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实践】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社会实践】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形成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新格局,决定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实践育人共同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有效整合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推进深度融合,推动实现实践育人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信息化支撑、社会化运作,实现实践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2.重点任务。①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体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和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志愿服务需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和条件,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联动对接、协作互动的合作机制,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②搭建育人平台。建立一批大学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基地平台,提供让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实习实践岗位,促进社会实践成果的有效开发、利用、转化。③打造品牌项目。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精心设计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形成一批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

二、基本原则

1.目标共同。统筹考虑和兼顾政府、企业、基层社区、学校、学生各方面的利益诉求,通过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培养造就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机制共建。广泛吸纳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的育人力量,打破共同体组成单位的体制壁垒,不设定合作范围和项目,形成多元、开放、持久的实践育人组织运行模式。

3.资源共享。认真梳理现有实践育人资源,完善以共同体建设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共同体建设,发挥育人资源的集聚效应,构建有利于共同体建设的政策支持、环境氛围和制度保障。

4.责任共担。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明确各自责任与加强双方或多方合作的平衡的基础上,共同体组成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在提供组织、资源、经费等保障,形成各负其责、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的实践育人工作新局面。

三、建设内容

根据牵头部门的不同,将实践育人共同体划分为地方政府主导型、行业企业主导型、高等学校主导型、基层社区主导型等四个主要类型。各类共同体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合理定位发展目标,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里体现特色,实现“一型一品”特色发展。

1.地方政府主导型。主要满足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科技发明、就业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求。政府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建立定期会商、基地建设、经费投入、表彰激励

—2—

等制度,从项目规划、主题确立、基地建设、品牌塑造等方面对辖区内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系统规划,整体部署,形成分层实施、系统推进的实践育人工作新机制;利用人才政策、配套环境、创业扶持、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利用创业园、产业园、科技加速器、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将高校科研成果、科技发明等转化为产业成果,集大学生的创新创造之智,造就业创业之势;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放大器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实践育人工作,加大挖掘、选树、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的力度,为全面、深入、持久的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地方教育工作部门要主动作为辖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的牵头单位,积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推动建立政策保障体系,根据当地行业、企业、基层社区、高校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地推动工作开展。

2.行业企业主导型。主要满足学生生产劳动、科技发明、成果转化、就业创业、实训培训等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要。行业企业要把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写入行业企业发展规划、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制定中。在技术咨询服务服务、产品研发、高端人才培训等方面与高校强强联合,实现互惠共赢,依托生产车间、研发基地和创业平台,为不同培养类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岗位和机会。探索建立“企业制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创新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

3.高等学校主导型。主要满足学生专业实践、勤工助学、助研助教助管岗位、科技发明、创新创业的成才需求。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主动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基层社区联动对接,明确专门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形成

—3—

学工、宣传、教务、团委等部门的实践育人合力,充分利用广大校友资源,主动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的行业支撑优势,在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过程中发挥先锋队、主力军作用。通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社会服务、技术服务等方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思想支撑;为行业企业解决发展和技术难题,成为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合作者”、“智囊团”。

4.基层社区主导型。主要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挂职锻炼、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实习岗位和服务项目。基层社区利用社区(农村)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开发种植技术、公益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携手高校开展“三支一扶”、“三下乡”等实践育人活动。

四、实施步骤

按照共建试点、合格评估、示范认定三个阶段开展。

1.共建试点。对基本具备实践育人共同体组织架构、有一定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等建设基础,汇聚了共同体建设的资源要素,在组织管理、联动对接、基地建设、项目平台、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已经做出有益尝试的单位,可联合向上级主管教育部门提交试点申请,由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对申请初审后,经过实地观摩,组织审议,对符合试点的共同体授牌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试点单位”。

2.合格评估。在共同体前期共建的基础上,每两年择优遴选出符合“互惠互利共赢发展”要求,具备健全的工作机制、丰富的实践基地和平台、良好的育人实效的实践育人共同体,评估

—4—

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合格单位”,并给予相关政策倾斜和引导性、奖励性的资金支持。

3.示范推广。对具有充足的基地平台、项目平台、岗位平台等硬件基础,具备健全的实践育人对接、管理、信息发布以及考核评估机制,培育了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实践育人品牌、典型、成果的共同体,通过组织开展现场观摩、考核评估,授牌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示范单位”。

五、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建立国家、省、市、县(区)四级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开展建设计划的实施工作,规范实践育人共同体定期会商、基地建设、经费投入、表彰激励等制度,并根据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类型和发展目标,分别成立由主导单位、参与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实践育人共同体领导小组,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各方责权,通过建立章程、定期会商,指定专门负责人,研究发展规划、基地建设、同步联动、任务分解、奖励考核、任务落实等事项。

2.政策保障。国家和地方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国家和地方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国家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建设中增设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专项经费,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增加实践育人专项,深入研究实践育人的体制机制,为做好实践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共同体组成单位应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在人、财、物等方面为计划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

—5—

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以确保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的良好运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共同体组成单位应分别划拨相应经费支持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运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地、生活保障等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高校要积极发挥广大校友、合作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共建实践育人基地、设立奖助学金等方式,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提供多方保障。推动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践制度。

3.考核评估。国家把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列入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作为高校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的重要内容。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开展对“实践育人共同体示范单位”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年度检查以自查为主,共同体牵头单位应在每年初向主管教育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的进展报告。示范单位运行满两年后,教育部门组织开展考核评估,对于成效显著、评估优秀的示范单位,可进入下一周期的实施。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