳 C、月亮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一艘船于2007年12月31日12时从西12区进入东12区是( ) A、2007年12月31日2时 B、2007年12月31日13时 C、2008年1月1日12时

D、2008年1月1日13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地球转动时,地轴时钟倾斜着指向( ) 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 C、北斗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 ) A、哥白尼 B、托勒密 C、牛顿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一事实能够说明的观点是( )。 A、地球是球体 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C、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 D、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个区时。 A、12 B、24 C、36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其他星星围绕着北极星在逆时针的运动。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重点

宇宙知识要点归纳练习附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XX ---- 月球 1 、1969 年7 月20 日,美国“阿波罗11 号”宇宙飞船着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2、探月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运动。 4、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5、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发并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6、月球最具特征地形是(环形山)。 2、月相变化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就不同。 3、月相变化周期约为29.5天,为农历(一个月)。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 变化。 4、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月面由(右)变到(左)。 5、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月球只能有(一半)被太阳照亮 6、初一是(新月),初四、二十七是(峨眉)月,初七、初八是(上玄月),

十五或十六是(满月),十三、十九是(凸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玄月),二十九是(残月)。 3、我们来造环形山 1、环形山的特点:① 、分布(杂乱随机);② 、数量(众多),大多是(圆形);③ 、大小、深浅不一。 2、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3、造环形山的方法:① (喷水)法;② (撞击)法。 4、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 5、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4、日食和月食 1、日食分为三种,即(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而没有环食。 2、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是由三个球体的(位置)关系所决定的。 3、农历(初一),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4、农历十五或十六,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发生了月食。 5、日食(一定)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并且从(西边)开始先亏;月食就(只能)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并且从(东边)开始先亏。

科学 地球与宇宙练习题

地球与宇宙(一) 一、选择题 1.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是:() A.长江口河道向南偏,使北支水道不断淤塞B.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 2.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 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 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 D.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 3.“日心说”认为宇宙中心的天体是() A.地球B.太阳C.银河系中心D.河外星系中心 4.下列自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是:() A.太阳B.月球C.火星D.金星 5.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 B.太阳系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C.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D.太阳系是由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组成6.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变化周期约6年B.耀斑爆发持续时间长 C.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最亮的部分D.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7.关于月相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形状在变化B.月相变化是月球视形状变化 C.如果月球能自行发光,就不会有月相变化D.月相变化是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8.下列各组行星中,按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火星、水星,金星B.天王星、土星、木星C.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D.木星、火星、地球9.有关太阳叙述错误的是:() A.太阳系中的中心天体B.宇宙中唯一能发光发热球状天体 C.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D.太阳系质量最大的恒星 10.当我们观察到上弦月时,以下事物可信的是:() A.观察时大约为初七、初八B.上半夜出现在东半部的天空 C.黎明前见于西半部天空D.再过一星期可观察到蛾眉月 11.活动星图里,方向是如何判断的?() A.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C.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D.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12.判断有关星座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不同的地点所观测到的星空是不同的; B.有些恒星一年四季在空中都可以看到; C.恒星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均位于同一平面上; D.我们可以通过北斗七星来寻找北极星。 13.与现代海洋、大气比较,原始海洋和大气中之所以有利于生命的诞生,是因为() A.含有丰富的无机物、氧气和臭氧 B.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氧气和臭氧

五年级下科学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 学生姓名年级科目 日期时间段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复习地球自转公转基础知识,对于薄弱知识点进行强化 教学重点、 难点考点 分析 自然现象与地球运动的联系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 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练习 一、填空: 1.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理论。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旋转;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2. 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仙岩一小尤洁琰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五年级下册科学专题复习三 地球的运动教科版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 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 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的。这希望学生能认真的对证据进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要判断哪种假说是正确的,我们首先要在地球上确定一个区域,确定作为太阳和地球的工具,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来判断哪种假说正确。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单是昼夜交替不能确定哪种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得寻找新的更多的证据。 第二课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提出“地心说”: 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着地球每天做一次圆周远动。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 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是运动的。地球是球形,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24小时。 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提出“地心说”,相当于我们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的第一种解释;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相当于我们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的第四种解释。我们仍然不能确定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仍得寻找新的证据。 第三课 证明地球在自传 1、实验研究摆的特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在1851年,也就是“日心说”发表300年后,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他将一个摆长60多米、钟27千克的铁球摆锤悬挂在一个高高的圆顶大厦里,并且在摆下的地面上画上刻度盘。摆摆动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涉及的知识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涉及的知识 1、地球概貌与物质组成 (1)地球概貌 u 地球的形状 球体及其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这类天体都具有较大的质量和自引力,在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都有一个融熔过程和不停地自转运动等一些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 原始认识---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只是简单地以直觉来定论,可是却丝毫经不起推敲。 第一次飞跃---地球是球体:地平线的形状呈圆形(站得高看得远);行近的物体从地平线之下逐渐升现,远离的物体从地平线之上逐渐隐没;月食时月面上的地影边缘呈圆弧形。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 第二次飞跃---地球是椭球体的:赤道半径为6378.2千米,极半径为6356.8千米,两者相差约21.4千米。 第三次飞跃---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赤道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近似椭圆形;赤道面也不是地球的对称面。赤道最大半径和最小半径相差265米,若与标准椭球体相比,北极凸出14米,南极凹进24米,南纬45o附近有隆起,北纬45o附近又有凹陷。 从宏观上看,地球仍是一个近似球形的球体。 u 地球的大小、质量和密度 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出色地完成了测量地球大小的工作。他巧妙地利用太阳光线作参照,测出亚历山大港与阿斯旺两地间的地面弧距,再测出这两地间的地面距离。他利用这两个数据算出地球的周长大约为39816千米,与目前测算的结果相当接近。 现代的科学家们不仅可以在地面上用三角测量法对地球作精密的测算,而且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在空中对地球进行精确测量,由此得出了地球大小的精确值。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66.449千米,子午线的周长为39999.305千米.地球表面的总面积为510067860平方千米。地球的体积估计为1082513039000立方千米。地球上被水覆盖的面积估计为36208.2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9%。海洋的平均深度估计为3553.97米,地球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地球为什么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是通过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 和我们的模拟实验得出的结论。那么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学习课本P75—76内容,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科书P75—76内容,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的内容。 师: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研究,要研究昼夜交替现象,就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研究。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有以下几种学说:1、“天圆地方说”;2、“盖天说”; 3、“浑天说”。 师: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否定了这几种观点. 师:后来,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经过研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球体,当时人们还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并画了幽默画进行了讽刺,认为地球下方的人会掉下去。你们认为地球下面的人们会掉下去吗,为什么?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地球有引力,会把人们吸住,不会掉下去。 师:对,地球有引力,会把人类吸向地心。后来托勒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了“地心说”;再后来,哥白尼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观测研究建立了“日心说”,并对“地心说”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驳。(板书:地心说、日心说) 师:[多媒体展示讨论要求]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多媒体展示出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师: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生: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师:你认为证据充分吗?有没有其它情况也看不到太阳星辰同时出现。生1:日月星辰转动,就不能同时看见。 生2:当有的地方下雨,云遮住了,也不能同时看见。 师:不能同时看见日月星辰还不能很好的说明地球是球体,证据还不是很充分。那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呢? 生: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师:[课件展示哥白尼提出的证据]哥白尼提出了事实证据,来证明地球是球体。你们认为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最新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教学策略概览

再来看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颗微不足道的行星,它的结构基本上按物质密度大小的顺序分异,从外向内大致呈现同心圆状分布,主要包括地表以上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表以下的地壳、地幔、地核。对于人类来说,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地球与宇宙”相当于中学地理(自然地理)学科的内容。人类居住在地球表层。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学问。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才能从更高的层面上去关爱我们居住的地球表层。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固体岩石组成)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是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的自然要素。其中,地貌、气候、水文是地球表层的无机成分。土壤、植被和动物是地球表层的有机成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地球表层系统。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地球与宇宙的内容标准主要涉及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大部分内容。 通过对前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在已有粗浅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有关地球的更完整印象。让小学生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地球物质的性质,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使他们对习以为常的地球物质“刮目相看”,意识到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重要性。

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 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有关“地球和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还可以使儿童了解人类为科学地了解宇宙所做的努力。儿童通过对地球物质的学习,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从而对地球物质怀抱感激之情。同时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物质的破坏,树立保护人类唯一家园的意识。 从总体上看,“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学习内容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尺度的、特别宏观的,远距离的东西。这在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之前,要完成这些任务将会非常困难。 二、“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教学策略 (一)地球的概貌 《标准》在本部分中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