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前四首 教案精编版

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前四首 教案精编版

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前四首 教案精编版
部编 九上课外古诗前四首 教案精编版

课外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迁移练习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一、学生展示:

1、《月夜忆舍弟》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杜甫弟弟正分散在这一代。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2、作者介绍:刘长卿: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

二、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个读,赛读。

2、交流阅读感受。

三、课堂提升:

学习《月夜忆舍弟》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2、如何理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运用什么抒情手法?

明确:交代时令,点明主旨。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3、归纳主旨: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悲痛之情。

学习《长沙过贾谊宅》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可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翰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2、诗句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呢?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归纳。

明确:第一联: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第二联写贾谊故寨萧条冷落的景象;第三联以双关手

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第四联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3、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作者通过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

四、背诵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

学生展示:

1、作者介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不详。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二、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个读,赛读。

2、交流阅读感受。

三、课堂提升:

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2、简单语言归纳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尾联: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3、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明确:“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4、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明确: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5、归纳全诗主旨。

本诗作者通过叙写自己上书进谏而遭贬一事,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学习《商山早行》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全诗。

明确: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已留有人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

2、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明确: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3、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

4、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

明确:凄清、冷寂;温馨、美好。

5、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

明确: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6、归纳全诗主旨:

明确: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四、背诵全诗并布置作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5)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6)《月夜忆舍弟》中借景抒情、表达思亲思乡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 (7)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在有与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蕴含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8)《长沙过贾谊宅》中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渲染出萧条、寂寥氛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山早行》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整理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三、理解诗义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四、古诗主题 杜甫的诗也代表了苦难中的老百姓的想法,他的这首诗体现了对人们的同情和关怀,对朋友的关心,对战争的控诉。 《长沙过贾谊宅》

部编版九上课外古诗词阅读训练及答案

九上课外古诗词练习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1.默写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3分)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长沙过贾谊宅①唐刘长卿 默写:——————————,——————————。——————————,————————— [注]①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 ②栖迟:淹留。③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4.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在古代是押韵的。(1分) 15.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16.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分) 18.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2分) 19.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4分) (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1题。(4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韩愈 默写:‘——————————,——————————。—————————,—————————— 【注释】①左迁:贬官。唐宪宗元和14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视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蓝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②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③潮阳:潮州下辖的一个县。④云横秦岭家何在:回顾长安,云横而不见家。⑤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 10 ⑴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2分)

部编版九上期末课外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期末课外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咸阳城东楼/许浑 二、无题/李商隐 三、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一、《咸阳城东楼》许浑 【原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作者】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主旨】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楼远望,蒹葭杨柳,好似江南之景,千古万里之愁,以乡思为始。 B.颔联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写晚眺之景,虚实结合,视听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景中有浓浓的清。 D.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2、对《咸阳城东楼》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注释中提及许浑是江南人,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宦游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B、颔联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风为雨头”,含蕴深刻。用来比喻重大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C.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鸟下绿芜,黄叶为视,蝉鸣为听,融入了诗人的吊古之情。 D.“莫问”二字劝诫之辞,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3、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A、政治讽谕诗B、咏史怀古诗C、山水诗D、田园诗 4、下列对《咸阳城东楼》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5.“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7.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答: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的意思是:沉船旁边,千帆竟发,无比热闹,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充满生机。比喻新事物大批出现。 5.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部编版九上期中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期中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四、商山早行/温庭筠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主旨】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习题】 理解性默写: 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 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原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主旨】 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习题】 理解性默写: 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 2、把自己与贾谊和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主题的句子: 【参考答案】 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把自己与贾谊和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主题的句子: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原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译文】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多样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习《月夜忆舍弟》 【教学过程】 一、解读文题,了解背景 1.解读文题 师:同学们,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学习诗人如何匠心独运地表达这份深挚的情感。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诗人想起他的弟弟。 教师补充: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舍妹、舍侄。题目中的“舍弟”就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2.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设计意图】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读背景,知文识人,有助于下一个板块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解题,了解“舍弟”一词属于谦辞,复

习古代的称谓,也能初步感受诗人所写之情。 二、描绘诗境,感悟诗情 1.诵读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 师:同学们,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心朗读,展开想象,描述看到的内容。 (1)学生多种形式诵读(自由读—分组诵读—指名诵读)。 (2)想象描述。 (3)学生分享。 预设: 生1:我看到了杜甫彷徨在城墙边,望着天上的月儿,泪水涟涟。我听到,边防驻军的鼓声在夜空回荡,悠远又寂寞。 生2:恰逢白露时节,杜甫披着衣服走出小院,月光照着几个匆忙赶路的行人,他们是那样的瘦弱和疲惫。孤雁悲戚的叫声划过天际,边防驻军的鼓声一声声敲击着诗人的心。 教师点拨:同学们靠丰富的想象和真情走进诗人的生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沉重单调的更鼓声和天边孤雁的鸣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2.诵读品味,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 师:在这样一个悲凉的秋夜,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请同学们齐读“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四句,想一想,他的心会飞到哪里?他想说什么?你从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预设: 生1:诗人的心会飞到亲人身边,他想说:“你们在远方还好吗?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书信总是难以到达,你们要多保重啊!”我读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2:诗人的心会飞到朝廷,他想说:“战争何时才能停止?人民何时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我读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3:诗人的心会飞到过去,他想说:“我要施展我的才华,为朝廷效力,为天下百姓做事。可是这美好的愿望何时才能实现?”我读到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无奈和悲凉心境。 教师小结:通过想象对话,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因为“无家”而“寄书不达”,因为人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汇编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部编版九上语文古诗词11首

; 部编版九上语文古诗词11首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唐)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空自惆怅不已。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夜月忆舍弟 作者:杜甫(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长沙过贾谊宅 $ 作者:刘长卿(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汇编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渔家傲·秋思》 1.塞下秋来风景异,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5.《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 。 6.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7.《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 8.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 。 9.《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10.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 ,。 11.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 《江城子·密州出猎》 1.

2.持节云中,? 3. ,西北望,射天狼。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 是:,。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 句:,。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是:,,。 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 是,,。 8.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 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醉里挑灯看剑,。 2.五十弦翻塞外声,。 3. , 。可怜白发生!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 子:, 。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一)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朝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朗读节奏划分】 戍(shù)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主题思想】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朝代】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朗读节奏划分】 三年谪(zhé)宦(huàn )/此栖(qī)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部编版九上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部编版九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一、咸阳城东楼/许浑 二、无题/李商隐 三、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四、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一、《咸阳城东楼》许浑 【原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作者】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主旨】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

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名句赏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溪水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点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别的都是物是人非了时刻变化着。“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二、《无题》李商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及答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思想】 这首酬谢诗,在感慨身世,抒写在前半生怀才不遇的政治失意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内容理解】 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 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 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 恍如隔世的心情。 3. 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意思对即可) 4. 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答案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柯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 化很大。 5. 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答: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6. 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请简要分析。 这种说法不正确,诗人虽有对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之情。但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是意志消 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全诗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至忧、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内容理解】 1. 这首诗中“无眠”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 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人生。 2. 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3. 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的认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一一正与月亮有圆时, 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4. 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

部编版九上语文古诗词11首

部编版九上语文古诗词11首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空自惆怅不已。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夜月忆舍弟 作者:杜甫(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刘长卿(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部编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知识点整理

学 习 范 文 日期: 姓名: 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三、理解诗义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四、古诗主题 杜甫的诗也代表了苦难中的老百姓的想法,他的这首诗体现了对人们的同情和关怀,对朋友的关心,对战争的控诉。 《长沙过贾谊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默写【精编】2020年2021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默写 《行路难》(其一) 1、欲渡黄河冰塞川,。 2、,忽复乘舟梦日边。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4、《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 5、《行路难》(其一)表现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 ,。 6、《行路难》中写出作者内心愁苦的语句是:,。 7、《行路难》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 是:,。 8、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怀旧空吟闻笛赋,。 2、,病树前头万木春。 3、今日听君歌一曲,。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 是,。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 是:,。 7、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 ,。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 是:,。

《水调歌头》 1、我欲乘风归去,,。 2、,何似在人间? 3、,,此事古难全。 4、但愿人长久,。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6、《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直接寄语远方弟弟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 是:,。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是:,, 。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 《月夜忆舍弟》 1、戍鼓断人行,。 2、,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 4、《月夜忆舍弟》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5、《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 6、《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是:, 《长沙过贾谊宅》 1、三年谪宦此栖迟, 2、寒林空见日斜时。 3、汉文有道恩犹薄, 4、怜君何事到天涯。 5、《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 是:,。 6、《长沙过贾谊宅》中表面怜君,同时也表达了自怜之意的诗句是: ,。 7、《长沙过贾谊宅》诗中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以及欲求解脱而不可得的苦闷的诗诗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