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说课稿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说课稿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说课稿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说课稿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课后说课的内容是《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课后型说课侧重对实际课堂操作进行反馈、总结与评价。因此,我将按照“怎样教?为什么这么教?教的怎样?究其原因?如何改进?”的思路进行说课。整体而言,我的说课分为五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与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从本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每一节的内容基本是先讲解哲学理论,再阐述哲学观点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就本单元来看,第二单元主要是介绍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与处理问题,从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基本实现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特征;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动环节,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学会运用联系看待人际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对哲学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以及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教学难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四)教材处理

本次课在教材处理上坚持“三位一体、整合资源”的理念,做到以高教版《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第四课内容为主,以高教版《哲学与人生教学参考书》为辅,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搜索技术和数据库检索来丰富教学内容。

二、说学情

本次课授课的对象是中专层次的医学生。从专业就业来看,中专医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问题;从现有基础来看,他们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调查也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从学习能力和动力来看,对纯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思维积极性不强,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针对这些

情况,课堂上我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同时运用图片故事、Flash、视频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学生积极踊跃发言,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一门是科学,教学本质上就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因此,针对不同的讲授内容必须“因材施教”,本次课的教法主要包括:

1、谈话交流法——巩固旧知,获得新知;

2、案例分析法——激发兴趣,引起联想;

3、讨论分析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情景教学法——活跃气氛,形象思维。

(二)学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可能知道的交给学生。”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次课的学法主要包括:

1、课前预习法——激发了兴趣;

2、自主探究法——提出了问题;

3、讨论学习法——分析了问题;

4、总结归纳法——解决了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各项教学活动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确保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由播放视频——歌曲《国家》,让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给你怎样的启示?通过分析学生答案引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实践效果: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内容,同时也达到了爱国教育的目的。

(二)讲授新课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0分钟)

(1)联系的含义

从分析“桑基鱼塘”养殖模式出发,让学生发现蚕、鱼、桑有怎样联系?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实践效果:图示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联系的含义。简洁的图示,精炼的文字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2)联系的特征

从成语故事“唇亡齿寒”引出联系的普遍性,接着用“吃饼”的故事分析联系的客观性,最后通过“连线练习”得出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教学实践效果:故事分析和连线练习相结合,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有讲有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突破了

本课的难点联系的特征,但学生做练习题速度较慢,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首先,运用俗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其次,由历史故事“燕太子丹献手”引出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再次,从典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让学生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

教学实践效果:观点讨论和案例分析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重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10分钟)

(1)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从分析“狼孩”的故事出发,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人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学生通过故事剖析分享了彼此的观点。教学实践效果: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学生能够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其特征,同时运用真实故事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20分钟)

(1)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

视频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字片段的展示来分析得出: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教学实践效果:形象直观的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理解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

(2)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小测试:请你选出班上人缘最好的三位同学,并简单说明理由。通过测试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教学实践效果:测试环节,学生纷纷举手分享结果,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也认识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了教学设想,由于时间比较紧,不能使所有学生分享结果。

4、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25分钟)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

通过探究活动:你刚进入我们学校时,你觉得孤独吗?你是怎样走出这样的状态?来引出走出孤独,主动交往的知识点。教学实践效果: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总结学生的发言使学生明白了走出孤独,主动交往的重要性。

(2)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

运用故事“天堂与地狱的区别”来分析得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的知识点。教学实践效果:故事题目吸引学生注意力,讲完后由学生分析故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掌握与人和谐相处、合作共事的实际方法。

(3)建立真正友谊和交往要把握一定的度

一方面,由“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引出建立真正友谊的知识点。另一方面,由案例“小俊的烦恼”引出交往要把握一定的度。教学实践效果:案例分析,达到了边学边练的效果,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圆满完成本次课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反馈

通过布置两个思考题(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2、怎样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实践效果:检验学生的知识把握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板书设计

1、设计思路:简明、联想、系统,易懂。

2、板书设计:

3、使用教具:多媒体

五、说教学反思

通过总结与反思本次课的教学实践活动,在看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中存在不足。

(一)教学亮点

1、教材分析透彻,思路方法清晰,重点难点突出,详略处理得当;

2、多媒体课件制作具体生动、简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课堂中师生互动内容丰富,实现了从知识→能力→情感教育的直接升华;

4、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启发式讨论调动学生自主性为手段,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不足

1、在教学中涉及较深奥的哲学问题要进一步做到知识的具体化、简单化和生动化;

2、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各位领导、老师,综上所述,本次课根据医学中专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思想知识水平,较好地实现了预期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聋校课《沟通与交往》说课稿学会待客

聋校课《沟通与交往》说课稿 《学会待客》 大家好! 我来自**市聋哑学校,学校里的学生、同事都称呼我为“东老师”。我从1999年开始接触双语聋教育这个领域,最早我给孩子们上手语故事课,2004年至2009年参与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工作,期间担任过学前双语教学任务,小学低年段语、数双语教学工作,并从2006年开始独立探索《沟通与交往》这一课程教学。 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十年间,我校的《沟通与交往》课程,都是由聋人老师来执教的,因此,主要课堂教学语言以手语为主书面语为辅,而口语方面的教学、训练则整合到语文课之中。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堂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沟通与交往》课的教学录像。下面我就围绕这堂课,从学生情况、设计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这几方面进行说课,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一、学生情况 录像中的学生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中部分学生从学前起至今经历了2年多的双语学习,还有个别学生是从一年级开始接受的双语教学。这个班的学生,听力普遍较差,都是极重度聋儿,只有个别同学佩戴助听器。他们虽然口语水平不高,只能简单看话和模仿口型。由于从小接受了双语教学,因此相比同年级的非双语班聋生拥有更好的手语水平及书面语短句表达能力,总体上思维活跃,观察、学习、接

受能力比较强。正如大家在课堂上看到的:当问妈妈不在家,去哪了呢?孩子能充分想象,给出不同的答案,去上班、买东西、种田;当请学生评论一组同学在模拟待客的过程时,同学们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辨能力,能指出无论是客人还是主人都应该注重礼节,而且还指出送走王阿姨,应该关好门,有较强安全自护意识。 二、设计背景 沟通与交往课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正式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特点、语言程度等各种因素,自主选择适合的教材。《聋校义务教育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课程实施中,应坚持以实用性为导向,课程内容紧密贴近聋生生活实际,从满足聋生沟通需要出发,紧密围绕聋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构建学习主题。 “待客”这一内容在生活中是一个常见的人际交往活动,我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对聋生而言,他们虽然或多或少也参与了日常家庭中的待客活动,但当前绝大多数聋生家庭生活中,不仅待客活动的对象基本上是以大人为主,而且活动方式也由大人掌控,聋生因为语言障碍在待客活动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方便,因此在这类活动中,聋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旁观的位置,很难真正地参与其中,自然也就难以从这类活动中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也谈不上在这类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沟通与交往经验。 基于以上客观的生活现实,聋校学生学习如何待客与普校学生相比,就有了其更加重要的意义。此外,这个班属于双语教学实验班,

人际交往说课稿

《爱心架起友谊桥》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爱心架起友谊桥”,选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八年级),属于人际交往心理范畴。 一、教学理念和目标 爱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友谊,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奠基石。对朋友付出真诚的爱心,建立患难与共的美好友情,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教材设置“爱心行动”这一单元,围绕“患难见真情”这一主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渗透,让学生体会在关键时刻,关心朋友、付出爱心的重要性,培养青少年“爱”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三个活动目标: 1、了解“患难见真情”的深刻含义。 2、学会主动关心朋友,付出爱心。 3、感受快乐,获得人生价值。。 二、教学方法 我以故事和情景为主线,采用情境体验法、讨论分析法、交流汇报法进行教学,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活动过程四部曲: 1,情景导入,感受真情。 2,活动引领,学会关爱。 3,联系生活,付出爱心。 4,实际行动,体验快乐。现在,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这一课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情景聚焦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患难真情”的意义,我准备了一些典型的事例,(课件出示)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资本论》这部经典着作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最初,恩格斯经营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业 资助马克思顺利写作。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完成朋友的遗愿,正是这种无私的友谊及真心的付出,才使得《资本论》这部革命史书得以顺利出版,为共产主义阶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国历史上也有“知音难觅”的故事,传说俞伯牙是一位琴师,却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只有钟子期能领悟其中的真谛,俞伯牙将他视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断心爱的瑶琴以祭知音,被传为佳话。 通过这两个经典故事,向学生展示患难友情的无限珍贵。 (二)各抒己见 在“情景聚焦”的基础上,讲述《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鲁滨逊流落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孤岛上,他最先感受到的是孤独,寂寞和无助,最终他明白,没有朋友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作为青少年,我们的朋友正在日益增多,我们不能一味地等待朋友来帮助我们,而是应该主动去帮助朋友,从此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可以怎样关心朋友,帮助朋友?为了突出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几个场景。 场景一:体育课上,小明跳高时不小心崴了脚,痛得坐在地上起不来。 场景二:小建是个领养的孩子,最近他知道了真相,情绪异常低落,时常偷偷落泪。 场景三:小芳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可是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多病,她面临着辍学的危险。 学生看完小品后,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假如你是他们的朋友,遇到上面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2、帮助别人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我们要主动关心朋友,在朋友需要时伸出热情的双手,雪中送炭,让朋友在危难时刻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友谊会因为我们付出的爱心而变得更加牢固,世界会因为我们付出的爱心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本课的中心主旨,也是课后同学们努力的方向, (三)心灵感悟

大学生人际交往说课稿 2015.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经济管理系辅导员刘纪勇,我今天说课的主题班会的题目是大学生人际交往。 说课的流程共分了五个部分。主题设定、目标分析、教学学法、过程设计和课程总结。在主题设定中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一下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和意义。目标分析是讲一下这次主题班会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学学法是向大家简单介绍下我主题班会主要采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过程设计,我会详细为大家展示此次主题班会的整个过程。最后一部分课程总结当中,我会为大家简要说明一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培养方案的大体情况。 好。我们先来进入第一部分,主题设定。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来做主题班会的主题呢?首先是因为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不容乐观。进入高校后的青年大学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的变化、自身角色的转换和对社会发展、自我发展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意识和交往需求。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希望自己成为“人缘好,受人欢迎的人”。但是,由于他们过去生活面较狭窄,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较大的高考压力,往往导致他们的交往意识淡漠,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交往经验和交往能力。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常常因“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烦恼”。通过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日常的工作经验,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强烈的交往需求和交往能力的欠缺之间的矛盾。在“你进入高校后感觉最使你烦恼的问题是什么?结果有79%的学生选择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差”。在人际交往中最缺乏的是“不知道该怎样表现和表达自己”,“不知道怎样才能处理好与同宿舍同学的关系”、“不知道怎样处理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以及与老师的关系”,常常会因这些事情而烦恼。因此针对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进行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获得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新的交往经验,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第二、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事业成功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说:“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卡耐基更是明确指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人的事业发展中其中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古语里也将成功的三要素归纳为:“天时地利与人和”。大学生在未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学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促进目标的实现。如果一个人经常受人际关系的困扰,就很难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更不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建立良好人际氛围,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3、提高交往技能,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第三、培养文明的交际方式,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 下面进入第二部分。目标分析。这次主题班会的目标我分了三个层次。 下面是第三部分。教法学法。采用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 第四部分。课程设计

《人际交往的方法》说课稿

《人际交往的方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技校德育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际交往的方法》是劳动版全国职技校德育教材第一册第二课第三节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人际交往的作用、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生存和共处。因此,本课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也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是全课内容的归宿。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际交往的作用,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团队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 情意目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往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学会共同学习、相互协作、相 互帮助,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把理论上的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转化为学生实际的人际交往能力,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为要学会生存与共处,就必须懂得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而且更重要是的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把理论转变为实际。 二、说教法 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根据一年级技校生的心理发展和“知、情、意、信、行合一”的德育认知规律,围绕“培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以团队活动形式,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性学习,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教学中教师以主持人、引导者的身份,通过引导文法、团队学习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展示法、张贴法、圈点评价法来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充分发挥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学习的功能,培养提高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前经过资料收集、思考和准备,课上根据引导文的要求,研究教材、自主学习、开展团队活动、进行角色体验。对知识点进行分解、提炼、消化和运用,进而掌握内化知识,形成体验,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四、说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展示板、卡片等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两部分 (一)、课前准备 学生:网上获取有关人际关系的信息、“班级喜爱之星”的调查和初评。 教师:准备好引导文、张贴板、卡片、不干胶色点贴片、任务书、分5小组布置教室。 (二)、新课教授

6.2《师生交往》说课稿

6.2《师生交往》说课稿 三溪中学:冉洪富一、说学情 学生进入中学后,生活接触面的逐渐拓宽,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尤其当前初中学生在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着时代价值观转型。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正在向现代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教育学的关系也在转变,建立在传统的等级秩序意义上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交往观所取代。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对学生如何与教师交往影响巨大。师生交往观反映的实质上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尽快学会处理中学里新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和谐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材 《师生交往》是人教版教材道德与法治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第二目。除了父母,老师就是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了,本单元第二节《师生之间》把学会与老师沟通作为本节重点。让学生能够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尽量消除师生间的隔膜,和老师积极沟通,师生共同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三、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能力目标: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懂得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正确与老师交往。 五、说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教与学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2.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3.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和,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4.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相互关心、,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5.,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6.尊重老师,不仅体现我们内心的和,而且表现在与老师日常交往的中。7.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 (二)合作探究 1.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有什么作用? 2.怎样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3.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什么? 4.师生怎样彼此尊重? 5.为什么要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三)达标检测 1.目前,在很多中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校园到处体现着平等,洋溢着快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师生之间平时能够做到() A.没有矛盾B.相互帮助C.有效沟通D.距离适度 2.交往是一门艺术,沟通需要方法。在师生交往中,我们应该做到() A.学会角色互换B.得理不饶人 C.和老师称兄道弟D.言听计从 3.在新型师生关系背景下,我们可以() A.在课堂上直接指出老师的错误 B.把老师当成良师,又当成真挚的朋友 C.让老师主动迎合我们 D.与老师交往不必注意礼节,可以称兄道弟 4.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 A.表扬是肯定,批评是蔑视B.表扬是鼓励,批评是鞭策 C.表扬是爱护,批评是放弃D.表扬是溺爱,批评是打击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学习提纲及练习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了解事物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有哪些特征? 物质世界的联乐是客观的,普遍的,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3、理解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切事物都是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的部分或一个环节。 (2)联系是客观的。不论是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事物间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有显性的联系,也有隐性的联系: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内部联系,也有外部联系;有本质联系.也有非本质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有偶然的联系,也有必然的联系等。 (4)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 4、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的要求我们怎么做?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第三,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反对主观一早的胡乱联系。 5、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怎么做? 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性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对事物复杂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既要抓住内在的、本质的、主要的和必然的联系,也不要忽视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和改造事物。 5、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1)以积极态度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人际交往关系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最高形式。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也就认识了人的本质。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仅看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既要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用普遍联系的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影响。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还要求我们看到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不同影响。 (2)人际和谐对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人际和谐是每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3)学会共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会共处,关键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承认多样性、尊重多样性。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承认差异和多样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彼此的尊重和诚信。要学会互相配合,学会分享合作的成果和成功的快乐。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会交友,建立真正的友谊。 练习: 1. 原产于美洲的巴西龟引人中国后,被不少人当成宠物饲养。然而,研究发现,

《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说课稿 - 定

交往礼仪营造 和谐人际关系 说课人: 2017年3月21日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著名思想家孟子的理念,这也体现了我今天说课的主题《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这一课选自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张伟主编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修订版一书中,属于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中第三部分内容。 作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交往礼仪,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更是直接影响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她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之路。 (二)教学目标 结合课程大纲的目标要求,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与在校生密切相关的交往礼仪的基本规范。 2、能力目标:能够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养成遵守校园礼仪的习惯。 3、德育目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平等互尊、与人友好、真诚礼貌。 (三)教学内容 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了二次开发,重新整合。 1、与在校生密切相关的交往礼仪部分,除了原有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合礼仪之外,新增网络礼仪这一知识点。 2、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 (四)重难点 1、重点:将与在校生密切相关的交往礼仪中的校园礼仪部分作为教学重点。 2、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幼师专业的学生,且全都是女生。她们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习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她们活泼开朗、思维活跃,喜欢表现,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交往礼仪,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2、作为幼师专业的女生,她们大都把学习重心放到了技能课上,对于德育课的学习基本没有兴趣,意识不到交往礼仪对于她们日后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

第四单元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联系的含义与特征,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他人,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运用: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嫦娥奔月 设问:“嫦娥”成功奔月,我们应该感谢谁?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探月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与人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哲学上讲,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联系。 〈新课讲授〉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幻灯片: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是一种关系。例如:师生关系。 其次,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骨骼、肌肉、神经等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最后,联系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我们看到的“嫦娥奔月”。 幻灯片:想一想:“嫦娥奔月”的成功体现了哪些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拓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2.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 (1)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忽视联系的客观性会遭到惩罚,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无论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事物内部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学会与他人交往》说课稿

《学会与他人交往》说课稿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这篇《学会与他人交往》说课稿是精心为大家准备的,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常见传染病预防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四,属于健康知识领域。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际交往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更加的关注人际交往,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人际交往的掌握,学生能够增强与他人交往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展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进一步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热爱自然、热爱健康。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教材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解人际交往的方法。 难点:于异性交往的方法。

二、说学情 初中的学生对体育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开始具有独特见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已经对社会交往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在人际交往等方面还有所不足。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首先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人际交往进行分析、将人际交往原则进行概括。针对本节课的难点,也即是异性交往的方法,我将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观察及交流感受等活动,更能加深了解。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针对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式上我采用讲授法、引导法等相结合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四、学习方法 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学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课程的内容而定。通过对课程内容及学情的分析,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学法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在课堂的开始,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今天的课题。同学们大家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应对》说课稿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应对》说课稿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广义的应对包括聊天、问答、讨论等中的回应,即只要不是单向的自我表达,都可以看作应对;狭义的应对则指面对别人的调侃、质疑、诘问、挑衅时随机应变的话语能力,也就是如何在对话中灵活巧妙地维护尊严、消除矛盾、化解尴尬或活跃气氛等的口头表达。 学习应对,做好应对,需要把握几项原则: 第一、需要为人有则。懂得维护公理,坚守自尊,善待他人,才能在应对中做到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第二、需要善于倾听。“应”要有针对性,就必须从对方的语气、语调等中弄懂意思,特别是要听懂对方的言下之意,分辨对方的态度与情感,否则“应”了也不“对(正确)”。 第三、需要快速思维。当意想不到的言语传进耳朵时,头脑中需要迅速判断对方的意思,明确应对方向,选择应对的材料和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而这一切思维活动都必须在瞬间完成。 第四、需要广泛阅读。多阅读能帮助自己丰富词汇量,而用词的准确和巧妙,恰恰是灵活应对的关键。多读一些应对的案例,还可以汲取并积累应对经验,帮助自己在意外的言语环境中迅速找到应对策略。

二、以学定教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与对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应对的种类和特点,提高对应对的认识。 2.指导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能力。 为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拟定三条教学策略: 一是讲评故事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以讲应对故事为载体,老师讲故事例说,学生讲故事学说,讲经典案例故事,讲生活情境故事,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应对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了解应对特点。 二是自主赏评策略。把应对故事转化为学生的应对能力,需要将故事中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能力。赏评故事就是内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学过程中,有故事,就有赏评,赏经典案例,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启发思考,做好总结归纳。 三是合作实践策略。口语交际的学习一定要在实践中进行,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练习是提高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情境创设训练,尤其是多边性情境训练,一个情境中有多个角色,能展开比较丰富的对话,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练促学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五个活动进行。 (一)故事导入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说课稿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六课第一框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网络的出现是对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重大变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网络生活,处理不好网下生活和网络生活的关系,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另一方面,目前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心理、生理不成熟,缺乏自制力,由此造成很多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网络与网络交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针对性。 二、教材解读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是第六课的第一框,它是学习第二框《享受健康网络交往》的前提与基础。本框分为两个部分①网络沟通无极限②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这两个内容的安排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不沉迷于网络,从而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能否学好本课时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网络这一高新科技工具的正确认识与使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正确认识网络的优势和网络交往的利弊,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增强自控能力,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扬长避短,让网络服务于自已的生活,做网络的主人。 2、过程与方法:了解网络的无限性,认识网络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网络有利有弊的特点,认识如何发挥网络交往的优势和避免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结合课本中的例子和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讨论中感悟,自主合作中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网络生活与传统生活的不同,了解只有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才能享受多彩的生活。通过了解网络的无限性,激发学生对网络的向往与探索兴趣。并有效避免不良网站的诱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不回避也不沉迷于网络交往。并能在利用网络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此,我确立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是: 教学重点: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教学难点:正确利用网络,做网络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因为八年级学生受自身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特点的限制,看问题易走极端。尤其对于网络,要么是只见其利、不见其弊,一味沉迷;要么是只见其弊、不见其利,一棍子打死,完全拒绝。难以做到取其利,避其弊。而网络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对当前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依据新课标要求,八年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网络和网络交往的利弊,正确利用网络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在增强自控能力的基础上,不沉迷网络。 三、教法选择 互动式教学是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获取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探索者。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本课的特点,以学生讲案例、讨论分析为主线,多媒体情境创设、材料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说课稿解析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说课稿 傅钰涵(5月28日)【教学设计综述】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一课的第二项内容。它编排在北师大版《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四课,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也是用哲学知识满足指导人生发展的需要,充实人生内容的需要。本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同样也是大纲的基本要求。这些理念的贯彻都需要构建充满活力的德育教学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尤为重要。通过我校创新推广“行动·云”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信息化环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阐述】 一、教材分析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是《普遍联系与人际交往》一课的第二项内容,他编排在北师大版《哲学与人生》的第二单元,是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与第五课、第六课共同构成一个哲学与人生单元。

本课有两个课时,第二课时的内容的是第一课时所学哲学知识和方学法论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 此处展示的是其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对象是中职一年级旅游与酒店服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全班33名位同学,毕业后主要进入旅行社和酒店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他们的一般特征是乐观开朗活泼,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积极性高动手能力强,但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反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因此我把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能认识到和谐人际关系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2、能使用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教学难点) 3、树立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信心,乐于交往。 但教材中的内容未具体针对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说明,学生信息来源受限,理解难度较大,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结合信息化教学技术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个受欢迎的人》说课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个受欢迎的人》说课稿 一、关于课题 我说课的课题是《做个受欢迎的人》 二、关于教材 本课是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第五单元的第四课,结合学生实际所实施的一次心理引导活动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浇灌真诚花”。 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本单元共有六个主题活动,分别对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如何与异性交往、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受别人欢迎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如何与老师、家长进行感情沟通这6个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克服人际交往的常见障碍,使人际交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本活动的意图,是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受别人欢迎的共同特征,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合群倾向。 三、关于学情: 课前,我对学情做了相应的了解与分析,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不稳定,同时,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种特定的生活环境容易使他们形成自私、冷漠、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通过课前做过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

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四、关于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为本活动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受别人欢迎的共同特征。 2、通过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3、学会用调整自己行为的方式,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提高人际交往意识。 本活动的重点是了解受别人欢迎的共同特征,难点是如何合理调整的行为,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五、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准备采用情境创设、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引发思考,加深情感体验。同时,我的整个活动在阳光小屋的特定环境中进行,通过阳光动画城、阳光信箱、阳光视角、阳光档案、阳光诊室等情境的设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以聊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学生能毫无心理负担地畅所欲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课堂心理环境。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设置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形成认知,培养品质。 六、关于教学过程 我按照“引入话题——活动体验——调整行为——内化认知”的设计思路,把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拉拉手,交朋友》说课稿

《拉拉手,交朋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拉拉手交朋友》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你真好》的第一课。本单元以“你“为主,以儿童熟悉、最想亲近的人为切入口,由认识老师、同学到认识校园、国旗,小学生活认识范围逐步扩大。作为第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铺垫,也是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喜欢的关键。 本课分为三个版块:第一版块:和老师、同学交朋友;第二版块:游戏(找朋友网小鱼);第三版块:活动(红黄蓝绿大行动)。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将课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设计动物问好情境导入,消除学生胆怯心理,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从而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第二课时,以游戏承接上一课,通过各种游戏,渗透文明礼貌、规则、纪律等行为习惯的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下面以第一课时的目标、过程来阐述本节课是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下“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的。 2、说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教师交往的情感,初步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 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 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活动,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3、说教学重、难点: 活动重点:

(1)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的情感。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活动。 活动难点: (2)课堂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对于初步的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二、说教法: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对于刚踏进小学年级的儿童,他们对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会与人交往。本节课中,主要运用交谈、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建构,使学生掌握初步的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说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天真活泼、喜欢好动是他们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尽量营造一个趣味盎然、轻松和谐而又积极主动的情境,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说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从教师的开始,再利用多媒体动画,引出书中的4个小动物,与学生打招呼、交朋友,引起学生交往的兴趣,为后面学生的自我介绍作铺垫。 活动二:同座同学相互认识 让学生回忆以前用什么方法认识新朋友的,再引出图中小朋友交朋友的一些方法(如拍手唱儿歌、做游戏),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交往方法,同座位小朋友互相交往认识。此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全班学生的表现,如发现不爱与别人交往的学生,及时引导帮助,使他们也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活动三:学做名片并展示交流 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一张名片,告知学生交换名片也是认识新朋友的一种方法。然后教师把名片赠送给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引起学生学做名片的兴趣。 2、教师示范、教学生学做名片,适时点评学生所做的名片。

同学_朋友(说课稿)

同学朋友(说课稿) 一、整体感知与学法指导 1.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定位在学生的学校人际交往上。根据学生生活世界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不断延伸的规律,这个单元的内容既前承第一单元的“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又后续第三单元的“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 2.从单元看本课侧重说明的问题 本课的重点主要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扩展自己的人际圈,能够为自己正确地选择朋友并与之相处;同时,要正确认识和面对青春期阶段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和友谊,从而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进行交往。 3.学法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本课主要涉及道德和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确认识异性之间的情感问题。主要包括“同学·朋友”和“男生·女生”两框内容。 本课“同学·朋友”主要从感知自我人际状况入手,阐明了对友谊的理解,提出了交友的原则。首先,通过绘制人际树轮图,感知并反思自己的人际状况,归纳出开放自我、积极交往的意义。其次,通过比较概括受欢迎的人的共同特点,了解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品质,理解养成良好品德和提高沟通能力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4.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同伴交友,在同伴交往中,初中生面临着两个最为紧迫的问题:一是围绕如何在同学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友谊的需要与困惑,二是围绕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而产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和情感需要及困惑。在朋友与友谊的问题上,学生能够说出自己有哪些朋友,但不一定明了自己的人际状况,包括自己在人际圈中的位置;学生希望拥有好人缘,但不一定了解什么样的品质受人欢迎;对自身在交往中的品质也缺乏自我认识;学生都希望获得真正的、持久的友谊,但不一定能够妥善地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都要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分担、学会批评,学会说“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自己的人际状况,了解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品质,能掌握和运用交友的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友谊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能够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3情感目标:在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接 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主动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选择并初步形成有关友谊的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和运用交友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领悟到朋友的要义了么?我们每个人又拥有多少“一个朋友”和“半个朋友”呢? 学习目标:感知自己的人际状况,了解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品质, 能掌握和运用交友的基本原则。 学习指导:阅读教材第30--35页,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有哪些危害? 2.积极交往有什么意义? 3.受欢迎的人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4.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探究实践: 1.填填你的人际关系树轮图:

《学会人际交往》说课稿

《学会人际交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如何培养健康心理这一问题而展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关系。懂得如何理解自我的心理现象,从而提高环境适应的能力。为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本节课讲的是“学会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际交往的作用。(2)人际交往的方法(3)常见人际关系的处理,本节之所以讨论人际交往的问题。是基于人际交往的障碍和冲突是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也是技校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而且人际交往也是学生最主要的社会技能之一,这节课是前两节课的落脚点,是检验学生是否会运用学到的心理知识进行自助。因此,这节课是第二课的归宿。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特点,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要求: 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 2、能力方面要求: (1)学会归纳问题的方法;善于从现象中发现规律。 (2)认同常见的人际关系处理方法,主动提高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新入校的技校学生大多十六、七岁,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一方面十分渴望获得友谊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加之大多数第一次远离家乡亲人,较缺乏生活经验和自制能力。使得不少学生较难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了能给学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我制订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技巧。 (2)学生学会积极地与人沟通、交往、合作、互助。 三、教法分析 教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来制定的。我的教学对象是才入校的一年级新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努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加之本课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积极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开展心理体验活动,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我确定以下教法: (1)讲述 (2)心理测验 (3)学生讨论 (4)角色扮演 (5)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关于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导入新课是引发学生学习的第一个环节,为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以卡耐基的一句话为导入语,高度概括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目的是增加说服力,权威性,然后我用《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电影《甲方乙方》的部分情节说明个体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从而证明了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对这些文学,影视作品都很熟悉,通过分析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教案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哲学与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王霁主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联系的含义与观点,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征,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矛盾,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2、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扮演法、启发教学法。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请听歌曲《国家》 教师:《国家》这首歌曲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国与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哲学上讲,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联系。 〈新课讲授〉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联系的含义 教师: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可分三个层次理解把握: 1、联系是一种关系。如:师生关系。 2、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一棵树的树根、树叶、树皮、树茎、树枝之间。

3、联系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如:奥运会 运动员取得金牌。运动员与家庭、教练、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那么,再请同学们举例说出世界上还存在哪些这种具体的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种联系的存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联系都有何观点? (二)联系的观点 1、联系是普遍的 教师展示:桑基鱼塘的图片 教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在食物链内部,“桑-蚕-鱼”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在食物链外部,他与阳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事物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可见,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2、联系是客观的 故事:古时候,有个人饿了,一连吃了六个饼,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吃了起来,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早知道这半个就能吃饱,前 面六个就不吃了,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教师:试问故事中的这个人错误何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个故事否定了前六个半饼的客观存在。 可见,联系的客观性是说明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同样,有些联系也是不能主观臆造。 想一想:(学生思考并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联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虚假“联系”? 例子:“8”-“发”-“罚”;“4”-“死”;“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手相决定人的命运等等,完全是唯心主义的,我们要坚决反对。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买卖带“8” 的电话号码等现象,加强思想教育。) 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联系具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等等。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联系的种类,把下列的俗语或句子归类,看它侧重属于哪种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